呂太後本紀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
關燈
小
中
大
。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
發喪,太後哭,泣不下①。
留侯子張辟強為侍中,年十五,謂丞相曰②:“太後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③?”丞相曰:“何解?”辟強曰:“帝毋壯子④太後畏君等。
君今請拜呂台、呂産、呂祿為将,将兵居南北軍⑤,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⑥,如此則太後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
”丞相乃如辟強計⑦。
太後說⑧,其哭乃哀。
呂氏權由此起。
乃大赦天下。
九月辛醜,葬。
太子即位為帝,谒高廟⑨。
元年,号令一出太後⑩。
①泣:眼淚。
②丞相:據《漢書·陳平傳》,這裡指左丞相陳平。
③解:解釋,這裡指道理、原因。
④毋:同“無”。
⑤南北軍:西漢高祖時所建,用來保衛兩宮的衛隊。
長樂宮在東,為北軍;未央宮在西,為南軍。
(參用《會注考正》引俞正燮說)⑥用事:執政,當權。
⑦如:順從,依照。
⑧說:同“悅”。
⑨谒:禀告,這裡指舉行典禮,禀告即位登基。
⑩一:一概,完全。
太後稱制①,議欲立諸呂為王,問右丞相王陵。
王陵曰:“高帝刑白馬盟曰‘非劉氏而王②,天下共擊之’。
今王呂氏③,非約也。
”太後不說。
問左丞相陳平、绛侯周勃。
勃等對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後稱制,王昆弟諸呂④,無所不可。
”太後喜,罷朝。
王陵讓陳平、绛侯曰⑤:“始與高帝啑血盟⑥,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後女主,欲王呂氏,諸君從欲阿意背約⑦,何面目見高帝地下?”陳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⑧,臣不如君;夫全社稷⑨,定劉氏之後,君亦不如臣。
”王陵無以應之。
十一月,太後欲廢王陵,乃拜為帝太傅,奪之相權。
王陵遂病免歸。
乃以左丞相平為右丞相,以辟陽侯審食其為左丞相。
左丞相不治事⑩,令監宮中,如郎中令。
食其故得幸太後(11),常用事,公卿皆因而決事(12)。
乃追尊郦侯父為悼武王,欲以王諸呂為漸(13)。
①稱制:代行天子之權。
制:帝王的命令。
②刑白馬盟:殺白馬盟誓立約,意思就是歃血而盟。
古人會盟,微飲牲血,或含于口中,或塗于口旁,以表示誠意,叫歃血。
刑,殺。
王:稱王,做王。
③王呂氏:讓呂氏做王。
④昆弟:兄弟。
⑤讓:責備。
⑥啑(shà,霎):同“歃”。
⑦從:同“縱”,縱容。
阿(ē,陰平俄):迎一合。
⑧面折:當面指責。
折,駁斥,使屈服。
廷争:在朝廷上诤谏。
争,規勸。
⑨社稷:本為土神和谷神,古代帝王都祭祀社稷,立社稷壇,後來社稷就成了國家的代稱。
⑩不(11)治事:指不管左丞相職内的事。
?故:從前。
按:審食其(yìjī,異基)原先做過呂後的舍人,曾随呂後落入項羽軍中。
(12)皆因決事:都通過他來決斷政務大事。
(13)漸:開端。
四月,太後欲侯諸呂①,乃先封高祖之功臣郎中令無擇為博城侯。
