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 電子書·秦始皇本紀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解惠全白銀亮譯注
【說明】
這篇本紀以編年記事的形式,記載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動和所發生的重大事件,條理清晰,内容豐富,真實地反映了秦王朝建立前後四十年間風雲變幻的曆史場面。
秦國,從襄公被封為諸侯以後,經過二十幾代人的苦心經營,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對山東六國都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天下統一也已成為大勢所趨。
秦始皇順時乘勢,奮發努力,終于兼并六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接着他又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方面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健全和鞏固新政權。
然而,倏忽之間,這個空前強大的封建王朝就被農民起義的洶湧波濤沖毀了。
應該說,秦始皇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壯大所做出的重大貢獻,由他領導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國家的法令、制度、方針、政策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在中國的曆史上是永遠不會磨滅的。
可惜的是,由于他的驕橫殘暴,濫用民力,橫征暴斂,嚴刑酷法,接着昏庸的秦二世又在這方面繼承了他的衣缽,變本加厲,不僅使他的許多本來可能有利于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政策并未能起到應有的作用,使廣大人民重新陷入水深火熱之中,而且也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
這篇本紀以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活動為中心,逐年叙寫,簡中有繁,概括與重筆相間,通篇讀來,不僅給人以曆史的原貌,還可以使人感到一切都是曆史的必然,兩代帝王的形象活脫脫地呈現在眼前。
寫秦始皇,首先簡要地曆數了他在前代取得重大勝利的基礎上,調兵遣将,乘勝進擊,并吞六國的過程,中間穿插記叙了粉碎嫪毐(làoǎi,烙藹)呂不韋集一團一、李斯上書谏逐客、尉缭獻計、荊轲行刺等事件。
然後依次叙寫他統一天下後的言行和事件,一方面列舉了諸如議帝号、改曆法服色、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和文字、巡行刻石、南取陸梁地、北擊匈奴、修築長城、鹹陽宮關于學古與師今的一場大辯論、焚書坑儒等等;另一方面又列舉了秦始皇不惜巨資派人入海求仙、大興土木建造阿房宮和骊山陵墓、随意殺戮無辜等等。
通過以上這些,不僅表現了秦始皇的政治、軍事才能和禮賢下士、重用人才的作風,而且也表現了他的愚昧荒誕、暴虐兇殘,為了自己生前死後的享受而不惜民力民财的驕奢一婬一逸。
其中有許多典型的事例或通過叙寫,或借用他人之口,補寫始皇帝之一性一情,均寫得有聲有色,活靈活現。
一個傑出君主同時又是兇狠暴君的秦始皇的形象就這樣被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來。
寫秦二世,則施以重墨,着意叙寫了在秦始皇逝世之後,他與趙高合謀篡權的詳細經過和他的極端殘虐、極端腐朽,生動深刻地揭露出一個昏庸暴君和一個陰謀家的醜惡嘴臉。
尤其是對趙高殺二世、子嬰殺趙高的一精一雕細刻,曲折驚險,飽含一着作者對二世和趙高的深深憎惡。
曆史發展的總趨勢總是越來越走向進步。
司馬遷以其樸素的唯物主義曆史觀,把考察秦朝“成敗興壞之紀”的思想貫穿于《秦始皇本紀》全篇,不僅給人們展示了秦始皇這個大譽大毀集于一身的封建帝王的一生,而且一直在探尋着秦朝的統一及滅亡的原因,他在篇末的論贊中大段引述西漢政論家賈誼《過秦論》的内容,并稱贊說:“善哉乎賈生之推言之也!”所謂“過秦”,就是批評秦的過失。
《過秦論》是一篇氣勢磅礴、很有感染力的政論文,它把秦朝滅亡的原因歸結為“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這對我們認識秦朝的曆史有一定參考意義。
【譯文】 秦始皇帝,是秦國莊襄王的兒子。
莊襄王曾以秦昭王的孫子的身份作為人質抵押在趙國,在那裡看見呂不韋的妾,十分喜一愛一,就娶了她,生了始皇。
秦始皇是秦昭王四十八年(前529)在邯鄲出生的。
出生後,起名叫政,姓趙。
在他十三歲那年,莊襄王去世,政繼承王位做了秦王。
這時候,秦國的疆域已吞并了巴郡、蜀郡和漢中,跨過宛縣占據了楚國的郢(yǐng,影)都,設置了南郡;往北收取了上郡以東,占據了河東、太原和上一黨一郡;往東到荥陽,滅掉西周、東周兩國,設置了三川郡。
呂不韋為相國,封十萬戶,封号是文信侯。
招攬賓客遊士,想借此吞并天下。
李斯為舍人。
蒙骜、王齮、麃公等為将軍。
秦王年紀小,剛剛登上一位,把國事委托給大臣們。
晉陽發生叛亂,始皇元年(前246),将軍蒙骜前去讨伐,平定了叛亂。
二年(前245),麃公率兵攻打卷(quān,圈)邑,殺了三萬人。
三年(前244)蒙骜攻打韓國,奪取十三座城邑。
王齮死了。
将軍蒙骜攻打魏國?(chàng,暢)、有詭。
這年發生嚴重饑荒。
四年(前243),攻取了?邑、有詭。
三月,停止進軍。
秦國人質從趙國返國,趙國太子也從秦國回趙。
十月庚寅日,蝗蟲從東方飛來,遮天蔽日。
全國瘟疫流行。
老百姓獻上一千石糧食,授給爵位一級。
五年(前242),将軍蒙骜攻打魏國,平定了酸棗、燕邑、虛邑、長平、雍丘、山陽城,全部攻下來,奪取了二十個城邑。
開始設置東郡。
這年冬天打雷了。
六年(前241),韓國、魏國、趙國、衛國、楚國一起進攻秦國,攻占了壽陵邑。
秦國派出軍隊,五國停止了進軍。
秦國攻下衛國,一逼一十近東郡,衛君角率領他的宗族遷居到野王,憑借山勢險阻,保住了魏國的河内。
七年(前240),彗星先在東方出現,又在北方出現,五月,又在西方出現。
将軍蒙骜在攻打龍、孤、慶都時戰死了,秦軍回師進攻汲縣。
彗星又在西方連續出現了十六天。
夏太後去世。
八年(前239),秦王弟長安君成?(jiāo,驕)率領軍隊攻打趙國,在屯留造反了,結果他手下的軍官都被殺死,那裡的百姓被遷往臨洮(táo,逃)。
前來讨伐成?的将軍壁死了,屯留人士兵蒲鶮(hè,鶴)。
又造反,結果戰死,死後還遭到鞭戮一屍一體的酷刑。
黃河的魚大批湧上岸邊,人們趕着馬車到東方去找食物。
嫪毐(làoǎi,澇矮)被封為長信侯,賜給他山陽的土地,讓他居住在那裡。
宮室、車馬、衣服、園林、打獵都聽憑嫪毐的意願。
事情無論大小全由嫪毐決定。
又把河西太原郡改為嫪毐的封國。
九年(前238),彗星又出現了,有時劃過整個天空。
進攻魏國的垣邑和蒲陽邑。
四月,秦王留宿在雍地。
己酉日,秦王舉行表示已經成年的加冠禮,佩帶寶劍。
長信侯嫪毐作亂的事被發覺,他盜用秦王的大印和太後的印玺,發動京城部隊和侍衛、官騎、戎狄族首領、家臣,企圖攻打蕲(qí,其)年宮,發動叛亂。
始皇得知後,命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兵攻擊嫪毐。
在鹹陽作戰中,殺死數百人,秦王都授給他們以爵位,連同參戰的宦官,也授給爵位一級。
嫪毐等人戰敗逃走。
當即通令全國:如誰活捉到嫪毐,賜給賞錢一百萬;殺掉他,賜給賞錢五十萬。
嫪毐等人全部被抓獲。
