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譯文·周本紀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得秦國與陽城之間無法相通。
秦昭王很生氣,派将軍摎(jiū,糾)攻打西周。
西周君跑到秦國,叩頭認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萬人口都獻給了秦王。
秦接受了西周君獻的人口、土地,讓他又回到西周去了。
周君、王赧逝世後,周地的民衆就向東方逃亡。
秦收取了九鼎和其他珍寶器物,又把西周公遷到狐。
此後七年,秦莊襄王滅掉了東周。
東西周就全都歸屬于秦了,周朝的祭祀從此斷絕。
太史公說:學者都說周伐纣之後,定居在洛邑,綜合考察它的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洛邑是武王測量的,成王又派召公去進行了占蔔,把九鼎安放在那裡,而周都仍然是在豐邑、鎬(hào,浩)京。
一直到犬戎打敗了幽王,周都才東遷到洛邑。
所謂“周公安葬于畢”,畢在鎬京東南的杜中。
秦滅掉了周。
漢朝建立九十多年後,天子将要去泰山封禅,向東巡視到河南時,訪求周的後代,把三十裡的土地封給周的後代嘉,号為周子南君,和其他列侯平列,讓他供奉對周朝祖先的祭祀。
【原文】【注解】 周後稷,名棄。
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
姜原為帝喾元妃①。
姜原出野②,見巨人迹③,心忻然說④,欲踐之⑤,踐之而身動如孕者。
居期而生子⑥,以為不祥⑦,棄之隘巷⑧,馬牛過者皆辟不踐⑨;徙置之林中,适會山林多人⑩,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11)。
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
初欲棄之,因名曰棄。
①元妃:帝王或諸侯的嫡妻。
按:《索隐》曰:“谯周以為‘棄,帝喾之胄,其父亦不著’,與此紀異也。
”②野:野外,郊野。
③迹:腳印。
④忻(xīn,欣)然:欣然。
忻,同“欣”。
說:同“悅”,喜悅,高興。
⑤踐:踏,踩。
⑥居期:到了日子。
這裡指懷孕滿十月。
⑦不祥:不吉利。
⑧隘:狹窄。
⑨辟:同“避”。
⑩适會:正趕上。
“适”“會”同義。
(11)覆:蓋。
薦:藉,墊。
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①。
其遊戲,好種樹麻、菽②,麻、菽美。
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③,宜谷者稼穑焉④,民皆法則之⑤。
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⑥,天下得其利,有功。
帝舜曰:“棄,黎民始饑⑦,爾後稷播時百谷⑧。
”封棄于邰,号曰後稷,别姓姬氏⑨。
後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⑩。
①屹:聳立的樣子。
②種樹:種植。
“樹”也是種的意思。
菽:豆類。
③相:仔細察看。
④稼穑:種植和收獲。
種植叫稼,收獲叫穑。
⑤法則:效法、仿效。
⑥舉:舉薦,提拔。
⑦黎民:衆民。
黎,黑色。
因衆民發黑,故稱黎民。
⑧後稷:古代掌管農業事務的官。
這裡是做後稷以管理農務的意思。
播時:播種,種植。
時,通“莳(shì,示)”,栽種。
⑨别:另外。
姓姬氏:以姬為姓。
⑩令德:美好的德一性一。
令,美,善。
後稷卒,子不窋立。
不窋末年,夏後氏政衰,去稷不務①,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②。
不窋卒,子鞠立。
鞠卒,子公劉立。
公劉雖在戎狄之間,複修後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③,自漆、沮度渭,取材用④,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⑤。
百姓懷之⑥,多徙而保歸焉⑦。
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⑧。
公劉卒,子慶節立,國于豳⑨。
①去稷,指廢棄農師。
②戎狄:泛指西北地區的部族。
③行(舊讀xìng,幸):察看。
④取材用:《正義》曰:“公劉從漆縣漆水南渡渭水,至南山取材木為用也。
”⑤賴:依靠,仰賴。
慶:幸福。
⑥懷:歸向。
⑦保歸:歸附。
保,依,附。
⑧“故詩人”句:《詩經·大雅》有《公劉》篇,歌頌了公劉的偉大業績和高尚品德。
詩人,指《詩經》的作者。
⑨國:國都。
這裡是建都的意思。
慶節卒,子皇仆立。
皇仆卒,子差弗立。
差弗卒,子毀隃立。
毀隃卒,子公非立。
公非卒,子高圉立。
高圉卒,子亞圉立。
亞圉卒,子公叔祖類立。
公叔祖類卒,子古公亶父立。
古公亶父複修後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①。
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
已複攻②,欲得地與民。
民皆怒,欲戰。
古公曰:“有民立君③,将以利之。
今戎狄所為攻戰④,以吾地與民。
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
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⑤,予不忍為。
”乃與私屬遂去豳⑥,度漆、沮,踰梁山⑦,止于岐下。
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按歸古公于岐下。
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
于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⑧,而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⑨。
作五官有司⑩。
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11) ①戴:尊奉,擁護。
②已:不久。
③有民:民衆。
有,有人認為是上古漢語名詞詞頭,無義。
④所為:等于說“所以”,這裡是表示攻戰的原因或目的。
⑤君之:意思是做他們的君主。
⑥私屬:家衆。
⑦踰:越過。
⑧貶:減少,損減。
這裡有除去的意思。
⑨邑别居之:意思是設邑落分别居住。
⑩作五官有司:《集解》引《禮記》曰:“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土、司寇,典司五衆。
”又引鄭玄曰:“此殷時制。
”作,設置。
有司,官吏。
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所以稱有司。
(11)“民皆”二句:《詩經》中《周頌·天作》、《魯頌·閟宮》都有歌頌古公亶父(fǔ,甫)的内容。
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
太姜生少子季曆,季曆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有聖瑞①。
