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譯文·周本紀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要判割鼻的劓刑而有疑點的,可以減罪,,罰以黃銅一千二百兩,比墨刑加倍,但也要認真核實,如果确實有罪,還應施刑。
判挖掉膝蓋骨的膑(bìn,殡)刑而有疑點的,可以減罪,罰以黃銅三千兩,比劓刑加一倍半,但也要認真核實,如果确實有罪,還應施刑。
判破壞生一殖機能的宮刑而有疑點的,可以減罪,罰以黃銅三千六百兩,但也要認真核實,如果确實有罪,還應施行。
判殺頭之刑大辟而有疑點的,可以減罪,罰以黃銅六千兩,但也要認真核實,如果确證有罪,還應施行。
五刑的條文,墨刑類有一千條,劓刑類有一千條,膑刑類有五百條,宮刑類有三百條,大辟類有二百條。
這套刑法因為是甫侯提出來的,所以叫做《甫刑》。
穆王在位五十五年逝世,兒子共王繄扈(yīhù,醫戶)繼位。
共王出遊到泾(jīng,徑)水邊上,密康公跟随着,有三個女子來投奔密康公。
密康公的母親說:“你一定要把她們獻給國王。
野獸夠三隻就叫‘群’,人夠三個就叫‘衆’,美一女夠三人就叫‘粲’。
君王田獵都不敢獵取太多的野獸,諸侯出行對衆人也要謙恭有禮,君王娶嫔妃不娶同胞三姐妹。
那三個女子都很美麗。
那麼多美人都投奔你,你有什麼德行承受得起呢?君王尚且承受不起,更何況你這樣的小人物呢?小人物而擁有寶物,最終準會滅亡。
”康公沒有獻出那三個女子,隻一年,共王就把密國滅了。
共王逝世後,他的兒子懿王囏(jiān,艱)登位。
懿王在位的時候,周王室衰落了,詩人們開始作詩譏刺。
懿王逝世,共王的弟弟辟方登位,這就是孝王。
孝王逝世後,諸侯又擁立懿王太子燮(xiè,謝),這就是夷王。
夷王逝世後,兒子厲王胡繼位。
厲王登位三十年,貪财好利,親近榮夷公。
大夫芮(ruì,銳)良夫規谏厲王說:“王室恐怕要衰微了!那個榮公隻喜歡獨占财利,卻不懂得大禍難。
财利,是從各種事物中産生出來的,是天地自然擁有的,而有誰想獨占它,那危害就大了。
天地間的萬物誰都應得到一份,哪能讓一個人獨占呢?獨占就會觸怒很多人,卻又不知防備大禍難。
榮公用财利來引一誘您,君王您難道能長久嗎?做人君的人,應該是開發各種财物分發給上下群臣百姓。
使神、人、萬物都能得到所應得的一份,即使這樣,還要每日小心警惕,恐怕招來怨恨呢。
所以《頌詩》說:‘我祖後稷有文德,功高能比天與地。
種植五谷養萬民,無人不向你看齊。
’《大雅》說:‘廣施恩澤開周業。
’這不正是說要普施财利而且要警惕禍難來臨嗎?正是因為這樣,先王才能建立起周朝的事業一直到現在。
而如今,君王您卻去學獨占财利,這怎麼行呢?普通人獨占财利,尚且被人稱為是強盜;您如果也這樣做,那歸服您的人就少啦。
榮公如果被重用,周朝肯定要敗亡了。
”厲王不聽勸谏,還是任用榮公做了卿士,掌管國事。
厲王暴虐無道,放縱驕傲,國人都公開議論他的過失。
召公勸谏說:“人民忍受不了您的命令了!”厲王發怒,找來一個衛國的巫師,讓他來監視那些議論的人,發現了後就來報告,立即殺掉。
這樣一來,議論的人少了,可是諸侯也不來朝拜了。
三十四年,厲王更加嚴苛,國人沒有誰再敢開口說話,路上相見也隻能互遞眼色示意而已。
厲王見此非常高興,告訴召公說:“我能消除人們對我的議論了,他們都不敢說話了。
”召公說:“這隻是把他們的話堵回去了。
堵住人們的嘴巴,要比堵住水流更厲害。
水蓄積多了,一旦決口,傷害人一定會多;不讓民衆說話,道理也是一樣。
所以,治水的人開通河道,使水流通暢,治理民衆的人,也應該放開他們,讓他們講話。
所以天子治理國政,使公卿以下直到列士都要獻諷喻朝政得失的詩篇,盲人樂師要獻所映民情的樂曲,史官要獻可資借鑒的史書,樂師之長要獻箴戒之言,由一些盲樂師誦讀公卿列士所獻的詩,由另一些盲樂師誦讀箴戒之言,百官可以直接進谏言,平民則可以把意思輾轉上達天子,近臣要進行規谏,同宗親屬要補察過失,樂師、太史要負責教誨,師、傅等年長者要經常告誡,然後由天子斟酌而行,所以事情做起來很順當,沒有錯誤。
民衆有嘴巴,就如同大地有山川,财貨器用都是從這裡生産出來;民衆有嘴巴,又好像大地有饒田沃野,衣服糧食也是從這裡生産出來的。
民衆把話從嘴裡說出來了,政事哪些好哪些壞也就可以從這裡看出來了。
好的就實行,壞的就防備這個道理,就跟大地出财物器用衣服糧食是一樣的。
民衆心裡想什麼嘴裡就說什麼,心裡考慮好了就去做。
如果堵住他們的嘴巴,那能維持多久呢!”厲王不聽勸阻。
從此,國人都不敢說話,過了三年,大家就一起造反,襲擊厲王。
厲王逃到彘(zhì,智)。
厲王的王太子靜被藏在召公家裡,國人知道了,就把召公家包一皮一皮圍起來,召公說:“先前我多次勸谏君王,君王不聽,以至于遭到這樣的災難。
如果現在王太子被人殺了,君王将會以為我對他們記仇而在怨恨君王吧?待奉國君的人,即使遇到危險也不該怨恨;即使怨恨也不該發怒,更何況待奉天子呢?”于是用自己的兒子代替了王太子,王太子終于免遭殺害。
召公、周公二輔相共理朝政,号稱“共和”(前841)。
共和十四年(前828),厲王死在彘地。
太子靜已在召公家長大成|人,二輔相就一塊兒扶立他為王,這就是宣王。
宣王登位之後,由二相輔佐,修明政事,師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遺風,諸侯又都尊奉周王室了。
十二年(前816),魯武公前來朝拜天子。
宣王不到千畝去耕種籍(jiè,借)田,這是專供天子帶頭親耕以示重農的田地,虢文公勸谏說這樣不行,宣王不聽。
三十九年(前789),在千畝打了一仗,宣王的軍隊被姜戎打得大敗。
宣王丢掉了南方江、淮一帶的軍隊,就在太原清點人口以備征兵。
仲山甫勸谏說:“人口是不能清點的。
”宣王不聽勸阻,最終還是清點了。
四十六年(前782),宣王逝世,他的兒子幽王宮湦(shēng,生。
按又作“涅”)繼位。
幽王二年(前780),西周都城和附近泾水、渭水、洛水三條河的地區都發生了地震。