魯元公主薨②,賜谥為魯元太後。
子偃為魯王。
魯王父,宣平侯張敖也。
封齊悼惠王子章為朱虛侯,以呂祿女妻之。
齊丞相壽為平定侯。
少府延為梧侯。
乃封呂種為沛侯,呂平為扶柳侯,張買為南宮侯。
①侯諸呂:封諸呂為侯。
②薨(hōng,轟):古代王侯死叫薨。
太後欲王呂氏,先立孝惠後宮子強為淮陽王①,子不疑為常山王,子山為襄城侯,子朝為轵侯,子武為壺關侯。
太後風大臣②,大臣請立郦侯呂台為呂王,太後許之。
建成康侯釋之卒,嗣子有罪③,廢,立其弟呂祿為胡陵侯,續康侯後④。
二年,常山王薨,以其弟襄城侯山為常山王,更名義。
十一月,呂王台薨,谥為肅王,太子嘉代立為王。
三年,無事。
四年,封呂嬃為臨光侯,呂他為俞侯,呂更始為贅其侯,呂忿為呂城侯,及諸侯丞相五人⑤。
①後宮子:指宮中一般妃嫔所生之子。
後宮,宮中妃嫔住的地方,這裡借指妃嫔。
②風:通“諷”。
用含蓄的話暗示。
③嗣子:應該繼承父位的兒子,一般指嫡長子。
④續:接續,繼承。
⑤“及諸侯”句:《會注考證》于“及”下補“侯”字,又引梁玉繩曰:“《侯表》,是年四月丙申封侯者朱通、衛無擇、王恬開、徐厲、周信及越六人,非五人也。
六人中衛無擇是衛尉,周信是河南守,非皆諸侯相也。
此誤。
” 宣平侯女為孝惠皇後時,無子,詳為有身,取美人子名之①,殺其母,立所名子為太子。
孝惠崩,太子立為帝。
帝壯,或聞其母死,非真皇後子,乃出言曰:“後安能殺吾母而名我?我未壯,壯即為變。
”太後聞而患之②,恐其為亂,乃幽之永巷中③,言帝病甚,左右莫得見。
太後曰:“凡有天下治為萬民命者④,蓋之如天,容之如地,上有歡心以安百姓,百姓欣然以事其上,歡欣交通而天下治⑤。
今皇帝病久不已,乃失惑惛亂⑥,不能繼嗣奉宗廟祭祀,不可屬天下,其代之⑦。
”群臣皆頓首言:“皇太後為天下齊民計所以安宗廟社稷甚深⑧,群臣頓首奉诏。
”帝廢位,太後幽殺之。
五月丙辰,立常山王義為帝,更名曰弘。
不稱元年者,以太後制天下事也。
以轵侯朝為常山王。
置太尉官,绛侯勃為太尉。
五年八月,淮陽王薨,以弟壺關侯武為淮陽王。
六年十月,太後曰呂王嘉居處驕恣⑨,廢之,以肅王台弟呂産為呂王。
夏,赦天下。
封齊悼惠王子興居為東牟侯。
①美人:西漢時妃嫔的稱号之一。
名之:意思是說成是自己的兒子。
名:命名,稱說。
②患:憂慮,擔心。
③幽:幽禁,囚禁。
④有:取得,據有。
治:指治具,治國的權力措施。
又:此句《漢書·高後記》作“凡有天下治萬民者”。
⑤歡欣:即指上下歡一悅欣喜之心。
交通:相通。
⑥失惑:一精一神失常。
惑,迷惑之疾。
惽亂:神志不清。
⑦其:表示祈使,這裡可譯為應當。
⑧齊民:平民。
齊:齊等,平等。
⑨居處:生活,這裡指平素行為。
驕恣:驕橫放縱。
七年正月,太後召趙王友。
友以諸呂女為後,弗一愛一,一愛一他姬,諸呂女妒,怒去,讒之于太後,誣以罪過,曰“呂氏安得王!太後百歲後,吾必擊之”。
太後怒,以故召趙王。
趙王至,置邸不見,令衛圍守之,弗與食。
其群臣或竊饋①,辄捕論之②。
趙王餓,乃歌曰:“諸呂用事兮劉氏危,迫脅王侯兮強受我妃。
我妃既妒兮誣我以惡,讒女亂國兮上曾不寤③。
我無忠臣兮何故棄國?自決中野兮蒼天舉直④!于嗟不可悔兮甯蚤自财⑤。
為王而餓死兮誰者憐之!呂氏絕理兮讬天報仇⑥。
”丁醜,趙王幽死,以民禮葬之長安民冢次⑦。
①饋:送人食物。
②論:論罪,這裡指處死。
③讒女:指趙王後呂氏女。
亂國:指敗壞趙國。
曾:竟然。
④自決:自一殺。
中野:即野中,野地裡。
舉直:意思是主持公道。
⑤于嗟:歎詞。