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②?”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曆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③,文身斷發④,以讓季曆。
古公卒,季曆立,是為公季。
公季修古公遺道,笃于行義⑤,諸侯順之。
①聖瑞:聖人的吉兆。
《正義》引《尚書帝命驗》雲:“季秋之月甲子,赤爵銜丹書入于酆,止于昌戶。
其書雲:‘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
凡事不強則枉,不敬則不正。
枉者廢滅,敬者萬世。
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
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
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
’”按:此屬預言吉兇的谶(chèn,趁)緯之言,不可信。
②其:恐怕,大概。
③亡:逃走。
如:往,到……去。
荊蠻:指當時楚地。
《正義》:“太伯奔吳,……而雲‘亡荊蠻’者,楚滅越,其地屬楚,秦滅楚,其地屬秦,秦諱楚(指莊襄王子楚)改曰‘荊’,故通号吳越之地為荊。
及北人書史加雲‘蠻’,勢之然也。
”蠻:對南方民族的貶稱。
④文身:用針在身一體全身或局部刺出自然或幾何圖形,然後塗上顔色。
斷發:截短頭發。
古代吳、越地區有文身斷發的習俗⑤笃:專一,忠誠。
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
西伯曰文王,遵後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①,笃仁,敬老,慈少。
禮下賢者②,日中不暇食以待士③,士以此多歸之。
伯夷、叔齊在孤竹,聞西伯善養老,盍往歸之④。
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
①則:效法。
②禮下賢者:對有才德的人謙下有禮。
③不暇食:顧不上吃飯。
暇,空閑。
④盍:往歸之:何不前往歸附他昵。
按:此上二句采自《孟子·離婁上》:“伯夷辟(避)纣,……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
’”盍,何不。
崇侯虎谮西伯于殷曰①:“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
”帝纣乃囚西伯羑裡。
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一女,骊戎之文馬②,有熊九驷③,他奇怪物④,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纣⑤。
纣大說,曰:“此一物足以釋西伯,況其多乎!”乃赦西伯,賜之弓矢斧钺⑥,使西伯得征伐。
曰:“谮西伯者,崇侯虎也。
”西伯乃獻洛西之地,以請纣去炮格之刑⑦。
纣許之。
①谮(zèn,怎去聲):進饞言,說人的壞話。
②文馬:有彩色花紋的馬。
《正義》:“按:駿馬赤鬣缟身,目如黃金,文王以獻纣也。
”③九驷:三十六匹馬。
驷,古代一車駕四馬,因稱同駕一車的四馬為驷。
④他奇怪物:其他珍奇、稀有的寶物。
⑤因:通過。
嬖臣:親信、一寵一幸之臣。
⑥钺:大斧,古代兵器。
⑦炮格:商纣時酷刑之一。
《列女傳》:“膏銅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辄堕炭中,妲己笑,名曰格烙之法。
” 西伯陰行善①,諸侯皆來決平②。
于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③,乃如周。
入界,耕者皆讓畔④,民俗皆讓長。
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争,周人所恥⑤,何往為,隻取辱耳。
”遂還,俱讓而去。
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⑥。
” ①陰:暗地裡。
②決平:決斷,評判。
③獄:争訟,官司。
④畔:田界。
⑤恥:以為恥。
⑥蓋:大概,大約。
受命之君:受天命的君王。
意思是說将受天命為帝。
明年,伐犬戎。
明年,伐密須。
明年,敗耆國。
殷之祖伊聞之,懼,以告帝纣。
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為!”明年,伐邘。
明年,伐崇侯虎。
而作豐邑,自岐下而徙都豐。
明年,西伯崩,太子發立,是為武王。
西伯蓋即位五十年。
其囚羑裡,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①。
詩人道西伯,蓋受命之年稱王而斷虞芮之訟②。
後十年而崩③,谥為文王④。
改法度,制正朔矣⑤。
追尊古公為太一王⑥,公季為王季:蓋王瑞自太一王興。
①《易》:古代占蔔的書,今存《周易》,也叫《易經》。
八卦:《易》中的八種基本圖形,每個圖形象征一種自然現象:≡乾(天)、≡坤(地)、≡震(雷)、≡兌(澤)、≡離(火)、≡巽(xùn,迅。
風)、≡坎(水)、≡艮(gèn,根去聲。
山)。
八卦兩兩重疊演為六十四卦。
②“蓋受命”句:《正義》曰:“二國相讓後,諸侯歸西伯有四十餘國,鹹尊西伯為王。
蓋此年受命之年稱王也。
”又:梁玉繩等據《論語·泰伯》孔子說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向纣稱臣)”等記載,以為《史記》此處記載有誤(見《會注考證》引)。
譯文從原文并參用《正義》說。
③後十年:《正義》:“十當為‘九’。
”④谥:古代在人死後按其生前事迹評定褒貶給予的稱号。
⑤改法度、制正朔:改變殷之法律制度,制定新的曆法,即廢除殷曆,改用周曆。
正,一年的開始,即正月。
朔,一月的開始,即每月的第一天。
正朔就是一年開始的時候。
古代改朝換代,都要改法度、制正朔。
夏代以建寅之月(即冬至後二月,相當于現今陰曆正月)為歲首,殷代以建醜之月(即冬至後一月,相當于現今陰曆十二月)為歲首,周代以建子之月(即包一皮一皮括冬至的月份,相當于現今陰曆十一月)為歲首。
按:《正義》以為文王改法度,制正朔的記載亦誤。
⑥“追尊”二句:《正義》引《禮記大傳》雲“牧之野武王成大事而退,追王太一王亶父、王季曆、文王昌”,認為此二句亦誤。
武王即位,太公望為師①,周公旦為輔②,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③,師修文王緒業④。
①師:太師,周代輔佐國君的官。
②輔:天子左右大臣的通稱。
《尚書大傳》:“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弼。
”③左右:幫助,輔佐。
④緒業:遺業,事業。
九年,武王上祭于畢。
東觀兵①,至于盟津。
為文王木主②,載以車,中軍③。
武王自稱太子發,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
乃告司馬、司徒、司空、諸節④:“齊栗⑤,信哉⑥!予無知,以先祖有德臣⑦,小子受先功⑧,畢立賞罰⑨,以定其功。
”遂興師⑩,師尚父号曰:“總爾衆庶(11),與爾舟楫(12),後至者斬。