伯陽甫說:“周快要滅亡啦。
天地間的陰陽之氣,不應該沒有秩序;如果打亂了秩序,那也是有人使它亂的。
陽氣沉伏一在下,不能出來,陰氣壓迫着它使他不能上升,所以就會有地震發行。
如今三川地區發生地震,是因為陽氣離開了它原來的位置,而被陰氣壓在下面了。
陽氣不在上面卻處在陰氣的下面,水源就必定受阻塞,水源受到阻塞,國家一定滅亡。
水土通氣才能供民衆從事生産之用。
土地得不到滋潤,民衆就會财用匮乏,如果到了這種地步,國家不滅亡還等待什麼!從前,伊水、洛水幹涸夏朝就滅亡了;黃河枯竭商朝就滅亡了。
如今周的氣數也像商、周兩代末年一樣了,河源的水流又被阻塞,水源被阻塞,河流必定要枯竭。
一個國家的生存,一定要依賴于山川,高山崩塌,河川枯竭,這是亡國的征象。
河川枯竭了,高山就一定崩塌。
這樣看來,國家的滅亡用不了十年了,因為十剛好是數字的一個循環。
上天所要抛棄的,不會超過十年。
”這一年,果然三川枯竭了,岐山崩塌了。
三年(前779),幽王一寵一愛一褒姒(sì,似)。
褒姒生的兒子叫伯服,幽王想廢掉太子。
太子的母親是申侯的女兒,是幽王的王後。
後來幽王得到褒姒,非常一寵一愛一,就想廢掉申後,并把太子宜臼也一塊兒廢掉,好讓褒姒當王後,讓伯服做太子。
周太史伯陽誦讀曆史典籍,感慨道:“周朝就要滅亡啦。
”從前還是夏後氏衰落時候,有兩條神龍降落在夏帝的宮廷,說:“我們是褒國的兩個先君。
”夏帝不知道是該殺掉它們,還是趕跑他們,還是留住他們,就進行占蔔,結果不吉利。
又蔔占要他們的唾液藏起來,結果才吉利。
于是擺設出币帛祭物,書寫簡策,向二龍禱告,二條龍不見了,留下了唾液。
夏王讓拿來木匣子把龍的唾液收藏起來。
夏朝滅亡之後,這個匣子傳到了殷朝,殷朝滅亡之後,又傳到了周朝。
連着三代,從來沒有人敢把匣子打開。
但到周厲王末年,打開匣子看了。
龍的唾液流在殿堂上,怎麼也清掃不掉。
周厲王命令一群女人,赤身****對着唾液大聲呼叫。
那唾液變成了一隻黑色的大蜥蜴,爬進了厲王的後宮。
後宮有一個小爆女,六、七歲,剛剛換牙,碰上了那隻大蜥蜴,後到成年時竟然懷孕了,沒有丈夫就生下孩子,她非常害怕,就把那孩子扔掉了。
在周宣王的時代,小女孩們唱着這樣的兒歌:“山桑弓,箕木袋,滅亡周國的禍害。
”宣王聽到了這首歌,有一對夫妻正好賣山桑弓和箕木制的箭袋,宣王命人去抓捕他們,想把他們殺掉。
夫婦二人逃到大路上,發現了先前被小爆女扔掉的嬰孩,聽着她在深更半夜裡啼哭,非常憐憫,就收留了她。
夫婦二人繼續往前逃,逃到了褒國。
後來褒國人得罪了周朝,就想把被小爆女扔掉的那個女孩獻給厲王,以求贖罪,因為當初這個被扔掉的女孩是褒國獻出,所以叫她褒姒。
周幽王三年,幽王到後宮去,一見到這女子就非常喜一愛一,生下兒子伯服,最後竟把申後和太子都廢掉了,讓褒姒當了王後,伯服做了太子。
太史伯陽感慨地說:“禍亂已經造成了,沒有法子可想了!” 褒姒不一愛一笑,幽王為了讓她笑,用了各種辦法,褒姒仍然不笑。
周幽王設置了烽火狼煙和大鼓,有敵人來侵犯就點燃烽火。
周幽王為了讓褒姒笑,點燃了烽火,諸侯見到烽火,全都趕來了,趕到之後,卻不見有敵寇,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
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
後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
周幽王任用虢(guó,國)石父做卿,在國中當政,國人都忿忿不平。
石父為人一奸一詐乖一巧,善天阿谀奉承,貪圖财利,周幽王卻重用他。
幽王又廢掉了申後和太子。
申侯很氣憤,聯合缯(zēng,增)國、犬戎一起攻打幽王。
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的救兵。
諸侯們沒有人再派救兵來。
申侯就把幽王殺死在骊山腳下,俘虜了褒姒,把周的财寶都拿走才離去。
于是諸侯都靠攏申侯了,共同立幽王從前的太子宜臼為王,這就是平王,由他來繼承周朝的祭祀。
平王登位之後,把國都遷到東都洛邑,以躲避犬戎的侵擾。
平王的時候,周王室衰微,各諸侯以強并弱,齊國、楚國、秦國、晉國勢力開始強大,一切政事都要經由各方諸侯的首領。
四十九年(前722),魯隐公登位。
五十一年(前720),周平王去世,而太子洩父(fǔ,甫)死得早,立了他的兒子林,這就是桓王。
桓王,是周平王的孫子。
桓王三年(前717),鄭莊公前來朝見,桓王沒有按禮節接待他。
五年(前715),鄭國因怨恨桓王,和魯國調換了許地的田地。
許地的田地,是天子用來祭祀泰山的專用田。
八年(前712),魯國人殺掉隐公,擁立桓公。
十三年(前707),周桓王征伐鄭國,鄭國人祝聃(dān,丹)射傷了桓王的肩膀,桓王就撤離回去了。
二十三年(前6一97),桓王去世,兒子莊王佗(tuó,駝)登位。
莊王四年(前6一93),周公黑肩想殺掉莊王擁立王子克。
辛伯把這個消息報告給莊王,莊王殺掉周公,王子克逃往燕國。
十五年(前677),莊王去世。
兒子釐(xī,西)王胡齊登位。
釐王三年(前679),齊桓公開始稱霸諸侯。
五年(前677),釐王去世,兒子惠王阆登位。
惠王二年(前675)。
起初,莊王一寵一愛一姚姬,生下一子叫釐,很受一寵一愛一。
到惠王即位後,又奪了大臣的園林做為自己豢養牲畜的場所,因為這事,大夫邊伯等五人就起來做亂,打算召集燕國、衛國的軍隊,攻打惠王。
惠王逃到溫邑,後來又住到鄭國的栎(lì,力)邑去了。
邊伯等擁立釐王的弟弟頹為王。
他們奏樂,表演各種歌舞,鄭國、虢國的國君知道了很惱火。
四年(前673),鄭國和虢國一起發兵進攻,殺死了周王頹,又把惠王護送回朝廷,惠王十年(前667),賜封齊桓公為諸侯首領。
二十五年(前652),惠王逝世,兒子襄王鄭登位。
襄王的母親早已去世。
繼母就是惠後。
惠後生了叔帶,很受惠王的一寵一愛一,襄王不放心他。
三年(前649)叔帶和戎國、翟國商議攻打襄王,襄王想要殺掉叔帶,叔帶逃到了齊國。
