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譯文·周本紀第四

關燈
讀箴誡之言。

    (19)百工:百官,衆官。

    (20)傳語:指由别人把意見傳給王。

    (21)規:規勸,規谏。

    (22)親戚:指王之同宗親屬。

    補察:補察王之過失。

    (23)耆艾:老年人,這裡指師傅。

    古以六十為耆,五十為艾。

    修:告誡。

    (24)悖(bèi,背):違背。

    (25)原:高而平之地。

    隰(xí,習):低而濕之地。

    衍:低平之地。

    沃:有水流灌溉之地。

    (26)善敗:好壞。

    (27)成:指慮成于心,即心裡考慮好了。

    (28)與:語氣詞。

    幾何:多久。

    (29)相與:一起,共同。

     厲王太子靜匿召公之家①,國人聞之,乃圍之。

    召公曰:“昔吾驟谏王②,王不從,以及此難③也。

    今殺王太子,王其以我為雠而怼怒乎④?夫事君者,險而不雠怼⑤,怨而不怒,況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脫⑥。

     ①匿:隐藏。

    ②驟:屢次,多次。

    ③及:趕上,招緻。

    ④雠(chóu,仇):仇恨。

    怼:怨恨。

    ⑤險:指處于險境。

    ⑥竟:最終,終于。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①,号曰:“共和”②。

    共和十四年,厲王死于彘。

    太子靜長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為王,是為宣王。

    宣王即位,二相輔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複宗周③。

    十二年,魯武公來朝。

     ①周公:周公旦次子的後代。

    周公長子伯禽封于魯,次子留京輔佐周室,世為周公。

    ②共和:周厲王被國人趕下台之後,國政由大臣召公和周公共同執掌。

    史稱“共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戰國曆史有确切紀年的開始。

    ③宗:尊奉。

     宣王不修籍于千畝①,虢文公谏曰不可,王弗聽。

    三十九年,戰于千畝,王師敗績于姜氏之戎②。

     ①修籍(jiè,借):耕種籍田。

    籍,籍田,帝王親自耕種的田地。

    實際上隻在春耕時象征一性一地參加耕作,以示重農。

    ②敗績:潰敗。

     宣王既亡南國之師①,乃料民于太原②。

    仲山甫谏曰:“民不可料也。

    ”宣王不聽,卒料民。

     四十六年,宣王崩,子幽王宮湦立。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陽甫曰:“周将亡矣。

    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③;若過其序④,民亂之也⑤。

    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⑥,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實震⑦,是陽失其所而填陰也⑧。

