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譯文·周本紀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定天保,依天室⑩,悉求夫惡(11),貶從殷王受(12)。
日夜勞來定我西土(13)。
我維顯服(14),及德方明(15)。
自洛汭延于伊汭(16),居易毋固(17),其有夏之居。
我南望三塗,北望嶽鄙(18),顧詹有河(19),粵詹洛、伊(20),毋遠天室(21)。
”營周居于洛邑而後去(22)。
縱馬于華山之陽(23),放牛于桃林之虛(24);偃幹戈(25),振兵釋旅(26):示天下不複用也。
①證:召集。
九牧之君:九州的長官。
②阜:土山。
③即:走近,到。
④維:句首語氣詞。
飨:同“享”,鬼神享用祭品叫飨。
⑤麋鹿:也稱“四不象”,一般認為它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身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
《集解》引徐廣曰:“此事出周書及《随巢子》,雲‘夷羊在牧’。
牧,郊也。
夷羊,怪物也。
”牧:郊區。
⑥蜚(fěi,匪)鴻:一種害蟲。
《索引》引高誘曰:“蜚鴻,蠛蠓也。
言飛蟲蔽田滿野,故為災,非是鴻雁也。
”⑦登,進用,任用。
名民:賢人。
三百六十夫:三百六十人。
夫,成年男子。
⑧顯:指成績顯著。
賓(bìn,殡)滅:滅除。
賓,通“擯”,遺棄,排斥。
⑨定:确定,穩固。
天保:皇統,國運。
⑩依:使服從。
天室,指天子的住處。
(11)惡:指惡人。
(12)貶從殷王受:像處置殷王那樣處置他。
從,随,像……一樣。
受,即纣。
(13)勞(lào,澇)來(lài,賴):勤勉努力。
“勞”“來”同義。
(14)顯服:辦好各種事情。
顯,明。
服,事。
(15)方:遍。
(16)塗(ruì,銳):水流彎曲處。
(17)居:處。
易:平坦。
勿:同“無”。
固:險固。
(18)鄙:邊遠之地。
(19)顧詹:回望。
詹,通“瞻”,遠望。
有河:即“河”,黃河。
(20)粵:句首語氣詞,無義。
(21)毋遠天室:大意是在此可以建都。
《正義》:“言審慎瞻雒、伊二水之陽,無遠離此為天室也。
”(22)營:度量,測量。
周居:指周都。
(23)縱馬:放馬,牧馬。
陽:山的南面。
(24)虛:區域,所在地。
(25)偃:倒下,這裡是放倒、放下的意思。
幹戈:兵器的統稱。
(26)振兵釋旅:整頓部隊,然後解散。
振,整頓。
釋,解散。
旅,古代以士卒五百人為一旅。
這裡泛指軍隊。
武王已克殷①,後二年,問箕子殷所以亡。
箕子不忍言殷惡,以存亡國宜告②。
武王亦醜③,故問以天道④。
①克:打敗,戰勝。
②存亡國宜:存國與亡國的事宜。
宜,事宜,适宜的事。
③醜:感到羞慚,不好意思。
④天道:指自然規律。
武王病。
天下未集,群公懼,穆蔔①,周公乃祓齋②,自為質③,欲代武王,王有瘳④。
後而崩,太子誦代立,是為成王。
①穆:恭敬地。
②祓(fú,弗):古代習俗,為去災除邪而舉行儀式。
齋:齋戒,指在舉行祓除儀式之前清身潔心,以示莊敬。
③質:抵押品。
這裡是指周公自己願意代替武王生病。
④瘳(chōu,一抽一):病愈。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①。
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②,畔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誅武庚、管叔③,放蔡叔④,以微子開代殷後⑤,國于宋⑥。
頗收殷餘民⑦,以封武王少弟封為衛康叔。
晉唐叔得嘉谷⑧,獻之成王,成王以歸周公于兵所⑨。
周公受禾東土,魯天子之命⑩。
初,管、蔡畔周,周公讨之,三年而畢定,故初作《大诰》(11),次作《微子之命》(12),次《歸禾》(13),次《嘉禾》(14),次《康诰》、《酒诰》、《梓材》(15),其事在《周公》之篇(16)。
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17),北面就群臣之位(18)。
①攝行:代理執行。
政:指國政。
當國:主持國事。
②與:聯合。
③伐誅:誅殺,殺死。
④放:流放。
按:誅管叔、放蔡叔事詳《管蔡世家》。
⑤開:本為“啟”,這裡是避漢景帝劉啟諱改作“開”。
⑥國:這裡是立國、建國的意思。
事詳《宋微子世家》。
⑦頗:盡,皆。
⑧嘉谷:《集解》引鄭玄曰:“二苗同為一穗。
”⑨歸(kuì,饋):通“饋”,贈送。
⑩魯:嘉美,頌揚。
(11)《大诰》:《尚書》篇名。
僞孔氏傳:“陳大道以诰天下。
”(12)《微子之命》:古文《尚書》篇名。
《集解》引孔安國曰:“封命之書。
”封命指封命微子代殷後。
(13)《歸禾》:《尚書》篇名。
書序雲:“唐叔得禾,異苗同穎,獻諸天子。
天子命唐叔歸周公于東,作《歸禾》。
”歸,《魯周公世家》作“餽”。
(14)《嘉禾》:《尚書》篇名。
書序雲:“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
”(15)《康诰》:《尚書》篇名。
為周公對康公的訓誡之辭。
《酒诰》:《尚書》篇名,内容是周公告誡康公以殷為鑒,戒除嗜酒之風。
《梓材》:《尚書》篇名。
《集解》引孔安國曰:“告康叔以為政之道,亦如梓(zǐ,子)人之治材也。
(16)其事在《周公》之篇:意思是這件事記載在《魯周公世家》中。
這是《史記》記事使用互見法的一種用語。
(17)反:同“返”,這裡是交還的意思。
(18)北面: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見君主則面北,所以謂稱臣為北面。
就:歸就。
成王在豐,使召公複營洛邑,如武王之意①。
周公複蔔申視②,卒營築③,居九鼎焉④。
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裡均⑤。
”作《召诰》、《洛诰》⑥。
成王既遷殷遺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無佚》⑦。
召公為保⑧,周公為師⑨,東伐淮夷,殘奄⑩,遷其君薄泵。
成王自奄歸,在宗周,作《多方》(11)。
既绌殷命(12),襲淮夷,歸在豐,作《周官》(13)。
興正禮樂,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
成王既伐東夷,息慎來賀,王賜榮伯作《賄息慎之命》(14)。
①如:順,遵從。
②申:重複,多次。
③卒:最終。
④居:安放。
⑤道裡:指路途的遠近。
均:相同,相等。
⑥《召诰》、《洛诰》:《尚書》篇名。
召公主持營建洛邑,周公前去視察,作《召诰》、《洛诰》。
《召诰》書序雲:“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以此篇為召公所作,故稱《诏诰》。