”武王渡河,中流(13),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
既渡,有火自上複于下,至于王屋,流為烏(14),其色赤,其聲魄雲(15)。
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
諸侯皆曰:“纣可伐矣。
”武王曰:“女未知天命(16),未可也。
”乃還師歸。
①觀兵:檢閱軍隊。
②木主:神主,即牌位。
用木做成,書死者谥号以供祭祀。
古代帝王出軍、巡狩或去國,載廟主及社主以行。
③中軍:指置于軍中。
④諸節:指接受王命的諸官吏。
《集解》引馬融曰:“諸受符節有司也。
”節,符節,古代朝廷用作憑證的信物,這裡借指王命。
⑤齊(zhāi,齋)栗:嚴肅恭敬。
齊,莊重、肅敬。
栗,威嚴,莊嚴。
⑥信:誠實,不欺。
⑦先祖:祖先。
⑧小子:自謙之辭。
⑨畢:盡,完全。
⑩興師:舉兵。
(11)總:聚束,集中。
衆庶:衆人,民衆。
(12)與:一操一,持。
楫:船槳。
(13)中流:指渡到河的中央。
(14)流為烏:不斷變化,最後現出烏的形象。
流,往來不定或運轉不停。
(15)魄:象聲詞,形容鳥叫的聲音。
雲:語氣詞。
(16)女(rǔ,汝):同“汝”,你,你們。
居二年,聞纣昏亂暴虐滋甚①,殺王子比幹②,囚箕子③。
太師疵、少師強抱其樂器而奔周。
于是武王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④。
”乃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⑤,虎贲三千人⑥,甲士四萬五千人⑦,以東伐纣。
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諸侯鹹會⑧。
曰:“孳孳無怠⑨!”武王乃作《太誓》⑩,告于衆庶:“今殷王纣乃用其婦人之言(11),自絕于天,毀壞其三正(12),離逷其王父母弟(13),乃斷棄其先祖之樂,乃為一婬一聲(14),用變亂正聲(15),怡說婦人(16)。
故今予發維共行天罰(17)。
勉哉夫子(18),不可再(19),不可三!” ①滋甚:越來越厲害。
②殺王子比幹:比幹為纣王的叔父,官少師,因屢次勸谏纣王,被剖心而死。
見《殷本紀》。
③囚箕子:箕子為當時貴族,纣王的諸父,官太師,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東北)。
比幹被剖心以後,箕子假裝颠狂為奴,纣又囚之。
見《殷本紀》。
④“不可以句”:《會注考證》引梁玉繩曰:“《後書·袁術傳》引史雲‘殷有重罰,不可不伐’。
”譯文據此删“畢”字。
⑤戎車:戰車。
乘(shèng,勝):古代一車四馬為一乘。
這裡可譯為輛。
⑥虎贲(bēn,奔):勇士。
《集解》引孔安國曰:“若虎之贲(奔)獸,言其猛也。
”⑦甲士:披甲之士。
⑧鹹:皆,都。
⑨孳孳:同“孜孜”,努力不懈的樣子。
⑩《太誓》:古文《尚書》篇名,作《泰誓》。
(11)乃:竟,竟然。
(12)三正:舊說指天、地、人或曰夏、商、周之正統。
《集解》引馬融曰:“動逆天地人也。
”《正義》:“按:三正,三統也。
周以建子為天統,殷以建醜為地統,夏以建寅為人統也。
”建子、建醜、建寅,即以這三個月的朔日(初一)為歲首。
“建”指鬥建,即北鬥所指的時辰,由子至亥,每月遷移一辰。
又《尚書易解》于《甘誓》篇注雲:“三正者,按正與政通,謂政事。
《左傳》文公七年晉卻缺解《夏書》雲:‘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
’三事即三正也。
”(13)離逷(tì,替):疏遠。
逷,同“逖(tì,替),遠。
王父母弟、同祖親族。
《集解》引鄭玄曰:“祖父母一之族。
必言‘母弟’,舉親者言之也。
”(14)一婬一聲:指一婬一十蕩的音樂。
(15)用:以,以緻,從而。
正聲:雅正的音樂。
(16)怡說(yuè,悅):使高興。
(17)維:句首語氣詞,可不譯。
共(gōng,恭):通“恭”。
天罰:指上天降下的懲罰。
(18)勉:努力。
夫子:對将士的尊稱。
《集解》引鄭玄曰:“丈夫之稱。
”(19)再:兩次,第二次。
二月甲子昧爽①,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武王左杖黃钺②,右秉白旄③,以麾④。
曰:“遠矣西土之人⑤!”武王曰:“嗟!我有國冢君⑥,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徽、?、彭、濮人⑦,稱爾戈⑧,比爾幹⑨,立爾矛,予其誓⑩。
”王曰:“古人有言‘一牝一雞無晨(11),一牝一雞之晨,惟家之索(12)。
’今殷王纣維婦人言是用(13),自棄其先祖肆祀不答(14),昬棄其家國(15),遺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維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16),是信是使(17),俾暴虐于百姓(18),以一奸一軌于商國(19)。
今予發維共行天之罰。
今日之事,不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20),夫子勉哉!不過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21),乃止齊焉,勉哉夫子!尚桓桓(22),如虎如罴,如豺如離(23),于商郊,不禦克奔(24),以役西土(25),勉哉夫子!爾所不勉,其于爾身有戮。
”誓已(26),諸侯兵會者四千乘,陳師牧野(27)。
①二月:這是用周曆,殷曆為正月。
昧爽:天将亮未亮之時。
②杖:持,拿着。
黃钺:黃銅制的大斧。
③秉:持,把。
旄:用旄牛尾放在旗杆上做裝飾的旗。
④麾(huī,揮):揮動,指揮。
⑤“遠矣”句:這是慰勞的話。
西土之人,指從西方來的将士。
⑥有國冢君:稱同來伐纣的諸侯。
有國,《尚書·牧誓》作“友邦”。
冢君:大君,等于說首領。
⑦庸:在今湖北房縣。
蜀:在今四川成都一帶。
羌:西戎部落,在今甘肅境内。
髳:西戎部落,在今四川東部。
微:在今陝西郿縣。
郿:在今湖北西部。
彭:在今四川彭宣縣。
濮:在今湖南沅陵縣。
按:以上八國都是當時屬于武王的部落。
⑧稱:舉。
⑨比:并列,緊一靠。
這裡是排列整齊的意思。
⑩其:語氣詞,表示将要的意思。
(11)一牝一雞:雌雞。
晨:司晨,報曉。
(12)惟家之索:等于說“惟索家”,意思是隻能使家破敗。
惟,同“唯”,隻。
索,盡,這裡有破敗、毀敗的意思。
《集解》引孔安國曰:“喻婦人知外事,雌代雄鳴,則家盡也。
”(13)惟婦人之言是用:等于說“維用婦人言”,隻聽婦人的話。
維,同“唯”。
《殷本紀》:“纣嬖于婦人,一愛一妲己,妲己之言是從。
”(14)肆祀:指對祖先的祭祀。
《集解》引鄭玄曰:“肆,祭名。
”答:答理,過問。
(15)昬棄:棄去。
昬,通“泯”,蔑。
(用王引之說)(16)多罪逋(bū,補平聲)逃:指罪惡多端的逃犯。
逋逃,逃亡。
是崇是長:等于說:“崇是長是”,擡高這些人,重視這些人。
崇,高,這裡是使高、擡高的意思。
長,以為長,即重視的意思。
(17)是信是使,等于說“信是使是”,相信這些人,使用這些人。
(18)俾:使。
(19)一奸一軌:犯法作亂。
一奸一,外亂。
軌,通“宄(guǐ,軌),内亂。
”(20)齊:指整頓隊伍,使陣列整齊。
(21)伐:擊刺。