    陽失而在陰⑨,原必塞⑩;原塞,國必亡。

    夫水土演而民用(11)也。

    土無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12),河竭而商亡。

    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13),其川原又塞,塞必竭。

    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征也(14)。

    川竭必山崩。

    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15)。

    天之所棄,不過其紀。

    ”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

     ①南國:南方。

    《集解》引韋昭曰:“南國,指江、淮之間。

    ”師:軍隊。

    ②料:《集解》引韋昭曰:“料,數也。

    ”指清點民衆數字,以便征兵。

    ③序:次序。

    ④過:失。

    ⑤民亂之:實際是說天子亂之。

    《集解》引韋昭曰:“言民,不敢斥王者也。

    ”⑥迫:壓迫。

    蒸:氣體升騰上升。

    ⑦實:句中語氣詞,表示肯定。

    ⑧填陰:為陰氣所鎮伏。

    填,通“鎮”。

    《國語·周語上》作“鎮”。

    ⑨陽失而在陰:指陽氣失去它應處的位置處在了陰氣之下。

    ⑩原:同“源”,水源。

    《國語·周語上》作“川源必塞”。

    (11)演:水土通氣,滋潤。

    (12)竭:幹涸,枯竭。

    (13)二代:指夏、商二代。

    季:末,末世,末年。

    (14)征:征象,征兆。

    (15)數:數目,數字。

    紀:極,終。

    《集解》引韋昭曰:“數起于一,終于十,十則更,故曰紀也。

    ” 三年,幽王嬖一愛一褒姒①。

    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廢太子。

    太子母申侯女,而為後。

    後幽王得褒姒,一愛一之,欲廢申後,并去太子宜臼②,以褒姒為後,以伯服為太子。

    周太史伯陽讀史記曰③:“周亡矣。

    ”昔自夏後氏之衰也,有二神龍止于夏帝庭而言曰④:“餘⑤,褒之二君⑥。

    ”夏帝蔔殺之與去之與止之⑦,莫吉⑧。

    蔔請其漦而藏之⑨,乃吉。

    于是布币而策告之⑩,龍亡而漦在(11),椟而去之(12)。

    夏亡,傳此器殷。

    殷亡,又傳此器周。

    比三代(13),莫敢發之(14)。

    至厲王之末,發而觀之。

    漦流于庭,不可除。

    厲王使婦人一裸一而噪之(15)。

    漦化為玄鼋(16),以入王後宮(17)。

    後宮之童妾既龀而遭之(18),既笄而孕(19),無夫而生子(20),懼而去之。

    宣王之時童女謠曰(21):“檿弧箕服(22),實亡周國。

    ”于是宣王聞之,有夫婦賣是器者,宣王使執而戮之(23)。

    逃于道,而見鄉者後宮童妾所棄妖子出于路者(24),聞其夜啼,哀而收之(25),夫婦遂亡,奔于褒。

    褒人有罪,請入童妾所棄女子者于王以贖罪。

    棄女子出于褒,是為褒姒。

    當幽王三年,王之後宮見而一愛一之(26),生子伯服,竟廢申後及太子,以褒姒為後,伯服為太子。

    太史伯陽曰:“禍成矣,無可奈何(27)!” ①嬖:一寵一愛一。

    ②去:廢掉。

    ③史記:史書的通稱,古時各國都有自己的史記。

    《正義》:“諸國皆有史以記事,故曰史記。

    ”④庭:同“廷”,朝廷,宮廷。

    ⑤餘:我,我們。

    ⑥褒:當時的國名。

    ⑦蔔殺之與去之與止之:意思是通過占蔔來決定是殺掉它們還是趕走它們還是留住它們。

    ⑧莫吉:沒有一樣是吉祥的。

    ⑨請:求。

    漦(lí,離):涎沫。

    《國語·鄭語》韋昭注:“漦,龍所吐沫。

    ”⑩币:泛指用作禮物的絲織品。

    策告之:《集解》引韋昭曰:“以簡策之書告龍,而請其漦也。

    ”(11)亡:消失。

    (12)椟(dú,讀):木匣子。

    這裡是用匣子裝的意思。

    (13)比:接連,連續。

    (14)發:打開。

    (15)一裸一:赤身。

    噪:很多人一起叫嚷,喧嘩。

    (16)玄鼋:蜥蜴之類。

    鼋,也作“蚖”。

    (17)後宮:古代帝王妃嫔所處的地方叫“後宮”。

    (18)童妾:小女婢。

    。

    既龀(chèn,趁):剛剛換完牙。

    龀,兒童換牙。

    遭:遇上,碰上。

    (19)既笄(jī,機):成年以後。

    笄,古代盤頭發用的簪子,這裡指女子可以插笄的年齡,即成年。

    (20)子:孩子。

    古代男一女通稱子。

    (21)謠:歌謠。

    (22)檿(yǎn,眼)弧:山桑木制成的弓。

    弧,弓。

    箕服:箕木制成的箭囊。

    服,箭囊。

    (23)使:派人。

    執:捉拿,拘捕。

    戮:斬,殺。

    (24)鄉(xiàng,向)先前。

    鄉,同“向”。

    妖子:夭子,嬰孩。

    夭:初生的。

    《集解》引徐廣曰:“妖,一作‘夭’。

    夭,幼少也。

    ”(25)哀:憐憫,同情。

    (26)之後宮:到後宮去。

    (27)無可奈何:意思是沒有辦法可以改變了。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①,故不笑②。

