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閱讀·殷本紀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害民之政。
(11)其:或許。
(12)率:相率,都。
這裡指君臣一起。
一說“率”通“聿”,句中語氣詞。
(13)不和:指不與夏王合作。
“和”,和洽。
(14)尚:通“倘”,如果。
(15)理:通“赉”(lài,賴),賞賜。
(16)食言:說話不算數。
(17)帑僇:“帑”通“奴”,這裡指收為奴隸。
一說“帑”通“拏”,妻子兒女。
“僇”,通“戮”,殺戮。
(18)《湯誓》:《尚書》有此篇。
(19)武:勇武,能征善戰。
桀敗于有娀之虛①,桀奔于鳴條②,夏師敗績。
湯遂伐三③,俘厥寶玉④,義伯、仲伯作《典寶》⑤。
湯既勝夏,欲遷其社⑥,不可,作《夏社》⑦。
伊尹報。
于是諸侯畢服,湯乃踐天子位⑧,平定海内。
①虛:同“墟”,舊址。
②奔:奔逃。
③因為三(zōng,宗)是忠于桀的一個諸侯國,所以湯才出兵讨伐它。
④厥:其,他的,他們的。
⑤《典寶》:已亡佚。
《集解》引孔安國說:“二臣作《典寶》一篇,言國之常寶也。
”⑥遷:變置。
社:社神(即土神)。
相傳共工氏之子句龍能平水土,死後被尊為社神。
⑦《夏社》:已亡佚。
《集解》引孔安國說,是寫夏的社神不能變置的原因的。
⑧踐:踩、踏,引申為登臨。
湯歸至于泰卷陶①,中作诰②。
既绌夏命③,還亳,作《湯诰》④:“維三月,王自至于東郊。
告諸侯群後⑤:‘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⑥。
予乃大罰殛女,毋予怨。
’曰:‘古禹、臯陶久勞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
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渎已修⑦,萬民乃有居。
後稷降播⑧,農殖百谷。
三公鹹有功于民⑨,故後有立。
昔蚩尤與其大夫作亂百姓,帝乃弗予⑩,有狀(11)。
先王言不可不勉。
’曰:‘不道(12),毋之在國(13),女毋我怨。
’”以令諸侯。
伊尹作《鹹有一德》(14),咎單作《明居》(15)。
①陶:《索隐》認為是衍文。
②:音huǐ,悔。
③绌:通“黜”,廢止,廢棄。
④《湯诰》:古文《尚書》有此篇,内容與此處所引不盡相同。
⑤群後:指各諸侯國的國君。
“後”,君主。
⑥勤:盡力、努力。
⑦四渎:指江、河、濟、淮四條大河。
“渎”,大河。
⑧降播:指教給人民播種。
“降”,賜。
⑨三公:指禹、臯陶、後稷。
⑩予:給與,授與。
這裡指賜福,保佑。
(11)有狀:指有這樣的事例。
(12)不道:無道。
(13)之:到……去。
在國:指各諸侯所在的國家。
(14)《鹹有一德》:古文《尚書》有此篇,言作于伊尹歸政于太甲之後,與此處言作于湯時不合。
(15)《明居》:已亡佚。
《集解》引馬融說,内容是講居民之法的。
湯乃改正朔①,易服色②,上白③,朝會以晝④。
①改正(zhēng,征)朔:改變曆法。
“正”,每年的一月。
“朔”,每月的第一天。
“正朔”即新年的第一天。
古時改朝換代,新王朝為表示自己“應天承運”,要重定正朔,即改變歲首月份。
夏曆建寅(正月為寅月),殷曆改建醜(正月為醜月)。
②易服色:改變車馬、祭祀用的牲畜、服飾等的顔色。
每個王朝都崇尚一種顔色,新王朝建立要改變顔色,是表示制勝舊王朝。
夏尚黑,商尚白。
③上:同“尚”,崇尚。
④朝會以晝:在白天舉行朝會。
諸侯拜見天子為“朝”,天子接見諸侯為“會”。
湯崩①,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為帝外丙。
