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 電子書·秦始皇本紀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歇等于钜鹿。
①發近縣:指征發附近各縣的兵力。
不及:趕不上,來不及。
②益遣:增派。
趙高說二世曰:“先帝臨制天下久,故群臣不敢為非,進邪說。
今陛下富于春秋①,初即位,奈何與公卿廷決事②?事即有誤,示群臣短也③。
天子稱朕,固不聞聲④。
”于是二世常居禁中⑤,與高決諸事。
其後公卿希得朝見⑥,盜賊益多,而關中卒發東擊盜者毋已。
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将軍馮劫進谏曰:“關東群盜并起,秦發兵誅擊,所殺亡甚衆,然猶不止。
盜多,皆以戍漕轉作事苦⑦,賦稅大也。
請且止阿房宮作者,減省四邊戍轉。
”二世曰:“吾聞之韓子曰‘堯舜采椽不刮⑧,茅茨不翦⑨,飯土塯⑩,啜土形(11),雖監門之養(12),不觳于此(13)。
禹鑿龍門,通大夏,決河亭水(14),放之海,身自持築臿(15),胫毋一毛一(16),臣虜之勞不烈于此矣(17)。
’凡所為貴有天下者(18),得肆意極欲,主重明法,下不敢為非,以制禦海内矣(19)。
夫虞、夏之主,貴為天子,親處窮苦之實,以徇百姓(20),尚何于法(21)?朕尊萬乘(22),毋其實,吾欲造千乘之駕,萬乘之屬,充吾号名(23)。
且先帝起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邊竟(24),作宮室以章得意,而君觀先帝功業有緒。
今朕即位二年之間,群盜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罷先帝之所為,是上毋以報先帝(25),次不為朕盡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責他罪。
去疾、劫曰:“将相不辱。
”自一殺。
斯卒囚,就五刑(26)。
①富于春秋:意思是年輕,來日方長。
春秋,指年齡。
②廷決事:在朝廷上決定大事。
③示群臣短:讓群臣看出自己的弱點。
④“天子稱朕”二句:天子所以自稱為朕,本來就是不讓群臣聽到他的聲音。
“朕”有征兆之意。
這是趙高故意曲解,把皇帝自稱的“朕”講作征兆,意思是說稱“朕”的意思就是讓臣下隻感到皇帝的朕兆。
⑤禁中:深宮裡。
⑥希:同“稀”,少。
⑦戍:戍邊。
漕:水路運輸。
轉:陸路運輸。
作:勞作。
⑧采椽:柞木椽子。
刮(kuò,闊):砍削加工。
⑨茨:用蘆葦茅草蓋的屋頂。
翦:同“剪”。
⑩飯:吃飯。
塯盛飯的瓦器。
(11)啜(chuò,綽):喝。
形:通“型”,瓦器。
(12)監門:指守門人。
(13)觳(què,确):儉薄。
(14)亭水:指淤積停滞之水。
亭,同“停”,停滞。
(15)築:搗土的杵。
臿(chā,插):掘土的工具,鍬之類。
(16)胫:小腿。
毋一毛一:指汗一毛一被磨光了。
(17)臣虜:奴隸。
烈:酷,厲害。
(18)所為:等于說所以。
貴有天下:以有天下為貴,看重據有天下做天子。
(19)制禦:控制,統治。
(20)徇:同“殉”。
(21)尚何于法:等于說“尚法于何”,意思是還有什麼值得效法呢?(22)萬乘(shèng,勝):萬輛,本指萬輛兵車。
按周制,天子擁有萬輛兵車,諸侯擁有千輛兵車,故以“萬乘”借指天子,“千乘”借指諸候大國。
(23)充:實。
(24)攘:排除,排斥。
竟:同“境”。
(25)毋以:同“無以”,這裡可譯為不能。
(26)五刑:五種刑罰。
商、周時期指墨(刺面)、劓(割鼻)、剕(斷足)、宮(破壞生一殖機能)、大辟(死刑)。
這裡泛指刑罰。
三年,章邯等将其卒圍钜鹿,楚上将軍項羽将楚卒往救钜鹿。
冬,趙高為丞相,竟案李斯殺之①。
夏,章邯等戰數卻,二世使人讓邯②,邯恐,使長史欣請事③。
趙高弗見,又弗信。
欣恐,亡去,高使人追捕不及。
欣見邯曰:“趙高用事于中,将軍有功亦誅,無功亦誅。
”項羽急擊秦軍,虜王離,邯等遂以兵降諸侯。
八月已亥,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④,持鹿獻于二世,曰:“馬也。
”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
”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⑤。
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⑥。
後群臣皆畏高。
①竟:最終,終于。
②讓:責備,譴責。
③請事:指報告情況,請求指示。
④設驗:意思是設下計謀進行試驗。
⑤阿順:曲意順從。
⑥中:中傷。
高前數言“關東盜毋能為也①”,及項羽虜秦将王離等钜鹿下而前,章邯等軍數卻,上書請益助,燕、趙、齊、楚、韓、魏皆立為王,自關以東,大氐盡畔秦吏應諸侯②,諸侯鹹率其衆西鄉。
沛公将數萬人已屠武關,使人私于高③,高恐二世怒,誅及其身,乃謝病不朝見。
二世夢白虎齧其左骖馬④,殺之,心不樂,怪問占夢。
蔔曰:“泾水為祟⑤。
”二世乃齋于望夷宮⑥,欲祠泾,沈四白馬。
使使責讓高以盜賊事。
高懼,乃陰與其婿鹹陽令閻樂、其弟趙成謀曰:“上不聽谏,今事急,欲歸禍于吾宗。
吾欲易置上⑦,更立公子嬰。
子嬰仁儉⑧,百姓皆載其言⑨。
”使郎中令為内應,詐為有大賊,令樂召吏發卒,追劫樂母置高舍。
遣樂将吏卒千餘人至望夷宮殿門,縛衛令仆射,曰:“賊入此,何不止?”衛令曰:“周廬設卒甚謹⑩,安得賊敢入宮?”樂遂斬衛令,直将吏入,行射,郎宦者大驚,或走或格,格者辄死(11),死者數十人。
郎中令與樂俱入,射上幄坐帏(12)。
二世怒,召左右,左右皆惶擾不鬥(13)。
旁有宦者一人,侍不敢去。
二世入内,謂曰:“公何不蚤告我(14)?乃至于此!”宦者曰:“臣不敢言,故得全。
使臣蚤言,皆已誅,安得至今?”閻樂前即二世數曰(15):“足下驕恣,誅殺無道,天下共畔足下(16),足下其自為計(17)。
”二世曰:“丞相可得見否?”樂曰:“不可。
”二世曰:“吾願得一郡為王。
”弗許。
又曰:“願為萬戶侯。
”弗許。
曰:“願與妻子為黔首,比諸公子(18)。
”閻樂曰:“臣受命于丞相,為天下誅足下,足下雖多言,臣不敢報。
”麾其兵進(19)。
二世自一殺。
①毋能為:不可能幹成什麼事。
②大氐:大抵,大都。
氐,同“抵”。
③私:指秘密接觸。
④齧(niè,聶):咬。
左骖馬:駕在車左方外面的馬。
⑤為祟:作祟,作怪。
⑥望夷宮:宮名。
故址在今陝西泾陽縣東南。
⑦易置上:改立皇帝。
⑧儉:謙卑。
⑨載:同“戴”,擁護。
⑩周廬:皇宮周圍所設警衛廬舍。
(11)格:格鬥。
(12)幄:形如宮室的帳幕。
帏:隻遮擋一面的帳子。
(13)惶憂:慌亂。
(14)蚤:通“早”。
(15)即:就,走近。
(16)足下:對同輩的敬稱。
按:此處不稱陛下,而稱“足下”,表示閻樂已不承認二世為皇帝。
(17)自為計:自做打算。
(18)比(舊讀bì,必):并列,跟……一樣。
(19)麾:指揮。
閻樂歸報趙高,趙高乃悉召諸大臣公子,告以誅二世之狀。
曰:“秦故王國①,始皇君天下②,故稱帝。
今六國複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為帝,不可。
宜為王如故,便。
”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為秦王。
以黔首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③。
令子嬰齋,當廟見④,受王玺。
齋五日,子嬰與其子二人謀曰:丞相高殺二世望夷宮,恐群臣誅之,乃詳以義立我⑤。
我聞趙高乃與楚約,滅秦宗室而王關中⑥。
今使我齋見廟,此欲因廟中殺我。
我稱病不行,丞相必自來,來則殺之。
”高使人請子嬰數輩⑦,子嬰不行,高果自往,曰:“宗廟重事⑧,王奈何不行?”子嬰遂刺殺高于齋宮,三族高家以徇鹹陽⑨。
子嬰為秦王四十六日,楚将沛公破秦軍入武關,遂至霸上,使人約降子嬰⑩。
子嬰即系頸以組,白馬素車,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11)。
沛公遂入鹹陽,封宮室府庫,還軍霸上。
居月餘,諸侯兵至,項籍為從長(12),殺子嬰及秦諸公子宗族。
遂屠鹹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收其珍寶貨财,諸侯共分之。
滅秦之後,各分其地為三(13),名曰壅王、塞王、翟王,号曰三秦。
項羽為西楚霸王,主命分天下王諸侯(14),秦竟滅矣。
後五年,天下定于漢。
①故:從前,本來。
②君天下:為天下之君,即統治天下的意思。
③以黔首葬:按照平民的葬儀埋葬。
④廟見:到宗廟去拜祖先。
⑤詳:通“佯”,假裝。
⑥“趙高與楚約”二句:趙高遣使與劉邦約,欲分王關中。
楚,指劉邦。
事詳《高祖本紀》。
⑦數輩:幾批。
⑧宗廟重事:指國家大事。
⑨三族:誅滅三族。
⑩約降:招降。
(11)轵道:亭名。
故址在今陝西西安市東北。
(12)從(zòng,縱)長:合縱之長,指諸侯盟主。
(13)其地:指原秦國之地。
(14)主命:主持。
太史公曰:秦之先伯翳,嘗有勳于唐虞之際,受土賜姓①。
及殷夏之間微微散②。
至周之衰,秦興,邑于西垂③。
自缪公以來,稍蠶食諸侯,竟成始皇。