    幽王為烽燧大鼓③,有寇至則舉烽火④。

    諸侯悉至⑤,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

    幽王說之⑥,為數舉烽火⑦。

    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⑧。

     ①萬方:各種方法。

    ②故:依舊:終究。

    ③烽燧:古時遇敵人來犯,邊防人員點火報警,夜裡點的火叫烽,白天燒的煙叫燧。

    《正義》認為:“晝日燃烽以望火煙,夜舉燧以望火光也。

    ”④寇:盜匪或入侵的敵人。

    烽火:泛指上文的烽燧。

    ⑤悉:全都。

    ⑥說:同“悅”。

    ⑦數:多次,屢次。

    ⑧益:漸漸。

     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怨。

    石父為人佞巧①,善谀好利②,王用之。

    又廢申後,去太子也。

    申侯怒,與缯、西夷犬戎攻幽王。

    幽王舉烽火征兵③,兵莫至。

    遂殺幽王骊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④。

    于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⑤,是為平王,以奉周祀⑥。

     ①佞巧:巧言谄媚。

    ②谀:用言語奉承,讨好。

    ③征兵:征集四方諸侯的救兵。

    ④賂(lù,路):财物。

    按:自武王滅殷至此,史稱西周。

    《集解》引《汲冢紀年》曰:“自武王滅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也。

    ”⑤即:接近,靠攏。

    ⑥奉周祀:繼承周朝的祭祀。

     平王立,東遷于雒邑①,辟戎寇。

    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②。

     ①東遷于雒邑:往東遷都到雒邑。

    自平王東遷洛邑(公元前770年)開始了東周時代。

    ②方伯:一方諸侯之長。

     四十九年,魯隐公即位。

     五十一年,平王崩,太子洩父蚤死①,立其子林,是為桓王。

    桓王,平王孫也。

     桓王三年,鄭莊公朝,桓三不禮②。

    五年,鄭怨,與魯易許田。

    許田,天子之用事太山田也③。

    八年,魯殺隐公,立桓公。

    十三年,伐鄭,鄭射傷桓王④,桓王去歸。

     ①蚤:通“早”。

    ②不禮:沒有以禮相待。

    ③“許田”句:《索隐》:“《左傳》鄭伯以璧假許田,卒易祊(bēng,崩)。

    祊是鄭祀太山之田,許是魯朝京師之湯沐邑,有周公廟,鄭以其近,故易取之。

    此雲‘許田天子用事太山田’,誤。

    ”用事:指祭祀。

    ④鄭射傷桓王:事見《左傳·隐公八年》,繻(rú,如)葛之役,鄭将祝聃傷桓王肩膀。

     二十三年,桓王崩,子莊王佗立。

    莊王四年,周公黑肩欲殺莊王而立王子克。

    辛伯告王,王殺周公。

    王子克奔燕。

     十五年,莊王崩,子釐王胡齊立。

    釐王三年,齊桓公始霸①。

     ①霸:稱霸。

    霸,即春秋戰國時諸侯國的盟主。

     五年,釐王崩,子惠王阆立。

    惠王二年。

    初,莊王嬖姬姚,生子穨,穨有一寵一①。

    及惠王即位,奪其大臣園以為囿②,故大夫邊伯等五人作亂③,謀召燕、衛師,伐惠王。

    惠王奔溫,已居鄭之栎。

    立釐王弟頹為王。

    樂及遍舞④,鄭、虢君怒。

    四年,鄭與虢君伐殺王頹,複入惠王⑤。

    惠王十年,賜齊桓公為伯⑥。

     ①有一寵一:受一寵一愛一。

    ②囿(yòu,又):豢養各種動物的園林。

    ③“故大夫邊迫等五人”:據《左傳·莊公十九年》記載,五人是蒍(wěi,委)國、邊伯、詹父、子禽、祝跪。

    ④遍舞:各種音樂舞蹈。

    《國語·周語上》韋昭曰:“遍舞,六代之樂。

    謂黃帝曰雲門,堯曰鹹池、舜曰箫韶,禹曰大夏,殷曰大獲,周曰大武也。

    ”⑤入:使入,這裡指送回朝廷。

    ⑥伯:諸侯之長。

     二十五年,惠王崩。

    子襄王鄭立。

    襄王母蚤死,後母曰惠後。

    惠後生叔帶,有一寵一于惠王,襄王畏之。

    三年,叔帶與戎、翟謀伐襄王,襄王欲誅叔帶,叔帶奔齊。

    齊桓公使管仲平戎于周①,使隰朋平戎于晉。

    王以上卿禮管仲②。

    管仲辭曰:“臣賤有司也③,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④。

    若節春秋來承王命⑤,何以禮焉。

    陪臣敢辭⑥。

    ”王曰:“舅氏⑦,餘嘉乃勳⑧,毋逆朕命⑨。

    ”管仲卒受下卿之禮而還⑩。

    九年,齊桓公卒。

    十二年,叔帶複歸于周。

     ①平戎于周:讓戎與周講和。

    平,媾和,和睦。

    這裡是講和的意思。

    ②以上卿禮管仲:按照上卿的禮節款待管仲。

    按:管仲在齊國為下卿。

    ③賤有司:微賤的臣子。

    ④守:守臣,天子任命的大臣。

    《禮記·王制》:“大國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國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

