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 電子書·秦始皇本紀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和一寵一幸。
博士雖然也有七十人,但隻不過是虛設充數的人員。
丞相和各位大臣都隻是接受已經決定的命令,依仗皇上辦事。
皇上喜歡用重刑、殺戮顯示威嚴,官員們都怕獲罪,都想保持住祿位,所以沒有人敢真正竭誠盡忠。
皇上聽不到自己的過錯,因而一天更比一天驕橫。
臣子們擔心害怕,專事欺騙,屈從讨好。
秦法規定,一個方士不能兼有兩種方術,如果方術不能應驗,就要處死。
然而占侯星象雲氣以測吉兇的人多達三百,都是良土,然而由于害怕獲罪,就得避諱奉承,不敢正直地說出皇帝的過錯。
天下的事無論大小都由皇上決定,皇上甚至用稱來稱量各種書寫文件的竹簡木簡的重量,日夜都有定額,閱讀達不到定額,就不能休息。
他貪于權勢到如此地步,咱們不能為他去找仙藥。
”于是就逃跑了。
始皇聽說二人逃跑,十分惱怒地說:“我先前查收了天下所有不适用的書都把它們燒掉。
征召了大批文章博學之士和有各種技藝的方術之士,想用他們振興太平,這些方士想要煉造仙丹尋找奇藥。
今天聽說韓衆逃跑了不再還報。
徐市等人花費的錢以數萬計算,最終也沒找到奇藥,隻是他們非法謀利互相告發的消息傳到我耳朵裡。
對盧生等人我尊重他們,賞賜十分優厚,如今竟然诽謗我,企圖以此加重我的無德。
這些人在鹹陽的,我派人去查問過,有的人竟妖言惑衆,擾亂民心。
”于是派禦吏去一一審查,這些人輾轉告發,一個供出一個,始皇親自把他們從名籍上除名,一共四百六十多人,全部活埋在鹹陽,讓天下的人知道,以懲戒以後的人。
征發更多的流放人員去戌守邊疆。
始皇的大兒子扶蘇進谏說:“天下剛剛平定,遠方百姓還沒有歸附,儒生們都誦讀詩書,效法孔子,現在皇上一律用重法制裁他們,我擔心天下将會不安定,希望皇上明察。
”始皇聽了很生氣,就派扶蘇到北方上郡去監督蒙恬的軍隊。
三十六年(前211),火星侵入心宿(xiù,秀),這種天象象征着帝王有災。
有顆隕星墜一落在東郡,落地後變為石塊,老百姓有人在那塊石頭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土地分。
”始皇聽說了,就派禦史前去挨家查問,沒有人認罪,于是把居住在那塊石頭周圍的人全部抓來殺了,焚毀了那塊隕石。
始皇不高興,讓博士作了一首《仙真一人詩》,等到巡行天下時,走到一處就傳令樂師彈奏唱歌。
秋天,使者從關東走夜路經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手持玉璧攔住使者說:“替一我送給滈(hào,皓)池君。
”趁便說:“今年祖龍死。
”使者問他緣由,那人忽然就不見了,放下那真玉璧離去。
使者捧回玉璧向秦王陳述了所遇見的情況。
始皇沉默了好一會,說:“山裡鬼怪本來不過能預知一年的事。
”當時已是秋季,始皇說今年的日子已不多,這話未必能應驗。
到退朝時他又說:“祖龍就是人的祖先。
”故意把“祖”解釋成祖先,祖先是已死去的人,因此“祖龍死”自然與他無關。
始皇讓禦府察看那塊玉璧,竟然是始皇二十八年出外巡視渡江時沉入水中的那塊。
于是始皇為此事進行占蔔,占蔔的結果是遷徙才吉利。
遷移三萬戶人家到北河、榆中地區,每戶授給爵位一級。
三十七年(前210)十月癸醜日,始皇外出巡遊。
左丞相李斯跟随着,右丞相馮去疾留守京城。
少子胡亥想去巡遊,要求跟随着,皇上答應了他。
十一月,走到雲夢,在九疑山遙祭虞舜。
然後乘船沿長江而下,觀覽籍柯,渡過海渚(zhǔ,煮),經過丹陽,到達錢塘。
到浙江邊上的時候,水波兇險,就向西走了一百二十裡,從江面狹窄的地方渡過。
登上會稽山,祭祀大禹,遙望南海。
在那裡刻石立碑,頌揚秦朝的功德。
碑文是: 皇帝功業偉大,統一平定天下,德惠深厚久長。
三十七年,親自巡行天下,遍遊觀覽遠方。
登臨會稽山峰,考察民間習俗,百姓恭敬景仰。
群臣齊頌功德,推原皇帝事迹,追溯英明高強。
秦朝聖王登位,創制刑法名稱,闡述舊有規章。
建立公平法則,審慎區分職責,确立永久綱紀。
六國之王專橫,貪利傲慢兇狠,憑借人多逞強。
暴虐橫行無忌,倚仗武力驕橫,屢動幹戈打仗。
暗中安置坐探,聯合六國合縱,行為卑鄙猖狂。
對内說謊狡詐,向外侵我邊境,由此引起禍殃。
仗義揚威誅讨,消滅兇暴叛逆,亂賊終于滅亡。
聖德廣博深厚,天地四海之内,恩澤覆蓋無疆。
皇帝統一天下,一人兼理萬機,遠近到處清明。
執掌管理萬物,考察驗證事實,分别記錄其名。
貴賤都能相通,好壞當前陳述,無人隐瞞實情。
治有過揚道義,有夫棄子而嫁,背夫不貞無情。
以禮分别内外,禁止縱一欲放一蕩,男一女都應潔誠。
丈夫在外一婬一亂,殺了沒有罪過,男子須守規程。
妻子棄夫逃嫁,子不認她為母,都要感化清正。
治理蕩滌惡俗,全民承受教化,天下沐浴新風。
人人遵守規矩,和好安定互勉,無不順從命令。
百姓美善清潔,全都自願守法,樂保天下太平。
後人敬奉聖法,大治大安無邊,車船不翻不傾。
衆臣頌揚功業,請求刻石作銘,傳千古放光明。
始皇返回,途經吳地,從江乘縣渡江。
沿海岸北上,到達琅邪。
方士徐市等人入海尋找仙藥,好幾年也沒找到,花費錢财很多,害怕遭受責罰,就欺騙說:“蓬萊仙藥可以找到,但常被大鲨魚困擾,所以無法到達,希望皇上派善于射箭的人一起去,遇到大鲨魚就用裝有機關可以連續發射的弓一弩一射它。
”始皇作夢與海神交戰,海神的形狀好象人。
請占夢的博士給圓夢,博士說:“水神本來是看不到的,它用大魚蛟龍做偵探。
現在皇上祭祀周到恭敬,卻出現這種惡神,應當除掉它,然後真正的善神就可以找到了。
”于是命令入海的人攜帶捕大魚的工具,親自帶着有機關的弓一弩一去等侯大魚出來以便射它。
從琅邪向北直到榮成山,都不曾遇見。
到達之罘的時候,遇見了大魚,射死了一條。
接着又沿海向西進發。
秦始皇到達平原津時生了病。
始皇讨厭說“死”這個字,群臣沒有敢說死的事情。
皇帝病得更厲害了,就寫了一封蓋上禦印的信給公子扶蘇說:“回鹹陽來參加喪事,在鹹陽安葬。
”信已封好了,存放在中東府令趙高兼掌印玺事務的辦公處,沒有交給使者。
七月丙寅日,始皇在沙丘平台逝世。
丞相李斯認為皇帝在外地逝世,恐怕皇子們和各地乘機制造變故,就對此事嚴守秘密,不發布喪事消息。
棺材放置在既密閉又能通風的辒(wēn,溫)涼車中,讓過去受始皇一寵一幸的宦官做陪乘,每走到适當的地方,就獻上飯食,百官象平常一樣向皇上奏事。
宦官就在辒涼車中降诏批簽。
隻有胡亥、趙高和五六個曾受一寵一幸的宦官知道皇上死了。
趙高過去曾經教胡亥寫字和獄律法令等事,胡亥私下裡很喜歡他。
趙高與公子胡亥、丞相李斯秘密商量拆開始皇賜給公子扶蘇的那封已封好的信。
謊稱李斯在沙丘接受了始皇遺诏,立皇子胡亥為太子。
又寫了一封信給公子扶蘇、蒙恬,列舉他們的罪狀,賜命他們自一殺。
這些事都記載在《李斯列傳》中,繼續往前走,從井陉到達九原。
正趕上是暑天,皇上的一屍一體在辒涼車中發出了臭味,就下令随從官員讓他們往車裡裝一石有腥臭氣的腌魚,讓人們分不清一屍一臭和魚臭。
一路行進,從直道回到鹹陽,發布治喪的公告。
皇太子繼承皇位,就是二世皇帝。
九月,把始皇安葬在郦山。
始皇當初剛剛登位,就挖通治理了郦山,到統一天下後,從全國各地送來七十多萬徒役,鑿地三重泉水那麼深,灌注銅水,填塞縫隙,把外棺放進去,又修造宮觀,設置百官位次,把珍奇器物、珍寶怪石等搬了進去,放得滿滿的。
命令工匠制造由機關一操一縱的弓箭,如有人挖墓一走近就能射死他。
用水銀做成百川江河大海,用機器遞相灌注輸送,頂壁裝有天文圖象,下面置有地理圖形。
用娃娃魚的油脂做成火炬,估計很久不會熄滅。
二世說:“先帝後宮妃嫔沒有子女的,放她們出去不合适。
”就命令這些人全部殉葬,殉葬的人很多。
下葬完畢,有人說是工匠制造了機械,墓中所藏寶物他們都知道,寶物多而貴重,這就難免會洩露出去。
隆重的喪禮完畢,寶物都已藏好,就封閉了墓道的中間一道門,又把墓地最外面的一道門放下來,工匠們全部被封閉在裡邊,沒有一個再出來的。
墓上栽種草木,從外邊看上去好像一座山。
二世皇帝元年(前209),二世二十一歲,趙高擔任郎中令,執掌朝廷大權。
二世下诏,增加始皇祠廟裡用來祭祀的牲畜數量,增加山川各種祭祀的禮儀。
命令大臣們讨論推尊始皇廟号的事。
大臣們都叩頭說:“古時候天子的祖廟為七廟,祭祀七代祖宗,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如今始皇廟是至高無上的,即使是萬世以後也不能毀除,天下人都要貢獻祭品賦稅,增加祭祀用的牲畜,禮儀完全具備,不能有比這個再高的。