衛尉竭、内史肆、佐戈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人都被判處枭(xiāo,消)刑,即斬下頭顱懸挂在木竿上。
對嫪毐處以五馬分一屍一的車裂之刑以示衆,并滅了他的家族。
至于他的家臣,罪輕的處以鬼薪之刑,即服為宗廟打柴三年的勞役。
還有四千餘家被剝奪了官爵,遷徙到蜀郡,住在房陵縣。
這個月雖屬孟夏,但十分寒冷,有凍死的人。
楊端和進攻衍氏邑。
彗星出現在西方,不久又出現在北方,從北鬥往南接連出現了八十天。
十年(前237),相國呂不韋因受嫪毐牽連而被罷官。
桓齮為将軍。
齊國和趙國派來使臣擺酒祝賀。
齊國人茅焦勸說秦王道:“秦國正以奪取天下為大事,而大王有流放太後的名聲,恐怕諸侯聽說了,因此而背棄秦國啊。
”秦王于是把太後從雍地接回鹹陽,仍讓她住在甘泉宮。
秦國大規模地進行搜索,驅逐在秦國做官的别國人。
李斯上書勸說,秦王才廢止了逐客令。
李斯借機勸說秦王,建議首先攻取韓國,以此來恐吓其它國家,于是秦王派李斯去降服韓國。
韓王為此而擔憂,就跟韓非謀劃削弱秦國。
大梁人尉缭來到秦國,勸說秦王道:“憑着秦國這樣強大,諸侯就象郡縣的首腦,我隻擔心山東各國合縱,聯合起來進行出其不意的襲擊,這就是從前智伯、夫差、湣(mǐn,敏)王所以滅亡的原因所在。
希望大王不要吝惜财物,給各國權貴大臣送禮,利用他們打亂諸侯的計劃,這樣隻不過損失三十萬金,而諸侯就可以完全消滅了。
”秦王聽從了他的計謀,會見缭時以平等的禮節相待,衣服飲食也與尉缭一樣。
尉缭說:“秦王這個人,高鼻梁,大眼睛,老鷹的胸脯,豺狼的聲音,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窮困的時候容易對人謙下,得志的時候也會輕易地吃人。
我是個平民,然而他見到我總是那樣謙下。
如果秦王奪取天下的心願得以實現,天下的人就都成為奴隸了。
我不能跟他長久交往。
”于是逃走,秦王發覺,堅決勸止,讓他當秦國的最高軍事長官,始終采用了他的計謀。
李斯執掌國政。
十一年(前236),主将王翦、次将桓齮、末将楊端和三軍并為一軍去攻打邺邑,沒有攻下,先奪取了九座城邑。
王翦就另外去攻打阏(è,惡)與、橑(liáo,遼)楊,留下王橑繼續攻打邺邑。
王翦統率軍隊十八天,讓軍中年俸祿不滿百石的小辟回家,十人中挑選二人留在軍隊。
桓齮奪取了邺城,王翦又命令他率兵去攻打栎陽,自己攻打阏與,都攻了下來。
十二年(前235),文信侯呂不韋死去,被其賓客偷偷安葬在洛陽北芒山。
對于他的家臣參加哭吊的,如是晉國人,就趕出國境;如是秦國人,俸祿在六百石以上的官剝奪其爵位,遷到房陵;俸祿在五百石以下而未參與哭吊的,也遷到房陵,但不剝奪爵位。
從此以後,掌管國事不遵循正道象嫪毐、呂不韋這樣的,,就登記沒收他的家人充作奴隸,不得做官,全部照此辦理。
秋天,免除遷居蜀郡的嫪毐家臣的賦稅徭役。
這時,全國大旱,從六月起,直到八月才下了雨。
十三年(前234),桓齮攻打趙國平陽邑,殺了趙将扈(hù,護)辄,斬首十萬人。
秦王到河南去。
正月,彗星出現在東方。
十月,桓齮攻打趙國。
十四年(前233),在平陽攻擊趙軍,攻占了宜安,打敗了趙國軍隊,殺死了趙國的将軍。
桓齮平定了平陽、武城。
韓非出使到秦國,秦國采納了李斯的計謀,扣留了韓非,韓非死在雲陽。
韓王請求向秦稱臣。
十五年(前232),秦國大舉出兵,一路到達邺縣,一路到達太原,攻占了狼孟。
這一年發生了地震。
十六年(前231)九月,派軍隊去接收原韓國南陽一帶土地,任命騰為代理南陽太守。
開始命令男子登記年齡,以便征發兵卒、徭役。
魏國向秦國獻地。
秦國設置麗邑。
十七年(前230),内史騰去攻打韓國,擒獲了韓王安,收繳了他的全部土地。
把那個地方設置為郡。
命名為颍川郡。
又發生了地震。
華陽太後去世。
人民遭遇到大饑荒。
十八年(前229),秦大舉興兵攻趙,王翦統率上地的軍隊,攻占了井陉。
楊端和率領河内的軍隊,羌瘣(huì,會)攻打趙國,楊端和包一皮一皮圍了邯鄲城。
十九年(前228),王翦、羌瘣全部平定打下了趙國的東陽,俘獲趙王。
他們又想率兵攻打燕國,駐紮在中山。
秦王到邯鄲去,找到當初與秦王生在趙國時的母家有仇的那些人,把他們全部活埋了。
秦王返回,經由太原、上郡回到都城。
秦始皇的母太後去世。
趙公子嘉率領他的宗族幾百人到代地,自立為代王,向東與燕國的軍隊會合,駐紮在上谷郡。
這年發生大饑荒。
二十年(前227),燕太子丹擔心秦國軍隊打到燕國來,十分恐慌,派荊轲去刺殺秦王。
秦王發現了,處荊轲以肢解之刑來示衆,然後就派遣王翦、辛勝去攻打燕國。
燕國、代國發兵迎擊秦軍,秦軍在易水西邊擊潰了燕軍。
二十一年(前226),王贲(bēn,奔)去攻打楚國。
秦王增派援兵到王翦軍隊中去,終于打敗燕太子的軍隊,攻占了燕國的薊城,拿到了燕太子丹的首級。
燕王向東收取了遼東郡的地盤,在那裡稱王。
王翦推說有病,告老還鄉。
新鄭造反。
昌平君被遷谪到郢城。
這一年下了大雪,雪厚二尺五寸。
二十二年(前225),王贲去攻打魏國,引汴河的水灌大梁城,大梁城牆塌壞,魏王假請求投降,秦軍取得了魏國的全部土地。
二十三年(前224),秦王再次诏令征召王翦,強行起用他,派他去攻打楚國。
攻占了陳縣往南直到平輿縣的土地,俘虜了楚王。
秦王巡遊來到郢都和陳縣。
楚将項燕擁立昌平君做了楚王,在淮河以南反秦。
二十四年(前223),王翦、蒙武去攻打楚國,打敗楚軍,昌平君死,項燕于是也就自一殺了。
二十五年(前222),大規模舉兵,派王贲為将領,攻打燕國的遼東郡,俘獲燕王姬喜。
回來時又進攻代國,俘虜了代王趙嘉。
王翦于是平定了楚國的長江以南一帶,降服了越族的首領,設置了會稽郡。
五月,秦國為慶祝滅掉五國而下令特許天下聚飲。
二十六年(前221),齊王田建和他的相國後勝派軍隊防守齊國西部邊境,斷絕和秦國的來往。
秦王派将軍王贲經由燕國往南進攻齊國,俘獲了齊王田建。
秦國剛統一天下,命令丞相、禦史說:“從前韓王交出土地獻上印玺,請求做守衛邊境的臣子,不久又背棄誓約,與趙國、魏國聯合反叛秦國,所以派兵去讨伐他們,俘虜了韓國的國王。
我認為這很好,因為這樣或許就可以停止戰争了。
趙王派他的相國李牧來訂立盟約,所以歸還了他們抵押在這裡的質子。
不久他們就違背了盟約,在太原反抗我們,所以派兵去讨伐他們,俘獲了趙國的國王。
趙公子嘉竟然自立為代王,所以就派兵去滅了趙國。
魏王起初已約定歸服于秦,不久卻與韓國、趙國合謀襲擊秦國,秦國官兵前去讨伐,終于打敗了他們。
楚王獻出青陽以西的地盤,不久也背棄誓約,襲擊我南郡,所以派兵去讨伐,俘獲了楚國的國王,終于平定了楚地。
燕王昏亂糊塗,他的太子丹竟然暗中派荊轲來做刺客,秦國官兵前去讨伐,滅掉了他的國家。
齊王采用後勝的計策,繼絕了與秦國的使臣來往,想要作亂,秦國官兵前去讨伐,俘虜了齊國國王,平定了齊地。
我憑着這個渺小之身,興兵誅讨暴亂,靠的是祖宗的神靈,六國國王都依他們的罪過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天下安定了。
現在如果不更改名号,就無法顯揚我的功業,傳給後代。
請商議帝号。
”丞相王绾(wǎn,碗)、禦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都說:“從前五帝的土地縱橫各千裡,外面還劃分有侯服、夷服等地區,諸侯有的朝見,有的不朝見,天子不能控制,現在您興正義之師,讨伐四方殘賊之人,平定了天下,在全國設置郡縣,法令歸于一統,這是亘古不曾有,五帝也比不上的。
我們恭謹地跟博士們商議說:‘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尊貴。
’我們這些臣子冒死罪獻上尊号,王稱為‘泰皇’。
發教令稱為‘制書’,下命令稱為‘诏書’,天子自稱為‘朕’。
秦王說:“去掉‘泰’字,留下‘皇’字,采用上古‘帝’的位号,稱為‘皇帝’,其它就按你們議論的辦。
”于是下令說:“可以”。
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
又下令說:“我聽說上古有号而沒有谥,中古有号,死後根據生前品行一事迹給個谥号。
這樣做,就是兒子議論父親,臣子議論君主了,非常沒有意義,我不取這種做法。