⑦《多士》:《尚書》篇名。
為周公向殷之頑民宣布的成王之命。
《無佚》:《尚書》篇名,作“無逸”。
僞孔氏傳:“成王即政,恐其逸豫,本以所戒名篇。
”據此本篇為周公戒成王之作。
此處與《多士》并列,則司馬遷似以為也是告殷遺民之辭。
佚,同“逸”,安逸。
⑧保,太保。
⑨師:太師。
⑩殘:傷害,毀壞。
這裡是消滅的意思。
(11)《多方》:《尚書》篇名。
《集解》引孔安國曰:“告衆方天下諸侯。
”是周公代成王告誡天下諸侯之辭。
(12)绌(chù,黜):通“黜”,罷黜,廢除。
(13)《周官》:古文《尚書》篇名。
《集解》引孔安國曰:“言周家設官分職用人之法。
”(14)《賄息慎之命》:《尚書》篇名,已亡佚。
賄,以财物送人。
成王将崩,懼太子钊之不任①,乃命召公、畢公率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
成王既崩,二公率諸侯,以太子钊見于先王廟,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為王業之不易,務在節儉,毋多欲,以笃信臨之②,作《顧命》③。
太子钊遂立,是為康王。
康王即位,遍告諸侯,宣告以文武之業以申之,作《康诰》④。
故成康之際,天下安甯,刑錯四十餘年不用⑤。
康王命作策畢公分居裡,成周郊⑥,作《畢命》⑦。
①不任:擔不起,勝任不了。
②臨之:指臨朝政,治理國政。
③《顧命》:《尚書》篇名。
《集解》引鄭玄曰:“臨終出命,故謂之顧。
顧,将去之意也。
”又《尚書易解》引黃生《義府》雲:“書以《顧命》名,顧,眷顧也。
命大臣輔嗣主,鄭重而眷顧之也。
”譯文依黃說。
④《康诰》:《尚書》篇名,古文《尚書》作《康王之诰》。
按:此篇與《顧命》曆來有合為一篇稱《顧命》的,有分為兩篇的。
⑤錯:同“措”,放置,擱放。
⑥策:策書,古代帝王對臣下使用的一種文書,用以書教令。
分居裡,成周郊:《集解》引孔安國曰:“分别民之居裡,異其善惡也。
成定東周郊境,使有保護也。
”⑦《畢命》:古文《尚書》篇名,僞孔氏傳:“言畢公見命之書。
” 康王卒,子昭王瑕立。
昭王之時,王道微缺①。
昭王南巡狩不返②。
卒于江上。
其卒不赴告③。
諱之也。
立昭王子滿,是為穆王。
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④。
王道衰微,穆王闵文武之道缺⑤,乃命伯冏申誡太仆國之政,作《冏命》⑥。
複甯。
①微缺:衰微,衰落。
“微”“缺”同義。
②“昭王南巡狩不返”句:《正義》引《帝王世紀》雲:“昭王德衰,南征(遠行),濟于漢,船人惡之,以膠船進王,王禦船至中流,膠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沒于水中而崩。
其右辛遊一靡一長臂且多力,遊振得王,周人諱之。
”③赴告:訃告,報喪。
④春秋:指年齡。
⑤闵:憂傷。
⑥冏(jiǒng,炯)命:古文《尚書》篇名。
僞孔氏傳:“以冏見命名篇。
”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謀父谏曰:“不可。
先王耀德不觀兵①。
夫兵戢而時動②,動則威,觀則玩③,玩則無震④。
是故周文公之頌曰:⑤‘載戢幹戈⑥,載橐弓矢⑦,我求懿德⑧,肆于時夏⑨,允王保之⑩。
’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一性一(11),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12),明利害之鄉(13),以文修之(14),使之務利而辟害(15),懷德而畏威(16),故能保世以滋大(17)。
昔我先王世後稷以服事虞、夏(18)。
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19),而自竄于戎狄之間(20)。
不敢怠業,時序其德(21),遵修其緒(22),修其訓典(23),朝夕恪勤(24),守以敦笃,奉以忠信。
奕世載德(25),不忝前人(26)。
至于文王、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27),事神保民(28),無不欣喜。
商王帝辛大惡于民,庶民不忍(29),?載武王(30),以緻戎于商牧(31)。
是故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32)。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33),邦外侯服(34),侯衛賓服(35),夷蠻要服(36),戎翟荒服(37)。
甸服者祭(38),侯服者祀(39),賓服者享(40),要服者貢(41),荒服者王(42)。
日祭(43),月祀(44),時享(45),歲貢(46),終王(47)。
先王之順祀也(48),有不祭則修意(49),有不祀則修言(50),有不享則修文(51),有不貢則修名(52),有不王則修德(53),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54)。
于是有刑不祭,伐不祀(55),征不享(56),讓不貢(57),告不王(58)。
于是有刑罰之辟(59),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備(60),有威讓之命(61),有文告之辭(62)。
布令陳辭而有不至(63),則增修于德,無勤民于遠(64)。
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
今自大畢、伯士之終也(65),犬戎氏以其職來王(66),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觀之兵’(67),無乃廢先王之訓(68),而王幾頓乎(6一9)?吾聞犬戎樹敦(70),率舊德而守終純固(71),其有以禦我矣。
”王遂征之(72),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
自是荒服者不至。
①觀兵:炫耀武力。
觀,給人看。
②戢:聚集,收藏。
時動:适時出動。
③玩:輕視,習慣而不經心。
④震:懼怕。
⑤周文公之頌:指《詩·周頌·時邁》。
周文公,周公旦的谥号。
⑥載:句首語氣詞,無義。
⑦橐(gāo,高):古代收藏弓箭的袋子。
這裡是用箭袋收藏的意思。
⑧懿(yì,意)德:美德。
⑨肆:傳布。
時:是,此。
夏:華夏,指中國。
⑩允:确實,一定。
(11)茂:通“懋”,勉力,盡力。
正:端正。
厚:寬厚,富厚。
這裡是使寬厚的意思。
(12)阜:物資多,豐富。
這裡是使多的意思。
(13)鄉:地方。
(14)文:指禮法。
修,告誡。
(15)務:緻力于,從事。
(16)懷:心裡藏着,心中裝着。
(17)滋:滋長,增長。
(18)世後稷:世代做農官。