先王廟有的在西雍,有的在鹹陽。
天子按禮儀應當單獨捧着經多次釀制而且質醇的酎(zhoù,纣)酒祭祀始皇廟。
從襄公以下的廟都毀除。
所建共七廟。
大臣們都依禮進獻祭祀,推尊始皇廟為皇帝始祖廟。
皇帝仍自稱為‘朕’。
” 二世跟趙高商議說:“我年紀輕,剛登位,百姓還不順從。
先帝巡視各郡縣,以顯示他的強有力,威勢震服海内。
現在我安然住在皇宮不出巡遊,就讓人看着我無能,沒有辦法統治天下。
”春天,二世東行巡視郡縣,李斯跟随着。
到達碣石山,沿海南行到達會稽,在始皇所立的石碑上都刻上字,碑石旁都增刻上随從的大臣的名字,以使先帝的功業盛德更加明顯。
皇帝說:“金石碑刻全是始皇帝建造的。
現在我承襲了皇帝名号,可是金石碑刻上不稱始皇帝,以後年代久遠了,就好像是後代子孫建造的,以緻不能稱揚始皇帝的功業和盛德。
”丞相臣李斯、臣馮去疾、禦史大夫臣德冒死罪進言說:“我們請求把诏書全刻在石碑上,這樣就明白了。
為臣冒死罪請求。
”制書批複說:“可以。
” 接着到了遼東,然後返回。
這時候秦二世就按照趙高的建議,申明法令。
他暗中與趙高謀劃說:“大臣們都不服從,官吏還很有力,還有各位皇子一定要跟我争權,對這些我該怎麼辦呢?”趙高說:“這些話我本來就想說卻沒敢說。
先帝在位時的大臣,都是接連多少代有名望的貴人,建功立業,世代相傳,已經很久了。
如今為臣趙高生來卑賤,幸蒙陛下擡舉,讓我身居高位,管理宮廷事務。
大臣們并不滿意,隻在表面上服從,實際上心裡不服。
現在皇上出巡,何不借此機會查辦郡縣守尉中的有罪者,把他們殺掉,這樣,在上可以使皇上的威嚴震天下,在下可以除掉皇上一向所不滿意的人。
現時不能師法文治而應取決于武力,希望陛下能順應時勢,切勿猶豫,那麼大臣們就來不及謀算了。
英明的君主收集舉用那些被棄不用的人。
讓卑賤的顯貴起來,讓貧窮的富裕起來,讓疏遠的變得親近,這樣就能上下一團一結國家安定了。
”二世說:“好!”于是就誅殺大臣和皇子們,制造罪名連帶拘捕近侍小臣中郎、外郎、散郎,沒有一個得以免罪,六個皇子被殺死在杜縣。
皇子将闾兄弟三人被囚禁在内宮,議定他們的罪狀。
秦二世派使者命令将闾說:“你們不盡臣道,當外死罪,官吏依法行刑來了。
”将闾說:“宮廷的禮節,我從來不敢不聽從掌管司儀的賓贊;朝廷的位次,我從來不敢有失禮節;奉命對答,我從來不敢說錯話。
怎麼能說不盡臣道呢?希望能知道罪名再死。
”使者說:“我不能參與謀議,隻是奉命行一事。
”将闾仰天大聲呼喊,呼喊了幾次說:“天啊!我沒有罪!”兄弟三人都流着眼淚拔劍自一殺了。
皇族為之震驚恐慌。
大臣們進谏的被認為是诽謗,大官們為保住祿位而屈從讨好,百姓震驚恐懼。
四月,二世返回到鹹陽,說:“先帝因為鹹陽朝廷小,所以營建阿房宮,室堂還沒有建成,趕上始皇去世,隻得讓修建的人停下來,調到郦山去修墓。
郦山修墓的工作已全部完畢,現在放下阿房宮而不把它建成,就是表明先帝辦事有失誤。
”又開始修建阿房宮。
對外安一撫四方的外族,遵循始皇的策略,征召了五萬身強力壯的兵丁守衛鹹陽。
下令教習射箭,還要飼養供宮廷玩賞的狗馬禽一獸,兵丁狽馬禽一獸所需糧食很多,估計鹹陽倉裡的糧食不夠用,就從下面各郡縣征調運來糧食和飼料,讓轉運人員都自帶幹糧,鹹陽四百裡之内不準吃這些糧食。
施法更加嚴酷。
七月,戌卒陳勝等在原生楚國之地造反,國号為“張楚”取張大楚國之意。
陳勝自立為楚王,住在陳縣,派遣将領們奪取土地。
崤山函谷關以東的山東各郡縣,年輕人因為受盡秦朝官吏之苦,都殺掉了他們的郡守、郡尉、縣令、縣丞,起來造反,以響應陳勝,并在各地相繼擁立侯王,取合起來向西進攻,旗号都是讨伐秦朝,人數多得數也數不清。
掌管傳達通報的谒者出使山東回來,把山東造反的情況報告了二世。
二世很生氣,就把谒者下交給主管官吏去處理。
後邊的使者回來,皇上問他,他回答說:“那不過是一群盜匪,郡守、郡尉正在追捕,現在全部抓獲了,不值得擔心。
”皇上高興了。
武臣自立為趙王,魏咎為魏王,田儋(dām,擔)為齊王,沛公在沛縣起義。
項梁在會稽郡起兵。
二年(前208)冬天,陳勝派遣的周章等将領向西到達戲水,兵力有幾十萬。
二世大為吃驚,跟群臣商議說:“怎麼辦?”少府章邯說:“盜匪已經來了,人數多勢力強,現在征發附近各縣的軍隊是來不及了。
郦山徒役很多,請赦免他們,授予他們兵器去迎擊起義軍。
”于是二世大赦天下,派章邯領兵為将,打敗了周章的軍隊,周章敗逃,被殺死在曹陽。
二世又增派長史司馬欣、董翳(yì,義)去幫助章邯攻打起義軍,在城父殺死了陳勝,在定陶打敗了項梁,在臨濟殺死了魏咎。
楚地起義軍的名将已經被殺死,章邯就向北渡過黃河,到钜鹿攻打趙王趙歇等人。
趙高勸說二世道:“先帝登位治理天下時間很久,所以群臣不敢做非分之事,不敢進言異端邪說。
現在陛下正年輕,剛登皇位,怎麼能跟公卿在朝廷上議決大事呢?事情如果有錯誤,就讓群臣看出了自己的弱點。
天子稱“朕”,朕既然有征兆的意思,本來就是不讓别人聽到他的聲音。
”于是二世經常居住在深宮之内,隻跟趙高一個人決定各種事情。
從這以後公卿很少有機會朝見皇上,各地起義的人更多了,關中軍隊被征發到東邊去攻打起義軍的一直沒有停止。
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将軍馮劫進谏說:“關東各路盜賊紛紛而起,朝廷派兵前去誅讨,殺死的人很多,然而還不能平息。
盜賊多都是因為戌邊、運輸、勞作的事情太勞苦,賦稅太重。
我們請求暫停阿房宮的修建,減少戌邊兵役和運輸徭役。
”二世說:“我聽韓子說:‘堯、舜用柞木做椽子,不進行砍削加工,用蘆葦茅草蓋屋頂不修剪,吃飯用瓦碗,喝水用瓦罐,即使是看門人的供養,也不會比這再儉薄了。
禹平鑿龍門,疏通大夏,疏導黃河淤積停滞之水,引水入海,親自拿着杵和鍬,小腿上的一毛一都被磨光了,即使是奴隸的勞苦,也不會比這再厲害了。
’人們之所以看重享有天下,就是為了能縱一欲而為,盡情享受,做君主重要的是修明法制,這樣,臣下就不敢幹壞事,就能統治天下了。
虞、夏的君主,地位尊貴,做了天子,卻身處窮苦境地,為百姓作出犧牲,這還有什麼值得學習呢?天下被稱為萬乘(shèng,勝)之主,擁有萬輛兵車,我身居萬乘之高位,卻沒有萬乘的實際,我要建造千乘之車駕,設立萬乘之徒屬,讓實際跟我的名号相副。
再說,先帝出身于諸侯,兼并了天下,天下已經平定,對外排除四方外族以安定邊境,對内修建宮室來顯示成功的得意,你們都看到了先帝功業已經就序。
而現在我登位兩年的時間,盜賊紛起,你們不能禁止,又想要終止先帝所要做的事情。
這樣做,對上不能報答先帝,其次也是不為我盡忠盡力,你們還憑什麼身處高位呢?”于是把馮去疾、李斯、馮劫下交給獄吏,審訊追究三人的其他罪過。
馮去疾、馮劫說:“将相不能受侮辱。
”自一殺了。
李斯結果被囚受刑。
二世三年(前207),章邯等率兵包一皮一皮圍了巨鹿,楚國上将軍項羽率領楚兵前去援救巨鹿。
冬天,趙高擔任丞相,終于判決殺了李斯。
夏天,章邯等作戰多次敗退,二世派人去譴責章邯,章邯害怕了,就派長史司馬欣回京彙報情況,請求指示。
趙高既不接見,也不信任。
司馬欣害怕了,趕緊逃離,趙高派人去追,沒有追到。
司馬欣見到章邯說:“趙高在朝廷中掌權,将軍您有功是被殺,無功也是被殺。
”這時,項羽加緊進攻秦軍,俘虜了王離,章邯等人就率兵投降了諸侯。
八月己亥日,趙高想要謀反,恐怕群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計謀進行試驗,帶來一隻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
”二世笑着說:“丞相錯了,把鹿說成是馬。
”問左右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一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
以後,大臣們都畏懼趙高。
趙高以前多次說:“關東的盜賊成不了什麼氣侯。
”後來項羽在钜鹿城下俘虜了王離等人并繼續前進,章邯等人的軍隊多次敗退,上書請求增援,燕國、趙國、齊國、楚國、韓國、魏國都自立為王,從函谷關往東,大抵全部背叛了秦朝官吏而響應諸侯,諸侯都率兵西進。
沛公率領幾萬人屠滅了武關,派人來跟趙高秘密接觸。
趙高害怕二世發怒,誅殺加害自身,就謊稱有病不去朝見皇上。
二世夢見一隻白虎咬了他車駕的骖(cān,參)馬,他殺了那隻白虎,但心中不樂,覺得奇怪,就去問解夢的人。
解夢人蔔得卦辭說:“泾水水神在作怪。
”二世就在望夷宮齋戒,想要祭祀泾水水神,把四匹白馬沉入泾水。
二世派人以起義者日益一逼一十近的事譴責趙高。
