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 電子書·秦始皇本紀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亂,那麼即使有一奸一詐不軌的人,而民衆沒有背叛主上之心,圖謀不軌的臣子也就無法掩飾他的一奸一詐,暴亂的陰謀就可以被阻止了。
二世不實行這種辦法,卻比始皇更加暴虐無道,重新修建阿房宮,使刑罰更加繁多,殺戮更加嚴酷,官吏辦事苛刻狠毒,賞罰不得當,賦稅搜刮沒有限度,國家的事務太多,官吏們都治理不過來;百姓窮困已極,而君主卻不加收容救濟。
于是一奸一險欺詐之事紛起,上下互相欺騙,蒙受罪罰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後相望,連綿不斷,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難。
從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處窮苦之境,到處都不得安靜,所以容易動亂。
因此陳涉不憑商湯、周武王那樣的賢能,不借公侯那樣的尊貴,在大澤鄉振臂一呼而天下響應,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處于危難之中。
所以古代聖王能洞察開端與結局的變化,知道生存與滅亡的關鍵,因此統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專心緻力于使他們安定罷了。
這樣,天下即使出現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沒有人響應,得不到幫助力量了。
所謂“處于安定狀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義,處于危難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壞事”,就是說的這種情況。
尊貴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擁有天下,而自身卻不能免于被殺戮,就是由于挽救傾覆局勢的方法錯了。
這就是二世的錯誤。
襄公登位,在位十二年。
開始建造西畤(zhì,痣)。
葬在西垂。
生了文公。
文公登位,住在西垂宮。
在位五十年去世,葬在西垂。
生了靜公。
靜公沒有登位就死了。
生了憲公。
憲公在位十二年。
住在西新邑。
死後葬在衙縣。
生了武公、德公、出子。
出子在位六年,住在西陵。
庶長弗忌、威累和參父三人,率領刺客在鄙衍刺殺了出子,葬在衙縣。
武公登位。
武公在位二十年。
住在平陽封宮。
葬在宣陽聚東南。
三個庶長受到應有的懲罰。
德公繼位。
德公在位二年。
住在雍邑大鄭宮。
生了宣公、成公、缪公。
葬在陽地。
開始規定伏日,以抵禦熱毒邪氣。
宣公在位十二年。
住在陽宮。
葬在陽地。
開始記載閏月。
成公在位四年。
住在雍邑的宮殿。
葬在陽地。
齊國攻打山戎、孤竹。
缪公在位三十九年。
周天子為他稱霸而緻賀。
葬在雍邑。
缪公曾向宮殿的侍衛學習。
生了康公。
康公在位十二年。
住在雍邑高寝。
葬在竘(qǔ,上聲曲)社。
生了共公。
共公在位五年。
住在雍邑高寝。
葬在康公南面。
生了桓公。
桓公在位二十七年。
住在雍邑太寝。
葬在義裡丘的北邊。
生了景公。
景公在位四十年。
住在雍邑高寝。
葬在丘裡南邊。
生了畢公。
畢公在位三十六年。
葬在車裡北邊。
生了夷公。
夷公沒有登位。
死後葬在左宮,生了惠公。
惠公在位十年。
葬在車裡。
生了悼公。
; 悼公在位十五年。
葬在僖公西面。
在雍邑修築城牆。
生了刺龔公。
刺龔公在位二十四年。
葬在入裡。
生了躁公、懷公。
第十年,出現了彗星。
躁公在位十四年。
住在受寝。
葬在悼公南面。
躁公元年,出現了慧星。
懷公從晉國回來。
在位四年。
葬在栎圉(yǔ,語)氏。
生了靈公。
大臣們包一皮一皮圍懷公,懷公自一殺。
肅靈公是昭子的兒子。
住在泾陽。
在位十年。
葬在悼公西面,生了簡公。
簡公從晉國回來。
在位十五年。
葬在僖公西面。
生了惠公。
第七年,百官開始佩劍。
惠公在位十三年。
葬在陵圉。
生了出公。
出公在位二年。
出公自一殺。
葬在雍邑。
獻公在位二十三年。
葬在嚣圉。
生了孝公。
孝公在位二十四年。
葬在弟圉。
生了惠文王。
孝公十三年開始建都鹹陽。
惠文王在位二十七年。
葬在公陵。
生了悼武王。
悼武王在位四年。
葬在永陵。
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
葬在芷陽。
生了孝文王。
孝文王在位一年。
葬在壽陵。
生了莊襄王。
莊襄王在位三年。
葬在芷陽。
生了始皇帝,呂不韋任相國。
獻公登位第七年(前378),開始設立集市。
第十年(前375),登記戶口,五戶相連共為一伍。
孝公登位第十六年(前346),這年桃樹李樹在冬天開了花。
惠文王十九歲登位。
登位第二年(前336),開始實行用錢币。
有個新生嬰兒說:“秦國将稱王。
” 悼武王十九歲登位。
登位第三年(前309),渭水變紅了三天。
昭襄王十九歲登位。
登位第四年(前304),開始開辟井田制下的田梗。
孝文王五十三歲登位。
莊襄王三十二歲登位。
登位第二年(前248),奪取了太原地區。
莊襄王元年(前249),宣布大赦,論列表彰先王功臣,施予恩惠,厚待骨肉至親,對百姓施以惠澤。
東周聯合諸侯謀劃攻秦,秦國派相國呂不韋征讨,東周全部納入秦國。
秦國不繼絕東周的祭祀,把陽人聚一地賜給周君,讓他供奉祖宗祭祀。
始皇在位三十七年,葬在郦邑。
生了二世皇帝。
始皇是十三歲登位的。
二世皇帝在位三年。
葬在宜春苑。
趙高任丞相,封安武侯。
二世是十二歲登位的。
以上從秦襄王到秦二世,總共六百一十年。
漢孝明皇帝十七年(公元74)十月十五日,這一天是乙醜日,孝明皇帝向班固詢問賈誼、司馬遷論秦二世亡天下的得失,班固說: 周朝的命數已經過去,周屬木德,漢為火德,木生火,就是說周為漢母,子不代母,所以漢朝的仁德還不能直接代替周朝。
而秦朝正趕上了木德與火德之間的帝王之位。
始皇嬴政殘忍暴虐。
然而他十三歲就當上了諸侯王,後來兼并了天下,放縱妄為,卻又養育家族宗親。
三十七年間,四處用兵,他制法律政令,傳留給後代帝王。
這大概是由于獲得了聖人的神威,河神授予了象征帝王受命的河圖,憑借着主弓矢的狼星、狐星之氣,和主斬殺的參星、伐星之氣,幫助嬴政消除了天下諸侯,直到自稱始皇帝。
秦始皇死後,胡亥極其愚蠢,郦山工程還沒有完成,又重新營造阿房宮,以實現先王的計劃。
還說什麼“對于據有天下的人來說,以為最可貴的,就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大臣們竟然要廢棄先君想幹的事情”,殺了李斯、馮去疾,任用趙高。
二世的這個話叫人多麼痛心啊!他長着人的腦袋,卻發出牲畜一樣的叫一聲。
如果他不逞一婬一威,人們就不會讨伐他的罪惡;如果他的罪惡不深重,就不至于國滅身亡。
直到帝位保不住了,殘酷暴虐又加速了他的滅亡,雖然占據着地形有利的國度,還是不能長存。
子嬰越序繼承了王位,戴上垂着玉飾的王冠,佩上系着華美絲帶的禦玺,乘坐上帝王的黃屋車,帶領百官,朝拜七廟。
小人物登上本不屬于他的高位,無不惶恐不安,心無主宰,每天苟且偷安。
而子嬰這個人卻能謀慮長遠,排除顧慮,跟他的兒子一起權衡策劃,在一房室之内就近擒獲趙高,終于殺死一奸一臣,為先君誅讨了逆賊。
趙高死後,子嬰還沒來得及一一慰勞賓客親屬,飯沒來得及咽下,酒沒來得及沾唇,楚軍已經屠滅了關中,真一人天子已經飛臨霸上,隻得駕着白馬白車,脖頸上系着絲帶,手捧符節禦玺,獻給應該稱帝的人。
春秋時楚莊王侵鄭,鄭伯持祭祀用的禮器茅旌和鸾刀,使楚莊王退兵三十裡。
然而黃河開了口子不能再堵住,魚腐爛了不能再複原。
賈誼、司馬遷說:“假使子嬰有一般君主的才能,僅僅得到中等的輔佐之臣,山東地區雖然混亂,秦國的地盤還是可以保全的,宗廟的祭祀也不會斷絕。
”秦朝的衰弱是積久而成,天下已經土崩瓦解,即使有周公旦的那樣的才能,也無法施展他的良策,而賈誼、司馬遷竟拿秦朝的滅亡來責備登位幾天的子嬰,實在是錯誤啊!民間相傳,是秦始皇造成的罪惡,胡亥把它推到頂點,這話是說到理上了。
賈誼、司馬遷又指責子嬰,說原來的秦國土地可以保住,它就是所謂的不通曉時勢變化呀。
紀季為保住宗廟,不得已把酅(xī,希)邑獻給齊國,《春秋》不寫出他的名字,是為了表彰他的賢德。
我讀《秦始皇本紀》,讀到子嬰車裂趙高時,未嘗不感到他那樣果斷表現了他的幹練,憐一愛一他的志氣。
子嬰對待生死大義,已經是完美無缺了。
【原文】【注解】 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
莊襄王為秦質子于趙①,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②,生始皇。
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鄲③。
及生,名為政,姓趙氏。
年十三歲,莊襄王死,政代立為秦王。