始皇自以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而羞與之侔④,善哉乎賈生推言之也⑤!曰: 秦并兼諸侯山東三十餘郡,繕津關⑥,據險塞,修甲兵而守之⑦。
然陳涉以戍卒散亂之衆數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⑧,鉏櫌白梃⑨,望屋而食⑩,橫行天下(11)。
秦人阻險不守,關梁不阖(12),長戟不刺,強驽不射。
楚師深入,戰于鴻門,曾無藩籬之艱(13)。
于是山東大擾(14),諸侯并起,豪俊相立。
秦使章邯将而東征,章邯因以三軍之衆要市于外(15),以謀其上。
群臣之不信,可見于此矣。
子嬰立,遂不寤(16)。
藉使子嬰有庸主之材(17),僅得中佐(18),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
①賜姓:指伯翳因善馴鳥獸,被舜任命為虞,後來又佐助禹治水有功,舜賜姓嬴。
事詳《秦本紀》。
②微散:衰落。
“微”“散”同義。
③垂:同“陲”,邊境。
④羞與之侔(móu,牟):認為跟他們相比是羞恥。
侔,齊,等同。
⑤賈生:指賈誼。
事迹見《屈原賈生列傳》。
⑥繕:修理,修整。
津:渡口。
⑦甲兵:铠甲和兵器,泛指武器。
⑧戟:古兵器名,戈屬。
⑨鉏(chú,鋤):除草翻土的農具。
櫌(yōu,優):同“耰”。
擊碎土塊平整土地的農具。
梃:棍棒。
⑩望屋而食:望見房屋就可以吃飯。
這是說起義部隊雖無給養,但到處都得到人民的支持。
(11)橫行:縱橫馳騁,指所向無敵。
(12)阖:關閉。
(13)曾:竟然。
藩籬:籬笆。
(14)擾:亂。
(15)要:相約,來往。
市:做買賣,這裡指講條件。
(16)寤:同“悟”,覺悟。
(17)藉使:假使。
(18)中佐:指中等的輔佐之臣。
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①,四塞之國也②。
自缪公以來,至于秦王,二十餘君,常為諸侯雄。
豈世世賢哉?其勢居然也③。
且天下嘗同心并力而攻秦矣。
當此之世,賢智并列,良将行其師,賢相通其謀,然困于阻險而不能進,秦乃延入戰而為之開關④,百萬之徒逃北而遂壞⑤。
豈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勢不便也。
秦小邑并大城,守險塞而軍,高壘毋戰,閉關據阨⑥,荷戟而守之⑦。
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⑧。
其交未親,其下未附,名為亡秦,其實利之也⑨。
彼見秦阻之難犯也,必退師。
安土息民⑩,以待其敝(11),收弱扶罷(12),以令大國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
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為禽者(13),其救敗非也(14)。
①被山:以山為被,就是有山阻隔的意思。
帶河:以河為帶,就是有河環繞的意思。
②四塞:四周都有關隘。
③勢居:地位。
然:使然,使它這樣。
④延:引進,迎接。
⑤逃北:敗逃。
壞:崩潰。
⑥阨(ài,艾):阻塞,險要。
⑦荷:扛。
⑧素王:道德很高,天下景仰但未居王位的人。
⑨利之:意思是為自己謀求利益。
⑩息民:讓民衆休養生息。
(11)敝:衰敗。
(12)罷(pí,疲):通“疲”。
(13)為禽:被擒。
禽,同“擒”。
(14)救敗:指挽救危敗的策略。
秦王足已不問①,遂過而不變②。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③,暴虐以重禍④。
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
三主惑而終身不悟⑤,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土也⑥,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⑦,秦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為戮沒矣⑧。
故使天下之土,傾耳而聽,重足而立⑨,拑口而不言⑩。
是以三主失道(11),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謀,天下已亂,一奸一不上聞,豈不哀哉!先王知雍蔽之傷國也(12),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刑,而天下治。
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
其弱也,五伯征而諸侯從(13)。
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14)。
故周五序得其道(15),而千餘歲不絕。
秦本末并失,故不長久。
由此觀之,安危之統相去遠矣(16)。
野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
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17),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18),去就有序,變化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①足已:意思是以己之功為滿足。
問:指求教于人。
②遂:順,延續。
③因:因循,沿襲。
④重禍:加重禍患。
⑤三主:指秦始皇、秦二世、公子嬰。
⑥知化:指懂得形勢變化。
⑦拂(bì,必)過:糾正錯誤。
⑧未卒于口:意思是還沒說完。
⑨重足:兩腳重疊,不敢移動。
形容十分恐懼。
⑩拑口:閉口。
(11)失道:迷路。
(12)雍蔽:壅塞,蒙蔽。
雍,通“壅”。
(13)五伯:即五霸。
所指有二說:一,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缪公、宋襄公、楚莊王;二,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阖闾、越王勾踐。
(14)怨望:怨恨。
“怨”“望”同義。
(15)五序:指公、侯、伯、子、男的順序。
又現存《新書》作“王序”。
(16)統:綱紀,根本。
(17)參:參驗,檢驗。
(18)權勢:謀略和形勢。
秦孝公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窺周室①,有席卷天下②,包一皮一皮舉宇内③,囊括四海人意④,并吞八荒之心⑤。
當是時,高君佐之⑥,内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衡而鬥諸侯⑦,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⑧。
①窺:窺伺,窺一探。
周室:周王室,這裡指周王朝政權。
②席卷:像用席子卷東西一樣卷走。
③包一皮一皮舉:像用包一皮一皮裹包一皮一皮東西一樣拿走。
④囊括:像用口袋裝東西一樣裝走。
⑤八荒:八方荒遠的地方,這裡指天下。
⑥商君:即商鞅。
⑦連衡:即“連橫”。
鬥諸侯:使諸侯争鬥,即挑一起諸侯之間的戰争。
⑧拱手而取:一拱手就取得了。
形容毫不費力。
孝公既沒,惠王、武王蒙故業①因遺冊②,南兼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③,收要害之郡。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④,不一愛一珍器重寶肥一美之地⑤,以緻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⑥。
當是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言,寬厚而一愛一人,尊賢重士,約從離衡⑦,并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衆。
于是六國之土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轸、昭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膑、帶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朋制其兵。
常以十倍之地,百萬之衆,叩關而攻秦⑧。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遁逃而不敢進⑨。
秦無亡矢遺镞之費⑩,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于是從散約解,争割地而奉秦。
秦有餘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一屍一百萬,流血漂鹵(11)。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入朝。
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日淺(12),國家無事。