趙高恐懼不安,就暗中跟他的女婿鹹陽縣令閻樂、他的弟弟趙成商量說:“皇上不聽勸谏,如今事态危急,想要把罪禍推給咱們家族。
我想另立天子,改立公子嬰。
子嬰仁一愛一謙下,百姓都擁護他的話。
”就讓郎中令作内應,謊稱有大盜,命令閻樂召集官吏發兵追捕,又劫持了閻樂的母親,安置到趙高府中當人質。
派閻樂帶領官兵一千多人在望夷宮殿門前,捆一綁上衛令仆射,喝問道:“盜賊從這裡進去了,為什麼不阻止?”衛令說:“皇宮周圍警衛哨所都有衛兵防守,十分嚴密,盜賊怎麼敢進入宮中?”閻樂就斬了衛令,帶領官兵徑直沖進去,一邊走一邊射箭,郎官宦官大為吃驚,有的逃跑,有的格鬥,格鬥的就被殺死,被殺死的有幾十人。
郎中令和閻樂一同沖進去,用箭射中了二世的帷帳。
二世很生氣,召喚左右的人,左右的人都慌亂了不敢動手。
旁邊有一個宦官服侍着二世不敢離開。
二世進入内宮,對他說:“您為什麼不早告訴我,竟到了現在這種地步!”宦官說:”為臣不敢說,才得以保住一性一命,如果早說,我們這班人早就都被您殺了,怎能活到今天?”閻樂走上前去曆數二世的罪狀說:“你驕橫放縱、肆意誅殺,不講道理,天下的人都背叛了你,怎麼辦你自己考慮吧!”二世說:“我可以見丞相嗎?”閻樂說:“不行。
”二世說:“我希望得到一個郡做個王。
”閻樂不答應。
又說:“我希望做個萬戶侯。
”還是不答應。
二世又說:“我願意和妻子兒女去做普通百姓,跟諸公子一樣。
”閻樂說:“我是奉丞相之命,為天下人來誅殺你,你即使說了再多的話,我也不敢替你回報。
”于是指揮士兵上前。
二世自一殺。
閻樂回去禀報趙高,趙高就召來了所有的大臣和公子,把殺死二世的情況告訴了他們。
趙高說:“秦國本來是個諸侯國,始皇統治了天下,所以稱帝。
現在六國又各自立了王,秦國地盤越來越小,竟然還憑着個空名稱皇帝,這不合适。
應象過去一樣稱王,才合适。
”于是立二世兄長的兒子嬰為秦王。
按照平民的葬儀把二世埋葬在杜南宜春苑中。
讓子嬰齋戒,到宗廟去拜祖先,接受國王印玺。
齋戒五天後,子嬰跟他的兩個兒子商議說:“丞相趙高在望夷宮殺了二世,害怕大臣們殺他,就假裝按照道義立我為王。
我聽說趙高竟與楚國約定,滅掉秦宗室後他在關中稱王。
現在讓我齋戒,朝見宗廟,這是想趁着我在廟裡把我殺掉。
我推說生病不能前往,丞相一定會親自來,他來了就殺掉他。
”趙高派人去請子嬰,前後去了好幾趟,子嬰卻不走,趙高果然親自去請。
說:“國家大事,王為什麼不去呢?”子嬰于是在齋宮殺了趙高,殺死趙高家三族,在鹹陽示衆。
子嬰做秦王四十六天,楚将沛公打敗秦軍進入武關,接着就到了霸上,派人去招降子嬰。
子嬰用絲帶系上脖子,駕着白車白馬,捧着天子的印玺符節,在轵道亭旁投降。
沛公于是進入鹹陽,封了宮室府庫,回師駐紮在霸上。
過了一個多月,各路諸侯的軍隊也到了,項羽是各路諸侯的盟主,殺了子嬰和秦公子宗室所有的人。
随後屠戮鹹陽,焚燒宮室,俘虜宮女,沒收秦宮的珍寶财物,跟各路諸侯一起分了。
滅掉秦王朝之後,把原來秦國的地盤劃成三份各自為王,就是雍王、塞王、翟王,号稱三秦。
項羽為西楚霸王,主持分割天下,賜封諸侯王,秦朝終于滅亡了。
此後五年,天下統一于漢。
太史公說:秦朝的祖先伯益,在唐堯、虞舜的時候,曾經建立功勳,被封給土地,受賜姓嬴。
到夏朝、商朝時衰落了。
到周朝衰落的時候,秦國興起,在西部邊境建起城邑。
從穆公即位以來,逐漸蠶食諸侯,最終成就了始皇。
始皇自以為功業比五帝偉大,地盤比三王寬廣,就認為跟五帝、三王相比是羞恥。
賈生評論的話說得多好啊!他說: 秦朝兼并了諸侯,山東有三十多個郡,修築渡口關隘,占據着險要地勢,修治武器,守護着這些地方。
然而陳涉憑着幾百名散亂的戌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武器,光靠鋤把和木棍,雖然沒有給養,但隻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飯,縱橫馳騁天下,所向無敵。
秦朝險阻之地防守不住了,關卡橋梁封銷不封了,長戟刺不了,強一弩一射不了。
楚軍很快深入境内,鴻門一戰,竟然連籬笆一樣的阻攔都沒有遇到。
于是山東大亂,諸侯紛紛起事,豪傑相繼立王。
秦王派章邯率兵東征,章邯得此機會,就憑着三軍的衆多兵力,在外面跟諸侯相約,做交易,圖謀他的主上。
大臣們不可信用,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來了。
子嬰登位,最終也不曾覺悟,假使子嬰有一般君主的才能,僅僅得到中等的輔佐之臣,山東地區雖然混亂,秦國的地盤還是可以保全的,宗廟的祭祀也不會斷絕。
秦國地勢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環繞,形成堅固防禦,是個四面都有險要關塞的國家。
從穆公以來,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個國君,經常在諸侯中稱雄。
難道代代賢明嗎?這是地位形勢造成的呀!再說天下各國曾經同心合力進攻秦國。
在這種時候,賢人智士會聚,有良将指揮各國的軍隊,有賢相溝通彼此的計謀,然而被險阻困住不能前進,秦國就引一誘諸侯進入秦國境内作戰,為他們打開關塞,結果山東百萬軍隊敗逃崩潰。
難道是因為勇氣、力量和智慧不夠嗎?是地形不利,地勢不便啊。
秦國把小邑并為大城,在險要關塞駐軍防守,把營壘築得高高的而不輕易跟敵方作戰,緊閉關門據守險塞,肩扛矛戟守衛在那裡。
諸侯們出身平民,是為了利益聯合起來,并沒德高望衆而未居王位者的德行。
他們的交往不親密,他們的下屬不親附。
名義上是說滅亡秦朝,實際上是為自己謀求私利。
他們看見秦地險阻難以進犯,就必定退兵。
如果他們能安定本土,讓人民休養生息,等待秦的衰敗,收納弱小,扶助疲困,那麼憑着能對大國發号施令的君主,就不用擔心在天下實現不了自己的願望了。
可是他們尊貴身為天子,富足擁有天下,自己卻遭擒獲,這是因為他們挽救敗亡的策略錯誤啊。
秦王滿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錯到底而不改變。
二世承襲父過,因循不改,殘暴苛虐以緻加重了禍患。
子嬰孤立無親,自處危境,卻又柔一弱而沒有輔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覺悟,秦朝滅亡,不也是應該的嗎?在這個時候,世上并非沒有深謀遠慮懂得形勢變化的人士,然而他們所以不敢竭誠盡忠,糾正主上之過,就是由于秦朝的風氣多有忌諱的禁規,忠言還沒說完而自己就被殺戮了。
所以使得天下之士隻能側着耳朵聽,重疊雙腳站立,閉上嘴巴不敢說話。
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進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經大亂,皇上還不知道,難道不可悲嗎?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會傷害國家,所以設置公卿、大夫和士,來整治法律設立刑罰,天下因而得到治理。
強盛的時候,禁止殘暴誅讨叛亂,天下服從;衰弱的時候,五霸為天子征讨,諸侯也順從;土地被割削的時候,在内能自守備,在外還有親附,社稷得以保存。
所以秦朝強盛的時候,繁法嚴刑,天下震驚;等到它衰弱的時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
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傳國一千多年不斷絕。
而秦朝則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長久。
由此看來,安定和危亡的綱紀相距太遠了!俗話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過去的經驗教訓不忘記,就是以後做事的借鑒)。
因此君子治理國家,考察于上古的曆史,驗證以當代的情況,還要通過人事加以檢驗,從而了解興盛衰亡的規律,詳知謀略和形勢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變化适時,所以曆時長久,國家安定。
秦孝公占據了殽山和函谷關的險固地勢,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防守,窺伺着周朝王室以圖奪取政權,心懷席卷天下、包一皮一皮舉宇内的意圖,有着囊括四海、并吞八方的雄心。