當是之時,秦地已并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一黨一郡④;東至荥陽,滅二周⑤,置三川郡。
呂不韋為相,封十萬戶,号曰文信侯。
招緻賓客遊士,欲以并天下。
李斯為舍人。
蒙骜、王齮、麃公等為将軍。
王年少,初即位,委國事大臣⑥。
①質子:被派到訂約國作人質的國王的兒子或要人。
質,抵押。
莊襄王當時以昭王之孫的身份被抵押在趙國。
②取:同“娶”。
③以:在,于。
④有:占有,據有。
⑤二周:東周和西周,周末兩個小一柄一。
詳見《周本紀》。
⑥委:托付,委托。
晉陽反,元年,将軍蒙骜擊定之。
二年,麃公将卒攻卷,斬首三萬。
三年,蒙骜攻韓,取十三城。
王齮死。
十月,将軍蒙骜攻魏氏?、有詭。
歲大饑①。
四年,拔?、有詭②。
三月,軍罷。
秦質子歸自趙,趙太子出歸國。
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
天下疫。
百姓内粟千石③,拜爵一級④。
五年,将軍骜攻魏,定酸棗、燕、虛、長平、雍丘、山陽城,皆拔之,取二十城。
初置東郡。
冬雷。
六年,韓、魏、趙、衛、楚共擊秦,取壽陵。
秦出兵,五國兵罷。
拔衛,迫東郡⑤,其君角率其支屬徙居野王⑥,阻山以保魏之河内⑦。
七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⑧,五月見西方。
将軍骜死。
以攻龍、孤、慶都,還兵攻汲。
彗星複見西方十六日。
夏太後死。
八年,王弟長安君成?将軍擊趙,反,死屯留,軍吏皆斬死。
遷其民于臨洮。
将軍壁死,卒屯留、蒲鶮反,戮其一屍一⑨。
河魚大上,輕車重馬東就食⑩。
嫪毐封為長信侯。
予之山陽地(11),令毐居之。
宮室車馬衣服苑囿馳獵恣毐(12)。
事無大小皆決于毐(13)。
又以河西太原郡更為毐國。
(14) ①歲:年成。
②拔:攻取,占領。
③内(nà,納):同“納”,交納。
④拜爵:授予爵位。
⑤迫:迫近,一逼一十近。
⑥支屬:親屬。
⑦阻:恃,依仗。
⑧見:同“現”,出現。
⑨“王弟”至“戮其一屍一”一段:原文意思不清,參考《會注考證》所引錢大昕說和梁玉繩引許周生說,此段原文或應作“王弟長安君成?(jiāo,驕)将軍擊趙,反陳留,軍吏皆斬死,遷其民于臨洮。
将軍壁死,卒屯留蒲鶮反,死,戮其一屍一。
”“壁”,是前來讨伐成蛟的将軍之名。
“蒲鶮”是陳留地方一個士兵的名字。
譯文據此。
⑩重:《集解》引徐廣曰:“一無此‘重’字。
”是。
按八年事段中華書局點校本原和“晉陽反”段為一大段,今據文章單辟一段。
(11)予:給予。
(12)苑囿:畜養禽一獸的地方。
大曰苑,小曰囿。
恣:聽憑,任憑。
(13)無:無論。
(14)更:改。
按此段與下兩段中華書局點校本原為一段,今據文意分為三段。
九年,彗星見,或竟天①。
攻魏垣、蒲陽。
四月,上宿雍。
己酉,王冠②,帶劍③。
長信侯毐作亂而覺,矯王禦玺及太後玺以發縣卒及衛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④,将欲攻蕲年宮為亂⑤。
王知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
戰鹹陽,斬首數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戰中⑥,亦拜爵一級。
毐等敗走。
即令國中:有生得毐⑦,賜錢百萬;殺之,五十萬。
盡得毐等。
衛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人皆枭首⑧。
車裂以徇⑨,滅其宗⑩。
及其舍人(11),輕者為鬼薪(12)。
及奪爵遷蜀四千餘家,家房陵(13)。
(四)[是]月寒凍,有死者。
楊端和攻衍氏。
彗星見西方,又見北方,從鬥以南八十日(14)。
①竟天:劃過整個天空。
竟,從頭至尾。
②冠(guàn,貫):古代貴族子弟到二十歲時舉行加冠儀式,表示成年。
實際上秦始皇當時已經二十二歲。
③帶劍:也是表示已經成年的一種儀式。
帶劍以顯威儀。
④矯:假托,盜用。
禦玺:皇帝的印。
縣:古代天子所管轄之地,在京都千裡以内,即王畿。
君公:首領。
⑤蕲(qí,其)年宮:在雍。
當時為始皇住處。
⑥皆:《會注考證》引李笠曰:“‘者’下‘皆’字疑涉上句誤衍。
”譯文從此說,删去“皆”字。
⑦生得:活捉。
⑧枭首:古代酷刑之一,割下犯人的頭,懸挂在木竿上。
⑨車裂:也叫車磔(zhé,折)。
古代酷刑之一,把犯人綁在幾輛車上,拖裂肢一體。
徇:示衆。
⑩宗:同祖,同族。
(11)及:至于。
(12)鬼薪:拾柴以供王家宗廟之用,即為王家宗廟服勞役,是秦代的徒刑之一,刑期三年。
(13)家:安家,居住。
(14)從鬥以南:從北鬥往南。
鬥,北鬥星。
十年,相國呂不韋坐嫪毐免①。
桓齮為将軍。
齊、趙來置酒。
齊人茅焦說秦王曰②:“秦方以天下為事,而大王有遷母太後之名,恐諸侯聞之,由此倍秦也③。
”秦王及迎太後于雍而入鹹陽,複居甘泉宮④。
①坐:定罪,由……而獲罪。
免:免官。
②說(shuì,稅):遊說,勸說。
③倍:同“背”,違背,背叛。
④甘泉宮:鹹陽南宮。
大索①,逐客②。
李斯上書說③,乃止逐客令。
李斯因說秦王,請先取韓以恐他國,于是使斯下韓④。
韓王患之,與韓非謀弱秦⑤。
大梁人尉缭來,說秦王曰:“以秦之強,諸侯譬如郡縣之君,臣但恐諸侯合從⑥,翕而出不意⑦,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⑧。
願大王毋一愛一财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
”秦王從其計,見尉缭亢禮⑨,衣服食飲與缭同。
缭曰:“秦王為人,蜂準⑩,長目,摯鳥膺(11),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12),得志亦輕食人。
我布衣(13),然見我常身自下我(14)。
誠使秦王得志于天下(15),天下皆為虜矣(16)。
不可與久遊(17)。
”乃亡去(18)。
秦王覺,固止,以為秦國尉,卒用其計策。
而李斯用事(19)。
①索:搜索。
②逐客:驅逐居留在秦國的客卿。
③李斯上書:指李斯的《谏逐客書》,見《李斯列傳》。
④下:使降服,制一服。
⑤弱秦:削弱秦國。
弱,使弱。
⑥合從(zòng,縱):南北叫“縱”,“合縱”就是山東六國聯合抗秦。
從,同“縱”。
⑦翕(xī,吸):收斂,集聚。
⑧智伯:知瑤,又叫荀瑤,春秋末晉國執政的卿,勢大而驕橫,被韓、趙、魏三家所滅。
事詳《晉世家》。
夫差:春秋末吳國君主,其父阖闾為越王勾踐所傷而死。
夫差誓報父仇,大敗越國。
後伐齊,又與晉争霸中原,越乘虛伐吳,吳終于為越王勾踐所滅,夫差自一殺。
事詳《越王勾踐世家》。
湣王:戰國時齊國君主,曾與秦昭王争為帝,後在燕将樂毅率領諸侯之兵擊齊時,被相國淖齒所殺。
事詳《齊太公世家》。
⑨亢禮:行平等之禮。
⑩蜂準:高鼻子。
(11)摯:通“鸷”,猛禽。
膺(yīng,英):胸。
(12)約:窮困。
出人下:意思是屈居人下。
(13)布衣:庶人之服,借指平民。
(14)身自下我:意思是親自對我謙下。
(15)誠使:如果。
(16)虜:奴隸。
(17)遊:交往。
(18)亡去:逃離。
(19)用事:掌權。
十一年,王翦、桓齮、楊端和攻邺,取九城。
王翦攻阏與、橑楊,皆并為一軍。
翦将十八日,軍歸鬥食以下,什推二人從軍。
取邺安陽,桓齮将①。
十二年,文信侯不韋死,竊葬②。
其舍人臨者③,晉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奪爵,遷;五百石以下不臨,遷,勿奪爵。
自今以來④,一操一國事不道如嫪毐、不韋者籍其門⑤,視此⑥。
秋,複嫪毐舍人遷蜀者。
當是之時,天下大旱,六月至八月乃雨。
①以上一段記述錯亂不明。
《會注考證》引梁玉繩曰:“蓋是役也,王翦為主将,桓齮為次将,楊瑞和為末将,并軍伐趙。
攻邺未得,先取九城,王翦遂别攻阏與、橑陽,而留桓齮攻邺。
齮即取邺,翦複令齮攻橑陽,己獨攻阏與,皆取之。
”又:安陽,當為栎陽之誤。
譯文參用此說。
鬥食,指俸祿較低的官吏,年俸不滿百石,所給俸秩以鬥計算,所以叫鬥食。
什,同“十”。
②竊葬:私葬,偷葬。
《索隐》雲:“不韋飲鸩死,其賓客數千人竊共葬于洛陽北芒山。
”③臨(lìn,吝):哭吊死者。
④自今以來:從今以後。
⑤籍,編入簿冊,登記。
⑥視此:比照這些。
視,比。
十三年,桓齮攻趙平陽,殺趙将扈辄,斬首十萬。
王之河南①。
正月,彗星見東方。
十月,桓齮攻趙。
十四年,攻趙軍于平陽,取宜安,破之,殺其将軍。
桓齮定平陽、武城。
韓非使秦,秦用李斯謀②,留非③,非死雲陽。
韓王請為臣。
①之:往,到……去。
②秦用李斯謀:韓王曾遣韓非使秦,秦王悅之,後因李斯毀之,秦王扣留韓非,終被李斯害死于秦。
詳見《老莊韓非列傳》。
③留:羁留,扣留。
十五年,大興兵,一軍至邺,一軍至太原,取狼孟。
地動。
十六年九月,發卒受地韓南陽假守騰①。
初令男子書年②。
魏獻地于秦。
秦置麗邑。
十七年,内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颍川。
地動。
華陽太後卒。
民大饑。
①“發卒”句:《會注考證》引方苞曰:“發卒受韓南陽地,而使内史騰為假守也。