①蒙:承受,繼承。
②冊:同“策”,策略。
③膏腴:肥沃。
④弱秦:使秦弱,即削弱秦國。
⑤一愛一:吝惜。
⑥相與:互相聯合。
⑦約從:相約合縱。
離衡:使連橫離散。
⑧叩關:指攻打函谷關。
叩,敲。
⑨逡巡:徘徊不前,欲進又止。
九國:指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
⑩镞(zú,族):箭頭。
(11)鹵:通“橹”,大盾。
(12)享國:帝王在位的年數。
及至秦王,續六世之餘烈①,振長策而禦宇内②,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③,執棰拊以鞭笞天下④,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頸⑤,委命下吏⑥。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⑦。
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⑧,以愚黔首。
堕名城⑨,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鑄鐻⑩,以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
然後斬華為城(11)因河為津(12),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
良将勁驽守要害之外,信臣一精一卒陳利兵而誰何(13),天下以定。
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裡(14),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①六世:指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
②振:舉起。
長策:長鞭。
禦:駕馭,統治。
③履:登上。
至尊:指極尊之位,即帝位。
④棰拊(fǔ,撫):指刑具。
棰,棍棒。
拊,刀一柄一。
鞭笞(chī,吃):用鞭子一抽一打,這裡是統治的意思。
⑤俛(fǔ,府):同“俯”。
⑥委命:把一性一命托付于人。
⑦士:指六國之士。
⑧百家之言:各學派的著作。
言,言論。
這裡指書籍。
⑨堕:同“隳(huī,灰)”,毀壞。
⑩鋒:指兵刃。
鐻(jù,據):鐘類樂器。
(11)斬華:《新書》作“踐華”,意思是登上華山,即據守華山。
(12)因:借。
津:這裡指護城河,壕溝。
(13)誰何:誰能奈何。
一說:何,通“呵”,呵叱。
(14)金城:金屬鑄的城牆。
形容非常堅固。
秦王既沒,餘威振于殊俗①。
陳涉、甕牖繩樞之子②,甿隸之人③,而遷徙之徒④,才能不及中人⑤,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蹑足行伍之間⑥,而倔起什伯之中⑦,率罷散之卒,将數百之衆,而轉攻秦。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⑧,天下雲集響應⑨,赢糧而景從⑩,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①殊俗:不同的風俗,這裡指邊遠的地方。
②甕牖(yǒu,有)繩樞:用破甕做窗戶,用繩子做門樞。
這是形容門窗非常的簡陋。
牖,窗戶。
樞,門戶的轉軸。
③甿(méng,蒙)隸:雇農。
甿:種田的人。
④遷徙之徒:被征去服兵役的人。
⑤中人:中等才能的人,即平常人。
⑥蹑足:踏腳,插足。
這裡有出身于……的意思。
⑦什伯:古代軍隊編制,十人為什,百人為伯。
又《新書》“什伯”作“阡陌”。
⑧揭:舉起。
⑨雲集:像雲一樣地聚集。
響應:像回聲一樣地響應。
響,同聲。
⑩赢:擔負。
景(yǐng,影)從:像影子一樣地随從。
景,同“影”。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①。
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鉏櫌棘矜②,非锬于句戟長鎩也③;适戍之衆④,非抗于九國之師;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時之土也⑤。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⑥,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⑦。
然秦以區區之地,千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⑧,百有餘年矣。
然後以****為家,殽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堕⑨,身死人手⑩,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不勢異也(11)。
①自若:意思是依然如故。
②棘矜(qín,勤):戟杆,等于說木棍。
棘,通“戟”。
矜,矛一柄一。
③锬(xiān,先):同“铦”,鋒利。
勾戟:有鈎的戟。
長鎩(shā,殺):大矛。
④适(zhé,谪)戍:因有罪而被貶去戍邊。
适,同“谪”。
⑤鄉時:先前。
⑥絜(xié,協):衡量,比較。
⑦同年而語:意思是同樣看待。
⑧招(qiáo,僑):舉,攻取。
八州:古時全國劃分為九州,除秦國本土雍州外,還有八州。
朝同列:使同列朝拜,意思是使六國諸侯臣服。
同列,地位等級等同的,指六國諸侯。
⑨一夫:指陳勝。
作難:起義。
⑩身死人手:指秦王子嬰被項羽所殺。
(11)攻:指秦曆代之君兼并諸侯,處于進攻地位。
守:指秦取得天下後要保持其統治地位,處于守護地位。
秦并海内,兼諸侯,南面稱帝①,以養四海,天下之士斐然鄉風②,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
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諸侯力政③,強侵弱,衆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敝。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一性一命④,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①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所以稱居帝位為“南面”。
②斐然:順服的樣子。
斐,通“一靡一”。
鄉(xiàng,向)風:歸順。
③力政:以武力征伐。
政,通“征”。
④既:當是“則”的意思。
《會注考證》引李笠曰:“當依《新書》作‘即’。
”元元:等于說“喁喁”,可憐一愛一的樣子。
冀:希望。
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①,先詐力而後仁義②,以暴虐為天下始。
夫并兼者高詐力③,安定者貴順權④,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
秦離戰國而王天下⑤,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
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借使秦王計上世之事⑥,并殷周之迹,以制禦其政,後雖有一婬一驕之主而未有傾危之患也。
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顯美,功業長久。
①文書:詩書古籍。
酷刑法:使刑法嚴酷。
②先:把……放在前頭。
後:把……放在後頭。
③高:以為高,重視。
④貴:以為貴,重視。
順權:順時權變。
⑤離:經曆。
⑥借使:假使。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①。
夫寒者利??②,而饑者甘糟糠③,天下之嗷嗷④,新主之資也⑤。
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
鄉使二世庸主之行⑥,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過⑦,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虛囹圉而免刑戮⑧,除去收帑汙穢之罪⑨,使各反其鄉裡,發倉廪,散财币,以振孤獨窮困之士⑩,輕賦少事(11),以佐百姓之急,約法省刑以持其後(12),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修行(13),各慎其身,塞萬民之望(14),而以威德與天下,天下集矣。
即四海之内,皆歡然各自安樂其處,唯恐有變,雖有狡猾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15),而暴亂之一奸一止矣。