那時候,商君輔佐他,對内建立法令制度,緻力于農耕和紡織,修治防守和攻戰的器械設備,對外實行連衡,挑一起諸侯之間的争鬥,于是秦國人僅以舉手之勞就取得了西河以外的土地。
孝公死後,惠王、武王繼承原有的基業,遵循孝公留下來的策略,向南兼并了漢中,向西奪得了巴、蜀,向東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占據了險要的郡縣。
諸侯害怕了,舉行盟會來商議削弱秦國,不吝惜珍奇的器物、貴重的财寶和肥一美的土地,用來招請天下賢士,實行合縱,締約結交,互相聯合,結成一體。
在這個時候,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
這四君子,個個明智忠信,寬仁一愛一人,尊重賢士,重用能人,他們結約合縱,拆散連橫,聚合起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等國的衆多軍隊。
這時候六國的謀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這些人給他們謀劃,有齊明、周最、陳轸、昭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這些人為他們溝通各國的意見,有吳起、孫膑、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這些人為他們統率軍隊。
他們曾經憑着十倍于秦國的土地,用上百萬的軍隊,去攻打函谷關進攻秦國。
秦國敞開關門把敵人放進來打,九國的軍隊卻退縮奔逃,不敢前進。
秦國沒有損失一枝箭、丢一個箭頭的耗費,各國諸侯就已經疲困不堪了。
因此合縱離散了,盟約解除了,争着割讓地盤以侍奉秦國。
這就使得秦國有充足的力量利用各國疲困的機會去制一服他們,追逐敗逃之敵,殺人上百萬,一屍一體遍地;鮮血流成河,可以漂起盾牌。
秦國乘着有利的形勢,控制了天下,切割諸侯土地,使得強國請求歸服,弱國入秦朝拜。
王位傳到孝文王、莊襄王,他們在位的時間很短,國家沒有什麼大事。
到了秦始皇,繼承了六代先人留下來的功業,舉起長鞭駕馭各國,吞并東周、西周,滅亡諸侯,登臨皇帝之位,統一了整個天下,用刑罰殘酷統治全國,聲威震動四海。
又向南奪取了百越的土地,改設成桂林、象郡。
百越的君長低着頭,系上脖頸,把一性一命交付給秦國官吏。
于是派蒙恬在北方修築長城戌守邊防,驅趕匈奴使它後退七百多裡,匈奴人不敢南下牧馬,六國之士不敢張弓報仇。
于是廢棄了先王的治國之道,焚毀了百家的書籍著作,對百姓實行愚民政策。
拆毀名城,殺戮豪傑,收繳天下兵器,聚集到鹹陽,銷毀兵刃,熔化樂器,用它們做成十二尊銅人,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然後據守華山當作城牆,憑借黃河當作壕溝,上據萬丈高城,下臨無底深溝,以此作為堅固的屏障。
有優秀的将領、強勁的弓一弩一把守着險關要塞,有忠信的大臣,又有一精一銳的部隊,擺開了銳利武器,誰人能奈我何?天下已經安定。
秦始皇的心理,以為關中那樣堅固,有如千裡長的銅鑄城牆,是子子孫孫作帝王的萬世基業。
始皇死後,他的餘威仍然震懾着風俗各異的邊遠地區。
陳涉不過是個破甕做窗戶、繩子捆門樞的貧寒人家子弟,是個為人耕田的雇農,被征服役的戌卒,才能趕不上中等人,沒有仲尼、墨翟(dí,狄)的賢能,沒有陶朱、猗頓的富有,出身于士卒行伍,起事于田間村野,帶着疲勞渙散的士兵,領着幾百人的徒衆,轉過身來攻打秦朝。
砍下樹枝做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的人像雲彩一樣地聚集成群,像回聲一樣響應起義,背負幹糧,象影不離身一樣跟随着他,山東地區的豪傑俊士,于是同時起來誅滅了秦朝王族。
再說秦朝的天下并沒有變小削弱,雍州的土地、殽山和函谷關的堅固,仍然象以前一樣。
陳涉的地位,比不上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各國的國君那麼尊貴,鋤把和木棍,比不上鈎戟、長矛那樣鋒利;被流放守邊的徒衆,比不上九國的軍隊;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方略,也比不上先前六國的謀士。
然而成功失敗各不相同,功業成就完全相反。
假使讓山東各國跟陳涉比比長短大小,量量權勢實力,就不能同日而語了。
然而秦國憑着雍州那塊小小的地盤,擁有千輛兵車的諸侯的權力,攻取了八州兼有了天下,使地位等級相同的六國諸侯都朝拜臣服,經曆了一百多年。
然而後來秦統一了天下,以天下為家,以殽山和函谷關為宮殿,誰想到一個普通人帶頭發難,就使得秦之宗廟被毀,國家滅亡,皇子皇孫死在他人手中,讓天下人恥笑,這是因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不施行仁義,奪取天下跟守住天下的形勢就不同啊! 秦統一天下,吞并諸侯,臨朝稱帝,供養四海,天下的士人順服地慕風向往,為什麼會象這樣呢?回答是:近古以來沒有統一天下的帝王已經很久了。
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繼死去以後,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諸侯憑着武力相征伐,強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淩人少的,戰事不止,軍民疲憊。
現在秦皇南面稱帝統治了天下,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
這樣一來,那些可憐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沒有誰不誠心景仰皇上,在這個時候,應該保住威權,穩定功業,是安定,是危敗,關鍵就在于此了。
秦王懷着貪婪卑鄙之心,隻想施展他個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抛棄仁政王道,樹立個人權威,禁除詩書古籍,實行嚴刑酷法,把詭詐權勢放在前頭,把仁德信義丢在後頭,把殘暴苛虐作為治理天下的前提。
實行兼并,要重視詭詐和實力;安定國家,要重視順時權變:這就是說奪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樣的方法。
秦經曆了戰國到統一天下,它的路線沒有改,他的政令沒有變,這是它奪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沒有不同。
秦王孤身無輔卻擁有天下,所以他的滅亡很快就來到了。
假使秦王能夠考慮古代的情況,順着商、周的道路,來制定實行自己的政策,那麼後代即使出現驕奢一婬一逸的君主,也不會有傾覆危亡的禍患。
所以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國家,名号卓著,功業長久。
當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沒有人不伸長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
受凍的人穿上粗布短襖就覺得很好,挨餓的人吃上糟糠也覺得香甜。
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執正的憑借。
這就是說勞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
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貞賢能的人,君臣一心,為天下的苦難而憂心,喪服期間就改正先帝的過失,割地分民,封賞功臣的後代,封國立君,對天下的賢士以禮相待,把牢獄裡的犯人放出來,免去刑戮,廢除沒收犯罪者妻子兒女為官家奴婢之類的雜亂刑罰,讓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鄉。
打開倉庫,散發錢财,以赈濟孤獨窮困的士人;減輕賦稅,減少勞役,幫助百姓解除急困;簡化法律,減少刑罰,給犯罪人以把握以後的機會,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變節一操一,修養品行,各自謹慎對待自身;滿足萬民的願望,以威信仁德對待天下人,天下人就歸附了。
