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版·五帝本紀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解惠全張德萍譯注
【說明】
《五帝本紀》是《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中的第一篇。
《史記》是我國紀傳體史書的創始之作。
所謂紀傳體的“紀”就是指本紀。
《史紀》共有本紀十二篇,以曆史上的帝王為中心,上自黃帝,下至司馬遷當時的帝王漢武帝,依次記叙了他們的言行政迹,同時也記載了各個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可以說,本紀就是一部按年代次序編寫的帝王簡史或系統的編年大事記。
本紀排在全書的最前頭,曆來被視為全書的綱,它保存了許多曆代相傳的曆史資料,對于後人了解曆史年代發展順序有着重要的價值。
縱觀本紀十二篇,就思想内容來說,處處反映了司馬遷的唯物主義史學觀和實事求是的嚴謹态度,往往是從客觀史實出發總結出曆史經驗教訓,而不以個人好惡評價英雄的成敗和朝代的興衰;就藝術特色來說,最為突出的是取材慎重,剪裁适當,布局合理,詳略有緻,抓住重點,渲染抒情,在多數篇目中都有一精一彩之筆,人物真實,場面生動,感情飽滿,或敬慕,或憎惡,或惋惜,或悲壯…… 《五帝本紀》記載的是遠古傳說中相繼為帝的五個部落首領——黃帝、颛顼(zhuānxū,專須)、帝喾(kù,酷)、堯、舜的事迹,同時也記錄了當時部落之間頻繁的戰争,部落聯盟首領實行禅讓,遠古初民戰猛獸、治洪水、開良田、種嘉谷、觀測天文、推算曆法、譜制音樂舞蹈等多方面的情況。
這些雖為傳說,但從人類曆史發展的規律和地下文物的發掘來看,有些記載亦屬言之有征,它為我們了解和研究遠古社會,提一供了某些線索或信息。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曆史,就是從這遠古的傳說開始的,黃帝和炎帝兩個部落的聯合,戰争,最後融為一體,在黃河流域定居繁衍,從而構成了華夏族的主幹,創造了我國遠古時代的燦爛文化。
司馬遷寫作《五帝本紀》主要取材于《世本》《大戴禮記·五帝德》和《尚書》。
材料安排巧妙是本篇的突出特點,如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與炎帝的阪泉之戰,并非不可以重筆描繪,但都隻是平平帶過,而把筆力集中到堯、舜二帝身上去。
這或許有材料不足的原因,但其效果是既突出了由黃帝開創,由堯、舜繼承并發揚光大的帝王事業,又使曆史事件與全篇的結構極其和諧。
在叙寫方式上,本篇開頭對黃帝、颛顼、帝喾的記述,都是用叙述的口吻,侃侃道來;到了本篇的中心部分,則又利用了叙議結合,叙事中穿插對話的方式,既突出了堯、舜知人善任、從谏如流的部落聯盟首領的政治家風貌,也烘托出為曆代儒家所日夜思慕的自一由、民一主、君臣和睦的祥和政治氣氛。
五帝開創的事業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的開端,《五帝本紀》又是十二篇本紀的首篇。
這篇本紀,在記事上确立了曆史發展的根基,在寫作上又為以後各篇的鋪展設下了伏筆。
司馬遷利用了連環鎖的叙寫方式,一環緊扣一環。
如在寫堯時提出舜,而重在寫堯的知人善任;寫舜時一方面繼續扣緊對堯的叙寫,一方面又突出了對舜的刻畫,同時還帶出了禹、契、後稷等,為以後各篇打下了基礎。
五帝的傳說,幾千年來深深紮根于中華民族的心裡,被當作賢君聖主的楷模曆代傳頌。
“炎黃子孫”早已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親切稱呼,“人皆可以為堯舜”、“六億神州盡舜堯”,也早已成為鼓勵人們賢能為善的有力口号。