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為帝中壬。
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
太甲,成湯适長孫也②,是為帝太甲。
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訓》,作《肆命》,作《徂後》③。
①崩:古代帝王或王後死叫作“崩”。
②适(dí,敵):通“嫡”。
③《伊訓》:古文《尚書》有此篇。
《肆命》、《徂後》:《尚書》篇名,皆亡佚。
《集解》據鄭玄說,《肆命》是講如何施行政教的,《徂後》是講湯之法度的。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宮①。
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②,以朝諸侯③。
帝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④,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帝太甲修德,諸侯鹹歸殷,百姓以甯。
伊尹嘉之⑤,乃用《太甲訓》三篇⑥,褒帝太甲,稱太宗。
太宗崩,子沃丁立。
帝沃丁之時,伊尹卒。
既葬伊尹于亳,咎單遂訓伊尹事⑦,作《沃丁》⑧。
①放:流放。
桐宮:商之離宮,在今河南省偃師縣西南。
②攝:代理。
當國:掌管國家政權。
③朝諸侯:使諸侯來朝,即接見諸侯。
④反:同“返”,歸向。
⑤嘉:嘉許,贊美。
⑥《太甲訓》:古文《尚書》有《太甲》上、中、下三篇。
⑦訓:順,這裡有根據、按照的意思。
⑧《沃丁》:已亡佚。
沃丁崩,弟太庚立,是為帝太庚。
帝太庚崩,子帝小甲立。
帝小甲崩,弟雍已立,是為帝雍已。
殷道衰,諸侯或不至①。
帝雍已崩,弟太戊立,是為帝太戊。
帝太戊立伊陟為相。
亳有祥桑穀共生于朝②,一暮大拱③。
帝太戊懼,問伊陟。
伊陟曰:“臣聞妖不勝德,帝之政其有阙與④?帝其修德”。
太戊從之,而祥桑枯死而去。
伊陟贊言于巫鹹。
巫鹹治王家有成⑤,作《鹹艾》,作《太戊》⑥。
帝太戊贊伊陟于廟,言弗臣⑦,伊陟讓,作《原命》⑧。
殷複興,諸侯歸之,故稱中宗。
①或:有的,有些。
②祥:本指吉兇的征兆。
這裡指兇兆。
:楮(chǔ,儲)樹,也叫構樹,一種落葉喬木。
③拱:兩手合圍,表示樹的粗細。
④阙:同“缺”,缺點、過失。
⑤王家:指朝廷、國家。
⑥《鹹艾(yì,義)》、《太戊》:今皆亡佚。
《鹹艾》又作《鹹乂(yì,義)》。
“艾”是治理的意思。
兩篇内容大約是記載和贊揚巫鹹、太戊事迹的。
⑦弗臣:意思是不以臣下相待。
⑧《原命》:今亡佚。
《正義》認為“原”是再的意思,“原命”是說“伊陟讓,乃再為書命之”。
《尚書》僞《孔氏傳》說“原”是太戊的大臣名。
中宗崩,子帝中丁立。
帝中丁遷于隞,河亶甲居相。
祖乙遷于邢。
帝中丁崩,弟外壬立,是為帝外壬。
《仲丁》書阙不具①。
帝外壬崩,弟河亶甲立。
是為帝河亶甲。
河亶甲時,殷複衰。
①《仲丁》:今亡佚。
大概太史公聽說過這本書,在當時就已經亡佚了。
河亶甲崩,子帝祖乙立。
帝祖乙立,殷複興。
巫賢任職。
祖乙崩,子帝祖辛立。
帝祖辛崩,弟沃甲立,是為帝沃甲。
帝沃甲崩,立沃甲兄祖辛之子祖丁,是為帝祖丁。
帝祖丁崩,立弟沃甲之子南庚,是為帝南庚。
帝南庚崩,立帝祖丁之子陽甲,是為帝陽甲。
帝陽甲之時,殷衰。
自中丁以來,廢适而更立諸弟子①,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亂②,于是諸侯莫朝。
①更:改。
②比:連續,接連。