二世不行此術,而重之以無道,壞宗廟與民(16),更始作阿房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紀(17),百姓困窮而主弗收恤。
然後一奸一僞并起,而上下相遁(18)。
蒙罪者衆,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君卿以下至于衆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鹹不安其位,故易動也。
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19),不藉公侯之尊,奮臂于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見始終之變,知存亡之機,是以牧民之道(20),務在安之而已。
天下雖有逆行之臣,必無響應之助矣。
故曰“安民可與行義,而危民易與為非”,此之謂也。
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于戮殺者,正傾非也(21)。
是二世之過也。
①引領:伸長脖子。
形容殷切盼望。
②被?(shù,豎)褐:粗布短衣,僮仆所穿。
③糟糠:酒渣、糠皮,窮人用以充饑的粗劣食物。
④嗷嗷:哀苦的叫一聲。
⑤資:憑借。
⑥鄉(xiàng,向)使:假使。
⑦缟(gǎo,搞)素:白色的衣服,喪服。
⑧囹(líng,零)圉(yǔ,雨):也作“囹圄”,監獄。
⑨收帑:同“收孥”,古代連坐之法,一人犯罪,則收其妻子兒女為官家奴婢。
⑩振:同“赈”。
(11)少事:指減少勞役。
(12)約法:意思是簡化法律。
約,簡約,簡要。
(13)更節:改變節一操一。
修行:修養品行。
(14)塞:充塞,滿足。
(15)智:智謀。
這裡指一奸一智。
(16)壞宗廟與民:《集解》引徐産曰:“一無此上五字。
”譯文據删。
(17)紀:治理、管理。
(18)遁:欺騙,欺蒙。
(19)用:具備。
湯、武:商湯、周武王。
(20)牧民:治民。
古代統治者視民為牛馬,而自稱牧民者為人牧。
(21)正傾:挽救已經傾覆的局勢。
襄公立,享國十二年,初為西畤。
葬西垂。
生文公。
文公立,居西垂宮,五十年死,葬西垂。
生靜公。
靜公不享國而死。
生憲公。
憲公享國十二年,居西新邑。
死,葬衙。
生武公、德公、出子。
出子享國六年,居西陵。
庶長弗忌、威累、參父三人,率賊賊出子鄙衍①,葬衙。
武公立。
武公享國二十年,居平陽封宮。
葬宣陽聚東南。
三庶長伏其罪。
德公立。
德公享國二年。
居雍大鄭宮。
生宣公、成公、缪公。
葬陽。
初伏②,以禦蠱③。
宣公享國十二年。
居陽宮。
葬陽。
初志閏月④。
成公享國四年,居雍之宮,葬陽。
齊伐山戎、孤竹。
缪公享國三十九年。
天子緻霸⑤。
葬雍。
缪公學著人⑥。
生康公。
康公享國十二年。
居雍高寝。
葬竘社。
生共公。
共公享國五年,居雍高寝。
葬康公南。
生桓公。
桓公享國二十七年。
居雍太寝。
葬義裡丘北。
生景公。
景公享國四十年。
居雍高寝,葬丘裡南。
生畢公。
畢公享國三十六年。
葬車裡北。
生夷公。
夷公不享國。
死,葬左宮。
生惠公。
惠公享國十年。
葬車裡。
生悼公。
悼公享國十五年。
葬僖公西。
城雍⑦。
生剌龔公⑧。
剌龔公享國三十四年。
葬入裡。
生躁公、懷公。
其十年,彗星見。
躁公享國十四年。
居受寝。
葬悼公南。
其元年,彗星見。
懷公從晉來。
享國四年。
葬栎圉氏。
生靈公。
諸臣圍懷公,懷公自一殺。
肅靈公,昭子子也。
居泾陽。
享國十年。
葬悼公西。
生簡公。
簡公從晉來。
享國十五年。
葬僖公西。
生惠公。
其七年,百姓初帶劍⑨。
惠公享國十三年。
葬陵圉。
生出公。
出公享國二年。
出公自一殺,葬雍。
獻公享國二十三年。
葬嚣圉。
生孝公。
孝公享國二十四年。
葬弟圉。
生惠文王。
其十三年,始都鹹陽。
惠文王享國二十七年。
葬公陵。
生悼武王。
悼武王享國四年,葬永陵。
昭襄王享國五十六年。
葬茝陽。
生孝文王。
孝文王享國一年。
葬壽陵。
生莊襄王。
莊襄王享國三年。
葬茝陽。
生始皇帝。
呂不韋相。
①“率賊”句:前一個“賊”是殺人者,刺客;後一個“賊”是殺害。
②初伏:指開始規定伏日,即把暑天分為三伏。
③蠱(gǔ,古):本是毒蟲,這裡指傷人的熱毒邪氣。
④志:記載。
⑤天子緻霸:指秦缪公稱霸西戎時,周王緻賀。
⑥著人:守衛在宮殿門屏之間的侍衛。
著,門屏之間。
⑦城雍:在雍邑築城。
⑧剌龔公:《秦本紀》和《六國諸侯年表》作“曆共公”。
⑨百姓:百官。
獻公立七年,初行為市①。
十年,為戶籍相伍②。
孝公立十六年,時桃李冬華③。
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
立二年,初行錢。
有新生嬰兒曰“秦且王”。
悼武王生十九年而立。
立三年,渭水赤三日。
昭襄三生十九年而立。
立四年,初為田開阡陌④。
孝文王生五十三年而立。
莊襄王生三十二年而立。
立二年,取太原地。
莊襄王元年,大赦,修先王功臣⑤,施德厚骨肉⑥,布惠于民。
東周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不韋誅之,盡入其國。
秦不絕其祀,以陽人地賜周君,奉其祭祀。
①市:集市。
②伍:古代五家為伍。
③華:同“花”。
這裡是開花的意思。
④阡陌:田埂。
南北方向叫“阡”,東西方向叫“陌”。
這裡“開阡陌”是廢除井田制。
參見《秦本紀》、《商君列傳》。
⑤修:論列,推舉。
⑥骨肉:喻指至親。
始皇享國三十七年。
葬郦邑。
生二世皇帝。
始皇生十三年而立。
二世皇帝享國三年。
葬宜春。
趙高為丞相安武侯。
二世生十二年而立。
右秦襄公至二世①,六百一十歲②。
①右:等于說以上或前面。
古書自右至左豎行書寫,所以稱以上或前面所記為“右”。
②六百一十歲:《正義》:“《秦本紀》自襄公至二世,五百七十六年矣。
年表自襄公至二世,五百六十一年。
三說并不同,未知孰是。
孝明皇帝十七年十月十五日乙醜,曰①:周曆已移②,仁不代母③。
秦直其位④。
呂政殘虐⑤,然以諸侯十三⑥,并兼天下,極情縱一欲,養育宗親⑦。
三十七年,兵無所不加,制作政令,施于後王。
蓋得聖人之威,河神授圖⑧,據狼、狐,蹈參、伐⑨,佐政驅除,距之稱始皇⑩。
①曰:指班固說。
《索隐》:“此已下是漢孝明帝訪班固評賈(賈誼)、馬(司馬遷)贊中論秦二世亡天下之得失,後人因取其說附之此末。
”②曆:曆數,命數。
③仁不代母:意思是按照五行相生的觀點,周屬木德,漢屬火德,木生火,所以周為漢母,子不代母,就是說漢不能直接代替周。
④秦直其位:意思是秦正趕上木德與火德之間的帝王之位。
直,同“值”趕上,碰上。
⑤呂政:即秦始皇嬴政。
《索隐》:“呂政者,始皇名政,是呂不韋幸姬有娠,獻莊襄王而生始皇,故雲呂政。
”⑥諸侯十三:指秦始皇十三歲作諸侯王。
《會注考證》以為“十三”下可能有脫文。
⑦宗親:同宗的親屬。
⑧河神授圖:相傳伏羲氏時,有龍馬背負河圖從黃河出現,古人以河出圖為帝王聖者受命的吉兆。
⑨“據狼狐”二句:狼、狐,二星名。
古人認為星主弓矢。
參、伐,二星名。
古人認為二星主斬殺。
⑩距:至,直到。
始皇既沒,胡亥極愚,郦山未畢,複作阿房,以遂前策①。
雲“凡所為貴有天下者,肆意極欲,大臣至欲罷先君所為”。
誅斯、去疾,任用趙高。
痛哉言乎!人頭畜鳴②。
不威不伐惡③,不笃不虛亡④。
距之不得留,殘虐以促期⑤,雖居形便之國,猶不得存。
①遂:實現。
②畜鳴:象牲畜一樣鳴叫。
意思就是說出話來象牲畜。
③威:威勢,這裡是逞威、暴虐的意思。
④笃:重。
這裡指罪惡重。
⑤促:縮減,縮短。
子嬰度次得嗣,冠玉冠,佩華绂①,車黃屋②,從百司,谒七廟。
小人乘非位③,莫不怳忽失守④,偷安日日⑤,獨能長念卻慮⑥,父子作權⑦,近取于戶牖之間,竟誅猾臣,為君讨賊。
高死之後,賓婚未得盡相勞,餐未及下咽,酒未及濡唇⑧,楚兵已屠關中,真一人翔霸上⑨,素車嬰組⑩,奉其符玺,以歸帝者。
鄭伯茅旌鸾刀,嚴王退舍(11)。
河決不可複壅。
魚爛不可複全。
賈誼、司馬遷曰:“向使嬰有庸主之才,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
”秦之積衰,天下土崩瓦解,雖有周旦之材,無所複陳其巧(12),而以責一日之孤(13),誤哉!俗傳秦始皇起罪惡,胡亥極(14),得其理矣。
複責小子(15),雲秦地可全,所謂不通時變者也。
紀季以酅,《春秋》不名(16)。
吾讀《秦紀》(17),至于子嬰車裂趙高,未嘗不健其決(18),憐其志。
嬰死生之義備矣。
①绂(fú,伏):系印的絲帶。
②黃屋:帝王乘坐的車子,因為車蓋用黃缯做裡子,故名。
③乘:登。
非位:指不該得的位置。
④怳忽:同“恍忽”。
心神不定。
⑤偷:苟且,得過且過。
⑥卻:除去,排除。
⑦權:權衡。
⑧濡(rú,儒):沾濕。
⑨真一人:帝王,指漢高祖。
⑩嬰:纏繞,指系在頸上。
(11)“鄭伯”二句:前597年,楚莊王進攻鄭國。
鄭伯袒露上身,左手執茅旌,右手執鸾刀,迎接莊王,請求不要滅絕鄭國。
莊王退舍七裡。
事見《公羊傳·宣公十二年》。
茅旌、鸾刀,都是宗廟裡祭祀用的禮器。
嚴王,即莊王,這是為避漢明帝劉莊名諱,改“莊”為“嚴”。
(12)陳:陳列,這裡有顯示施展的意思。
(13)一日之孤:指子嬰。
(14)極:達到極點。
(15)小子:指子嬰。
(16)“紀季”二句:紀,古國名。
紀季:紀君的小一弟一弟。
《春秋·莊公三年》:“紀季以酅(xī,希)入于齊(指做齊之附庸)。
”《春秋》,儒家經典之一。
編年體史書;不名,不記其名。
紀季投降齊國,是為了保住宗廟,不得已而為之。