(19)用:因此。
(20)竄:流一浪一。
(21)序:布舒、宣揚。
(22)緒:事業。
(23)訓典:指教化法度。
(24)恪勤:恭謹而努力。
恪,恭敬,謹慎。
(25)奕世:累世。
奕,累,重。
(26)忝:辱沒,玷污。
前人:指後稷等周代先王。
(27)昭:使光大。
(28)事:侍奉。
(29)不忍:忍受不了。
(30)?(xīn,欣):同“欣”。
載:擁戴,擁護。
(31)戎:指戎事。
商牧:商都郊野,即牧野。
(32)恤:體恤,憐憫。
隐:傷痛,痛苦。
(33)邦内:國都郊外四周五百裡以内。
甸服:國都郊外四周五百裡的地區。
服,服待,服役,指為天子服役。
按:古代把天子所居京都以外的地區按遠近分為五等地區,每個地區五百裡,叫“五服”,即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
(34)侯服:甸服以外的五百裡地區。
(35)侯衛賓服:意思是侯服至衛服總稱賓服。
按:古代又有“九服”的區劃法;王畿以外五百裡為侯服,侯服以外五百裡為甸服,甸服五百裡以外為男服,男服以外五百裡為采服,采服以外五百裡為衛服,衛服以外五百裡為蠻服,蠻服以外五百裡為夷服,夷服以外五百裡為鎮服,鎮服五百裡以外為藩服。
“賓服”是侯服、甸服、男服、采服、衛服的總稱。
這裡五服、九服混說,諸服的遠近次序紛錯不同。
(36)夷蠻:古代對東方、南方少數民族的總稱:東部的叫夷,南部的叫蠻。
帶有蔑視的感情一色彩。
要(yāo,腰)服:這裡指賓服以外的五百裡地區。
(37)戎翟(dí,狄):古代對西方、北方少數民族的總稱。
戎,指西戎。
翟,同“狄”,北狄。
這也是蔑稱。
荒服:要服以外的五百裡地區。
(38)祭:指供給祭祀天子祖父和父親的祭品。
(39)祀:指供給祭祀天子高祖、曾祖的祭品。
(40)享:獻,指供給祭祀天子遠祖的祭品。
(41)貢:納貢,指供給天子祭神的祭品。
(42)王:朝見天子。
《集解》引韋昭曰:“王,王事天子也。
詩曰‘莫敢不來王’。
”(43)日祭:每日祭祀。
(44)月祀:每月祭祀。
(45)時享:按季貢獻祭品。
(46)歲貢:每年納貢。
(47)終王:終身朝見天子一次。
(48)先王之順祀:《集解》引徐廣雲:“《外傳》雲‘先王之訓’。
”順,通“訓”,教誨,教導。
祀,當是衍文。
(49)修意:指檢查自己的思想意念。
(50)言:指言語号令。
(51)文:指典法,法律制度。
(52)名:名分,名号,指上下尊卑和貢賦的等級。
(53)德:文德,指仁義禮樂等教化。
(54)序成:指以上五種依次做完了。
刑:施以刑罰,懲罰。
(55)伐:攻打,征伐。
(56)征:征讨,讨伐。
按:古代有天子讨而不伐的說法。
這兩句“伐”與“征”對舉,伐指命諸侯去征伐,征指天子派兵去征讨。
(57)讓:責備,譴責。
(58)告:同“诰”,谕告,指上告下。
(59)辟:法。
(60)備:指武力裝備。
(61)命:命令。
(62)辭:文書,公文。
(63)布:發布。
陳:陳述。
(64)無:同“毋”,不,不要。
勤:勞。
使勞頓。
(65)終:死。
(66)職:職分,指“荒服者王”的職分。
(67)天子:這裡指周穆王。
(68)無乃:不是,恐怕。
(6一9)幾:将。
頓:疲困。
(70)樹敦:《集解》引韋昭曰:“樹,立也。
言犬戎立一性一敦笃也。
”一說:樹敦為犬戎君長名。
(71)率:遵從。
舊德:指祖先傳下來的美好的品德、風尚。
守終:指能守其“終王”的職分。
純固:專一。
(72)遂:終于。
諸侯有不睦者,甫侯言于王,作修刑辟①。
王曰:“籲②,來!有國有土③,告汝祥刑④。
在今爾安百姓,何擇非其人⑤,何敬非其刑⑥,何居非其宜與⑦?兩造具備⑧,師聽五辭⑨。
五辭簡信⑩,正于五刑(11)。
五刑不簡,正于五罰(12)。
五罰不服,正于五過(13)。
五過之疵(14),官獄内獄(15),閱實其罪,惟鈞其過(16)。
五刑之疑有赦(17),五罰之疑有赦,其審克之(18)。
簡信有衆(19),惟訊有稽(20)。
無簡不疑(21),共嚴天威(22)。
黥辟疑赦(23),其罰百率(24),閱實其罪。
劓辟疑赦(25),其罰倍灑(26),閱實其罪。
膑辟疑赦(27),其罰倍差(28),閱實其罪。
宮辟疑赦(29),其罰五百率(30),閱實其罪。
大辟疑赦(31),其罰千率,閱實其罪。
墨罰之屬千,劓罰之屬千,膑罰之屬五百,宮罰之屬三百,大辟之罰其屬二百(32):五刑之屬三千。
”命曰《甫刑》(33)。
①刑辟:刑法。
辟,法度,法律。
②籲:歎詞。
③有國:有國者,指諸侯。
有土:有土者,指有采地的大臣。
④祥刑:善刑。
⑤何擇非其人:意思是選擇什麼呢,不是那些賢人嗎。
⑥何敬非其刑:意思是:應該嚴肅對待什麼,不是刑罰嗎。
敬,嚴肅,認真。
⑦何居非其宜:意思是應該怎樣處理事務呢,不是使用刑罰得當嗎。
居,舉,這裡指辦事。
宜,合宜,指用刑得當。
⑧兩造具備:指原告和被告雙方都到齊了。
《集解》引徐廣曰:“造一作‘遭’。
”《尚書易解》據錢大昕說注雲:“兩遭,猶兩曹。
《說文》:曹,獄之兩曹也。
”⑨師:士師,典獄官。
聽:治。
五辭:舊注以為是五種審訊方法。
《正義》:“《漢書·刑法志》雲:‘五聽,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
’《周禮》雲‘辭不直則言繁,目不直則視眊(mào,冒。
目不明的樣子),耳不直則對答惑,氣不直則數喘’也。
”《尚書易解》以為“辭”即五刑之辭。
⑩簡信:确鑿無疑。
簡,誠實。
信,确實。
(11)正于五刑:按五種刑罰判決。
正,定罪。
五刑,即下文的墨、劓、膑、宮、大辟。
(12)罰:出錢贖罪。
服:從,這裡有合适的意思。
(13)五過:五種過失。
(14)疵:一毛一病,弊病。
《索隐》:“按:《呂刑》雲‘惟官,惟反,惟内,惟貨,惟來’,今此似阙少,或從省文。
”按:《呂刑》即《尚書·呂刑》。
“官”指依仗官勢,“反”指報恩報怨,“内“指通過宮中受一寵一女子來幹預,“貨”指行一賄受賄,“來”,《尚書易解》據《釋文》以為當作“求”,指受人請求。
(15)官獄内獄:《會注考證》引孫星衍曰:”官獄内獄者,舉其重也。
官獄,謂貴官之獄;内獄,謂中貴之獄。
或畏高明,或投鼠忌器也。
”(16)閱實其罪,惟鈞其過:意思是要查清他們的罪狀,他們的罪過和犯法的人相同。
《集解》引馬融曰:“以此五過出入人罪,與犯法者等。
”閱,考核,核查。
鈞,通“均”,等同。
(17)疑:指有疑點。
有赦:有所寬赦,即減罪,減等處理,這裡指五刑減為五罰。
下句“有赦”指由五罰減為五過。
(18)審克:審核清楚。
(19)簡信有衆:意思是在衆人中加以核實。
(20)訊:訊問。
稽:合,同,即與事實相符。
(21)無簡:指沒有确鑿證據。
(22)嚴:敬,尊敬,敬畏。
(23)黥辟:即墨刑,刺面,塗以墨。
五刑之一。
(24)其罰百率(lǜ,律):意思是罰以黃銅六百兩。
率,《集解》引徐廣曰:“率即锾也,音刷。
”孔安國曰:“六兩曰锾。
锾,黃鐵也。
”(25)劓:劓刑,割鼻,五刑之一。
(26)倍灑(xǐ,洗):加倍或為五倍,即二百锾或五百锾。
