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秦本紀第五

關燈
①,欲内相攻,是以久秦晉不相攻。

    三十一年,吳王阖闾與伍子胥伐楚,楚王亡奔随,吳遂入郢。

    楚大夫申包一皮一皮胥來告急②,七日不食,日夜哭泣。

    于是秦乃發五百乘救楚,敗吳師。

    吳師歸,楚昭王乃得複入郢。

    哀公立三十六年卒。

    太子夷公,夷公蚤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為惠公。

     ①公室:指諸侯家族。

    六卿:晉國有範氏、中行氏、智氏、趙氏、韓氏、魏氏六個家族,世代為卿,稱六卿。

    ②申包一皮一皮胥為求救兵,立倚秦庭牆哭七日七夜。

    事見《左傳·定公四年》。

     惠公元年,孔子行魯相事。

    五年,晉卿中行、範氏反晉,晉使智氏、趙簡子攻之,範、中行氏亡奔齊。

    惠公立十年卒,子悼公立。

     悼公二年,齊臣田乞弑其君孺子,立其兄陽生,是為悼公。

    六年,吳敗齊師。

    齊人弑悼公,立其子簡公。

    九年,晉定公與吳王夫差盟,争長于黃池,卒先吳①。

    吳強,陵中國②。

    十二年,齊田常弑簡公,立其弟平公,常相之。

    十三年,楚滅陳。

    秦悼公立十四年卒。

    子厲共公立。

    孔子以悼公十二年卒③。

     ①先吳:讓吳占先了。

    ②陵:欺壓。

    ③以:于,在。

     厲共公二年,蜀人來賂。

    十六年,塹河旁①。

    以兵二萬伐大荔,取其王城。

    二十一年,初縣頻陽。

    晉取武成。

    二十四年,晉亂,殺智伯②,分其國與趙、韓、魏。

    二十五年,智開與邑人來奔。

    三十三年,伐義渠,虜其王。

    三十四年,日食。

    厲共公卒,子躁公立。

     ①塹:壕溝。

    這裡是挖壕溝的意思。

    ②殺智伯,韓、趙、魏三家分晉,列為諸侯,為戰國的開始。

    事在公元前403年,《左傳》記事至此為止。

     躁公二年,南鄭反。

    十三年,義渠來伐,至渭南。

    十四年,躁公卒,立其弟懷公。

     懷公四年,庶長晁與大臣圍懷公,懷公自一殺。

    懷公太子曰昭子,蚤死,大臣乃立太子昭子之子,是為靈公。

    靈公,懷公孫也。

     靈公六年,晉城少梁①,秦擊之。

    十三年,城籍姑。

    靈公卒,子獻公不得立,立靈公季父悼子,是為簡公。

    簡公,昭子之弟而懷公子也。

     ①城少梁:在少梁築城。

     簡公六年,令吏初帶劍①。

    塹洛。

    城重泉。

    十六年卒,子惠公立。

     ①帶劍:《正義》:“春秋官吏各得帶劍。

    ”帶劍是表示威儀。

     惠公十二年,子出子生。

    十三年,伐蜀,取南鄭。

    惠公卒,出子立。

     出子二年,庶長改迎靈公之子獻公于河西而立之。

    殺出子及其母,沈之淵旁。

    秦以往者數易君,君臣乖亂①,故晉複強,奪秦河西地。

     ①乖亂:混亂,不協調。

     獻公元年,止從死。

    二年,城栎陽。

    四年正月庚寅,孝公生。

    十一年,周太史儋見獻公曰:“周故與秦國合而别,别五百歲複合,合(七)十七歲而霸王出①。

    ”十六年,桃冬花②。

    十八年,雨金栎陽③。

    二十一年,與晉戰于石門,斬首六萬,天子賀以黼黻④。

    二十三年,與魏晉戰少梁⑤,虜其将公孫痤。

    二十四年,獻公卒,子孝公立,年已二十一歲矣。

     ①“周故與”三句:這是太史儋(dān,丹)所說的一段預言吉兇禍福的谶(chèn,趁)語,在《史記》中曾四次出現,不可信。

    詳見《周本紀》烈王二年注。

     ②冬花:冬天開花。

    ③雨金:天上落金,古人以為是吉兆。

    ④黼黻(fǔfú,斧福):古繡有花紋的禮服。

    黼,黑白相間如斧形的花紋。

    黻,黑青相間如?形的花紋。

    ⑤魏晉:即魏。

    秦獻公九年(前376),韓、趙、魏三家全部瓜分晉地,廢晉靜公,晉亡。

    因魏國本是晉的一部分,所以稱之為魏晉。

     孝公元年,河山以東強國六①,與齊威、楚宣、魏惠、燕悼、韓哀、趙成侯并。

    淮泗之間,小一柄一十餘②。

    楚、魏與秦接界。

    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③,有上郡。

    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

    周室微,諸侯力政④,争相并。

    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⑤。

    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⑥,招戰士,明功賞。

    下令國中曰:“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裡,天子緻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

    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甯,國家内憂,未遑外事⑦,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⑧,醜莫大焉⑨。

    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栎陽,且欲東伐,複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

    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

    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⑩,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于是乃出兵東圍陝城,西斬戎之獂王。

