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紀第八·《史記》白話文版
關燈
小
中
大
項梁死。
沛公與項羽方攻陳留,聞項梁死,引兵與呂将軍俱東②。
呂臣軍彭城東,項羽軍彭城西,沛公軍砀。
①枚:像筷子一樣的東西,兩頭有繩子。
古人作戰,為防止喧嘩,就命士兵把“枚”銜在嘴裡,繩子結在腦後頸項上,叫做“銜枚”一般用在疾行軍進行偷襲敵人的時候,②東:向東,東進。
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①,乃渡河,北擊趙,大破之。
當是之時,趙歇為王,秦将王離圍之钜鹿城,此所謂“河北之軍”也。
①不足:不值得。
秦二世三年,楚懷王見項梁軍破,恐,徙盱台,都彭成,并呂臣、項羽軍自将之①。
以沛公為砀郡長,封為武安侯,将砀郡兵。
封項羽為長安侯,号為魯公。
呂臣為司徒,其父呂青為令尹。
①并:合并。
趙數請救,懷王乃以宋義為上将軍,項羽為次将,範增為末将,北救趙。
令沛公西略地入關。
與諸将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①。
①王之:讓他為王,即讓他統治關中。
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諸将莫利先入關①。
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②,願與沛公西入關。
懷王諸老将皆曰:“項羽為人僄悍猾賊③。
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遣類④,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⑥。
且楚數進取⑦,前陳王、項梁皆敗。
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⑧,告谕秦父兄⑨。
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⑩,宜可下?。
今項羽僄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
”卒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
乃道砀至成陽(13),與杠裡秦軍夾壁(14),破(魏)[秦]二軍。
楚軍出兵擊王離,大破之。
①“諸将莫利”句:諸将沒有誰認為先入關對自己有利。
利,以為有利。
②奮:這裡是氣憤、憤激的意思。
③僄悍:輕捷勇一猛。
猾賊:一奸一狡傷人。
賊,傷害。
④無遺類:一個沒留下。
⑤阬:坑埋,活埋。
⑥諸所過:指項羽帶兵經過的地方。
殘滅:殺光。
⑦且:而且,再說。
進取:進攻。
⑧長者:忠厚老實的人。
扶義:扶持仁義,等于說實行仁義。
⑨告谕:通告,告訴。
⑩侵暴:侵害,欺淩。
“侵”“暴”同義。
?宜:應該。
下:使降服,攻下。
?散卒:散兵,殘兵。
(13)道:取道,經由。
(14)夾壁:對壘。
壁,營壘。
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與俱攻秦軍,戰不利。
還至栗,遇剛武侯,奪其軍,可四千餘人①,并之。
與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之軍并攻昌邑,昌邑未拔。
西過高陽。
郦食其(謂)[為]監門,曰:“諸将過此者多,吾視沛公大人長者②。
”乃求見說沛公。
沛公方踞一床一③,使兩女子洗足。
郦生不拜④,長揖⑤,曰:“足下必欲誅無道秦⑥,不宜踞見長者。
”于是沛公起,攝衣謝之⑦。
延上坐⑧。
食其說沛公襲陳留⑨,得秦積粟。
乃以郦食其為廣野君,郦商為将,将陳留兵,與偕攻開封⑩,開封未拔。
西與秦将楊熊戰白馬,又戰曲遇東,大破之。
楊熊走之荥陽,二世使使者斬以徇(11)。
南攻颍陽,屠之。
因張良遂略韓地轘轅。
①可:将近,大約。
②大人;德行高尚的人。
③踞一床一:伸開腿坐在一床一上。
是非常不禮貌的姿式。
踞,伸開腿坐。
④拜:行敬禮。
古時為下跪叩頭及打恭作揖的通稱。
⑤長揖:古時不分尊卑的一種相見禮。
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⑥足下:對對方的敬稱。
⑦攝:整理。
謝:道歉。
⑧延:引入,請入。
⑨說;勸說。
⑩偕:一起。
(11)使:派。
使者:奉長官之命而去行一事之人。
徇:示衆。
當是時,趙别将司馬卬方欲渡河入關,沛公乃北攻平陰,絕河津①。
南②,戰雒陽軍,軍不利,還至陽城,收軍中馬騎,與南陽守齮戰犨東,破之。
略南陽郡,南陽守齮走,保城守宛。
沛公引兵過而西。
張良谏曰:“沛公雖欲急入關,秦兵尚衆,距險③。
今不下宛,宛從後擊,強秦在前,此危道也。
”于是沛公乃夜引兵從他道還,更旗幟,黎明,圍宛城三帀④。
南陽守欲自刭⑤。
其舍人陳恢曰⑥:“死未晚也⑦。
”乃逾城見沛公,曰:“臣聞足下約,先入鹹陽者王之。
今足下留守宛。
宛,大郡之都也,連城數十,人民衆,積蓄多,吏人自以為降必死,故皆堅守乘城⑧。
今足下近日止攻⑨,士死傷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随足下後⑩:足下前則失鹹陽之約,後又有強宛之患。
為足下計,莫若約降(11),封其守(12),因使止守(13),引其甲卒與之西。
諸城未下者,聞聲争開門而待,足下通行無所累(14)。
”沛公曰:“善。
”乃以宛守為殷侯,封陳恢千戶。
引兵西,無不下者。
至丹水,高武侯鰓、襄侯王陵降西陵。
還攻胡陽,遇番君别将梅鋗,與皆(15),降析、郦。
遣魏人甯昌使秦,使者未來,是時章邯已以軍降項羽于趙矣(16)。
①絕:橫渡。
津:渡口。
②南:向南,南進。
③距險:憑借險要地勢來抵抗。
距,同“拒”。
④帀:周匝,環繞一圍。
⑤自刭(jing,徑):自刎。
⑥舍人:待從賓客及親信左右的通稱。
⑦死未晚也:這裡是省略了前提條件,意思是說等到走頭無路的時候再尋死也還不算晚。
⑧乘:防守,守衛。
⑨盡日:整日。
止攻:停止前進,留下來攻城。
⑩随足下後:意思是跟在您後面追擊。
(11)莫若:沒有什麼辦法比得上,什麼都比不上。
(12)封其守:封賞那裡的郡守。
