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閱讀·殷本紀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人。
⑤見:使拜見,這裡是被帶去拜見的意思。
⑥是也:就是這個人。
“也”是語氣詞。
⑦姓之:給他姓。
帝武丁祭成湯,明日,有飛雉登鼎耳而呴①,武丁懼。
祖已曰:“王勿憂,先修政事。
”祖已乃訓王曰:“唯天監下典厥義②,降年有永有不永③,非天夭民④,中絕其命。
民有不若德⑤,不聽罪,無既附命正厥德⑥,乃曰其奈何。
嗚呼!王嗣敬民⑦,罔非天⑧,繼常祀毋禮于棄道⑨。
”武丁修政行德,天下鹹歡,殷道複興。
①雉:野雞。
呴(gòu,夠):同“雊”,野雞叫。
②監:監察。
典厥義:以厥義為典,以他們的道義作标準。
“典”,常則、标準。
③降年:上天賜給人的年歲、壽數。
永:長。
④夭民:使人的壽命夭折。
“夭”,夭折,短命。
⑤若:順從,遵循。
⑥附:附着,這裡是使……附着,有降下的意思。
正:使……正,即端正、糾正。
⑦嗣:繼承,繼位。
⑧罔:沒有什麼,沒有……的。
⑨棄道:當棄之道,即非恒常之道。
帝武丁崩,子帝祖庚立。
祖己嘉武丁之以祥雉為德,立其廟為高宗,遂作《高宗肜日》及《訓》①。
①《高宗肜(róng,榮)日》:《尚書》有此篇,内容即祖己訓王事。
“肜”,祭之又祭叫“肜”。
清孫诒讓認為“肜”為“易”字之誤,“易日,猶言更日。
”《訓》:即《高宗之訓》,已亡佚,内容大約也是記祖己訓王事。
帝祖庚崩,弟祖甲立,是為帝甲。
帝甲一婬一亂,殷複衰。
帝甲崩,子帝廪辛立。
帝廪辛崩,弟庚丁立,是為帝庚丁。
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
殷複去亳,徙河北。
帝武乙無道,為偶人①,謂之天神。
與之博②,令人為行③。
天神不勝,乃僇辱之④。
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⑤,命曰“射天”。
武乙獵于河渭之間,暴雷,武乙震死。
子帝太丁立。
帝太丁崩,子帝乙立。
帝乙立,殷益衰。
①偶人:土或木制成的人像。
②博:古代一種賭輸赢的遊戲,類似下棋。
③為(wèi,畏)行:等于說為之行,替他下子。
④僇辱:羞辱,侮辱。
⑤卬:同“仰”。
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①,不得嗣。
少子辛,辛母正後,辛為嗣。
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纣②。
①賤:地位低,這裡指非為正後。
②纣:《集解》引《谥法》:“殘義損善曰纣。
” 帝纣資辨捷疾①,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②;知足以距谏③,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④,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⑤。
好酒一婬一樂⑥,嬖于婦人⑦。
一愛一妲己,妲己之言是從。
于是使師涓作新一婬一聲⑧,北裡之舞⑨,一靡一靡一之樂⑩。
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11),而盈钜橋之粟(12)。
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13)。
益廣沙丘苑台(14),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15)。
慢于鬼神(16)。
大冣樂戲于沙丘(17),以酒為池,縣肉為林(18),使男一女倮相逐其間(19),為長夜之飲(20)。
①資:資質,天生的禀分。
辨:同“辯”,有口才。
②格:格鬥,格殺。
《正義》引《帝王世紀》雲:纣倒曳九牛,撫梁易柱。
”③知:同“智”。
距:同“拒”,拒絕。
④矜:誇耀。
⑤出己之下:意思是比不上自己。
⑥一婬一:過度,無節制。
⑦嬖:一寵一愛一。
⑧師涓:當作“師延”,是名叫延的樂師。
一婬一聲,指與雅樂相對而言的俗樂。
⑨北裡之舞:古代舞曲名。
⑩一靡一靡一之樂:聲音柔一弱的音樂。
(11)厚重:加重。
鹿台:朝歌城内的高台。
《新序·刺奢》雲:“鹿台,其大三裡,高千尺。
”(12)钜橋:倉名。
(13)仞:通“牣”,滿。
(14)苑:園林。
(15)蜚鳥:即飛鳥,“蜚”同“飛”。
(16)慢:傲慢,不敬。
(17)冣(yǜ,聚):積聚。
(18)縣:同“懸”,懸挂。
(19)倮:同“一裸一”。
(20)長夜:通夜,通宵。
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①,于是纣乃重刑辟②,有炮格之法③。
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④。
九侯有好女,入之纣。
九侯女不憙一婬一⑤,纣怒,殺之,而醢九侯⑥。
鄂侯争之強,辨之疾,并脯鄂侯⑦。
西伯昌聞之,竊歎。
