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夏本紀第二

關燈
14),女匡拂予(15)。

    女無面谀,退而謗予(16)。

    敬四輔臣(17)。

    諸衆讒嬖臣(18),君德誠施皆清矣(19)。

    ”禹曰:“然。

    帝即不時(20),布同善惡則毋功(21)。

    ” ①乃:你,你的。

    在位:指在位之臣。

    (參用《尚書易解》說)②安:穩。

    止:舉止,行為。

    這裡指處理政務。

    ③輔德:意思是輔佐的大臣有德行。

    ④“清意”句:大意是以清靜之心來對待上帝之命。

    ⑤其:将。

    重:重複。

    用:以。

    休:美,善。

    ⑥股肱(gōng,工)耳目:比喻得力之臣。

    股,大一腿。

    肱,胳臂由肘至肩的部分。

    ⑦左右:幫助。

    有民:民衆。

    有,有人認為是上古漢語名詞詞頭,無實際意義。

    ⑧象:指衣服上的圖象。

    ⑨“日月”二句,意思是按照日月星辰的天象制做錦繡服裝。

    《會注考證》:“南化本‘象’下有‘以’字。

    ”⑩明之:指明确服裝等等。

    (11)六律五聲八音:泛指音樂。

    六律,我國古代的定音方法,用十二根長短不同的律管定出十二個标準音,叫十二律。

    十二律從低到高依次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xiǎn,顯)、仲呂、蕤(ruí,瑞陽平)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yè,夜)、應鐘。

    狹義上的律,僅指上列十二律中單數的六個律,即“六律”,為陽律。

    與之相對的雙數的六個律叫“呂”,即“六呂”,亦稱“六同”為陰律。

    六律,在這裡泛指古代音樂中的定音方法。

    五聲,也叫五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五個音級,即宮、商、角、徵(zhǐ,止)羽。

