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閱讀·殷本紀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解惠全張德萍譯注
【說明】
殷本來叫做商。
商也是一個古老的部落始祖契大約與夏禹同時,被封于商。
到公元前17世紀或前16世紀,商族逐漸強大,商湯發動了滅夏戰争,夏亡,商朝正式建立,定都于亳,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
大約到公元前13世紀,商王盤庚遷都于殷,此後,直至商纣滅亡,共二百七十餘年,一般稱之為殷。
整個商朝,後來或稱商殷,或稱殷商。
《殷本紀》系統地記載了商朝的曆史,描畫了一幅商部族興起,商王朝由建立直至滅亡的宏偉圖卷。
在殷王朝統治的約六百年中,幾經興衰,而成湯的興起,盤庚、武丁的中興,以及纣的滅亡,則是殷朝曆史中起着關鍵作用的幾個最重大的事件。
司馬遷飽含熱情地歌頌了成湯、盤庚、武丁等賢君敬畏上天、修行德政、為民謀利的政治業績;又無情地貶抑了殷纣的剛愎自用、拒谏飾非、荒一婬一無度、迫害賢良、殘害百姓等等。
一個王朝的曆史,曆經十七代三十一王,而司馬遷隻抓住這幾個典型關節,潑墨重彩,而其他則一帶而過,使得全篇虛實相映,詳略有當。
在刻劃人物方面,司馬遷抓住了能突現人物個一性一的幾個典型事例,加以叙述、描寫,既體現了曆史的真實,又使得人物形象豐滿、栩栩如生。
如:成湯祝網、太甲思過、武丁得說等,就把各位賢君修行德政的寬厚形态表現得淋一漓盡緻。
尤其對于纣的描寫,幾乎完全以叙述的口吻,一件一件地羅列史實,再加上有周文王、周武王的映襯,一個暴君的形象便躍然紙上,成為一個千古流傳的暴君典型。
【譯文】 殷的始祖是契(xiè,謝),他的母親叫簡狄,是有娀(sōng,松)氏的女兒,帝喾(kù,酷)的次妃。
簡狄等三個人到河裡去洗澡,看見燕子掉下一隻蛋,簡狄就揀來吞吃了,因而懷孕,生下了契。
契長大成|人後,幫助禹治水有功,舜帝于是命令契說:“現在老百姓們不相親一愛一,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間五倫關系不順,你去擔任司徒,認真地施行五倫教育。
施行五倫教育,要本着寬厚的原則。
”契被封在商地,賜姓子。
契在唐堯、虞舜、夏禹的時代興起,為百姓做了許多事,功業昭著,百姓們因而得以安定。
契死之後,他的兒子昭明繼位。
昭明死後,兒子相土繼位。
相土死後,兒子昌若繼位。
昌若死後,兒子曹圉(yǔ,語)繼位。
曹圉死後,兒子冥繼位。
冥死後,兒子振繼位。
振死後,兒子微繼位。
微死後,兒子報丁繼位。
報丁死後,兒子報乙繼位。
報乙死後,兒子報丙繼位。
報丙死後,兒子主壬繼位。
主壬死後,兒子主癸繼位。
主癸死後,兒子天乙繼位。
這就是成湯。
從契到成湯,曾經八次遷都。
到成湯時才又定居于亳,這是為了追随先王帝喾,重回故地。
成湯為此寫了《帝诰》,向帝喾報告遷都的情況。
成湯在夏朝為方伯(一方諸侯之長),有權征讨鄰近的諸侯。
葛伯不祭祀鬼神,成湯首先征讨他。