齊桓公派管仲去勸說戎和周講和,派隰(xí,習)朋去勸說戎和晉講和。
襄王以上卿的禮節接待管仲。
管仲辭謝道:“我身為下卿,不過是個低下的一般官吏,齊國還有天子您親自任命的兩位大臣上卿國氏、高氏在,如果他們屆時在春、秋兩季來朝見天子,您将怎樣接見他們呢?我以天子和齊桓公的雙重臣子的身份冒昧地辭謝了。
”襄王說:“你是我舅父家的使臣,我贊賞你的功績,請不要拒絕我的好意。
”管仲最終還是接受了下卿的禮節,然後回國了。
九年(前643),齊桓公逝世。
十二年(前640),叔帶又返回到周朝。
十三年(前639),鄭國攻打滑國。
周襄王派遊孫、伯服為滑說情,鄭國拘禁了這兩個人。
鄭文公怨恨惠王被護送回朝廷之後,送給虢公酒器玉爵而不送給鄭厲公,又怨恨襄王幫助衛國和滑國,所以拘禁了伯服。
襄王很地氣,給予翟國軍隊去攻打鄭國。
富辰勸谏襄王說:“周東遷的時候,靠的是晉國和鄭國的力量。
子頹叛亂,又是依靠鄭國得以平定,如今能因為一點小小的怨恨就抛棄它嗎?”襄王不聽勸阻。
十五年(前637),襄王派翟國的軍隊前去攻打了鄭國。
襄王感激翟人,準備把翟王的女兒立為王後。
富辰又勸谏說:“平王、桓王、莊王、惠王都曾受到鄭國的好處,君王您抛開同姓之親的鄭國而去親近翟國,這樣做實在不可取。
”襄王仍是不聽。
十六年(前636),襄王廢黜了翟後,翟人前來誅讨,殺死了周大夫譚伯。
富辰說:“我屢次勸谏君王,君王都不聽,如今到了這個局面,我若不出去迎戰,君王可能會以為我在怨恨他吧!”于是就帶領着他的屬衆出去與狄子作戰,結果戰死。
當初,惠後想立王子叔帶為太子,所以用親信給翟人做先導,翟人這才攻進了周都。
襄王逃到鄭國,鄭國把他安置在氾(fán,凡)邑。
子帶立為王,娶了襄王黜的翟後和她一起住在溫邑。
十七年(前635),襄王向晉國告急,晉文公把襄王護送回朝,殺死了叔帶。
襄王就賜給晉文公玉珪、香酒、弓箭,讓他擔任諸侯的首領,并把河内的地盤賜給晉國。
二十年(前632),晉文公召見襄王,襄王前往河陽、踐土與他相會,諸侯都前去朝見,史書因避諱以臣召君這種事,就寫成了“天王到河陽巡視”。
二十四年(前628),晉文公逝世。
三十一年(前621),秦穆公逝世。
三十二年(前620),周襄王逝世。
兒子頃王壬臣登位。
頃王六年(前613),頃王逝世,兒子匡王班登位。
匡王六年(前607),匡王逝世,他的弟弟瑜登位,這就是周定王。
定王元年(前606),楚莊王征伐陸渾地方的戎族,軍隊駐紮在洛邑,楚王派人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
定王命王孫滿用巧妙的辭令應付了他,楚兵這才離去。
十年(前597),楚莊王包一皮一皮圍了鄭國,鄭伯投降,不久又恢複了鄭國。
十六年(前591),楚莊王去逝。
二十一年(前586),定王逝世,兒子簡王夷登位。
簡王十三年(前573),晉人殺了他們的國君厲公,從周迎回了子周,立為悼公。
十四年(前572),簡王逝世,兒子靈亡洩心登位。
靈王二十四年(前548),齊國的崔杼殺了他們的君王莊公。
二十七年(前545),靈王逝世,兒子景王貴立。
景王十八年(前527),王後所生的太子一精一明通達卻過早去逝。
二十年(前525),景王喜一愛一子朝,想立他為太子,正好這時景王逝世,子丐的一黨一徒和他争奪王位,朝臣擁立長子猛為王,子朝攻殺猛。
猛就是悼王。
晉人攻打子朝扶立丐為王,這就是敬王。
敬王元年(前519),晉人護送敬王回朝。
因子朝已自立為王,敬王不能進入國都,就居住在澤邑。
四年(前516),晉率領諸侯把敬王護送回周,子朝做了臣子,諸侯給周修築都城。
十六年(前504),子朝的一黨一與們又起來做亂,敬王逃奔到晉國。
十七年(前503),晉定公終于把敬王護送回周了。
三十九年(前481),齊國田常殺了他們的國君簡公。
四十一年(前479),楚滅掉了陳國。
孔子在這一年去世。
四十二年(前478),周敬王逝世,兒子元王仁登位。
元王八年(前46一9),逝世,兒子定王介登位。
定王十六年(前453),韓、趙、魏三家消滅了智伯,瓜分了他的土地。
二十八年(前441),定王逝世,長子去疾登位,這就是哀王。
哀王登位三個月,他的弟弟叔襲殺了哀王,自己登上王位,這就是思王。
思王登位五個月,他的小一弟一弟嵬(wéi,圍)攻殺思王自立為王,這就是考王。
這三個王都是定王的兒子。
考王十五年(前426),逝世,兒子威烈王午登位。
考王把他的弟弟封在河南,這就是桓公,讓他承續周公這個官位職事。
桓公死後,兒子威公繼任。
威公死後,兒子惠公繼任,把他的小兒子封在鞏地以護衛周王,号為東周惠公。
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九鼎震動。
這一年,周王命韓、魏、趙為諸侯。
二十四年(前402),威烈王逝世,兒子安王驕登位。
這一年,盜賊殺了楚聲王。
安王登位二十六年(前376),逝世,兒子烈王喜登位。
烈王二年(前374),周太史儋(dān,擔)拜見秦獻公說:“當初周和秦是合在一起的,後來分開了,分開五百年之後又合在一起,合在一起十七年後,将會有一位稱霸統一天下的人出現。
” 〔七〕(十)年(前36一9),周烈王逝世,他的弟弟扁登位,這就是顯王。
顯王五年(前364),祝賀秦獻公,獻公稱霸。
九年(前360),顯王又送上了祭祀文王、武王的胙(zuò,作)肉。
二十五年(前344),秦在周國與諸侯會盟。
二十六年(前343),周王把諸侯之長方伯這個名稱送給秦孝公。
三十三年(前336),祝賀秦惠王。
三十五年(前334),又送上了祭祀文王、武王的胙肉。
四十四年(前325),秦惠王稱王。
自此以後,諸侯都各自稱王了。
四十八年(前321),周顯王逝世,兒子慎靓(jìng,靜)王定登位。
慎靓王登位六年,逝世,兒子赧(nǎn,上聲南)王延登位。
王赧在位時,東西周各自為政。
赧王把國都遷到了西周。
西周武公的共太子死了,還有五個兒子都是庶出的,沒有嫡子可以立為太子。