【譯文】 黃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孫,姓公孫名叫軒轅。
他一生下來,就很有靈一性一,出生不久就會說話,幼年時聰明機敏,長大後誠實勤奮,成年以後見聞廣博,對事物看得清楚。
軒轅時代,神農氏的後代已經衰敗,各諸侯互相攻戰,殘害百姓,而神農氏沒有力量征讨他們。
于是軒轅就習兵練武,去征讨那些不來朝貢的諸侯,各諸侯這才都來歸從。
而蚩尤在各諸侯中最為兇暴,沒有人能去征讨他。
炎帝想進攻欺壓諸侯,諸侯都來歸從軒轅。
于是軒轅修行德業,整頓軍旅,研究四時節氣變化,種植五谷,安一撫民衆,丈量四方的土地,訓練熊、罴、貔(pí,皮)、貅(xiū,休)、?(chū,初)、虎等猛獸,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戰,先後打了幾仗,才征服炎帝,如願得勝。
蚩尤發動叛亂,不聽從黃帝之命。
于是黃帝征調諸侯的軍隊,在涿鹿郊野與蚩尤作戰,終于擒獲并殺死了他。
這樣,諸侯都尊奉軒轅做天子,取代了神農氏,這就是黃帝。
天下有不歸順的,黃帝就前去征讨,平定一個地方之後就離去,一路上劈山開道,從來沒有在哪兒安甯地居住餅。
黃帝往東到過東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
往西到過空桐,登上了雞頭山。
往南到過長江,登上了熊山、湘山。
往北驅逐了葷粥(xūnyù,薰玉)部族,來到釜山與諸侯合驗了符契,就在逐鹿山的山腳下建起了都邑。
黃帝四處遷徙,沒有固定的住處,帶兵走到哪裡,就在哪裡設置軍營以自衛。
黃帝所封官職都用雲來命名,軍隊号稱雲師。
他設置了左右大監,由他們督察各諸侯國。
這時,萬國安定,因此,自古以來,祭祀鬼神山川的要數黃帝時最多。
黃帝獲得上天賜給的寶鼎,于是觀測太陽的運行,用占蔔用的蓍(shī,師)草推算曆法,預知節氣日辰。
他任用風後、力牧、常先、大鴻等治理民衆。
黃帝順應天地四時的規律,推測陰陽的變化,講解生死的道理,論述存與亡的原因,按照季節播種百谷草木,馴養鳥獸蠶蟲,測定日月星辰以定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身心耳目,飽受辛勞,有節度地使用水、火、木材及各種财物。
他做天子有土這種屬一性一的祥瑞征兆,土色黃,所以号稱黃帝。
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建立自已姓氏的有十四人。
黃帝居住在軒轅山,娶西陵國的女兒為妻,這就是嫘祖。
嫘祖是黃帝的正妃,生有兩個兒子,他們的後代都領有天下:一個叫玄嚣,也就是青陽,青陽被封為諸侯,降居在江水;另一個叫昌意,也被封為諸侯,降居在若水。
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兒,名叫昌仆,生下高陽,高陽有聖人的品德。
黃帝死後,埋葬在橋山,他的孫子,也就是昌意的兒子高陽即帝位,這就是颛顼帝。
颛顼帝高陽,是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
他沉靜穩練而有機謀,通達而知事理。
他養殖各種莊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時節令以順應自然,依順鬼神以制定禮義,理順四時五行之氣以教化萬民,潔淨身心以祭祀鬼神。
他往北到過幽陵,往南到過交阯,往西到過流沙,往東到過蟠木。
各種動物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照臨的地方,全都平定了,沒有不歸服的。
颛顼帝生的兒子叫窮蟬。
颛顼死後,玄嚣的孫子高辛即位,這就是帝喾。
帝喾高辛,是黃帝的曾孫。
高辛的父親叫?極,?極的父親叫玄嚣,玄嚣的父親就是黃帝。