(13)止守:留下來在那裡防守。
(14)累:牽累,牽挂。
(15)與皆:和……一塊,并軍作戰。
皆,同“偕”。
《會注考證》:“秘閣本,古鈔本皆作‘偕’,與《漢書》合。
”(16)降:使降,即攻下的意思。
初,項羽與宋義北救趙,及項羽殺宋義,代為上将軍,諸将黥布皆屬,破秦将王離軍,降章邯,諸侯皆附。
及趙高已殺二世,使人來,欲約分王關中,沛公以為詐,乃用張良計,使郦生、陸賈往說秦将,啖以利①,因襲攻武關,破之。
又與秦軍戰于藍田南,益張疑兵旗幟②,諸所過毋得掠鹵③,秦人憙④,秦軍解⑤,因大破之。
又戰其北,大破之。
乘勝,遂破之。
①啖以利:等于說“啖之以利吃”,意思是用利益、金錢去收買誘一惑。
啖,吃,這裡是使吃,即設誘的意思。
②張:張開,指懸挂。
③掠鹵:搶掠。
鹵,通“虜”。
④憙;同“喜”。
⑤解(xiè,懈):同“懈”,懈怠。
漢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①,系頸以組②,封皇帝玺符節③,降轵道旁④。
諸将或言誅秦王。
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
”乃以秦王屬吏⑤,遂西入鹹陽。
欲止宮休舍⑥,樊哙、張良谏,乃封秦重寶财物府庫⑦,還軍霸上。
召諸縣父老豪傑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⑧”,诽謗者族⑨,偶語者棄市⑩。
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
與父老約,法三章耳(11):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12)。
餘悉除去秦法(13)。
諸吏人皆案堵如故(14)。
凡吾所以來(15),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16)!且吾所以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17)。
”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鄉邑,告谕之。
秦人一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獻飨軍士(18)。
沛公不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19)。
”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①素車白馬:白車白馬,是用于兇喪的車馬。
②組:絲帶。
③封:封閉,封起來。
玺:即玉玺,天子之印。
符節:古代朝廷用作信物的憑證,用以傳達命令或征調兵将。
符:用竹木或金屬制成,上書文字,剖分為二,雙方各持一半,使用時兩半相合以驗真假。
一般做成虎形,也稱虎符,用以征調兵将。
節,以竹制成,用以證明身份,使臣持之。
④轵道:亭名,在今陝西西安市東北。
⑤屬吏:交付給吏人。
屬,交付,托付。
⑥止宮休舍:停留在宮中休息。
⑦府庫:倉庫,藏财物的地方。
⑧苛法:苛虐的法令。
⑨诽謗:指批評朝政之得失。
“诽”、“謗”都是指責别人過失,诽為背後指責,謗為公開指責。
⑩偶語:相對私語。
《集解》引臣瓒曰:“《始皇本紀》曰‘偶語經書者棄市’。
”棄市:處死刑。
古代處犯人死刑,多在街市上執行,表示與衆共棄。
《索引》:“按:《禮》雲‘刑人于市,與衆棄之’。
”(11)法三章耳:意思是法律隻有三個條目。
即下兩句所說對殺人、傷人及搶劫者判罪。
這是相對秦法來說比較簡約的法律。
章,條目。
(12)抵罪:當罪。
《集解》引李斐:“傷人有曲直,盜臧有多少,罪名不可豫(預先)定,故凡言抵罪,耒知抵何罪也。
”(13)悉除去秦法:全部廢除秦朝的法律。
悉,全部,都。
(14)案堵如故:一切照常,和原先一樣。
案堵,同“安堵”,安居,安定。
堵,牆。
(15)凡:表示總括,有總起來說的意思。
(16)無:同“毋”,不要。
(17)定約束:制定規矩、制度。
約束,規約。
(18)飨:用酒食款待人。
(19)費人:讓别人花費。
費,花費,破費。
或說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①,地形強。
今聞章邯降項羽,項羽乃号為雍王,王關中。
今則來②,沛公恐不得有此。
可急使兵守函谷關,無内諸侯軍③,稍征關中兵以自益④,距之。
”沛公然其計⑤,從之。
十一月中,項羽果率諸侯兵西,欲入關,關門閉。
聞沛公已定關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關。
十二月中,遂至戲。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聞項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
”欲以求封⑥。
亞父勸項羽擊沛公。
方飨士,旦日合戰⑦。
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号百萬。
沛公兵十萬,号二十萬,力不敵⑧。
會項伯欲活張良⑨,夜往見良,因以文谕項羽⑩,項羽乃止。
沛公從百餘騎,驅之鴻門(11),見謝項羽(12)。
項羽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
不然,籍何以生此(13)!”沛公以樊哙、張良故,得解歸(14)。
歸,立誅曹無傷。
①十倍天下:是天下的十倍。
②則:如果。
③無内諸侯軍:不要讓諸侯軍進來,内,同“納”,進入。
④稍:漸漸。
征:征集。
自益:指增加自己的兵力。
⑤然其計:以其計為然。
認為他的計策對。
然,對,正确,這裡是以為然的意思。
⑥求封:指求項羽的封賞。
⑦合戰:交戰,會戰。
⑧不敵:抵不過。
⑨會:正趕上,恰好。
活張良:使張良活命,即救張良的命。
⑩以文谕項羽:意思是用言辭向項羽解釋。
文,言辭。
谕,使明白,曉喻。
《正義》:“《項羽本紀》雲項伯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擊之不義’。
此以文谕之。