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裡。
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一女奇物善馬以獻纣,纣乃赦西伯。
西伯出而獻洛西之地,以請除炮格之刑。
纣乃許之,賜弓矢斧钺,使得征伐,為西伯。
而用費中為政。
費中善谀,好利,殷人弗親。
纣又用惡來。
惡來善毀讒,諸侯以此益疏。
①怨望:怨恨。
“望”也是怨恨的意思。
②刑辟:刑法。
③炮格之法:相傳為商纣的酷刑之一。
《集解》引《列女傳》:“膏銅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辄堕炭中,妲己笑,名曰炮格之法。
”④九侯:《集解》引徐廣曰:“一作‘鬼侯’。
”鄂侯:《集解》引徐廣曰:“一作‘邗(yú,于)侯。
’”三公:輔助天子掌握軍政大權的最高官員。
⑤憙:同“喜”。
⑥醢(hǎi,海):肉醬。
這裡指一種酷刑,把人剁成肉醬。
⑦脯(fǔ,輔):肉幹。
這裡也是一種酷刑,把人制成肉幹。
西伯歸,乃陰修德行善①,諸侯多叛纣而往歸西伯。
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權重②。
王子比幹谏,弗聽。
商容賢者,百姓一愛一之,纣廢之。
及西伯伐饑國,滅之,纣之臣祖伊聞之而咎周③,恐,奔告纣曰:“天既訖我殷命④,假人元龜⑤,無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後人⑥,維王一婬一虐用自絕⑦,故天棄我,不有安食⑧,不虞知天一性一⑨,不迪率典⑩。
今我民罔不欲喪(11),曰:‘天曷不降威(12),大命胡不至(13)?’今王其奈何?”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14)!”祖伊反,曰:“纣不可谏矣。
”西伯既卒,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15)。
諸侯皆曰:“纣可伐矣。
”武王曰:“爾未知天命。
”乃複歸。
①陰:暗暗地,暗地裡。
②稍:漸漸地。
權重:權力,“重”也是權力的意思。
③咎:怨恨。
④訖:終止,絕。
⑤假人:至人,指能知天地吉兇的人。
《尚書》“假”作“格”。
“假”、“格”都是“至”義。
元龜:用來占蔔用的大龜。
⑥相:佐助。
⑦用:因。
⑧不有安食:意思是不能安心吃飯。
⑨虞知:料知,揣度了解。
⑩迪:由,遵循。
率典:法常,即常法。
一說“迪”為助詞,無義。
“率”,遵循。
(11)欲喪:指想要纣滅亡。
(12)曷:何不,為什麼不。
降威:指降下天威懲罰無道。
(13)大命:天命。
胡:何,為什麼。
(14)有命在天:指順承天意而為王。
(15)會周:與周會合。
纣愈一婬一亂不止。
微子數谏不聽①,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
比幹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②。
”乃強谏纣。
纣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
”剖比幹,觀其心。
箕子懼,乃詳狂為奴③,纣又囚之。
殷之大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
周武王于是遂率諸侯伐纣。
纣亦發兵距之牧野。
甲子日④,纣兵敗。
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
周武王遂斬纣頭,縣之[大]白旗⑤。
殺妲己。
釋箕子之囚,封比幹之墓⑥,表商容之闾⑦。
封纣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⑧。
令修行盤庚之政。
殷民大說⑨。
于是周武王為天子。
其後世貶帝号,号為王。
而封殷後為諸侯,屬周⑩。
周武王崩,武庚與管叔、蔡叔作亂,成王命周公誅之,而立微子于宋,以續殷後焉。
①數:屢次。
②争:同“诤”,谏诤。
③詳:通“佯”,假裝。
④甲子日:依周曆,當是周武王即位第十三年的二月五日。
⑤大白旗:即“太白旗”,大約是指揮軍隊用的一種旗幟。
⑥封:指在墳上添土。
⑦表:表彰、表揚。
闾:古代的一種居民組織單位。
《周禮·地官·大司徒》:“五家為比,……五比為闾。
”⑧續殷祀:承續殷的祭祀,意思就是延續殷的後代。
⑨說:同“悅”。
⑩屬:隸屬,歸屬。
太史公曰:餘以《頌》次契之事①,自成湯以來,采于《書》、《詩》②。
契為子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③。
孔子曰,殷路車為善,而色尚白。
①《頌》:指《詩經·商頌》。
次:編次。
②《書》:指《尚書》。
《詩》:指《詩經》。
③上古有姓有氏。
姓是一種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通鑒·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孫之所自分。