    ”齊為次國,二卿為天子所命,即國、高二氏,為上卿。

    一卿為桓公所命,即管仲,為下卿。

    ⑤節春秋承王命:意思是按季節在春秋兩季來朝觐。

    ⑥陪臣:雙重稱臣。

    諸侯的臣子對天子來說,即陪臣《集解》引服虔曰:“陪,重也。

    ”敢:表示謙敬,有冒味的意思。

    辭:辭謝。

    ⑦舅氏:管仲為周之同姓,此處周王稱他為舅氏,是據齊與周的關系。

    周武王娶齊太公女為後,故齊、周世代為舅甥關系。

    ⑧嘉:稱許、贊賞。

    乃:你的。

    勳:功勳,即上文所說的平戎之功。

    ⑨逆:不順,違背。

    朕:我,我的。

    ⑩卒:最終,終于。

     十三年,鄭伐滑,王使遊孫、伯服請滑①,鄭人囚之。

    鄭文公怨惠王之入不與厲公爵②,又怨襄王之與衛滑③,故囚伯服。

    王怒,将以翟伐鄭。

    富辰谏曰:“凡我周之東徙,晉、鄭焉依④。

    子穨之亂,又鄭之由定⑤,今以小怨棄之!”王不聽。

    十五年,王降翟師以伐鄭⑥。

    王德翟人⑦,将以其女為後,富辰谏曰:“平、桓、莊、惠皆受鄭勞,王棄親一親翟,不可從。

    ”王不聽。

    十六年,王绌翟後⑧,翟人來誅。

    殺譚伯。

    富辰曰:“吾數谏不從,如是不出,王以我為怼乎?”乃以其屬死之⑨。

     ①請滑:為滑求情。

    ②爵:酒器。

    周惠王巡視鄭、虢,送給虢公一隻玉爵,而送給鄭伯一塊有飾帶的銅鏡,鄭伯由此怨恨周王。

    (事見《左傳·莊公二十一年》)③與:幫助。

    ④晉、鄭焉依:等于說“依晉、鄭”,依靠晉國和鄭國。

    焉,是,之。

    ⑤鄭之由:等于說“由鄭”。

    ⑥降:賜予,給予。

    ⑦德:感恩。

    ⑧绌(chù,觸):通“黜”,廢,貶退。

    ⑨屬:徒屬,屬衆。

    死之:指與狄師作戰而死。

     初,惠後欲立王子帶,故以一黨一開翟人①,翟人遂入周。

    襄王出奔鄭,鄭居王于。

    子帶立為王,取襄王所绌翟後與居溫②。

    十七年,襄王告急于晉,晉文公納王而誅叔帶③。

    襄王乃賜晉文公珪鬯弓矢④,為伯,以河内地與晉。

    二十年,晉文公召襄王,襄王會之河陽、踐土,諸侯畢朝,書諱曰“天王狩于河陽”⑤。

     ①一黨一:一黨一羽。

    開:導。

    ②取:同“娶”。

    與居溫:跟她住在溫邑。

    ③納:收容,接納。

    ④珪:同“圭”。

    上尖下方的玉器。

    鬯(chàng,唱):祭祀用的香酒。

    一說通“”,裝弓的袋子。

    ⑤天王:指周天子。

    狩:巡狩,帝王巡察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

    按:此句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公羊傳》“狩”作“守”(同“狩”)。

     二十四年,晉文公卒。

     三十一年,秦穆公卒。

     三十二年,襄王崩,子頃王壬臣立。

    頃王六年,崩,子匡王班立。

    匡王六年,崩,弟瑜立,是為定王。

     定王元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①,次洛②,使人問九鼎③。