從今以後,廢除谥法。
我就叫做始皇帝,後代就從我這兒開始,稱二世、三世直到萬世,永遠相傳,沒有窮盡。
” 秦始皇按照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克、終始循環的原理進行推求,認為周朝占有火德的屬一性一,秦朝要取代周朝,就必須取周朝的火德所抵不過的水德。
現在是水德開始之年,為順天意,要更改一年的開始。
群臣朝見拜賀都在十月初一這一天。
衣服、符節和旗幟的裝飾,都崇尚黑色。
因為水德屬陰,而《易》卦中表示陰的符号陰爻(yáo,遙)叫做“元”,就把數目以十為終極改成以六為終極,所以符節和禦史所戴的法冠都規定為六寸,車寬為六尺,六尺為一步,一輛車駕六醫馬。
把黃河改名為“德水”,以此來表示水德的開始。
剛毅嚴厲,一切事情都依法律決定,刻薄而不講仁一愛一、恩惠、和善、情義,這樣才符合五德中水主陰的命數。
于是把法令搞得極為嚴酷,犯了法久久不能得到寬赦。
丞相王绾等進言說:“諸侯剛剛被打敗,燕國、齊國、楚國地處偏遠,不給它們設王,就無法鎮撫那裡。
請封立各位皇子為王,希望皇上恩準。
”始皇把這個建議下交給群臣商議,群臣都認為這樣做有利。
廷尉李斯發表意見說:“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和同姓親屬很多,可是他們的後代逐漸疏遠了,互相攻擊,就像仇人一樣,諸侯之間彼此征戰,周天子也無法阻止。
現在天下靠您的神靈之威獲得統一,都劃分成了郡縣,對于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賦稅重重賞賜,這樣就很容易控制了。
要讓天下人沒有邪異之心,這才是使天下安甯的好辦法啊。
設置諸侯沒有好處。
”始皇說:“以前,天下人都苦于連年戰争無止無休,就是因為有那些諸侯王。
現在我依仗祖宗的神靈,天下剛剛安定如果又設立諸侯國,這等于是又挑一起戰争想要求得安甯太平,豈不困難嗎?廷尉說得對。
” 于是把天下分為三十六郡。
每郡都設置守、尉、監。
改稱人民所做“黔首”。
下令全國特許聚飲以表示歡慶。
收集天下的兵器,聚集到鹹陽,熔化之後鑄成大鐘,十二個銅人,每個重達十二萬斤,放置在宮廷裡。
統一法令和度量衡标準。
統一車輛兩輪間的寬度。
書寫使用統一的隸書。
領土東到大海和朝鮮,西到臨洮、羌中,南到北向戶,往北據守黃河作為要寒。
沿着陰山往東一直到達遼東郡。
遷徙天下富豪人家十二萬戶到鹹陽居住。
諸如祖廟及章台宮、上林苑都在渭水南岸。
秦國每滅掉一個諸侯,都按照該國宮室的樣子,在鹹陽北面的山坡上進行仿造,南邊瀕臨渭水,從雍門往東直到泾、渭二水交會處,殿屋之間有天橋和環行長廊互相連接起來。
從諸侯那裡虜得的美人和鐘鼓樂器之類,都放到那裡面。
二十七年(前220),秦始皇去巡視隴西、北地,穿過雞頭山,路經回中。
于是在渭水南面建造信宮。
不久,又把信宮改名叫極廟,以象征處于天極的北極星。
從極廟開通道路直達郦山,又修建了甘泉前殿。
修造兩旁築牆的甬道,從鹹陽一直連接到骊山。
這一年,普遍賜給爵位一級。
修築供皇帝巡行用的通向全國各地的馳道。
二十八年(前219),始皇到東方去巡視郡縣,登上鄒縣峄(yì,譯)山。
在山上立了石碑,又跟魯地儒生們商議,想刻石以頌揚秦之德業,商議在泰山祭天、在梁父山祭地和遙祭名山大川的事情。
于是登上泰山,樹立石碑,築起土壇,舉行祭天盛典。
下山時,突然風雨大作,始皇歇息在一顆樹下,因此賜封那顆樹為“五大夫”,接着在梁父山舉行祭地典禮,在石碑上镌刻碑文。
碑文是: 皇帝登基即位,創立昌明法度,臣下端正謹慎。
就在二十六年(前222),天下歸于一統,四方無不歸順。
親自巡視遠方,登臨這座泰山,東方一覽極盡。
随臣思念偉績,推溯事業本源,敬贊功德無限。
治世之道實施,諸種産業得宜,一切法則大振,大義清明美善,傳于後代子孫,永世承繼不變。
皇帝聖明通達,既已平定天下,毫不懈怠一柄一政。
每日早起晚睡,建設長遠利益,專心教化興盛。
訓民皆以常道,遠近通達平治,聖意人人尊奉。
貴賤清楚分明,男一女依禮有别,供職個個虔敬。
光明通照内外,處處清淨安泰,後世永續德政。
教化所及無窮,定要遵從遺诏,重大告誡永世遵奉。
于是就沿着渤海岸往東走,途經黃縣、腄縣,攀上成山的頂峰,又登上之罘(fú,浮)山,樹立石碑歌頌秦之功德,然後離去。
又往南走登上了琅邪山,十分高興,在那裡停留了三個月。
于是遷來百姓三萬戶到琅邪台下居住,免除他們十二年的賦稅徭役。
修築琅邪台。
立石刻字,歌頌秦之功德,表明自己因如願以償而感到滿意的心情。
碑文說: 二十八年(前219),皇帝剛剛登基。
端正一切法度,整治萬物綱紀。
彰明人事之宜,提倡子孝父慈。
皇帝聖智仁義,宣明各種道理。
親臨東土安一撫,慰勞視察兵士。
大事業已完畢,巡行濱海之地。
皇帝偉大功績,一操一勞根本大事。
實行重農抑商,為使百姓富裕。
普天之下同心,順從皇帝意志。
統一器物度量,統一書寫文字。
日月照耀之處,車船所到之地,無不遵奉王命,人人得志滿意。
順應四時行一事,自有大秦皇帝。
整頓惡劣習俗,跋山涉水千裡。
憐惜黎民百姓,日夜不肯歇息。
除疑惑定法律,無人不守法紀。
地方長官分職,各級官署治理,舉措必求得當,無不公平整齊。
皇帝如此聖明,親自視察四方。
無論尊卑貴賤,不越等級規章。
一奸一邪一律不容,務求忠貞賢良。
事情不分大小,竭力不倦争強。
無論遠處近處,隻求嚴肅端莊。
正直敦厚忠誠,事業才能久長。
皇帝大恩大德,四方均得安一撫。
誅除禍亂災害。
為國謀利造福。
勞役不誤農時,百業繁榮富足。
黎民安居樂業,不再用兵動武。
六親終得相保,盜寇從此盡除。
歡欣接受教化,法規都能記住。
天地四方之内,盡是皇帝之土。
西邊越過沙漠,南邊到達北戶。
東邊到達東海,北邊越過大夏。
人迹所到之處,無不稱臣歸服。
功高蓋過五帝,恩澤遍及馬牛。
無人不受其德,家家安甯和睦。
秦王兼有天下,建立名号稱做皇帝,親臨東土安一撫百姓,到達琅邪。
列侯武成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贲、倫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毋擇、丞相隗(kuí,逵)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樛(jiū,究)随從着在海上一起議論皇帝的功德。
都說:“古代的帝王,土地不超過千裡,諸侯各守受封之土,朝見與否各異。
互相攻伐侵犯,暴亂殘殺不止,還要刻金镂石,立碑誇耀自己。
古代五帝三王,知識教育不同,法令制度不明,借助鬼神之威,欺淩壓迫遠方,其實不稱其名,所以不能久長。
他們還未死,諸侯業已背叛,法令名存實亡。
當今皇帝統一海内,全國設立郡縣,天下安定太平。
顯明祖先宗廟,施行公道德政,皇帝尊号大成。
群臣齊頌皇帝,功德刻于金石,樹作典範永恒。
” 刻石事情完畢,齊地人徐市等上書,說大海之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萊、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在那裡。
希望能齋戒沐浴,帶領童一男童女前往求仙。
于是就派徐市挑選童一男童女幾千人,到海中去尋找仙人。
始皇返回京城,路經彭城,齋戒祈禱,想要從泗水中打撈出那隻落水的周鼎。
派了一千人潛入水底尋找,沒有找到。
于是向西南渡過淮河,前往衡山、南郡。
乘船順江而下,來到湘山祠。
遇上了大風,幾乎不能渡河。
皇上問博士說:“湘君是什麼神?”博士回答說:“聽說是堯的女兒,舜的妻子,埋葬在這裡。
”始皇非常生氣,就派了三千服刑役的罪犯,把湘山上的樹全部砍光,因為當地是紅土,所以使山變成了赭紅色。
皇上從南郡經由武關回到京城。
二十九年(前218),始皇到東方去巡遊。
到達陽武縣博一浪一沙時,遭到張良和一名力士的行刺,刺客誤中副車,始皇受了驚吓,捉拿刺客沒有捉到,就命令全國大規模搜捕了十天。
登上之罘山,刻石立碑,碑文是: 二十九年(前218),正值仲春時節,春日陽氣上升。
皇帝東來遊覽,巡行登上之罘,觀賞大海汪洋。
諸臣贊賞景物,追頌偉業初創。