(17)《秦紀》:即《秦始皇本紀》。
(18)健其決:以其決為鍵,意思是認為他這樣果斷表現了他的幹練。
①發近縣:指征發附近各縣的兵力。
不及:趕不上,來不及。
②益遣:增派。
趙高說二世曰:“先帝臨制天下久,故群臣不敢為非,進邪說。
今陛下富于春秋①,初即位,奈何與公卿廷決事②?事即有誤,示群臣短也③。
天子稱朕,固不聞聲④。
”于是二世常居禁中⑤,與高決諸事。
其後公卿希得朝見⑥,盜賊益多,而關中卒發東擊盜者毋已。
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将軍馮劫進谏曰:“關東群盜并起,秦發兵誅擊,所殺亡甚衆,然猶不止。
盜多,皆以戍漕轉作事苦⑦,賦稅大也。
請且止阿房宮作者,減省四邊戍轉。
”二世曰:“吾聞之韓子曰‘堯舜采椽不刮⑧,茅茨不翦⑨,飯土塯⑩,啜土形(11),雖監門之養(12),不觳于此(13)。
禹鑿龍門,通大夏,決河亭水(14),放之海,身自持築臿(15),胫毋一毛一(16),臣虜之勞不烈于此矣(17)。
’凡所為貴有天下者(18),得肆意極欲,主重明法,下不敢為非,以制禦海内矣(19)。
夫虞、夏之主,貴為天子,親處窮苦之實,以徇百姓(20),尚何于法(21)?朕尊萬乘(22),毋其實,吾欲造千乘之駕,萬乘之屬,充吾号名(23)。
且先帝起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邊竟(24),作宮室以章得意,而君觀先帝功業有緒。
今朕即位二年之間,群盜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罷先帝之所為,是上毋以報先帝(25),次不為朕盡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責他罪。
去疾、劫曰:“将相不辱。
”自一殺。
斯卒囚,就五刑(26)。
①富于春秋:意思是年輕,來日方長。
春秋,指年齡。
②廷決事:在朝廷上決定大事。
③示群臣短:讓群臣看出自己的弱點。
④“天子稱朕”二句:天子所以自稱為朕,本來就是不讓群臣聽到他的聲音。
“朕”有征兆之意。
這是趙高故意曲解,把皇帝自稱的“朕”講作征兆,意思是說稱“朕”的意思就是讓臣下隻感到皇帝的朕兆。
⑤禁中:深宮裡。
⑥希:同“稀”,少。
⑦戍:戍邊。
漕:水路運輸。
轉:陸路運輸。
作:勞作。
⑧采椽:柞木椽子。
刮(kuò,闊):砍削加工。
⑨茨:用蘆葦茅草蓋的屋頂。
翦:同“剪”。
⑩飯:吃飯。
塯盛飯的瓦器。
(11)啜(chuò,綽):喝。
形:通“型”,瓦器。
(12)監門:指守門人。
(13)觳(què,确):儉薄。
(14)亭水:指淤積停滞之水。
亭,同“停”,停滞。
(15)築:搗土的杵。
臿(chā,插):掘土的工具,鍬之類。
(16)胫:小腿。
毋一毛一:指汗一毛一被磨光了。
(17)臣虜:奴隸。
烈:酷,厲害。
(18)所為:等于說所以。
貴有天下:以有天下為貴,看重據有天下做天子。
(19)制禦:控制,統治。
(20)徇:同“殉”。
(21)尚何于法:等于說“尚法于何”,意思是還有什麼值得效法呢?(22)萬乘(shèng,勝):萬輛,本指萬輛兵車。
按周制,天子擁有萬輛兵車,諸侯擁有千輛兵車,故以“萬乘”借指天子,“千乘”借指諸候大國。
(23)充:實。
(24)攘:排除,排斥。
竟:同“境”。
(25)毋以:同“無以”,這裡可譯為不能。
(26)五刑:五種刑罰。
商、周時期指墨(刺面)、劓(割鼻)、剕(斷足)、宮(破壞生一殖機能)、大辟(死刑)。
這裡泛指刑罰。
三年,章邯等将其卒圍钜鹿,楚上将軍項羽将楚卒往救钜鹿。
冬,趙高為丞相,竟案李斯殺之①。
夏,章邯等戰數卻,二世使人讓邯②,邯恐,使長史欣請事③。
趙高弗見,又弗信。
欣恐,亡去,高使人追捕不及。
欣見邯曰:“趙高用事于中,将軍有功亦誅,無功亦誅。
”項羽急擊秦軍,虜王離,邯等遂以兵降諸侯。
八月已亥,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④,持鹿獻于二世,曰:“馬也。
”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
”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⑤。
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⑥。
後群臣皆畏高。
①竟:最終,終于。
②讓:責備,譴責。
③請事:指報告情況,請求指示。
④設驗:意思是設下計謀進行試驗。
⑤阿順:曲意順從。
⑥中:中傷。
高前數言“關東盜毋能為也①”,及項羽虜秦将王離等钜鹿下而前,章邯等軍數卻,上書請益助,燕、趙、齊、楚、韓、魏皆立為王,自關以東,大氐盡畔秦吏應諸侯②,諸侯鹹率其衆西鄉。
沛公将數萬人已屠武關,使人私于高③,高恐二世怒,誅及其身,乃謝病不朝見。
二世夢白虎齧其左骖馬④,殺之,心不樂,怪問占夢。
蔔曰:“泾水為祟⑤。
”二世乃齋于望夷宮⑥,欲祠泾,沈四白馬。
使使責讓高以盜賊事。
高懼,乃陰與其婿鹹陽令閻樂、其弟趙成謀曰:“上不聽谏,今事急,欲歸禍于吾宗。
吾欲易置上⑦,更立公子嬰。
子嬰仁儉⑧,百姓皆載其言⑨。
”使郎中令為内應,詐為有大賊,令樂召吏發卒,追劫樂母置高舍。
遣樂将吏卒千餘人至望夷宮殿門,縛衛令仆射,曰:“賊入此,何不止?”衛令曰:“周廬設卒甚謹⑩,安得賊敢入宮?”樂遂斬衛令,直将吏入,行射,郎宦者大驚,或走或格,格者辄死(11),死者數十人。
郎中令與樂俱入,射上幄坐帏(12)。
二世怒,召左右,左右皆惶擾不鬥(13)。
旁有宦者一人,侍不敢去。
二世入内,謂曰:“公何不蚤告我(14)?乃至于此!”宦者曰:“臣不敢言,故得全。
使臣蚤言,皆已誅,安得至今?”閻樂前即二世數曰(15):“足下驕恣,誅殺無道,天下共畔足下(16),足下其自為計(17)。
”二世曰:“丞相可得見否?”樂曰:“不可。
”二世曰:“吾願得一郡為王。
”弗許。
又曰:“願為萬戶侯。
”弗許。
曰:“願與妻子為黔首,比諸公子(18)。
”閻樂曰:“臣受命于丞相,為天下誅足下,足下雖多言,臣不敢報。
”麾其兵進(19)。
二世自一殺。
①毋能為:不可能幹成什麼事。
②大氐:大抵,大都。
氐,同“抵”。
③私:指秘密接觸。
④齧(niè,聶):咬。
左骖馬:駕在車左方外面的馬。
⑤為祟:作祟,作怪。
⑥望夷宮:宮名。
故址在今陝西泾陽縣東南。
⑦易置上:改立皇帝。
⑧儉:謙卑。
⑨載:同“戴”,擁護。
⑩周廬:皇宮周圍所設警衛廬舍。
(11)格:格鬥。
(12)幄:形如宮室的帳幕。
帏:隻遮擋一面的帳子。
(13)惶憂:慌亂。
(14)蚤:通“早”。
(15)即:就,走近。
(16)足下:對同輩的敬稱。
按:此處不稱陛下,而稱“足下”,表示閻樂已不承認二世為皇帝。
(17)自為計:自做打算。
(18)比(舊讀bì,必):并列,跟……一樣。
(19)麾:指揮。
閻樂歸報趙高,趙高乃悉召諸大臣公子,告以誅二世之狀。
曰:“秦故王國①,始皇君天下②,故稱帝。
今六國複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為帝,不可。
宜為王如故,便。
”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為秦王。
以黔首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③。
令子嬰齋,當廟見④,受王玺。
齋五日,子嬰與其子二人謀曰:丞相高殺二世望夷宮,恐群臣誅之,乃詳以義立我⑤。
我聞趙高乃與楚約,滅秦宗室而王關中⑥。
今使我齋見廟,此欲因廟中殺我。
我稱病不行,丞相必自來,來則殺之。
”高使人請子嬰數輩⑦,子嬰不行,高果自往,曰:“宗廟重事⑧,王奈何不行?”子嬰遂刺殺高于齋宮,三族高家以徇鹹陽⑨。
子嬰為秦王四十六日,楚将沛公破秦軍入武關,遂至霸上,使人約降子嬰⑩。
子嬰即系頸以組,白馬素車,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11)。
沛公遂入鹹陽,封宮室府庫,還軍霸上。
居月餘,諸侯兵至,項籍為從長(12),殺子嬰及秦諸公子宗族。
遂屠鹹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收其珍寶貨财,諸侯共分之。
滅秦之後,各分其地為三(13),名曰壅王、塞王、翟王,号曰三秦。
項羽為西楚霸王,主命分天下王諸侯(14),秦竟滅矣。
後五年,天下定于漢。
①故:從前,本來。
②君天下:為天下之君,即統治天下的意思。
③以黔首葬:按照平民的葬儀埋葬。
④廟見:到宗廟去拜祖先。
⑤詳:通“佯”,假裝。
⑥“趙高與楚約”二句:趙高遣使與劉邦約,欲分王關中。
楚,指劉邦。
事詳《高祖本紀》。
⑦數輩:幾批。
⑧宗廟重事:指國家大事。
⑨三族:誅滅三族。
⑩約降:招降。
(11)轵道:亭名。
故址在今陝西西安市東北。
(12)從(zòng,縱)長:合縱之長,指諸侯盟主。
(13)其地:指原秦國之地。
(14)主命:主持。
太史公曰:秦之先伯翳,嘗有勳于唐虞之際,受土賜姓①。
及殷夏之間微微散②。
至周之衰,秦興,邑于西垂③。
自缪公以來,稍蠶食諸侯,竟成始皇。
始皇自以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而羞與之侔④,善哉乎賈生推言之也⑤!曰: 秦并兼諸侯山東三十餘郡,繕津關⑥,據險塞,修甲兵而守之⑦。