    王使王孫滿應設以辭④,楚兵乃去。

    十年,楚莊王圍鄭,鄭伯降,已而複之。

    十六年,楚莊王卒。

     ①陸渾之戎:戎族的一支,世居陸渾(在秦晉兩國的西北),後被秦、晉二國誘而徙之伊川(今河南省伊川縣和嵩縣東北一帶。

    )②次:臨時駐紮。

    ③問九鼎:問九鼎的大小輕重。

    九鼎相傳是夏禹集天下之金所鑄,以象征九州。

    後來成了象征中央王權的國寶。

    楚莊王問鼎,表現出要取代周王朝的野心。

    ④王孫滿應設以辭:意思是準備辭令來回答。

    事見《左傳·宣公三年》。

     二十一年,定王崩,子簡王夷立。

    簡王十三年,晉殺其君厲公,迎子周于周,立為悼公。

     十四年,簡王崩,子靈王洩心立。

    靈王二十四年,齊崔杼弑其君莊公①。

     ①弑:古代統治階級稱子殺父、臣殺君為弑。

     二十七年,靈王崩,子景王貴立。

    景王十八年,後太子聖而蚤卒①。

    二十年,景王一愛一子朝,欲立之,會崩②,子丐之一黨一與争立,國人立長子猛為王,子朝攻殺猛。

    猛為悼王。

    晉人攻子朝而立丐,是為敬王。

     ①聖:一精一明通達。

    ②會崩:正趕上景王逝世。

     敬王元年,晉人入敬王,子朝自立,敬王不得入;居澤。

    四年,晉率諸侯入敬王于周,子朝為臣,諸侯城周①。

    十六年,子朝之徒複作亂,敬王奔于晉。

    十七年,晉定公遂入敬王于周。

     ①城周:為周築都城。

    城,築城。

     三十九年,齊田常殺其君簡公①。

     ①“齊田常”句:田常于齊簡公四年殺簡公,立平公,自任齊相,齊國之政由此歸田氏。

    至周安王時,命田常曾孫田和為諸侯,齊由田氏代替了姜氏統治。

    事詳《田敬仲完世家》。

     四十一年,楚滅陳。

    孔子卒。

     四十二年,敬王崩,子元王仁立。

    元王八年,崩,子定王介立。

     定王十六年,三晉滅智伯①,分有其地。

     二十八年,定王崩,長子去疾立,是為哀王。

    哀王立三月,弟叔襲殺哀王而自立,是為思王。

    思王立五月,少弟嵬攻殺思王而自立,是為考王。

    此三王皆定王之子。

     ①三晉:指韓、趙、魏三國。

     考王十五年,崩,子威烈王午立。

     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為桓公,以續周公之官職①。

    桓公卒,子威公代立。

    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于鞏以奉王,号東周惠公。

     ①續周公之官職:周公黑肩被周莊王殺了之後,周公之職就空缺了,這時又讓桓公來擔任周公之官位職事。

     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

    命韓、魏、趙為諸侯。

     二十四年,崩,子安王驕立。

    是歲盜殺楚聲王。

     安王立二十六年,崩,子烈王喜立。

    烈王二年,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周與秦國合而别,别五百載複合,合十七歲而霸王者出焉①。

