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夏本紀第二

關燈
解惠全張德萍譯注 【說明】 夏本是一個古老的部落,相傳是由包一皮一皮括夏在内的十多個部落聯合發展而來的,與古代其他部落交錯分布于中國境内。

    到唐堯、虞舜時期,夏族的首領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傳給其子啟,從而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

    夏王朝約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

     《夏本紀》根據《尚書》及有關曆史傳說,系統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約四百年間的曆史,向人們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聯盟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寫了夏禹這樣一個功績卓著的遠古部落首領和帝王的形象。

     相傳堯、舜時洪水泛濫,民不聊生,雖經大力整治,但由于時代和條件的限制,也由于當政者用人不當,長期未能把民衆從災難中解救出來。

    這成了當時因擾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一個十分尖銳的問題。

    就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夏禹,一個有抱負而且聰敏勤懇的青年出現了。

    他繼承父業并吸取案親鲧(gǔn,滾)治水不成的教訓,以他的健壯、一精一幹和毅力,獲得成功,在幾百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呈現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偉景象。

     司馬遷以極其虔敬的心情,向人們叙說了夏禹的業績:他懷着勵一精一圖治的決心,新婚四天就離家赴任,行山表木,導九川,陂九澤,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産,規定了各地的貢品賦稅,指給了各地朝貢的方便途徑,并在此基礎上,劃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國範圍内形成了衆河朝宗于大海,萬方朝宗于天子的統一、安定和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

    在叙說夏禹的業績的過程中,司馬遷還插一進了臯陶(yáo,姚)論“九德”以及舜和臯陶關于元首和股肱(gōng,工)的歌詞,這也反映了古人理想的天子及諸侯大臣的行為和道德規範。

     與夏禹的形象相反,司馬遷也用簡約的筆觸,勾畫和鞭撻了孔甲的湎一婬一和夏桀的暴虐。

     《夏本紀》是一部夏王朝的興衰史。

    夏禹的興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災難,勤勤懇懇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擁護他。

    夏朝的衰亡,則是由于孔甲、夏桀這樣的統治者敗德,傷民,人民怨恨他們。

    當然,夏禹還隻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這篇本紀的記載也未必完全真實,曆史事實未必那麼美好,但大禹治水的業績卻早已在中華民族的曆史上,樹起了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他十三年于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偉大奉獻一精一神,也早已千古傳頌,作為我們祖先一種美德的代表,将永遠值得學習和效法。

     【譯文】 夏禹,名叫文命。

    禹的父親是鲧,鲧的父親是颛顼帝,颛顼的父親是昌意,昌意的父親是黃帝。

    禹,是黃帝的玄孫,颛顼帝的孫子。

    禹的的曾祖父昌意和父親鲧都沒有登臨帝位,而是給天子做大臣。

     當堯帝在位的時候,洪水滔天,浩浩蕩蕩,包一皮一皮圍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民都為此非常憂愁。

    堯尋找能治理洪水的人,四嶽群臣都說鲧可以。

    堯說:“鲧這個人違背天命,毀敗同族,用不得。

    ”四嶽都說:“比較起來,衆大臣還沒有誰比他更強,希望您讓他試試。

    ”于是堯聽從了四嶽的建議,任用鲧治理洪水。

    九年時間過去,洪水仍然泛濫不息,治水沒有取得成效。

    這時堯帝尋找繼承帝位的人,又得到了舜。

    舜被舉用,代行天子的政務,到四方巡視。

    舜在巡視途中,看到鲧治理洪水幹得不成樣子,就把他流放到羽山,結果鲧就死在那裡。

    天下人都認為舜對鲧的懲罰是正确的。

    舜又舉用了鲧的兒子禹,讓他來繼續他父親鲧治水的事業。

     堯逝世以後,舜帝問四嶽說:“有誰能光大堯帝的事業,讓他擔任官職呢?”大家都說:“伯禹當司空,可以光大堯帝的事業。

    ”舜說:“嗯,好!”然後命令禹說:“你去平治水土,要努力辦好啊!”禹叩頭拜謝,謙讓給契、後稷、臯陶。

    舜說:“你還是快去辦理你的公事吧!” 禹為人聰敏機智,能吃苦耐勞,他遵守道德,仁一愛一可親,言語可信。

    他的聲音就是标準的音律,他的身軀就是标準的尺度,憑着他的聲音和軀體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長短。

    他勤勤懇懇,莊重嚴肅,堪稱是百官的典範。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與益、後稷一起到任,命令諸侯百官發動那些被罰服勞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