玄嚣和?極都沒有登上帝位,到高辛時才登上帝位。
高辛是颛顼的侄子。
高辛生來就很有靈氣,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
他普遍施予恩澤于衆人而不及其自身。
他耳聰目明,可以了解遠處的情況,可以洞察細微的事理。
他順應上天的意旨,了解下民之所急。
仁德而且威嚴,溫和而且守信,修養自身,天下歸服。
他收取土地上的物産,儉節地使用;他撫一愛一教化萬民,把各種有益的事教給他們;他推算日月的運行以定歲時節氣,恭敬地迎送日月的出入;他明識鬼神,慎重地加以事奉。
他儀表堂堂,道德高尚。
他行動合乎時宜,服用如同士人。
帝喾治民,像雨水澆灌農田一樣不偏不倚,遍及天下,凡是日月照耀的地方,風雨所到的地方,沒有人不順從歸服。
帝喾娶陳鋒氏的女兒,生下放勳。
娶?訾(jūzī,居資)氏的女兒,生下摯。
帝喾死後,摯接替帝位。
帝摯登位後,沒有幹出什麼政績,于是弟弟放勳登位。
這就是帝堯。
帝堯,就是放勳。
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
接近他,就像太陽一樣溫暖人心;仰望他,就像雲彩一般覆潤大地。
他富有卻不驕傲,尊貴卻不放縱。
他戴的是黃色的帽子,穿的是黑色衣裳,朱紅色的車子駕着白馬。
他能尊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親相一愛一。
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察百官。
百官政績昭著,各方諸侯邦國都能和睦相處。
帝堯命令羲氏、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據日月的出沒、星辰的位次,制定曆法,謹慎地教給民衆從事生産的節令。
另外命令羲仲,住在郁夷,那個地方叫旸(yáng,陽)谷,恭敬地迎接日出,分别步驟安排春季的耕作。
春分日,白晝與黑夜一樣長,朱雀七宿(xiù,秀)中的星宿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确定仲春之時。
這時候,民衆分散勞作,鳥獸生育交尾。
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分别步驟安排夏季的農活兒,謹慎地幹好。
夏至日,白晝最長,蒼龍七宿中的心宿(又稱大火)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确定仲夏之時。
這時候,民衆就居高處,鳥獸一毛一羽稀疏。
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那地方叫做昧谷,恭敬地送太陽落下,有步驟地安排秋天的收獲。
秋分日,黑夜與白晝一樣長,玄武七宿中的虛宿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确定仲秋之時。
這時候,民衆移居平地,鳥獸再生新一毛一。
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那地方叫做幽都,認真安排好冬季的收藏。
冬至日,白晝最短,白虎七宿中的昴(mǎo,卯)宿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确定仲冬之時。
這時候,民衆進屋取暖,鳥獸長滿細一毛一。
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閏月的辦法來校正春夏秋冬四季。
帝堯真誠地告誡百官各守其職,各種事情都辦起來了。
堯說:“誰可以繼承我的這個事業?”放齊說:“你的兒子丹朱通達事理。
”堯說:“哼!丹朱麼,他這個人愚頑、兇惡,不能用。