如果天下到處都歡歡喜喜安居樂業,唯恐發生變
博士雖然也有七十人,但隻不過是虛設充數的人員。
丞相和各位大臣都隻是接受已經決定的命令,依仗皇上辦事。
皇上喜歡用重刑、殺戮顯示威嚴,官員們都怕獲罪,都想保持住祿位,所以沒有人敢真正竭誠盡忠。
皇上聽不到自己的過錯,因而一天更比一天驕橫。
臣子們擔心害怕,專事欺騙,屈從讨好。
秦法規定,一個方士不能兼有兩種方術,如果方術不能應驗,就要處死。
然而占侯星象雲氣以測吉兇的人多達三百,都是良土,然而由于害怕獲罪,就得避諱奉承,不敢正直地說出皇帝的過錯。
天下的事無論大小都由皇上決定,皇上甚至用稱來稱量各種書寫文件的竹簡木簡的重量,日夜都有定額,閱讀達不到定額,就不能休息。
他貪于權勢到如此地步,咱們不能為他去找仙藥。
”于是就逃跑了。
始皇聽說二人逃跑,十分惱怒地說:“我先前查收了天下所有不适用的書都把它們燒掉。
征召了大批文章博學之士和有各種技藝的方術之士,想用他們振興太平,這些方士想要煉造仙丹尋找奇藥。
今天聽說韓衆逃跑了不再還報。
徐市等人花費的錢以數萬計算,最終也沒找到奇藥,隻是他們非法謀利互相告發的消息傳到我耳朵裡。
對盧生等人我尊重他們,賞賜十分優厚,如今竟然诽謗我,企圖以此加重我的無德。
這些人在鹹陽的,我派人去查問過,有的人竟妖言惑衆,擾亂民心。
”于是派禦吏去一一審查,這些人輾轉告發,一個供出一個,始皇親自把他們從名籍上除名,一共四百六十多人,全部活埋在鹹陽,讓天下的人知道,以懲戒以後的人。
征發更多的流放人員去戌守邊疆。
始皇的大兒子扶蘇進谏說:“天下剛剛平定,遠方百姓還沒有歸附,儒生們都誦讀詩書,效法孔子,現在皇上一律用重法制裁他們,我擔心天下将會不安定,希望皇上明察。
”始皇聽了很生氣,就派扶蘇到北方上郡去監督蒙恬的軍隊。
三十六年(前211),火星侵入心宿(xiù,秀),這種天象象征着帝王有災。
有顆隕星墜一落在東郡,落地後變為石塊,老百姓有人在那塊石頭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土地分。
”始皇聽說了,就派禦史前去挨家查問,沒有人認罪,于是把居住在那塊石頭周圍的人全部抓來殺了,焚毀了那塊隕石。
始皇不高興,讓博士作了一首《仙真一人詩》,等到巡行天下時,走到一處就傳令樂師彈奏唱歌。
秋天,使者從關東走夜路經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手持玉璧攔住使者說:“替一我送給滈(hào,皓)池君。
”趁便說:“今年祖龍死。
”使者問他緣由,那人忽然就不見了,放下那真玉璧離去。
使者捧回玉璧向秦王陳述了所遇見的情況。
始皇沉默了好一會,說:“山裡鬼怪本來不過能預知一年的事。
”當時已是秋季,始皇說今年的日子已不多,這話未必能應驗。
到退朝時他又說:“祖龍就是人的祖先。
”故意把“祖”解釋成祖先,祖先是已死去的人,因此“祖龍死”自然與他無關。
始皇讓禦府察看那塊玉璧,竟然是始皇二十八年出外巡視渡江時沉入水中的那塊。
于是始皇為此事進行占蔔,占蔔的結果是遷徙才吉利。
遷移三萬戶人家到北河、榆中地區,每戶授給爵位一級。
三十七年(前210)十月癸醜日,始皇外出巡遊。
左丞相李斯跟随着,右丞相馮去疾留守京城。
少子胡亥想去巡遊,要求跟随着,皇上答應了他。
十一月,走到雲夢,在九疑山遙祭虞舜。
然後乘船沿長江而下,觀覽籍柯,渡過海渚(zhǔ,煮),經過丹陽,到達錢塘。
到浙江邊上的時候,水波兇險,就向西走了一百二十裡,從江面狹窄的地方渡過。
登上會稽山,祭祀大禹,遙望南海。
在那裡刻石立碑,頌揚秦朝的功德。
碑文是: 皇帝功業偉大,統一平定天下,德惠深厚久長。
三十七年,親自巡行天下,遍遊觀覽遠方。
登臨會稽山峰,考察民間習俗,百姓恭敬景仰。
群臣齊頌功德,推原皇帝事迹,追溯英明高強。
秦朝聖王登位,創制刑法名稱,闡述舊有規章。
建立公平法則,審慎區分職責,确立永久綱紀。
六國之王專橫,貪利傲慢兇狠,憑借人多逞強。
暴虐橫行無忌,倚仗武力驕橫,屢動幹戈打仗。
暗中安置坐探,聯合六國合縱,行為卑鄙猖狂。
對内說謊狡詐,向外侵我邊境,由此引起禍殃。
仗義揚威誅讨,消滅兇暴叛逆,亂賊終于滅亡。
聖德廣博深厚,天地四海之内,恩澤覆蓋無疆。
皇帝統一天下,一人兼理萬機,遠近到處清明。
執掌管理萬物,考察驗證事實,分别記錄其名。
貴賤都能相通,好壞當前陳述,無人隐瞞實情。
治有過揚道義,有夫棄子而嫁,背夫不貞無情。
以禮分别内外,禁止縱一欲放一蕩,男一女都應潔誠。
丈夫在外一婬一亂,殺了沒有罪過,男子須守規程。
妻子棄夫逃嫁,子不認她為母,都要感化清正。
治理蕩滌惡俗,全民承受教化,天下沐浴新風。
人人遵守規矩,和好安定互勉,無不順從命令。
百姓美善清潔,全都自願守法,樂保天下太平。
後人敬奉聖法,大治大安無邊,車船不翻不傾。
衆臣頌揚功業,請求刻石作銘,傳千古放光明。
始皇返回,途經吳地,從江乘縣渡江。
沿海岸北上,到達琅邪。
方士徐市等人入海尋找仙藥,好幾年也沒找到,花費錢财很多,害怕遭受責罰,就欺騙說:“蓬萊仙藥可以找到,但常被大鲨魚困擾,所以無法到達,希望皇上派善于射箭的人一起去,遇到大鲨魚就用裝有機關可以連續發射的弓一弩一射它。
”始皇作夢與海神交戰,海神的形狀好象人。
請占夢的博士給圓夢,博士說:“水神本來是看不到的,它用大魚蛟龍做偵探。
現在皇上祭祀周到恭敬,卻出現這種惡神,應當除掉它,然後真正的善神就可以找到了。
”于是命令入海的人攜帶捕大魚的工具,親自帶着有機關的弓一弩一去等侯大魚出來以便射它。
從琅邪向北直到榮成山,都不曾遇見。
到達之罘的時候,遇見了大魚,射死了一條。
接着又沿海向西進發。
秦始皇到達平原津時生了病。
始皇讨厭說“死”這個字,群臣沒有敢說死的事情。
皇帝病得更厲害了,就寫了一封蓋上禦印的信給公子扶蘇說:“回鹹陽來參加喪事,在鹹陽安葬。
”信已封好了,存放在中東府令趙高兼掌印玺事務的辦公處,沒有交給使者。
七月丙寅日,始皇在沙丘平台逝世。
丞相李斯認為皇帝在外地逝世,恐怕皇子們和各地乘機制造變故,就對此事嚴守秘密,不發布喪事消息。
棺材放置在既密閉又能通風的辒(wēn,溫)涼車中,讓過去受始皇一寵一幸的宦官做陪乘,每走到适當的地方,就獻上飯食,百官象平常一樣向皇上奏事。
宦官就在辒涼車中降诏批簽。
隻有胡亥、趙高和五六個曾受一寵一幸的宦官知道皇上死了。
趙高過去曾經教胡亥寫字和獄律法令等事,胡亥私下裡很喜歡他。
趙高與公子胡亥、丞相李斯秘密商量拆開始皇賜給公子扶蘇的那封已封好的信。
謊稱李斯在沙丘接受了始皇遺诏,立皇子胡亥為太子。
又寫了一封信給公子扶蘇、蒙恬,列舉他們的罪狀,賜命他們自一殺。
這些事都記載在《李斯列傳》中,繼續往前走,從井陉到達九原。
正趕上是暑天,皇上的一屍一體在辒涼車中發出了臭味,就下令随從官員讓他們往車裡裝一石有腥臭氣的腌魚,讓人們分不清一屍一臭和魚臭。
一路行進,從直道回到鹹陽,發布治喪的公告。
皇太子繼承皇位,就是二世皇帝。
九月,把始皇安葬在郦山。
始皇當初剛剛登位,就挖通治理了郦山,到統一天下後,從全國各地送來七十多萬徒役,鑿地三重泉水那麼深,灌注銅水,填塞縫隙,把外棺放進去,又修造宮觀,設置百官位次,把珍奇器物、珍寶怪石等搬了進去,放得滿滿的。
命令工匠制造由機關一操一縱的弓箭,如有人挖墓一走近就能射死他。
用水銀做成百川江河大海,用機器遞相灌注輸送,頂壁裝有天文圖象,下面置有地理圖形。
用娃娃魚的油脂做成火炬,估計很久不會熄滅。
二世說:“先帝後宮妃嫔沒有子女的,放她們出去不合适。
”就命令這些人全部殉葬,殉葬的人很多。
下葬完畢,有人說是工匠制造了機械,墓中所藏寶物他們都知道,寶物多而貴重,這就難免會洩露出去。
隆重的喪禮完畢,寶物都已藏好,就封閉了墓道的中間一道門,又把墓地最外面的一道門放下來,工匠們全部被封閉在裡邊,沒有一個再出來的。
墓上栽種草木,從外邊看上去好像一座山。
二世皇帝元年(前209),二世二十一歲,趙高擔任郎中令,執掌朝廷大權。
二世下诏,增加始皇祠廟裡用來祭祀的牲畜數量,增加山川各種祭祀的禮儀。
命令大臣們讨論推尊始皇廟号的事。
大臣們都叩頭說:“古時候天子的祖廟為七廟,祭祀七代祖宗,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如今始皇廟是至高無上的,即使是萬世以後也不能毀除,天下人都要貢獻祭品賦稅,增加祭祀用的牲畜,禮儀完全具備,不能有比這個再高的。
先王廟有的在西雍,有的在鹹陽。
天子按禮儀應當單獨捧着經多次釀制而且質醇的酎(zhoù,纣)酒祭祀始皇廟。
從襄公以下的廟都毀除。
所建共七廟。