    他一路上穿山越嶺,樹立木樁作為标志,測定高山大川的狀貌。

    禹為父親鲧因治水無功而受罰感到難過,就不顧勞累,苦苦的思索,在外面生活了十三年,幾次從家門前路過都沒敢進去。

    他節衣縮食,盡力孝敬鬼神。

    居室簡陋,把資财用于治理河川。

    他在地上行走乘車,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在山路上路上行走就穿上帶鐵齒的鞋。

    他左手拿着準和繩,右手拿着規和矩,還裝載着測四時定方向的儀器,開發九州土地,疏導九條河道,修治九個大湖,測量九座大山。

    他讓益給民衆分發稻種,可以種植在低窪潮一濕的土地上。

    又讓後稷赈濟吃糧艱難的民衆。

    糧食匮乏時,就讓一些地區把餘糧調濟給缺糧地區,以便使各諸侯國都能有糧食吃。

    禹一邊行進,一邊考察各地的物産情況,規定了應該向天子交納的貢賦,并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諸侯朝貢時交通是否方便。

     禹治水及考察是從帝都冀州開始的。

    在冀州先完成了壺口的工程,又治理梁山及其支脈。

    治理好太原地區,一直到太嶽山之南。

    修治好覃懷之後,又繼續修治了衡水和漳水。

    冀州的土質色白而松一軟,這裡的賦稅屬上上,即第一等,有時也雜有第二等,田地屬于中中,即第五等。

    常水、衛水疏通了,大一陸澤也修治完畢。

    東北鳥夷部族的貢品是皮衣。

    其進貢路線是繞道碣石山向西,進入黃河。

     濟水和黃河之間是沇(兖)州:這個地區的九條河都已疏通,雷夏蓄積成了一個大湖。

    雍水和沮水彙合流入澤中,土地上種了桑,養了蠶,于是民衆都能從山上搬下來定居在平地上。

    沇州的土質發黑而且肥一美,草長得茂盛,樹木高大。

    這裡田地屬中下,即第六等,賦稅屬下下,即第九等,經過十三年的整治之後,才能和其他各州相同。

    這一地區進貢的物品是漆、絲,還有用竹筐盛着的有花紋的錦繡。

    進貢時走水路,由濟水進入漯(tà,踏)水,然後進入黃河。

     大海到泰山之間是青州:在這個地區堣夷平治之後,淮水、淄水也得到了疏通。

    這裡的土質色白而且肥一美,海濱一帶寬廣含堿,田地多是鹽堿地。

    田地屬上下,即第三等,賦稅屬中上,即第四等。

    進貢的物品是鹽和細葛布,有時也進貢一些海産品,還有泰山谷地生産的絲、大麻、錫、松木、奇異的石頭,萊夷地區可以放牧,所以,那裡進貢畜牧産品,還有用筐盛着用來作琴弦的柞蠶絲。

    進貢時,走水路,由汶水轉入濟水。

     大海、泰山到淮水之間是徐州:在這個地區治理了淮水、沂水,蒙山、羽山一帶也可以種植作物了。

    大野成了一個蓄水湖,東原的水也都退去。

    這裡的土質呈紅色,有粘一性一而且肥一美,草木叢生,漸漸繁茂。

    田地屬上中,即第二等,賦稅屬中中,即第五等。

    進貢的物品是供天子築壇祭天用的五色土,羽山谷中的野雞,峄山南面生産的可用以制琴瑟的孤生桐,泗水之濱浮石制的石磬,淮夷的珍珠和魚類,還有用竹筐盛着的纖細潔淨的黑白絲綢。

    進貢時,走水路通過淮水、泗水,然後轉入黃河。

    淮河與大海之間是揚州:彭蠡(lǐ,裡)彙成了湖泊,成了鴻雁南歸時的栖息之地。

    松江、錢塘江、浦陽江在那裡入海,震澤地區也獲得安定了。

    竹林密布,野草繁茂,樹木高大。

    這裡的土質濕潤。

    田地屬下下,即第九等,賦稅居下上,即第七等,有時可居第六等。

    進貢的物品是三色銅,瑤、琨等美玉和寶石,以及竹箭,還有象牙、皮革、羽一毛一、旄(máo,一毛一)牛尾和島夷人穿的花草編結的服飾,以及用竹筐盛着的有貝形花紡的錦緞,有進根據朝廷的命令進貢包一皮一皮好的橘子、柚子。

    這些貢品都經由大海、長江進入淮河、泗水。

     荊山到衡山的南面是荊州:這個地區有長江、漢水注入大海。

    長江的衆多支流大都有了固定的河道,沱水、涔水業已疏導,雲澤、夢澤也治理好了。

    這裡的土質濕潤,田地屬下中,即第八等,賦稅居上下,即第三等。

    進貢的物品是羽一毛一、旄牛尾、象牙、皮革、三色銅,以及椿木、柘(zhè,蔗)木、桧木、柏木,還有粗細磨石,可做箭頭的砮(nǔ,努)石、丹砂,特别是可做箭杆的竹子箘(jùn,郡)簬(lù,路)和楛(hù,戶)木是漢水附近三個諸侯國進貢的最有名的特産,還有包一皮一皮裹一着和裝在匣子裡的供祭祀時濾酒用的青茅,用竹筐盛着的彩色布帛,以及穿珠子用的絲帶。