”堯又問道:“那麼還有誰可以?”驩兜說:“共工廣泛地聚集民衆,做出了業績,可以用。
”堯說;“共工好講漂亮話,用心不正,貌似恭敬,欺騙上天,不能用。
”堯又問:“唉,四嶽啊,如今洪水滔天,浩浩蕩蕩,包一皮一皮圍了高山,漫上了丘陵,民衆萬分愁苦,誰可以派去治理呢?”大家都說鲧可以。
堯說:“鲧違背天命,毀敗同族,不能用。
”四嶽都說:“就任用他吧,試試不行,再把他撤掉。
”堯因此聽從了四嶽的建議,任用了鲧。
鲧治水九年,也沒有取得成效。
堯說:“唉!四嶽:我在位已經七十年了,你們誰能順應天命,接替一我的帝位?”四嶽回答說;“我們的德行鄙陋得很,不敢玷污帝位。
”堯說:“那就從所有同姓異姓遠近大臣及隐居者當中推舉吧。
”大家都對堯說:“有一個單身漢流寓在民間,叫虞舜。
”堯說:“對,我聽說過,他這個人怎麼樣?”四嶽回答說;“他是個盲人的兒子。
他的父親愚昧,母親頑固,弟弟傲慢,而舜卻能與他們和睦相處,盡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好,使他們不至于走向邪惡。
”堯說:“那我就試試他吧。
”于是堯把兩個女兒嫁給他,從兩個女兒身上觀察他的德行。
舜讓她們降下尊貴之心住到妫(guī,規)河邊的家中去,遵守為婦之道。
堯認為這樣做很好,就讓舜試任司徒之職,謹慎地理順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倫理道德,人民都遵從不違。
堯又讓他參與百官的事,百官的事因此變得有條不紊。
讓他在明堂四門接待賓客,四門處處和睦,從遠方來的諸侯賓客都恭恭敬敬。
堯又派舜進入山野叢林大川草澤,遇上暴風雷雨,舜也沒有迷路誤事。
堯更認為他十分聰明,很有道德,把他叫來說道:“三年來,你做事周密,說了的話就能做到。
現在你就登臨天子位吧。
”舜推讓說自己的德行還不夠,不願接受帝位。
正月初一,舜在文祖廟接受了堯的禅讓。
文祖也就是堯的太祖。
這時,堯年事已高,讓舜代理天子之政事,借以觀察他做天子是否合天意。
舜于是通過觀測北鬥星,來考察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運行是否有異常,接着舉行臨時儀式祭告上帝,用把祭品放在火上燒的儀式祭祀天地四時,用遙祭的儀式祭祀名山大川,又普遍地祭祀了各路神祗。
他收集起公侯伯子男五等侯爵所持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五種玉制符信,選擇良月吉日,召見四嶽和各州州牧,又頒發給他們。
二月,舜去東方巡視,到泰山時,用燒柴的儀式祭祀東嶽,用遙祭的儀式祭祀各地的名山大川。
接着,他就召見東方各諸侯,協調校正四時節氣、月之大小、日之甲乙,統一音律和長度、容量、重量的标準,修明吉、兇、賓、軍、嘉五種禮儀,規定諸侯用五種圭壁、三種彩缯,卿大夫用羊羔、大雁二種動物,士用死雉作為朝見時的禮物,而五種圭璧,朝見典禮完畢以後仍還給諸侯。
五月,到南方巡視;八月,到西方巡視;十一月,到北方巡視:都像起初到東方巡視時一樣。
回來後,告祭祖廟和父廟,用一頭牛作祭品。
以後每五年巡視一次,在其間的四年中,各諸侯國君按時來京師朝見。
舜向諸侯們普遍地陳述治國之道,根據業績明白地進行考察,根據功勞賜給車馬衣服。
舜開始把天下劃分為十二個州,疏浚河川。
規定根據正常的刑罰來執法,用流放的方法寬減刺字、割鼻、斷足、Yan割、殺頭五種刑罰,官府裡治事用鞭子施刑,學府教育用戒尺懲罰,罰以黃金可用作贖罪。
因災害而造成過失的,予以赦免;怙惡不悛、堅持為害的要施以刑罰。
謹慎啊,謹慎啊,可要審慎使用刑罰啊! 驩兜曾舉薦過共工,堯說“不行”,而驩兜還是試用他做工師,共工果然放縱邪僻。
四嶽曾推舉鲧去治理洪水,堯說“不行”,而四嶽硬說要試試看,試的結果是沒有成效,所以百官都以為不适宜。
三苗在江、淮流域及荊州一帶多次作亂。