灑《集解》引徐廣曰:“一作‘蓰’。
五倍曰蓰。
”按《尚書·呂刑》此句作“其罰惟倍”,譯文據此譯為加倍。
(27)膑:膑刑,挖去膝蓋骨。
五刑之一。
(28)倍差:于加倍之外又加差數,這裡就是加一倍半,指比劓刑加一倍半,為五百锾。
(29)宮:宮刑,破壞男一女生一殖機能,五刑之一。
(30)五:《集解》引徐廣曰:“一作‘六’。
《尚書·呂刑》作“六”。
譯文依此。
(31)大辟:死刑。
五刑之一。
(32)“墨刑之屬”五句:五句中的數目為刑罰的條目。
《尚書易解》引孫星衍曰:“罪之條目必有定數者,恐後世妄加之。
”(33)《甫刑》:即《尚書·呂刑》。
周穆王采納呂侯的意見,制定刑律,布告天下,謂之《呂刑》。
因呂侯又為甫侯,所以又名《甫刑》。
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子共王繄扈立。
共王遊于泾上,密康公從,有三女奔之。
其母曰①:“必緻之王②。
夫獸三為群,人三為衆,女三為粲③。
王田不取群④,公行不下衆⑤,王禦不參一族⑥,夫粲,美之物也。
衆以美物歸女⑦,而何德以堪之⑧?王猶不堪⑨,況爾小醜乎⑩!小醜備物,終必亡。
”康公不獻,一年,共王滅密。
共王崩,子懿王囏立(11)。
懿王之時,王室遂衰,詩人作刺(12)。
①其母:《集解》引《列女傳》曰:“康公母,姓隗(wěi,委)氏。
②緻:送上,獻給。
③粲(càn,燦):衆多。
這裡指美一女衆多。
④田:田獵,打獵。
⑤公:指諸侯。
下衆:對衆人謙下。
按:此句《國語》無“不”字,梁玉繩、張文虎皆以為“不”字衍。
(見《會注考證》)⑥禦:嫔妃。
不參(sān,三)族:意思是不要娶同胞三姊妹。
參,三。
一族:指同胞姊妹。
⑦歸:通“餽”,贈予,送給。
女:你。
⑧而:你。
堪:禁得起,受得住。
⑨猶:尚且。
⑩小醜:等于說小人物。
醜,類。
(11)囏(jiān,艱):《索隐》曰:“《系(世)本》作‘堅’。
”(12)作刺:作詩加以諷刺。
《會注考證》引《漢書·匈奴傳》雲:“懿王時,戎狄交侵,中國被其苦。
詩人作詩疾而歌之曰:‘一靡一(沒有)室一靡一家,?狁之故。
’”兩句見《詩經·小雅·采薇》。
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為孝王。
孝王崩,諸侯複立懿王太子燮,是為夷王。
夷王崩,子厲王胡立。
厲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榮夷公。
大夫芮良夫谏厲王曰:“王室其将卑乎①?夫榮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②。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有專之,其害多矣。
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專也?所怒甚多③,而不備大難。
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④?夫王人者⑤,将導利而布之上下者也⑥。
使神人百物無不得極⑦,猶日怵惕懼怨之來也⑧。
故《頌》曰‘思文後稷⑨,克配彼天⑩,立我蒸民(11),莫匪爾極’(12)。
《大雅》曰‘陳錫載周’(13)。
是不布利而懼難乎,故能載周以至于今。
今王學專利,其可乎?匹夫專利(14),猶謂之盜,王而行之(15),其歸鮮矣(16)。
榮公若用,周必敗也。
”厲王不聽,卒以榮公為卿士,用事(17)。
①其:恐怕,大概。
卑:衰微。
②專:獨占,獨享。
③所怒:所觸怒的人。
怒,使怒。
④其:難道。
⑤王(wàng,旺)人者:做人之王的人,統治天下的人。
⑥導:開。
⑦極:中正,标準,法則。
⑧怵惕:警惕。
⑨《頌》:指《詩經·周頌·思文》。
思:助詞,放在形容詞前,不必譯出。
文:文德。
⑩克:能夠。
配:匹配。
(11)蒸:同“丞”,衆,衆多。
(12)匪:同“非”,不。
爾極:等于說“極爾”,意思是把你當做榜樣。
(13)《大雅》:指《詩經·大雅·文王》。
陳:布施。
錫:賜予。
載:開始,開創。
(14)匹夫:凡夫。
(15)而:如果。
(16)歸:歸服、歸順。
(17)用事:主管國事,掌權。
王行暴虐侈傲①,國人謗王②。
召公谏曰③:“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
其謗鮮矣④,諸侯不朝⑤。
三十四年,王益嚴,國人莫敢言⑥,道路以目⑦。
厲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⑧,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⑨。
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水壅而潰⑩,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為水者決之使導(11),為民者宣之使言(12)。
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13),瞽獻曲(14),史獻書(15),師箴(16),瞍賦(17),矇誦(18),百工谏(19),庶人傳語(20),近臣盡辨(21),親戚補察(22),瞽史教誨,耆艾修之(23),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4)。
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25),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26)。
行善而備敗,所以産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27)。
若雍其口,其與能幾何(28)?”王不聽。
于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相與畔(29),襲厲王。
厲王出奔于彘。
①侈傲:放縱驕傲。
②謗:指責别人的過失。
③召公:這裡是召公奭的後代,名虎,谥穆公。
④鮮(xiǎn,顯):少。
⑤不朝:不來朝觐。
⑥國人:國都的人。
⑦道路以目:是說人們在道路上相見,不敢說話,隻以眼色示意。
⑧弭(mǐ,米):消除。
⑨障:阻塞,阻止。
⑩雍:水流堵塞。
潰:水沖破堤防。
(11)為水:治水。
決: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
導:通,疏導。
(12)宣:放開。
(13)獻詩:指采集民間諷谕朝政得失的詩歌獻給國王。
(14)瞽(gǔ,鼓):盲者,指樂師。
(15)史:太史,史官,掌記事。
書:指曆史文獻,可供統治者借鑒。
(16)師:太師,樂官之長。
箴(zhēn,針):箴言,規誡之言。