帝陽甲崩,弟盤庚立,是為帝盤庚。
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複居成湯之故居,乃五遷①,無定處。
殷民咨胥皆怨②,不欲徙。
盤庚乃告谕諸侯大臣曰:昔高後成湯與爾之先祖俱定天下③,法則可修。
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甯④,殷道複興。
諸侯來朝,以其遵成湯之德也。
①五遷:指湯至盤庚前後五次遷都。
《正義》雲:“湯自南亳遷西亳,仲丁遷隞,河亶甲居相,祖局居耿,盤庚渡河,南居西亳,是五遷也。
”②咨:嗟歎。
胥皆:全都。
③高後:對成湯的敬稱。
④由:因而。
帝盤庚崩,弟小辛立,是為帝小辛。
帝小辛立,殷複衰。
百姓思盤庚,乃作《盤庚》三篇①。
帝小辛崩,弟小乙立,是為帝小乙。
①《盤庚》:《尚書》有《盤庚》上、中、下三篇。
按《盤庚上》雲:“盤庚五遷,将治亳殷。
民資胥怨,作《盤庚》三篇。
”與此處“百姓思盤庚,乃作《盤庚》三篇”之說不同。
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
帝武丁即位,思複興殷,而未得其佐①。
三年不言,政事決定于冢宰,以觀國風②。
武丁夜夢得聖人,名曰說。
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
于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③,得說于傅險中。
是時說為胥一靡一④,築于傅險。
見于武丁⑤,武丁曰是也⑥。
得而與之語,果聖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
故遂以傅險姓之⑦,号曰傅說。
①佐:指輔佐的大臣。
②國風:國家的風尚、風氣。
③百工:這裡指百官。
營求:設法尋找。
營,謀求。
④胥一靡一:因犯法而服勞役的
(11)其:或許。
(12)率:相率,都。
這裡指君臣一起。
一說“率”通“聿”,句中語氣詞。
(13)不和:指不與夏王合作。
“和”,和洽。
(14)尚:通“倘”,如果。
(15)理:通“赉”(lài,賴),賞賜。
(16)食言:說話不算數。
(17)帑僇:“帑”通“奴”,這裡指收為奴隸。
一說“帑”通“拏”,妻子兒女。
“僇”,通“戮”,殺戮。
(18)《湯誓》:《尚書》有此篇。
(19)武:勇武,能征善戰。
桀敗于有娀之虛①,桀奔于鳴條②,夏師敗績。
湯遂伐三③,俘厥寶玉④,義伯、仲伯作《典寶》⑤。
湯既勝夏,欲遷其社⑥,不可,作《夏社》⑦。
伊尹報。
于是諸侯畢服,湯乃踐天子位⑧,平定海内。
①虛:同“墟”,舊址。
②奔:奔逃。
③因為三(zōng,宗)是忠于桀的一個諸侯國,所以湯才出兵讨伐它。
④厥:其,他的,他們的。
⑤《典寶》:已亡佚。
《集解》引孔安國說:“二臣作《典寶》一篇,言國之常寶也。
”⑥遷:變置。
社:社神(即土神)。
相傳共工氏之子句龍能平水土,死後被尊為社神。
⑦《夏社》:已亡佚。
《集解》引孔安國說,是寫夏的社神不能變置的原因的。
⑧踐:踩、踏,引申為登臨。
湯歸至于泰卷陶①,中作诰②。
既绌夏命③,還亳,作《湯诰》④:“維三月,王自至于東郊。
告諸侯群後⑤:‘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⑥。
予乃大罰殛女,毋予怨。
’曰:‘古禹、臯陶久勞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
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渎已修⑦,萬民乃有居。
後稷降播⑧,農殖百谷。
三公鹹有功于民⑨,故後有立。