     ①河山:黃河與殽山。

    ②小一柄一十餘:指魯、宋、衛、邾、騰、薛等國。

    ③濱洛以北:沿洛水往北。

    ④力政:以武力相征伐。

    政:通“征”。

    ⑤夷翟(dí,狄)遇之:像對待夷狄一樣對待秦國。

    翟,通“狄”。

    ⑥振:同“赈”,救濟。

    ⑦未遑(huáng,皇):無暇顧及。

    遑,閑暇。

    ⑧卑秦:輕視秦國。

    ⑨醜:恥。

    ⑩強秦:使秦強盛。

    尊官:提高他的官職。

    ?分土:指賜給封地。

    分,頒。

     衛鞅聞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監求見孝公①。

     ①因:通過。

    景監:名叫景的宦官。

    監,宦官。

     二年,天子緻胙①。

     三年,衛鞅說孝公變法修刑,内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②,孝公善之③。

    甘龍、杜摯等弗然④,相與争之⑤。

    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⑥。

    乃拜鞅為左庶長。

    其事在《商君》語中⑦。

     ①緻胙(zuò,作):送來祭肉。

    胙:祭肉。

    ②勸:鼓勵,勉勵。

    ③善:以為善,認為好。

    ④弗然:不以為然。

    認為不對。

    ⑤争之:為此而争辯。

    ⑥便之:以之為便,認為它合适。

    ⑦“其事”句:是說這件事記載于《商君列傳》中。

     七年,與魏惠王會杜平。

    八年,與魏戰元裡,有功。

    十年,衛鞅為大良造,将兵圍魏安邑,降之①。

    十二年,作為鹹陽,築冀阙②,秦徙都之。

    并諸小鄉聚③,集為大縣,縣一令,四十一縣。

    為田開阡陌④。

    東地渡洛⑤。

    十四年,初為賦⑥。

    十九年,天子緻伯。

    二十年,諸侯畢賀。

    秦使公子少官率師會諸侯逢澤,朝天子。

     ①降之:使安邑降服。

    ②冀阙:也叫象魏、象阙,古代廷外公布法令的門阙。

    ③鄉聚:鄉邑和村落。

    鄉,一萬二千戶為鄉。

    聚,村落。

     ④“為田”句:意思是說開辟農田,廢除井田制度下的縱橫交錯的田埂。

     ⑤東地渡洛:東部地界過了洛水。

    ⑥初為賦:開始制定新的賦稅制度。

     二十一年,齊敗魏馬陵。

     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卬。

    封鞅為列侯,号商君。

     二十四年,與晉戰雁門①,虜其将魏錯。

     孝公卒,子惠文君立。

    是歲,誅衛鞅。

    鞅之初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

    鞅曰:“法之不行,自于貴戚②。

    君必欲行法,先于太子。

    太子不可黥③,黥其傅師。

    ”于是法大用,秦人治。

    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為反,而卒車裂以徇秦國④。

     ①晉:指魏。

    雁門:據《索隐》考證,“雁”恐為“岸”之誤。

    ②貴戚:與國君同姓的親屬。

    ③黥:墨刑,以刀刻面塗墨。

    ④車裂:也叫磔(zhé,折),古代酷刑之一,把犯人綁在幾輛車上,拖裂肢一體。

    徇:示衆。

     惠文君元年,楚、韓、趙、蜀人來朝。

    二年,天子賀。

    三年,王冠①。

    四年,天子緻文武胙。

    齊、魏為王。

     五年,陰晉人犀首為大良造。

    六年,魏納陰晉,陰晉更名甯秦②。

    七年,公子卬與魏戰,虜其将龍賈,斬首八萬。

    八年,魏納河西地。

    九年,渡河,取汾陰、皮氏。

    與魏王會應。

    圍焦,降之。

    十年,張儀相秦。

    魏納上郡十五縣。

    十一年,縣義渠。

    歸魏焦、曲沃③。

    義渠君為臣。

    更名少梁曰夏陽。

    十二年,初臘④。

    十三年四月戊午,魏君為王⑤,韓亦為王⑥。

    使張儀伐取陝,出其人與魏。

     ①冠:古代貴族子弟年滿二十歲行加冠儀式,表示已成年。

    ②更名:改名。

    ③歸:歸還。

    ④初臘:初次舉行臘祭。

    臘,古代陰曆十二月舉行的一種祭祀,本為中原地區的風俗,此時秦國開始效仿之,故雲“初臘”。

    ⑤魏君:《正義》以為指魏襄王。

    又梁玉繩以為“魏君”為“秦君”之誤。