”假,代理。
②書年:報寫年齡。
這是為了便于征發兵卒,徭役。
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将上地①,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趙,端和圍邯鄲城。
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
引兵欲攻燕,屯中山。
秦王之邯鄲,諸嘗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皆坑之②。
秦王還,從太原。
上郡歸。
始皇帝母太後崩。
趙公子嘉率其宗數百人之代,自立為代王,東與燕合兵,軍上谷③,大饑。
①将上地:統率上地的秦軍。
②坑:坑埋,活埋。
③軍:駐紮。
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國①,恐,使荊轲刺秦王②。
秦王覺之,體解轲以徇③,而使王翦、辛勝攻燕。
燕、代發兵擊秦軍,秦軍破燕易水之西。
二十一年,王贲攻(薊)[荊]。
乃益發卒,詣王翦軍④,遂破燕太子軍,取燕薊城,得太子丹之首。
燕王東收遼東而王之⑤。
王翦謝病老婦⑥。
新鄭反。
昌平君徙于郢。
大雨雪⑦,深二尺五寸。
①患:擔心。
②荊轲刺秦王:事詳《刺客列傳》。
③體解:就是肢解,古代分解肢一體的酷刑。
④益:增加。
詣:往,到。
⑤王(wàng,旺)之:在那裡稱王。
⑥謝病:推說有病。
老婦:告老還鄉。
⑦雨雪:下雪。
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溝灌大梁,大梁城壞,其王請降,盡取其地。
二十三年,秦王複召王翦,強起之①,使将擊荊。
取陳以南至平輿,虜荊王。
秦王遊至郢陳。
荊将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于淮南。
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
項燕遂自一殺。
二十五年,大興兵,使王贲将,攻燕遼東,得燕王喜。
還攻代,虜代王嘉。
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②,置會稽郡。
五月,天下大酺③。
二十六年,齊王建與其相後勝發兵守其西界,不通秦④。
秦使将軍王贲從燕南攻齊,得齊王建。
①強(qiǎng,搶)起之:勉強起用他。
②降越君:使越君降服。
越君,越族首領。
楚威王已滅越國,其餘族不稱王,自稱君。
③酺(pú,蒲):命令特許的大聚飲。
秦漢時,三人以上無故聚飲有禁,違者罰金四兩。
秦滅韓、趙、魏、燕、楚五國,下令特許聚飲,以示慶祝。
④不通秦:不與秦國來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禦史曰:“異日韓王納地效玺①,請為藩臣②,已而倍約③,與趙、魏合從畔秦④,故興兵誅之⑤,虜其王。
寡人以為善,庶幾息兵革⑥。
趙王使其相李牧來約盟,故歸其質子。
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興兵誅之,得其王。
趙公子嘉乃自立為代王,故舉兵擊滅之。
魏王始約服入秦,已而與韓、趙謀襲秦,秦兵吏誅,遂破之。
荊王獻青陽以西,已而畔約,擊我南郡,故發兵誅,得其王,遂定其荊地。
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令荊轲為賊⑦,兵吏誅,滅其國。
齊王用後勝計,絕秦使,欲為亂,兵吏誅,虜其王,平齊地。
寡人以眇眇之身⑧,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⑨,六王鹹伏其辜⑩,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無以稱成功(11),傳後世。
其議帝号(12)。
”丞相绾、禦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裡(13),其外侯服夷服(14),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内為郡縣(15),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
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16),泰皇最貴。
’臣等昧死上尊号,王為‘泰皇’。
命為‘制’(17),令為‘诏’(18),天子自稱曰‘朕’(19)。
”王曰:“去‘泰’,著‘皇’(20),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他如議(21)。
”制曰:“可”。
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
制曰:“朕聞太古有号毋谥(22),中古有号,死而以行為谥(23)。
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24),朕弗取焉。
自今已來,除谥法。
朕為始皇帝。
後世以計數(25),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 ①異日:往日,先前。
效:獻。
②藩臣:為朝廷守邊的屬臣。
③已而:不久。
④畔:通“叛”。
⑤誅:讨伐。
⑥庶幾:也許,或許。
息兵革:停止戰争。
兵革,本為兵器和甲胄,這裡借指戰争。
⑦陰:暗中。
賊:殺人者,即刺客。
⑧眇眇:渺小,微小,自謙之詞。
眇,同“渺”。
⑨宗廟:祖廟,這裡指祖宗。
⑩鹹:都。
伏:受到(應有的懲罰)。
辜:罪。
(11)稱:稱揚,顯揚。
(12)其:表示祈使,命令。
(13)五帝:有幾種說法。
《史記》所指的是:黃帝、颛(zhuān,專)顼(xū,須)、帝喾(kù,酷)、堯、舜。
(14)侯服、夷服:按照周制,天子所居京城以外直徑一千裡的地方為王畿,再往外分為九服,由近及遠,每隔五百裡為一服,依次是:侯服、甸服、男服、采服、衛服、蠻服、夷服、鎮服、藩服。
這裡“侯服、夷服”指京城以外的遠近地區。
參與《夏本紀》、《周本紀》。
(15)郡縣:古代兩級行政區劃,周代縣大于郡,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
(16)天皇、地皇、泰皇:即所謂“三皇”,傳說中五帝以前的三個帝王。
(17)制:帝王的命令。
《集解》引蔡邕曰:“制書,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
(18)诏:诏書,皇帝頒發的文告命令。
(19)朕:原為通用的第一人稱代詞,自秦始皇以後,成為皇帝或聽政的太後專用的自稱。
(20)著(zhuó,灼):附着,這裡有留下、保留的意思。
(21)他:其他。
如:按照。
(22)毋:同“無”谥(shì,試):封建時代,皇帝和達官貴族死後,被追認的稱号。
(23)行(舊讀xìng,一性一):品行,事迹。
(24)無謂:沒有意義。
(25)以計數:由此計算。
數,算。
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①,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②。
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③,朝賀皆自十月朔④,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⑤,數以六為紀⑥,符、法冠皆六寸⑦,而輿六尺⑧,六尺為步⑨,乘六馬⑩。
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剛毅戾深(11),事皆決于法,刻削毋仁恩和義(12),然後合五德之數(13)。
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①推:推求,推論,終始五德:戰國時陰陽家以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克、終而複始的原理來附會王朝的興廢更替,就是所謂“終始五德”。
夏、商、周三個朝代始别為木德、金德、火德,則代周者當為水德。
五德,指水、火、木、金、土的屬一性一。
傳:次第。
②從所不勝:取周德抵不過的屬一性一,即水德。
③改年始:也叫“改正(zhēng,征)朔”或“改正”,即更改一年的歲首,以此表示受命于天。
周以建子之月(夏曆十一月)為歲首,秦以建亥之月(夏曆十月)為歲首。
④朔:陰曆每月初一。
⑤旄旌:用旄牛尾或五色羽一毛一裝飾的旗。
節:符節,使者所持的憑證。
上黑:崇尚黑色。
上:同“尚”,崇尚。
五行說以黑色象征水德。
⑥數以六為紀:意思是數字的成數以六為極點。
紀,極,終。
按:數字一般是起于一,終于十,秦改為終于六,是因為秦屬水德,水主陰,而《易》卦中的陰爻(yáo,遙。