這裡是進箴言的意思。
(17)瞍(sǒu,叟):沒有眼珠的盲人,為樂師。
賦:指誦讀公卿列士所獻之詩。
(18)矇:有眼珠的盲人,為樂師。
誦:指誦
日夜勞來定我西土(13)。
我維顯服(14),及德方明(15)。
自洛汭延于伊汭(16),居易毋固(17),其有夏之居。
我南望三塗,北望嶽鄙(18),顧詹有河(19),粵詹洛、伊(20),毋遠天室(21)。
”營周居于洛邑而後去(22)。
縱馬于華山之陽(23),放牛于桃林之虛(24);偃幹戈(25),振兵釋旅(26):示天下不複用也。
①證:召集。
九牧之君:九州的長官。
②阜:土山。
③即:走近,到。
④維:句首語氣詞。
飨:同“享”,鬼神享用祭品叫飨。
⑤麋鹿:也稱“四不象”,一般認為它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身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
《集解》引徐廣曰:“此事出周書及《随巢子》,雲‘夷羊在牧’。
牧,郊也。
夷羊,怪物也。
”牧:郊區。
⑥蜚(fěi,匪)鴻:一種害蟲。
《索引》引高誘曰:“蜚鴻,蠛蠓也。
言飛蟲蔽田滿野,故為災,非是鴻雁也。
”⑦登,進用,任用。
名民:賢人。
三百六十夫:三百六十人。
夫,成年男子。
⑧顯:指成績顯著。
賓(bìn,殡)滅:滅除。
賓,通“擯”,遺棄,排斥。
⑨定:确定,穩固。
天保:皇統,國運。
⑩依:使服從。
天室,指天子的住處。
(11)惡:指惡人。
(12)貶從殷王受:像處置殷王那樣處置他。
從,随,像……一樣。
受,即纣。
(13)勞(lào,澇)來(lài,賴):勤勉努力。
“勞”“來”同義。
(14)顯服:辦好各種事情。
顯,明。
服,事。
(15)方:遍。
(16)塗(ruì,銳):水流彎曲處。
(17)居:處。
易:平坦。
勿:同“無”。
固:險固。
(18)鄙:邊遠之地。
(19)顧詹:回望。
詹,通“瞻”,遠望。
有河:即“河”,黃河。
(20)粵:句首語氣詞,無義。
(21)毋遠天室:大意是在此可以建都。
《正義》:“言審慎瞻雒、伊二水之陽,無遠離此為天室也。
”(22)營:度量,測量。
周居:指周都。
(23)縱馬:放馬,牧馬。
陽:山的南面。
(24)虛:區域,所在地。
(25)偃:倒下,這裡是放倒、放下的意思。
幹戈:兵器的統稱。
(26)振兵釋旅:整頓部隊,然後解散。
振,整頓。
釋,解散。
旅,古代以士卒五百人為一旅。
這裡泛指軍隊。
武王已克殷①,後二年,問箕子殷所以亡。
箕子不忍言殷惡,以存亡國宜告②。
武王亦醜③,故問以天道④。
①克:打敗,戰勝。
②存亡國宜:存國與亡國的事宜。
宜,事宜,适宜的事。
③醜:感到羞慚,不好意思。
④天道:指自然規律。
武王病。
天下未集,群公懼,穆蔔①,周公乃祓齋②,自為質③,欲代武王,王有瘳④。
後而崩,太子誦代立,是為成王。
①穆:恭敬地。
②祓(fú,弗):古代習俗,為去災除邪而舉行儀式。
齋:齋戒,指在舉行祓除儀式之前清身潔心,以示莊敬。
③質:抵押品。
這裡是指周公自己願意代替武王生病。
④瘳(chōu,一抽一):病愈。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①。
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②,畔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誅武庚、管叔③,放蔡叔④,以微子開代殷後⑤,國于宋⑥。
頗收殷餘民⑦,以封武王少弟封為衛康叔。
晉唐叔得嘉谷⑧,獻之成王,成王以歸周公于兵所⑨。
周公受禾東土,魯天子之命⑩。
初,管、蔡畔周,周公讨之,三年而畢定,故初作《大诰》(11),次作《微子之命》(12),次《歸禾》(13),次《嘉禾》(14),次《康诰》、《酒诰》、《梓材》(15),其事在《周公》之篇(16)。
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17),北面就群臣之位(18)。
①攝行:代理執行。
政:指國政。
當國:主持國事。
②與:聯合。
③伐誅:誅殺,殺死。
④放:流放。
按:誅管叔、放蔡叔事詳《管蔡世家》。
⑤開:本為“啟”,這裡是避漢景帝劉啟諱改作“開”。
⑥國:這裡是立國、建國的意思。
事詳《宋微子世家》。
⑦頗:盡,皆。
⑧嘉谷:《集解》引鄭玄曰:“二苗同為一穗。
”⑨歸(kuì,饋):通“饋”,贈送。
⑩魯:嘉美,頌揚。
(11)《大诰》:《尚書》篇名。
僞孔氏傳:“陳大道以诰天下。
”(12)《微子之命》:古文《尚書》篇名。
《集解》引孔安國曰:“封命之書。
”封命指封命微子代殷後。
(13)《歸禾》:《尚書》篇名。
書序雲:“唐叔得禾,異苗同穎,獻諸天子。
天子命唐叔歸周公于東,作《歸禾》。
”歸,《魯周公世家》作“餽”。
(14)《嘉禾》:《尚書》篇名。
書序雲:“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
”(15)《康诰》:《尚書》篇名。
為周公對康公的訓誡之辭。
《酒诰》:《尚書》篇名,内容是周公告誡康公以殷為鑒,戒除嗜酒之風。
《梓材》:《尚書》篇名。
《集解》引孔安國曰:“告康叔以為政之道,亦如梓(zǐ,子)人之治材也。
(16)其事在《周公》之篇:意思是這件事記載在《魯周公世家》中。
這是《史記》記事使用互見法的一種用語。
(17)反:同“返”,這裡是交還的意思。
(18)北面: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見君主則面北,所以謂稱臣為北面。
就:歸就。
成王在豐,使召公複營洛邑,如武王之意①。
周公複蔔申視②,卒營築③,居九鼎焉④。
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裡均⑤。
”作《召诰》、《洛诰》⑥。
成王既遷殷遺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無佚》⑦。
召公為保⑧,周公為師⑨,東伐淮夷,殘奄⑩,遷其君薄泵。
成王自奄歸,在宗周,作《多方》(11)。
既绌殷命(12),襲淮夷,歸在豐,作《周官》(13)。
興正禮樂,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
成王既伐東夷,息慎來賀,王賜榮伯作《賄息慎之命》(14)。
①如:順,遵從。
②申:重複,多次。
③卒:最終。
④居:安放。
⑤道裡:指路途的遠近。
均:相同,相等。
⑥《召诰》、《洛诰》:《尚書》篇名。
召公主持營建洛邑,周公前去視察,作《召诰》、《洛诰》。
《召诰》書序雲:“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以此篇為召公所作,故稱《诏诰》。
⑦《多士》:《尚書》篇名。
為周公向殷之頑民宣布的成王之命。