”事詳《項羽本紀》。
(11)驅:趕馬。
(12)謝:謝罪,道歉。
(13)生此:《項羽本紀》作“至此”。
(14)解:解脫,逃脫。
項羽遂西,屠燒鹹陽秦宮室,所過無不殘破①。
秦人一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①殘破:毀壞。
項羽使人還報懷王①。
懷王曰:“如約②。
”項羽怨懷王不肯令與沛公俱西入關,而北救趙,後天下約③。
乃曰:“懷王者,吾家項梁所立耳,非有功伐④,何以得主約⑤!本定天下,諸将及籍也。
”乃詳尊懷王為義帝⑥,實不用其命。
①報:彙報請示。
②如約:遵照以前的約定,即“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如,按照,遵照。
③後天下約:意思是按照天下諸侯的約定自己落後面了,就是沒能率先進入關中。
④功伐:功勞。
“功”,“伐”同義。
⑤主約:主持盟約。
⑥詳:通“佯”,假裝、謊稱。
正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①,都彭城②。
負約③,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
三分關中,立秦三将:章邯為雍王,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都栎陽;董翳為翟王,都高奴。
楚将瑕丘申陽為河南王,都洛陽。
趙将司馬卬為殷王,都朝歌。
趙王歇徙王代。
趙相張耳為常山王,都襄國,當陽君黥布為九江王,都六。
懷王柱國共敖為臨江王,都江陵。
番君吳芮為衡山王,都邾。
燕将臧荼為燕王,都薊。
故燕王韓廣徙王遼東④。
廣不聽,臧荼攻殺之無終。
封成安君陳馀河間三縣,居南皮。
封梅鋗十萬戶。
①王梁、楚地九郡:在梁地、楚地九個小郡稱王,就是統治九個郡的意思。
②都:建都,定都。
③負約:失約,背約。
④徙:調職,改任。
四月,兵罷戲下①,諸侯各就國②。
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③,從杜南入蝕中④。
去辄燒絕棧道⑤,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
至南鄭,諸将及士卒多道亡歸,士卒皆歌思東歸。
韓信說漢王曰:“項羽王諸将之有功者,而王獨居南鄭。
是遷也⑥。
軍吏士卒皆山東之人也,日夜跂而望歸⑦,及其鋒而用之⑧,可以有大功。
天下已定⑨,人皆自甯⑩,不可複用。
不如決策東鄉(11),争權天下。
” ①戲(huī,揮)下:大将軍的旗幟之下。
戲,将帥的大旗。
一說:戲(xī,羲),指戲水,“戲下”即戲之水下。
②就國:到自己的封國去。
③慕從者:“因向慕而追随的人。
④蝕:入江中的谷口,一說指子午谷,一說指駱谷。
⑤辄:便,就。
棧道:又名“閣道”、“複道”、“棧閣”。
在峭岩陡壁上鑿孔,架木鋪闆而成的架空的通道。
⑥遷:流放。
⑦跂:踮起後腳跟。
“跂而望歸”形容思歸心切。
⑧鋒:銳勢,勢頭。
⑨已定:指安定之後。
⑩甯:安甯,安定,這裡指安居樂業。
(11)決策:決定策略或辦法。
東鄉:向東進發。
鄉,同“向”。
項羽出關①,使人徙義帝②。
曰:“古之帝者地方千裡③,必居上遊④。
”乃使使徒義帝長沙郴縣,趣義帝行⑤,群臣稍倍叛之⑥,乃陰令衡山王、臨江王擊之⑦,殺義帝江南。
項羽怨田榮,立齊将田都為齊王。
田榮怒,因自立為齊王,殺田都而反楚;予彭越将軍印,令反梁地。
楚令蕭公角擊彭越,彭越大破之。
陳馀怨項羽之弗王己也,令夏說說田榮,請丘擊張耳。
齊予陳馀兵,擊破常山王張耳,張耳亡歸漢。
迎趙王歇于代,複立為趙王,趙王因立陳馀為代王。
項羽大怒,北擊齊。
①出關:指出函谷關。
②徙義帝:指讓楚懷王心遷離彭城。
③地方千裡:土地縱橫各千裡。
方,指土地面積,“方千裡”即縱橫各千裡,這裡是說地盤不很大。
④上遊:河川的上流,這裡是指内地偏僻地區。
⑤趣:同“促”,催促。
⑥倍叛:即“背叛”。
倍,通“背”。
⑦陰:暗中,秘密地。
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
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止戰好畤,又複敗,走廢丘。
漢王遂定雍地,東至鹹陽,引兵圍雍王廢丘,而遣諸将略定隴西、北地、上郡。
令将軍薛歐、王吸出武關,因王陵兵南陽,以迎太公、呂後于沛。
楚聞之,發兵距之陽夏,不得前①,令故吳令鄭昌為韓王,距漢兵。
①前:向前,前進。
二年,漢王東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陽皆降。
韓王昌不聽,使韓信擊破之。
于是置隴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關外置河南郡。
更立韓太尉信為韓王。
諸将以萬人若以一郡降者①,封萬戶。
繕治河上塞②。
諸故秦苑囿園池③,皆令人得田之④。
正月,虜雍王弟章平,大赦罪人。
①若:或,或者。
②繕治:修治。
③苑囿園地:畜養禽一獸、種植花草的地方,為帝王遊玩和打獵的風景園林。
④田之:在那裡種田。
田,這裡是種田、耕種的意思。
漢王之出關至陝,撫關外父老①,還,張耳來見,漢王厚遇之②。
二月,令除秦社稷③,更立漢社稷。
三月,漢王從臨晉渡,魏王豹将兵從。
下河内,虜殷王,置河内郡。
南渡平陰津,至雒陽。
新城三老董公遮說漢王以義帝死故④。
漢王聞之,袒而大哭⑤。
遂為義帝發喪⑥,臨三日⑦。
發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⑧。
今項羽放殺義帝于江南,大逆無道。
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缟素⑨。
悉發關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⑩。
” ①撫:安一撫。
②厚遇:厚待,重禮款待。
③除:廢除。
社稷:土神和谷神,也指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地方,即社稷壇。
古代帝王諸侯都要祭祀土神和谷神,因而用為國家的代稱。