符号為“--”)叫作“六”,所以秦尊尚六。
一說:按五行相生相克的序數,水克火序數為六。
⑦法冠:禦史所戴之冠。
本為楚王之冠,秦滅楚,以此賜給禦史,稱法冠。
後來漢使節、執法者也戴此冠。
⑧輿:車。
六尺:指兩輪間的距離。
⑨步:古以兩舉足以步,即今所謂兩步,作為長度單位,秦代以六尺為一步。
⑩乘六馬:一輛車駕六匹馬。
(11)戾(lì,厲)深:嚴厲,狠毒。
(12)刻削:刻薄。
(13)合五德之數:這是說秦嚴法毋仁合于五行規律。
秦以水德,水為陰,陰主殺。
數,命數、規律。
丞相绾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①。
請立諸子,唯上幸許②。
”始皇下其議于群臣③,群臣皆以為便④,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衆,然後屬疏遠⑤,相攻擊如仇雠⑥,諸侯更相誅伐⑦,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⑧,甚足易制⑨。
天下無異意,則安甯之術也⑩。
置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複立國,是樹兵也(11),而求其甯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12)。
” ①填:同“鎮”。
鎮壓,安定。
②唯:希望,敬詞。
幸:也是表示希望的敬詞,可譯為絡予一寵一幸。
③下:交下。
議:建議。
④便:有利,合适。
⑤後屬:後裔,後代。
⑥仇雠(chóu,仇):仇敵。
⑦更相:互相。
⑧公:公家的。
⑨足:可以,能夠。
⑩術:方法,手段。
(11)樹兵:意思是挑一起戰争。
(12)是:對,正确。
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
更名民曰“黔首”①。
大酺。
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鐘鐻②,金人十二,重各千石③,置廷宮中,一法度衡石丈尺④。
車同軌⑤。
書同文字⑥。
地東至海暨朝鮮⑦,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⑧。
徙天下豪富于鹹陽,十二萬戶,諸廟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⑨。
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⑩,作之鹹陽北阪上(11),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泾、渭,殿屋複道周閣相屬(12)。
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入之(13)。
①黔首:也稱“黎首”,指百姓。
黔,黑色。
②銷:熔化(金屬)。
鐻(jù,據):如鐘一類的樂器,夾置在鐘旁,像猛獸形,由木或銅制成。
③石:重量單位。
一百二十斤為石。
④衡:秤。
又《史記新證》以為當以“一法”為句。
⑤同軌:指車輛兩輪之間的距離都相同。
⑥書:書寫。
⑦暨(jì,既):和,同。
⑧并:傍,沿着。
⑨章台:秦故宮名,以宮内有章台而為名。
上林:苑名。
在今陝西、長安、周至、戶縣界。
⑩寫:描摹。
放:通“仿”。
(11)阪(bǎn,闆):山坡。
(12)複道:閣道,天橋,周閣:環行的長廊之類。
一說是周圍的樓閣之意。
(13)充入:置入。
放進去。
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
焉作信宮渭南①,已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②。
自極廟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③。
築甬道④,自鹹陽屬之。
是歲,賜爵一級。
治馳道⑤。
①焉:乃,于是。
信宮:宮名,即長信宮。
②天極:北極星。
③甘泉:秦宮名。
④甬道:兩側築有牆的通道。
皇帝在甬道中來往。
外人看不見。
⑤馳道:馳馬所行之道,供皇帝巡行之用。
秦馳道通達全國各重要地區,道路寬五十步,路中三丈寬的部分,種樹為界。
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峄山。
立石,與魚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禅望祭山川之事①。
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
下,風雨暴至,休于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
禅梁父。
刻所立石,其辭曰: 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②。
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賓服③。
親巡遠方黎民④,登茲泰山,周覽東極。
從臣思迹⑤,本原事業⑥,祗誦功德⑦。
治道運行⑧,諸産得宜⑨,皆有法式。
大義休明⑩,垂于後世,順承勿革。
皇帝躬聖,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興夜寐(11),建設長利,專隆教誨(12)。
訓經宣達(13),遠近畢理,鹹承聖志,貴賤分明,男一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内外(14),一靡一不清淨(15),施于後嗣(16)。
化及無窮(17),遵奉遺诏,永承重戒(18)。
①封禅:戰國時期齊、魯有些儒士認為五嶽中泰山最高,帝王應到泰山祭祀,登泰山築壇祭天叫“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禅”。
望祭:遙望而祭,古代帝王祭祀名山大川的一種儀式。
②修饬(chì,斥):意思是行為端正,不逾規矩,饬,謹慎。
③罔(wǎng,網):無。
賓服:諸侯入貢朝見天子,也就是歸順、臣服的意思。
④黎民:《史記志疑》以為二字為衍文。
⑤從臣:随從臣子。
迹:功業,事業。
⑥本原:推究。
⑦祗:恭敬。
⑧治道:指治國之道。
⑨諸産:指各種物産。
⑩休明:美好顯著。
休,美善。
(11)夙興夜寐:早起晚睡。
夙,早。
興,起。
(12)隆:尊崇。
(13)經:經典,宣達:通達。
(14)昭:光明。
隔:《集解》引徐廣曰:“一作‘融’。
”融,流通,流傳。
(15)一靡一:無,無處。
(16)施(yì,益):蔓延,延續。
(17)窮:極,盡。
(18)戒:命令,告誡。
于是乃并勃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
南登琅邪,大樂之,留三月。
乃徙黔首三萬戶琅邪台下,複十二歲①。
作琅邪台,立石刻,頌秦德,明得意。
曰: 維二十八年②,皇帝作始。
端平法度③,萬物之紀④。
以明人事,合同父子⑤。
聖智仁義,顯白道理。
東撫東士,以省卒士。
事已大畢,及臨于海。
皇帝之功,勤勞本事⑥。
上農除末⑦。
黔首是富⑧。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⑨。
器械一量,同書文字。
日月所照。
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
應時動事,是維皇帝⑩。
匡饬異俗(11),陵水經地(12)。
憂恤黔首(13),朝夕不懈,除疑定法,鹹知所辟(14)。
方伯分職(15),諸治經易(16)。
舉錯必當(17),莫不如畫(18)。
皇帝之明,臨察四方。
尊卑貴賤,不逾次行(19),一奸一邪不容,皆務貞良(20)。
細大盡力(21),莫敢怠荒。
遠迩辟隐(22),專務肅莊。
端直敦忠(23),事業有常。
皇帝之德,存定四極(24)。
誅亂除害,興利緻福。
節事以時,諸産繁殖。
黔首安甯,不用兵革。
六親相保(25),終無寇賊。
歡欣奉教,盡知法式。
****之内(26),皇帝之土。
西涉流沙(27),南盡北戶。
東有東海,北過大夏。
人迹所至,無不臣者(28)。
功蓋五帝,澤及牛馬。
莫不受德。
各安其宇(29)。
①複:免除賦稅或徭役。
②維:在。
③端平:端正。
④紀:綱紀,準則。
⑤合同:和睦。
⑥本事:根本,指農業。
⑦末:指工商業。
⑧黔首是富:等于說“富黔首”讓百姓富足。
是,助詞。
⑨抟:同“專”,專一。
揖:通“輯”,聚,會集。
⑩維:系,是。
(11)匡饬:扶正,整頓。
(12)陵水經邊:意思是跋山涉水。
陵,經過。
(13)憂恤:擔心,憂慮。
(14)所辟:意思是如何避免犯法。
辟,同“避”。
(15)方伯:本為一方諸侯之長。
這裡指地方長官。
(16)治:指各級官署。
經易:治理。
“經”、“易”都是治的意思。
(17)舉錯:舉措。
錯,同“措”。