聖君始建治道,确定制度法規,彰明準則紀綱。
對外教化諸侯,廣施禮樂恩德,大義公理顯揚。
六國之君邪僻,貪利永無滿足,虐殺不止瘋狂。
皇帝哀憐民衆,發師前往征讨,武德奮揚大振。
仗義讨伐守信,聲威光烈遍傳,海内無不歸順。
徹底消除強一暴,努力拯救萬民,遍安四方遠近。
明法普遍施行,天下治理安定,永為法則無倫。
偉大啊!天地神州赤縣,聖意共同遵循。
群臣歌頌功德,請求刻于石碑,表率千古永不隕。
在東觀,又刻碑文說: 二十九年(前218),皇帝春日出遊,巡行來到遠方。
幸臨東海之濱,登上之罘高山,觀賞初升朝陽。
遙望廣闊絢麗,衆臣推原思念,聖道燦爛輝煌。
聖法剛剛實行,對内清理陋習,對外誅滅暴強。
軍威遠揚四海,震撼四面八方,終于禽滅六王。
開拓一統天下,滅絕種種災害,兵器永遠收藏。
皇帝修明聖德,經營治理天下,明視兼聽不倦。
樹立申明大義,設置種種器物,全有等級标志。
大臣安守職分,都知各自事務,諸事畢無猜疑。
百姓移風易俗,遠近同一法度,終身守法不移。
貫常職務已定,後代遵循先業,永遠承襲聖治。
群臣頌揚大德,敬贊聖明偉業,請刻之罘永志。
不久,始皇前往琅邪,經由上一黨一返回京城。
三十年(前217),沒有什麼事情。
三十一年(前216)十二月,因為一首民謠說“帝若學之(仙)臘嘉平”,始皇有求仙之志,所以把臘月改名為“嘉平”。
賜給每個裡(一百戶)六石米,二隻羊。
始皇在鹹陽穿便裝出行,和四個武士一起,晚上在蘭池遇見了強盜,情勢危急,武士們打死了強盜,于是在關中大規模搜查了二十天。
米價每石一千六百錢。
三十二年(前215),始皇前往碣石,派燕國人盧生訪求方士羨門、高誓。
在碣石山門刻石立碑。
毀壞了城牆,挖通了堤防。
所以碑文說: 皇帝興師用兵,誅滅無道之君,要把反叛平息。
武力消滅暴徒,依法平反良民,民心全都歸服。
論功行賞衆臣,惠澤施及牛馬,皇恩遍布全國。
皇帝振奮神威,以德兼并諸侯,天下統一太平。
拆除關東舊城,挖通河川堤防,夷平各處險阻。
地勢既已平坦,衆民不服徭役,天下都得安一撫。
男子欣喜耕作,女子修治女紅,事事井然有序。
皇恩覆蓋百業,合力勤勉耕田,無不樂業安居。
群臣敬頌偉業,敬請镌刻此石,永留典範規矩。
于是派韓終、侯公、石生去尋找仙人不死之藥。
始皇巡視北部邊界,經由上郡返回京城。
燕國人盧生被派入海求仙回來了。
為了鬼神的事,他奏上了宣揚符命占驗的圖錄之書,上面寫着“滅亡秦朝的是胡”。
據說這個“胡”字是指胡亥,可是始皇沒有理解,就派将軍蒙恬率兵三十萬去攻打北方的胡人,奪取了黃河以南的土地。
三十三年(前214),征發那些曾經逃亡的犯人,典押給富人做奴隸、主家又給娶了妻子的人,以及商販,去奪取陸梁地區,設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把受貶谪的人派去防守。
又在西北驅逐匈奴。
從榆中沿黃河往東一直連接到陰山,劃分成四十四個縣。
沿河修築城牆,設置要塞。
又派蒙恬渡過黃河去奪取斑阙、陽山、北假一帶地方,築起堡壘以驅逐戎狄。
遷移被貶谪的人,讓他們充實新設置的縣。
發布禁令不準祭祀主稼穑的靈星。
彗星出現在西方。
三十四年(前213),貶谪執法不正的法官去修築長城及戌守南越地區。
秦始皇在鹹陽宮擺設酒宴,七十位博士上前獻酒頌祝壽辭。
仆射(yè,夜)周青臣走上前去頌揚說:“從前秦國土地不過千裡,仰仗陛下神靈明聖,平定天下,驅逐蠻夷,凡是日月所照耀到的地方,沒有不臣服的。
把諸侯國改置為郡縣,人人安居樂業,不必再擔心戰争,功業可以傳之萬代。
您的威德,自古及今無人能比。
”始皇十分高興。
博士齊人淳于越上前說:“我聽說殷朝、周朝統治天下達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功臣,給自己當作輔佐。
如今陛下擁有天下,而您的子弟卻是平民百姓,一旦出現象齊國田常、晉國六卿之類謀殺君主的臣子,沒有輔佐,靠誰來救援呢?凡事不師法古人而能長久的,還沒有聽說過。
剛才周青臣又當面阿谀,以緻加重陛下的過失,這不是忠臣。
”始皇把他們的意見下交群臣議論。
丞相李斯說:“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複一代,夏、商、周的制度也不是一代因襲一代,可是都憑着各自的制度治理好了,這并不是他們故意要彼此相反,而是由于時代變了,情況不同了。
現在陛下開創了大業,建立起萬世不朽之功,這本來就不是愚陋的儒生所能理解的。
況且淳于越所說的是夏、商、周三代的事,哪裡值得取法呢?從前諸侯并起紛争,才大量招攬遊說之士。
現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陛下一人,百姓在家就應該緻力于農工生産,讀書人就應該學習法令刑禁。
現在儒生們不學習今天的卻要效法古代的,以此來诽謗當世,惑亂民心。
丞相李斯冒死罪進言:古代天下散亂,沒有人能夠統一,所以諸侯并起,說話都是稱引古人為害當今,矯飾虛言撓亂名實,人們隻欣賞自己私下所學的知識,指責朝廷所建立的制度。
當今皇帝已統一天下,分辨是非黑白,一切決定于至尊皇帝一人。
可是私學卻一起非議法令,教化人們一聽說有命令下達,就各根據自己所學加以議論,入朝就在心裡指責,出朝就去街巷談議,在君主面前誇耀自己以求取名利,追求奇異說法以擡高自己,在民衆當中帶頭制造謗言。
象這樣卻不禁止,在上面君主威勢就會下降,在下面朋一黨一的勢力就會形成。
臣以為禁止這些是合适的。
我請求讓史官把不是秦國的典籍全部焚毀。
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詩》、《書》、諸子百家著作的,全都送到地方官那裡去一起燒掉。
有敢在一塊兒談議《詩》、《書》的處以死刑示衆,借古非今的滿門抄斬。
官吏如果知道而不一舉報,以同罪論處。
命令下達三十天仍不燒書的,處以臉上刺字的黥刑,處以城旦之刑四年,發配邊疆,白天防寇,夜晚築城。
所不取締的,是醫藥、占蔔、種植之類的書。
如果有人想要學習法令,就以官吏為師。
”秦始皇下诏說:“可以。
” 三十五年(前212),開始修築道路,經由九原一直修到雲陽,挖掉山峰填平河谷,筆直貫通。
這時始皇認為鹹陽人口多,先王宮廷窄小,聽說周文王建都在豐,武王建都在鎬(hào,号),豐、鎬兩城之間,才是帝王的都城所在。
于是就在渭水南上林苑内修建朝宮。
先在阿房(ēpáng,陰平鵝、旁)建前殿,東西長五百步,南北寬五十丈,宮中可以容納一萬人,下面可以樹立五丈高的大旗。
四周架有天橋可供馳走,從宮殿之下一直通到南山。
在南山的頂峰修建門阙作為标志。
又修造天橋,從阿房跨過渭水,與鹹陽連接起來,以象征天上的北極星、閣道星跨過銀河抵達營室星。
阿房宮沒有建成;計劃等竣工之後,再選擇一個好名字給它命名。
因為是在阿房修築此宮,所以人們就稱它為阿房宮,一愛一過宮刑、徒刑的七十多萬人,分别被派去修建阿房宮,有的去營建骊山。
從北山開采來山石,從蜀地、荊地運來木料。
關中總共建造宮殿三百座,關外建四百座。
于是在東海邊的朐(qú,渠)山上豎一立大石,作為秦朝國境的東門。
為此遷徙三萬家到骊邑,五萬家到雲陽,都免除十年的賦稅和徭役。
盧生勸說始皇道:“我們尋找靈芝、奇藥和仙人,一直找不到,好像是有什麼東西傷害了它們。
我們心想,皇帝要經常秘密出行以便驅逐惡鬼,惡鬼避開了,神仙真一人才會來到。
皇上住的地方如果讓臣子們知道,就會妨害神仙。
真一人是入水不會沾濕,入火不會燒傷的,能夠乘駕雲氣遨遊,壽命和天地共久長。
現在皇上治理天下,還沒能做到清靜恬淡。
希望皇上所住的宮室不要讓别人知道,這樣,不死之藥或許能夠得到。
”于是始皇說:“我羨慕神仙真一人,我自己就叫‘真一人’,不再稱‘朕’了。
”于是令鹹陽四旁二百裡内的二百七十座宮觀都用天橋、甬道相互連接起來;把帷帳、鐘鼓和美人都安置在裡邊,全部按照所登記的位置不得移動。
皇帝所到的地方,如有人說出去,就判死罪。
有一次皇帝幸臨梁山宮,從山上望見丞相的随從車馬衆多,很不贊成。
宦官近臣裡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丞相,丞相以後就減少了車馬數目,始皇生氣地說:“這是宮中有人洩露了我的話。