④三老:《正義》引《百官表》雲:“十裡一亭,亭有長。
十亭一鄉,鄉有三老,三老掌教化。
”這是秦代的制度。
遮:阻遏,攔住。
《正義》引樂産雲:“橫道自言曰遮。
”⑤袒:袒露左臂。
一種喪禮儀式。
⑥發喪:人死公告于衆。
⑦臨(lìn,吝):哭吊死者。
⑧北面:做臣子。
古代以坐北朝南為正位,皇帝坐正位,臣子面朝北,所以就用北面表示為臣。
事:事奉。
⑨缟素:指穿白色喪服。
我國禮俗,為死者發喪時皆穿白戴孝。
缟,白色的絲織物。
素:沒有染色的絲綢,也指白色。
⑩楚之殺義帝者:指項羽。
是時項王北擊齊,田榮與戰城陽。
田榮敗,走平原,平原民殺之。
齊皆降楚,楚因焚燒其城郭,系虜其子女①。
齊人叛之。
田榮弟橫立榮子廣為齊王,齊王反楚城陽、項羽雖聞漢東②,既已連齊兵③,欲遂破之而擊漢。
漢王以故得劫五諸侯兵④,遂入彭城。
項羽聞之,乃引兵去齊,從魯出胡陵,至蕭,與漢大戰彭城靈壁東睢水上,大破漢軍,多殺士卒,睢水為之不流。
乃取漢王父母妻子于沛。
置之軍中以為質⑤。
當是時,諸侯見楚強漢敗,還皆去漢複為楚⑥。
塞王欣亡入楚。
①系虜:俘擄。
系,用繩索捆一綁。
②東:向東,東進。
③既已:已經。
連齊兵:指與齊兵連接作戰《項羽本紀》記此事作“項王因留,連戰未能下”。
④以故:因此。
王諸侯:其所指曆來說法不一,今多從顔師古說,指常山王張耳。
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魏王魏豹、殷王卬。
⑤質:這裡指人質。
⑥為楚:助楚。
呂後兄周呂侯為漢将兵,居下巴。
漢王從之,稍收士卒,軍砀。
漢王乃西過梁地,至虞。
使谒者随何之九江王布所①,曰:“公能令布舉兵叛楚,項羽必留擊之。
得留數月,吾取天下必矣。
”随何往說九江王布,布果背楚。
楚使龍且往擊之。
①谒者:官名,掌管宮中傳達通報。
這裡或指使者。
漢王之敗彭成而西,行使人求家室①,家室亦亡,不相得②。
敗後乃獨得孝惠,六月,立為太子,大赦罪人。
令太子守栎陽,諸侯子在關中者皆集栎陽為衛。
引水灌廢丘,廢丘降,章邯自一殺。
更名廢丘為槐裡。
于是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以時祀之。
興關内卒乘塞。
①家室:提家中父母妻兒。
②不相得:沒有找到他們。
是時九江王布與龍且戰,不勝,與随何間行歸漢。
漢王稍收士卒,與諸将及關中卒益出,是以兵大振荥陽,破楚京、索間。
三年,魏王豹谒歸視親疾,至,即絕河津,反為楚。
漢王使郦生說豹,豹不聽,漢王遣将軍韓信擊,大破之,虜豹。
遂定魏地,置三郡,曰河東、太原、上一黨一。
漢王乃令張耳與韓信遂東下井陉擊趙,斬陳馀、趙王歇。
其明年,立張耳為趙王。
漢王軍荥陽南,築甬道屬之河①,以取敖倉②。
與項羽相距歲餘。
項羽數侵奪漢甬道③,漢軍乏食,遂圍漢王。
漢王請和,割荥陽以西者為漢,項王不聽。
漢王患之,乃用陳平之計,予陳平金四萬斤,以間疏楚君臣④。
于是項羽乃疑亞父。
亞父是時勸項羽遂下荥陽,及其見疑⑤,乃怒,辭老⑥,願賜骸鼻歸卒伍⑦,未至彭城而死。
①屬之河:意思是把荥陽和黃河南岸連接起來。
屬,連接。
②敖倉:秦朝所建糧倉名,在今河南省荥陽西北。
③數:多次,屢次。
④間疏:離間。
楚君臣:指項羽和範增。
陳平的離間計詳見《項羽本紀》。
⑤見疑:被懷疑。
⑥辭老:托辭年老。
辭,托辭,借口。
⑦賜骸鼻:意思即乞身告老。
古人把做官看作委身于君,年老要求退休叫乞骸鼻。
歸卒伍:意思是回鄉為民。
古時戶籍以五戶為伍,三百家為卒。
卒伍,指鄉裡。
漢軍絕食①,乃夜出女子東門二千餘人②,被甲②,楚因四面擊之。
将軍紀信乃乘王駕③,詐為漢王,诳楚④,楚皆呼“萬歲”,之城東觀,以故漢王得與數十騎出西門遁⑤。
令禦史大夫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陽。
諸将卒不能從者,盡在城中。
周苛、枞公相謂曰:“反國之王⑥,難與守城。
”因殺魏豹。
①絕食:斷了糧食。
②出:使……出,放出。
②被:同“披”。
③王駕:漢王所乘的車子。
駕:古時帝王車乘的統稱。
④诳:騙。
⑤遁:逃。
⑥反國之王:意思是反叛過的侯國之王。
魏豹最初被項羽封為魏王,後降漢,又叛漢。
漢二年八月,韓信破魏,虜豹,劉邦曾赦免了他。
漢王之出荥陽入關,收兵欲複東。
袁生說漢王曰:“漢與楚相距荥陽數歲,漢常困。
願君王出武關,項羽必引兵南走,王深壁①,令荥陽、城臯間且得休②。
使韓信等輯河北趙地③,連燕、齊,君王乃複走荥陽④,未晚也。
如此,則楚所備者多,力分,漢得休,複與之戰,破楚必矣。
”漢王從其計,出軍宛、葉間,與黥布行收兵。
①深壁:加深壁壘。
壁,營壁。
②且:暫日,暫時。
③輯:聯合,聚集。
④連:連結。
⑤行收兵:一邊行軍,一邊收集兵卒。
項羽聞漢王在宛,果引兵南,漢王堅壁不與戰①。
是時彭越渡睢水,與項聲、薛公戰下邳,彭越大破楚軍。
項羽乃引兵東擊彭越。
漢王亦引兵北軍成臯。
項羽已破走彭越②,聞漢王複軍成臯,乃複引兵西,拔荥陽,誅周苛、枞公,而虜韓王信,遂圍成臯。
漢王跳③,獨與滕公共車出成臯玉一門④,北渡河,馳宿修武。
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⑤。
乃使張耳北益收兵趙地,使韓信東擊齊。
漢王得韓信軍,則複振。
引兵臨河,南飨軍小修武南,欲複戰。
郎中鄭忠乃說止漢王,使高壘深塹⑥,勿與戰。
漢王聽其計,使盧绾、劉賈将卒二萬人,騎數百,渡白馬津,人楚地,與彭越複擊破楚軍燕郭西,遂複下梁地十餘城。
①堅壁:堅守營壘。
②破走彭越:擊破趕跑了彭越。
走,使走,趕跑。
③跳:逃。
④共車:同乘一車。
⑤奇之軍:奪了他們的軍權。
⑥高壘:加高壁壘。
深塹:挖深壕溝。
塹,護城河,壕溝。
淮陰已受命東,未渡平原。
漢王使郦生往說齊王田廣,廣叛楚,與漢和,共擊項羽。
韓信用蒯通計①,遂襲破齊。
齊王烹郦生②,東走高密。
項羽聞韓信已舉河北兵破齊、趙,且欲擊楚,則使龍且、周蘭往擊之。
韓信與戰,騎将灌嬰擊,大破楚軍,殺龍且。
齊王廣奔彭越。
當此時,彭越将兵居梁地,往來苦楚兵③,絕其糧食。
①韓信用蒯通計:事詳見《淮陰侯列傳》。
②烹:用鼎把人煮死,古代一種酷刑。
③苦楚兵:使楚兵被苦,即騷擾楚兵。
四年,項羽乃謂海春侯大司馬曹咎曰:“謹守成臯①。
若漢挑戰,慎勿與戰②,無令得東而已。
我十五日必定梁地,複從将軍。
”乃行,擊陳留、外黃、睢陽,下之。