    (見《會注考證》引)⑥韓亦為王:指韓宣惠王。

     十四年,更為元年①。

    二年,張儀與齊、楚大臣會齧桑。

    三年,韓、魏太子來朝。

    張儀相魏。

    五年,王遊至北河。

    七年,樂池相秦。

    韓、趙、魏、燕、齊帥匈奴共攻秦。

    秦使庶長疾與戰修魚,虜其将申差,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奂,斬首八萬二千。

    八年,張儀複相秦。

    九年,司馬錯伐蜀,滅之。

    伐取趙中都、西陽。

    十年,韓太子蒼來質。

    伐取韓石章。

    伐敗趙将泥。

    伐取義渠二十五城。

    十一年,?裡疾攻魏焦,降之。

    敗韓岸門,斬首萬,其将犀首走。

    公子通封于蜀。

    燕君讓其臣子之②。

    十二年,王與梁王會臨晉。

    庶長疾攻趙,虜趙将莊。

    張儀相楚。

    十三年,庶長章擊楚于丹陽,虜其将屈丐,斬首八萬;又攻楚漢中,取地六百裡,置漢中郡。

    楚圍雍氏,秦使庶長疾助韓而東攻齊,到滿助魏攻燕。

    十四年,伐楚,取召陵。

    丹、犁臣③,蜀相壯殺蜀侯來降④。

     惠王卒,子武王立。

    韓、魏、齊、楚、越皆賓從⑤。

     ①元年:指後元元年(前324)。

    ②讓:指讓位。

    事詳《燕召公世家》。

    ③丹、犁:戎族的兩支,屬西南夷。

    ④“蜀相壯”句:《張儀列傳》及《戰國策·秦策》記載,司馬錯伐蜀後,蜀王改稱蜀侯,以陳莊為蜀相。

    據此,這裡“蜀相壯”即陳莊,“蜀侯”當是原蜀王或蜀王之子。

    (參用《會注考證》說)⑤越:《集解》引徐廣曰:“一作趙。

    ”賓從:歸服。

     武王元年,與魏惠王會臨晉。

    誅蜀相壯。

    張儀、魏章皆東出之魏。

    伐義渠、丹、犁。

    二年,初置丞相,?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

    張儀死于魏。

    三年,與韓襄王會臨晉外。

    南公揭卒,?裡疾相韓。

    武王謂甘茂曰:“寡人欲容車通三川①,窺周室,死不恨矣②。

    ”其秋,使甘茂、庶長封伐宜陽。

    四年,拔宜陽,斬首六萬。

    涉河,城武遂。

    魏太子來朝。

    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

    王與孟說舉鼎,絕膑③。

    八月,武王死。

    族孟說④。

    武王取魏女為後,無子。

    立異母弟,是為昭襄王。

    昭襄母楚人,姓芈氏,号宣太後。

    武王死時,昭襄王為質于燕,燕人送歸,得立。

     ①容車通三川:《戰國策·秦策》無“容”字。

    又《會注考證》引安井衡曰:“車通三川者,欲容車之廣,通三川之路也,不必須廣。

    ”據此,則“容車”指能容車通過的窄路。

    三川,三川郡,當時屬韓國,境内有河、洛、伊三條河流,故名三川。

    東、西周在三川郡中,所以這裡“三川”實際是指周都洛陽,所以下句說“窺周室”。

    ②恨:遺憾。

    ③膑:膝蓋骨。

    ④族:滅族,滿門抄斬。

     昭襄王元年,嚴君疾為相。

    甘茂出之魏。

    二年,慧星見。

    庶長壯與大臣、諸侯、公子為逆,皆誅,及惠文後皆不得良死①。

    悼武王後出歸魏。

    三年,王冠。

    與楚王會黃棘、與楚上庸②。

    四年,取蒲阪。

    慧星見。

    五年,魏王來朝應亭,複與魏蒲阪。

    六年,蜀侯輝反③,司馬錯定蜀。

    庶長奂伐楚,斬首二萬。

    泾陽君質于齊。

    日食,晝晦。

    七年,拔新城。

    ?裡子卒。

    八年,使将軍芈戎攻楚,取新市。

    齊使章子,魏使公孫喜,韓使暴鸢共攻楚方城,取唐眛。

    趙破中山,其君亡,竟死齊。

    魏公子勁、韓公子長為諸侯④。

    九年,孟嘗君薛文來相秦。

    奂攻楚,取八城,殺其将景快。

    十年,楚懷王入朝秦,秦留之。

    薛文以金受免⑤。

    樓緩為丞相。

    十一年,齊、韓、魏、趙、宋、中山五國共攻秦⑥,至鹽氏而還。

    秦與韓、魏河北及封陵以和。

    慧星見。

    楚懷王走之趙,趙不受,還之秦,即死,歸葬。

    十二年,樓緩免,穰侯魏冉為相。

    予楚粟五萬石。

     ①及:連及,牽連。

    良死:好死,善終。

    ②與:給,這裡是歸還的意思。