成湯說:“我說過這樣的話:人照一照水就能看出自己的形貌,看一看民衆就可以知道國家治理得好與不好。
”伊尹說:“英明啊!善言聽得進去,道德才會進步。
治理國家,撫育萬民,凡是有德行做好事的人都要任用為朝廷之官。
努力吧,努力吧!”成湯對葛伯說:“你們不能敬順天命,我就要重重地懲罰你們,概不寬赦。
”于是寫下《湯征》,記載了征葛的情況。
伊尹名叫阿衡。
阿衡想求見成湯而苦于沒有門路,于是就去給有莘氏做陪嫁的男仆,背着飯鍋砧闆來見成湯,借着談論烹調滋味的機會向成湯進言,勸說他實行王道。
也有人說,伊尹本是個有才德而不肯做官的隐士,成湯曾派人去聘迎他,前後去了五趟,他才答應前來歸從,向成湯講述了遠古帝王及九類君主的所做所為。
成湯于是舉用了他,委任他管理國政。
伊尹曾經離開商湯到夏桀那裡,因為看到夏桀無道,十分憎惡,所以又回到了商都亳。
他從北門進城時,遇見了商湯的賢臣女(rǔ,汝)鸠和女房,于是寫下《女鸠》、《女房》,述說他離開夏桀重回商都時的心情。
一天成湯外出遊獵,看見郊野四面張着羅網,張網的人祝禱說:“願從天上來的,從地下來的,從四方來的,都進入我的羅網!”成湯聽了說:“嗳,這樣就把禽一獸全部打光了!”于是把羅網撤去三面,讓張網的人祝禱說:“想往左邊走的就往左邊走,想向右邊逃的就向右邊逃。
不聽從命令的,就進我的羅網吧。
”諸侯聽到這件事,都說:“湯真是仁德到極點了,就連禽一獸都受到了他的恩惠。
” 就在這個時候,夏桀卻施行暴政,荒一婬一無道,還有諸侯昆吾氏也起來作亂,商湯于是舉兵,率領諸侯,由伊尹跟随。
商湯親自握着大斧指揮,先去讨伐昆吾,轉而又去讨伐夏桀。
商湯說:“來,你們衆人,到這兒來,都仔細聽着我的話:不是我個人敢于興兵作亂,是因為夏桀犯下了很多的罪行。
我雖然也聽到你們說了一些抱怨的話,可是夏桀有罪啊,我畏懼上天,不敢不去征伐。
如今夏桀犯下了那麼多的罪行,是上天命令我去懲罰他的。
現在你們衆人說:‘我們的國君不體恤我們,抛開我們的農事不管,卻要去征伐打仗。
’你們或許還會問:‘夏桀有罪,他的罪行究竟怎麼樣?’夏桀君臣大徭役,耗盡了夏國的民力;又重加盤剝,掠光了夏國的資财。
夏國的民衆都在怠堡,不與他合作。
他們說‘這個太陽什麼時候消滅,我甯願和你一起滅亡’!夏王的德行已經到這種地步,現在我一定要去讨伐他!希望你們和我一起來奉行上天降下的懲罰,我會重重地獎賞你們。
你們不要懷疑,我絕不會說話不算數。
如果你們違抗我的誓言,我就要懲罰你們,概不寬赦!”商湯把這些話告訴傳令長官,寫下了《湯誓》。
當時商湯曾說“我很勇武”,因此号稱武王。
夏桀在有娀氏舊地被打敗,奔逃到嗚條,夏軍就全軍崩潰了。
商湯乘勝追擊,進攻忠于夏桀的三(zōng,宗),繳獲了他們的寶器珠玉,義伯、仲伯二臣寫下了《典寶》,因為這是國家的固定财寶。
商湯滅夏之後,想換掉夏的社神,可是社神是遠古共公氏之子句龍,能平水土,還沒有誰比得上他,所以沒有換成,于是寫下《夏社》,說明夏社不可換的道理。
伊尹向諸侯公布了這次大戰的戰績,自此,諸侯全都聽命歸服了,商湯登上天子之位,平定了天下。
成湯班師回朝,途經泰卷時,中(huǐ,悔)作了朝廷的诰命。
湯廢除了夏的政令,回到國都亳,作《湯诰》号令諸侯。