自财:自一殺。
财,通“裁”。
⑥絕理:滅絕天理。
⑦次:旁。
己醜,日食,晝晦①。
太後惡之,心不樂,乃謂左右曰:“此為我也。
” ①晦:昏暗,天黑。
二月,徙梁王恢為趙王。
呂王産徙為梁王,梁王不之國,為帝太傅。
立皇子平昌侯太為呂王。
更名梁曰呂,呂曰濟川。
太後女弟呂嬃有女為營陵侯劉澤妻,澤為大将軍。
太後王諸呂,恐即崩後劉将軍為害,乃以劉澤為琅邪王,以慰其心。
梁王恢之徙王趙,心懷不樂。
太後以呂産女為趙王後。
王後從官皆諸呂,擅權,微伺趙王①,趙王不得自恣。
王有所一愛一姬,王後使人鸩殺之。
王乃為歌詩四章,令樂人歌之。
王悲,六月即自一殺。
太後聞之,以為王用婦人棄宗廟禮②,廢其嗣③。
①微伺:暗中監視。
②用:因為。
棄宗廟禮:抛棄了宗廟祭祀的禮儀,指自一殺這件事。
③廢其嗣:廢除其後代的王位繼承權。
宣平侯張敖卒,以子偃為魯王,敖賜谥為魯元王。
秋,太後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趙。
代王謝,願守代邊。
太傅産、丞相平等言,武信侯呂祿上侯①,位次第一②,請立為趙王。
太後許之,追尊祿父康侯為趙昭王。
九月,燕靈王建薨,有美人子,太後使人殺之,無後,國除③。
八年十月,立呂肅王子東平侯呂通為燕王,封通弟呂莊為東平侯。
①上侯:最尊貴的侯爵。
②位次第一:《會注考證》引梁玉繩曰:“高祖定侯位,蕭何第一,曹參第二……《大事記》謂‘呂後二年定位時,蕭曹皆死,必遞遷第三之張敖為第一;敖既死,遂以祿補其處’,或當然耳,蓋陳平阿意順之。
”③國除:封國被取消。
三月中,呂後祓①,還過轵道②,見物如蒼犬,據高後掖③,忽弗複見。
蔔之,雲趙王如意為祟④。
高後遂病掖傷。
①祓(fú,福):祈求免除災禍的祭祀。
②轵道:古亭名,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北。
③據:這裡是沖撞的意思。
掖:同“腋”。
④為祟:作祟。
崇,古人迷信,稱鬼神作怪害人為祟。
高後為外孫魯元王偃年少,蚤失父母,孤弱,乃封張敖前姬兩子,侈為新都侯,壽為樂昌侯,以輔魯元王偃。
及封中大谒者張釋為建陵侯,呂榮為祝茲侯。
諸中宦者令丞皆為關内侯,食邑五百戶①。
①食邑:天子封給諸侯的封地,用來收取俺稅以供衣食之用。
七月中,高後病甚,乃令趙王呂祿為上将軍,軍北軍①;呂王産居南軍。
呂太後誡産、祿曰:“高帝已定天下,與大臣約,曰‘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
今呂氏王,大臣弗平。
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為變。
必據兵衛官,慎毋送喪②,毋為人所制。
”辛巳,高後崩,遺诏賜諸侯王各千金③,将相列侯郎吏皆以秩賜金④。
大赦天下。
以呂王産為相國,以呂祿女為帝後⑤。
①軍北軍:統領北軍。
軍,居,統領。
慎:千萬,一定。
③諸侯王:《集解》引蔡邕曰:“皇子封為王者,其實古諸侯也。
加号稱王,故謂之諸侯王。
王子弟封為侯者,謂之諸侯。
”④秩:等級,次序。
⑤“以呂王産為相國”二句:《會注考證》引梁玉繩曰:“産為相國,當在七年七月。
”又“祿女為後,當在四年少帝弘即位之時”。
此處記于呂後死後,恐誤。
高後已葬,以左丞相審食其為帝太傅。
朱虛侯劉章有氣力①,東牟侯興居其弟也,皆齊哀王弟,居長安。