《無佚》:《尚書》篇名,作“無逸”。
僞孔氏傳:“成王即政,恐其逸豫,本以所戒名篇。
”據此本篇為周公戒成王之作。
此處與《多士》并列,則司馬遷似以為也是告殷遺民之辭。
佚,同“逸”,安逸。
⑧保,太保。
⑨師:太師。
⑩殘:傷害,毀壞。
這裡是消滅的意思。
(11)《多方》:《尚書》篇名。
《集解》引孔安國曰:“告衆方天下諸侯。
”是周公代成王告誡天下諸侯之辭。
(12)绌(chù,黜):通“黜”,罷黜,廢除。
(13)《周官》:古文《尚書》篇名。
《集解》引孔安國曰:“言周家設官分職用人之法。
”(14)《賄息慎之命》:《尚書》篇名,已亡佚。
賄,以财物送人。
成王将崩,懼太子钊之不任①,乃命召公、畢公率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
成王既崩,二公率諸侯,以太子钊見于先王廟,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為王業之不易,務在節儉,毋多欲,以笃信臨之②,作《顧命》③。
太子钊遂立,是為康王。
康王即位,遍告諸侯,宣告以文武之業以申之,作《康诰》④。
故成康之際,天下安甯,刑錯四十餘年不用⑤。
康王命作策畢公分居裡,成周郊⑥,作《畢命》⑦。
①不任:擔不起,勝任不了。
②臨之:指臨朝政,治理國政。
③《顧命》:《尚書》篇名。
《集解》引鄭玄曰:“臨終出命,故謂之顧。
顧,将去之意也。
”又《尚書易解》引黃生《義府》雲:“書以《顧命》名,顧,眷顧也。
命大臣輔嗣主,鄭重而眷顧之也。
”譯文依黃說。
④《康诰》:《尚書》篇名,古文《尚書》作《康王之诰》。
按:此篇與《顧命》曆來有合為一篇稱《顧命》的,有分為兩篇的。
⑤錯:同“措”,放置,擱放。
⑥策:策書,古代帝王對臣下使用的一種文書,用以書教令。
分居裡,成周郊:《集解》引孔安國曰:“分别民之居裡,異其善惡也。
成定東周郊境,使有保護也。
”⑦《畢命》:古文《尚書》篇名,僞孔氏傳:“言畢公見命之書。
” 康王卒,子昭王瑕立。
昭王之時,王道微缺①。
昭王南巡狩不返②。
卒于江上。
其卒不赴告③。
諱之也。
立昭王子滿,是為穆王。
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④。
王道衰微,穆王闵文武之道缺⑤,乃命伯冏申誡太仆國之政,作《冏命》⑥。
複甯。
①微缺:衰微,衰落。
“微”“缺”同義。
②“昭王南巡狩不返”句:《正義》引《帝王世紀》雲:“昭王德衰,南征(遠行),濟于漢,船人惡之,以膠船進王,王禦船至中流,膠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沒于水中而崩。
其右辛遊一靡一長臂且多力,遊振得王,周人諱之。
”③赴告:訃告,報喪。
④春秋:指年齡。
⑤闵:憂傷。
⑥冏(jiǒng,炯)命:古文《尚書》篇名。
僞孔氏傳:“以冏見命名篇。
”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謀父谏曰:“不可。
先王耀德不觀兵①。
夫兵戢而時動②,動則威,觀則玩③,玩則無震④。
是故周文公之頌曰:⑤‘載戢幹戈⑥,載橐弓矢⑦,我求懿德⑧,肆于時夏⑨,允王保之⑩。
’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一性一(11),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12),明利害之鄉(13),以文修之(14),使之務利而辟害(15),懷德而畏威(16),故能保世以滋大(17)。
昔我先王世後稷以服事虞、夏(18)。
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19),而自竄于戎狄之間(20)。
不敢怠業,時序其德(21),遵修其緒(22),修其訓典(23),朝夕恪勤(24),守以敦笃,奉以忠信。
奕世載德(25),不忝前人(26)。
至于文王、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27),事神保民(28),無不欣喜。
商王帝辛大惡于民,庶民不忍(29),?載武王(30),以緻戎于商牧(31)。
是故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32)。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33),邦外侯服(34),侯衛賓服(35),夷蠻要服(36),戎翟荒服(37)。
甸服者祭(38),侯服者祀(39),賓服者享(40),要服者貢(41),荒服者王(42)。
日祭(43),月祀(44),時享(45),歲貢(46),終王(47)。
先王之順祀也(48),有不祭則修意(49),有不祀則修言(50),有不享則修文(51),有不貢則修名(52),有不王則修德(53),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54)。
于是有刑不祭,伐不祀(55),征不享(56),讓不貢(57),告不王(58)。
于是有刑罰之辟(59),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備(60),有威讓之命(61),有文告之辭(62)。
布令陳辭而有不至(63),則增修于德,無勤民于遠(64)。
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
今自大畢、伯士之終也(65),犬戎氏以其職來王(66),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觀之兵’(67),無乃廢先王之訓(68),而王幾頓乎(6一9)?吾聞犬戎樹敦(70),率舊德而守終純固(71),其有以禦我矣。
”王遂征之(72),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
自是荒服者不至。
①觀兵:炫耀武力。
觀,給人看。
②戢:聚集,收藏。
時動:适時出動。
③玩:輕視,習慣而不經心。
④震:懼怕。
⑤周文公之頌:指《詩·周頌·時邁》。
周文公,周公旦的谥号。
⑥載:句首語氣詞,無義。
⑦橐(gāo,高):古代收藏弓箭的袋子。
這裡是用箭袋收藏的意思。
⑧懿(yì,意)德:美德。
⑨肆:傳布。
時:是,此。
夏:華夏,指中國。
⑩允:确實,一定。
(11)茂:通“懋”,勉力,盡力。
正:端正。
厚:寬厚,富厚。
這裡是使寬厚的意思。
(12)阜:物資多,豐富。
這裡是使多的意思。
(13)鄉:地方。
(14)文:指禮法。
修,告誡。
(15)務:緻力于,從事。
(16)懷:心裡藏着,心中裝着。
(17)滋:滋長,增長。
(18)世後稷:世代做農官。
(19)用:因此。
(20)竄:流一浪一。
(21)序:布舒、宣揚。
(22)緒:事業。
(23)訓典:指教化法度。