《湯诰》這樣記載:“三月,殷王親自到了東郊,向各諸侯國君宣布:‘各位可不能不為民衆謀立功業,要努力辦好你們的事情。
否則,我就對你們嚴加懲辦,那時可不要怪罪我。
’又說:‘過去禹、臯陶長期奔勞在外,為民衆建立了功業,民衆才得以安居樂業。
當時他們東面治理了長江,北而治理了濟河,西面治理了黃河,南面治理了淮河,這四條重要的河道治理好了,萬民才得以定居下來。
後稷教導民衆播種五谷,民衆才知道種植各種莊稼。
這三位古人都對民衆有功,所以,他們的後代能夠建國立業。
也有另外的情況:從前蚩尤和他的大臣們在百姓中發動暴亂,上帝就不降福于他們,這樣的事在曆史上是有過的。
先王的教誨,可不能不努力照辦啊!’又說:‘你們當中如果有誰幹出違背道義的事,那就不允許他回國再當諸侯,那時你們也不要怨恨我。
’”湯用這些話告誡了諸侯。
這時,伊尹又作了《鹹有一德》,說明君臣都應該有純一的品德;咎單作了《明居》,講的是民衆應該遵守的法則。
商湯臨政之後,修改的曆法,把夏曆的寅月為歲首改為醜月為歲首,又改變了器物服飾的顔色,崇尚白色,在白天舉行朝會。
商湯逝世之後,因為太子太丁未能即位而早亡,就立太丁弟外丙為帝,這就是外丙帝。
外丙即位三年,逝世,立外丙的弟弟中壬為帝,這就是中壬帝。
中壬即位四年,逝世,伊尹就擁立太丁之子太甲為帝。
太甲,是成湯的嫡長孫,就是太甲帝。
太甲元年,伊尹為谏訓太甲,作了《伊訓》、《肆命》、《徂後》。
太甲帝臨政三年之後,昏亂暴虐,違背了湯王的法度,敗壞了德業,因此,伊尹把他流放到湯的葬地桐宮。
此後的三年,伊尹代行政務,主持國事,朝會諸侯。
太甲在桐宮住了三年,悔過自責,重新向善,于是伊尹又迎接他回到朝廷,把政權交還給他。
從此以後
商也是一個古老的部落始祖契大約與夏禹同時,被封于商。
到公元前17世紀或前16世紀,商族逐漸強大,商湯發動了滅夏戰争,夏亡,商朝正式建立,定都于亳,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
大約到公元前13世紀,商王盤庚遷都于殷,此後,直至商纣滅亡,共二百七十餘年,一般稱之為殷。
整個商朝,後來或稱商殷,或稱殷商。
《殷本紀》系統地記載了商朝的曆史,描畫了一幅商部族興起,商王朝由建立直至滅亡的宏偉圖卷。
在殷王朝統治的約六百年中,幾經興衰,而成湯的興起,盤庚、武丁的中興,以及纣的滅亡,則是殷朝曆史中起着關鍵作用的幾個最重大的事件。
司馬遷飽含熱情地歌頌了成湯、盤庚、武丁等賢君敬畏上天、修行德政、為民謀利的政治業績;又無情地貶抑了殷纣的剛愎自用、拒谏飾非、荒一婬一無度、迫害賢良、殘害百姓等等。
一個王朝的曆史,曆經十七代三十一王,而司馬遷隻抓住這幾個典型關節,潑墨重彩,而其他則一帶而過,使得全篇虛實相映,詳略有當。
在刻劃人物方面,司馬遷抓住了能突現人物個一性一的幾個典型事例,加以叙述、描寫,既體現了曆史的真實,又使得人物形象豐滿、栩栩如生。
如:成湯祝網、太甲思過、武丁得說等,就把各位賢君修行德政的寬厚形态表現得淋一漓盡緻。
尤其對于纣的描寫,幾乎完全以叙述的口吻,一件一件地羅列史實,再加上有周文王、周武王的映襯,一個暴君的形象便躍然紙上,成為一個千古流傳的暴君典型。