司馬翦(jiǎn,剪)對楚王說:“不如用土地資助公子咎,替他請求立為太子。
”左成說:“不行。
如果我們用土地資助了公子咎,而周卻不聽我們的,這樣您的主意就行不通了,與周的交情也疏遠了。
不如去問問周君想要立誰為太子,悄悄地告訴給翦,然後翦再讓楚國資助給他土地。
”結果,西周真的立公子咎為太子。
八年(前307),秦攻打宜陽,楚派兵去援救。
而楚國以為周是幫助秦國,所以想攻打周。
蘇代為周遊說楚王說:“您怎麼知道周是幫助秦國?說周幫助秦國比幫助楚國更出力的人,是想讓周投到秦國方面去,所以人們都把周、秦放在一起說‘周秦’啊。
周明白了自己解脫不了,就必定投向秦國一方,這真是幫助秦國取周的妙計呀。
如果為大王考慮,周為秦出力,您要好好待他;不為秦出力,仍然好好待他,這樣,才能讓它與秦疏遠。
周與秦絕了交,就一定投向楚國郢都的。
” 秦向東周和西周借道,想通過兩周之間的地區去攻打韓國,周擔心借了會得罪韓,不借又會得罪秦。
史厭對周君說:“為什麼不派人去見韓公叔呢?就對韓公叔說:‘秦國敢穿過周地去攻打韓國,是由于信任東周。
您為什麼不給周一些土地,并派出人質前往楚國呢?’這樣,秦國一定會懷疑楚國,不相信周君,也就不會攻打韓國了。
您再派人去對秦國說:‘韓國非要給我們周一些土地,想以此來讓秦國懷疑周君,周不敢不接受。
’秦國也就沒有說詞兒,不讓周接受韓國的土地了,這樣就既得到了韓的土地,又是聽命于秦國了。
” 秦國召見西周君,西周君不願意去,就派人對韓王說:“秦國召見西周君,他是想攻打大王的南陽,大王為什麼不派兵駐守南陽?周君将以此為借口不到秦國去。
周君不到秦國去,秦國就一定不敢渡河來攻打南陽了。
” 東周和西周打仗,韓國派兵去救援西周。
有人為東周遊說韓王說:“西周原先是天子的國都,有許多鐘鼎寶器和貴重的寶物。
您如果控制住軍隊不出動,就可以讓東周感激您,又可以使您盡得西周的寶物。
” 周王赧被稱做成君。
楚包一皮一皮圍了韓國的雍氏,韓國向東周要兵器和糧草,東周君害怕了,叫來蘇代把這事告訴了他。
蘇代說:“您何必為這件事擔憂呢!我能使韓國不向東周要兵器和糧草,又能讓您得到高都。
”周君說:“你如果能辦到,我可以把國政交給你。
”蘇代會見了韓相國公仲侈說:“楚國包一皮一皮圍了雍氏,原來計劃三個月攻下,如今五個月了,還攻不下來,這說明楚兵已經疲憊了。
現在您向周要兵器糧草,就是向楚宣告您自己已經疲備了。
”韓相國說:“對。
可是使者已經派出去了。
”蘇代于是說:“為什麼不把高都送給周呢?”韓相國非常生氣,說:“我不向周要兵器糧草也就夠可以了,為什麼還要把高都送給周呢?”蘇代說:“把高都送給周,周會轉過來投向韓國,秦國聽了一定很惱火,怨恨周,與周斷絕使者的往來,這樣就等于是拿一個破爛的高都換來一個完整的周。
為什麼不給呢?”韓相國說:“好。
”果然把高都送給周了。
三十四年(前281),蘇厲對周君說:“秦攻克了韓國、魏國,打敗了魏将師武,往北攻取了趙的蔺、離石二縣,這些都是白起幹的。
這個人善于用兵,又有天命佑助。
而今他又帶兵出伊阙塞去攻打梁國,如果梁國被攻破,那麼周就危險了。
您為什麼不派人去勸說白起呢?您可以說:‘楚國有個養由基,是個善于射箭的人。
離柳葉百步之外射箭,可以百發百中。
左右帝觀的人有好幾千,都說他箭射得好。
可是有一個漢子站在他的帝邊,說:“好,可以教給他射箭了。
”養由基很生氣,扔掉弓,握住劍說“你有什麼本事教我射箭呢”?那個人說“并不是說我能教你怎麼伸直左臂撐住杯身,怎樣彎曲右臂拉開弓弦。
一個人在百步之外射柳葉,百發百中,如果不在射得最好的時候停下來,過一會兒力氣小了,身一體累了,弓擺不正,箭射一出去不直,隻要有一發射不中,那麼一百發就全部作廢了”。
如今,您攻克了韓國、魏國,打敗了師武,往北攻取了趙國的蔺、離石二縣,您的功績是很大了。
現在您又帶兵出伊阙塞,過東西兩周,背對韓國,攻打梁國,這一次如果打不勝,就會前攻盡棄。
您不如假稱有病,不要出伊阙塞去攻打梁國了’。
” 四十二年(前273),秦國攻破了魏國的華陽。
周的大臣馬犯對周君說:“請允許我去讓梁國給周築城。
”他去對梁王說:“周王病了,如果他真的死了,我也一定活不成。
請讓我把九鼎獻給大王,您拿到了九鼎之後希望能想辦法救我。
”梁王說:“好。
”于是給他一批士兵,聲稱是去保衛周。
馬犯又去對秦王說:“梁并非是想保衛周,而是要攻打周。
您可以派兵到國境去看看。
”秦果然出兵。
馬犯又去對梁王說:“周王病好了,九鼎的事沒有辦成,請您讓我在以後找适當的機會再獻九鼎吧。
但是現在您已經派兵到周去了,諸侯都起了疑心,懷疑您要伐周,以後您辦事将不會有人相信了。
不如讓那些士兵為周築城,借此把諸侯懷疑您要伐周的事端蓋住。
”梁王說:“好。
”于是就讓那些士兵給周築城。
四十五年(前270),周君的秦國賓客對周冣說:“您不如稱贊秦王的孝道,趁便把應地獻給秦國作為太後的供養之地,秦王一定很高興,這樣您和秦國就有了交情。
交情好了,周君一定認為這是您的功績;交情不好,勸周君歸附秦國的人一定會獲罪。
”秦去攻打周,周冣對秦王說:“如果為大王您考慮,那就不應該去攻打周。
攻打周,實在利益不多,卻使您的名聲讓天下人都害怕。
天下人都因為秦攻打周的名聲而害怕,一定會往東邊去與齊國聯合。
您的軍隊在周打得疲憊了,又使天下都去與齊聯合,這樣,秦國就稱不了王統一不了天下了。
天下正希望使秦國疲憊呢,所以鼓勵您去攻打周。
如果秦國和諸侯都疲憊了,那樣您的教命就不會通行于諸侯了。
” 五十八年(前257),韓、趙、魏三國與秦國相對抗。
周派相國前往秦國,因為怕遭到秦國的輕視,就半路返回來了。
有人對相國說:“秦國是輕視您還是重視您,這個還不能确料。
秦是想要了解那三國的實情。
您不如趕快去拜見秦王,就說‘請讓我來給您打探東方三國的變化’,秦王一定會重視您。
秦王重視您,就表明秦重視周,周因此也取得了秦國的信任。
至于齊國對周的重視,那麼早就有周冣和齊國聯絡好了:這樣,周就可以永遠不會失去與強國的交情。
”秦信任周了,就發兵去攻打韓、趙、魏三國。