”經過審問,沒有人認罪,就下诏把當時跟随在旁的人抓起來,全部殺掉。
從此以後再沒有人知道皇帝的行蹤。
處理事務,群臣接受命令,全在鹹陽宮進行。
侯生、盧生一起商量說:“始皇為人,天一性一粗一暴兇狠,自以為是,他出身諸侯,兼并天下,諸事稱心,為所欲為,認為從古到今沒有人比得上他。
他專門任用治獄的官吏,獄吏們都受到親近
秦國,從襄公被封為諸侯以後,經過二十幾代人的苦
秦始皇順時乘勢,奮發努力,終于兼并六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接着他又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方面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健全和鞏固新政權。
然而,倏忽之間,這個空前強大的封建王朝就被農民起義的洶湧波濤沖毀了。
應該說,秦始皇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壯大所做出的重大貢獻,由他領導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國家的法令、制度、方針、政策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在中國的曆史上是永遠不會磨滅的。
可惜的是,由于他的驕橫殘暴,濫用民力,橫征暴斂,嚴刑酷法,接着昏庸的秦二世又在這方面繼承了他的衣缽,變本加厲,不僅使他的許多本來可能有利于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政策并未能起到應有的作用,使廣大人民重新陷入水深火熱之中,而且也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
這篇本紀以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活動為中心,逐年叙寫,簡中有繁,概括與重筆相間,通篇讀來,不僅給人以曆史的原貌,還可以使人感到一切都是曆史的必然,兩代帝王的形象活脫脫地呈現在眼前。
寫秦始皇,首先簡要地曆數了他在前代取得重大勝利的基礎上,調兵遣将,乘勝進擊,并吞六國的過程,中間穿插記叙了粉碎嫪毐(làoǎi,烙藹)呂不韋集一團一、李斯上書谏逐客、尉缭獻計、荊轲行刺等事件。
然後依次叙寫他統一天下後的言行和事件,一方面列舉了諸如議帝号、改曆法服色、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和文字、巡行刻石、南取陸梁地、北擊匈奴、修築長城、鹹陽宮關于學古與師今的一場大辯論、焚書坑儒等等;另一方面又列舉了秦始皇不惜巨資派人入海求仙、大興土木建造阿房宮和骊山陵墓、随意殺戮無辜等等。
通過以上這些,不僅表現了秦始皇的政治、軍事才能和禮賢下士、重用人才的作風,而且也表現了他的愚昧荒誕、暴虐兇殘,為了自己生前死後的享受而不惜民力民财的驕奢一婬一逸。
其中有許多典型的事例或通過叙寫,或借用他人之口,補寫始皇帝之一性一情,均寫得有聲有色,活靈活現。
一個傑出君主同時又是兇狠暴君的秦始皇的形象就這樣被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來。
寫秦二世,則施以重墨,着意叙寫了在秦始皇逝世之後,他與趙高合謀篡權的詳細經過和他的極端殘虐、極端腐朽,生動深刻地揭露出一個昏庸暴君和一個陰謀家的醜惡嘴臉。
尤其是對趙高殺二世、子嬰殺趙高的一精一雕細刻,曲折驚險,飽含一着作者對二世和趙高的深深憎惡。
曆史發展的總趨勢總是越來越走向進步。
司馬遷以其樸素的唯物主義曆史觀,把考察秦朝“成敗興壞之紀”的思想貫穿于《秦始皇本紀》全篇,不僅給人們展示了秦始皇這個大譽大毀集于一身的封建帝王的一生,而且一直在探尋着秦朝的統一及滅亡的原因,他在篇末的論贊中大段引述西漢政論家賈誼《過秦論》的内容,并稱贊說:“善哉乎賈生之推言之也!”所謂“過秦”,就是批評秦的過失。
《過秦論》是一篇氣勢磅礴、很有感染力的政論文,它把秦朝滅亡的原因歸結為“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這對我們認識秦朝的曆史有一定參考意義。
【譯文】 秦始皇帝,是秦國莊襄王的兒子。
莊襄王曾以秦昭王的孫子的身份作為人質抵押在趙國,在那裡看見呂不韋的妾,十分喜一愛一,就娶了她,生了始皇。
秦始皇是秦昭王四十八年(前529)在邯鄲出生的。
出生後,起名叫政,姓趙。
在他十三歲那年,莊襄王去世,政繼承王位做了秦王。
這時候,秦國的疆域已吞并了巴郡、蜀郡和漢中,跨過宛縣占據了楚國的郢(yǐng,影)都,設置了南郡;往北收取了上郡以東,占據了河東、太原和上一黨一郡;往東到荥陽,滅掉西周、東周兩國,設置了三川郡。
呂不韋為相國,封十萬戶,封号是文信侯。
招攬賓客遊士,想借此吞并天下。
李斯為舍人。
蒙骜、王齮、麃公等為将軍。
秦王年紀小,剛剛登上一位,把國事委托給大臣們。
晉陽發生叛亂,始皇元年(前246),将軍蒙骜前去讨伐,平定了叛亂。
二年(前245),麃公率兵攻打卷(quān,圈)邑,殺了三萬人。
三年(前244)蒙骜攻打韓國,奪取十三座城邑。
王齮死了。
将軍蒙骜攻打魏國?(chàng,暢)、有詭。
這年發生嚴重饑荒。
四年(前243),攻取了?邑、有詭。
三月,停止進軍。
秦國人質從趙國返國,趙國太子也從秦國回趙。
十月庚寅日,蝗蟲從東方飛來,遮天蔽日。
全國瘟疫流行。
老百姓獻上一千石糧食,授給爵位一級。
五年(前242),将軍蒙骜攻打魏國,平定了酸棗、燕邑、虛邑、長平、雍丘、山陽城,全部攻下來,奪取了二十個城邑。
開始設置東郡。
這年冬天打雷了。
六年(前241),韓國、魏國、趙國、衛國、楚國一起進攻秦國,攻占了壽陵邑。
秦國派出軍隊,五國停止了進軍。
秦國攻下衛國,一逼一十近東郡,衛君角率領他的宗族遷居到野王,憑借山勢險阻,保住了魏國的河内。
七年(前240),彗星先在東方出現,又在北方出現,五月,又在西方出現。
将軍蒙骜在攻打龍、孤、慶都時戰死了,秦軍回師進攻汲縣。
彗星又在西方連續出現了十六天。
夏太後去世。
八年(前239),秦王弟長安君成?(jiāo,驕)率領軍隊攻打趙國,在屯留造反了,結果他手下的軍官都被殺死,那裡的百姓被遷往臨洮(táo,逃)。
前來讨伐成?的将軍壁死了,屯留人士兵蒲鶮(hè,鶴)。
又造反,結果戰死,死後還遭到鞭戮一屍一體的酷刑。
黃河的魚大批湧上岸邊,人們趕着馬車到東方去找食物。
嫪毐(làoǎi,澇矮)被封為長信侯,賜給他山陽的土地,讓他居住在那裡。
宮室、車馬、衣服、園林、打獵都聽憑嫪毐的意願。
事情無論大小全由嫪毐決定。
又把河西太原郡改為嫪毐的封國。
九年(前238),彗星又出現了,有時劃過整個天空。
進攻魏國的垣邑和蒲陽邑。
四月,秦王留宿在雍地。
己酉日,秦王舉行表示已經成年的加冠禮,佩帶寶劍。
長信侯嫪毐作亂的事被發覺,他盜用秦王的大印和太後的印玺,發動京城部隊和侍衛、官騎、戎狄族首領、家臣,企圖攻打蕲(qí,其)年宮,發動叛亂。
始皇得知後,命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兵攻擊嫪毐。
在鹹陽作戰中,殺死數百人,秦王都授給他們以爵位,連同參戰的宦官,也授給爵位一級。
嫪毐等人戰敗逃走。
當即通令全國:如誰活捉到嫪毐,賜給賞錢一百萬;殺掉他,賜給賞錢五十萬。
嫪毐等人全部被抓獲。
衛尉竭、内史肆、佐戈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人都被判處枭(xiāo,消)刑,即斬下頭顱懸挂在木竿上。
對嫪毐處以五馬分一屍一的車裂之刑以示衆,并滅了他的家族。
至于他的家臣,罪輕的處以鬼薪之刑,即服為宗廟打柴三年的勞役。
還有四千餘家被剝奪了官爵,遷徙到蜀郡,住在房陵縣。
這個月雖屬孟夏,但十分寒冷,有凍死的人。
楊端和進攻衍氏邑。
彗星出現在西方,不久又出現在北方,從北鬥往南接連出現了八十天。