【譯文】 殷的始祖是契(xiè,謝),他的母親叫簡狄,是有娀(sōng,松)氏的女兒,帝喾(kù,酷)的次妃。
簡狄等三個人到河裡去洗澡,看見燕子掉下一隻蛋,簡狄就揀來吞吃了,因而懷孕,生下了契。
契長大成|人後,幫助禹治水有功,舜帝于是命令契說:“現在老百姓們不相親一愛一,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間五倫關系不順,你去擔任司徒,認真地施行五倫教育。
施行五倫教育,要本着寬厚的原則。
”契被封在商地,賜姓子。
契在唐堯、虞舜、夏禹的時代興起,為百姓做了許多事,功業昭著,百姓們因而得以安定。
契死之後,他的兒子昭明繼位。
昭明死後,兒子相土繼位。
相土死後,兒子昌若繼位。
昌若死後,兒子曹圉(yǔ,語)繼位。
曹圉死後,兒子冥繼位。
冥死後,兒子振繼位。
振死後,兒子微繼位。
微死後,兒子報丁繼位。
報丁死後,兒子報乙繼位。
報乙死後,兒子報丙繼位。
報丙死後,兒子主壬繼位。
主壬死後,兒子主癸繼位。
主癸死後,兒子天乙繼位。
這就是成湯。
從契到成湯,曾經八次遷都。
到成湯時才又定居于亳,這是為了追随先王帝喾,重回故地。
成湯為此寫了《帝诰》,向帝喾報告遷都的情況。
成湯在夏朝為方伯(一方諸侯之長),有權征讨鄰近的諸侯。
葛伯不祭祀鬼神,成湯首先征讨他。
成湯說:“我說過這樣的話:人照一照水就能看出自己的形貌,看一看民衆就可以知道國家治理得好與不好。
”伊尹說:“英明啊!善言聽得進去,道德才會進步。
治理國家,撫育萬民,凡是有德行做好事的人都要任用為朝廷之官。
努力吧,努力吧!”成湯對葛伯說:“你們不能敬順天命,我就要重重地懲罰你們,概不寬赦。
”于是寫下《湯征》,記載了征葛的情況。
伊尹名叫阿衡。
阿衡想求見成湯而苦于沒有門路,于是就去給有莘氏做陪嫁的男仆,背着飯鍋砧闆來見成湯,借着談論烹調滋味的機會向成湯進言,勸說他實行王道。
也有人說,伊尹本是個有才德而不肯做官的隐士,成湯曾派人去聘迎他,前後去了五趟,他才答應前來歸從,向成湯講述了遠古帝王及九類君主的所做所為。
成湯于是舉用了他,委任他管理國政。
伊尹曾經離開商湯到夏桀那裡,因為看到夏桀無道,十分憎惡,所以又回到了商都亳。
他從北門進城時,遇見了商湯的賢臣女(rǔ,汝)鸠和女房,于是寫下《女鸠》、《女房》,述說他離開夏桀重回商都時的心情。
一天成湯外出遊獵,看見郊野四面張着羅網,張網的人祝禱說:“願從天上來的,從地下來的,從四方來的,都進入我的羅網!”成湯聽了說:“嗳,這樣就把禽一獸全部打光了!”于是把羅網撤去三面,讓張網的人祝禱說:“想往左邊走的就往左邊走,想向右邊逃的就向右邊逃。
不聽從命令的,就進我的羅網吧。
”諸侯聽到這件事,都說:“湯真是仁德到極點了,就連禽一獸都受到了他的恩惠。
” 就在這個時候,夏桀卻施行暴政,荒一婬一無道,還有諸侯昆吾氏也起來作亂,商湯于是舉兵,率領諸侯,由伊尹跟随。
商湯親自握着大斧指揮,先去讨伐昆吾,轉而又去讨伐夏桀。
商湯說:“來,你們衆人,到這兒來,都仔細聽着我的話:不是我個人敢于興兵作亂,是因為夏桀犯下了很多的罪行。
我雖然也聽到你們說了一些抱怨的話,可是夏桀有罪啊,我畏懼上天,不敢不去征伐。