    八音,我國古代樂器的統稱。

    指金、石、土、缶(fǒu,否)、革、絲、木、匏、竹等八類。

    (12)來始滑:此句曆來不可解。

    《尚書·臯陶谟》作“在(察)治忽(怠慢)。

    ”意思是通過音樂來考察各方政教之治亂。

    譯文姑據此。

    (13)“以出入”句:意思是根據音樂來采納或否定各方的意見。

    出入等于說:“進退”。

    五言,指五方之言,即五方的意見。

    (參用《尚書易解》說)(14)辟:邪僻,有過失。

    (15)匡拂(bì,必):糾正。

    拂,通“弼”,與“匡”同義。

    (16)謗:指責别人的過失。

    (17)四輔臣:又叫“四鄰”,天子周圍的輔佐大臣。

    《集解》引《尚書大傳》曰:“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弼。

    ”(18)嬖(bì,避)臣:一寵一臣。

    (19)誠:确實,真的。

    (20)時:是,如此。

    (21)布同善惡:意思把好人壞人全都混同起來。

    布,《尚書·臯陶谟》作“敷”,是“遍”的意思。

    毋:同“無”。

     帝曰:“毋若丹朱傲,維慢遊是好①,毋水行舟,朋一婬一于家②,用絕其世③。

    予不能順是。

    ”禹曰:“予(辛壬)娶塗山④,[辛壬]癸甲⑤,生啟予不子⑥,以故能成水土功。

    輔成五服,至于五千裡,州十二師⑦,外薄四海⑧,鹹建五長⑨,各道有功⑩,苗頑不即功(11),帝其念哉(12)。

    ”帝曰:“道吾德(13),乃女功序之也(14)。

    ” ①維漫遊是好:等于說“維好慢遊”,隻喜歡怠惰放一蕩。

    維,通“唯,隻。

    是,助詞,無義。

    ②朋一婬一:聚衆幹一婬一亂之事。

    ③用:以緻,因而。

    絕其世:意思是丹朱不能繼承堯的帝位。

    世,父子相繼。

    ④塗山:古部族名。

    塗山,其地說法不一。

    一說在漸江紹興西北。

    《越絕書·記地傳》:“塗山者,禹所娶妻之山也。

    去縣五十裡。

    ”一說在四川重慶市,俗名真武山。

    《華陽國志·巴志》:‘禹娶于塗山,今江州塗山是也。

    ”⑤辛壬癸甲:古代用天幹記日,自辛日至甲日,共四天。

    這是說隻經四天婚期就又去治水了。

    ⑥子:撫養,哺育。

    ⑦州十二師:每州用三萬勞力。

    師,二千五百人。

    (依《尚書易解》說)⑧薄:迫近。

    ⑨五長:統率五個諸侯國的首領。

    《集解》引孔安國曰:“諸侯五國,立賢者一人為方伯,謂之五長,以相統治。

    ”⑩道:領導。

    (11)苗:即三苗。

    不即功:意思是沒有功績。

    即,就,成就。

    (12)其:表示祈使。

    念:記着。

    (13)道吾德:意思是用我的德教來開導。

    (14)乃:則,那麼,就。

     臯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則禹①。

    不如言②,刑從之③。

    舜德大明。

     ①則:效法,學習。

    ②如:順從,依照。

    ③刑從之:意思是施以刑罰。

    從,跟随。

     于是夔行樂①,祖考至②,群後相讓③,鳥獸翔舞,《箫韶》九成④,鳳凰來儀⑤,百獸率舞⑥,百官信諧。

    帝用此作歌曰⑦:“陟天之命⑧,維時維幾⑨。

    ”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⑩,百工熙哉(11)!”臯陶拜手稽首揚言曰(12):“念哉,率為興事(13),慎乃憲(14),敬哉!”乃更為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舜)又歌曰:“元首叢脞哉(15),股肱惰哉,萬事堕哉!”帝拜曰:“然,往欽哉(16)!”于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數聲樂(17),為山川神主(18)。

     ①行樂:制作樂章。

    ②祖考:祖先,指祖先之靈。

    ③群後:各地諸侯。

    後,君主,帝王。

    ④《箫韶》:相傳為舜之樂名。

    《集解》引孔安國曰:“備樂九奏而緻鳳凰也。

    ”九成:奏九遍。

    樂曲終止一次叫一成。

    ⑤來儀:被招來。

    “來”、“儀”同義。

    ⑥率:全都。

    ⑦用此:因此,于是。

    ⑧陟:登,這裡有遵循的意思。

    ⑨維時維幾(jī,機):《集解》引孔安國曰:“惟在順時,惟在慎微。

    ”幾,細微的迹象。

    又《尚書易解》釋此句為“惟如是則近之矣”,時,是,指下文股肱三句;幾,近,猶今言差不多。

    ⑩元首:指天子。

    (11)百工:百官,指百官之事。

    熙:興盛,光大。

    (12)拜手:古代男子跪拜禮的一種。

    既跪,兩手拱合,俯頭至手與心平,而不至地,故稱拜手,也叫“空首”。

    揚言:高聲說。

    (13)率:率領,帶頭兒。

    (14)憲:法度。

    (15)叢脞(cuò,錯):細碎。

    (16)往:往後,以後。

    欽:恭敬,這裡指敬其職事。

    (17)宗:尊奉,尊崇。

    (18)神主:指帝王,意思說他能替天地神靈施行号令。

     帝舜薦禹于天,為嗣①。

    十七年而帝舜崩。

    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于陽城②。

    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

    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③,國号曰夏後,姓姒氏④。

     ①嗣:帝位繼承人。

    ②辟:同“避”。

    ③南面:登臨帝位之意。

    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帝王見群臣,面向南而坐,因用以指居帝王之位。

    朝天下:意思是接受天下人的朝拜。

    ④姓姒氏:姓:在遠古時代本為氏族(部落)的标記,它标明一個人所出生的氏族,與後世的姓不同。

    氏是姓的分支。

    戰國以後,人們以氏為姓,姓、氏逐漸合一,漢代則通謂之姓。

    這裡的“姓姒氏”就是以姒為姓。

     帝禹立而舉臯陶薦之,且授政焉,而臯陶卒。

    封臯陶之後于英、六,或在許①。

    而後舉益,任之政。

     ①或:有的。

     十年,帝禹東巡狩,至于會稽而崩。

    以天下授益。

    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

    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①。

    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②,天下未洽③。

    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于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後帝啟。

     ①屬(zhǔ,囑)意焉:傾注心意于他,就是心歸向于他的意思。

    ②日淺:時間不長。

    ③洽:融洽,和諧。

    這裡有順服的意思。

     夏後帝啟,禹之子,其母塗山氏之女也。

     有扈氏不服①,啟伐之,大戰于甘。

    将戰,作《甘誓》②,乃召六卿申之③。

    啟曰:“嗟!六事之人④,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⑤,怠棄三正⑥,天用剿絕其命⑦。