(18)畫:劃一,整齊。
(19)次行(háng,航):等級。
(20)務:緻力于。
貞良:正直,善良。
貞,正。
(21)細大:小大。
(22)辟(pì,僻)隐:幽僻,偏僻
二世不實行這種辦法,卻比始皇更加暴虐無道,重新修建阿房宮,使刑罰更加繁多,殺戮更加嚴酷,官吏辦事苛刻狠毒,賞罰不得當,賦稅搜刮沒有限度,國家的事務太多,官吏們都治理不過來;百姓窮困已極,而君主卻不加收容救濟。
于是一奸一險欺詐之事紛起,上下互相欺騙,蒙受罪罰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後相望,連綿不斷,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難。
從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處窮苦之境,到處都不得安靜,所以容易動亂。
因此陳涉不憑商湯、周武王那樣的賢能,不借公侯那樣的尊貴,在大澤鄉振臂一呼而天下響應,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處于危難之中。
所以古代聖王能洞察開端與結局的變化,知道生存與滅亡的關鍵,因此統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專心緻力于使他們安定罷了。
這樣,天下即使出現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沒有人響應,得不到幫助力量了。
所謂“處于安定狀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義,處于危難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壞事”,就是說的這種情況。
尊貴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擁有天下,而自身卻不能免于被殺戮,就是由于挽救傾覆局勢的方法錯了。
這就是二世的錯誤。
襄公登位,在位十二年。
開始建造西畤(zhì,痣)。
葬在西垂。
生了文公。
文公登位,住在西垂宮。
在位五十年去世,葬在西垂。
生了靜公。
靜公沒有登位就死了。
生了憲公。
憲公在位十二年。
住在西新邑。
死後葬在衙縣。
生了武公、德公、出子。
出子在位六年,住在西陵。
庶長弗忌、威累和參父三人,率領刺客在鄙衍刺殺了出子,葬在衙縣。
武公登位。
武公在位二十年。
住在平陽封宮。
葬在宣陽聚東南。
三個庶長受到應有的懲罰。
德公繼位。
德公在位二年。
住在雍邑大鄭宮。
生了宣公、成公、缪公。
葬在陽地。
開始規定伏日,以抵禦熱毒邪氣。
宣公在位十二年。
住在陽宮。
葬在陽地。
開始記載閏月。
成公在位四年。
住在雍邑的宮殿。
葬在陽地。
齊國攻打山戎、孤竹。
缪公在位三十九年。
周天子為他稱霸而緻賀。
葬在雍邑。
缪公曾向宮殿的侍衛學習。
生了康公。
康公在位十二年。
住在雍邑高寝。
葬在竘(qǔ,上聲曲)社。
生了共公。
共公在位五年。
住在雍邑高寝。
葬在康公南面。
生了桓公。
桓公在位二十七年。
住在雍邑太寝。
葬在義裡丘的北邊。
生了景公。
景公在位四十年。
住在雍邑高寝。
葬在丘裡南邊。
生了畢公。
畢公在位三十六年。
葬在車裡北邊。
生了夷公。
夷公沒有登位。
死後葬在左宮,生了惠公。
惠公在位十年。
葬在車裡。
生了悼公。
; 悼公在位十五年。
葬在僖公西面。
在雍邑修築城牆。
生了刺龔公。
刺龔公在位二十四年。
葬在入裡。
生了躁公、懷公。
第十年,出現了彗星。
躁公在位十四年。
住在受寝。
葬在悼公南面。
躁公元年,出現了慧星。
懷公從晉國回來。
在位四年。
葬在栎圉(yǔ,語)氏。
生了靈公。
大臣們包一皮一皮圍懷公,懷公自一殺。
肅靈公是昭子的兒子。
住在泾陽。
在位十年。
葬在悼公西面,生了簡公。
簡公從晉國回來。
在位十五年。
葬在僖公西面。
生了惠公。
第七年,百官開始佩劍。
惠公在位十三年。
葬在陵圉。
生了出公。
出公在位二年。
出公自一殺。
葬在雍邑。
獻公在位二十三年。
葬在嚣圉。
生了孝公。
孝公在位二十四年。
葬在弟圉。
生了惠文王。
孝公十三年開始建都鹹陽。
惠文王在位二十七年。
葬在公陵。
生了悼武王。
悼武王在位四年。
葬在永陵。
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
葬在芷陽。
生了孝文王。
孝文王在位一年。
葬在壽陵。
生了莊襄王。
莊襄王在位三年。
葬在芷陽。
生了始皇帝,呂不韋任相國。
獻公登位第七年(前378),開始設立集市。
第十年(前375),登記戶口,五戶相連共為一伍。
孝公登位第十六年(前346),這年桃樹李樹在冬天開了花。
惠文王十九歲登位。
登位第二年(前336),開始實行用錢币。
有個新生嬰兒說:“秦國将稱王。
” 悼武王十九歲登位。
登位第三年(前309),渭水變紅了三天。
昭襄王十九歲登位。
登位第四年(前304),開始開辟井田制下的田梗。
孝文王五十三歲登位。
莊襄王三十二歲登位。
登位第二年(前248),奪取了太原地區。
莊襄王元年(前249),宣布大赦,論列表彰先王功臣,施予恩惠,厚待骨肉至親,對百姓施以惠澤。
東周聯合諸侯謀劃攻秦,秦國派相國呂不韋征讨,東周全部納入秦國。
秦國不繼絕東周的祭祀,把陽人聚一地賜給周君,讓他供奉祖宗祭祀。
始皇在位三十七年,葬在郦邑。
生了二世皇帝。
始皇是十三歲登位的。
二世皇帝在位三年。
葬在宜春苑。
趙高任丞相,封安武侯。
二世是十二歲登位的。
以上從秦襄王到秦二世,總共六百一十年。
漢孝明皇帝十七年(公元74)十月十五日,這一天是乙醜日,孝明皇帝向班固詢問賈誼、司馬遷論秦二世亡天下的得失,班固說: 周朝的命數已經過去,周屬木德,漢為火德,木生火,就是說周為漢母,子不代母,所以漢朝的仁德還不能直接代替周朝。
而秦朝正趕上了木德與火德之間的帝王之位。
始皇嬴政殘忍暴虐。
然而他十三歲就當上了諸侯王,後來兼并了天下,放縱妄為,卻又養育家族宗親。
三十七年間,四處用兵,他制法律政令,傳留給後代帝王。
這大概是由于獲得了聖人的神威,河神授予了象征帝王受命的河圖,憑借着主弓矢的狼星、狐星之氣,和主斬殺的參星、伐星之氣,幫助嬴政消除了天下諸侯,直到自稱始皇帝。
秦始皇死後,胡亥極其愚蠢,郦山工程還沒有完成,又重新營造阿房宮,以實現先王的計劃。
還說什麼“對于據有天下的人來說,以為最可貴的,就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大臣們竟然要廢棄先君想幹的事情”,殺了李斯、馮去疾,任用趙高。
二世的這個話叫人多麼痛心啊!他長着人的腦袋,卻發出牲畜一樣的叫一聲。
如果他不逞一婬一威,人們就不會讨伐他的罪惡;如果他的罪惡不深重,就不至于國滅身亡。
直到帝位保不住了,殘酷暴虐又加速了他的滅亡,雖然占據着地形有利的國度,還是不能長存。
子嬰越序繼承了王位,戴上垂着玉飾的王冠,佩上系着華美絲帶的禦玺,乘坐上帝王的黃屋車,帶領百官,朝拜七廟。
小人物登上本不屬于他的高位,無不惶恐不安,心無主宰,每天苟且偷安。
而子嬰這個人卻能謀慮長遠,排除顧慮,跟他的兒子一起權衡策劃,在一房室之内就近擒獲趙高,終于殺死一奸一臣,為先君誅讨了逆賊。
趙高死後,子嬰還沒來得及一一慰勞賓客親屬,飯沒來得及咽下,酒沒來得及沾唇,楚軍已經屠滅了關中,真一人天子已經飛臨霸上,隻得駕着白馬白車,脖頸上系着絲帶,手捧符節禦玺,獻給應該稱帝的人。
春秋時楚莊王侵鄭,鄭伯持祭祀用的禮器茅旌和鸾刀,使楚莊王退兵三十裡。
然而黃河開了口子不能再堵住,魚腐爛了不能再複原。
賈誼、司馬遷說:“假使子嬰有一般君主的才能,僅僅得到中等的輔佐之臣,山東地區雖然混亂,秦國的地盤還是可以保全的,宗廟的祭祀也不會斷絕。
”秦朝的衰弱是積久而成,天下已經土崩瓦解,即使有周公旦的那樣的才能,也無法施展他的良策,而賈誼、司馬遷竟拿秦朝的滅亡來責備登位幾天的子嬰,實在是錯誤啊!民間相傳,是秦始皇造成的罪惡,胡亥把它推到頂點,這話是說到理上了。
賈誼、司馬遷又指責子嬰,說原來的秦國土地可以保住,它就是所謂的不通曉時勢變化呀。
紀季為保住宗廟,不得已把酅(xī,希)邑獻給齊國,《春秋》不寫出他的名字,是為了表彰他的賢德。
我讀《秦始皇本紀》,讀到子嬰車裂趙高時,未嘗不感到他那樣果斷表現了他的幹練,憐一愛一他的志氣。
子嬰對待生死大義,已經是完美無缺了。
【原文】【注解】 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
莊襄王為秦質子于趙①,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②,生始皇。
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鄲③。
及生,名為政,姓趙氏。
年十三歲,莊襄王死,政代立為秦王。
當是之時,秦地已并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一黨一郡④;東至荥陽,滅二周⑤,置三川郡。
呂不韋為相,封十萬戶,号曰文信侯。
招緻賓客遊士,欲以并天下。
李斯為舍人。