十年(前237),相國呂不韋因受嫪毐牽連而被罷官。
桓齮為将軍。
齊國和趙國派來使臣擺酒祝賀。
齊國人茅焦勸說秦王道:“秦國正以奪取天下為大事,而大王有流放太後的名聲,恐怕諸侯聽說了,因此而背棄秦國啊。
”秦王于是把太後從雍地接回鹹陽,仍讓她住在甘泉宮。
秦國大規模地進行搜索,驅逐在秦國做官的别國人。
李斯上書勸說,秦王才廢止了逐客令。
李斯借機勸說秦王,建議首先攻取韓國,以此來恐吓其它國家,于是秦王派李斯去降服韓國。
韓王為此而擔憂,就跟韓非謀劃削弱秦國。
大梁人尉缭來到秦國,勸說秦王道:“憑着秦國這樣強大,諸侯就象郡縣的首腦,我隻擔心山東各國合縱,聯合起來進行出其不意的襲擊,這就是從前智伯、夫差、湣(mǐn,敏)王所以滅亡的原因所在。
希望大王不要吝惜财物,給各國權貴大臣送禮,利用他們打亂諸侯的計劃,這樣隻不過損失三十萬金,而諸侯就可以完全消滅了。
”秦王聽從了他的計謀,會見缭時以平等的禮節相待,衣服飲食也與尉缭一樣。
尉缭說:“秦王這個人,高鼻梁,大眼睛,老鷹的胸脯,豺狼的聲音,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窮困的時候容易對人謙下,得志的時候也會輕易地吃人。
我是個平民,然而他見到我總是那樣謙下。
如果秦王奪取天下的心願得以實現,天下的人就都成為奴隸了。
我不能跟他長久交往。
”于是逃走,秦王發覺,堅決勸止,讓他當秦國的最高軍事長官,始終采用了他的計謀。
李斯執掌國政。
十一年(前236),主将王翦、次将桓齮、末将楊端和三軍并為一軍去攻打邺邑,沒有攻下,先奪取了九座城邑。
王翦就另外去攻打阏(è,惡)與、橑(liáo,遼)楊,留下王橑繼續攻打邺邑。
王翦統率軍隊十八天,讓軍中年俸祿不滿百石的小辟回家,十人中挑選二人留在軍隊。
桓齮奪取了邺城,王翦又命令他率兵去攻打栎陽,自己攻打阏與,都攻了下來。
十二年(前235),文信侯呂不韋死去,被其賓客偷偷安葬在洛陽北芒山。
對于他的家臣參加哭吊的,如是晉國人,就趕出國境;如是秦國人,俸祿在六百石以上的官剝奪其爵位,遷到房陵;俸祿在五百石以下而未參與哭吊的,也遷到房陵,但不剝奪爵位。
從此以後,掌管國事不遵循正道象嫪毐、呂不韋這樣的,,就登記沒收他的家人充作奴隸,不得做官,全部照此辦理。
秋天,免除遷居蜀郡的嫪毐家臣的賦稅徭役。
這時,全國大旱,從六月起,直到八月才下了雨。
十三年(前234),桓齮攻打趙國平陽邑,殺了趙将扈(hù,護)辄,斬首十萬人。
秦王到河南去。
正月,彗星出現在東方。
十月,桓齮攻打趙國。
十四年(前233),在平陽攻擊趙軍,攻占了宜安,打敗了趙國軍隊,殺死了趙國的将軍。
桓齮平定了平陽、武城。
韓非出使到秦國,秦國采納了李斯的計謀,扣留了韓非,韓非死在雲陽。
韓王請求向秦稱臣。
十五年(前232),秦國大舉出兵,一路到達邺縣,一路到達太原,攻占了狼孟。
這一年發生了地震。
十六年(前231)九月,派軍隊去接收原韓國南陽一帶土地,任命騰為代理南陽太守。
開始命令男子登記年齡,以便征發兵卒、徭役。
魏國向秦國獻地。
秦國設置麗邑。
十七年(前230),内史騰去攻打韓國,擒獲了韓王安,收繳了他的全部土地。
把那個地方設置為郡。
命名為颍川郡。
又發生了地震。
華陽太後去世。
人民遭遇到大饑荒。
十八年(前229),秦大舉興兵攻趙,王翦統率上地的軍隊,攻占了井陉。
楊端和率領河内的軍隊,羌瘣(huì,會)攻打趙國,楊端和包一皮一皮圍了邯鄲城。
十九年(前228),王翦、羌瘣全部平定打下了趙國的東陽,俘獲趙王。
他們又想率兵攻打燕國,駐紮在中山。
秦王到邯鄲去,找到當初與秦王生在趙國時的母家有仇的那些人,把他們全部活埋了。
秦王返回,經由太原、上郡回到都城。
秦始皇的母太後去世。
趙公子嘉率領他的宗族幾百人到代地,自立為代王,向東與燕國的軍隊會合,駐紮在上谷郡。
這年發生大饑荒。
二十年(前227),燕太子丹擔心秦國軍隊打到燕國來,十分恐慌,派荊轲去刺殺秦王。
秦王發現了,處荊轲以肢解之刑來示衆,然後就派遣王翦、辛勝去攻打燕國。
燕國、代國發兵迎擊秦軍,秦軍在易水西邊擊潰了燕軍。
二十一年(前226),王贲(bēn,奔)去攻打楚國。
秦王增派援兵到王翦軍隊中去,終于打敗燕太子的軍隊,攻占了燕國的薊城,拿到了燕太子丹的首級。
燕王向東收取了遼東郡的地盤,在那裡稱王。
王翦推說有病,告老還鄉。
新鄭造反。
昌平君被遷谪到郢城。
這一年下了大雪,雪厚二尺五寸。
二十二年(前225),王贲去攻打魏國,引汴河的水灌大梁城,大梁城牆塌壞,魏王假請求投降,秦軍取得了魏國的全部土地。
二十三年(前224),秦王再次诏令征召王翦,強行起用他,派他去攻打楚國。
攻占了陳縣往南直到平輿縣的土地,俘虜了楚王。
秦王巡遊來到郢都和陳縣。
楚将項燕擁立昌平君做了楚王,在淮河以南反秦。
二十四年(前223),王翦、蒙武去攻打楚國,打敗楚軍,昌平君死,項燕于是也就自一殺了。
二十五年(前222),大規模舉兵,派王贲為将領,攻打燕國的遼東郡,俘獲燕王姬喜。
回來時又進攻代國,俘虜了代王趙嘉。
王翦于是平定了楚國的長江以南一帶,降服了越族的首領,設置了會稽郡。
五月,秦國為慶祝滅掉五國而下令特許天下聚飲。
二十六年(前221),齊王田建和他的相國後勝派軍隊防守齊國西部邊境,斷絕和秦國的來往。
秦王派将軍王贲經由燕國往南進攻齊國,俘獲了齊王田建。
秦國剛統一天下,命令丞相、禦史說:“從前韓王交出土地獻上印玺,請求做守衛邊境的臣子,不久又背棄誓約,與趙國、魏國聯合反叛秦國,所以派兵去讨伐他們,俘虜了韓國的國王。
我認為這很好,因為這樣或許就可以停止戰争了。
趙王派他的相國李牧來訂立盟約,所以歸還了他們抵押在這裡的質子。
不久他們就違背了盟約,在太原反抗我們,所以派兵去讨伐他們,俘獲了趙國的國王。
趙公子嘉竟然自立為代王,所以就派兵去滅了趙國。
魏王起初已約定歸服于秦,不久卻與韓國、趙國合謀襲擊秦國,秦國官兵前去讨伐,終于打敗了他們。
楚王獻出青陽以西的地盤,不久也背棄誓約,襲擊我南郡,所以派兵去讨伐,俘獲了楚國的國王,終于平定了楚地。
燕王昏亂糊塗,他的太子丹竟然暗中派荊轲來做刺客,秦國官兵前去讨伐,滅掉了他的國家。
齊王采用後勝的計策,繼絕了與秦國的使臣來往,想要作亂,秦國官兵前去讨伐,俘虜了齊國國王,平定了齊地。
我憑着這個渺小之身,興兵誅讨暴亂,靠的是祖宗的神靈,六國國王都依他們的罪過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天下安定了。
現在如果不更改名号,就無法顯揚我的功業,傳給後代。
請商議帝号。
”丞相王绾(wǎn,碗)、禦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都說:“從前五帝的土地縱橫各千裡,外面還劃分有侯服、夷服等地區,諸侯有的朝見,有的不朝見,天子不能控制,現在您興正義之師,讨伐四方殘賊之人,平定了天下,在全國設置郡縣,法令歸于一統,這是亘古不曾有,五帝也比不上的。
我們恭謹地跟博士們商議說:‘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尊貴。
’我們這些臣子冒死罪獻上尊号,王稱為‘泰皇’。
發教令稱為‘制書’,下命令稱為‘诏書’,天子自稱為‘朕’。
秦王說:“去掉‘泰’字,留下‘皇’字,采用上古‘帝’的位号,稱為‘皇帝’,其它就按你們議論的辦。
”于是下令說:“可以”。
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
又下令說:“我聽說上古有号而沒有谥,中古有号,死後根據生前品行一事迹給個谥号。
這樣做,就是兒子議論父親,臣子議論君主了,非常沒有意義,我不取這種做法。
從今以後,廢除谥法。
我就叫做始皇帝,後代就從我這兒開始,稱二世、三世直到萬世,永遠相傳,沒有窮盡。
” 秦始皇按照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克、終始循環的原理進行推求,認為周朝占有火德的屬一性一,秦朝要取代周朝,就必須取周朝的火德所抵不過的水德。
現在是水德開始之年,為順天意,要更改一年的開始。
群臣朝見拜賀都在十月初一這一天。
衣服、符節和旗幟的裝飾,都崇尚黑色。