然陳涉以戍卒散亂之衆數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⑧,鉏櫌白梃⑨,望屋而食⑩,橫行天下(11)。
秦人阻險不守,關梁不阖(12),長戟不刺,強驽不射。
楚師深入,戰于鴻門,曾無藩籬之艱(13)。
于是山東大擾(14),諸侯并起,豪俊相立。
秦使章邯将而東征,章邯因以三軍之衆要市于外(15),以謀其上。
群臣之不信,可見于此矣。
子嬰立,遂不寤(16)。
藉使子嬰有庸主之材(17),僅得中佐(18),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
①賜姓:指伯翳因善馴鳥獸,被舜任命為虞,後來又佐助禹治水有功,舜賜姓嬴。
事詳《秦本紀》。
②微散:衰落。
“微”“散”同義。
③垂:同“陲”,邊境。
④羞與之侔(móu,牟):認為跟他們相比是羞恥。
侔,齊,等同。
⑤賈生:指賈誼。
事迹見《屈原賈生列傳》。
⑥繕:修理,修整。
津:渡口。
⑦甲兵:铠甲和兵器,泛指武器。
⑧戟:古兵器名,戈屬。
⑨鉏(chú,鋤):除草翻土的農具。
櫌(yōu,優):同“耰”。
擊碎土塊平整土地的農具。
梃:棍棒。
⑩望屋而食:望見房屋就可以吃飯。
這是說起義部隊雖無給養,但到處都得到人民的支持。
(11)橫行:縱橫馳騁,指所向無敵。
(12)阖:關閉。
(13)曾:竟然。
藩籬:籬笆。
(14)擾:亂。
(15)要:相約,來往。
市:做買賣,這裡指講條件。
(16)寤:同“悟”,覺悟。
(17)藉使:假使。
(18)中佐:指中等的輔佐之臣。
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①,四塞之國也②。
自缪公以來,至于秦王,二十餘君,常為諸侯雄。
豈世世賢哉?其勢居然也③。
且天下嘗同心并力而攻秦矣。
當此之世,賢智并列,良将行其師,賢相通其謀,然困于阻險而不能進,秦乃延入戰而為之開關④,百萬之徒逃北而遂壞⑤。
豈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勢不便也。
秦小邑并大城,守險塞而軍,高壘毋戰,閉關據阨⑥,荷戟而守之⑦。
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⑧。
其交未親,其下未附,名為亡秦,其實利之也⑨。
彼見秦阻之難犯也,必退師。
安土息民⑩,以待其敝(11),收弱扶罷(12),以令大國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
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為禽者(13),其救敗非也(14)。
①被山:以山為被,就是有山阻隔的意思。
帶河:以河為帶,就是有河環繞的意思。
②四塞:四周都有關隘。
③勢居:地位。
然:使然,使它這樣。
④延:引進,迎接。
⑤逃北:敗逃。
壞:崩潰。
⑥阨(ài,艾):阻塞,險要。
⑦荷:扛。
⑧素王:道德很高,天下景仰但未居王位的人。
⑨利之:意思是為自己謀求利益。
⑩息民:讓民衆休養生息。
(11)敝:衰敗。
(12)罷(pí,疲):通“疲”。
(13)為禽:被擒。
禽,同“擒”。
(14)救敗:指挽救危敗的策略。
秦王足已不問①,遂過而不變②。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③,暴虐以重禍④。
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
三主惑而終身不悟⑤,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土也⑥,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⑦,秦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為戮沒矣⑧。
故使天下之土,傾耳而聽,重足而立⑨,拑口而不言⑩。
是以三主失道(11),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謀,天下已亂,一奸一不上聞,豈不哀哉!先王知雍蔽之傷國也(12),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刑,而天下治。
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
其弱也,五伯征而諸侯從(13)。
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14)。
故周五序得其道(15),而千餘歲不絕。
秦本末并失,故不長久。
由此觀之,安危之統相去遠矣(16)。
野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
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17),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18),去就有序,變化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①足已:意思是以己之功為滿足。
問:指求教于人。
②遂:順,延續。
③因:因循,沿襲。
④重禍:加重禍患。
⑤三主:指秦始皇、秦二世、公子嬰。
⑥知化:指懂得形勢變化。
⑦拂(bì,必)過:糾正錯誤。
⑧未卒于口:意思是還沒說完。
⑨重足:兩腳重疊,不敢移動。
形容十分恐懼。
⑩拑口:閉口。
(11)失道:迷路。
(12)雍蔽:壅塞,蒙蔽。
雍,通“壅”。
(13)五伯:即五霸。
所指有二說:一,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缪公、宋襄公、楚莊王;二,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阖闾、越王勾踐。
(14)怨望:怨恨。
“怨”“望”同義。
(15)五序:指公、侯、伯、子、男的順序。
又現存《新書》作“王序”。
(16)統:綱紀,根本。
(17)參:參驗,檢驗。
(18)權勢:謀略和形勢。
秦孝公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窺周室①,有席卷天下②,包一皮一皮舉宇内③,囊括四海人意④,并吞八荒之心⑤。
當是時,高君佐之⑥,内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衡而鬥諸侯⑦,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⑧。
①窺:窺伺,窺一探。
周室:周王室,這裡指周王朝政權。
②席卷:像用席子卷東西一樣卷走。
③包一皮一皮舉:像用包一皮一皮裹包一皮一皮東西一樣拿走。
④囊括:像用口袋裝東西一樣裝走。
⑤八荒:八方荒遠的地方,這裡指天下。
⑥商君:即商鞅。
⑦連衡:即“連橫”。
鬥諸侯:使諸侯争鬥,即挑一起諸侯之間的戰争。
⑧拱手而取:一拱手就取得了。
形容毫不費力。
孝公既沒,惠王、武王蒙故業①因遺冊②,南兼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③,收要害之郡。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④,不一愛一珍器重寶肥一美之地⑤,以緻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⑥。
當是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言,寬厚而一愛一人,尊賢重士,約從離衡⑦,并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衆。
于是六國之土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轸、昭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膑、帶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朋制其兵。
常以十倍之地,百萬之衆,叩關而攻秦⑧。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遁逃而不敢進⑨。
秦無亡矢遺镞之費⑩,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于是從散約解,争割地而奉秦。
秦有餘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一屍一百萬,流血漂鹵(11)。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入朝。
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日淺(12),國家無事。
①蒙:承受,繼承。
②冊:同“策”,策略。
③膏腴:肥沃。
④弱秦:使秦弱,即削弱秦國。
⑤一愛一:吝惜。
⑥相與:互相聯合。