蒙骜、王齮、麃公等為将軍。
王年少,初即位,委國事大臣⑥。
①質子:被派到訂約國作人質的國王的兒子或要人。
質,抵押。
莊襄王當時以昭王之孫的身份被抵押在趙國。
②取:同“娶”。
③以:在,于。
④有:占有,據有。
⑤二周:東周和西周,周末兩個小一柄一。
詳見《周本紀》。
⑥委:托付,委托。
晉陽反,元年,将軍蒙骜擊定之。
二年,麃公将卒攻卷,斬首三萬。
三年,蒙骜攻韓,取十三城。
王齮死。
十月,将軍蒙骜攻魏氏?、有詭。
歲大饑①。
四年,拔?、有詭②。
三月,軍罷。
秦質子歸自趙,趙太子出歸國。
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
天下疫。
百姓内粟千石③,拜爵一級④。
五年,将軍骜攻魏,定酸棗、燕、虛、長平、雍丘、山陽城,皆拔之,取二十城。
初置東郡。
冬雷。
六年,韓、魏、趙、衛、楚共擊秦,取壽陵。
秦出兵,五國兵罷。
拔衛,迫東郡⑤,其君角率其支屬徙居野王⑥,阻山以保魏之河内⑦。
七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⑧,五月見西方。
将軍骜死。
以攻龍、孤、慶都,還兵攻汲。
彗星複見西方十六日。
夏太後死。
八年,王弟長安君成?将軍擊趙,反,死屯留,軍吏皆斬死。
遷其民于臨洮。
将軍壁死,卒屯留、蒲鶮反,戮其一屍一⑨。
河魚大上,輕車重馬東就食⑩。
嫪毐封為長信侯。
予之山陽地(11),令毐居之。
宮室車馬衣服苑囿馳獵恣毐(12)。
事無大小皆決于毐(13)。
又以河西太原郡更為毐國。
(14) ①歲:年成。
②拔:攻取,占領。
③内(nà,納):同“納”,交納。
④拜爵:授予爵位。
⑤迫:迫近,一逼一十近。
⑥支屬:親屬。
⑦阻:恃,依仗。
⑧見:同“現”,出現。
⑨“王弟”至“戮其一屍一”一段:原文意思不清,參考《會注考證》所引錢大昕說和梁玉繩引許周生說,此段原文或應作“王弟長安君成?(jiāo,驕)将軍擊趙,反陳留,軍吏皆斬死,遷其民于臨洮。
将軍壁死,卒屯留蒲鶮反,死,戮其一屍一。
”“壁”,是前來讨伐成蛟的将軍之名。
“蒲鶮”是陳留地方一個士兵的名字。
譯文據此。
⑩重:《集解》引徐廣曰:“一無此‘重’字。
”是。
按八年事段中華書局點校本原和“晉陽反”段為一大段,今據文章單辟一段。
(11)予:給予。
(12)苑囿:畜養禽一獸的地方。
大曰苑,小曰囿。
恣:聽憑,任憑。
(13)無:無論。
(14)更:改。
按此段與下兩段中華書局點校本原為一段,今據文意分為三段。
九年,彗星見,或竟天①。
攻魏垣、蒲陽。
四月,上宿雍。
己酉,王冠②,帶劍③。
長信侯毐作亂而覺,矯王禦玺及太後玺以發縣卒及衛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④,将欲攻蕲年宮為亂⑤。
王知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
戰鹹陽,斬首數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戰中⑥,亦拜爵一級。
毐等敗走。
即令國中:有生得毐⑦,賜錢百萬;殺之,五十萬。
盡得毐等。
衛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人皆枭首⑧。
車裂以徇⑨,滅其宗⑩。
及其舍人(11),輕者為鬼薪(12)。
及奪爵遷蜀四千餘家,家房陵(13)。
(四)[是]月寒凍,有死者。
楊端和攻衍氏。
彗星見西方,又見北方,從鬥以南八十日(14)。
①竟天:劃過整個天空。
竟,從頭至尾。
②冠(guàn,貫):古代貴族子弟到二十歲時舉行加冠儀式,表示成年。
實際上秦始皇當時已經二十二歲。
③帶劍:也是表示已經成年的一種儀式。
帶劍以顯威儀。
④矯:假托,盜用。
禦玺:皇帝的印。
縣:古代天子所管轄之地,在京都千裡以内,即王畿。
君公:首領。
⑤蕲(qí,其)年宮:在雍。
當時為始皇住處。
⑥皆:《會注考證》引李笠曰:“‘者’下‘皆’字疑涉上句誤衍。
”譯文從此說,删去“皆”字。
⑦生得:活捉。
⑧枭首:古代酷刑之一,割下犯人的頭,懸挂在木竿上。
⑨車裂:也叫車磔(zhé,折)。
古代酷刑之一,把犯人綁在幾輛車上,拖裂肢一體。
徇:示衆。
⑩宗:同祖,同族。
(11)及:至于。
(12)鬼薪:拾柴以供王家宗廟之用,即為王家宗廟服勞役,是秦代的徒刑之一,刑期三年。
(13)家:安家,居住。
(14)從鬥以南:從北鬥往南。
鬥,北鬥星。
十年,相國呂不韋坐嫪毐免①。
桓齮為将軍。
齊、趙來置酒。
齊人茅焦說秦王曰②:“秦方以天下為事,而大王有遷母太後之名,恐諸侯聞之,由此倍秦也③。
”秦王及迎太後于雍而入鹹陽,複居甘泉宮④。
①坐:定罪,由……而獲罪。
免:免官。
②說(shuì,稅):遊說,勸說。
③倍:同“背”,違背,背叛。
④甘泉宮:鹹陽南宮。
大索①,逐客②。
李斯上書說③,乃止逐客令。
李斯因說秦王,請先取韓以恐他國,于是使斯下韓④。
韓王患之,與韓非謀弱秦⑤。
大梁人尉缭來,說秦王曰:“以秦之強,諸侯譬如郡縣之君,臣但恐諸侯合從⑥,翕而出不意⑦,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⑧。
願大王毋一愛一财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
”秦王從其計,見尉缭亢禮⑨,衣服食飲與缭同。
缭曰:“秦王為人,蜂準⑩,長目,摯鳥膺(11),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12),得志亦輕食人。
我布衣(13),然見我常身自下我(14)。
誠使秦王得志于天下(15),天下皆為虜矣(16)。
不可與久遊(17)。
”乃亡去(18)。
秦王覺,固止,以為秦國尉,卒用其計策。
而李斯用事(19)。
①索:搜索。
②逐客:驅逐居留在秦國的客卿。
③李斯上書:指李斯的《谏逐客書》,見《李斯列傳》。
④下:使降服,制一服。
⑤弱秦:削弱秦國。
弱,使弱。
⑥合從(zòng,縱):南北叫“縱”,“合縱”就是山東六國聯合抗秦。
從,同“縱”。
⑦翕(xī,吸):收斂,集聚。
⑧智伯:知瑤,又叫荀瑤,春秋末晉國執政的卿,勢大而驕橫,被韓、趙、魏三家所滅。
事詳《晉世家》。
夫差:春秋末吳國君主,其父阖闾為越王勾踐所傷而死。
夫差誓報父仇,大敗越國。
後伐齊,又與晉争霸中原,越乘虛伐吳,吳終于為越王勾踐所滅,夫差自一殺。
事詳《越王勾踐世家》。
湣王:戰國時齊國君主,曾與秦昭王争為帝,後在燕将樂毅率領諸侯之兵擊齊時,被相國淖齒所殺。
事詳《齊太公世家》。
⑨亢禮:行平等之禮。
⑩蜂準:高鼻子。
(11)摯:通“鸷”,猛禽。
膺(yīng,英):胸。
(12)約:窮困。
出人下:意思是屈居人下。
(13)布衣:庶人之服,借指平民。
(14)身自下我:意思是親自對我謙下。
(15)誠使:如果。
(16)虜:奴隸。
(17)遊:交往。
(18)亡去:逃離。
(19)用事:掌權。
十一年,王翦、桓齮、楊端和攻邺,取九城。
王翦攻阏與、橑楊,皆并為一軍。
翦将十八日,軍歸鬥食以下,什推二人從軍。
取邺安陽,桓齮将①。
十二年,文信侯不韋死,竊葬②。
其舍人臨者③,晉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奪爵,遷;五百石以下不臨,遷,勿奪爵。
自今以來④,一操一國事不道如嫪毐、不韋者籍其門⑤,視此⑥。
秋,複嫪毐舍人遷蜀者。
當是之時,天下大旱,六月至八月乃雨。
①以上一段記述錯亂不明。
《會注考證》引梁玉繩曰:“蓋是役也,王翦為主将,桓齮為次将,楊瑞和為末将,并軍伐趙。
攻邺未得,先取九城,王翦遂别攻阏與、橑陽,而留桓齮攻邺。
齮即取邺,翦複令齮攻橑陽,己獨攻阏與,皆取之。
”又:安陽,當為栎陽之誤。
譯文參用此說。
鬥食,指俸祿較低的官吏,年俸不滿百石,所給俸秩以鬥計算,所以叫鬥食。
什,同“十”。
②竊葬:私葬,偷葬。
《索隐》雲:“不韋飲鸩死,其賓客數千人竊共葬于洛陽北芒山。
”③臨(lìn,吝):哭吊死者。
④自今以來:從今以後。
⑤籍,編入簿冊,登記。
⑥視此:比照這些。
視,比。
十三年,桓齮攻趙平陽,殺趙将扈辄,斬首十萬。
王之河南①。
正月,彗星見東方。
十月,桓齮攻趙。
十四年,攻趙軍于平陽,取宜安,破之,殺其将軍。
桓齮定平陽、武城。
韓非使秦,秦用李斯謀②,留非③,非死雲陽。
韓王請為臣。
①之:往,到……去。
②秦用李斯謀:韓王曾遣韓非使秦,秦王悅之,後因李斯毀之,秦王扣留韓非,終被李斯害死于秦。
詳見《老莊韓非列傳》。
③留:羁留,扣留。
十五年,大興兵,一軍至邺,一軍至太原,取狼孟。
地動。
十六年九月,發卒受地韓南陽假守騰①。
初令男子書年②。
魏獻地于秦。
秦置麗邑。
十七年,内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颍川。
地動。
華陽太後卒。
民大饑。
①“發卒”句:《會注考證》引方苞曰:“發卒受韓南陽地,而使内史騰為假守也。
”假,代理。
②書年:報寫年齡。
這是為了便于征發兵卒,徭役。