因為水德屬陰,而《易》卦中表示陰的符号陰爻(yáo,遙)叫做“元”,就把數目以十為終極改成以六為終極,所以符節和禦史所戴的法冠都規定為六寸,車寬為六尺,六尺為一步,一輛車駕六醫馬。
把黃河改名為“德水”,以此來表示水德的開始。
剛毅嚴厲,一切事情都依法律決定,刻薄而不講仁一愛一、恩惠、和善、情義,這樣才符合五德中水主陰的命數。
于是把法令搞得極為嚴酷,犯了法久久不能得到寬赦。
丞相王绾等進言說:“諸侯剛剛被打敗,燕國、齊國、楚國地處偏遠,不給它們設王,就無法鎮撫那裡。
請封立各位皇子為王,希望皇上恩準。
”始皇把這個建議下交給群臣商議,群臣都認為這樣做有利。
廷尉李斯發表意見說:“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和同姓親屬很多,可是他們的後代逐漸疏遠了,互相攻擊,就像仇人一樣,諸侯之間彼此征戰,周天子也無法阻止。
現在天下靠您的神靈之威獲得統一,都劃分成了郡縣,對于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賦稅重重賞賜,這樣就很容易控制了。
要讓天下人沒有邪異之心,這才是使天下安甯的好辦法啊。
設置諸侯沒有好處。
”始皇說:“以前,天下人都苦于連年戰争無止無休,就是因為有那些諸侯王。
現在我依仗祖宗的神靈,天下剛剛安定如果又設立諸侯國,這等于是又挑一起戰争想要求得安甯太平,豈不困難嗎?廷尉說得對。
” 于是把天下分為三十六郡。
每郡都設置守、尉、監。
改稱人民所做“黔首”。
下令全國特許聚飲以表示歡慶。
收集天下的兵器,聚集到鹹陽,熔化之後鑄成大鐘,十二個銅人,每個重達十二萬斤,放置在宮廷裡。
統一法令和度量衡标準。
統一車輛兩輪間的寬度。
書寫使用統一的隸書。
領土東到大海和朝鮮,西到臨洮、羌中,南到北向戶,往北據守黃河作為要寒。
沿着陰山往東一直到達遼東郡。
遷徙天下富豪人家十二萬戶到鹹陽居住。
諸如祖廟及章台宮、上林苑都在渭水南岸。
秦國每滅掉一個諸侯,都按照該國宮室的樣子,在鹹陽北面的山坡上進行仿造,南邊瀕臨渭水,從雍門往東直到泾、渭二水交會處,殿屋之間有天橋和環行長廊互相連接起來。
從諸侯那裡虜得的美人和鐘鼓樂器之類,都放到那裡面。
二十七年(前220),秦始皇去巡視隴西、北地,穿過雞頭山,路經回中。
于是在渭水南面建造信宮。
不久,又把信宮改名叫極廟,以象征處于天極的北極星。
從極廟開通道路直達郦山,又修建了甘泉前殿。
修造兩旁築牆的甬道,從鹹陽一直連接到骊山。
這一年,普遍賜給爵位一級。
修築供皇帝巡行用的通向全國各地的馳道。
二十八年(前219),始皇到東方去巡視郡縣,登上鄒縣峄(yì,譯)山。
在山上立了石碑,又跟魯地儒生們商議,想刻石以頌揚秦之德業,商議在泰山祭天、在梁父山祭地和遙祭名山大川的事情。
于是登上泰山,樹立石碑,築起土壇,舉行祭天盛典。
下山時,突然風雨大作,始皇歇息在一顆樹下,因此賜封那顆樹為“五大夫”,接着在梁父山舉行祭地典禮,在石碑上镌刻碑文。
碑文是: 皇帝登基即位,創立昌明法度,臣下端正謹慎。
就在二十六年(前222),天下歸于一統,四方無不歸順。
親自巡視遠方,登臨這座泰山,東方一覽極盡。
随臣思念偉績,推溯事業本源,敬贊功德無限。
治世之道實施,諸種産業得宜,一切法則大振,大義清明美善,傳于後代子孫,永世承繼不變。
皇帝聖明通達,既已平定天下,毫不懈怠一柄一政。
每日早起晚睡,建設長遠利益,專心教化興盛。
訓民皆以常道,遠近通達平治,聖意人人尊奉。
貴賤清楚分明,男一女依禮有别,供職個個虔敬。
光明通照内外,處處清淨安泰,後世永續德政。
教化所及無窮,定要遵從遺诏,重大告誡永世遵奉。
于是就沿着渤海岸往東走,途經黃縣、腄縣,攀上成山的頂峰,又登上之罘(fú,浮)山,樹立石碑歌頌秦之功德,然後離去。
又往南走登上了琅邪山,十分高興,在那裡停留了三個月。
于是遷來百姓三萬戶到琅邪台下居住,免除他們十二年的賦稅徭役。
修築琅邪台。
立石刻字,歌頌秦之功德,表明自己因如願以償而感到滿意的心情。
碑文說: 二十八年(前219),皇帝剛剛登基。
端正一切法度,整治萬物綱紀。
彰明人事之宜,提倡子孝父慈。
皇帝聖智仁義,宣明各種道理。
親臨東土安一撫,慰勞視察兵士。
大事業已完畢,巡行濱海之地。
皇帝偉大功績,一操一勞根本大事。
實行重農抑商,為使百姓富裕。
普天之下同心,順從皇帝意志。
統一器物度量,統一書寫文字。
日月照耀之處,車船所到之地,無不遵奉王命,人人得志滿意。
順應四時行一事,自有大秦皇帝。
整頓惡劣習俗,跋山涉水千裡。
憐惜黎民百姓,日夜不肯歇息。
除疑惑定法律,無人不守法紀。
地方長官分職,各級官署治理,舉措必求得當,無不公平整齊。
皇帝如此聖明,親自視察四方。
無論尊卑貴賤,不越等級規章。
一奸一邪一律不容,務求忠貞賢良。
事情不分大小,竭力不倦争強。
無論遠處近處,隻求嚴肅端莊。
正直敦厚忠誠,事業才能久長。
皇帝大恩大德,四方均得安一撫。
誅除禍亂災害。
為國謀利造福。
勞役不誤農時,百業繁榮富足。
黎民安居樂業,不再用兵動武。
六親終得相保,盜寇從此盡除。
歡欣接受教化,法規都能記住。
天地四方之内,盡是皇帝之土。
西邊越過沙漠,南邊到達北戶。
東邊到達東海,北邊越過大夏。
人迹所到之處,無不稱臣歸服。
功高蓋過五帝,恩澤遍及馬牛。
無人不受其德,家家安甯和睦。
秦王兼有天下,建立名号稱做皇帝,親臨東土安一撫百姓,到達琅邪。
列侯武成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贲、倫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毋擇、丞相隗(kuí,逵)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樛(jiū,究)随從着在海上一起議論皇帝的功德。
都說:“古代的帝王,土地不超過千裡,諸侯各守受封之土,朝見與否各異。
互相攻伐侵犯,暴亂殘殺不止,還要刻金镂石,立碑誇耀自己。
古代五帝三王,知識教育不同,法令制度不明,借助鬼神之威,欺淩壓迫遠方,其實不稱其名,所以不能久長。
他們還未死,諸侯業已背叛,法令名存實亡。
當今皇帝統一海内,全國設立郡縣,天下安定太平。
顯明祖先宗廟,施行公道德政,皇帝尊号大成。
群臣齊頌皇帝,功德刻于金石,樹作典範永恒。
” 刻石事情完畢,齊地人徐市等上書,說大海之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萊、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在那裡。
希望能齋戒沐浴,帶領童一男童女前往求仙。
于是就派徐市挑選童一男童女幾千人,到海中去尋找仙人。
始皇返回京城,路經彭城,齋戒祈禱,想要從泗水中打撈出那隻落水的周鼎。
派了一千人潛入水底尋找,沒有找到。
于是向西南渡過淮河,前往衡山、南郡。
乘船順江而下,來到湘山祠。
遇上了大風,幾乎不能渡河。
皇上問博士說:“湘君是什麼神?”博士回答說:“聽說是堯的女兒,舜的妻子,埋葬在這裡。
”始皇非常生氣,就派了三千服刑役的罪犯,把湘山上的樹全部砍光,因為當地是紅土,所以使山變成了赭紅色。
皇上從南郡經由武關回到京城。
二十九年(前218),始皇到東方去巡遊。
到達陽武縣博一浪一沙時,遭到張良和一名力士的行刺,刺客誤中副車,始皇受了驚吓,捉拿刺客沒有捉到,就命令全國大規模搜捕了十天。
登上之罘山,刻石立碑,碑文是: 二十九年(前218),正值仲春時節,春日陽氣上升。
皇帝東來遊覽,巡行登上之罘,觀賞大海汪洋。
諸臣贊賞景物,追頌偉業初創。
聖君始建治道,确定制度法規,彰明準則紀綱。
對外教化諸侯,廣施禮樂恩德,大義公理顯揚。
六國之君邪僻,貪利永無滿足,虐殺不止瘋狂。
皇帝哀憐民衆,發師前往征讨,武德奮揚大振。
仗義讨伐守信,聲威光烈遍傳,海内無不歸順。
徹底消除強一暴,努力拯救萬民,遍安四方遠近。
明法普遍施行,天下治理安定,永為法則無倫。
偉大啊!天地神州赤縣,聖意共同遵循。
群臣歌頌功德,請求刻于石碑,表率千古永不隕。