”由此可見,本篇篇首帝舜“賜姓子氏”,實際上就是賜契姓子。
⑤見:使拜見,這裡是被帶去拜見的意思。
⑥是也:就是這個人。
“也”是語氣詞。
⑦姓之:給他姓。
帝武丁祭成湯,明日,有飛雉登鼎耳而呴①,武丁懼。
祖已曰:“王勿憂,先修政事。
”祖已乃訓王曰:“唯天監下典厥義②,降年有永有不永③,非天夭民④,中絕其命。
民有不若德⑤,不聽罪,無既附命正厥德⑥,乃曰其奈何。
嗚呼!王嗣敬民⑦,罔非天⑧,繼常祀毋禮于棄道⑨。
”武丁修政行德,天下鹹歡,殷道複興。
①雉:野雞。
呴(gòu,夠):同“雊”,野雞叫。
②監:監察。
典厥義:以厥義為典,以他們的道義作标準。
“典”,常則、标準。
③降年:上天賜給人的年歲、壽數。
永:長。
④夭民:使人的壽命夭折。
“夭”,夭折,短命。
⑤若:順從,遵循。
⑥附:附着,這裡是使……附着,有降下的意思。
正:使……正,即端正、糾正。
⑦嗣:繼承,繼位。
⑧罔:沒有什麼,沒有……的。
⑨棄道:當棄之道,即非恒常之道。
帝武丁崩,子帝祖庚立。
祖己嘉武丁之以祥雉為德,立其廟為高宗,遂作《高宗肜日》及《訓》①。
①《高宗肜(róng,榮)日》:《尚書》有此篇,内容即祖己訓王事。
“肜”,祭之又祭叫“肜”。
清孫诒讓認為“肜”為“易”字之誤,“易日,猶言更日。
”《訓》:即《高宗之訓》,已亡佚,内容大約也是記祖己訓王事。
帝祖庚崩,弟祖甲立,是為帝甲。
帝甲一婬一亂,殷複衰。
帝甲崩,子帝廪辛立。
帝廪辛崩,弟庚丁立,是為帝庚丁。
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
殷複去亳,徙河北。
帝武乙無道,為偶人①,謂之天神。
與之博②,令人為行③。
天神不勝,乃僇辱之④。
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⑤,命曰“射天”。
武乙獵于河渭之間,暴雷,武乙震死。
子帝太丁立。
帝太丁崩,子帝乙立。
帝乙立,殷益衰。
①偶人:土或木制成的人像。
②博:古代一種賭輸赢的遊戲,類似下棋。
③為(wèi,畏)行:等于說為之行,替他下子。
④僇辱:羞辱,侮辱。
⑤卬:同“仰”。
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①,不得嗣。
少子辛,辛母正後,辛為嗣。
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纣②。
①賤:地位低,這裡指非為正後。
②纣:《集解》引《谥法》:“殘義損善曰纣。
” 帝纣資辨捷疾①,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②;知足以距谏③,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④,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⑤。
好酒一婬一樂⑥,嬖于婦人⑦。
一愛一妲己,妲己之言是從。
于是使師涓作新一婬一聲⑧,北裡之舞⑨,一靡一靡一之樂⑩。
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11),而盈钜橋之粟(12)。
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13)。
益廣沙丘苑台(14),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15)。
慢于鬼神(16)。
大冣樂戲于沙丘(17),以酒為池,縣肉為林(18),使男一女倮相逐其間(19),為長夜之飲(20)。
①資:資質,天生的禀分。
辨:同“辯”,有口才。
②格:格鬥,格殺。
《正義》引《帝王世紀》雲:纣倒曳九牛,撫梁易柱。
”③知:同“智”。
距:同“拒”,拒絕。
④矜:誇耀。
⑤出己之下:意思是比不上自己。
⑥一婬一:過度,無節制。
⑦嬖:一寵一愛一。
⑧師涓:當作“師延”,是名叫延的樂師。
一婬一聲,指與雅樂相對而言的俗樂。
⑨北裡之舞:古代舞曲名。
⑩一靡一靡一之樂:聲音柔一弱的音樂。
(11)厚重:加重。
鹿台:朝歌城内的高台。
《新序·刺奢》雲:“鹿台,其大三裡,高千尺。
”(12)钜橋:倉名。
(13)仞:通“牣”,滿。
(14)苑:園林。
(15)蜚鳥:即飛鳥,“蜚”同“飛”。
(16)慢:傲慢,不敬。
(17)冣(yǜ,聚):積聚。
(18)縣:同“懸”,懸挂。
(19)倮:同“一裸一”。
(20)長夜:通夜,通宵。
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①,于是纣乃重刑辟②,有炮格之法③。
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④。
九侯有好女,入之纣。
九侯女不憙一婬一⑤,纣怒,殺之,而醢九侯⑥。
鄂侯争之強,辨之疾,并脯鄂侯⑦。
西伯昌聞之,竊歎。
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裡。