五十九年(前256),秦攻取了韓國的陽城負黍,西周很害怕,背叛了秦國,與東方各諸侯相聯合,率領天下的一精一銳部隊出伊阙塞去攻打秦國,使
判挖掉膝蓋骨的膑(bìn,殡)刑而有疑點的,可以減罪,罰以黃銅三千兩,比劓刑加一倍半,但也要認真核實,如果确實有罪,還應施刑。
判破壞生一殖機能的宮刑而有疑點的,可以減罪,罰以黃銅三千六百兩,但也要認真核實,如果确實有罪,還應施行。
判殺頭之刑大辟而有疑點的,可以減罪,罰以黃銅六千兩,但也要認真核實,如果确證有罪,還應施行。
五刑的條文,墨刑類有一千條,劓刑類有一千條,膑刑類有五百條,宮刑類有三百條,大辟類有二百條。
這套刑法因為是甫侯提出來的,所以叫做《甫刑》。
穆王在位五十五年逝世,兒子共王繄扈(yīhù,醫戶)繼位。
共王出遊到泾(jīng,徑)水邊上,密康公跟随着,有三個女子來投奔密康公。
密康公的母親說:“你一定要把她們獻給國王。
野獸夠三隻就叫‘群’,人夠三個就叫‘衆’,美一女夠三人就叫‘粲’。
君王田獵都不敢獵取太多的野獸,諸侯出行對衆人也要謙恭有禮,君王娶嫔妃不娶同胞三姐妹。
那三個女子都很美麗。
那麼多美人都投奔你,你有什麼德行承受得起呢?君王尚且承受不起,更何況你這樣的小人物呢?小人物而擁有寶物,最終準會滅亡。
”康公沒有獻出那三個女子,隻一年,共王就把密國滅了。
共王逝世後,他的兒子懿王囏(jiān,艱)登位。
懿王在位的時候,周王室衰落了,詩人們開始作詩譏刺。
懿王逝世,共王的弟弟辟方登位,這就是孝王。
孝王逝世後,諸侯又擁立懿王太子燮(xiè,謝),這就是夷王。
夷王逝世後,兒子厲王胡繼位。
厲王登位三十年,貪财好利,親近榮夷公。
大夫芮(ruì,銳)良夫規谏厲王說:“王室恐怕要衰微了!那個榮公隻喜歡獨占财利,卻不懂得大禍難。
财利,是從各種事物中産生出來的,是天地自然擁有的,而有誰想獨占它,那危害就大了。
天地間的萬物誰都應得到一份,哪能讓一個人獨占呢?獨占就會觸怒很多人,卻又不知防備大禍難。
榮公用财利來引一誘您,君王您難道能長久嗎?做人君的人,應該是開發各種财物分發給上下群臣百姓。
使神、人、萬物都能得到所應得的一份,即使這樣,還要每日小心警惕,恐怕招來怨恨呢。
所以《頌詩》說:‘我祖後稷有文德,功高能比天與地。
種植五谷養萬民,無人不向你看齊。
’《大雅》說:‘廣施恩澤開周業。
’這不正是說要普施财利而且要警惕禍難來臨嗎?正是因為這樣,先王才能建立起周朝的事業一直到現在。
而如今,君王您卻去學獨占财利,這怎麼行呢?普通人獨占财利,尚且被人稱為是強盜;您如果也這樣做,那歸服您的人就少啦。
榮公如果被重用,周朝肯定要敗亡了。
”厲王不聽勸谏,還是任用榮公做了卿士,掌管國事。
厲王暴虐無道,放縱驕傲,國人都公開議論他的過失。
召公勸谏說:“人民忍受不了您的命令了!”厲王發怒,找來一個衛國的巫師,讓他來監視那些議論的人,發現了後就來報告,立即殺掉。
這樣一來,議論的人少了,可是諸侯也不來朝拜了。
三十四年,厲王更加嚴苛,國人沒有誰再敢開口說話,路上相見也隻能互遞眼色示意而已。
厲王見此非常高興,告訴召公說:“我能消除人們對我的議論了,他們都不敢說話了。
”召公說:“這隻是把他們的話堵回去了。
堵住人們的嘴巴,要比堵住水流更厲害。
水蓄積多了,一旦決口,傷害人一定會多;不讓民衆說話,道理也是一樣。
所以,治水的人開通河道,使水流通暢,治理民衆的人,也應該放開他們,讓他們講話。
所以天子治理國政,使公卿以下直到列士都要獻諷喻朝政得失的詩篇,盲人樂師要獻所映民情的樂曲,史官要獻可資借鑒的史書,樂師之長要獻箴戒之言,由一些盲樂師誦讀公卿列士所獻的詩,由另一些盲樂師誦讀箴戒之言,百官可以直接進谏言,平民則可以把意思輾轉上達天子,近臣要進行規谏,同宗親屬要補察過失,樂師、太史要負責教誨,師、傅等年長者要經常告誡,然後由天子斟酌而行,所以事情做起來很順當,沒有錯誤。
民衆有嘴巴,就如同大地有山川,财貨器用都是從這裡生産出來;民衆有嘴巴,又好像大地有饒田沃野,衣服糧食也是從這裡生産出來的。
民衆把話從嘴裡說出來了,政事哪些好哪些壞也就可以從這裡看出來了。
好的就實行,壞的就防備這個道理,就跟大地出财物器用衣服糧食是一樣的。
民衆心裡想什麼嘴裡就說什麼,心裡考慮好了就去做。
如果堵住他們的嘴巴,那能維持多久呢!”厲王不聽勸阻。
從此,國人都不敢說話,過了三年,大家就一起造反,襲擊厲王。
厲王逃到彘(zhì,智)。
厲王的王太子靜被藏在召公家裡,國人知道了,就把召公家包一皮一皮圍起來,召公說:“先前我多次勸谏君王,君王不聽,以至于遭到這樣的災難。
如果現在王太子被人殺了,君王将會以為我對他們記仇而在怨恨君王吧?待奉國君的人,即使遇到危險也不該怨恨;即使怨恨也不該發怒,更何況待奉天子呢?”于是用自己的兒子代替了王太子,王太子終于免遭殺害。
召公、周公二輔相共理朝政,号稱“共和”(前841)。
共和十四年(前828),厲王死在彘地。
太子靜已在召公家長大成|人,二輔相就一塊兒扶立他為王,這就是宣王。
宣王登位之後,由二相輔佐,修明政事,師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遺風,諸侯又都尊奉周王室了。
十二年(前816),魯武公前來朝拜天子。
宣王不到千畝去耕種籍(jiè,借)田,這是專供天子帶頭親耕以示重農的田地,虢文公勸谏說這樣不行,宣王不聽。
三十九年(前789),在千畝打了一仗,宣王的軍隊被姜戎打得大敗。
宣王丢掉了南方江、淮一帶的軍隊,就在太原清點人口以備征兵。
仲山甫勸谏說:“人口是不能清點的。
”宣王不聽勸阻,最終還是清點了。
四十六年(前782),宣王逝世,他的兒子幽王宮湦(shēng,生。
按又作“涅”)繼位。
幽王二年(前780),西周都城和附近泾水、渭水、洛水三條河的地區都發生了地震。
伯陽甫說:“周快要滅亡啦。
天地間的陰陽之氣,不應該沒有秩序;如果打亂了秩序,那也是有人使它亂的。
陽氣沉伏一在下,不能出來,陰氣壓迫着它使他不能上升,所以就會有地震發行。