大臣們都依禮進獻祭祀,推尊始皇廟為皇帝始祖廟。
皇帝仍自稱為‘朕’。
” 二世跟趙高商議說:“我年紀輕,剛登位,百姓還不順從。
先帝巡視各郡縣,以顯示他的強有力,威勢震服海内。
現在我安然住在皇宮不出巡遊,就讓人看着我無能,沒有辦法統治天下。
”春天,二世東行巡視郡縣,李斯跟随着。
到達碣石山,沿海南行到達會稽,在始皇所立的石碑上都刻上字,碑石旁都增刻上随從的大臣的名字,以使先帝的功業盛德更加明顯。
皇帝說:“金石碑刻全是始皇帝建造的。
現在我承襲了皇帝名号,可是金石碑刻上不稱始皇帝,以後年代久遠了,就好像是後代子孫建造的,以緻不能稱揚始皇帝的功業和盛德。
”丞相臣李斯、臣馮去疾、禦史大夫臣德冒死罪進言說:“我們請求把诏書全刻在石碑上,這樣就明白了。
為臣冒死罪請求。
”制書批複說:“可以。
” 接着到了遼東,然後返回。
這時候秦二世就按照趙高的建議,申明法令。
他暗中與趙高謀劃說:“大臣們都不服從,官吏還很有力,還有各位皇子一定要跟我争權,對這些我該怎麼辦呢?”趙高說:“這些話我本來就想說卻沒敢說。
先帝在位時的大臣,都是接連多少代有名望的貴人,建功立業,世代相傳,已經很久了。
如今為臣趙高生來卑賤,幸蒙陛下擡舉,讓我身居高位,管理宮廷事務。
大臣們并不滿意,隻在表面上服從,實際上心裡不服。
現在皇上出巡,何不借此機會查辦郡縣守尉中的有罪者,把他們殺掉,這樣,在上可以使皇上的威嚴震天下,在下可以除掉皇上一向所不滿意的人。
現時不能師法文治而應取決于武力,希望陛下能順應時勢,切勿猶豫,那麼大臣們就來不及謀算了。
英明的君主收集舉用那些被棄不用的人。
讓卑賤的顯貴起來,讓貧窮的富裕起來,讓疏遠的變得親近,這樣就能上下一團一結國家安定了。
”二世說:“好!”于是就誅殺大臣和皇子們,制造罪名連帶拘捕近侍小臣中郎、外郎、散郎,沒有一個得以免罪,六個皇子被殺死在杜縣。
皇子将闾兄弟三人被囚禁在内宮,議定他們的罪狀。
秦二世派使者命令将闾說:“你們不盡臣道,當外死罪,官吏依法行刑來了。
”将闾說:“宮廷的禮節,我從來不敢不聽從掌管司儀的賓贊;朝廷的位次,我從來不敢有失禮節;奉命對答,我從來不敢說錯話。
怎麼能說不盡臣道呢?希望能知道罪名再死。
”使者說:“我不能參與謀議,隻是奉命行一事。
”将闾仰天大聲呼喊,呼喊了幾次說:“天啊!我沒有罪!”兄弟三人都流着眼淚拔劍自一殺了。
皇族為之震驚恐慌。
大臣們進谏的被認為是诽謗,大官們為保住祿位而屈從讨好,百姓震驚恐懼。
四月,二世返回到鹹陽,說:“先帝因為鹹陽朝廷小,所以營建阿房宮,室堂還沒有建成,趕上始皇去世,隻得讓修建的人停下來,調到郦山去修墓。
郦山修墓的工作已全部完畢,現在放下阿房宮而不把它建成,就是表明先帝辦事有失誤。
”又開始修建阿房宮。
對外安一撫四方的外族,遵循始皇的策略,征召了五萬身強力壯的兵丁守衛鹹陽。
下令教習射箭,還要飼養供宮廷玩賞的狗馬禽一獸,兵丁狽馬禽一獸所需糧食很多,估計鹹陽倉裡的糧食不夠用,就從下面各郡縣征調運來糧食和飼料,讓轉運人員都自帶幹糧,鹹陽四百裡之内不準吃這些糧食。
施法更加嚴酷。
七月,戌卒陳勝等在原生楚國之地造反,國号為“張楚”取張大楚國之意。
陳勝自立為楚王,住在陳縣,派遣将領們奪取土地。
崤山函谷關以東的山東各郡縣,年輕人因為受盡秦朝官吏之苦,都殺掉了他們的郡守、郡尉、縣令、縣丞,起來造反,以響應陳勝,并在各地相繼擁立侯王,取合起來向西進攻,旗号都是讨伐秦朝,人數多得數也數不清。
掌管傳達通報的谒者出使山東回來,把山東造反的情況報告了二世。
二世很生氣,就把谒者下交給主管官吏去處理。
後邊的使者回來,皇上問他,他回答說:“那不過是一群盜匪,郡守、郡尉正在追捕,現在全部抓獲了,不值得擔心。
”皇上高興了。
武臣自立為趙王,魏咎為魏王,田儋(dām,擔)為齊王,沛公在沛縣起義。
項梁在會稽郡起兵。
二年(前208)冬天,陳勝派遣的周章等将領向西到達戲水,兵力有幾十萬。
二世大為吃驚,跟群臣商議說:“怎麼辦?”少府章邯說:“盜匪已經來了,人數多勢力強,現在征發附近各縣的軍隊是來不及了。
郦山徒役很多,請赦免他們,授予他們兵器去迎擊起義軍。
”于是二世大赦天下,派章邯領兵為将,打敗了周章的軍隊,周章敗逃,被殺死在曹陽。
二世又增派長史司馬欣、董翳(yì,義)去幫助章邯攻打起義軍,在城父殺死了陳勝,在定陶打敗了項梁,在臨濟殺死了魏咎。
楚地起義軍的名将已經被殺死,章邯就向北渡過黃河,到钜鹿攻打趙王趙歇等人。
趙高勸說二世道:“先帝登位治理天下時間很久,所以群臣不敢做非分之事,不敢進言異端邪說。
現在陛下正年輕,剛登皇位,怎麼能跟公卿在朝廷上議決大事呢?事情如果有錯誤,就讓群臣看出了自己的弱點。
天子稱“朕”,朕既然有征兆的意思,本來就是不讓别人聽到他的聲音。
”于是二世經常居住在深宮之内,隻跟趙高一個人決定各種事情。
從這以後公卿很少有機會朝見皇上,各地起義的人更多了,關中軍隊被征發到東邊去攻打起義軍的一直沒有停止。
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将軍馮劫進谏說:“關東各路盜賊紛紛而起,朝廷派兵前去誅讨,殺死的人很多,然而還不能平息。
盜賊多都是因為戌邊、運輸、勞作的事情太勞苦,賦稅太重。
我們請求暫停阿房宮的修建,減少戌邊兵役和運輸徭役。
”二世說:“我聽韓子說:‘堯、舜用柞木做椽子,不進行砍削加工,用蘆葦茅草蓋屋頂不修剪,吃飯用瓦碗,喝水用瓦罐,即使是看門人的供養,也不會比這再儉薄了。
禹平鑿龍門,疏通大夏,疏導黃河淤積停滞之水,引水入海,親自拿着杵和鍬,小腿上的一毛一都被磨光了,即使是奴隸的勞苦,也不會比這再厲害了。
’人們之所以看重享有天下,就是為了能縱一欲而為,盡情享受,做君主重要的是修明法制,這樣,臣下就不敢幹壞事,就能統治天下了。
虞、夏的君主,地位尊貴,做了天子,卻身處窮苦境地,為百姓作出犧牲,這還有什麼值得學習呢?天下被稱為萬乘(shèng,勝)之主,擁有萬輛兵車,我身居萬乘之高位,卻沒有萬乘的實際,我要建造千乘之車駕,設立萬乘之徒屬,讓實際跟我的名号相副。
再說,先帝出身于諸侯,兼并了天下,天下已經平定,對外排除四方外族以安定邊境,對内修建宮室來顯示成功的得意,你們都看到了先帝功業已經就序。
而現在我登位兩年的時間,盜賊紛起,你們不能禁止,又想要終止先帝所要做的事情。
這樣做,對上不能報答先帝,其次也是不為我盡忠盡力,你們還憑什麼身處高位呢?”于是把馮去疾、李斯、馮劫下交給獄吏,審訊追究三人的其他罪過。
馮去疾、馮劫說:“将相不能受侮辱。
”自一殺了。
李斯結果被囚受刑。
二世三年(前207),章邯等率兵包一皮一皮圍了巨鹿,楚國上将軍項羽率領楚兵前去援救巨鹿。
冬天,趙高擔任丞相,終于判決殺了李斯。
夏天,章邯等作戰多次敗退,二世派人去譴責章邯,章邯害怕了,就派長史司馬欣回京彙報情況,請求指示。
趙高既不接見,也不信任。
司馬欣害怕了,趕緊逃離,趙高派人去追,沒有追到。
司馬欣見到章邯說:“趙高在朝廷中掌權,将軍您有功是被殺,無功也是被殺。
”這時,項羽加緊進攻秦軍,俘虜了王離,章邯等人就率兵投降了諸侯。
八月己亥日,趙高想要謀反,恐怕群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計謀進行試驗,帶來一隻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
”二世笑着說:“丞相錯了,把鹿說成是馬。
”問左右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一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
以後,大臣們都畏懼趙高。
趙高以前多次說:“關東的盜賊成不了什麼氣侯。
”後來項羽在钜鹿城下俘虜了王離等人并繼續前進,章邯等人的軍隊多次敗退,上書請求增援,燕國、趙國、齊國、楚國、韓國、魏國都自立為王,從函谷關往東,大抵全部背叛了秦朝官吏而響應諸侯,諸侯都率兵西進。
沛公率領幾萬人屠滅了武關,派人來跟趙高秘密接觸。
趙高害怕二世發怒,誅殺加害自身,就謊稱有病不去朝見皇上。
二世夢見一隻白虎咬了他車駕的骖(cān,參)馬,他殺了那隻白虎,但心中不樂,覺得奇怪,就去問解夢的人。
解夢人蔔得卦辭說:“泾水水神在作怪。
”二世就在望夷宮齋戒,想要祭祀泾水水神,把四匹白馬沉入泾水。
二世派人以起義者日益一逼一十近的事譴責趙高。
趙高恐懼不安,就暗中跟他的女婿鹹陽縣令閻樂、他的弟弟趙成商量說:“皇上不聽勸谏,如今事态危急,想要把罪禍推給咱們家族。
我想另立天子,改立公子嬰。
子嬰仁一愛一謙下,百姓都擁護他的話。