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将上地①,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趙,端和圍邯鄲城。
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
引兵欲攻燕,屯中山。
秦王之邯鄲,諸嘗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皆坑之②。
秦王還,從太原。
上郡歸。
始皇帝母太後崩。
趙公子嘉率其宗數百人之代,自立為代王,東與燕合兵,軍上谷③,大饑。
①将上地:統率上地的秦軍。
②坑:坑埋,活埋。
③軍:駐紮。
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國①,恐,使荊轲刺秦王②。
秦王覺之,體解轲以徇③,而使王翦、辛勝攻燕。
燕、代發兵擊秦軍,秦軍破燕易水之西。
二十一年,王贲攻(薊)[荊]。
乃益發卒,詣王翦軍④,遂破燕太子軍,取燕薊城,得太子丹之首。
燕王東收遼東而王之⑤。
王翦謝病老婦⑥。
新鄭反。
昌平君徙于郢。
大雨雪⑦,深二尺五寸。
①患:擔心。
②荊轲刺秦王:事詳《刺客列傳》。
③體解:就是肢解,古代分解肢一體的酷刑。
④益:增加。
詣:往,到。
⑤王(wàng,旺)之:在那裡稱王。
⑥謝病:推說有病。
老婦:告老還鄉。
⑦雨雪:下雪。
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溝灌大梁,大梁城壞,其王請降,盡取其地。
二十三年,秦王複召王翦,強起之①,使将擊荊。
取陳以南至平輿,虜荊王。
秦王遊至郢陳。
荊将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于淮南。
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
項燕遂自一殺。
二十五年,大興兵,使王贲将,攻燕遼東,得燕王喜。
還攻代,虜代王嘉。
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②,置會稽郡。
五月,天下大酺③。
二十六年,齊王建與其相後勝發兵守其西界,不通秦④。
秦使将軍王贲從燕南攻齊,得齊王建。
①強(qiǎng,搶)起之:勉強起用他。
②降越君:使越君降服。
越君,越族首領。
楚威王已滅越國,其餘族不稱王,自稱君。
③酺(pú,蒲):命令特許的大聚飲。
秦漢時,三人以上無故聚飲有禁,違者罰金四兩。
秦滅韓、趙、魏、燕、楚五國,下令特許聚飲,以示慶祝。
④不通秦:不與秦國來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禦史曰:“異日韓王納地效玺①,請為藩臣②,已而倍約③,與趙、魏合從畔秦④,故興兵誅之⑤,虜其王。
寡人以為善,庶幾息兵革⑥。
趙王使其相李牧來約盟,故歸其質子。
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興兵誅之,得其王。
趙公子嘉乃自立為代王,故舉兵擊滅之。
魏王始約服入秦,已而與韓、趙謀襲秦,秦兵吏誅,遂破之。
荊王獻青陽以西,已而畔約,擊我南郡,故發兵誅,得其王,遂定其荊地。
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令荊轲為賊⑦,兵吏誅,滅其國。
齊王用後勝計,絕秦使,欲為亂,兵吏誅,虜其王,平齊地。
寡人以眇眇之身⑧,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⑨,六王鹹伏其辜⑩,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無以稱成功(11),傳後世。
其議帝号(12)。
”丞相绾、禦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裡(13),其外侯服夷服(14),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内為郡縣(15),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
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16),泰皇最貴。
’臣等昧死上尊号,王為‘泰皇’。
命為‘制’(17),令為‘诏’(18),天子自稱曰‘朕’(19)。
”王曰:“去‘泰’,著‘皇’(20),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他如議(21)。
”制曰:“可”。
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
制曰:“朕聞太古有号毋谥(22),中古有号,死而以行為谥(23)。
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24),朕弗取焉。
自今已來,除谥法。
朕為始皇帝。
後世以計數(25),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 ①異日:往日,先前。
效:獻。
②藩臣:為朝廷守邊的屬臣。
③已而:不久。
④畔:通“叛”。
⑤誅:讨伐。
⑥庶幾:也許,或許。
息兵革:停止戰争。
兵革,本為兵器和甲胄,這裡借指戰争。
⑦陰:暗中。
賊:殺人者,即刺客。
⑧眇眇:渺小,微小,自謙之詞。
眇,同“渺”。
⑨宗廟:祖廟,這裡指祖宗。
⑩鹹:都。
伏:受到(應有的懲罰)。
辜:罪。
(11)稱:稱揚,顯揚。
(12)其:表示祈使,命令。
(13)五帝:有幾種說法。
《
(14)侯服、夷服:按照周制,天子所居京城以外直徑一千裡的地方為王畿,再往外分為九服,由近及遠,每隔五百裡為一服,依次是:侯服、甸服、男服、采服、衛服、蠻服、夷服、鎮服、藩服。
這裡“侯服、夷服”指京城以外的遠近地區。
參與《夏本紀》、《周本紀》。
(15)郡縣:古代兩級行政區劃,周代縣大于郡,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
(16)天皇、地皇、泰皇:即所謂“三皇”,傳說中五帝以前的三個帝王。
(17)制:帝王的命令。
《集解》引蔡邕曰:“制書,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
(18)诏:诏書,皇帝頒發的文告命令。
(19)朕:原為通用的第一人稱代詞,自秦始皇以後,成為皇帝或聽政的太後專用的自稱。
(20)著(zhuó,灼):附着,這裡有留下、保留的意思。
(21)他:其他。
如:按照。
(22)毋:同“無”谥(shì,試):封建時代,皇帝和達官貴族死後,被追認的稱号。
(23)行(舊讀xìng,一性一):品行,事迹。
(24)無謂:沒有意義。
(25)以計數:由此計算。
數,算。
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①,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②。
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③,朝賀皆自十月朔④,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⑤,數以六為紀⑥,符、法冠皆六寸⑦,而輿六尺⑧,六尺為步⑨,乘六馬⑩。
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剛毅戾深(11),事皆決于法,刻削毋仁恩和義(12),然後合五德之數(13)。
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①推:推求,推論,終始五德:戰國時陰陽家以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克、終而複始的原理來附會王朝的興廢更替,就是所謂“終始五德”。
夏、商、周三個朝代始别為木德、金德、火德,則代周者當為水德。
五德,指水、火、木、金、土的屬一性一。
傳:次第。
②從所不勝:取周德抵不過的屬一性一,即水德。
③改年始:也叫“改正(zhēng,征)朔”或“改正”,即更改一年的歲首,以此表示受命于天。
周以建子之月(夏曆十一月)為歲首,秦以建亥之月(夏曆十月)為歲首。
④朔:陰曆每月初一。
⑤旄旌:用旄牛尾或五色羽一毛一裝飾的旗。
節:符節,使者所持的憑證。
上黑:崇尚黑色。
上:同“尚”,崇尚。
五行說以黑色象征水德。
⑥數以六為紀:意思是數字的成數以六為極點。
紀,極,終。
按:數字一般是起于一,終于十,秦改為終于六,是因為秦屬水德,水主陰,而《易》卦中的陰爻(yáo,遙。
符号為“--”)叫作“六”,所以秦尊尚六。
一說:按五行相生相克的序數,水克火序數為六。
⑦法冠:禦史所戴之冠。
本為楚王之冠,秦滅楚,以此賜給禦史,稱法冠。
後來漢使節、執法者也戴此冠。
⑧輿:車。
六尺:指兩輪間的距離。