如今三川地區發生地震,是因為陽氣離開了它原來的位置,而被陰氣壓在下面了。
陽氣不在上面卻處在陰氣的下面,水源就必定受阻塞,水源受到阻塞,國家一定滅亡。
水土通氣才能供民衆從事生産之用。
土地得不到滋潤,民衆就會财用匮乏,如果到了這種地步,國家不滅亡還等待什麼!從前,伊水、洛水幹涸夏朝就滅亡了;黃河枯竭商朝就滅亡了。
如今周的氣數也像商、周兩代末年一樣了,河源的水流又被阻塞,水源被阻塞,河流必定要枯竭。
一個國家的生存,一定要依賴于山川,高山崩塌,河川枯竭,這是亡國的征象。
河川枯竭了,高山就一定崩塌。
這樣看來,國家的滅亡用不了十年了,因為十剛好是數字的一個循環。
上天所要抛棄的,不會超過十年。
”這一年,果然三川枯竭了,岐山崩塌了。
三年(前779),幽王一寵一愛一褒姒(sì,似)。
褒姒生的兒子叫伯服,幽王想廢掉太子。
太子的母親是申侯的女兒,是幽王的王後。
後來幽王得到褒姒,非常一寵一愛一,就想廢掉申後,并把太子宜臼也一塊兒廢掉,好讓褒姒當王後,讓伯服做太子。
周太史伯陽誦讀曆史典籍,感慨道:“周朝就要滅亡啦。
”從前還是夏後氏衰落時候,有兩條神龍降落在夏帝的宮廷,說:“我們是褒國的兩個先君。
”夏帝不知道是該殺掉它們,還是趕跑他們,還是留住他們,就進行占蔔,結果不吉利。
又蔔占要他們的唾液藏起來,結果才吉利。
于是擺設出币帛祭物,書寫簡策,向二龍禱告,二條龍不見了,留下了唾液。
夏王讓拿來木匣子把龍的唾液收藏起來。
夏朝滅亡之後,這個匣子傳到了殷朝,殷朝滅亡之後,又傳到了周朝。
連着三代,從來沒有人敢把匣子打開。
但到周厲王末年,打開匣子看了。
龍的唾液流在殿堂上,怎麼也清掃不掉。
周厲王命令一群女人,赤身****對着唾液大聲呼叫。
那唾液變成了一隻黑色的大蜥蜴,爬進了厲王的後宮。
後宮有一個小爆女,六、七歲,剛剛換牙,碰上了那隻大蜥蜴,後到成年時竟然懷孕了,沒有丈夫就生下孩子,她非常害怕,就把那孩子扔掉了。
在周宣王的時代,小女孩們唱着這樣的兒歌:“山桑弓,箕木袋,滅亡周國的禍害。
”宣王聽到了這首歌,有一對夫妻正好賣山桑弓和箕木制的箭袋,宣王命人去抓捕他們,想把他們殺掉。
夫婦二人逃到大路上,發現了先前被小爆女扔掉的嬰孩,聽着她在深更半夜裡啼哭,非常憐憫,就收留了她。
夫婦二人繼續往前逃,逃到了褒國。
後來褒國人得罪了周朝,就想把被小爆女扔掉的那個女孩獻給厲王,以求贖罪,因為當初這個被扔掉的女孩是褒國獻出,所以叫她褒姒。
周幽王三年,幽王到後宮去,一見到這女子就非常喜一愛一,生下兒子伯服,最後竟把申後和太子都廢掉了,讓褒姒當了王後,伯服做了太子。
太史伯陽感慨地說:“禍亂已經造成了,沒有法子可想了!” 褒姒不一愛一笑,幽王為了讓她笑,用了各種辦法,褒姒仍然不笑。
周幽王設置了烽火狼煙和大鼓,有敵人來侵犯就點燃烽火。
周幽王為了讓褒姒笑,點燃了烽火,諸侯見到烽火,全都趕來了,趕到之後,卻不見有敵寇,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
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
後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
周幽王任用虢(guó,國)石父做卿,在國中當政,國人都忿忿不平。
石父為人一奸一詐乖一巧,善天阿谀奉承,貪圖财利,周幽王卻重用他。
幽王又廢掉了申後和太子。
申侯很氣憤,聯合缯(zēng,增)國、犬戎一起攻打幽王。
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的救兵。
諸侯們沒有人再派救兵來。
申侯就把幽王殺死在骊山腳下,俘虜了褒姒,把周的财寶都拿走才離去。
于是諸侯都靠攏申侯了,共同立幽王從前的太子宜臼為王,這就是平王,由他來繼承周朝的祭祀。
平王登位之後,把國都遷到東都洛邑,以躲避犬戎的侵擾。
平王的時候,周王室衰微,各諸侯以強并弱,齊國、楚國、秦國、晉國勢力開始強大,一切政事都要經由各方諸侯的首領。
四十九年(前722),魯隐公登位。
五十一年(前720),周平王去世,而太子洩父(fǔ,甫)死得早,立了他的兒子林,這就是桓王。
桓王,是周平王的孫子。
桓王三年(前717),鄭莊公前來朝見,桓王沒有按禮節接待他。
五年(前715),鄭國因怨恨桓王,和魯國調換了許地的田地。
許地的田地,是天子用來祭祀泰山的專用田。
八年(前712),魯國人殺掉隐公,擁立桓公。
十三年(前707),周桓王征伐鄭國,鄭國人祝聃(dān,丹)射傷了桓王的肩膀,桓王就撤離回去了。
二十三年(前6一97),桓王去世,兒子莊王佗(tuó,駝)登位。
莊王四年(前6一93),周公黑肩想殺掉莊王擁立王子克。
辛伯把這個消息報告給莊王,莊王殺掉周公,王子克逃往燕國。
十五年(前677),莊王去世。
兒子釐(xī,西)王胡齊登位。
釐王三年(前679),齊桓公開始稱霸諸侯。
五年(前677),釐王去世,兒子惠王阆登位。
惠王二年(前675)。
起初,莊王一寵一愛一姚姬,生下一子叫釐,很受一寵一愛一。
到惠王即位後,又奪了大臣的園林做為自己豢養牲畜的場所,因為這事,大夫邊伯等五人就起來做亂,打算召集燕國、衛國的軍隊,攻打惠王。
惠王逃到溫邑,後來又住到鄭國的栎(lì,力)邑去了。
邊伯等擁立釐王的弟弟頹為王。
他們奏樂,表演各種歌舞,鄭國、虢國的國君知道了很惱火。
四年(前673),鄭國和虢國一起發兵進攻,殺死了周王頹,又把惠王護送回朝廷,惠王十年(前667),賜封齊桓公為諸侯首領。
二十五年(前652),惠王逝世,兒子襄王鄭登位。
襄王的母親早已去世。
繼母就是惠後。
惠後生了叔帶,很受惠王的一寵一愛一,襄王不放心他。
三年(前649)叔帶和戎國、翟國商議攻打襄王,襄王想要殺掉叔帶,叔帶逃到了齊國。
齊桓公派管仲去勸說戎和周講和,派隰(xí,習)朋去勸說戎和晉講和。
襄王以上卿的禮節接待管仲。