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一女奇物善馬以獻纣,纣乃赦西伯。
西伯出而獻洛西之地,以請除炮格之刑。
纣乃許之,賜弓矢斧钺,使得征伐,為西伯。
而用費中為政。
費中善谀,好利,殷人弗親。
纣又用惡來。
惡來善毀讒,諸侯以此益疏。
①怨望:怨恨。
“望”也是怨恨的意思。
②刑辟:刑法。
③炮格之法:相傳為商纣的酷刑之一。
《集解》引《列女傳》:“膏銅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辄堕炭中,妲己笑,名曰炮格之法。
”④九侯:《集解》引徐廣曰:“一作‘鬼侯’。
”鄂侯:《集解》引徐廣曰:“一作‘邗(yú,于)侯。
’”三公:輔助天子掌握軍政大權的最高官員。
⑤憙:同“喜”。
⑥醢(hǎi,海):肉醬。
這裡指一種酷刑,把人剁成肉醬。
⑦脯(fǔ,輔):肉幹。
這裡也是一種酷刑,把人制成肉幹。
西伯歸,乃陰修德行善①,諸侯多叛纣而往歸西伯。
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權重②。
王子比幹谏,弗聽。
商容賢者,百姓一愛一之,纣廢之。
及西伯伐饑國,滅之,纣之臣祖伊聞之而咎周③,恐,奔告纣曰:“天既訖我殷命④,假人元龜⑤,無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後人⑥,維王一婬一虐用自絕⑦,故天棄我,不有安食⑧,不虞知天一性一⑨,不迪率典⑩。
今我民罔不欲喪(11),曰:‘天曷不降威(12),大命胡不至(13)?’今王其奈何?”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14)!”祖伊反,曰:“纣不可谏矣。
”西伯既卒,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15)。
諸侯皆曰:“纣可伐矣。
”武王曰:“爾未知天命。
”乃複歸。
①陰:暗暗地,暗地裡。
②稍:漸漸地。
權重:權力,“重”也是權力的意思。
③咎:怨恨。
④訖:終止,絕。
⑤假人:至人,指能知天地吉兇的人。
《尚書》“假”作“格”。
“假”、“格”都是“至”義。
元龜:用來占蔔用的大龜。
⑥相:佐助。
⑦用:因。
⑧不有安食:意思是不能安心吃飯。
⑨虞知:料知,揣度了解。
⑩迪:由,遵循。
率典:法常,即常法。
一說“迪”為助詞,無義。
“率”,遵循。
(11)欲喪:指想要纣滅亡。
(12)曷:何不,為什麼不。
降威:指降下天威懲罰無道。
(13)大命:天命。
胡:何,為什麼。
(14)有命在天:指順承天意而為王。
(15)會周:與周會合。
纣愈一婬一亂不止。
微子數谏不聽①,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
比幹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②。
”乃強谏纣。
纣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
”剖比幹,觀其心。
箕子懼,乃詳狂為奴③,纣又囚之。
殷之大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
周武王于是遂率諸侯伐纣。
纣亦發兵距之牧野。
甲子日④,纣兵敗。
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
周武王遂斬纣頭,縣之[大]白旗⑤。
殺妲己。
釋箕子之囚,封比幹之墓⑥,表商容之闾⑦。
封纣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⑧。
令修行盤庚之政。
殷民大說⑨。
于是周武王為天子。
其後世貶帝号,号為王。
而封殷後為諸侯,屬周⑩。
周武王崩,武庚與管叔、蔡叔作亂,成王命周公誅之,而立微子于宋,以續殷後焉。
①數:屢次。
②争:同“诤”,谏诤。
③詳:通“佯”,假裝。
④甲子日:依周曆,當是周武王即位第十三年的二月五日。
⑤大白旗:即“太白旗”,大約是指揮軍隊用的一種旗幟。
⑥封:指在墳上添土。
⑦表:表彰、表揚。
闾:古代的一種居民組織單位。
《周禮·地官·大司徒》:“五家為比,……五比為闾。
”⑧續殷祀:承續殷的祭祀,意思就是延續殷的後代。
⑨說:同“悅”。
⑩屬:隸屬,歸屬。
太史公曰:餘以《頌》次契之事①,自成湯以來,采于《書》、《詩》②。
契為子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③。
孔子曰,殷路車為善,而色尚白。
①《頌》:指《詩經·商頌》。
次:編次。
②《書》:指《尚書》。
《詩》:指《詩經》。
③上古有姓有氏。
姓是一種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通鑒·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孫之所自分。
”由此可見,本篇篇首帝舜“賜姓子氏”,實際上就是賜契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