”就讓郎中令作内應,謊稱有大盜,命令閻樂召集官吏發兵追捕,又劫持了閻樂的母親,安置到趙高府中當人質。
派閻樂帶領官兵一千多人在望夷宮殿門前,捆一綁上衛令仆射,喝問道:“盜賊從這裡進去了,為什麼不阻止?”衛令說:“皇宮周圍警衛哨所都有衛兵防守,十分嚴密,盜賊怎麼敢進入宮中?”閻樂就斬了衛令,帶領官兵徑直沖進去,一邊走一邊射箭,郎官宦官大為吃驚,有的逃跑,有的格鬥,格鬥的就被殺死,被殺死的有幾十人。
郎中令和閻樂一同沖進去,用箭射中了二世的帷帳。
二世很生氣,召喚左右的人,左右的人都慌亂了不敢動手。
旁邊有一個宦官服侍着二世不敢離開。
二世進入内宮,對他說:“您為什麼不早告訴我,竟到了現在這種地步!”宦官說:”為臣不敢說,才得以保住一性一命,如果早說,我們這班人早就都被您殺了,怎能活到今天?”閻樂走上前去曆數二世的罪狀說:“你驕橫放縱、肆意誅殺,不講道理,天下的人都背叛了你,怎麼辦你自己考慮吧!”二世說:“我可以見丞相嗎?”閻樂說:“不行。
”二世說:“我希望得到一個郡做個王。
”閻樂不答應。
又說:“我希望做個萬戶侯。
”還是不答應。
二世又說:“我願意和妻子兒女去做普通百姓,跟諸公子一樣。
”閻樂說:“我是奉丞相之命,為天下人來誅殺你,你即使說了再多的話,我也不敢替你回報。
”于是指揮士兵上前。
二世自一殺。
閻樂回去禀報趙高,趙高就召來了所有的大臣和公子,把殺死二世的情況告訴了他們。
趙高說:“秦國本來是個諸侯國,始皇統治了天下,所以稱帝。
現在六國又各自立了王,秦國地盤越來越小,竟然還憑着個空名稱皇帝,這不合适。
應象過去一樣稱王,才合适。
”于是立二世兄長的兒子嬰為秦王。
按照平民的葬儀把二世埋葬在杜南宜春苑中。
讓子嬰齋戒,到宗廟去拜祖先,接受國王印玺。
齋戒五天後,子嬰跟他的兩個兒子商議說:“丞相趙高在望夷宮殺了二世,害怕大臣們殺他,就假裝按照道義立我為王。
我聽說趙高竟與楚國約定,滅掉秦宗室後他在關中稱王。
現在讓我齋戒,朝見宗廟,這是想趁着我在廟裡把我殺掉。
我推說生病不能前往,丞相一定會親自來,他來了就殺掉他。
”趙高派人去請子嬰,前後去了好幾趟,子嬰卻不走,趙高果然親自去請。
說:“國家大事,王為什麼不去呢?”子嬰于是在齋宮殺了趙高,殺死趙高家三族,在鹹陽示衆。
子嬰做秦王四十六天,楚将沛公打敗秦軍進入武關,接着就到了霸上,派人去招降子嬰。
子嬰用絲帶系上脖子,駕着白車白馬,捧着天子的印玺符節,在轵道亭旁投降。
沛公于是進入鹹陽,封了宮室府庫,回師駐紮在霸上。
過了一個多月,各路諸侯的軍隊也到了,項羽是各路諸侯的盟主,殺了子嬰和秦公子宗室所有的人。
随後屠戮鹹陽,焚燒宮室,俘虜宮女,沒收秦宮的珍寶财物,跟各路諸侯一起分了。
滅掉秦王朝之後,把原來秦國的地盤劃成三份各自為王,就是雍王、塞王、翟王,号稱三秦。
項羽為西楚霸王,主持分割天下,賜封諸侯王,秦朝終于滅亡了。
此後五年,天下統一于漢。
太史公說:秦朝的祖先伯益,在唐堯、虞舜的時候,曾經建立功勳,被封給土地,受賜姓嬴。
到夏朝、商朝時衰落了。
到周朝衰落的時候,秦國興起,在西部邊境建起城邑。
從穆公即位以來,逐漸蠶食諸侯,最終成就了始皇。
始皇自以為功業比五帝偉大,地盤比三王寬廣,就認為跟五帝、三王相比是羞恥。
賈生評論的話說得多好啊!他說: 秦朝兼并了諸侯,山東有三十多個郡,修築渡口關隘,占據着險要地勢,修治武器,守護着這些地方。
然而陳涉憑着幾百名散亂的戌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武器,光靠鋤把和木棍,雖然沒有給養,但隻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飯,縱橫馳騁天下,所向無敵。
秦朝險阻之地防守不住了,關卡橋梁封銷不封了,長戟刺不了,強一弩一射不了。
楚軍很快深入境内,鴻門一戰,竟然連籬笆一樣的阻攔都沒有遇到。
于是山東大亂,諸侯紛紛起事,豪傑相繼立王。
秦王派章邯率兵東征,章邯得此機會,就憑着三軍的衆多兵力,在外面跟諸侯相約,做交易,圖謀他的主上。
大臣們不可信用,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來了。
子嬰登位,最終也不曾覺悟,假使子嬰有一般君主的才能,僅僅得到中等的輔佐之臣,山東地區雖然混亂,秦國的地盤還是可以保全的,宗廟的祭祀也不會斷絕。
秦國地勢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環繞,形成堅固防禦,是個四面都有險要關塞的國家。
從穆公以來,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個國君,經常在諸侯中稱雄。
難道代代賢明嗎?這是地位形勢造成的呀!再說天下各國曾經同心合力進攻秦國。
在這種時候,賢人智士會聚,有良将指揮各國的軍隊,有賢相溝通彼此的計謀,然而被險阻困住不能前進,秦國就引一誘諸侯進入秦國境内作戰,為他們打開關塞,結果山東百萬軍隊敗逃崩潰。
難道是因為勇氣、力量和智慧不夠嗎?是地形不利,地勢不便啊。
秦國把小邑并為大城,在險要關塞駐軍防守,把營壘築得高高的而不輕易跟敵方作戰,緊閉關門據守險塞,肩扛矛戟守衛在那裡。
諸侯們出身平民,是為了利益聯合起來,并沒德高望衆而未居王位者的德行。
他們的交往不親密,他們的下屬不親附。
名義上是說滅亡秦朝,實際上是為自己謀求私利。
他們看見秦地險阻難以進犯,就必定退兵。
如果他們能安定本土,讓人民休養生息,等待秦的衰敗,收納弱小,扶助疲困,那麼憑着能對大國發号施令的君主,就不用擔心在天下實現不了自己的願望了。
可是他們尊貴身為天子,富足擁有天下,自己卻遭擒獲,這是因為他們挽救敗亡的策略錯誤啊。
秦王滿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錯到底而不改變。
二世承襲父過,因循不改,殘暴苛虐以緻加重了禍患。
子嬰孤立無親,自處危境,卻又柔一弱而沒有輔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覺悟,秦朝滅亡,不也是應該的嗎?在這個時候,世上并非沒有深謀遠慮懂得形勢變化的人士,然而他們所以不敢竭誠盡忠,糾正主上之過,就是由于秦朝的風氣多有忌諱的禁規,忠言還沒說完而自己就被殺戮了。
所以使得天下之士隻能側着耳朵聽,重疊雙腳站立,閉上嘴巴不敢說話。
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進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經大亂,皇上還不知道,難道不可悲嗎?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會傷害國家,所以設置公卿、大夫和士,來整治法律設立刑罰,天下因而得到治理。
強盛的時候,禁止殘暴誅讨叛亂,天下服從;衰弱的時候,五霸為天子征讨,諸侯也順從;土地被割削的時候,在内能自守備,在外還有親附,社稷得以保存。
所以秦朝強盛的時候,繁法嚴刑,天下震驚;等到它衰弱的時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
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傳國一千多年不斷絕。
而秦朝則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長久。
由此看來,安定和危亡的綱紀相距太遠了!俗話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過去的經驗教訓不忘記,就是以後做事的借鑒)。
因此君子治理國家,考察于上古的曆史,驗證以當代的情況,還要通過人事加以檢驗,從而了解興盛衰亡的規律,詳知謀略和形勢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變化适時,所以曆時長久,國家安定。
秦孝公占據了殽山和函谷關的險固地勢,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防守,窺伺着周朝王室以圖奪取政權,心懷席卷天下、包一皮一皮舉宇内的意圖,有着囊括四海、并吞八方的雄心。
那時候,商君輔佐他,對内建立法令制度,緻力于農耕和紡織,修治防守和攻戰的器械設備,對外實行連衡,挑一起諸侯之間的争鬥,于是秦國人僅以舉手之勞就取得了西河以外的土地。