管仲辭謝道:“我身為下卿,不過是個低下的一般官吏,齊國還有天子您親自任命的兩位大臣上卿國氏、高氏在,如果他們屆時在春、秋兩季來朝見天子,您将怎樣接見他們呢?我以天子和齊桓公的雙重臣子的身份冒昧地辭謝了。
”襄王說:“你是我舅父家的使臣,我贊賞你的功績,請不要拒絕我的好意。
”管仲最終還是接受了下卿的禮節,然後回國了。
九年(前643),齊桓公逝世。
十二年(前640),叔帶又返回到周朝。
十三年(前639),鄭國攻打滑國。
周襄王派遊孫、伯服為滑說情,鄭國拘禁了這兩個人。
鄭文公怨恨惠王被護送回朝廷之後,送給虢公酒器玉爵而不送給鄭厲公,又怨恨襄王幫助衛國和滑國,所以拘禁了伯服。
襄王很地氣,給予翟國軍隊去攻打鄭國。
富辰勸谏襄王說:“周東遷的時候,靠的是晉國和鄭國的力量。
子頹叛亂,又是依靠鄭國得以平定,如今能因為一點小小的怨恨就抛棄它嗎?”襄王不聽勸阻。
十五年(前637),襄王派翟國的軍隊前去攻打了鄭國。
襄王感激翟人,準備把翟王的女兒立為王後。
富辰又勸谏說:“平王、桓王、莊王、惠王都曾受到鄭國的好處,君王您抛開同姓之親的鄭國而去親近翟國,這樣做實在不可取。
”襄王仍是不聽。
十六年(前636),襄王廢黜了翟後,翟人前來誅讨,殺死了周大夫譚伯。
富辰說:“我屢次勸谏君王,君王都不聽,如今到了這個局面,我若不出去迎戰,君王可能會以為我在怨恨他吧!”于是就帶領着他的屬衆出去與狄子作戰,結果戰死。
當初,惠後想立王子叔帶為太子,所以用親信給翟人做先導,翟人這才攻進了周都。
襄王逃到鄭國,鄭國把他安置在氾(fán,凡)邑。
子帶立為王,娶了襄王黜的翟後和她一起住在溫邑。
十七年(前635),襄王向晉國告急,晉文公把襄王護送回朝,殺死了叔帶。
襄王就賜給晉文公玉珪、香酒、弓箭,讓他擔任諸侯的首領,并把河内的地盤賜給晉國。
二十年(前632),晉文公召見襄王,襄王前往河陽、踐土與他相會,諸侯都前去朝見,史書因避諱以臣召君這種事,就寫成了“天王到河陽巡視”。
二十四年(前628),晉文公逝世。
三十一年(前621),秦穆公逝世。
三十二年(前620),周襄王逝世。
兒子頃王壬臣登位。
頃王六年(前613),頃王逝世,兒子匡王班登位。
匡王六年(前607),匡王逝世,他的弟弟瑜登位,這就是周定王。
定王元年(前606),楚莊王征伐陸渾地方的戎族,軍隊駐紮在洛邑,楚王派人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
定王命王孫滿用巧妙的辭令應付了他,楚兵這才離去。
十年(前597),楚莊王包一皮一皮圍了鄭國,鄭伯投降,不久又恢複了鄭國。
十六年(前591),楚莊王去逝。
二十一年(前586),定王逝世,兒子簡王夷登位。
簡王十三年(前573),晉人殺了他們的國君厲公,從周迎回了子周,立為悼公。
十四年(前572),簡王逝世,兒子靈亡洩心登位。
靈王二十四年(前548),齊國的崔杼殺了他們的君王莊公。
二十七年(前545),靈王逝世,兒子景王貴立。
景王十八年(前527),王後所生的太子一精一明通達卻過早去逝。
二十年(前525),景王喜一愛一子朝,想立他為太子,正好這時景王逝世,子丐的一黨一徒和他争奪王位,朝臣擁立長子猛為王,子朝攻殺猛。
猛就是悼王。
晉人攻打子朝扶立丐為王,這就是敬王。
敬王元年(前519),晉人護送敬王回朝。
因子朝已自立為王,敬王不能進入國都,就居住在澤邑。
四年(前516),晉率領諸侯把敬王護送回周,子朝做了臣子,諸侯給周修築都城。
十六年(前504),子朝的一黨一與們又起來做亂,敬王逃奔到晉國。
十七年(前503),晉定公終于把敬王護送回周了。
三十九年(前481),齊國田常殺了他們的國君簡公。
四十一年(前479),楚滅掉了陳國。
孔子在這一年去世。
四十二年(前478),周敬王逝世,兒子元王仁登位。
元王八年(前46一9),逝世,兒子定王介登位。
定王十六年(前453),韓、趙、魏三家消滅了智伯,瓜分了他的土地。
二十八年(前441),定王逝世,長子去疾登位,這就是哀王。
哀王登位三個月,他的弟弟叔襲殺了哀王,自己登上王位,這就是思王。
思王登位五個月,他的小一弟一弟嵬(wéi,圍)攻殺思王自立為王,這就是考王。
這三個王都是定王的兒子。
考王十五年(前426),逝世,兒子威烈王午登位。
考王把他的弟弟封在河南,這就是桓公,讓他承續周公這個官位職事。
桓公死後,兒子威公繼任。
威公死後,兒子惠公繼任,把他的小兒子封在鞏地以護衛周王,号為東周惠公。
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九鼎震動。
這一年,周王命韓、魏、趙為諸侯。
二十四年(前402),威烈王逝世,兒子安王驕登位。
這一年,盜賊殺了楚聲王。
安王登位二十六年(前376),逝世,兒子烈王喜登位。
烈王二年(前374),周太史儋(dān,擔)拜見秦獻公說:“當初周和秦是合在一起的,後來分開了,分開五百年之後又合在一起,合在一起十七年後,将會有一位稱霸統一天下的人出現。
” 〔七〕(十)年(前36一9),周烈王逝世,他的弟弟扁登位,這就是顯王。
顯王五年(前364),祝賀秦獻公,獻公稱霸。
九年(前360),顯王又送上了祭祀文王、武王的胙(zuò,作)肉。
二十五年(前344),秦在周國與諸侯會盟。
二十六年(前343),周王把諸侯之長方伯這個名稱送給秦孝公。
三十三年(前336),祝賀秦惠王。
三十五年(前334),又送上了祭祀文王、武王的胙肉。
四十四年(前325),秦惠王稱王。
自此以後,諸侯都各自稱王了。
四十八年(前321),周顯王逝世,兒子慎靓(jìng,靜)王定登位。
慎靓王登位六年,逝世,兒子赧(nǎn,上聲南)王延登位。
王赧在位時,東西周各自為政。
赧王把國都遷到了西周。
西周武公的共太子死了,還有五個兒子都是庶出的,沒有嫡子可以立為太子。
司馬翦(jiǎn,剪)對楚王說:“不如用土地資助公子咎,替他請求立為太子。
”左成說:“不行。
如果我們用土地資助了公子咎,而周卻不聽我們的,這樣您的主意就行不通了,與周的交情也疏遠了。