(22)尚:表示命令或希望。
桓桓:威武的樣子。
(23)離(chī,吃):同“螭”,傳說中一種似龍的動物。
(24)禦:抵擋,阻止。
克奔:指能來奔投降者。
(25)役:助。
西土:指周及伐纣各諸侯。
(26)已:止,完畢。
(27)陳師:擺開陣勢。
帝纣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①。
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緻師②,以大卒馳帝纣師③。
纣師雖衆,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④。
纣師皆倒兵以戰⑤,以開武王⑥。
武王馳之,纣兵皆崩畔纣⑦。
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⑧,蒙衣其殊玉⑨,自燔于火而死⑩。
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諸侯,諸侯畢拜武王,武王乃揖諸侯(11),諸侯畢從。
武王至商國(12),商國百姓鹹待于郊(13)。
于是武王使群臣告語商百姓曰(14):“上天降休(15)!”商人皆再拜稽首(16),武王亦答拜。
遂入,至纣死所(17)。
武王自射之,三發而後下車,以輕劍擊之(18),以黃钺斬纣頭,縣大白之旗(19)。
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20)。
二女皆經自一殺(21)。
武王又射三發,擊以劍,斬以玄钺(22),縣其頭小白之旗。
武王已乃出複軍(23)。
①七十萬人:《新證》:“殷墟甲骨文記載商代用兵,至多一萬餘人,本文殷纣發兵七十萬人,與實際不符合,隻可以疑傳疑。
”距:同“拒”,抵抗。
②緻師:挑戰。
《集解》引鄭玄曰:“緻師者,緻其必戰之志也。
古者将戰,先使勇力之士犯敵焉。
”③大卒:古代軍隊編制。
《正義》:“大卒,謂戎車三百五十乘,士卒二萬六千二百五十人,有虎贲三千人。
”馳:驅趕車馬向前沖。
④亟:急,速。
⑤倒兵:掉轉兵器攻擊自己一方,即倒戈。
⑥開:引導。
⑦畔:通“叛”,背叛。
⑧反:同“返”。
鹿台:又稱南單之台。
故址在今河南湯陰朝歌鎮南,殷纣王所築。
⑨蒙:包一皮一皮,裹。
衣(舊讀yì,益);穿(衣)。
殊玉:大約是指極少見的美玉。
《正義》引《周書》雲:“甲子夕,纣取天智玉琰五,環身以自一焚。
”注:“天智,玉之善者,縫環其身自厚也。
凡焚四千玉也,庶玉則銷,天智玉不銷,纣身不盡也。
”⑩燔(fán,凡):焚燒。
(11)揖:拱手為禮。
商國:商之國都。
(12)百姓:百官。
在戰國以前,百姓是貴族的總稱,因為當時隻有貴族才有姓,一般平民沒有姓。
(13)鹹:都。
(14)告語(yù,玉):告訴,對……宣告。
(15)休:吉慶,美善。
(16)稽(qǐ,啟)首:叩頭到地。
古時九拜禮儀中最恭敬的一種。
(17)所:處所,地方。
(18)輕劍:據《正義》引《周書》作“輕呂之劍”。
輕呂,劍名。
(19)縣(xuán,懸):同“懸”,懸挂。
(20)嬖(bì,辟):一寵一愛一。
(21)經:缢死,上吊。
(22)玄钺:黑色的大斧。
《集解》引宋均:“玄钺用鐵,不磨砺。
”(23)複軍:返回軍中。
其明日①,除道,修社及商纣宮②,及期,百夫荷罕旗以先驅③。
武王弟叔振铎奉陳常車④,周公旦把大钺,畢公把小钺⑤,以夾武王⑥。
散宜生、太颠、闳夭皆執劍以衛武王。
既入,立于社南大卒之左,[左]右畢從。
一毛一叔鄭奉明水⑦,衛康叔封布茲⑧,召公奭贊采⑨,師尚父牽牲⑩。
尹佚策祝曰(11):“殷之末孫季纣,殄廢先王明德(12),侮蔑神祇不祀(13),昏暴商邑百姓(14),其章顯聞于天皇上帝(15)。
”于是武王再拜稽首,曰:“膺更大命(16),革殷(17),受天明命。
”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
①明日:第二天。
②社:祭祀土神的地方。
③荷(hè,賀):擔負。
罕旗:有九條飄帶的旗幟。
《集解》引蔡邕《獨斷》曰:前驅有九旒(liú,流)雲罕。
”④“武王弟”句:《會注考證》:“《克殷解》雲:‘叔振铎奏拜假(gé,格),又陳常車。
’”(拜假,或為古樂名。
)陳,陳列。
常車,儀仗車。
因車上插着畫有日、月圖象的太常旗,所以叫常車。
⑤畢公:梁玉繩以為是“召公”之誤。
(見《會注考證》引)⑥夾:在左右待衛。
⑦明水:指明月夜裡的露水。
《集解》引鄭玄曰:“取月之水,欲得陰陽之潔氣。
陳明水以為玄酒。
”⑧布:輔設。
茲:草席。
《索隐》:“茲,一作‘苙’(lì,立),公明草也。
言‘茲’,舉成器;言‘苙’見絜草也。
”⑨贊:奉獻。
采:币帛,絲織品。
⑩牲:供祭祀用的家畜,如豬、牛、羊等。
(11)策祝:意思是讀策書祝文。
(據《正義》)(12)殄廢:滅絕。
(13)神祇(qí,齊):泛指神鬼。
祇,地神。
(14)暴:欺淩。
(15)章顯:顯著。
章同“彰”。
天皇上帝:天帝。
(16)膺:受,接受。
更:換,改變。
大命:指上天降下的命令。
(17)革:革除,廢除。
封商纣子祿父殷之餘民。
武王為殷初定未集①,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②。
已而命召公釋箕子之囚。
命畢公釋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③。
命南宮括散鹿台之财,發钜橋子粟④,以振貧弱萌隸⑤。
命南宮括、史佚展九鼎保玉⑥。
命闳夭封比幹之墓⑦。
命宗祝享祠于軍⑧。
乃罷兵西歸。
行狩⑨,記政事,作《武成》⑩。
封諸侯,班賜宗彜(11),作《分殷之器物》(12)。
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于焦,黃帝之後于祝,帝堯之後于薊,帝舜之後于陳,大禹之後于杞。
于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13)。
封尚父于營丘,曰齊。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
封召公奭于燕。
封弟叔鮮于管,弟叔度于蔡。
餘各以次受封。
①集:和睦,安定。
②相:輔佐。
③表:稱表,表彰。
闾:闾裡,闾巷。
④發:散發。
⑤振:同“赈”,赈濟、救濟。
萌隸:指民衆。
萌,通“氓”,外來的百姓,也泛指老百姓。
隸,奴隸。
⑥展:展示,展覽。
九鼎:相傳夏禹收天下之金鑄成九鼎,象征九州。
後來成了象征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
成湯遷之于商邑,周武王遷之于洛邑。
保玉:即寶玉。
《集解》引徐廣曰:“保,一作‘寶’。
”⑦封:聚土築墳。
此處指在墓上添土。
⑧享祠:祭祀鬼神。
⑨行狩:到各諸侯國巡視。
⑩《武成》:古文《尚書》篇名。
《集解》引孔安國曰:“武功成也。
”(11)班賜:分賜。
班,同“頒”,頒發。
宗彜:宗廟裡用來盛酒的禮器。
《集解》引鄭玄曰:“宗彜,宗廟樽也。
”(12)《分殷之器物》:《尚書》篇名,當作“分器”,已亡佚。
《集解》引鄭玄曰:“作《分器》,著王之命及受物。
”分器事在《左傳·定公四年》有記載。
(13)首封:在分封的各諸侯王之中,位次第一。
武王征九牧之君①,登豳之阜②,以望商邑。
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