當是時,諸呂用事擅權,欲為亂,畏高帝故大臣绛、灌等,未敢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
發喪,太後哭,泣不下①。
留侯子張辟強為侍中,年十五,謂丞相曰②:“太後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③?”丞相曰:“何解?”辟強曰:“帝毋壯子④太後畏君等。
君今請拜呂台、呂産、呂祿為将,将兵居南北軍⑤,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⑥,如此則太後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
”丞相乃如辟強計⑦。
太後說⑧,其哭乃哀。
呂氏權由此起。
乃大赦天下。
九月辛醜,葬。
太子即位為帝,谒高廟⑨。
元年,号令一出太後⑩。
①泣:眼淚。
②丞相:據《漢書·陳平傳》,這裡指左丞相陳平。
③解:解釋,這裡指道理、原因。
④毋:同“無”。
⑤南北軍:西漢高祖時所建,用來保衛兩宮的衛隊。
長樂宮在東,為北軍;未央宮在西,為南軍。
(參用《會注考正》引俞正燮說)⑥用事:執政,當權。
⑦如:順從,依照。
⑧說:同“悅”。
⑨谒:禀告,這裡指舉行典禮,禀告即位登基。
⑩一:一概,完全。
太後稱制①,議欲立諸呂為王,問右丞相王陵。
王陵曰:“高帝刑白馬盟曰‘非劉氏而王②,天下共擊之’。
今王呂氏③,非約也。
”太後不說。
問左丞相陳平、绛侯周勃。
勃等對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後稱制,王昆弟諸呂④,無所不可。
”太後喜,罷朝。
王陵讓陳平、绛侯曰⑤:“始與高帝啑血盟⑥,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後女主,欲王呂氏,諸君從欲阿意背約⑦,何面目見高帝地下?”陳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⑧,臣不如君;夫全社稷⑨,定劉氏之後,君亦不如臣。
”王陵無以應之。
十一月,太後欲廢王陵,乃拜為帝太傅,奪之相權。
王陵遂病免歸。
乃以左丞相平為右丞相,以辟陽侯審食其為左丞相。
左丞相不治事⑩,令監宮中,如郎中令。
食其故得幸太後(11),常用事,公卿皆因而決事(12)。
乃追尊郦侯父為悼武王,欲以王諸呂為漸(13)。
①稱制:代行天子之權。
制:帝王的命令。
②刑白馬盟:殺白馬盟誓立約,意思就是歃血而盟。
古人會盟,微飲牲血,或含于口中,或塗于口旁,以表示誠意,叫歃血。
刑,殺。
王:稱王,做王。
③王呂氏:讓呂氏做王。
④昆弟:兄弟。
⑤讓:責備。
⑥啑(shà,霎):同“歃”。
⑦從:同“縱”,縱容。
阿(ē,陰平俄):迎一合。
⑧面折:當面指責。
折,駁斥,使屈服。
廷争:在朝廷上诤谏。
争,規勸。
⑨社稷:本為土神和谷神,古代帝王都祭祀社稷,立社稷壇,後來社稷就成了國家的代稱。
⑩不(11)治事:指不管左丞相職内的事。
?故:從前。
按:審食其(yìjī,異基)原先做過呂後的舍人,曾随呂後落入項羽軍中。
(12)皆因決事:都通過他來決斷政務大事。
(13)漸:開端。
四月,太後欲侯諸呂①,乃先封高祖之功臣郎中令無擇為博城侯。
魯元公主薨②,賜谥為魯元太後。
子偃為魯王。
魯王父,宣平侯張敖也。
封齊悼惠王子章為朱虛侯,以呂祿女妻之。
齊丞相壽為平定侯。