如今夏桀犯下了那麼多的罪行,是上天命令我去懲罰他的。
現在你們衆人說:‘我們的國君不體恤我們,抛開我們的農事不管,卻要去征伐打仗。
’你們或許還會問:‘夏桀有罪,他的罪行究竟怎麼樣?’夏桀君臣大徭役,耗盡了夏國的民力;又重加盤剝,掠光了夏國的資财。
夏國的民衆都在怠堡,不與他合作。
他們說‘這個太陽什麼時候消滅,我甯願和你一起滅亡’!夏王的德行已經到這種地步,現在我一定要去讨伐他!希望你們和我一起來奉行上天降下的懲罰,我會重重地獎賞你們。
你們不要懷疑,我絕不會說話不算數。
如果你們違抗我的誓言,我就要懲罰你們,概不寬赦!”商湯把這些話告訴傳令長官,寫下了《湯誓》。
當時商湯曾說“我很勇武”,因此号稱武王。
夏桀在有娀氏舊地被打敗,奔逃到嗚條,夏軍就全軍崩潰了。
商湯乘勝追擊,進攻忠于夏桀的三(zōng,宗),繳獲了他們的寶器珠玉,義伯、仲伯二臣寫下了《典寶》,因為這是國家的固定财寶。
商湯滅夏之後,想換掉夏的社神,可是社神是遠古共公氏之子句龍,能平水土,還沒有誰比得上他,所以沒有換成,于是寫下《夏社》,說明夏社不可換的道理。
伊尹向諸侯公布了這次大戰的戰績,自此,諸侯全都聽命歸服了,商湯登上天子之位,平定了天下。
成湯班師回朝,途經泰卷時,中(huǐ,悔)作了朝廷的诰命。
湯廢除了夏的政令,回到國都亳,作《湯诰》号令諸侯。
《湯诰》這樣記載:“三月,殷王親自到了東郊,向各諸侯國君宣布:‘各位可不能不為民衆謀立功業,要努力辦好你們的事情。
否則,我就對你們嚴加懲辦,那時可不要怪罪我。
’又說:‘過去禹、臯陶長期奔勞在外,為民衆建立了功業,民衆才得以安居樂業。
當時他們東面治理了長江,北而治理了濟河,西面治理了黃河,南面治理了淮河,這四條重要的河道治理好了,萬民才得以定居下來。
後稷教導民衆播種五谷,民衆才知道種植各種莊稼。
這三位古人都對民衆有功,所以,他們的後代能夠建國立業。
也有另外的情況:從前蚩尤和他的大臣們在百姓中發動暴亂,上帝就不降福于他們,這樣的事在曆史上是有過的。
先王的教誨,可不能不努力照辦啊!’又說:‘你們當中如果有誰幹出違背道義的事,那就不允許他回國再當諸侯,那時你們也不要怨恨我。
’”湯用這些話告誡了諸侯。
這時,伊尹又作了《鹹有一德》,說明君臣都應該有純一的品德;咎單作了《明居》,講的是民衆應該遵守的法則。
商湯臨政之後,修改的曆法,把夏曆的寅月為歲首改為醜月為歲首,又改變了器物服飾的顔色,崇尚白色,在白天舉行朝會。
商湯逝世之後,因為太子太丁未能即位而早亡,就立太丁弟外丙為帝,這就是外丙帝。
外丙即位三年,逝世,立外丙的弟弟中壬為帝,這就是中壬帝。
中壬即位四年,逝世,伊尹就擁立太丁之子太甲為帝。
太甲,是成湯的嫡長孫,就是太甲帝。
太甲元年,伊尹為谏訓太甲,作了《伊訓》、《肆命》、《徂後》。
太甲帝臨政三年之後,昏亂暴虐,違背了湯王的法度,敗壞了德業,因此,伊尹把他流放到湯的葬地桐宮。
此後的三年,伊尹代行政務,主持國事,朝會諸侯。
太甲在桐宮住了三年,悔過自責,重新向善,于是伊尹又迎接他回到朝廷,把政權交還給他。
從此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