周公旦即王所③,曰:“曷為不寐?”王曰:“告女:維天不飨殷④,自發未生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⑤,蜚鴻滿野⑥。
天不享殷,乃今有成。
維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⑦,不顯亦不賓滅⑧,以至今。
我未定天保⑨,何暇寐?”王曰:
秦昭王很生氣,派将軍摎(jiū,糾)攻打西周。
西周君跑到秦國,叩頭認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萬人口都獻給了秦王。
秦接受了西周君獻的人口、土地,讓他又回到西周去了。
周君、王赧逝世後,周地的民衆就向東方逃亡。
秦收取了九鼎和其他珍寶器物,又把西周公遷到狐。
此後七年,秦莊襄王滅掉了東周。
東西周就全都歸屬于秦了,周朝的祭祀從此斷絕。
太史公說:學者都說周伐纣之後,定居在洛邑,綜合考察它的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洛邑是武王測量的,成王又派召公去進行了占蔔,把九鼎安放在那裡,而周都仍然是在豐邑、鎬(hào,浩)京。
一直到犬戎打敗了幽王,周都才東遷到洛邑。
所謂“周公安葬于畢”,畢在鎬京東南的杜中。
秦滅掉了周。
漢朝建立九十多年後,天子将要去泰山封禅,向東巡視到河南時,訪求周的後代,把三十裡的土地封給周的後代嘉,号為周子南君,和其他列侯平列,讓他供奉對周朝祖先的祭祀。
【原文】【注解】 周後稷,名棄。
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
姜原為帝喾元妃①。
姜原出野②,見巨人迹③,心忻然說④,欲踐之⑤,踐之而身動如孕者。
居期而生子⑥,以為不祥⑦,棄之隘巷⑧,馬牛過者皆辟不踐⑨;徙置之林中,适會山林多人⑩,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11)。
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
初欲棄之,因名曰棄。
①元妃:帝王或諸侯的嫡妻。
按:《索隐》曰:“谯周以為‘棄,帝喾之胄,其父亦不著’,與此紀異也。
”②野:野外,郊野。
③迹:腳印。
④忻(xīn,欣)然:欣然。
忻,同“欣”。
說:同“悅”,喜悅,高興。
⑤踐:踏,踩。
⑥居期:到了日子。
這裡指懷孕滿十月。
⑦不祥:不吉利。
⑧隘:狹窄。
⑨辟:同“避”。
⑩适會:正趕上。
“适”“會”同義。
(11)覆:蓋。
薦:藉,墊。
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①。
其遊戲,好種樹麻、菽②,麻、菽美。
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③,宜谷者稼穑焉④,民皆法則之⑤。
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⑥,天下得其利,有功。
帝舜曰:“棄,黎民始饑⑦,爾後稷播時百谷⑧。
”封棄于邰,号曰後稷,别姓姬氏⑨。
後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⑩。
①屹:聳立的樣子。
②種樹:種植。
“樹”也是種的意思。
菽:豆類。
③相:仔細察看。
④稼穑:種植和收獲。
種植叫稼,收獲叫穑。
⑤法則:效法、仿效。
⑥舉:舉薦,提拔。
⑦黎民:衆民。
黎,黑色。
因衆民發黑,故稱黎民。
⑧後稷:古代掌管農業事務的官。
這裡是做後稷以管理農務的意思。
播時:播種,種植。
時,通“莳(shì,示)”,栽種。
⑨别:另外。
姓姬氏:以姬為姓。
⑩令德:美好的德一性一。
令,美,善。
後稷卒,子不窋立。
不窋末年,夏後氏政衰,去稷不務①,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②。
不窋卒,子鞠立。
鞠卒,子公劉立。
公劉雖在戎狄之間,複修後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③,自漆、沮度渭,取材用④,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⑤。
百姓懷之⑥,多徙而保歸焉⑦。
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⑧。
公劉卒,子慶節立,國于豳⑨。
①去稷,指廢棄農師。
②戎狄:泛指西北地區的部族。
③行(舊讀xìng,幸):察看。
④取材用:《正義》曰:“公劉從漆縣漆水南渡渭水,至南山取材木為用也。
”⑤賴:依靠,仰賴。
慶:幸福。
⑥懷:歸向。
⑦保歸:歸附。
保,依,附。
⑧“故詩人”句:《詩經·大雅》有《公劉》篇,歌頌了公劉的偉大業績和高尚品德。
詩人,指《詩經》的作者。
⑨國:國都。
這裡是建都的意思。
慶節卒,子皇仆立。
皇仆卒,子差弗立。
差弗卒,子毀隃立。
毀隃卒,子公非立。
公非卒,子高圉立。
高圉卒,子亞圉立。
亞圉卒,子公叔祖類立。
公叔祖類卒,子古公亶父立。
古公亶父複修後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①。
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
已複攻②,欲得地與民。
民皆怒,欲戰。
古公曰:“有民立君③,将以利之。
今戎狄所為攻戰④,以吾地與民。
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
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⑤,予不忍為。
”乃與私屬遂去豳⑥,度漆、沮,踰梁山⑦,止于岐下。
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按歸古公于岐下。
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
于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⑧,而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⑨。
作五官有司⑩。
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11) ①戴:尊奉,擁護。
②已:不久。
③有民:民衆。
有,有人認為是上古漢語名詞詞頭,無義。
④所為:等于說“所以”,這裡是表示攻戰的原因或目的。
⑤君之:意思是做他們的君主。
⑥私屬:家衆。
⑦踰:越過。
⑧貶:減少,損減。
這裡有除去的意思。
⑨邑别居之:意思是設邑落分别居住。
⑩作五官有司:《集解》引《禮記》曰:“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土、司寇,典司五衆。
”又引鄭玄曰:“此殷時制。
”作,設置。
有司,官吏。
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所以稱有司。
(11)“民皆”二句:《詩經》中《周頌·天作》、《魯頌·閟宮》都有歌頌古公亶父(fǔ,甫)的内容。
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