    ③蜀侯輝(huī,輝)反:《索隐》:“《華陽國志》曰:‘秦封王子輝為蜀侯祭,蜀侯祭,歸胙于王,後母疾之,加毒以進,王大怒,使司馬錯賜輝劍。

    ’此輝不同也。

    ”④為諸侯:指受到魏、韓的分封。

    《索隐》:“别封之邑,比之諸侯,猶商君、趙長安君然。

    ”⑤以金受免:《正義》以為“金受”是秦丞相之姓名。

    《會注考證》引方苞、張文虎說,以為“金受”或為“受金”之倒。

    又引梁玉繩曰:“考《孟嘗君傳》:秦昭王以為相。

    人或說昭王曰:“孟嘗君相秦,必先齊而後秦,秦其危矣。

    ”于是昭王乃止囚孟嘗君。

    ’疑金受是說昭王之人。

    ”今姑從梁說。

    ⑥中山:《正義》:“蓋中山此時屬趙,故雲五國也。

    ”一說:當為衍文。

     十三年,向壽伐韓,取武始。

    左更白起攻新城。

    五大夫禮出亡奔魏。

    任鄙為漢中守。

    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韓、魏于伊阙,斬首二十四萬,虜公孫喜,拔五城。

    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複予之。

    攻楚,取宛。

    十六年,左更錯取轵及鄧。

    冉免。

    封公子市宛,公子悝鄧,魏冉陶,為諸侯。

    十七年,城陽君入朝,及東周君來朝。

    秦以垣為蒲阪、皮氏①。

    王之宜陽。

    十八年,錯攻垣、河雍②,決橋取之。

    十九年,王為西帝,齊為東帝,皆複去之。

    呂禮來自歸③。

    齊破宋,宋王在魏,死溫。

    任鄙卒。

    二十年,王之漢中,又之上郡、北河。

    二十一年,錯攻魏河内。

    魏獻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東賜爵,赦罪人遷之。

    泾陽君封宛。

    二十二年,蒙武伐齊。

    河東為九縣,與楚王會宛。

    與趙王會中陽。

    二十三年,尉斯離與三晉、燕伐齊,破之濟西。

    王與魏王會宜陽,與韓王會新城。

    二十四年,與楚王會鄢,又會穰。

    秦取魏安城,至大梁,燕、趙救之,秦軍去。

    魏冉免相。

    二十五年,拔趙二城。

    與韓王會新城,與魏王會新明邑。

    二十六年,赦罪人遷之穰。

    侯冉複相。

    二十七年,錯攻楚。

    赦罪人遷之南陽。

    白起攻趙,取代光狼城。

    又使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

    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鄧,赦罪人遷之。

    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④,楚王走。

    周君來。

    王與楚王會襄陵。

    白起為武安君。

    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

    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兩城。

    楚人反我江南。

    三十二年,相穰侯攻魏,至大梁,破暴鸢,斬首四萬,鸢走,魏入三縣請和。

    三十三年,客卿胡(傷)[陽]攻魏卷、蔡陽、長社,取之。

    擊芒卯華陽,破之,斬首十五萬。

    魏入南陽以和。

    三十四年,秦與魏、韓上庸地為一郡,南陽免臣遷居之⑤。

    三十五年,佐韓、魏、楚伐燕⑥。

    初置南陽郡。

    三十六年,客卿竈攻齊,取罷、壽,予穰侯。

    三十八年,中更胡(傷)[陽]攻趙阏與,不能取。

    四十年,悼太子死魏,歸葬芷陽。

    四十一年夏,攻魏,取邢丘、懷。

    四十二年,安國君為太子。

    十月,宣太後薨,葬芷陽郦山。

    九月,穰侯出之陶。

    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韓,拔九城,斬首五萬。

    四十四年,攻韓南(郡)[陽],取之。

    四十五年,五大夫贲攻韓,取十城。

    葉陽君悝出之國,未至而死。

    四十七年,秦攻韓上一黨一,上一黨一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

    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于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