這時舜巡視回來向堯帝報告,請求把共工流放到幽陵,以便改變北狄的風俗;把驩兜流放到崇山,以便改變南蠻的風俗;把三苗遷徙到三危山,以便改變西戎的風俗。
把鲧流放到
《史記》是我國紀傳體史書的創始之作。
所謂紀傳體的“紀”就是指本紀。
《史紀》共有本紀十二篇,以曆史上的帝王為中心,上自黃帝,下至司馬遷當時的帝王漢武帝,依次記叙了他們的言行政迹,同時也記載了各個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可以說,本紀就是一部按年代次序編寫的帝王簡史或系統的編年大事記。
本紀排在全書的最前頭,曆來被視為全書的綱,它保存了許多曆代相傳的曆史資料,對于後人了解曆史年代發展順序有着重要的價值。
縱觀本紀十二篇,就思想内容來說,處處反映了司馬遷的唯物主義史學觀和實事求是的嚴謹态度,往往是從客觀史實出發總結出曆史經驗教訓,而不以個人好惡評價英雄的成敗和朝代的興衰;就藝術特色來說,最為突出的是取材慎重,剪裁适當,布局合理,詳略有緻,抓住重點,渲染抒情,在多數篇目中都有一精一彩之筆,人物真實,場面生動,感情飽滿,或敬慕,或憎惡,或惋惜,或悲壯…… 《五帝本紀》記載的是遠古傳說中相繼為帝的五個部落首領——黃帝、颛顼(zhuānxū,專須)、帝喾(kù,酷)、堯、舜的事迹,同時也記錄了當時部落之間頻繁的戰争,部落聯盟首領實行禅讓,遠古初民戰猛獸、治洪水、開良田、種嘉谷、觀測天文、推算曆法、譜制音樂舞蹈等多方面的情況。
這些雖為傳說,但從人類曆史發展的規律和地下文物的發掘來看,有些記載亦屬言之有征,它為我們了解和研究遠古社會,提一供了某些線索或信息。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曆史,就是從這遠古的傳說開始的,黃帝和炎帝兩個部落的聯合,戰争,最後融為一體,在黃河流域定居繁衍,從而構成了華夏族的主幹,創造了我國遠古時代的燦爛文化。
司馬遷寫作《五帝本紀》主要取材于《世本》《大戴禮記·五帝德》和《
材料安排巧妙是本篇的突出特點,如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與炎帝的阪泉之戰,并非不可以重筆描繪,但都隻是平平帶過,而把筆力集中到堯、舜二帝身上去。
這或許有材料不足的原因,但其效果是既突出了由黃帝開創,由堯、舜繼承并發揚光大的帝王事業,又使曆史事件與全篇的結構極其和諧。
在叙寫方式上,本篇開頭對黃帝、颛顼、帝喾的記述,都是用叙述的口吻,侃侃道來;到了本篇的中心部分,則又利用了叙議結合,叙事中穿插對話的方式,既突出了堯、舜知人善任、從谏如流的部落聯盟首領的政治家風貌,也烘托出為曆代儒家所日夜思慕的自一由、民一主、君臣和睦的祥和政治氣氛。
五帝開創的事業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的開端,《五帝本紀》又是十二篇本紀的首篇。
這篇本紀,在記事上确立了曆史發展的根基,在寫作上又為以後各篇的鋪展設下了伏筆。
司馬遷利用了連環鎖的叙寫方式,一環緊扣一環。
如在寫堯時提出舜,而重在寫堯的知人善任;寫舜時一方面繼續扣緊對堯的叙寫,一方面又突出了對舜的刻畫,同時還帶出了禹、契、後稷等,為以後各篇打下了基礎。
五帝的傳說,幾千年來深深紮根于中華民族的心裡,被當作賢君聖主的楷模曆代傳頌。
“炎黃子孫”早已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親切稱呼,“人皆可以為堯舜”、“六億神州盡舜堯”,也早已成為鼓勵人們賢能為善的有力口号。
【譯文】 黃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孫,姓公孫名叫軒轅。
他一生下來,就很有靈一性一,出生不久就會說話,幼年時聰明機敏,長大後誠實勤奮,成年以後見聞廣博,對事物看得清楚。