    有時根據命令進貢九江出産的大龜。

    進貢時,經由長江、沱水、涔水、漢水,轉行一段陸路再進入洛水,然後轉入南河。

     荊州和黃河之間是豫州:伊水、洛水、瀍水、澗水都已疏通注入黃河,荥播也彙成了一個湖泊,還疏浚了荷澤,修築了明都澤的堤防。

    這裡的土質松一軟肥沃,低地則是肥沃堅實的黑土。

    田地屬中上,即第四等,賦稅居上中,即第二等,有時居第一等。

    進貢漆、絲、細葛布、麻,以及用竹筐盛着的細絲絮,有時按命令進貢治玉磬用的石頭,進貢時走水路,經洛水進入黃河。

     華山南麓到黑水之間是梁州:汶(岷)山、嶓冢山都可以耕種了,沱水、涔水也已經疏通,蔡山、蒙山的道路已經修好,在和夷地區治水也取得了成效。

    這裡的土質是青黑色的,田地屬下上,即第七等,賦稅居下中,即第八等,有時也居第七等或第九等。

    貢品有美玉、鐵、銀、可以刻镂的硬鐵、可以做箭頭的砮石、可以制磬的磬石,以及熊、罴、狐狸。

    織皮族的貢品由西戎西傾山經桓水運出,再從潛水船運,進入沔(miǎn,免)水,然後走一段山路進入渭水,最後橫渡黃河到達京城。

     黑水與黃河西岸之間是雍州:弱水經治理已向西流去,泾水彙入了渭水。

    漆水、沮水跟着也彙入渭水,還有沣水同樣彙入渭水。

    荊山、岐山的道路業已開通,終南山、敦物山一直到鳥鼠山的道路也已竣工。

    高原和低谷的治理工程都取得了成績,一直治理到都野澤一帶。

    三危山地區可以居住了,三苗族也大為順服。

    這裡的土質色黃而且松一軟肥沃,田地屬上上,即第一等,賦稅居中下,即第六等。

    貢品是美玉和美石。

    進貢時從積石山下走水路,順流到達龍門山間的西河,會集到渭水灣裡。

    織皮族居住在昆侖山、枝支山、渠搜山等地,那時西戎各國也歸服了。

     禹開通了九條山脈的道路:一條從汧山和岐山開始一直開到荊山,越過黃河;一條從壺口山、雷首山一直開到太嶽山;一條從砥柱山、析城山一直開到王屋山;一條從太行山、常山一直開到碣石山,進入海中與水路接通;一條從西傾山、朱圉山,鳥鼠山一直開到太華山;一條從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開到負尾山;一條從嶓冢山一直開到荊山;一條從内方山一直開到大别山;一條從汶山的南面開到衡山,越過九江,最後到達敷淺原山。

     禹疏導了九條大河:把弱水疏導至合黎,使弱水的下遊注入流沙(沙漠)。

    疏導了黑水,經過三危山,流入南海(青海)。

    疏導黃河,從積石山開始,到龍門山,向南到華陰,然後東折經過砥柱山,繼續向東到孟津,再向東經過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邳;轉而向北經過降水,到大一陸澤,再向北分為九條河,這九條河到下遊又彙合為一條,叫做逆河,最後流入大海。

    從嶓冢山開始疏導漾水,向東流就是漢水,再向東流就是蒼一浪一水,經過三澨(shì,誓)水,到大别山,南折注入長江,再向東與彭蠡澤之水會合,繼續向東就是北江,流入大海。

    從汶山開始疏導長江,向東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再往東到達醴水,經過九江,到達東陵,向東斜行北流,與彭蠡澤之水會合,繼續向東就是中江,最後流入大海。

    疏導沇水,向東流就是濟水,注入黃河,兩水相遇,溢為荥澤,向東經過陶丘北面,繼續向東到達荷澤,向東北與汶水會合,再向北流入大海。

    從桐柏山開始疏導淮水,向東與泗水、沂水會合,再向東流入大海。

    疏導渭水,從鳥鼠同一穴一山開始,往東與沣水會合,又向東與泾水會合,再往東經過漆水、沮水,流入黃河。

    疏導洛水,從熊耳山開始,向東北與澗水、瀍水會合,又向東與伊水會合,再向東北流入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