太姜生少子季曆,季曆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有聖瑞①。
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②?”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曆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③,文身斷發④,以讓季曆。
古公卒,季曆立,是為公季。
公季修古公遺道,笃于行義⑤,諸侯順之。
①聖瑞:聖人的吉兆。
《正義》引《
其書雲:‘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
凡事不強則枉,不敬則不正。
枉者廢滅,敬者萬世。
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
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
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
’”按:此屬預言吉兇的谶(chèn,趁)緯之言,不可信。
②其:恐怕,大概。
③亡:逃走。
如:往,到……去。
荊蠻:指當時楚地。
《正義》:“太伯奔吳,……而雲‘亡荊蠻’者,楚滅越,其地屬楚,秦滅楚,其地屬秦,秦諱楚(指莊襄王子楚)改曰‘荊’,故通号吳越之地為荊。
及北人書史加雲‘蠻’,勢之然也。
”蠻:對南方民族的貶稱。
④文身:用針在身一體全身或局部刺出自然或幾何圖形,然後塗上顔色。
斷發:截短頭發。
古代吳、越地區有文身斷發的習俗⑤笃:專一,忠誠。
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
西伯曰文王,遵後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①,笃仁,敬老,慈少。
禮下賢者②,日中不暇食以待士③,士以此多歸之。
伯夷、叔齊在孤竹,聞西伯善養老,盍往歸之④。
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
①則:效法。
②禮下賢者:對有才德的人謙下有禮。
③不暇食:顧不上吃飯。
暇,空閑。
④盍:往歸之:何不前往歸附他昵。
按:此上二句采自《
’”盍,何不。
崇侯虎谮西伯于殷曰①:“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
”帝纣乃囚西伯羑裡。
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一女,骊戎之文馬②,有熊九驷③,他奇怪物④,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纣⑤。
纣大說,曰:“此一物足以釋西伯,況其多乎!”乃赦西伯,賜之弓矢斧钺⑥,使西伯得征伐。
曰:“谮西伯者,崇侯虎也。
”西伯乃獻洛西之地,以請纣去炮格之刑⑦。
纣許之。
①谮(zèn,怎去聲):進饞言,說人的壞話。
②文馬:有彩色花紋的馬。
《正義》:“按:駿馬赤鬣缟身,目如黃金,文王以獻纣也。
”③九驷:三十六匹馬。
驷,古代一車駕四馬,因稱同駕一車的四馬為驷。
④他奇怪物:其他珍奇、稀有的寶物。
⑤因:通過。
嬖臣:親信、一寵一幸之臣。
⑥钺:大斧,古代兵器。
⑦炮格:商纣時酷刑之一。
《列女傳》:“膏銅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辄堕炭中,妲己笑,名曰格烙之法。
” 西伯陰行善①,諸侯皆來決平②。
于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③,乃如周。
入界,耕者皆讓畔④,民俗皆讓長。
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争,周人所恥⑤,何往為,隻取辱耳。
”遂還,俱讓而去。
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⑥。
” ①陰:暗地裡。
②決平:決斷,評判。
③獄:争訟,官司。
④畔:田界。
⑤恥:以為恥。
⑥蓋:大概,大約。
受命之君:受天命的君王。
意思是說将受天命為帝。
明年,伐犬戎。
明年,伐密須。
明年,敗耆國。
殷之祖伊聞之,懼,以告帝纣。
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為!”明年,伐邘。
明年,伐崇侯虎。
而作豐邑,自岐下而徙都豐。
明年,西伯崩,太子發立,是為武王。
西伯蓋即位五十年。
其囚羑裡,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①。
詩人道西伯,蓋受命之年稱王而斷虞芮之訟②。
後十年而崩③,谥為文王④。
改法度,制正朔矣⑤。
追尊古公為太一王⑥,公季為王季:蓋王瑞自太一王興。
①《易》:古代占蔔的書,今存《周易》,也叫《易經》。
八卦:《易》中的八種基本圖形,每個圖形象征一種自然現象:≡乾(天)、≡坤(地)、≡震(雷)、≡兌(澤)、≡離(火)、≡巽(xùn,迅。
風)、≡坎(水)、≡艮(gèn,根去聲。
山)。
八卦兩兩重疊演為六十四卦。
②“蓋受命”句:《正義》曰:“二國相讓後,諸侯歸西伯有四十餘國,鹹尊西伯為王。
蓋此年受命之年稱王也。
”又:梁玉繩等據《
譯文從原文并參用《正義》說。
③後十年:《正義》:“十當為‘九’。
”④谥:古代在人死後按其生前事迹評定褒貶給予的稱号。
⑤改法度、制正朔:改變殷之法律制度,制定新的曆法,即廢除殷曆,改用周曆。
正,一年的開始,即正月。
朔,一月的開始,即每月的第一天。
正朔就是一年開始的時候。
古代改朝換代,都要改法度、制正朔。
夏代以建寅之月(即冬至後二月,相當于現今陰曆正月)為歲首,殷代以建醜之月(即冬至後一月,相當于現今陰曆十二月)為歲首,周代以建子之月(即包一皮一皮括冬至的月份,相當于現今陰曆十一月)為歲首。
按:《正義》以為文王改法度,制正朔的記載亦誤。
⑥“追尊”二句:《正義》引《禮記大傳》雲“牧之野武王成大事而退,追王太一王亶父、王季曆、文王昌”,認為此二句亦誤。
武王即位,太公望為師①,周公旦為輔②,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③,師修文王緒業④。
①師:太師,周代輔佐國君的官。
②輔:天子左右大臣的通稱。
《尚書大傳》:“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弼。
”③左右:幫助,輔佐。
④緒業:遺業,事業。
九年,武王上祭于畢。
東觀兵①,至于盟津。
為文王木主②,載以車,中軍③。
武王自稱太子發,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
乃告司馬、司徒、司空、諸節④:“齊栗⑤,信哉⑥!予無知,以先祖有德臣⑦,小子受先功⑧,畢立賞罰⑨,以定其功。
”遂興師⑩,師尚父号曰:“總爾衆庶(11),與爾舟楫(12),後至者斬。
”武王渡河,中流(13),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
既渡,有火自上複于下,至于王屋,流為烏(14),其色赤,其聲魄雲(15)。