漢果數挑楚軍③,楚軍不
沛公與項羽方攻陳留,聞項梁死,引兵與呂将軍俱東②。
呂臣軍彭城東,項羽軍彭城西,沛公軍砀。
①枚:像筷子一樣的東西,兩頭有繩子。
古人作戰,為防止喧嘩,就命士兵把“枚”銜在嘴裡,繩子結在腦後頸項上,叫做“銜枚”一般用在疾行軍進行偷襲敵人的時候,②東:向東,東進。
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①,乃渡河,北擊趙,大破之。
當是之時,趙歇為王,秦将王離圍之钜鹿城,此所謂“河北之軍”也。
①不足:不值得。
秦二世三年,楚懷王見項梁軍破,恐,徙盱台,都彭成,并呂臣、項羽軍自将之①。
以沛公為砀郡長,封為武安侯,将砀郡兵。
封項羽為長安侯,号為魯公。
呂臣為司徒,其父呂青為令尹。
①并:合并。
趙數請救,懷王乃以宋義為上将軍,項羽為次将,範增為末将,北救趙。
令沛公西略地入關。
與諸将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①。
①王之:讓他為王,即讓他統治關中。
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諸将莫利先入關①。
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②,願與沛公西入關。
懷王諸老将皆曰:“項羽為人僄悍猾賊③。
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遣類④,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⑥。
且楚數進取⑦,前陳王、項梁皆敗。
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⑧,告谕秦父兄⑨。
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⑩,宜可下?。
今項羽僄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
”卒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
乃道砀至成陽(13),與杠裡秦軍夾壁(14),破(魏)[秦]二軍。
楚軍出兵擊王離,大破之。
①“諸将莫利”句:諸将沒有誰認為先入關對自己有利。
利,以為有利。
②奮:這裡是氣憤、憤激的意思。
③僄悍:輕捷勇一猛。
猾賊:一奸一狡傷人。
賊,傷害。
④無遺類:一個沒留下。
⑤阬:坑埋,活埋。
⑥諸所過:指項羽帶兵經過的地方。
殘滅:殺光。
⑦且:而且,再說。
進取:進攻。
⑧長者:忠厚老實的人。
扶義:扶持仁義,等于說實行仁義。
⑨告谕:通告,告訴。
⑩侵暴:侵害,欺淩。
“侵”“暴”同義。
?宜:應該。
下:使降服,攻下。
?散卒:散兵,殘兵。
(13)道:取道,經由。
(14)夾壁:對壘。
壁,營壘。
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與俱攻秦軍,戰不利。
還至栗,遇剛武侯,奪其軍,可四千餘人①,并之。
與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之軍并攻昌邑,昌邑未拔。
西過高陽。
郦食其(謂)[為]監門,曰:“諸将過此者多,吾視沛公大人長者②。
”乃求見說沛公。
沛公方踞一床一③,使兩女子洗足。
郦生不拜④,長揖⑤,曰:“足下必欲誅無道秦⑥,不宜踞見長者。
”于是沛公起,攝衣謝之⑦。
延上坐⑧。
食其說沛公襲陳留⑨,得秦積粟。
乃以郦食其為廣野君,郦商為将,将陳留兵,與偕攻開封⑩,開封未拔。
西與秦将楊熊戰白馬,又戰曲遇東,大破之。
楊熊走之荥陽,二世使使者斬以徇(11)。
南攻颍陽,屠之。
因張良遂略韓地轘轅。
①可:将近,大約。
②大人;德行高尚的人。
③踞一床一:伸開腿坐在一床一上。
是非常不禮貌的姿式。
踞,伸開腿坐。
④拜:行敬禮。
古時為下跪叩頭及打恭作揖的通稱。
⑤長揖:古時不分尊卑的一種相見禮。
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⑥足下:對對方的敬稱。
⑦攝:整理。
謝:道歉。
⑧延:引入,請入。
⑨說;勸說。
⑩偕:一起。
(11)使:派。
使者:奉長官之命而去行一事之人。
徇:示衆。
當是時,趙别将司馬卬方欲渡河入關,沛公乃北攻平陰,絕河津①。
南②,戰雒陽軍,軍不利,還至陽城,收軍中馬騎,與南陽守齮戰犨東,破之。
略南陽郡,南陽守齮走,保城守宛。
沛公引兵過而西。
張良谏曰:“沛公雖欲急入關,秦兵尚衆,距險③。
今不下宛,宛從後擊,強秦在前,此危道也。
”于是沛公乃夜引兵從他道還,更旗幟,黎明,圍宛城三帀④。
南陽守欲自刭⑤。
其舍人陳恢曰⑥:“死未晚也⑦。
”乃逾城見沛公,曰:“臣聞足下約,先入鹹陽者王之。
今足下留守宛。
宛,大郡之都也,連城數十,人民衆,積蓄多,吏人自以為降必死,故皆堅守乘城⑧。
今足下近日止攻⑨,士死傷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随足下後⑩:足下前則失鹹陽之約,後又有強宛之患。
為足下計,莫若約降(11),封其守(12),因使止守(13),引其甲卒與之西。
諸城未下者,聞聲争開門而待,足下通行無所累(14)。
”沛公曰:“善。
”乃以宛守為殷侯,封陳恢千戶。
引兵西,無不下者。
至丹水,高武侯鰓、襄侯王陵降西陵。
還攻胡陽,遇番君别将梅鋗,與皆(15),降析、郦。
遣魏人甯昌使秦,使者未來,是時章邯已以軍降項羽于趙矣(16)。
①絕:橫渡。
津:渡口。
②南:向南,南進。
③距險:憑借險要地勢來抵抗。
距,同“拒”。
④帀:周匝,環繞一圍。
⑤自刭(jing,徑):自刎。
⑥舍人:待從賓客及親信左右的通稱。
⑦死未晚也:這裡是省略了前提條件,意思是說等到走頭無路的時候再尋死也還不算晚。
⑧乘:防守,守衛。
⑨盡日:整日。
止攻:停止前進,留下來攻城。
⑩随足下後:意思是跟在您後面追擊。
(11)莫若:沒有什麼辦法比得上,什麼都比不上。
(12)封其守:封賞那裡的郡守。
(13)止守:留下來在那裡防守。
(14)累:牽累,牽挂。
(15)與皆:和……一塊,并軍作戰。
皆,同“偕”。