軒轅時代,神農氏的後代已經衰敗,各諸侯互相攻戰,殘害百姓,而神農氏沒有力量征讨他們。
于是軒轅就習兵練武,去征讨那些不來朝貢的諸侯,各諸侯這才都來歸從。
而蚩尤在各諸侯中最為兇暴,沒有人能去征讨他。
炎帝想進攻欺壓諸侯,諸侯都來歸從軒轅。
于是軒轅修行德業,整頓軍旅,研究四時節氣變化,種植五谷,安一撫民衆,丈量四方的土地,訓練熊、罴、貔(pí,皮)、貅(xiū,休)、?(chū,初)、虎等猛獸,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戰,先後打了幾仗,才征服炎帝,如願得勝。
蚩尤發動叛亂,不聽從黃帝之命。
于是黃帝征調諸侯的軍隊,在涿鹿郊野與蚩尤作戰,終于擒獲并殺死了他。
這樣,諸侯都尊奉軒轅做天子,取代了神農氏,這就是黃帝。
天下有不歸順的,黃帝就前去征讨,平定一個地方之後就離去,一路上劈山開道,從來沒有在哪兒安甯地居住餅。
黃帝往東到過東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
往西到過空桐,登上了雞頭山。
往南到過長江,登上了熊山、湘山。
往北驅逐了葷粥(xūnyù,薰玉)部族,來到釜山與諸侯合驗了符契,就在逐鹿山的山腳下建起了都邑。
黃帝四處遷徙,沒有固定的住處,帶兵走到哪裡,就在哪裡設置軍營以自衛。
黃帝所封官職都用雲來命名,軍隊号稱雲師。
他設置了左右大監,由他們督察各諸侯國。
這時,萬國安定,因此,自古以來,祭祀鬼神山川的要數黃帝時最多。
黃帝獲得上天賜給的寶鼎,于是觀測太陽的運行,用占蔔用的蓍(shī,師)草推算曆法,預知節氣日辰。
他任用風後、力牧、常先、大鴻等治理民衆。
黃帝順應天地四時的規律,推測陰陽的變化,講解生死的道理,論述存與亡的原因,按照季節播種百谷草木,馴養鳥獸蠶蟲,測定日月星辰以定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身心耳目,飽受辛勞,有節度地使用水、火、木材及各種财物。
他做天子有土這種屬一性一的祥瑞征兆,土色黃,所以号稱黃帝。
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建立自已姓氏的有十四人。
黃帝居住在軒轅山,娶西陵國的女兒為妻,這就是嫘祖。
嫘祖是黃帝的正妃,生有兩個兒子,他們的後代都領有天下:一個叫玄嚣,也就是青陽,青陽被封為諸侯,降居在江水;另一個叫昌意,也被封為諸侯,降居在若水。
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兒,名叫昌仆,生下高陽,高陽有聖人的品德。
黃帝死後,埋葬在橋山,他的孫子,也就是昌意的兒子高陽即帝位,這就是颛顼帝。
颛顼帝高陽,是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
他沉靜穩練而有機謀,通達而知事理。
他養殖各種莊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時節令以順應自然,依順鬼神以制定禮義,理順四時五行之氣以教化萬民,潔淨身心以祭祀鬼神。
他往北到過幽陵,往南到過交阯,往西到過流沙,往東到過蟠木。
各種動物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照臨的地方,全都平定了,沒有不歸服的。
颛顼帝生的兒子叫窮蟬。
颛顼死後,玄嚣的孫子高辛即位,這就是帝喾。
帝喾高辛,是黃帝的曾孫。
高辛的父親叫?極,?極的父親叫玄嚣,玄嚣的父親就是黃帝。
玄嚣和?極都沒有登上帝位,到高辛時才登上帝位。
高辛是颛顼的侄子。
高辛生來就很有靈氣,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
他普遍施予恩澤于衆人而不及其自身。