孝公死後,惠王、武王繼承原有的基業,遵循孝公留下來的策略,向南兼并了漢中,向西奪得了巴、蜀,向東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占據了險要的郡縣。
諸侯害怕了,舉行盟會來商議削弱秦國,不吝惜珍奇的器物、貴重的财寶和肥一美的土地,用來招請天下賢士,實行合縱,締約結交,互相聯合,結成一體。
在這個時候,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
這四君子,個個明智忠信,寬仁一愛一人,尊重賢士,重用能人,他們結約合縱,拆散連橫,聚合起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等國的衆多軍隊。
這時候六國的謀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這些人給他們謀劃,有齊明、周最、陳轸、昭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這些人為他們溝通各國的意見,有吳起、孫膑、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這些人為他們統率軍隊。
他們曾經憑着十倍于秦國的土地,用上百萬的軍隊,去攻打函谷關進攻秦國。
秦國敞開關門把敵人放進來打,九國的軍隊卻退縮奔逃,不敢前進。
秦國沒有損失一枝箭、丢一個箭頭的耗費,各國諸侯就已經疲困不堪了。
因此合縱離散了,盟約解除了,争着割讓地盤以侍奉秦國。
這就使得秦國有充足的力量利用各國疲困的機會去制一服他們,追逐敗逃之敵,殺人上百萬,一屍一體遍地;鮮血流成河,可以漂起盾牌。
秦國乘着有利的形勢,控制了天下,切割諸侯土地,使得強國請求歸服,弱國入秦朝拜。
王位傳到孝文王、莊襄王,他們在位的時間很短,國家沒有什麼大事。
到了秦始皇,繼承了六代先人留下來的功業,舉起長鞭駕馭各國,吞并東周、西周,滅亡諸侯,登臨皇帝之位,統一了整個天下,用刑罰殘酷統治全國,聲威震動四海。
又向南奪取了百越的土地,改設成桂林、象郡。
百越的君長低着頭,系上脖頸,把一性一命交付給秦國官吏。
于是派蒙恬在北方修築長城戌守邊防,驅趕匈奴使它後退七百多裡,匈奴人不敢南下牧馬,六國之士不敢張弓報仇。
于是廢棄了先王的治國之道,焚毀了百家的書籍著作,對百姓實行愚民政策。
拆毀名城,殺戮豪傑,收繳天下兵器,聚集到鹹陽,銷毀兵刃,熔化樂器,用它們做成十二尊銅人,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然後據守華山當作城牆,憑借黃河當作壕溝,上據萬丈高城,下臨無底深溝,以此作為堅固的屏障。
有優秀的将領、強勁的弓一弩一把守着險關要塞,有忠信的大臣,又有一精一銳的部隊,擺開了銳利武器,誰人能奈我何?天下已經安定。
秦始皇的心理,以為關中那樣堅固,有如千裡長的銅鑄城牆,是子子孫孫作帝王的萬世基業。
始皇死後,他的餘威仍然震懾着風俗各異的邊遠地區。
陳涉不過是個破甕做窗戶、繩子捆門樞的貧寒人家子弟,是個為人耕田的雇農,被征服役的戌卒,才能趕不上中等人,沒有仲尼、墨翟(dí,狄)的賢能,沒有陶朱、猗頓的富有,出身于士卒行伍,起事于田間村野,帶着疲勞渙散的士兵,領着幾百人的徒衆,轉過身來攻打秦朝。
砍下樹枝做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的人像雲彩一樣地聚集成群,像回聲一樣響應起義,背負幹糧,象影不離身一樣跟随着他,山東地區的豪傑俊士,于是同時起來誅滅了秦朝王族。
再說秦朝的天下并沒有變小削弱,雍州的土地、殽山和函谷關的堅固,仍然象以前一樣。
陳涉的地位,比不上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各國的國君那麼尊貴,鋤把和木棍,比不上鈎戟、長矛那樣鋒利;被流放守邊的徒衆,比不上九國的軍隊;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方略,也比不上先前六國的謀士。
然而成功失敗各不相同,功業成就完全相反。
假使讓山東各國跟陳涉比比長短大小,量量權勢實力,就不能同日而語了。
然而秦國憑着雍州那塊小小的地盤,擁有千輛兵車的諸侯的權力,攻取了八州兼有了天下,使地位等級相同的六國諸侯都朝拜臣服,經曆了一百多年。
然而後來秦統一了天下,以天下為家,以殽山和函谷關為宮殿,誰想到一個普通人帶頭發難,就使得秦之宗廟被毀,國家滅亡,皇子皇孫死在他人手中,讓天下人恥笑,這是因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不施行仁義,奪取天下跟守住天下的形勢就不同啊! 秦統一天下,吞并諸侯,臨朝稱帝,供養四海,天下的士人順服地慕風向往,為什麼會象這樣呢?回答是:近古以來沒有統一天下的帝王已經很久了。
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繼死去以後,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諸侯憑着武力相征伐,強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淩人少的,戰事不止,軍民疲憊。
現在秦皇南面稱帝統治了天下,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
這樣一來,那些可憐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沒有誰不誠心景仰皇上,在這個時候,應該保住威權,穩定功業,是安定,是危敗,關鍵就在于此了。
秦王懷着貪婪卑鄙之心,隻想施展他個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抛棄仁政王道,樹立個人權威,禁除詩書古籍,實行嚴刑酷法,把詭詐權勢放在前頭,把仁德信義丢在後頭,把殘暴苛虐作為治理天下的前提。
實行兼并,要重視詭詐和實力;安定國家,要重視順時權變:這就是說奪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樣的方法。
秦經曆了戰國到統一天下,它的路線沒有改,他的政令沒有變,這是它奪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沒有不同。
秦王孤身無輔卻擁有天下,所以他的滅亡很快就來到了。
假使秦王能夠考慮古代的情況,順着商、周的道路,來制定實行自己的政策,那麼後代即使出現驕奢一婬一逸的君主,也不會有傾覆危亡的禍患。
所以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國家,名号卓著,功業長久。
當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沒有人不伸長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
受凍的人穿上粗布短襖就覺得很好,挨餓的人吃上糟糠也覺得香甜。
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執正的憑借。
這就是說勞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
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貞賢能的人,君臣一心,為天下的苦難而憂心,喪服期間就改正先帝的過失,割地分民,封賞功臣的後代,封國立君,對天下的賢士以禮相待,把牢獄裡的犯人放出來,免去刑戮,廢除沒收犯罪者妻子兒女為官家奴婢之類的雜亂刑罰,讓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鄉。
打開倉庫,散發錢财,以赈濟孤獨窮困的士人;減輕賦稅,減少勞役,幫助百姓解除急困;簡化法律,減少刑罰,給犯罪人以把握以後的機會,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變節一操一,修養品行,各自謹慎對待自身;滿足萬民的願望,以威信仁德對待天下人,天下人就歸附了。
如果天下到處都歡歡喜喜安居樂業,唯恐發生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