《會注考證》:“秘閣本,古鈔本皆作‘偕’,與《漢書》合。
”(16)降:使降,即攻下的意思。
初,項羽與宋義北救趙,及項羽殺宋義,代為上将軍,諸将黥布皆屬,破秦将王離軍,降章邯,諸侯皆附。
及趙高已殺二世,使人來,欲約分王關中,沛公以為詐,乃用張良計,使郦生、陸賈往說秦将,啖以利①,因襲攻武關,破之。
又與秦軍戰于藍田南,益張疑兵旗幟②,諸所過毋得掠鹵③,秦人憙④,秦軍解⑤,因大破之。
又戰其北,大破之。
乘勝,遂破之。
①啖以利:等于說“啖之以利吃”,意思是用利益、金錢去收買誘一惑。
啖,吃,這裡是使吃,即設誘的意思。
②張:張開,指懸挂。
③掠鹵:搶掠。
鹵,通“虜”。
④憙;同“喜”。
⑤解(xiè,懈):同“懈”,懈怠。
漢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①,系頸以組②,封皇帝玺符節③,降轵道旁④。
諸将或言誅秦王。
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
”乃以秦王屬吏⑤,遂西入鹹陽。
欲止宮休舍⑥,樊哙、張良谏,乃封秦重寶财物府庫⑦,還軍霸上。
召諸縣父老豪傑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⑧”,诽謗者族⑨,偶語者棄市⑩。
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
與父老約,法三章耳(11):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12)。
餘悉除去秦法(13)。
諸吏人皆案堵如故(14)。
凡吾所以來(15),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16)!且吾所以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17)。
”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鄉邑,告谕之。
秦人一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獻飨軍士(18)。
沛公不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19)。
”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①素車白馬:白車白馬,是用于兇喪的車馬。
②組:絲帶。
③封:封閉,封起來。
玺:即玉玺,天子之印。
符節:古代朝廷用作信物的憑證,用以傳達命令或征調兵将。
符:用竹木或金屬制成,上書文字,剖分為二,雙方各持一半,使用時兩半相合以驗真假。
一般做成虎形,也稱虎符,用以征調兵将。
節,以竹制成,用以證明身份,使臣持之。
④轵道:亭名,在今陝西西安市東北。
⑤屬吏:交付給吏人。
屬,交付,托付。
⑥止宮休舍:停留在宮中休息。
⑦府庫:倉庫,藏财物的地方。
⑧苛法:苛虐的法令。
⑨诽謗:指批評朝政之得失。
“诽”、“謗”都是指責别人過失,诽為背後指責,謗為公開指責。
⑩偶語:相對私語。
《集解》引臣瓒曰:“《始皇本紀》曰‘偶語經書者棄市’。
”棄市:處死刑。
古代處犯人死刑,多在街市上執行,表示與衆共棄。
《索引》:“按:《禮》雲‘刑人于市,與衆棄之’。
”(11)法三章耳:意思是法律隻有三個條目。
即下兩句所說對殺人、傷人及搶劫者判罪。
這是相對秦法來說比較簡約的法律。
章,條目。
(12)抵罪:當罪。
《集解》引李斐:“傷人有曲直,盜臧有多少,罪名不可豫(預先)定,故凡言抵罪,耒知抵何罪也。
”(13)悉除去秦法:全部廢除秦朝的法律。
悉,全部,都。
(14)案堵如故:一切照常,和原先一樣。
案堵,同“安堵”,安居,安定。
堵,牆。
(15)凡:表示總括,有總起來說的意思。
(16)無:同“毋”,不要。
(17)定約束:制定規矩、制度。
約束,規約。
(18)飨:用酒食款待人。
(19)費人:讓别人花費。
費,花費,破費。
或說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①,地形強。
今聞章邯降項羽,項羽乃号為雍王,王關中。
今則來②,沛公恐不得有此。
可急使兵守函谷關,無内諸侯軍③,稍征關中兵以自益④,距之。
”沛公然其計⑤,從之。
十一月中,項羽果率諸侯兵西,欲入關,關門閉。
聞沛公已定關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關。
十二月中,遂至戲。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聞項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
”欲以求封⑥。
亞父勸項羽擊沛公。
方飨士,旦日合戰⑦。
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号百萬。
沛公兵十萬,号二十萬,力不敵⑧。
會項伯欲活張良⑨,夜往見良,因以文谕項羽⑩,項羽乃止。
沛公從百餘騎,驅之鴻門(11),見謝項羽(12)。
項羽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
不然,籍何以生此(13)!”沛公以樊哙、張良故,得解歸(14)。
歸,立誅曹無傷。
①十倍天下:是天下的十倍。
②則:如果。
③無内諸侯軍:不要讓諸侯軍進來,内,同“納”,進入。
④稍:漸漸。
征:征集。
自益:指增加自己的兵力。
⑤然其計:以其計為然。
認為他的計策對。
然,對,正确,這裡是以為然的意思。
⑥求封:指求項羽的封賞。
⑦合戰:交戰,會戰。
⑧不敵:抵不過。
⑨會:正趕上,恰好。
活張良:使張良活命,即救張良的命。
⑩以文谕項羽:意思是用言辭向項羽解釋。
文,言辭。
谕,使明白,曉喻。
《正義》:“《項羽本紀》雲項伯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擊之不義’。
此以文谕之。
”事詳《項羽本紀》。
(11)驅:趕馬。
(12)謝:謝罪,道歉。
(13)生此:《項羽本紀》作“至此”。
(14)解:解脫,逃脫。