    ” ①“始周”三句:這是太史儋(dān,擔)所說的一段預言吉兇禍福的谶語,《史記》中四見,不可信。

    對這三句的解說曆來不一,《會注考證》引中井積德曰:“秦祖事周,未别封,是始合也。

    襄公始列為諸侯,是别也。

    及西周獻地,是複合也。

    霸王,指始皇一人。

    若年數少差,固所不論,是谶文之常也。

    ”今錄于此,以供參考。

    霸王(wàng,旺)者,稱霸稱王的人。

     十年①,烈王崩,弟扁立,是為顯王。

    顯王五年,賀秦獻公,獻公稱伯。

    九年,緻文武胙于秦孝公②。

    二十五年,秦會諸侯于周。

    二十六年,周緻伯于秦孝公③。

    三十三年,賀秦惠王。

    三十五年,緻文武胙于秦惠王。

    四十四年,秦惠王稱王。

    其後諸侯皆為王。

     四十八年,顯王崩,子慎靓王定立。

    慎靓王立六年,崩,子赧王延立。

    王赧時東西周分治④。

    王赧徙都西周。

     ①十年:《會注考證》曰:“據《表》,‘十’當作‘七’。

    ②胙(zuò,作):祭祀用的肉。

    ③緻伯:送給“伯”的稱号。

    ④東西周分治:周赧(nǎn,上聲南)王時,周天子微弱,實際已成傀儡,所以東西周分治,各自為政。

    東都在鞏,西都在洛陽。

     西周武公之共太子死,有五庶子①,毋适立②。

    司馬翦謂楚王曰:“不如以地資公子咎③,為請太子。

    ”左成曰:“不可。

    周不聽,是公之知困而交疏于周也④。

    不如請周君孰欲立,以微告翦⑤,翦請令楚(賀)〔資〕之以地。

    ”果立公子咎為太子。

     ①庶子:非王後所生的兒子。

    ②毋适立:沒有嫡子可立為太子。

    适,通“嫡”。

    ③資:助。

    ④知(zhì,智)困:智謀不利,主意行不通。

    知,同“智”。

    ⑤微告:暗中告訴。

    微,暗中。

     八年,秦攻宜陽,楚救之。

    而楚以周為秦故①,将伐之。

    蘇代為周說楚王曰:“何以周為秦之禍也?言周之為秦甚于楚者,欲令周入秦也,故謂‘周秦’也②。

    周知其不可解,必入于秦,此為秦取周之一精一者也③。

    為王計者④,周于秦因善之⑤,不于秦亦言善之,以疏之于秦。

    周絕于秦⑥,必入于郢矣。

    ” ①楚以周為秦:楚國認為周幫助秦。

    為,助。

    《索隐》:“宜陽,韓也,秦攻而楚救之,周為韓出兵,而楚疑周為秦,因加兵伐周。

    ”②周秦:《索隐》:“周秦相近,秦欲并周而外睦于周,故當時諸侯鹹謂‘周秦’。

    ”③一精一者:指一精一妙之計。

    ④計:考慮,打算。

    ⑤于:為。

    ⑥絕于秦:與秦斷交。

     秦借道兩周之間①,将以伐韓,周恐借之畏于韓,不借畏于秦。

    史厭謂周君曰:“何不令人謂韓公叔曰‘秦之敢絕周而伐韓者②,信東周也。

    公何不與周地,發質使之楚’③?秦必疑楚不信周,是韓不伐也。

    又謂秦曰‘韓強與周地④,将以疑周于秦也⑤,周不敢不受’。

    秦必無辭而令周不受,是受地于韓而聽于秦。