(24)恪勤:恭謹而努力。
恪,恭敬,謹慎。
(25)奕世:累世。
奕,累,重。
(26)忝:辱沒,玷污。
前人:指後稷等周代先王。
(27)昭:使光大。
(28)事:侍奉。
(29)不忍:忍受不了。
(30)?(xīn,欣):同“欣”。
載:擁戴,擁護。
(31)戎:指戎事。
商牧:商都郊野,即牧野。
(32)恤:體恤,憐憫。
隐:傷痛,痛苦。
(33)邦内:國都郊外四周五百裡以内。
甸服:國都郊外四周五百裡的地區。
服,服待,服役,指為天子服役。
按:古代把天子所居京都以外的地區按遠近分為五等地區,每個地區五百裡,叫“五服”,即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
(34)侯服:甸服以外的五百裡地區。
(35)侯衛賓服:意思是侯服至衛服總稱賓服。
按:古代又有“九服”的區劃法;王畿以外五百裡為侯服,侯服以外五百裡為甸服,甸服五百裡以外為男服,男服以外五百裡為采服,采服以外五百裡為衛服,衛服以外五百裡為蠻服,蠻服以外五百裡為夷服,夷服以外五百裡為鎮服,鎮服五百裡以外為藩服。
“賓服”是侯服、甸服、男服、采服、衛服的總稱。
這裡五服、九服混說,諸服的遠近次序紛錯不同。
(36)夷蠻:古代對東方、南方少數民族的總稱:東部的叫夷,南部的叫蠻。
帶有蔑視的感情一色彩。
要(yāo,腰)服:這裡指賓服以外的五百裡地區。
(37)戎翟(dí,狄):古代對西方、北方少數民族的總稱。
戎,指西戎。
翟,同“狄”,北狄。
這也是蔑稱。
荒服:要服以外的五百裡地區。
(38)祭:指供給祭祀天子祖父和父親的祭品。
(39)祀:指供給祭祀天子高祖、曾祖的祭品。
(40)享:獻,指供給祭祀天子遠祖的祭品。
(41)貢:納貢,指供給天子祭神的祭品。
(42)王:朝見天子。
《集解》引韋昭曰:“王,王事天子也。
詩曰‘莫敢不來王’。
”(43)日祭:每日祭祀。
(44)月祀:每月祭祀。
(45)時享:按季貢獻祭品。
(46)歲貢:每年納貢。
(47)終王:終身朝見天子一次。
(48)先王之順祀:《集解》引徐廣雲:“《外傳》雲‘先王之訓’。
”順,通“訓”,教誨,教導。
祀,當是衍文。
(49)修意:指檢查自己的思想意念。
(50)言:指言語号令。
(51)文:指典法,法律制度。
(52)名:名分,名号,指上下尊卑和貢賦的等級。
(53)德:文德,指仁義禮樂等教化。
(54)序成:指以上五種依次做完了。
刑:施以刑罰,懲罰。
(55)伐:攻打,征伐。
(56)征:征讨,讨伐。
按:古代有天子讨而不伐的說法。
這兩句“伐”與“征”對舉,伐指命諸侯去征伐,征指天子派兵去征讨。
(57)讓:責備,譴責。
(58)告:同“诰”,谕告,指上告下。
(59)辟:法。
(60)備:指武力裝備。
(61)命:命令。
(62)辭:文書,公文。
(63)布:發布。
陳:陳述。
(64)無:同“毋”,不,不要。
勤:勞。
使勞頓。
(65)終:死。
(66)職:職分,指“荒服者王”的職分。
(67)天子:這裡指周穆王。
(68)無乃:不是,恐怕。
(6一9)幾:将。
頓:疲困。
(70)樹敦:《集解》引韋昭曰:“樹,立也。
言犬戎立一性一敦笃也。
”一說:樹敦為犬戎君長名。
(71)率:遵從。
舊德:指祖先傳下來的美好的品德、風尚。
守終:指能守其“終王”的職分。
純固:專一。
(72)遂:終于。
諸侯有不睦者,甫侯言于王,作修刑辟①。
王曰:“籲②,來!有國有土③,告汝祥刑④。
在今爾安百姓,何擇非其人⑤,何敬非其刑⑥,何居非其宜與⑦?兩造具備⑧,師聽五辭⑨。
五辭簡信⑩,正于五刑(11)。
五刑不簡,正于五罰(12)。
五罰不服,正于五過(13)。
五過之疵(14),官獄内獄(15),閱實其罪,惟鈞其過(16)。
五刑之疑有赦(17),五罰之疑有赦,其審克之(18)。
簡信有衆(19),惟訊有稽(20)。
無簡不疑(21),共嚴天威(22)。
黥辟疑赦(23),其罰百率(24),閱實其罪。
劓辟疑赦(25),其罰倍灑(26),閱實其罪。
膑辟疑赦(27),其罰倍差(28),閱實其罪。
宮辟疑赦(29),其罰五百率(30),閱實其罪。
大辟疑赦(31),其罰千率,閱實其罪。
墨罰之屬千,劓罰之屬千,膑罰之屬五百,宮罰之屬三百,大辟之罰其屬二百(32):五刑之屬三千。
”命曰《甫刑》(33)。
①刑辟:刑法。
辟,法度,法律。
②籲:歎詞。
③有國:有國者,指諸侯。
有土:有土者,指有采地的大臣。
④祥刑:善刑。
⑤何擇非其人:意思是選擇什麼呢,不是那些賢人嗎。
⑥何敬非其刑:意思是:應該嚴肅對待什麼,不是刑罰嗎。
敬,嚴肅,認真。
⑦何居非其宜:意思是應該怎樣處理事務呢,不是使用刑罰得當嗎。
居,舉,這裡指辦事。
宜,合宜,指用刑得當。
⑧兩造具備:指原告和被告雙方都到齊了。
《集解》引徐廣曰:“造一作‘遭’。
”《尚書易解》據錢大昕說注雲:“兩遭,猶兩曹。
《說文》:曹,獄之兩曹也。
”⑨師:士師,典獄官。
聽:治。
五辭:舊注以為是五種審訊方法。
《正義》:“《
’《周禮》雲‘辭不直則言繁,目不直則視眊(mào,冒。
目不明的樣子),耳不直則對答惑,氣不直則數喘’也。
”《尚書易解》以為“辭”即五刑之辭。
⑩簡信:确鑿無疑。
簡,誠實。
信,确實。
(11)正于五刑:按五種刑罰判決。
正,定罪。
五刑,即下文的墨、劓、膑、宮、大辟。
(12)罰:出錢贖罪。
服:從,這裡有合适的意思。
(13)五過:五種過失。
(14)疵:一毛一病,弊病。
《索隐》:“按:《呂刑》雲‘惟官,惟反,惟内,惟貨,惟來’,今此似阙少,或從省文。
”按:《呂刑》即《尚書·呂刑》。
“官”指依仗官勢,“反”指報恩報怨,“内“指通過宮中受一寵一女子來幹預,“貨”指行一賄受賄,“來”,《尚書易解》據《釋文》以為當作“求”,指受人請求。
(15)官獄内獄:《會注考證》引孫星衍曰:”官獄内獄者,舉其重也。
官獄,謂貴官之獄;内獄,謂中貴之獄。
或畏高明,或投鼠忌器也。
”(16)閱實其罪,惟鈞其過:意思是要查清他們的罪狀,他們的罪過和犯法的人相同。
《集解》引馬融曰:“以此五過出入人罪,與犯法者等。
”閱,考核,核查。
鈞,通“均”,等同。
(17)疑:指有疑點。
有赦:有所寬赦,即減罪,減等處理,這裡指五刑減為五罰。
下句“有赦”指由五罰減為五過。
(18)審克:審核清楚。
(19)簡信有衆:意思是在衆人中加以核實。
(20)訊:訊問。
稽:合,同,即與事實相符。
(21)無簡:指沒有确鑿證據。
(22)嚴:敬,尊敬,敬畏。
(23)黥辟:即墨刑,刺面,塗以墨。
五刑之一。
(24)其罰百率(lǜ,律):意思是罰以黃銅六百兩。
率,《集解》引徐廣曰:“率即锾也,音刷。
”孔安國曰:“六兩曰锾。
锾,黃鐵也。
”(25)劓:劓刑,割鼻,五刑之一。
(26)倍灑(xǐ,洗):加倍或為五倍,即二百锾或五百锾。
灑《集解》引徐廣曰:“一作‘蓰’。
五倍曰蓰。
”按《尚書·呂刑》此句作“其罰惟倍”,譯文據此譯為加倍。
(27)膑:膑刑,挖去膝蓋骨。
五刑之一。
(28)倍差:于加倍之外又加差數,這裡就是加一倍半,指比劓刑加一倍半,為五百锾。