項羽遂西,屠燒鹹陽秦宮室,所過無不殘破①。
秦人一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①殘破:毀壞。
項羽使人還報懷王①。
懷王曰:“如約②。
”項羽怨懷王不肯令與沛公俱西入關,而北救趙,後天下約③。
乃曰:“懷王者,吾家項梁所立耳,非有功伐④,何以得主約⑤!本定天下,諸将及籍也。
”乃詳尊懷王為義帝⑥,實不用其命。
①報:彙報請示。
②如約:遵照以前的約定,即“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如,按照,遵照。
③後天下約:意思是按照天下諸侯的約定自己落後面了,就是沒能率先進入關中。
④功伐:功勞。
“功”,“伐”同義。
⑤主約:主持盟約。
⑥詳:通“佯”,假裝、謊稱。
正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①,都彭城②。
負約③,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
三分關中,立秦三将:章邯為雍王,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都栎陽;董翳為翟王,都高奴。
楚将瑕丘申陽為河南王,都洛陽。
趙将司馬卬為殷王,都朝歌。
趙王歇徙王代。
趙相張耳為常山王,都襄國,當陽君黥布為九江王,都六。
懷王柱國共敖為臨江王,都江陵。
番君吳芮為衡山王,都邾。
燕将臧荼為燕王,都薊。
故燕王韓廣徙王遼東④。
廣不聽,臧荼攻殺之無終。
封成安君陳馀河間三縣,居南皮。
封梅鋗十萬戶。
①王梁、楚地九郡:在梁地、楚地九個小郡稱王,就是統治九個郡的意思。
②都:建都,定都。
③負約:失約,背約。
④徙:調職,改任。
四月,兵罷戲下①,諸侯各就國②。
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③,從杜南入蝕中④。
去辄燒絕棧道⑤,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
至南鄭,諸将及士卒多道亡歸,士卒皆歌思東歸。
韓信說漢王曰:“項羽王諸将之有功者,而王獨居南鄭。
是遷也⑥。
軍吏士卒皆山東之人也,日夜跂而望歸⑦,及其鋒而用之⑧,可以有大功。
天下已定⑨,人皆自甯⑩,不可複用。
不如決策東鄉(11),争權天下。
” ①戲(huī,揮)下:大将軍的旗幟之下。
戲,将帥的大旗。
一說:戲(xī,羲),指戲水,“戲下”即戲之水下。
②就國:到自己的封國去。
③慕從者:“因向慕而追随的人。
④蝕:入江中的谷口,一說指子午谷,一說指駱谷。
⑤辄:便,就。
棧道:又名“閣道”、“複道”、“棧閣”。
在峭岩陡壁上鑿孔,架木鋪闆而成的架空的通道。
⑥遷:流放。
⑦跂:踮起後腳跟。
“跂而望歸”形容思歸心切。
⑧鋒:銳勢,勢頭。
⑨已定:指安定之後。
⑩甯:安甯,安定,這裡指安居樂業。
(11)決策:決定策略或辦法。
東鄉:向東進發。
鄉,同“向”。
項羽出關①,使人徙義帝②。
曰:“古之帝者地方千裡③,必居上遊④。
”乃使使徒義帝長沙郴縣,趣義帝行⑤,群臣稍倍叛之⑥,乃陰令衡山王、臨江王擊之⑦,殺義帝江南。
項羽怨田榮,立齊将田都為齊王。
田榮怒,因自立為齊王,殺田都而反楚;予彭越将軍印,令反梁地。
楚令蕭公角擊彭越,彭越大破之。
陳馀怨項羽之弗王己也,令夏說說田榮,請丘擊張耳。
齊予陳馀兵,擊破常山王張耳,張耳亡歸漢。
迎趙王歇于代,複立為趙王,趙王因立陳馀為代王。
項羽大怒,北擊齊。
①出關:指出函谷關。
②徙義帝:指讓楚懷王心遷離彭城。
③地方千裡:土地縱橫各千裡。
方,指土地面積,“方千裡”即縱橫各千裡,這裡是說地盤不很大。
④上遊:河川的上流,這裡是指内地偏僻地區。
⑤趣:同“促”,催促。
⑥倍叛:即“背叛”。
倍,通“背”。
⑦陰:暗中,秘密地。
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
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止戰好畤,又複敗,走廢丘。
漢王遂定雍地,東至鹹陽,引兵圍雍王廢丘,而遣諸将略定隴西、北地、上郡。
令将軍薛歐、王吸出武關,因王陵兵南陽,以迎太公、呂後于沛。
楚聞之,發兵距之陽夏,不得前①,令故吳令鄭昌為韓王,距漢兵。
①前:向前,前進。
二年,漢王東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陽皆降。
韓王昌不聽,使韓信擊破之。
于是置隴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關外置河南郡。
更立韓太尉信為韓王。
諸将以萬人若以一郡降者①,封萬戶。
繕治河上塞②。
諸故秦苑囿園池③,皆令人得田之④。
正月,虜雍王弟章平,大赦罪人。
①若:或,或者。
②繕治:修治。
③苑囿園地:畜養禽一獸、種植花草的地方,為帝王遊玩和打獵的風景園林。
④田之:在那裡種田。
田,這裡是種田、耕種的意思。
漢王之出關至陝,撫關外父老①,還,張耳來見,漢王厚遇之②。
二月,令除秦社稷③,更立漢社稷。
三月,漢王從臨晉渡,魏王豹将兵從。
下河内,虜殷王,置河内郡。
南渡平陰津,至雒陽。
新城三老董公遮說漢王以義帝死故④。
漢王聞之,袒而大哭⑤。
遂為義帝發喪⑥,臨三日⑦。
發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⑧。
今項羽放殺義帝于江南,大逆無道。
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缟素⑨。
悉發關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⑩。
” ①撫:安一撫。
②厚遇:厚待,重禮款待。
③除:廢除。
社稷:土神和谷神,也指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地方,即社稷壇。
古代帝王諸侯都要祭祀土神和谷神,因而用為國家的代稱。
④三老:《正義》引《百官表》雲:“十裡一亭,亭有長。
十亭一鄉,鄉有三老,三老掌教化。
”這是秦代的制度。
遮:阻遏,攔住。
《正義》引樂産雲:“橫道自言曰遮。
