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閱讀·殷本紀第三

關燈
抛棄我們,使我們不得安食,而您既不揣度了解天意,又不遵循常法。

    如今我國的民衆沒有不希望殷國早早滅亡的,他們說:‘上天為什麼還不顯示你的威靈?滅纣的命令為什麼還不到來?’大王您如今想怎麼辦呢?”纣說:“我生下來做國君,不就是奉受天命嗎?”祖伊回國後說:“纣已經無法規勸了!”西伯昌死後,周武王率軍東征,到達盟津時,諸侯背叛殷纣前來與武王會師的有八百國。

    諸侯們都說:“是讨伐纣的時候了!”周武王說:“你們不了解天命。

    ”于是又班師回國了。

     纣更加一婬一亂,毫無止息。

    微子曾多次勸谏,纣都不聽,微子就和太師、少師商量,然後逃離了殷國。

    比幹卻說:“給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拚死争谏。

    ”就極力勸谏。

    纣大怒,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孔。

    ”于是剖開比幹的胸膛,挖出心來觀看。

    箕子見此情形很害怕,就假裝瘋癫去給人家當了奴隸。

    纣知道後又把箕子囚禁起來。

    殷國的太師、少師拿着祭器、樂器,急急逃到周國。

    周武王見時機已到,就率領諸侯讨伐殷纣。

    纣派出軍隊在牧野進行抵抗。

    周曆二月初五甲子那一天,纣的軍隊被打敗,纣倉皇逃進内城,登上鹿台,穿上他的寶玉衣,跑到火裡自一焚而死。

    周武王趕到,砍下他的頭,挂在太白旗竿上示衆。

    周武王又處死了妲己,釋放了箕子,修繕了比幹的墳墓,表彰了商容的裡巷。

    封纣的兒子武庚祿父,讓他承續殷的祭祀,并責令他施行盤庚的德政,殷的民衆非常高興。

    于是,周武王做了天子。

    因為後世人貶低帝這個稱号,所以稱為王。

    封殷的後代為諸侯,隸屬于周。

     周武王逝世後,武庚和管叔、蔡叔聯合叛亂,周成王命周公旦誅殺他們,而把微子封在宋國,來延續殷的後代。

     太史公說:我是根據《詩經》中的《商頌》來編定契的事迹的,自成湯以來,很多史實材料采自《尚書》和《詩經》。

    契為子姓,他的後代被分封到各國,就以國為姓了,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等。

    孔子曾經說過,殷人的車子很好,那個時代崇尚白色。

     【原文】【注解】 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喾次妃。

    三人行浴,見玄鳥堕其一卵一①,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②。

    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

    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③,五品不訓④,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⑤。

    五教在寬⑥。

    ”封于商,賜姓子氏。

    契興于唐、虞、大禹之際,功業著于百姓⑦,百姓以平。

     ①玄鳥:燕子,因燕子的羽一毛一是黑色的,所以稱為玄鳥。

    玄,赤黑色。

    ②按:關于殷之始祖契的誕生,《詩經·商頌·玄鳥》也有記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這是一個神話傳說,玄鳥可能是商部族的圖騰。