(29)宮:宮刑,破壞男一女生一殖機能,五刑之一。
(30)五:《集解》引徐廣曰:“一作‘六’。
《尚書·呂刑》作“六”。
譯文依此。
(31)大辟:死刑。
五刑之一。
(32)“墨刑之屬”五句:五句中的數目為刑罰的條目。
《尚書易解》引孫星衍曰:“罪之條目必有定數者,恐後世妄加之。
”(33)《甫刑》:即《尚書·呂刑》。
周穆王采納呂侯的意見,制定刑律,布告天下,謂之《呂刑》。
因呂侯又為甫侯,所以又名《甫刑》。
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子共王繄扈立。
共王遊于泾上,密康公從,有三女奔之。
其母曰①:“必緻之王②。
夫獸三為群,人三為衆,女三為粲③。
王田不取群④,公行不下衆⑤,王禦不參一族⑥,夫粲,美之物也。
衆以美物歸女⑦,而何德以堪之⑧?王猶不堪⑨,況爾小醜乎⑩!小醜備物,終必亡。
”康公不獻,一年,共王滅密。
共王崩,子懿王囏立(11)。
懿王之時,王室遂衰,詩人作刺(12)。
①其母:《集解》引《列女傳》曰:“康公母,姓隗(wěi,委)氏。
②緻:送上,獻給。
③粲(càn,燦):衆多。
這裡指美一女衆多。
④田:田獵,打獵。
⑤公:指諸侯。
下衆:對衆人謙下。
按:此句《國語》無“不”字,梁玉繩、張文虎皆以為“不”字衍。
(見《會注考證》)⑥禦:嫔妃。
不參(sān,三)族:意思是不要娶同胞三姊妹。
參,三。
一族:指同胞姊妹。
⑦歸:通“餽”,贈予,送給。
女:你。
⑧而:你。
堪:禁得起,受得住。
⑨猶:尚且。
⑩小醜:等于說小人物。
醜,類。
(11)囏(jiān,艱):《索隐》曰:“《系(世)本》作‘堅’。
”(12)作刺:作詩加以諷刺。
《會注考證》引《漢書·匈奴傳》雲:“懿王時,戎狄交侵,中國被其苦。
詩人作詩疾而歌之曰:‘一靡一(沒有)室一靡一家,?狁之故。
’”兩句見《詩經·小雅·采薇》。
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為孝王。
孝王崩,諸侯複立懿王太子燮,是為夷王。
夷王崩,子厲王胡立。
厲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榮夷公。
大夫芮良夫谏厲王曰:“王室其将卑乎①?夫榮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②。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有專之,其害多矣。
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專也?所怒甚多③,而不備大難。
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④?夫王人者⑤,将導利而布之上下者也⑥。
使神人百物無不得極⑦,猶日怵惕懼怨之來也⑧。
故《頌》曰‘思文後稷⑨,克配彼天⑩,立我蒸民(11),莫匪爾極’(12)。
《大雅》曰‘陳錫載周’(13)。
是不布利而懼難乎,故能載周以至于今。
今王學專利,其可乎?匹夫專利(14),猶謂之盜,王而行之(15),其歸鮮矣(16)。
榮公若用,周必敗也。
”厲王不聽,卒以榮公為卿士,用事(17)。
①其:恐怕,大概。
卑:衰微。
②專:獨占,獨享。
③所怒:所觸怒的人。
怒,使怒。
④其:難道。
⑤王(wàng,旺)人者:做人之王的人,統治天下的人。
⑥導:開。
⑦極:中正,标準,法則。
⑧怵惕:警惕。
⑨《頌》:指《詩經·周頌·思文》。
思:助詞,放在形容詞前,不必譯出。
文:文德。
⑩克:能夠。
配:匹配。
(11)蒸:同“丞”,衆,衆多。
(12)匪:同“非”,不。
爾極:等于說“極爾”,意思是把你當做榜樣。
(13)《大雅》:指《詩經·大雅·文王》。
陳:布施。
錫:賜予。
載:開始,開創。
(14)匹夫:凡夫。
(15)而:如果。
(16)歸:歸服、歸順。
(17)用事:主管國事,掌權。
王行暴虐侈傲①,國人謗王②。
召公谏曰③:“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
其謗鮮矣④,諸侯不朝⑤。
三十四年,王益嚴,國人莫敢言⑥,道路以目⑦。
厲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⑧,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⑨。
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水壅而潰⑩,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為水者決之使導(11),為民者宣之使言(12)。
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13),瞽獻曲(14),史獻書(15),師箴(16),瞍賦(17),矇誦(18),百工谏(19),庶人傳語(20),近臣盡辨(21),親戚補察(22),瞽史教誨,耆艾修之(23),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4)。
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25),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26)。
行善而備敗,所以産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27)。
若雍其口,其與能幾何(28)?”王不聽。
于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相與畔(29),襲厲王。
厲王出奔于彘。
①侈傲:放縱驕傲。
②謗:指責别人的過失。
③召公:這裡是召公奭的後代,名虎,谥穆公。
④鮮(xiǎn,顯):少。
⑤不朝:不來朝觐。
⑥國人:國都的人。
⑦道路以目:是說人們在道路上相見,不敢說話,隻以眼色示意。
⑧弭(mǐ,米):消除。
⑨障:阻塞,阻止。
⑩雍:水流堵塞。
潰:水沖破堤防。
(11)為水:治水。
決: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
導:通,疏導。
(12)宣:放開。
(13)獻詩:指采集民間諷谕朝政得失的詩歌獻給國王。
(14)瞽(gǔ,鼓):盲者,指樂師。
(15)史:太史,史官,掌記事。
書:指曆史文獻,可供統治者借鑒。
(16)師:太師,樂官之長。
箴(zhēn,針):箴言,規誡之言。
這裡是進箴言的意思。
(17)瞍(sǒu,叟):沒有眼珠的盲人,為樂師。
賦:指誦讀公卿列士所獻之詩。
(18)矇:有眼珠的盲人,為樂師。
誦:指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