”⑤袒:袒露左臂。
一種喪禮儀式。
⑥發喪:人死公告于衆。
⑦臨(lìn,吝):哭吊死者。
⑧北面:做臣子。
古代以坐北朝南為正位,皇帝坐正位,臣子面朝北,所以就用北面表示為臣。
事:事奉。
⑨缟素:指穿白色喪服。
我國禮俗,為死者發喪時皆穿白戴孝。
缟,白色的絲織物。
素:沒有染色的絲綢,也指白色。
⑩楚之殺義帝者:指項羽。
是時項王北擊齊,田榮與戰城陽。
田榮敗,走平原,平原民殺之。
齊皆降楚,楚因焚燒其城郭,系虜其子女①。
齊人叛之。
田榮弟橫立榮子廣為齊王,齊王反楚城陽、項羽雖聞漢東②,既已連齊兵③,欲遂破之而擊漢。
漢王以故得劫五諸侯兵④,遂入彭城。
項羽聞之,乃引兵去齊,從魯出胡陵,至蕭,與漢大戰彭城靈壁東睢水上,大破漢軍,多殺士卒,睢水為之不流。
乃取漢王父母妻子于沛。
置之軍中以為質⑤。
當是時,諸侯見楚強漢敗,還皆去漢複為楚⑥。
塞王欣亡入楚。
①系虜:俘擄。
系,用繩索捆一綁。
②東:向東,東進。
③既已:已經。
連齊兵:指與齊兵連接作戰《項羽本紀》記此事作“項王因留,連戰未能下”。
④以故:因此。
王諸侯:其所指曆來說法不一,今多從顔師古說,指常山王張耳。
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魏王魏豹、殷王卬。
⑤質:這裡指人質。
⑥為楚:助楚。
呂後兄周呂侯為漢将兵,居下巴。
漢王從之,稍收士卒,軍砀。
漢王乃西過梁地,至虞。
使谒者随何之九江王布所①,曰:“公能令布舉兵叛楚,項羽必留擊之。
得留數月,吾取天下必矣。
”随何往說九江王布,布果背楚。
楚使龍且往擊之。
①谒者:官名,掌管宮中傳達通報。
這裡或指使者。
漢王之敗彭成而西,行使人求家室①,家室亦亡,不相得②。
敗後乃獨得孝惠,六月,立為太子,大赦罪人。
令太子守栎陽,諸侯子在關中者皆集栎陽為衛。
引水灌廢丘,廢丘降,章邯自一殺。
更名廢丘為槐裡。
于是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以時祀之。
興關内卒乘塞。
①家室:提家中父母妻兒。
②不相得:沒有找到他們。
是時九江王布與龍且戰,不勝,與随何間行歸漢。
漢王稍收士卒,與諸将及關中卒益出,是以兵大振荥陽,破楚京、索間。
三年,魏王豹谒歸視親疾,至,即絕河津,反為楚。
漢王使郦生說豹,豹不聽,漢王遣将軍韓信擊,大破之,虜豹。
遂定魏地,置三郡,曰河東、太原、上一黨一。
漢王乃令張耳與韓信遂東下井陉擊趙,斬陳馀、趙王歇。
其明年,立張耳為趙王。
漢王軍荥陽南,築甬道屬之河①,以取敖倉②。
與項羽相距歲餘。
項羽數侵奪漢甬道③,漢軍乏食,遂圍漢王。
漢王請和,割荥陽以西者為漢,項王不聽。
漢王患之,乃用陳平之計,予陳平金四萬斤,以間疏楚君臣④。
于是項羽乃疑亞父。
亞父是時勸項羽遂下荥陽,及其見疑⑤,乃怒,辭老⑥,願賜骸鼻歸卒伍⑦,未至彭城而死。
①屬之河:意思是把荥陽和黃河南岸連接起來。
屬,連接。
②敖倉:秦朝所建糧倉名,在今河南省荥陽西北。
③數:多次,屢次。
④間疏:離間。
楚君臣:指項羽和範增。
陳平的離間計詳見《項羽本紀》。
⑤見疑:被懷疑。
⑥辭老:托辭年老。
辭,托辭,借口。
⑦賜骸鼻:意思即乞身告老。
古人把做官看作委身于君,年老要求退休叫乞骸鼻。
歸卒伍:意思是回鄉為民。
古時戶籍以五戶為伍,三百家為卒。
卒伍,指鄉裡。
漢軍絕食①,乃夜出女子東門二千餘人②,被甲②,楚因四面擊之。
将軍紀信乃乘王駕③,詐為漢王,诳楚④,楚皆呼“萬歲”,之城東觀,以故漢王得與數十騎出西門遁⑤。
令禦史大夫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陽。
諸将卒不能從者,盡在城中。
周苛、枞公相謂曰:“反國之王⑥,難與守城。
”因殺魏豹。
①絕食:斷了糧食。
②出:使……出,放出。
②被:同“披”。
③王駕:漢王所乘的車子。
駕:古時帝王車乘的統稱。
④诳:騙。
⑤遁:逃。
⑥反國之王:意思是反叛過的侯國之王。
魏豹最初被項羽封為魏王,後降漢,又叛漢。
漢二年八月,韓信破魏,虜豹,劉邦曾赦免了他。
漢王之出荥陽入關,收兵欲複東。
袁生說漢王曰:“漢與楚相距荥陽數歲,漢常困。
願君王出武關,項羽必引兵南走,王深壁①,令荥陽、城臯間且得休②。
使韓信等輯河北趙地③,連燕、齊,君王乃複走荥陽④,未晚也。
如此,則楚所備者多,力分,漢得休,複與之戰,破楚必矣。
”漢王從其計,出軍宛、葉間,與黥布行收兵。
①深壁:加深壁壘。
壁,營壁。
②且:暫日,暫時。
③輯:聯合,聚集。
④連:連結。
⑤行收兵:一邊行軍,一邊收集兵卒。
項羽聞漢王在宛,果引兵南,漢王堅壁不與戰①。
是時彭越渡睢水,與項聲、薛公戰下邳,彭越大破楚軍。
項羽乃引兵東擊彭越。
漢王亦引兵北軍成臯。
項羽已破走彭越②,聞漢王複軍成臯,乃複引兵西,拔荥陽,誅周苛、枞公,而虜韓王信,遂圍成臯。
漢王跳③,獨與滕公共車出成臯玉一門④,北渡河,馳宿修武。
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⑤。
乃使張耳北益收兵趙地,使韓信東擊齊。
漢王得韓信軍,則複振。
引兵臨河,南飨軍小修武南,欲複戰。
郎中鄭忠乃說止漢王,使高壘深塹⑥,勿與戰。
漢王聽其計,使盧绾、劉賈将卒二萬人,騎數百,渡白馬津,人楚地,與彭越複擊破楚軍燕郭西,遂複下梁地十餘城。
①堅壁:堅守營壘。
②破走彭越:擊破趕跑了彭越。
走,使走,趕跑。
③跳:逃。
④共車:同乘一車。
⑤奇之軍:奪了他們的軍權。
⑥高壘:加高壁壘。
深塹:挖深壕溝。
塹,護城河,壕溝。
淮陰已受命東,未渡平原。
漢王使郦生往說齊王田廣,廣叛楚,與漢和,共擊項羽。
韓信用蒯通計①,遂襲破齊。
齊王烹郦生②,東走高密。
項羽聞韓信已舉河北兵破齊、趙,且欲擊楚,則使龍且、周蘭往擊之。
韓信與戰,騎将灌嬰擊,大破楚軍,殺龍且。
齊王廣奔彭越。
當此時,彭越将兵居梁地,往來苦楚兵③,絕其糧食。
①韓信用蒯通計:事詳見《淮陰侯列傳》。
②烹:用鼎把人煮死,古代一種酷刑。
③苦楚兵:使楚兵被苦,即騷擾楚兵。
四年,項羽乃謂海春侯大司馬曹咎曰:“謹守成臯①。
若漢挑戰,慎勿與戰②,無令得東而已。
我十五日必定梁地,複從将軍。
”乃行,擊陳留、外黃、睢陽,下之。
漢果數挑楚軍③,楚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