    四十八年十月,韓獻垣雍。

    秦軍分為三軍。

    武安君歸。

    王龁将伐趙武安、皮牢,拔之。

    司馬梗北定太原,盡有韓上一黨一。

    正月,兵罷,複守上一黨一。

    其十月,五大夫陵攻趙邯鄲。

    四十九年正月,益發卒佐陵。

    陵戰不善,免,王龁代将。

    其十月,将軍張唐攻魏,為蔡尉捐弗守⑦,還斬之。

    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為士伍⑧,遷陰密。

    張唐攻鄭⑨,拔之。

    十二月,益發卒軍汾城旁。

    武安君白起有罪,死。

    龁攻邯鄲,不拔,去,還奔汾軍。

    二月餘⑩,攻晉軍(11),斬首六千,晉楚流死河二萬人(12)。

    攻汾城,即從唐拔甯新中,甯新中更名安陽。

    初作河橋(13)。

     ①為:《索引》以為是“易”字之誤。

    ②攻垣:《正義》:“蓋蒲阪、皮氏又歸魏,魏複以為垣,今重攻取之也。

    ”③歸:投案自首。

    ④取郢為南郡:奪取楚都郢,淪為秦的南郡。

    ⑤“秦與魏、韓”句:此句語意不順,疑有脫誤。

    免臣,指被赦免罪過的臣民。

    ⑥佐韓、魏、楚伐燕:梁玉繩據《戰國策》以為此次伐燕的是齊、韓、魏三國,燕使太子請救于楚,楚王使景陽救之。

    《史記》記載有誤。

    (見《會注考證》引)⑦捐:棄,丢失。

    ⑧為士伍:意思是剝奪官爵,降為士兵。

    士伍,指士兵。

    古代軍隊以五人為伍。

    ⑨鄭:梁玉繩《史記志疑》:“疑是‘鄚’字之訛,趙地訛。

    ”⑩二月餘:指其後兩個多月。

    (11)晉軍:指魏軍。

    (12)“晉、楚流死河”句:《會注考證》雲:古鈔本“河”下有“者”字。

    又引梁玉繩雲:楚即救趙邯鄲之楚軍,因秦伐魏,楚軍轉而又去救魏。

    (13)河橋:即蒲津橋。

     五十一年,将軍摎攻韓,取陽城、負黍,斬首四萬。

    攻趙,取二十餘縣,首虜九萬①。

    西周君背秦,與諸侯約從,将天下銳兵出伊阙攻秦,令秦毋得通陽城。

    于是秦使将軍摎攻西周。

    西周君走來自歸,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城,口三萬②。

    秦王受獻,歸其君于周。

    五十二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

    周初亡。

     ①首虜:所獲敵人的首級。

    ②口:指人口。

     五十三年,天下來賓①。

    魏後,秦使摎伐魏,取吳城。

    韓王入朝,魏委國聽令②。

    五十四年,王郊見上帝于雍③。

    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

    尊唐八子為唐太後,而合其葬于先王。

    韓王衰绖入吊祠④,諸侯皆使其将相來吊祠,視喪事⑤。

     ①賓:服從,歸顧。