    今予維共行天之罰。

    左不攻于左⑧,右不攻于右⑨,女不共命⑩。

    禦非其馬之政(11),女不共命。

    用命,賞于祖(12);不用命,僇于社(13),予則帑僇女(14)。

    ”遂滅有扈氏。

    天下鹹朝。

     ①有扈氏:古部族名,在今陝西省戶縣。

    ②《甘誓》:《尚書》篇名。

    記載的是啟與有扈氏在甘地作戰前的誓辭。

    ③六卿:天子有六軍,其首領都是卿,所以叫六卿。

    申:告誡。

    ④六事之人:指六卿。

    ⑤威侮:輕蔑。

    威,王引之以為“烕”之誤,“烕”通“蔑”。

    (據《尚書易解》引)五行:大約是指“五常”,即仁、義、禮、智、集。

    ⑥怠棄;不重視。

    棄,忽忘。

    三正:《集解》引鄭玄曰:“三正,天、地、人之正道。

    ”⑦剿絕:消滅,滅絕。

    命:天命,命運。

    ⑧左:指車左,為戰車上的射手。

    ⑨右:指車右,掌管刺殺。

    ⑩共命:即接受命令,遵從命令。

    (11)禦:馭者,馭手。

    非其馬之政:等于說“非正其馬”,意思是不能使車馬整齊。

    政,同“正”。

    《尚書·甘誓》作“正”。

    (12)祖:這裡指宗廟裡的神主。

    《集解》引孔安國曰:“天子親征,必載遷廟之祖主行。

    有功即賞祖之前,示不專也。

    ”(13)僇(lù,戮):通“戮”,殺。

    社:這裡指社主。

    《集解》引孔安國曰:“又載社主,謂之社事。

    奔北,别僇之社主前。

    ”(14)帑(nú,奴):通:“奴”,收為奴婢。

     夏後帝啟崩,子帝太康立。

    帝太康失國①,昆弟五人②,須于洛汭③,作《五子之歌》④。

     ①失國:《集解》引孔安國曰:“盤于遊回,不恤民事,為羿所逐,不得反國。

    ”②昆弟:兄弟。

    ③須:等待。

    ④《五子之歌》:《集解》引孔安國曰:“太康五弟與其母待太康于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

    ”今存僞古文《尚書》中有《五子之歌》。

     太康崩,弟中康立,是為帝中康。

    帝中康時,羲、和湎一婬一①,廢時亂日②。

    胤往征之,作《胤征》③。

     ①羲、和:羲氏、和氏,掌天地四時之官。

    參見《五帝本紀》。

    湎:沉湎于酒。

    一婬一:過分。

    ②廢時亂日:弄錯了歲之四時、日之甲乙。

    ③《胤征》:《尚書》篇名。

    僞古文《尚書》有此篇。

     中康崩,子帝相立。

    帝相崩,子帝少康立①。

    帝少康崩,子帝予立②。

    帝予崩,子帝槐立③。

    帝槐崩,子帝芒立。

    帝芒崩,子帝洩立。

    帝洩崩,子帝不降立④。

    帝不降崩,弟帝扃立。

    帝扃崩,子帝廑立。

    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為帝孔甲。

    帝孔甲立,好方鬼神⑤,事一婬一亂。

    夏後氏德衰,諸侯畔之⑥。

    天降龍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⑦,未得豢龍氏。

    陶唐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于豢龍氏⑧,以事孔甲。

    孔甲賜之姓曰禦龍氏,受豕韋之後。

    龍一雌死,以食夏後⑨。

    夏後使求,懼而遷去⑩。

     ①少康立:據《索隐》、《正義》考證,帝相至少康中間經後羿代夏政,寒浞(zhuó,濁)殺後羿代夏,此紀未記,是司馬遷的疏略。

    ②帝予:《索隐》:“音伫,《系(世)本》有“季伫”,《左傳》、《國語》有《“杼”。

    ③帝槐:《索隐》:“音回《系(世)本》作‘帝芬’”。

    ④帝不降:《索隐》雲:“《系(世)本》作帝降。

    ”⑤好方鬼神:迷信鬼神。

    《會注考證》曰:“方”字疑衍。

    ⑥畔:通“叛”。

    ⑦食(sì,寺):喂養。

    ⑧擾龍:馴龍。

    擾,柔順,這裡是使柔順的意思。

    ⑨食(sì,寺):給吃。

    ⑩遷去:指遷往魯縣。

    按:劉累馴龍事采自《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譯文參照《左傳》所記譯出。

     孔甲崩,子帝臯立。

    帝臯崩,子帝發立。

    帝發崩,子帝履癸立,是為桀①。

    帝桀之時,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

    乃召湯而囚之夏台②,已而釋之。

    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伐夏桀。

    桀走鳴條,遂放而死③。

    桀謂人曰:“吾悔不遂殺湯于夏台,使至此。

    ”湯乃踐天子位④,代夏朝天下⑤。

    湯封夏之後,至周封于杞也。

     ①“帝發崩”三句:《索隐》:“桀,名也。

    按《系(世)本》帝臯生發及桀。

    ”又《集解》:“《谥法》:‘賊人多殺曰桀。

    ’”②夏台:夏時監獄名,據說當時稱為“均台”。

    ③放:放逐,流放。

    ④踐:踏,登臨。

    ⑤代夏朝天下:取代夏朝接受天下諸侯朝拜。

     太史公曰: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

    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雲①。

    自虞、夏時,貢賦備矣。

    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②,固葬焉,命曰會稽③。

    會稽者,會計也。

     ①《夏小正》:《大戴禮記》篇名。

    ②計功:考核功績。

    計,考察,考核。

    ③會稽的“稽”字也有考察、考核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