⑦約從:相約合縱。
離衡:使連橫離散。
⑧叩關:指攻打函谷關。
叩,敲。
⑨逡巡:徘徊不前,欲進又止。
九國:指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
⑩镞(zú,族):箭頭。
(11)鹵:通“橹”,大盾。
(12)享國:帝王在位的年數。
及至秦王,續六世之餘烈①,振長策而禦宇内②,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③,執棰拊以鞭笞天下④,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頸⑤,委命下吏⑥。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⑦。
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⑧,以愚黔首。
堕名城⑨,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鑄鐻⑩,以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
然後斬華為城(11)因河為津(12),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
良将勁驽守要害之外,信臣一精一卒陳利兵而誰何(13),天下以定。
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裡(14),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①六世:指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
②振:舉起。
長策:長鞭。
禦:駕馭,統治。
③履:登上。
至尊:指極尊之位,即帝位。
④棰拊(fǔ,撫):指刑具。
棰,棍棒。
拊,刀一柄一。
鞭笞(chī,吃):用鞭子一抽一打,這裡是統治的意思。
⑤俛(fǔ,府):同“俯”。
⑥委命:把一性一命托付于人。
⑦士:指六國之士。
⑧百家之言:各學派的著作。
言,言論。
這裡指書籍。
⑨堕:同“隳(huī,灰)”,毀壞。
⑩鋒:指兵刃。
鐻(jù,據):鐘類樂器。
(11)斬華:《新書》作“踐華”,意思是登上華山,即據守華山。
(12)因:借。
津:這裡指護城河,壕溝。
(13)誰何:誰能奈何。
一說:何,通“呵”,呵叱。
(14)金城:金屬鑄的城牆。
形容非常堅固。
秦王既沒,餘威振于殊俗①。
陳涉、甕牖繩樞之子②,甿隸之人③,而遷徙之徒④,才能不及中人⑤,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蹑足行伍之間⑥,而倔起什伯之中⑦,率罷散之卒,将數百之衆,而轉攻秦。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⑧,天下雲集響應⑨,赢糧而景從⑩,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①殊俗:不同的風俗,這裡指邊遠的地方。
②甕牖(yǒu,有)繩樞:用破甕做窗戶,用繩子做門樞。
這是形容門窗非常的簡陋。
牖,窗戶。
樞,門戶的轉軸。
③甿(méng,蒙)隸:雇農。
甿:種田的人。
④遷徙之徒:被征去服兵役的人。
⑤中人:中等才能的人,即平常人。
⑥蹑足:踏腳,插足。
這裡有出身于……的意思。
⑦什伯:古代軍隊編制,十人為什,百人為伯。
又《新書》“什伯”作“阡陌”。
⑧揭:舉起。
⑨雲集:像雲一樣地聚集。
響應:像回聲一樣地響應。
響,同聲。
⑩赢:擔負。
景(yǐng,影)從:像影子一樣地随從。
景,同“影”。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①。
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鉏櫌棘矜②,非锬于句戟長鎩也③;适戍之衆④,非抗于九國之師;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時之土也⑤。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⑥,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⑦。
然秦以區區之地,千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⑧,百有餘年矣。
然後以****為家,殽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堕⑨,身死人手⑩,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不勢異也(11)。
①自若:意思是依然如故。
②棘矜(qín,勤):戟杆,等于說木棍。
棘,通“戟”。
矜,矛一柄一。
③锬(xiān,先):同“铦”,鋒利。
勾戟:有鈎的戟。
長鎩(shā,殺):大矛。
④适(zhé,谪)戍:因有罪而被貶去戍邊。
适,同“谪”。
⑤鄉時:先前。
⑥絜(xié,協):衡量,比較。
⑦同年而語:意思是同樣看待。
⑧招(qiáo,僑):舉,攻取。
八州:古時全國劃分為九州,除秦國本土雍州外,還有八州。
朝同列:使同列朝拜,意思是使六國諸侯臣服。
同列,地位等級等同的,指六國諸侯。
⑨一夫:指陳勝。
作難:起義。
⑩身死人手:指秦王子嬰被項羽所殺。
(11)攻:指秦曆代之君兼并諸侯,處于進攻地位。
守:指秦取得天下後要保持其統治地位,處于守護地位。
秦并海内,兼諸侯,南面稱帝①,以養四海,天下之士斐然鄉風②,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
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諸侯力政③,強侵弱,衆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敝。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一性一命④,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①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所以稱居帝位為“南面”。
②斐然:順服的樣子。
斐,通“一靡一”。
鄉(xiàng,向)風:歸順。
③力政:以武力征伐。
政,通“征”。
④既:當是“則”的意思。
《會注考證》引李笠曰:“當依《新書》作‘即’。
”元元:等于說“喁喁”,可憐一愛一的樣子。
冀:希望。
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①,先詐力而後仁義②,以暴虐為天下始。
夫并兼者高詐力③,安定者貴順權④,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
秦離戰國而王天下⑤,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
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借使秦王計上世之事⑥,并殷周之迹,以制禦其政,後雖有一婬一驕之主而未有傾危之患也。
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顯美,功業長久。
①文書:詩書古籍。
酷刑法:使刑法嚴酷。
②先:把……放在前頭。
後:把……放在後頭。
③高:以為高,重視。
④貴:以為貴,重視。
順權:順時權變。
⑤離:經曆。
⑥借使:假使。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①。
夫寒者利??②,而饑者甘糟糠③,天下之嗷嗷④,新主之資也⑤。
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
鄉使二世庸主之行⑥,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過⑦,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虛囹圉而免刑戮⑧,除去收帑汙穢之罪⑨,使各反其鄉裡,發倉廪,散财币,以振孤獨窮困之士⑩,輕賦少事(11),以佐百姓之急,約法省刑以持其後(12),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修行(13),各慎其身,塞萬民之望(14),而以威德與天下,天下集矣。
即四海之内,皆歡然各自安樂其處,唯恐有變,雖有狡猾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15),而暴亂之一奸一止矣。
二世不行此術,而重之以無道,壞宗廟與民(16),更始作阿房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紀(17),百姓困窮而主弗收恤。
然後一奸一僞并起,而上下相遁(18)。