少府延為梧侯。
乃封呂種為沛侯,呂平為扶柳侯,張買為南宮侯。
①侯諸呂:封諸呂為侯。
②薨(hōng,轟):古代王侯死叫薨。
太後欲王呂氏,先立孝惠後宮子強為淮陽王①,子不疑為常山王,子山為襄城侯,子朝為轵侯,子武為壺關侯。
太後風大臣②,大臣請立郦侯呂台為呂王,太後許之。
建成康侯釋之卒,嗣子有罪③,廢,立其弟呂祿為胡陵侯,續康侯後④。
二年,常山王薨,以其弟襄城侯山為常山王,更名義。
十一月,呂王台薨,谥為肅王,太子嘉代立為王。
三年,無事。
四年,封呂嬃為臨光侯,呂他為俞侯,呂更始為贅其侯,呂忿為呂城侯,及諸侯丞相五人⑤。
①後宮子:指宮中一般妃嫔所生之子。
後宮,宮中妃嫔住的地方,這裡借指妃嫔。
②風:通“諷”。
用含蓄的話暗示。
③嗣子:應該繼承父位的兒子,一般指嫡長子。
④續:接續,繼承。
⑤“及諸侯”句:《會注考證》于“及”下補“侯”字,又引梁玉繩曰:“《侯表》,是年四月丙申封侯者朱通、衛無擇、王恬開、徐厲、周信及越六人,非五人也。
六人中衛無擇是衛尉,周信是河南守,非皆諸侯相也。
此誤。
” 宣平侯女為孝惠皇後時,無子,詳為有身,取美人子名之①,殺其母,立所名子為太子。
孝惠崩,太子立為帝。
帝壯,或聞其母死,非真皇後子,乃出言曰:“後安能殺吾母而名我?我未壯,壯即為變。
”太後聞而患之②,恐其為亂,乃幽之永巷中③,言帝病甚,左右莫得見。
太後曰:“凡有天下治為萬民命者④,蓋之如天,容之如地,上有歡心以安百姓,百姓欣然以事其上,歡欣交通而天下治⑤。
今皇帝病久不已,乃失惑惛亂⑥,不能繼嗣奉宗廟祭祀,不可屬天下,其代之⑦。
”群臣皆頓首言:“皇太後為天下齊民計所以安宗廟社稷甚深⑧,群臣頓首奉诏。
”帝廢位,太後幽殺之。
五月丙辰,立常山王義為帝,更名曰弘。
不稱元年者,以太後制天下事也。
以轵侯朝為常山王。
置太尉官,绛侯勃為太尉。
五年八月,淮陽王薨,以弟壺關侯武為淮陽王。
六年十月,太後曰呂王嘉居處驕恣⑨,廢之,以肅王台弟呂産為呂王。
夏,赦天下。
封齊悼惠王子興居為東牟侯。
①美人:西漢時妃嫔的稱号之一。
名之:意思是說成是自己的兒子。
名:命名,稱說。
②患:憂慮,擔心。
③幽:幽禁,囚禁。
④有:取得,據有。
治:指治具,治國的權力措施。
又:此句《漢書·高後記》作“凡有天下治萬民者”。
⑤歡欣:即指上下歡一悅欣喜之心。
交通:相通。
⑥失惑:一精一神失常。
惑,迷惑之疾。
惽亂:神志不清。
⑦其:表示祈使,這裡可譯為應當。
⑧齊民:平民。
齊:齊等,平等。
⑨居處:生活,這裡指平素行為。
驕恣:驕橫放縱。
七年正月,太後召趙王友。
友以諸呂女為後,弗一愛一,一愛一他姬,諸呂女妒,怒去,讒之于太後,誣以罪過,曰“呂氏安得王!太後百歲後,吾必擊之”。
太後怒,以故召趙王。
趙王至,置邸不見,令衛圍守之,弗與食。
其群臣或竊饋①,辄捕論之②。
趙王餓,乃歌曰:“諸呂用事兮劉氏危,迫脅王侯兮強受我妃。
我妃既妒兮誣我以惡,讒女亂國兮上曾不寤③。
我無忠臣兮何故棄國?自決中野兮蒼天舉直④!于嗟不可悔兮甯蚤自财⑤。
為王而餓死兮誰者憐之!呂氏絕理兮讬天報仇⑥。
”丁醜,趙王幽死,以民禮葬之長安民冢次⑦。
①饋:送人食物。
②論:論罪,這裡指處死。
③讒女:指趙王後呂氏女。
亂國:指敗壞趙國。
曾:竟然。
④自決:自一殺。
中野:即野中,野地裡。
舉直:意思是主持公道。
⑤于嗟:歎詞。
自财:自一殺。
财,通“裁”。
⑥絕理:滅絕天理。
⑦次:旁。
己醜,日食,晝晦①。
太後惡之,心不樂,乃謂左右曰:“此為我也。