    ③百姓:指貴族。

    在戰國以前隻有貴族才有姓,因此,“百姓”是貴族的總稱。

    ④五品:即五倫,指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間的關系。

    《孟子·滕文公上》:“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叙(同“序”),朋友有信。

    ”一說: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品,品秩,等級。

    訓:順。

    ⑤敬:謹慎、小心。

    敷:設,施行。

    五教,即五倫的教育。

    ⑥寬:寬厚。

    一說:為緩義,指慢慢地進行。

    ⑦平:安定。

     契卒,子昭明立。

    昭明卒,子相土立。

    相土卒,子昌若立。

    昌若卒,子曹圉立。

    曹圉卒,子冥立。

    冥卒,子振立①。

    振卒,子微立。

    微卒,子報丁立。

    報丁卒,子報乙立。

    報乙卒,子報丙立。

    報丙卒,子主壬立。

    主壬卒,子主癸立。

    主癸卒,子天乙立,是為成湯。

     ①振:為“亥”之誤。

    陳直《史記新證》雲:“餘考亥為冥子,《世本》作‘核’,《史記》作‘振’,‘振’即‘該’字傳寫之誤。

    《古今人表》作‘垓’,《天問》作‘該’,惟殷墟甲骨文及《竹書》作王亥。

    ” 成湯①,自契至湯八遷②。

    湯始居亳,從先王居③,作《帝诰》④。

     ①成湯:《會注考證》認為此二字為衍文。

    ②八遷:殷從契至湯共十四世,曾經八次遷都。

    ③先王:指殷的始祖帝喾。

    帝喾曾經定都于亳,以後輾轉遷徙,到成湯時又回到亳。

    從:跟從,追随。

    ④《帝诰》:已亡佚。

    《索引》引孔安國說,内容是向帝喾報告已經遷回亳地的事。

     湯征諸侯①。

    葛伯不祀②。

    湯始伐之③。

    湯曰:“予有言: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④。

    ”伊尹曰:“明哉!言能聽,道乃進。

    尹國子民⑤,為善者皆在王官⑥。

    勉哉⑦,勉哉!”湯曰:“汝不能敬命⑧,予大罰殛之⑨,無有攸赦⑩。

    ”作《湯征》?。

     ①湯征諸侯:《集解》引孔安國說,湯“為夏方伯(一方諸侯之長),得專(獨擅)征伐”。

    ②葛伯:葛國的國君。

    《孟子·滕文公下》:“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放(放肆)而不祀。

    ”③湯始伐之:《孟子·滕文公下》:“湯始征,自葛載(開始)。

    ”《孟子》所引可能是《尚書》佚文,《梁惠王下》亦有“湯一征,自葛始”的記載。

    ④治:治理得好。

    不:同“否”。

    ⑤君國:為國之君,意思是做國君,治理國家。

    子民:以民為子,意思是撫育萬民。

    ⑥王官:天子之官,朝廷的官職。

    ⑦勉:努力。

    ⑧敬命:指敬順天命。

    ⑨罰殛(jí,極):誅罰,懲罰。

    ⑩攸:同“所”。

    ?《湯征》:《尚書》篇名,已亡佚。

     伊尹名阿衡。

    阿衡欲一奸一湯而無由①,乃為有莘氏媵臣②,負鼎俎③,以滋味說湯④,緻于王道⑤。

    或曰,伊尹處士⑥,湯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⑦。

    湯舉任以國政。

    伊尹去湯适夏⑧。

    既醜有夏⑨,複歸于亳。

    入自北門,遇女鸠、女房,作《女鸠》、《女房》⑩。

     ①一奸一(gān,幹):求,請求,這裡指求見。

    由:道路,門徑。

    ②媵(yìng,映)臣:古代貴族女子出嫁時陪嫁的人。

    湯的妃子是有莘氏的女兒,所以,伊尹願作有莘氏陪嫁的男仆以便見湯。

    ③鼎俎:古代烹饪的器一具。

    鼎,用來煮東西的器一具,多為圓形三足兩耳。

    俎,切肉用的砧闆。

    ④說(shuì,稅):勸說。

    ⑤緻:送達,這裡有進言的意思。

    ⑥處士:古代有德才而隐居不出來做官的人。

    ⑦素王:指遠古帝王。

    一說指沒有“王”、“皇”等名号,而有王皇之實的德高望重的人,因無名号故稱素王。

    九主:指三皇、五帝和大禹。

    ⑧适:到……去。

    ⑨醜:以為醜,憎惡。

    有夏:就是夏,這裡的“有”沒有實際意義。

    ⑩《女鸠》、《女房》:已亡佚。

    《集解》引孔安國說:“二篇言所以醜夏而還之意也。

    ” 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①:“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

    ”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②,左。

    欲右③,右。

    不用命④,乃入吾網。

    ”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一獸。

    ” ①祝:祝褥,褥告。

    ②左:這裡意思是向左。

    ③右:這裡意思是向右。

    ④用命:從命。

     當是時,夏桀為虐政一婬一荒,而諸侯昆吾氏為亂①。

    湯乃興師率諸侯,伊尹從湯,湯自把钺以伐昆吾②,遂伐桀。

    湯曰:“格③,女衆庶④!來,女悉聽朕言⑤!匪台小子敢行舉亂⑥,有夏多罪,予維聞女衆言⑦,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⑧。

    今夏多罪,天命殛之。

    今女有衆⑨,女曰‘我君不恤我衆,舍我啬事而割政’⑩。

    女其曰(11)‘有罪,其奈何’?夏王率止衆力,率奪夏國(12)。

    有衆率怠不和(13),曰:‘是日何時喪?予與女皆亡!’夏德若茲,今朕必往。

    爾尚及予一人緻天之罰(14),予其大理女(15)。

    女毋不信,朕不食言(16)。

    女不從誓言,予則帑僇女(17),無有攸赦。

    ”以告令師,作《湯誓》(18)。

    于是湯曰“吾甚武”(19),号曰武王。

     ①昆吾氏:古部族名。

    住地在今河南省濮陽西南,一說在許昌一帶。

    ②钺(yuè,月):古代兵器,類似大斧。

    ③格:來。

    ④女:同“汝”,你,你們。

    下文“聞汝衆言”、“予與女皆亡”等句之“女”都同“汝”。

    衆庶:衆人。

    ⑤朕:我。

    ⑥匪:同“非”。

    台(yí,饴):我。

    小子:湯自稱。

    舉亂:作亂。

    ⑦維:通“雖”。

    ⑧正:通“征”。

    ⑨有衆:衆人。

    這個“有”也沒有實際意義。

    ⑩啬事:指稼穑之事。

    “啬”通“穑”,收割莊稼。

    割:奪取。

    政:通“征”。

    一說“割”通“害”,“割政”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