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
諸侯皆曰:“纣可伐矣。
”武王曰:“女未知天命(16),未可也。
”乃還師歸。
①觀兵:檢閱軍隊。
②木主:神主,即牌位。
用木做成,書死者谥号以供祭祀。
古代帝王出軍、巡狩或去國,載廟主及社主以行。
③中軍:指置于軍中。
④諸節:指接受王命的諸官吏。
《集解》引馬融曰:“諸受符節有司也。
”節,符節,古代朝廷用作憑證的信物,這裡借指王命。
⑤齊(zhāi,齋)栗:嚴肅恭敬。
齊,莊重、肅敬。
栗,威嚴,莊嚴。
⑥信:誠實,不欺。
⑦先祖:祖先。
⑧小子:自謙之辭。
⑨畢:盡,完全。
⑩興師:舉兵。
(11)總:聚束,集中。
衆庶:衆人,民衆。
(12)與:一操一,持。
楫:船槳。
(13)中流:指渡到河的中央。
(14)流為烏:不斷變化,最後現出烏的形象。
流,往來不定或運轉不停。
(15)魄:象聲詞,形容鳥叫的聲音。
雲:語氣詞。
(16)女(rǔ,汝):同“汝”,你,你們。
居二年,聞纣昏亂暴虐滋甚①,殺王子比幹②,囚箕子③。
太師疵、少師強抱其樂器而奔周。
于是武王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④。
”乃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⑤,虎贲三千人⑥,甲士四萬五千人⑦,以東伐纣。
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諸侯鹹會⑧。
曰:“孳孳無怠⑨!”武王乃作《太誓》⑩,告于衆庶:“今殷王纣乃用其婦人之言(11),自絕于天,毀壞其三正(12),離逷其王父母弟(13),乃斷棄其先祖之樂,乃為一婬一聲(14),用變亂正聲(15),怡說婦人(16)。
故今予發維共行天罰(17)。
勉哉夫子(18),不可再(19),不可三!” ①滋甚:越來越厲害。
②殺王子比幹:比幹為纣王的叔父,官少師,因屢次勸谏纣王,被剖心而死。
見《殷本紀》。
③囚箕子:箕子為當時貴族,纣王的諸父,官太師,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東北)。
比幹被剖心以後,箕子假裝颠狂為奴,纣又囚之。
見《殷本紀》。
④“不可以句”:《會注考證》引梁玉繩曰:“《後書·袁術傳》引史雲‘殷有重罰,不可不伐’。
”譯文據此删“畢”字。
⑤戎車:戰車。
乘(shèng,勝):古代一車四馬為一乘。
這裡可譯為輛。
⑥虎贲(bēn,奔):勇士。
《集解》引孔安國曰:“若虎之贲(奔)獸,言其猛也。
”⑦甲士:披甲之士。
⑧鹹:皆,都。
⑨孳孳:同“孜孜”,努力不懈的樣子。
⑩《太誓》:古文《尚書》篇名,作《泰誓》。
(11)乃:竟,竟然。
(12)三正:舊說指天、地、人或曰夏、商、周之正統。
《集解》引馬融曰:“動逆天地人也。
”《正義》:“按:三正,三統也。
周以建子為天統,殷以建醜為地統,夏以建寅為人統也。
”建子、建醜、建寅,即以這三個月的朔日(初一)為歲首。
“建”指鬥建,即北鬥所指的時辰,由子至亥,每月遷移一辰。
又《尚書易解》于《甘誓》篇注雲:“三正者,按正與政通,謂政事。
《
’三事即三正也。
”(13)離逷(tì,替):疏遠。
逷,同“逖(tì,替),遠。
王父母弟、同祖親族。
《集解》引鄭玄曰:“祖父母一之族。
必言‘母弟’,舉親者言之也。
”(14)一婬一聲:指一婬一十蕩的音樂。
(15)用:以,以緻,從而。
正聲:雅正的音樂。
(16)怡說(yuè,悅):使高興。
(17)維:句首語氣詞,可不譯。
共(gōng,恭):通“恭”。
天罰:指上天降下的懲罰。
(18)勉:努力。
夫子:對将士的尊稱。
《集解》引鄭玄曰:“丈夫之稱。
”(19)再:兩次,第二次。
二月甲子昧爽①,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武王左杖黃钺②,右秉白旄③,以麾④。
曰:“遠矣西土之人⑤!”武王曰:“嗟!我有國冢君⑥,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徽、?、彭、濮人⑦,稱爾戈⑧,比爾幹⑨,立爾矛,予其誓⑩。
”王曰:“古人有言‘一牝一雞無晨(11),一牝一雞之晨,惟家之索(12)。
’今殷王纣維婦人言是用(13),自棄其先祖肆祀不答(14),昬棄其家國(15),遺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維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16),是信是使(17),俾暴虐于百姓(18),以一奸一軌于商國(19)。
今予發維共行天之罰。
今日之事,不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20),夫子勉哉!不過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21),乃止齊焉,勉哉夫子!尚桓桓(22),如虎如罴,如豺如離(23),于商郊,不禦克奔(24),以役西土(25),勉哉夫子!爾所不勉,其于爾身有戮。
”誓已(26),諸侯兵會者四千乘,陳師牧野(27)。
①二月:這是用周曆,殷曆為正月。
昧爽:天将亮未亮之時。
②杖:持,拿着。
黃钺:黃銅制的大斧。
③秉:持,把。
旄:用旄牛尾放在旗杆上做裝飾的旗。
④麾(huī,揮):揮動,指揮。
⑤“遠矣”句:這是慰勞的話。
西土之人,指從西方來的将士。
⑥有國冢君:稱同來伐纣的諸侯。
有國,《尚書·牧誓》作“友邦”。
冢君:大君,等于說首領。
⑦庸:在今湖北房縣。
蜀:在今四川成都一帶。
羌:西戎部落,在今甘肅境内。
髳:西戎部落,在今四川東部。
微:在今陝西郿縣。
郿:在今湖北西部。
彭:在今四川彭宣縣。
濮:在今湖南沅陵縣。
按:以上八國都是當時屬于武王的部落。
⑧稱:舉。
⑨比:并列,緊一靠。
這裡是排列整齊的意思。
⑩其:語氣詞,表示将要的意思。
(11)一牝一雞:雌雞。
晨:司晨,報曉。
(12)惟家之索:等于說“惟索家”,意思是隻能使家破敗。
惟,同“唯”,隻。
索,盡,這裡有破敗、毀敗的意思。
《集解》引孔安國曰:“喻婦人知外事,雌代雄鳴,則家盡也。
”(13)惟婦人之言是用:等于說“維用婦人言”,隻聽婦人的話。
維,同“唯”。
《殷本紀》:“纣嬖于婦人,一愛一妲己,妲己之言是從。
”(14)肆祀:指對祖先的祭祀。
《集解》引鄭玄曰:“肆,祭名。
”答:答理,過問。
(15)昬棄:棄去。
昬,通“泯”,蔑。
(用王引之說)(16)多罪逋(bū,補平聲)逃:指罪惡多端的逃犯。
逋逃,逃亡。
是崇是長:等于說:“崇是長是”,擡高這些人,重視這些人。
崇,高,這裡是使高、擡高的意思。
長,以為長,即重視的意思。
(17)是信是使,等于說“信是使是”,相信這些人,使用這些人。
(18)俾:使。
(19)一奸一軌:犯法作亂。
一奸一,外亂。
軌,通“宄(guǐ,軌),内亂。
”(20)齊:指整頓隊伍,使陣列整齊。
(21)伐:擊刺。
(22)尚:表示命令或希望。
桓桓:威武的樣子。
(23)離(chī,吃):同“螭”,傳說中一種似龍的動物。
(24)禦:抵擋,阻止。
克奔:指能來奔投降者。
(25)役:助。
西土:指周及伐纣各諸侯。
(26)已:止,完畢。
(27)陳師:擺開陣勢。
帝纣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①。