不如去問問周君想要立誰為太子,悄悄地告訴給翦,然後翦再讓楚國資助給他土地。
”結果,西周真的立公子咎為太子。
八年(前307),秦攻打宜陽,楚派兵去援救。
而楚國以為周是幫助秦國,所以想攻打周。
蘇代為周遊說楚王說:“您怎麼知道周是幫助秦國?說周幫助秦國比幫助楚國更出力的人,是想讓周投到秦國方面去,所以人們都把周、秦放在一起說‘周秦’啊。
周明白了自己解脫不了,就必定投向秦國一方,這真是幫助秦國取周的妙計呀。
如果為大王考慮,周為秦出力,您要好好待他;不為秦出力,仍然好好待他,這樣,才能讓它與秦疏遠。
周與秦絕了交,就一定投向楚國郢都的。
” 秦向東周和西周借道,想通過兩周之間的地區去攻打韓國,周擔心借了會得罪韓,不借又會得罪秦。
史厭對周君說:“為什麼不派人去見韓公叔呢?就對韓公叔說:‘秦國敢穿過周地去攻打韓國,是由于信任東周。
您為什麼不給周一些土地,并派出人質前往楚國呢?’這樣,秦國一定會懷疑楚國,不相信周君,也就不會攻打韓國了。
您再派人去對秦國說:‘韓國非要給我們周一些土地,想以此來讓秦國懷疑周君,周不敢不接受。
’秦國也就沒有說詞兒,不讓周接受韓國的土地了,這樣就既得到了韓的土地,又是聽命于秦國了。
” 秦國召見西周君,西周君不願意去,就派人對韓王說:“秦國召見西周君,他是想攻打大王的南陽,大王為什麼不派兵駐守南陽?周君将以此為借口不到秦國去。
周君不到秦國去,秦國就一定不敢渡河來攻打南陽了。
” 東周和西周打仗,韓國派兵去救援西周。
有人為東周遊說韓王說:“西周原先是天子的國都,有許多鐘鼎寶器和貴重的寶物。
您如果控制住軍隊不出動,就可以讓東周感激您,又可以使您盡得西周的寶物。
” 周王赧被稱做成君。
楚包一皮一皮圍了韓國的雍氏,韓國向東周要兵器和糧草,東周君害怕了,叫來蘇代把這事告訴了他。
蘇代說:“您何必為這件事擔憂呢!我能使韓國不向東周要兵器和糧草,又能讓您得到高都。
”周君說:“你如果能辦到,我可以把國政交給你。
”蘇代會見了韓相國公仲侈說:“楚國包一皮一皮圍了雍氏,原來計劃三個月攻下,如今五個月了,還攻不下來,這說明楚兵已經疲憊了。
現在您向周要兵器糧草,就是向楚宣告您自己已經疲備了。
”韓相國說:“對。
可是使者已經派出去了。
”蘇代于是說:“為什麼不把高都送給周呢?”韓相國非常生氣,說:“我不向周要兵器糧草也就夠可以了,為什麼還要把高都送給周呢?”蘇代說:“把高都送給周,周會轉過來投向韓國,秦國聽了一定很惱火,怨恨周,與周斷絕使者的往來,這樣就等于是拿一個破爛的高都換來一個完整的周。
為什麼不給呢?”韓相國說:“好。
”果然把高都送給周了。
三十四年(前281),蘇厲對周君說:“秦攻克了韓國、魏國,打敗了魏将師武,往北攻取了趙的蔺、離石二縣,這些都是白起幹的。
這個人善于用兵,又有天命佑助。
而今他又帶兵出伊阙塞去攻打梁國,如果梁國被攻破,那麼周就危險了。
您為什麼不派人去勸說白起呢?您可以說:‘楚國有個養由基,是個善于射箭的人。
離柳葉百步之外射箭,可以百發百中。
左右帝觀的人有好幾千,都說他箭射得好。
可是有一個漢子站在他的帝邊,說:“好,可以教給他射箭了。
”養由基很生氣,扔掉弓,握住劍說“你有什麼本事教我射箭呢”?那個人說“并不是說我能教你怎麼伸直左臂撐住杯身,怎樣彎曲右臂拉開弓弦。
一個人在百步之外射柳葉,百發百中,如果不在射得最好的時候停下來,過一會兒力氣小了,身一體累了,弓擺不正,箭射一出去不直,隻要有一發射不中,那麼一百發就全部作廢了”。
如今,您攻克了韓國、魏國,打敗了師武,往北攻取了趙國的蔺、離石二縣,您的功績是很大了。
現在您又帶兵出伊阙塞,過東西兩周,背對韓國,攻打梁國,這一次如果打不勝,就會前攻盡棄。
您不如假稱有病,不要出伊阙塞去攻打梁國了’。
” 四十二年(前273),秦國攻破了魏國的華陽。
周的大臣馬犯對周君說:“請允許我去讓梁國給周築城。
”他去對梁王說:“周王病了,如果他真的死了,我也一定活不成。
請讓我把九鼎獻給大王,您拿到了九鼎之後希望能想辦法救我。
”梁王說:“好。
”于是給他一批士兵,聲稱是去保衛周。
馬犯又去對秦王說:“梁并非是想保衛周,而是要攻打周。
您可以派兵到國境去看看。
”秦果然出兵。
馬犯又去對梁王說:“周王病好了,九鼎的事沒有辦成,請您讓我在以後找适當的機會再獻九鼎吧。
但是現在您已經派兵到周去了,諸侯都起了疑心,懷疑您要伐周,以後您辦事将不會有人相信了。
不如讓那些士兵為周築城,借此把諸侯懷疑您要伐周的事端蓋住。
”梁王說:“好。
”于是就讓那些士兵給周築城。
四十五年(前270),周君的秦國賓客對周冣說:“您不如稱贊秦王的孝道,趁便把應地獻給秦國作為太後的供養之地,秦王一定很高興,這樣您和秦國就有了交情。
交情好了,周君一定認為這是您的功績;交情不好,勸周君歸附秦國的人一定會獲罪。
”秦去攻打周,周冣對秦王說:“如果為大王您考慮,那就不應該去攻打周。
攻打周,實在利益不多,卻使您的名聲讓天下人都害怕。
天下人都因為秦攻打周的名聲而害怕,一定會往東邊去與齊國聯合。
您的軍隊在周打得疲憊了,又使天下都去與齊聯合,這樣,秦國就稱不了王統一不了天下了。
天下正希望使秦國疲憊呢,所以鼓勵您去攻打周。
如果秦國和諸侯都疲憊了,那樣您的教命就不會通行于諸侯了。
” 五十八年(前257),韓、趙、魏三國與秦國相對抗。
周派相國前往秦國,因為怕遭到秦國的輕視,就半路返回來了。
有人對相國說:“秦國是輕視您還是重視您,這個還不能确料。
秦是想要了解那三國的實情。
您不如趕快去拜見秦王,就說‘請讓我來給您打探東方三國的變化’,秦王一定會重視您。
秦王重視您,就表明秦重視周,周因此也取得了秦國的信任。
至于齊國對周的重視,那麼早就有周冣和齊國聯絡好了:這樣,周就可以永遠不會失去與強國的交情。
”秦信任周了,就發兵去攻打韓、趙、魏三國。
五十九年(前256),秦攻取了韓國的陽城負黍,西周很害怕,背叛了秦國,與東方各諸侯相聯合,率領天下的一精一銳部隊出伊阙塞去攻打秦國,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