他耳聰目明,可以了解遠處的情況,可以洞察細微的事理。
他順應上天的意旨,了解下民之所急。
仁德而且威嚴,溫和而且守信,修養自身,天下歸服。
他收取土地上的物産,儉節地使用;他撫一愛一教化萬民,把各種有益的事教給他們;他推算日月的運行以定歲時節氣,恭敬地迎送日月的出入;他明識鬼神,慎重地加以事奉。
他儀表堂堂,道德高尚。
他行動合乎時宜,服用如同士人。
帝喾治民,像雨水澆灌農田一樣不偏不倚,遍及天下,凡是日月照耀的地方,風雨所到的地方,沒有人不順從歸服。
帝喾娶陳鋒氏的女兒,生下放勳。
娶?訾(jūzī,居資)氏的女兒,生下摯。
帝喾死後,摯接替帝位。
帝摯登位後,沒有幹出什麼政績,于是弟弟放勳登位。
這就是帝堯。
帝堯,就是放勳。
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
接近他,就像太陽一樣溫暖人心;仰望他,就像雲彩一般覆潤大地。
他富有卻不驕傲,尊貴卻不放縱。
他戴的是黃色的帽子,穿的是黑色衣裳,朱紅色的車子駕着白馬。
他能尊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親相一愛一。
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察百官。
百官政績昭著,各方諸侯邦國都能和睦相處。
帝堯命令羲氏、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據日月的出沒、星辰的位次,制定曆法,謹慎地教給民衆從事生産的節令。
另外命令羲仲,住在郁夷,那個地方叫旸(yáng,陽)谷,恭敬地迎接日出,分别步驟安排春季的耕作。
春分日,白晝與黑夜一樣長,朱雀七宿(xiù,秀)中的星宿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确定仲春之時。
這時候,民衆分散勞作,鳥獸生育交尾。
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分别步驟安排夏季的農活兒,謹慎地幹好。
夏至日,白晝最長,蒼龍七宿中的心宿(又稱大火)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确定仲夏之時。
這時候,民衆就居高處,鳥獸一毛一羽稀疏。
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那地方叫做昧谷,恭敬地送太陽落下,有步驟地安排秋天的收獲。
秋分日,黑夜與白晝一樣長,玄武七宿中的虛宿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确定仲秋之時。
這時候,民衆移居平地,鳥獸再生新一毛一。
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那地方叫做幽都,認真安排好冬季的收藏。
冬至日,白晝最短,白虎七宿中的昴(mǎo,卯)宿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确定仲冬之時。
這時候,民衆進屋取暖,鳥獸長滿細一毛一。
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閏月的辦法來校正春夏秋冬四季。
帝堯真誠地告誡百官各守其職,各種事情都辦起來了。
堯說:“誰可以繼承我的這個事業?”放齊說:“你的兒子丹朱通達事理。
”堯說:“哼!丹朱麼,他這個人愚頑、兇惡,不能用。
”堯又問道:“那麼還有誰可以?”驩兜說:“共工廣泛地聚集民衆,做出了業績,可以用。
”堯說;“共工好講漂亮話,用心不正,貌似恭敬,欺騙上天,不能用。
”堯又問:“唉,四嶽啊,如今洪水滔天,浩浩蕩蕩,包一皮一皮圍了高山,漫上了丘陵,民衆萬分愁苦,誰可以派去治理呢?”大家都說鲧可以。