昔蚩尤與其大夫作亂百姓,帝乃弗予⑩,有狀(11)。
先王言不可不勉。
’曰:‘不道(12),毋之在國(13),女毋我怨。
’”以令諸侯。
伊尹作《鹹有一德》(14),咎單作《明居》(15)。
①陶:《索隐》認為是衍文。
②:音huǐ,悔。
③绌:通“黜”,廢止,廢棄。
④《湯诰》:古文《尚書》有此篇,内容與此處所引不盡相同。
⑤群後:指各諸侯國的國君。
“後”,君主。
⑥勤:盡力、努力。
⑦四渎:指江、河、濟、淮四條大河。
“渎”,大河。
⑧降播:指教給人民播種。
“降”,賜。
⑨三公:指禹、臯陶、後稷。
⑩予:給與,授與。
這裡指賜福,保佑。
(11)有狀:指有這樣的事例。
(12)不道:無道。
(13)之:到……去。
在國:指各諸侯所在的國家。
(14)《鹹有一德》:古文《尚書》有此篇,言作于伊尹歸政于太甲之後,與此處言作于湯時不合。
(15)《明居》:已亡佚。
《集解》引馬融說,内容是講居民之法的。
湯乃改正朔①,易服色②,上白③,朝會以晝④。
①改正(zhēng,征)朔:改變曆法。
“正”,每年的一月。
“朔”,每月的第一天。
“正朔”即新年的第一天。
古時改朝換代,新王朝為表示自己“應天承運”,要重定正朔,即改變歲首月份。
夏曆建寅(正月為寅月),殷曆改建醜(正月為醜月)。
②易服色:改變車馬、祭祀用的牲畜、服飾等的顔色。
每個王朝都崇尚一種顔色,新王朝建立要改變顔色,是表示制勝舊王朝。
夏尚黑,商尚白。
③上:同“尚”,崇尚。
④朝會以晝:在白天舉行朝會。
諸侯拜見天子為“朝”,天子接見諸侯為“會”。
湯崩①,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為帝外丙。
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為帝中壬。
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
太甲,成湯适長孫也②,是為帝太甲。
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訓》,作《肆命》,作《徂後》③。
①崩:古代帝王或王後死叫作“崩”。
②适(dí,敵):通“嫡”。
③《伊訓》:古文《尚書》有此篇。
《肆命》、《徂後》:《尚書》篇名,皆亡佚。
《集解》據鄭玄說,《肆命》是講如何施行政教的,《徂後》是講湯之法度的。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宮①。
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②,以朝諸侯③。
帝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④,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帝太甲修德,諸侯鹹歸殷,百姓以甯。
伊尹嘉之⑤,乃用《太甲訓》三篇⑥,褒帝太甲,稱太宗。
太宗崩,子沃丁立。
帝沃丁之時,伊尹卒。
既葬伊尹于亳,咎單遂訓伊尹事⑦,作《沃丁》⑧。
①放:流放。
桐宮:商之離宮,在今河南省偃師縣西南。
②攝:代理。
當國:掌管國家政權。
③朝諸侯:使諸侯來朝,即接見諸侯。
④反:同“返”,歸向。
⑤嘉:嘉許,贊美。
⑥《太甲訓》:古文《尚書》有《太甲》上、中、下三篇。
⑦訓:順,這裡有根據、按照的意思。
⑧《沃丁》:已亡佚。
沃丁崩,弟太庚立,是為帝太庚。
帝太庚崩,子帝小甲立。
帝小甲崩,弟雍已立,是為帝雍已。
殷道衰,諸侯或不至①。
帝雍已崩,弟太戊立,是為帝太戊。
帝太戊立伊陟為相。
亳有祥桑穀共生于朝②,一暮大拱③。
帝太戊懼,問伊陟。