    ②委:托付。

    ③郊:在國都南郊祭天。

    ④吊祠:吊唁祭祀。

    ⑤視:料理,治理。

     孝文王元年,赦罪人,修先王功臣①,褒厚親戚②,弛苑囿③。

    孝文王除喪④,十月己亥即位,三日辛醜卒,子莊襄王立。

     ①修:推舉,論列。

    ②褒厚:厚待,優待。

    ③弛:廢,毀。

     ④除喪:除去喪服,即服喪期滿。

     莊襄王元年,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于民①。

    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盡入其國。

    秦不絕其祀,以陽人地賜周君②,奉其祭祀。

    使蒙骜伐韓,韓獻成臯、鞏。

    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

    二年,使蒙骜攻趙,定太原。

    三年,蒙骜攻魏高都、汲,拔之。

    攻趙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

    四月日食。

    (四年)王龁攻上一黨一。

    初置太原郡。

    魏将無忌率五國兵擊秦,秦卻于河外。

    蒙骜敗,解而去。

    五月丙午,莊襄王卒,子政立,是為秦始皇帝。

     ①骨肉:指至親。

    ②陽人:即陽人聚。

    地名。

     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為三十六郡,号為始皇帝。

    始皇帝五十一年而崩①,子胡亥立,是為二世皇帝。

    三年,諸侯并起叛秦,趙高殺二世,立子嬰。

    子嬰立月餘,諸侯誅之,遂滅秦②。

    其語在《始皇本紀》中③。

     ①五十一年而崩:《會注考證》引張文虎曰:“疑本作‘年五十而崩’,衍‘一’字,又誤倒耳。

    ”譯文依此。

    ②遂滅秦:《索隐》:“秦自襄公至二世,凡六百一十七歲。

    ”《秦始皇本紀》:“襄公至二世,六百一十歲。

    ”《會注考證》引張文虎曰:“秦襄元年甲子至二世三年甲午,凡五百七十一年。

    《索隐》‘六’當作‘五’,‘一’‘七’二字當互易。

    ”③“其語”句:是說詳細情況記載于《秦始皇本紀》中。

     太史公曰:秦之先為嬴姓。

    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①。

    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②。

     ①終黎氏:《集解》引徐廣曰:“《世本》作‘鐘離’。

    ”②趙氏:秦為嬴姓,以趙為氏。

    上古時,姓氏有别,姓為族号,氏為姓的分支。

    戰國以後,人們以氏為姓,姓、氏逐漸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