    ” ①兩周之間:東周與西周之間,為秦伐韓必經之路。

    ②絕:橫過,穿過。

    ③發:派出。

    質:人質。

    ④強(qiǎng,搶):強行,竭力堅持。

    ⑤疑周于秦:使周被秦懷疑。

     秦召西周君,西周君惡往①,故令人謂韓王曰:“秦召西周君,将以使攻王之南陽也,王何不出兵于南陽?周君将以為辭于秦②。

    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踰河而攻南陽矣③。

    ” ①惡往:不樂意前往。

    ②以為辭:拿它作為托辭。

    ③踰:越過,渡過。

     東周與西周戰,韓救西周。

    或為東周說韓王曰:“西周故天子之國,多名一器重寶。

    王案兵毋出①,可以德東周,而西周之寶必可以盡矣。

    ” ①案:壓住,止住。

     王赧謂成君①。

    楚圍雍氏,韓征甲與粟于東周②,東周君恐,召蘇代而告之。

    代曰:“君何患于是。

    臣能使韓毋征甲與粟于周,又能為君得高都。

    ”周君曰:“子苟能③,請以國聽子。

    ”代見韓相國曰:“楚圍雍氏,期三月也④,今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⑤。

    今相國乃征甲與粟于周,是告楚病也。

    ”韓相國曰:“善。

    使者已行矣。

    ”代曰:“何不與周高都?”韓相國大怒曰:“吾毋征甲與粟于周亦已多矣,何故與周高都也?”代曰:“與周高都,是周折而入于韓也,秦聞之必大怒忿周⑥,即不通周使,是以高都得完周也⑦。

    曷為不與⑧?”相國曰:“善。

    ”果與周高都。

     ①王赧謂成君:《集解》引徐廣曰:“《戰國策》曰:‘韓兵入西周,西周令成君辯說秦求救。

    ’當是說此事而脫誤也。

    ”按:今本《戰國策》無徐廣所引一段。

    ②征:求。

    ③苟:如果。

    ④期:約期,預期。

    ⑤病:疲。

    ⑥忿:怨恨。

    ⑦:同“弊”,破舊的。

    完:完整的。

    ⑧曷:何。

     三十四年,蘇厲謂周君曰:“秦破韓、魏,撲師武①,北取趙蔺、離石者,皆白起也。

    是善用兵,又有天命。

    今又将兵出塞攻梁,梁破則周危矣。

    君何不令人說白起乎?曰‘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

    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

    左右觀者數千人,皆曰善射。

    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

    養由基怒,釋弓搤劍②,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诎右也③。

    夫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不以善息④,少焉氣衰力倦⑤,弓撥矢鉤⑥,一發不中者,百發盡息。