⑨步:古以兩舉足以步,即今所謂兩步,作為長度單位,秦代以六尺為一步。
⑩乘六馬:一輛車駕六匹馬。
(11)戾(lì,厲)深:嚴厲,狠毒。
(12)刻削:刻薄。
(13)合五德之數:這是說秦嚴法毋仁合于五行規律。
秦以水德,水為陰,陰主殺。
數,命數、規律。
丞相绾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①。
請立諸子,唯上幸許②。
”始皇下其議于群臣③,群臣皆以為便④,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衆,然後屬疏遠⑤,相攻擊如仇雠⑥,諸侯更相誅伐⑦,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⑧,甚足易制⑨。
天下無異意,則安甯之術也⑩。
置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複立國,是樹兵也(11),而求其甯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12)。
” ①填:同“鎮”。
鎮壓,安定。
②唯:希望,敬詞。
幸:也是表示希望的敬詞,可譯為絡予一寵一幸。
③下:交下。
議:建議。
④便:有利,合适。
⑤後屬:後裔,後代。
⑥仇雠(chóu,仇):仇敵。
⑦更相:互相。
⑧公:公家的。
⑨足:可以,能夠。
⑩術:方法,手段。
(11)樹兵:意思是挑一起戰争。
(12)是:對,正确。
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
更名民曰“黔首”①。
大酺。
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鐘鐻②,金人十二,重各千石③,置廷宮中,一法度衡石丈尺④。
車同軌⑤。
書同文字⑥。
地東至海暨朝鮮⑦,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⑧。
徙天下豪富于鹹陽,十二萬戶,諸廟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⑨。
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⑩,作之鹹陽北阪上(11),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泾、渭,殿屋複道周閣相屬(12)。
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入之(13)。
①黔首:也稱“黎首”,指百姓。
黔,黑色。
②銷:熔化(金屬)。
鐻(jù,據):如鐘一類的樂器,夾置在鐘旁,像猛獸形,由木或銅制成。
③石:重量單位。
一百二十斤為石。
④衡:秤。
又《史記新證》以為當以“一法”為句。
⑤同軌:指車輛兩輪之間的距離都相同。
⑥書:書寫。
⑦暨(jì,既):和,同。
⑧并:傍,沿着。
⑨章台:秦故宮名,以宮内有章台而為名。
上林:苑名。
在今陝西、長安、周至、戶縣界。
⑩寫:描摹。
放:通“仿”。
(11)阪(bǎn,闆):山坡。
(12)複道:閣道,天橋,周閣:環行的長廊之類。
一說是周圍的樓閣之意。
(13)充入:置入。
放進去。
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
焉作信宮渭南①,已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②。
自極廟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③。
築甬道④,自鹹陽屬之。
是歲,賜爵一級。
治馳道⑤。
①焉:乃,于是。
信宮:宮名,即長信宮。
②天極:北極星。
③甘泉:秦宮名。
④甬道:兩側築有牆的通道。
皇帝在甬道中來往。
外人看不見。
⑤馳道:馳馬所行之道,供皇帝巡行之用。
秦馳道通達全國各重要地區,道路寬五十步,路中三丈寬的部分,種樹為界。
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峄山。
立石,與魚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禅望祭山川之事①。
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
下,風雨暴至,休于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
禅梁父。
刻所立石,其辭曰: 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②。
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賓服③。
親巡遠方黎民④,登茲泰山,周覽東極。
從臣思迹⑤,本原事業⑥,祗誦功德⑦。
治道運行⑧,諸産得宜⑨,皆有法式。
大義休明⑩,垂于後世,順承勿革。
皇帝躬聖,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興夜寐(11),建設長利,專隆教誨(12)。
訓經宣達(13),遠近畢理,鹹承聖志,貴賤分明,男一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内外(14),一靡一不清淨(15),施于後嗣(16)。
化及無窮(17),遵奉遺诏,永承重戒(18)。
①封禅:戰國時期齊、魯有些儒士認為五嶽中泰山最高,帝王應到泰山祭祀,登泰山築壇祭天叫“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禅”。
望祭:遙望而祭,古代帝王祭祀名山大川的一種儀式。
②修饬(chì,斥):意思是行為端正,不逾規矩,饬,謹慎。
③罔(wǎng,網):無。
賓服:諸侯入貢朝見天子,也就是歸順、臣服的意思。
④黎民:《史記志疑》以為二字為衍文。
⑤從臣:随從臣子。
迹:功業,事業。
⑥本原:推究。
⑦祗:恭敬。
⑧治道:指治國之道。
⑨諸産:指各種物産。
⑩休明:美好顯著。
休,美善。
(11)夙興夜寐:早起晚睡。
夙,早。
興,起。
(12)隆:尊崇。
(13)經:經典,宣達:通達。
(14)昭:光明。
隔:《集解》引徐廣曰:“一作‘融’。
”融,流通,流傳。
(15)一靡一:無,無處。
(16)施(yì,益):蔓延,延續。
(17)窮:極,盡。
(18)戒:命令,告誡。
于是乃并勃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
南登琅邪,大樂之,留三月。
乃徙黔首三萬戶琅邪台下,複十二歲①。
作琅邪台,立石刻,頌秦德,明得意。
曰: 維二十八年②,皇帝作始。
端平法度③,萬物之紀④。
以明人事,合同父子⑤。
聖智仁義,顯白道理。
東撫東士,以省卒士。
事已大畢,及臨于海。
皇帝之功,勤勞本事⑥。
上農除末⑦。
黔首是富⑧。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⑨。
器械一量,同書文字。
日月所照。
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
應時動事,是維皇帝⑩。
匡饬異俗(11),陵水經地(12)。
憂恤黔首(13),朝夕不懈,除疑定法,鹹知所辟(14)。
方伯分職(15),諸治經易(16)。
舉錯必當(17),莫不如畫(18)。
皇帝之明,臨察四方。
尊卑貴賤,不逾次行(19),一奸一邪不容,皆務貞良(20)。
細大盡力(21),莫敢怠荒。
遠迩辟隐(22),專務肅莊。
端直敦忠(23),事業有常。
皇帝之德,存定四極(24)。
誅亂除害,興利緻福。
節事以時,諸産繁殖。
黔首安甯,不用兵革。
六親相保(25),終無寇賊。
歡欣奉教,盡知法式。
****之内(26),皇帝之土。
西涉流沙(27),南盡北戶。
東有東海,北過大夏。
人迹所至,無不臣者(28)。
功蓋五帝,澤及牛馬。
莫不受德。
各安其宇(29)。
①複:免除賦稅或徭役。
②維:在。
③端平:端正。
④紀:綱紀,準則。
⑤合同:和睦。
⑥本事:根本,指農業。
⑦末:指工商業。
⑧黔首是富:等于說“富黔首”讓百姓富足。
是,助詞。
⑨抟:同“專”,專一。
揖:通“輯”,聚,會集。
⑩維:系,是。
(11)匡饬:扶正,整頓。
(12)陵水經邊:意思是跋山涉水。
陵,經過。
(13)憂恤:擔心,憂慮。
(14)所辟:意思是如何避免犯法。
辟,同“避”。
(15)方伯:本為一方諸侯之長。
這裡指地方長官。
(16)治:指各級官署。
經易:治理。
“經”、“易”都是治的意思。
(17)舉錯:舉措。
錯,同“措”。
(18)畫:劃一,整齊。
(19)次行(háng,航):等級。
(20)務:緻力于。
貞良:正直,善良。
貞,正。
(21)細大:小大。
(22)辟(pì,僻)隐:幽僻,偏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