” ①晦:昏暗,天黑。
二月,徙梁王恢為趙王。
呂王産徙為梁王,梁王不之國,為帝太傅。
立皇子平昌侯太為呂王。
更名梁曰呂,呂曰濟川。
太後女弟呂嬃有女為營陵侯劉澤妻,澤為大将軍。
太後王諸呂,恐即崩後劉将軍為害,乃以劉澤為琅邪王,以慰其心。
梁王恢之徙王趙,心懷不樂。
太後以呂産女為趙王後。
王後從官皆諸呂,擅權,微伺趙王①,趙王不得自恣。
王有所一愛一姬,王後使人鸩殺之。
王乃為歌詩四章,令樂人歌之。
王悲,六月即自一殺。
太後聞之,以為王用婦人棄宗廟禮②,廢其嗣③。
①微伺:暗中監視。
②用:因為。
棄宗廟禮:抛棄了宗廟祭祀的禮儀,指自一殺這件事。
③廢其嗣:廢除其後代的王位繼承權。
宣平侯張敖卒,以子偃為魯王,敖賜谥為魯元王。
秋,太後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趙。
代王謝,願守代邊。
太傅産、丞相平等言,武信侯呂祿上侯①,位次第一②,請立為趙王。
太後許之,追尊祿父康侯為趙昭王。
九月,燕靈王建薨,有美人子,太後使人殺之,無後,國除③。
八年十月,立呂肅王子東平侯呂通為燕王,封通弟呂莊為東平侯。
①上侯:最尊貴的侯爵。
②位次第一:《會注考證》引梁玉繩曰:“高祖定侯位,蕭何第一,曹參第二……《大事記》謂‘呂後二年定位時,蕭曹皆死,必遞遷第三之張敖為第一;敖既死,遂以祿補其處’,或當然耳,蓋陳平阿意順之。
”③國除:封國被取消。
三月中,呂後祓①,還過轵道②,見物如蒼犬,據高後掖③,忽弗複見。
蔔之,雲趙王如意為祟④。
高後遂病掖傷。
①祓(fú,福):祈求免除災禍的祭祀。
②轵道:古亭名,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北。
③據:這裡是沖撞的意思。
掖:同“腋”。
④為祟:作祟。
崇,古人迷信,稱鬼神作怪害人為祟。
高後為外孫魯元王偃年少,蚤失父母,孤弱,乃封張敖前姬兩子,侈為新都侯,壽為樂昌侯,以輔魯元王偃。
及封中大谒者張釋為建陵侯,呂榮為祝茲侯。
諸中宦者令丞皆為關内侯,食邑五百戶①。
①食邑:天子封給諸侯的封地,用來收取俺稅以供衣食之用。
七月中,高後病甚,乃令趙王呂祿為上将軍,軍北軍①;呂王産居南軍。
呂太後誡産、祿曰:“高帝已定天下,與大臣約,曰‘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
今呂氏王,大臣弗平。
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為變。
必據兵衛官,慎毋送喪②,毋為人所制。
”辛巳,高後崩,遺诏賜諸侯王各千金③,将相列侯郎吏皆以秩賜金④。
大赦天下。
以呂王産為相國,以呂祿女為帝後⑤。
①軍北軍:統領北軍。
軍,居,統領。
慎:千萬,一定。
③諸侯王:《集解》引蔡邕曰:“皇子封為王者,其實古諸侯也。
加号稱王,故謂之諸侯王。
王子弟封為侯者,謂之諸侯。
”④秩:等級,次序。
⑤“以呂王産為相國”二句:《會注考證》引梁玉繩曰:“産為相國,當在七年七月。
”又“祿女為後,當在四年少帝弘即位之時”。
此處記于呂後死後,恐誤。
高後已葬,以左丞相審食其為帝太傅。
朱虛侯劉章有氣力①,東牟侯興居其弟也,皆齊哀王弟,居長安。
當是時,諸呂用事擅權,欲為亂,畏高帝故大臣绛、灌等,未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