在東觀,又刻碑文說: 二十九年(前218),皇帝春日出遊,巡行來到遠方。
幸臨東海之濱,登上之罘高山,觀賞初升朝陽。
遙望廣闊絢麗,衆臣推原思念,聖道燦爛輝煌。
聖法剛剛實行,對内清理陋習,對外誅滅暴強。
軍威遠揚四海,震撼四面八方,終于禽滅六王。
開拓一統天下,滅絕種種災害,兵器永遠收藏。
皇帝修明聖德,經營治理天下,明視兼聽不倦。
樹立申明大義,設置種種器物,全有等級标志。
大臣安守職分,都知各自事務,諸事畢無猜疑。
百姓移風易俗,遠近同一法度,終身守法不移。
貫常職務已定,後代遵循先業,永遠承襲聖治。
群臣頌揚大德,敬贊聖明偉業,請刻之罘永志。
不久,始皇前往琅邪,經由上一黨一返回京城。
三十年(前217),沒有什麼事情。
三十一年(前216)十二月,因為一首民謠說“帝若學之(仙)臘嘉平”,始皇有求仙之志,所以把臘月改名為“嘉平”。
賜給每個裡(一百戶)六石米,二隻羊。
始皇在鹹陽穿便裝出行,和四個武士一起,晚上在蘭池遇見了強盜,情勢危急,武士們打死了強盜,于是在關中大規模搜查了二十天。
米價每石一千六百錢。
三十二年(前215),始皇前往碣石,派燕國人盧生訪求方士羨門、高誓。
在碣石山門刻石立碑。
毀壞了城牆,挖通了堤防。
所以碑文說: 皇帝興師用兵,誅滅無道之君,要把反叛平息。
武力消滅暴徒,依法平反良民,民心全都歸服。
論功行賞衆臣,惠澤施及牛馬,皇恩遍布全國。
皇帝振奮神威,以德兼并諸侯,天下統一太平。
拆除關東舊城,挖通河川堤防,夷平各處險阻。
地勢既已平坦,衆民不服徭役,天下都得安一撫。
男子欣喜耕作,女子修治女紅,事事井然有序。
皇恩覆蓋百業,合力勤勉耕田,無不樂業安居。
群臣敬頌偉業,敬請镌刻此石,永留典範規矩。
于是派韓終、侯公、石生去尋找仙人不死之藥。
始皇巡視北部邊界,經由上郡返回京城。
燕國人盧生被派入海求仙回來了。
為了鬼神的事,他奏上了宣揚符命占驗的圖錄之書,上面寫着“滅亡秦朝的是胡”。
據說這個“胡”字是指胡亥,可是始皇沒有理解,就派将軍蒙恬率兵三十萬去攻打北方的胡人,奪取了黃河以南的土地。
三十三年(前214),征發那些曾經逃亡的犯人,典押給富人做奴隸、主家又給娶了妻子的人,以及商販,去奪取陸梁地區,設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把受貶谪的人派去防守。
又在西北驅逐匈奴。
從榆中沿黃河往東一直連接到陰山,劃分成四十四個縣。
沿河修築城牆,設置要塞。
又派蒙恬渡過黃河去奪取斑阙、陽山、北假一帶地方,築起堡壘以驅逐戎狄。
遷移被貶谪的人,讓他們充實新設置的縣。
發布禁令不準祭祀主稼穑的靈星。
彗星出現在西方。
三十四年(前213),貶谪執法不正的法官去修築長城及戌守南越地區。
秦始皇在鹹陽宮擺設酒宴,七十位博士上前獻酒頌祝壽辭。
仆射(yè,夜)周青臣走上前去頌揚說:“從前秦國土地不過千裡,仰仗陛下神靈明聖,平定天下,驅逐蠻夷,凡是日月所照耀到的地方,沒有不臣服的。
把諸侯國改置為郡縣,人人安居樂業,不必再擔心戰争,功業可以傳之萬代。
您的威德,自古及今無人能比。
”始皇十分高興。
博士齊人淳于越上前說:“我聽說殷朝、周朝統治天下達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功臣,給自己當作輔佐。
如今陛下擁有天下,而您的子弟卻是平民百姓,一旦出現象齊國田常、晉國六卿之類謀殺君主的臣子,沒有輔佐,靠誰來救援呢?凡事不師法古人而能長久的,還沒有聽說過。
剛才周青臣又當面阿谀,以緻加重陛下的過失,這不是忠臣。
”始皇把他們的意見下交群臣議論。
丞相李斯說:“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複一代,夏、商、周的制度也不是一代因襲一代,可是都憑着各自的制度治理好了,這并不是他們故意要彼此相反,而是由于時代變了,情況不同了。
現在陛下開創了大業,建立起萬世不朽之功,這本來就不是愚陋的儒生所能理解的。
況且淳于越所說的是夏、商、周三代的事,哪裡值得取法呢?從前諸侯并起紛争,才大量招攬遊說之士。
現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陛下一人,百姓在家就應該緻力于農工生産,讀書人就應該學習法令刑禁。
現在儒生們不學習今天的卻要效法古代的,以此來诽謗當世,惑亂民心。
丞相李斯冒死罪進言:古代天下散亂,沒有人能夠統一,所以諸侯并起,說話都是稱引古人為害當今,矯飾虛言撓亂名實,人們隻欣賞自己私下所學的知識,指責朝廷所建立的制度。
當今皇帝已統一天下,分辨是非黑白,一切決定于至尊皇帝一人。
可是私學卻一起非議法令,教化人們一聽說有命令下達,就各根據自己所學加以議論,入朝就在心裡指責,出朝就去街巷談議,在君主面前誇耀自己以求取名利,追求奇異說法以擡高自己,在民衆當中帶頭制造謗言。
象這樣卻不禁止,在上面君主威勢就會下降,在下面朋一黨一的勢力就會形成。
臣以為禁止這些是合适的。
我請求讓史官把不是秦國的典籍全部焚毀。
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詩》、《書》、諸子百家著作的,全都送到地方官那裡去一起燒掉。
有敢在一塊兒談議《詩》、《書》的處以死刑示衆,借古非今的滿門抄斬。
官吏如果知道而不一舉報,以同罪論處。
命令下達三十天仍不燒書的,處以臉上刺字的黥刑,處以城旦之刑四年,發配邊疆,白天防寇,夜晚築城。
所不取締的,是醫藥、占蔔、種植之類的書。
如果有人想要學習法令,就以官吏為師。
”秦始皇下诏說:“可以。
” 三十五年(前212),開始修築道路,經由九原一直修到雲陽,挖掉山峰填平河谷,筆直貫通。
這時始皇認為鹹陽人口多,先王宮廷窄小,聽說周文王建都在豐,武王建都在鎬(hào,号),豐、鎬兩城之間,才是帝王的都城所在。
于是就在渭水南上林苑内修建朝宮。
先在阿房(ēpáng,陰平鵝、旁)建前殿,東西長五百步,南北寬五十丈,宮中可以容納一萬人,下面可以樹立五丈高的大旗。
四周架有天橋可供馳走,從宮殿之下一直通到南山。
在南山的頂峰修建門阙作為标志。
又修造天橋,從阿房跨過渭水,與鹹陽連接起來,以象征天上的北極星、閣道星跨過銀河抵達營室星。
阿房宮沒有建成;計劃等竣工之後,再選擇一個好名字給它命名。
因為是在阿房修築此宮,所以人們就稱它為阿房宮,一愛一過宮刑、徒刑的七十多萬人,分别被派去修建阿房宮,有的去營建骊山。
從北山開采來山石,從蜀地、荊地運來木料。
關中總共建造宮殿三百座,關外建四百座。
于是在東海邊的朐(qú,渠)山上豎一立大石,作為秦朝國境的東門。
為此遷徙三萬家到骊邑,五萬家到雲陽,都免除十年的賦稅和徭役。
盧生勸說始皇道:“我們尋找靈芝、奇藥和仙人,一直找不到,好像是有什麼東西傷害了它們。
我們心想,皇帝要經常秘密出行以便驅逐惡鬼,惡鬼避開了,神仙真一人才會來到。
皇上住的地方如果讓臣子們知道,就會妨害神仙。
真一人是入水不會沾濕,入火不會燒傷的,能夠乘駕雲氣遨遊,壽命和天地共久長。
現在皇上治理天下,還沒能做到清靜恬淡。
希望皇上所住的宮室不要讓别人知道,這樣,不死之藥或許能夠得到。
”于是始皇說:“我羨慕神仙真一人,我自己就叫‘真一人’,不再稱‘朕’了。
”于是令鹹陽四旁二百裡内的二百七十座宮觀都用天橋、甬道相互連接起來;把帷帳、鐘鼓和美人都安置在裡邊,全部按照所登記的位置不得移動。
皇帝所到的地方,如有人說出去,就判死罪。
有一次皇帝幸臨梁山宮,從山上望見丞相的随從車馬衆多,很不贊成。
宦官近臣裡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丞相,丞相以後就減少了車馬數目,始皇生氣地說:“這是宮中有人洩露了我的話。
”經過審問,沒有人認罪,就下诏把當時跟随在旁的人抓起來,全部殺掉。
從此以後再沒有人知道皇帝的行蹤。
處理事務,群臣接受命令,全在鹹陽宮進行。
侯生、盧生一起商量說:“始皇為人,天一性一粗一暴兇狠,自以為是,他出身諸侯,兼并天下,諸事稱心,為所欲為,認為從古到今沒有人比得上他。
他專門任用治獄的官吏,獄吏們都受到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