堯說:“鲧違背天命,毀敗同族,不能用。
”四嶽都說:“就任用他吧,試試不行,再把他撤掉。
”堯因此聽從了四嶽的建議,任用了鲧。
鲧治水九年,也沒有取得成效。
堯說:“唉!四嶽:我在位已經七十年了,你們誰能順應天命,接替一我的帝位?”四嶽回答說;“我們的德行鄙陋得很,不敢玷污帝位。
”堯說:“那就從所有同姓異姓遠近大臣及隐居者當中推舉吧。
”大家都對堯說:“有一個單身漢流寓在民間,叫虞舜。
”堯說:“對,我聽說過,他這個人怎麼樣?”四嶽回答說;“他是個盲人的兒子。
他的父親愚昧,母親頑固,弟弟傲慢,而舜卻能與他們和睦相處,盡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好,使他們不至于走向邪惡。
”堯說:“那我就試試他吧。
”于是堯把兩個女兒嫁給他,從兩個女兒身上觀察他的德行。
舜讓她們降下尊貴之心住到妫(guī,規)河邊的家中去,遵守為婦之道。
堯認為這樣做很好,就讓舜試任司徒之職,謹慎地理順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倫理道德,人民都遵從不違。
堯又讓他參與百官的事,百官的事因此變得有條不紊。
讓他在明堂四門接待賓客,四門處處和睦,從遠方來的諸侯賓客都恭恭敬敬。
堯又派舜進入山野叢林大川草澤,遇上暴風雷雨,舜也沒有迷路誤事。
堯更認為他十分聰明,很有道德,把他叫來說道:“三年來,你做事周密,說了的話就能做到。
現在你就登臨天子位吧。
”舜推讓說自己的德行還不夠,不願接受帝位。
正月初一,舜在文祖廟接受了堯的禅讓。
文祖也就是堯的太祖。
這時,堯年事已高,讓舜代理天子之政事,借以觀察他做天子是否合天意。
舜于是通過觀測北鬥星,來考察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運行是否有異常,接着舉行臨時儀式祭告上帝,用把祭品放在火上燒的儀式祭祀天地四時,用遙祭的儀式祭祀名山大川,又普遍地祭祀了各路神祗。
他收集起公侯伯子男五等侯爵所持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五種玉制符信,選擇良月吉日,召見四嶽和各州州牧,又頒發給他們。
二月,舜去東方巡視,到泰山時,用燒柴的儀式祭祀東嶽,用遙祭的儀式祭祀各地的名山大川。
接着,他就召見東方各諸侯,協調校正四時節氣、月之大小、日之甲乙,統一音律和長度、容量、重量的标準,修明吉、兇、賓、軍、嘉五種禮儀,規定諸侯用五種圭壁、三種彩缯,卿大夫用羊羔、大雁二種動物,士用死雉作為朝見時的禮物,而五種圭璧,朝見典禮完畢以後仍還給諸侯。
五月,到南方巡視;八月,到西方巡視;十一月,到北方巡視:都像起初到東方巡視時一樣。
回來後,告祭祖廟和父廟,用一頭牛作祭品。
以後每五年巡視一次,在其間的四年中,各諸侯國君按時來京師朝見。
舜向諸侯們普遍地陳述治國之道,根據業績明白地進行考察,根據功勞賜給車馬衣服。
舜開始把天下劃分為十二個州,疏浚河川。
規定根據正常的刑罰來執法,用流放的方法寬減刺字、割鼻、斷足、Yan割、殺頭五種刑罰,官府裡治事用鞭子施刑,學府教育用戒尺懲罰,罰以黃金可用作贖罪。
因災害而造成過失的,予以赦免;怙惡不悛、堅持為害的要施以刑罰。
謹慎啊,謹慎啊,可要審慎使用刑罰啊! 驩兜曾舉薦過共工,堯說“不行”,而驩兜還是試用他做工師,共工果然放縱邪僻。
四嶽曾推舉鲧去治理洪水,堯說“不行”,而四嶽硬說要試試看,試的結果是沒有成效,所以百官都以為不适宜。
三苗在江、淮流域及荊州一帶多次作亂。
這時舜巡視回來向堯帝報告,請求把共工流放到幽陵,以便改變北狄的風俗;把驩兜流放到崇山,以便改變南蠻的風俗;把三苗遷徙到三危山,以便改變西戎的風俗。
把鲧流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