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緻師②,以大卒馳帝纣師③。
纣師雖衆,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④。
纣師皆倒兵以戰⑤,以開武王⑥。
武王馳之,纣兵皆崩畔纣⑦。
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⑧,蒙衣其殊玉⑨,自燔于火而死⑩。
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諸侯,諸侯畢拜武王,武王乃揖諸侯(11),諸侯畢從。
武王至商國(12),商國百姓鹹待于郊(13)。
于是武王使群臣告語商百姓曰(14):“上天降休(15)!”商人皆再拜稽首(16),武王亦答拜。
遂入,至纣死所(17)。
武王自射之,三發而後下車,以輕劍擊之(18),以黃钺斬纣頭,縣大白之旗(19)。
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20)。
二女皆經自一殺(21)。
武王又射三發,擊以劍,斬以玄钺(22),縣其頭小白之旗。
武王已乃出複軍(23)。
①七十萬人:《新證》:“殷墟甲骨文記載商代用兵,至多一萬餘人,本文殷纣發兵七十萬人,與實際不符合,隻可以疑傳疑。
”距:同“拒”,抵抗。
②緻師:挑戰。
《集解》引鄭玄曰:“緻師者,緻其必戰之志也。
古者将戰,先使勇力之士犯敵焉。
”③大卒:古代軍隊編制。
《正義》:“大卒,謂戎車三百五十乘,士卒二萬六千二百五十人,有虎贲三千人。
”馳:驅趕車馬向前沖。
④亟:急,速。
⑤倒兵:掉轉兵器攻擊自己一方,即倒戈。
⑥開:引導。
⑦畔:通“叛”,背叛。
⑧反:同“返”。
鹿台:又稱南單之台。
故址在今河南湯陰朝歌鎮南,殷纣王所築。
⑨蒙:包一皮一皮,裹。
衣(舊讀yì,益);穿(衣)。
殊玉:大約是指極少見的美玉。
《正義》引《
”注:“天智,玉之善者,縫環其身自厚也。
凡焚四千玉也,庶玉則銷,天智玉不銷,纣身不盡也。
”⑩燔(fán,凡):焚燒。
(11)揖:拱手為禮。
商國:商之國都。
(12)百姓:百官。
在戰國以前,百姓是貴族的總稱,因為當時隻有貴族才有姓,一般平民沒有姓。
(13)鹹:都。
(14)告語(yù,玉):告訴,對……宣告。
(15)休:吉慶,美善。
(16)稽(qǐ,啟)首:叩頭到地。
古時九拜禮儀中最恭敬的一種。
(17)所:處所,地方。
(18)輕劍:據《正義》引《周書》作“輕呂之劍”。
輕呂,劍名。
(19)縣(xuán,懸):同“懸”,懸挂。
(20)嬖(bì,辟):一寵一愛一。
(21)經:缢死,上吊。
(22)玄钺:黑色的大斧。
《集解》引宋均:“玄钺用鐵,不磨砺。
”(23)複軍:返回軍中。
其明日①,除道,修社及商纣宮②,及期,百夫荷罕旗以先驅③。
武王弟叔振铎奉陳常車④,周公旦把大钺,畢公把小钺⑤,以夾武王⑥。
散宜生、太颠、闳夭皆執劍以衛武王。
既入,立于社南大卒之左,[左]右畢從。
一毛一叔鄭奉明水⑦,衛康叔封布茲⑧,召公奭贊采⑨,師尚父牽牲⑩。
尹佚策祝曰(11):“殷之末孫季纣,殄廢先王明德(12),侮蔑神祇不祀(13),昏暴商邑百姓(14),其章顯聞于天皇上帝(15)。
”于是武王再拜稽首,曰:“膺更大命(16),革殷(17),受天明命。
”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
①明日:第二天。
②社:祭祀土神的地方。
③荷(hè,賀):擔負。
罕旗:有九條飄帶的旗幟。
《集解》引蔡邕《獨斷》曰:前驅有九旒(liú,流)雲罕。
”④“武王弟”句:《會注考證》:“《克殷解》雲:‘叔振铎奏拜假(gé,格),又陳常車。
’”(拜假,或為古樂名。
)陳,陳列。
常車,儀仗車。
因車上插着畫有日、月圖象的太常旗,所以叫常車。
⑤畢公:梁玉繩以為是“召公”之誤。
(見《會注考證》引)⑥夾:在左右待衛。
⑦明水:指明月夜裡的露水。
《集解》引鄭玄曰:“取月之水,欲得陰陽之潔氣。
陳明水以為玄酒。
”⑧布:輔設。
茲:草席。
《索隐》:“茲,一作‘苙’(lì,立),公明草也。
言‘茲’,舉成器;言‘苙’見絜草也。
”⑨贊:奉獻。
采:币帛,絲織品。
⑩牲:供祭祀用的家畜,如豬、牛、羊等。
(11)策祝:意思是讀策書祝文。
(據《正義》)(12)殄廢:滅絕。
(13)神祇(qí,齊):泛指神鬼。
祇,地神。
(14)暴:欺淩。
(15)章顯:顯著。
章同“彰”。
天皇上帝:天帝。
(16)膺:受,接受。
更:換,改變。
大命:指上天降下的命令。
(17)革:革除,廢除。
封商纣子祿父殷之餘民。
武王為殷初定未集①,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②。
已而命召公釋箕子之囚。
命畢公釋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③。
命南宮括散鹿台之财,發钜橋子粟④,以振貧弱萌隸⑤。
命南宮括、史佚展九鼎保玉⑥。
命闳夭封比幹之墓⑦。
命宗祝享祠于軍⑧。
乃罷兵西歸。
行狩⑨,記政事,作《武成》⑩。
封諸侯,班賜宗彜(11),作《分殷之器物》(12)。
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于焦,黃帝之後于祝,帝堯之後于薊,帝舜之後于陳,大禹之後于杞。
于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13)。
封尚父于營丘,曰齊。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
封召公奭于燕。
封弟叔鮮于管,弟叔度于蔡。
餘各以次受封。
①集:和睦,安定。
②相:輔佐。
③表:稱表,表彰。
闾:闾裡,闾巷。
④發:散發。
⑤振:同“赈”,赈濟、救濟。
萌隸:指民衆。
萌,通“氓”,外來的百姓,也泛指老百姓。
隸,奴隸。
⑥展:展示,展覽。
九鼎:相傳夏禹收天下之金鑄成九鼎,象征九州。
後來成了象征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
成湯遷之于商邑,周武王遷之于洛邑。
保玉:即寶玉。
《集解》引徐廣曰:“保,一作‘寶’。
”⑦封:聚土築墳。
此處指在墓上添土。
⑧享祠:祭祀鬼神。
⑨行狩:到各諸侯國巡視。
⑩《武成》:古文《尚書》篇名。
《集解》引孔安國曰:“武功成也。
”(11)班賜:分賜。
班,同“頒”,頒發。
宗彜:宗廟裡用來盛酒的禮器。
《集解》引鄭玄曰:“宗彜,宗廟樽也。
”(12)《分殷之器物》:《尚書》篇名,當作“分器”,已亡佚。
《集解》引鄭玄曰:“作《分器》,著王之命及受物。
”分器事在《左傳·定公四年》有記載。
(13)首封:在分封的各諸侯王之中,位次第一。
武王征九牧之君①,登豳之阜②,以望商邑。
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
周公旦即王所③,曰:“曷為不寐?”王曰:“告女:維天不飨殷④,自發未生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⑤,蜚鴻滿野⑥。
天不享殷,乃今有成。
維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⑦,不顯亦不賓滅⑧,以至今。
我未定天保⑨,何暇寐?”王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