伊陟曰:“臣聞妖不勝德,帝之政其有阙與④?帝其修德”。
太戊從之,而祥桑枯死而去。
伊陟贊言于巫鹹。
巫鹹治王家有成⑤,作《鹹艾》,作《太戊》⑥。
帝太戊贊伊陟于廟,言弗臣⑦,伊陟讓,作《原命》⑧。
殷複興,諸侯歸之,故稱中宗。
①或:有的,有些。
②祥:本指吉兇的征兆。
這裡指兇兆。
:楮(chǔ,儲)樹,也叫構樹,一種落葉喬木。
③拱:兩手合圍,表示樹的粗細。
④阙:同“缺”,缺點、過失。
⑤王家:指朝廷、國家。
⑥《鹹艾(yì,義)》、《太戊》:今皆亡佚。
《鹹艾》又作《鹹乂(yì,義)》。
“艾”是治理的意思。
兩篇内容大約是記載和贊揚巫鹹、太戊事迹的。
⑦弗臣:意思是不以臣下相待。
⑧《原命》:今亡佚。
《正義》認為“原”是再的意思,“原命”是說“伊陟讓,乃再為書命之”。
《尚書》僞《孔氏傳》說“原”是太戊的大臣名。
中宗崩,子帝中丁立。
帝中丁遷于隞,河亶甲居相。
祖乙遷于邢。
帝中丁崩,弟外壬立,是為帝外壬。
《仲丁》書阙不具①。
帝外壬崩,弟河亶甲立。
是為帝河亶甲。
河亶甲時,殷複衰。
①《仲丁》:今亡佚。
大概太史公聽說過這本書,在當時就已經亡佚了。
河亶甲崩,子帝祖乙立。
帝祖乙立,殷複興。
巫賢任職。
祖乙崩,子帝祖辛立。
帝祖辛崩,弟沃甲立,是為帝沃甲。
帝沃甲崩,立沃甲兄祖辛之子祖丁,是為帝祖丁。
帝祖丁崩,立弟沃甲之子南庚,是為帝南庚。
帝南庚崩,立帝祖丁之子陽甲,是為帝陽甲。
帝陽甲之時,殷衰。
自中丁以來,廢适而更立諸弟子①,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亂②,于是諸侯莫朝。
①更:改。
②比:連續,接連。
帝陽甲崩,弟盤庚立,是為帝盤庚。
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複居成湯之故居,乃五遷①,無定處。
殷民咨胥皆怨②,不欲徙。
盤庚乃告谕諸侯大臣曰:昔高後成湯與爾之先祖俱定天下③,法則可修。
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甯④,殷道複興。
諸侯來朝,以其遵成湯之德也。
①五遷:指湯至盤庚前後五次遷都。
《正義》雲:“湯自南亳遷西亳,仲丁遷隞,河亶甲居相,祖局居耿,盤庚渡河,南居西亳,是五遷也。
”②咨:嗟歎。
胥皆:全都。
③高後:對成湯的敬稱。
④由:因而。
帝盤庚崩,弟小辛立,是為帝小辛。
帝小辛立,殷複衰。
百姓思盤庚,乃作《盤庚》三篇①。
帝小辛崩,弟小乙立,是為帝小乙。
①《盤庚》:《尚書》有《盤庚》上、中、下三篇。
按《盤庚上》雲:“盤庚五遷,将治亳殷。
民資胥怨,作《盤庚》三篇。
”與此處“百姓思盤庚,乃作《盤庚》三篇”之說不同。
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
帝武丁即位,思複興殷,而未得其佐①。
三年不言,政事決定于冢宰,以觀國風②。
武丁夜夢得聖人,名曰說。
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
于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③,得說于傅險中。
是時說為胥一靡一④,築于傅險。
見于武丁⑤,武丁曰是也⑥。
得而與之語,果聖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
故遂以傅險姓之⑦,号曰傅說。
①佐:指輔佐的大臣。
②國風:國家的風尚、風氣。
③百工:這裡指百官。
營求:設法尋找。
營,謀求。
④胥一靡一:因犯法而服勞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