蒙罪者衆,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君卿以下至于衆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鹹不安其位,故易動也。
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19),不藉公侯之尊,奮臂于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見始終之變,知存亡之機,是以牧民之道(20),務在安之而已。
天下雖有逆行之臣,必無響應之助矣。
故曰“安民可與行義,而危民易與為非”,此之謂也。
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于戮殺者,正傾非也(21)。
是二世之過也。
①引領:伸長脖子。
形容殷切盼望。
②被?(shù,豎)褐:粗布短衣,僮仆所穿。
③糟糠:酒渣、糠皮,窮人用以充饑的粗劣食物。
④嗷嗷:哀苦的叫一聲。
⑤資:憑借。
⑥鄉(xiàng,向)使:假使。
⑦缟(gǎo,搞)素:白色的衣服,喪服。
⑧囹(líng,零)圉(yǔ,雨):也作“囹圄”,監獄。
⑨收帑:同“收孥”,古代連坐之法,一人犯罪,則收其妻子兒女為官家奴婢。
⑩振:同“赈”。
(11)少事:指減少勞役。
(12)約法:意思是簡化法律。
約,簡約,簡要。
(13)更節:改變節一操一。
修行:修養品行。
(14)塞:充塞,滿足。
(15)智:智謀。
這裡指一奸一智。
(16)壞宗廟與民:《集解》引徐産曰:“一無此上五字。
”譯文據删。
(17)紀:治理、管理。
(18)遁:欺騙,欺蒙。
(19)用:具備。
湯、武:商湯、周武王。
(20)牧民:治民。
古代統治者視民為牛馬,而自稱牧民者為人牧。
(21)正傾:挽救已經傾覆的局勢。
襄公立,享國十二年,初為西畤。
葬西垂。
生文公。
文公立,居西垂宮,五十年死,葬西垂。
生靜公。
靜公不享國而死。
生憲公。
憲公享國十二年,居西新邑。
死,葬衙。
生武公、德公、出子。
出子享國六年,居西陵。
庶長弗忌、威累、參父三人,率賊賊出子鄙衍①,葬衙。
武公立。
武公享國二十年,居平陽封宮。
葬宣陽聚東南。
三庶長伏其罪。
德公立。
德公享國二年。
居雍大鄭宮。
生宣公、成公、缪公。
葬陽。
初伏②,以禦蠱③。
宣公享國十二年。
居陽宮。
葬陽。
初志閏月④。
成公享國四年,居雍之宮,葬陽。
齊伐山戎、孤竹。
缪公享國三十九年。
天子緻霸⑤。
葬雍。
缪公學著人⑥。
生康公。
康公享國十二年。
居雍高寝。
葬竘社。
生共公。
共公享國五年,居雍高寝。
葬康公南。
生桓公。
桓公享國二十七年。
居雍太寝。
葬義裡丘北。
生景公。
景公享國四十年。
居雍高寝,葬丘裡南。
生畢公。
畢公享國三十六年。
葬車裡北。
生夷公。
夷公不享國。
死,葬左宮。
生惠公。
惠公享國十年。
葬車裡。
生悼公。
悼公享國十五年。
葬僖公西。
城雍⑦。
生剌龔公⑧。
剌龔公享國三十四年。
葬入裡。
生躁公、懷公。
其十年,彗星見。
躁公享國十四年。
居受寝。
葬悼公南。
其元年,彗星見。
懷公從晉來。
享國四年。
葬栎圉氏。
生靈公。
諸臣圍懷公,懷公自一殺。
肅靈公,昭子子也。
居泾陽。
享國十年。
葬悼公西。
生簡公。
簡公從晉來。
享國十五年。
葬僖公西。
生惠公。
其七年,百姓初帶劍⑨。
惠公享國十三年。
葬陵圉。
生出公。
出公享國二年。
出公自一殺,葬雍。
獻公享國二十三年。
葬嚣圉。
生孝公。
孝公享國二十四年。
葬弟圉。
生惠文王。
其十三年,始都鹹陽。
惠文王享國二十七年。
葬公陵。
生悼武王。
悼武王享國四年,葬永陵。
昭襄王享國五十六年。
葬茝陽。
生孝文王。
孝文王享國一年。
葬壽陵。
生莊襄王。
莊襄王享國三年。
葬茝陽。
生始皇帝。
呂不韋相。
①“率賊”句:前一個“賊”是殺人者,刺客;後一個“賊”是殺害。
②初伏:指開始規定伏日,即把暑天分為三伏。
③蠱(gǔ,古):本是毒蟲,這裡指傷人的熱毒邪氣。
④志:記載。
⑤天子緻霸:指秦缪公稱霸西戎時,周王緻賀。
⑥著人:守衛在宮殿門屏之間的侍衛。
著,門屏之間。
⑦城雍:在雍邑築城。
⑧剌龔公:《秦本紀》和《六國諸侯年表》作“曆共公”。
⑨百姓:百官。
獻公立七年,初行為市①。
十年,為戶籍相伍②。
孝公立十六年,時桃李冬華③。
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
立二年,初行錢。
有新生嬰兒曰“秦且王”。
悼武王生十九年而立。
立三年,渭水赤三日。
昭襄三生十九年而立。
立四年,初為田開阡陌④。
孝文王生五十三年而立。
莊襄王生三十二年而立。
立二年,取太原地。
莊襄王元年,大赦,修先王功臣⑤,施德厚骨肉⑥,布惠于民。
東周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不韋誅之,盡入其國。
秦不絕其祀,以陽人地賜周君,奉其祭祀。
①市:集市。
②伍:古代五家為伍。
③華:同“花”。
這裡是開花的意思。
④阡陌:田埂。
南北方向叫“阡”,東西方向叫“陌”。
這裡“開阡陌”是廢除井田制。
參見《秦本紀》、《商君列傳》。
⑤修:論列,推舉。
⑥骨肉:喻指至親。
始皇享國三十七年。
葬郦邑。
生二世皇帝。
始皇生十三年而立。
二世皇帝享國三年。
葬宜春。
趙高為丞相安武侯。
二世生十二年而立。
右秦襄公至二世①,六百一十歲②。
①右:等于說以上或前面。
古書自右至左豎行書寫,所以稱以上或前面所記為“右”。
②六百一十歲:《正義》:“《秦本紀》自襄公至二世,五百七十六年矣。
年表自襄公至二世,五百六十一年。
三說并不同,未知孰是。
孝明皇帝十七年十月十五日乙醜,曰①:周曆已移②,仁不代母③。
秦直其位④。
呂政殘虐⑤,然以諸侯十三⑥,并兼天下,極情縱一欲,養育宗親⑦。
三十七年,兵無所不加,制作政令,施于後王。
蓋得聖人之威,河神授圖⑧,據狼、狐,蹈參、伐⑨,佐政驅除,距之稱始皇⑩。
①曰:指班固說。
《索隐》:“此已下是漢孝明帝訪班固評賈(賈誼)、馬(司馬遷)贊
”②曆:曆數,命數。
③仁不代母:意思是按照五行相生的觀點,周屬木德,漢屬火德,木生火,所以周為漢母,子不代母,就是說漢不能直接代替周。
④秦直其位:意思是秦正趕上木德與火德之間的帝王之位。
直,同“值”趕上,碰上。
⑤呂政:即秦始皇嬴政。
《索隐》:“呂政者,始皇名政,是呂不韋幸姬有娠,獻莊襄王而生始皇,故雲呂政。
”⑥諸侯十三:指秦始皇十三歲作諸侯王。
《會注考證》以為“十三”下可能有脫文。
⑦宗親:同宗的親屬。
⑧河神授圖:相傳伏羲氏時,有龍馬背負河圖從黃河出現,古人以河出圖為帝王聖者受命的吉兆。
⑨“據狼狐”二句:狼、狐,二星名。
古人認為星主弓矢。
參、伐,二星名。
古人認為二星主斬殺。
⑩距:至,直到。
始皇既沒,胡亥極愚,郦山未畢,複作阿房,以遂前策①。
雲“凡所為貴有天下者,肆意極欲,大臣至欲罷先君所為”。
誅斯、去疾,任用趙高。
痛哉言乎!人頭畜鳴②。
不威不伐惡③,不笃不虛亡④。
距之不得留,殘虐以促期⑤,雖居形便之國,猶不得存。
①遂:實現。
②畜鳴:象牲畜一樣鳴叫。
意思就是說出話來象牲畜。
③威:威勢,這裡是逞威、暴虐的意思。
④笃:重。
這裡指罪惡重。
⑤促:縮減,縮短。
子嬰度次得嗣,冠玉冠,佩華绂①,車黃屋②,從百司,谒七廟。
小人乘非位③,莫不怳忽失守④,偷安日日⑤,獨能長念卻慮⑥,父子作權⑦,近取于戶牖之間,竟誅猾臣,為君讨賊。
高死之後,賓婚未得盡相勞,餐未及下咽,酒未及濡唇⑧,楚兵已屠關中,真一人翔霸上⑨,素車嬰組⑩,奉其符玺,以歸帝者。
鄭伯茅旌鸾刀,嚴王退舍(11)。
河決不可複壅。
魚爛不可複全。
賈誼、司馬遷曰:“向使嬰有庸主之才,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
”秦之積衰,天下土崩瓦解,雖有周旦之材,無所複陳其巧(12),而以責一日之孤(13),誤哉!俗傳秦始皇起罪惡,胡亥極(14),得其理矣。
複責小子(15),雲秦地可全,所謂不通時變者也。
紀季以酅,《春秋》不名(16)。
吾讀《秦紀》(17),至于子嬰車裂趙高,未嘗不健其決(18),憐其志。
嬰死生之義備矣。
①绂(fú,伏):系印的絲帶。
②黃屋:帝王乘坐的車子,因為車蓋用黃缯做裡子,故名。
③乘:登。
非位:指不該得的位置。
④怳忽:同“恍忽”。
心神不定。
⑤偷:苟且,得過且過。
⑥卻:除去,排除。
⑦權:權衡。
⑧濡(rú,儒):沾濕。
⑨真一人:帝王,指漢高祖。
⑩嬰:纏繞,指系在頸上。
(11)“鄭伯”二句:前597年,楚莊王進攻鄭國。
鄭伯袒露上身,左手執茅旌,右手執鸾刀,迎接莊王,請求不要滅絕鄭國。
莊王退舍七裡。
事見《公羊傳·宣公十二年》。
茅旌、鸾刀,都是宗廟裡祭祀用的禮器。
嚴王,即莊王,這是為避漢明帝劉莊名諱,改“莊”為“嚴”。
(12)陳:陳列,這裡有顯示施展的意思。
(13)一日之孤:指子嬰。
(14)極:達到極點。
(15)小子:指子嬰。
(16)“紀季”二句:紀,古國名。
紀季:紀君的小一弟一弟。
《春秋·莊公三年》:“紀季以酅(xī,希)入于齊(指做齊之附庸)。
”《春秋》,儒家經典之一。
編年體史書;不名,不記其名。
紀季投降齊國,是為了保住宗廟,不得已而為之。
(17)《秦紀》:即《秦始皇本紀》。
(18)健其決:以其決為鍵,意思是認為他這樣果斷表現了他的幹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