    ”今破韓、魏,撲師武,北取趙蔺、離石者,公之功多矣。

    今又将兵出塞,過兩周,倍韓⑦,攻梁,一舉不得,前攻盡棄。

    公不如稱病而無出⑧’。

    ” ①撲:打敗。

    ②釋:放下。

    搤(è,扼):握。

    ③支左诎(qū,屈)右:指左手伸直,撐住杯身,右手彎曲拉開弓弦。

    诎,彎曲。

    ④以善息:在恰到好處的時候停下來。

    息,停止。

    ⑤不焉:一會兒。

    ⑥撥:不正。

    鈎:不直。

    ⑦倍:同“背”,背向。

    ⑧稱病:假稱有病。

     四十二年,秦破華陽約①。

    馬犯謂周君曰:“請令梁城周。

    ”乃謂梁王曰:“周王病若死,則犯必死矣。

    犯請以九鼎自入于王,王受九鼎而圖犯。

    ”②梁王曰:“善。

    ”遂與之卒,言戍周③。

    因謂秦王曰:“梁非戍周也,将伐周也。

    王試出兵境以觀之。

    ”秦果出兵。

    又謂梁王曰:“周王病甚矣④,犯請後可而複之⑤。

    今王使卒之周,諸侯皆生心⑥,後舉事且不信⑦。

    不若令卒為周城,以匿事端⑧。

    ”梁王曰:“善。

    ”遂使城周。

     ①秦破華陽約:《正義》引司馬彪雲:“秦昭王三十三年,秦背魏約,使客卿胡傷擊魏将芒卯華陽,破之。

    ”又《會注考證》引中井積德曰:“‘約’字疑衍。

    ”譯文據删。

    ②圖:謀,這裡是給……出主意的意思。

    ③戍:防守,守衛。

    ④甚:《索隐》:“《戰國策》甚作‘瘉’(愈)。

    ”譯文從之。

    ⑤請後可而複之:《索隐》:“犯請後可而複之者,言王病愈,所圖不遂(沒有成功),請得在後(以後)有可之時(可能的時候)以鼎入梁也。

    ”⑥生心:産生疑心。

    ⑦且:将,将會。

    ⑧事端:這裡指諸侯懷疑梁伐周這件事情。

     四十五年,周君之秦客謂周(最)〔冣〕曰:“公不若譽秦王之孝①,因以應為太後養地②,秦王必喜,是公有秦交。

    交善,周君必以為公功。

    交惡,勸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

    ”秦攻周,而周冣謂秦王曰:“為王計者不攻周。

    攻周,實不足以利,聲畏天下③。

    天下以聲畏秦,必東合于齊。

    兵于周④,合天下于齊,則秦不王矣。

    天下欲秦,勸王攻周。

    秦與王下⑤,則令不行矣。

    ” ①譽:稱揚,贊美。

    ②養地:即食邑,供養之地。

    ③聲:名聲,聲勢。

    畏:使害怕。

    ④:疲,這裡是使疲憊的意思。

    ⑤秦與天下:《戰國策·西周》作“與天下俱罷(pí,疲)”。

     五十八年,三晉距秦。

    周令其相國之秦,以秦之輕也,還其行①。

    客謂相國曰:“秦之輕重未可知也。

    秦欲知三國之情②。

    公不如急見秦王曰‘請為王聽東方之變’,秦王必重公。

    重公,是秦重周,周以取秦也;齊重,則固有周聚以收齊:是周常不失重國之交也。

    ”秦信周,發兵攻三晉。

     ①還其行:意思是返歸周。

    ②情:實情。

     五十九年,秦取韓陽城負黍①,西周恐,倍秦,與諸侯約從②,将天下銳師出伊阙攻秦③,令秦無得通陽城。

    秦昭王怒,使将軍摎攻西周。

    西周君奔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

    口三萬④。

    秦受其獻,歸其君于周。

     ①負黍:亭名,在陽城西南。

    ②約從:相約聯合。

    縱,南北為縱。

    約縱就是合縱東方諸侯聯合抗秦。

    ③銳師:一精一銳部隊。

    ④口三萬:人口三萬。

     周君、王赧卒,周民遂東亡①。

    秦取九鼎寶器,而遷西周公于狐。

    後七歲②,秦莊襄王滅東(西)周。

    東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③。

     ①東亡:向東方逃亡。

    ②歲:年。

    ③既:完結,盡。

    不祀:沒有人主持祭祀之事。

    意思是周朝滅亡了。

     太史公曰:學者皆稱周伐纣,居洛邑,綜其實不然①。

    武王營之,成王使召公蔔居,居九鼎焉,而周複都豐、鎬。

    至犬戎敗幽王,周乃東徙于洛邑。

    所謂“周公葬(我)〔于〕畢”,畢在鎬東南杜中。

    秦滅周。

    漢興九十有餘載,天子将封泰山,東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②,封其後嘉三十裡地,号曰周子南君,比列侯③,以奉其先祭祀。

     ①綜:綜合考察。

    ②求:訪求。

    苗裔:後裔,後代。

    ③比:并列,與……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