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夏本紀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纻麻纖維織的布。
⑦纖絮:細絲綿。
⑧磬錯:治玉磬的石頭。
錯,治玉的石頭。
華陽黑水惟梁州:汶、嶓既藝,沱、涔既道,蔡、蒙旅平①,和夷厎績。
其土青骊②。
田下上,賦下中三錯③。
貢璆、鐵、銀、镂、砮、磬④,熊、罴、狐、貍。
織皮西傾因桓是來⑤,浮于潛,逾于沔,入于渭⑥,亂于河⑦。
①蔡、蒙旅平:王引之《經義述聞》雲:“言二山之道已平治也。
”旅,道路。
②青骊(lì,麗):黑色。
③下中:第八等。
三錯:意思是雜出第七等、第九等。
④璆(qiú,求)美玉。
镂:一種堅一硬的鐵,可以刻镂其他金屬。
⑤“織皮”句:點校本“織皮”二字屬上。
《尚書易解》引鄭玄曰:“謂西戎之國。
”又引王鳴盛曰:“雍州之織皮昆侖雲雲,知織皮謂西戎之國,即昆侖等是也。
”今參用此說,以“織皮西傾因桓是來”為句。
因,順。
是,而。
⑥逾于沔,入于渭:《會注考證》引金履祥曰:“潛、沔于渭,無水道可通,必逾山而後入渭,《史》文當是‘入于沔,逾于渭’,如荊州‘逾于洛’之例。
”譯文據此說。
⑦亂:橫渡。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屬渭汭①。
漆、沮既從,沣水所同②。
荊、岐已旅③,終南、敦物至于鳥鼠。
原隰厎績④,至于都野。
三危既度⑤,三苗大序⑥。
其土黃壤。
田上上,賦中下。
貢璆、琳、琅玕⑦。
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會于渭汭。
織皮昆侖、析支、渠搜,西戎即序⑧。
①屬:注入,流入。
渭汭:指泾水流入渭水之處。
汭,河流會合處。
②所同:指同入渭水。
③已旅:指道路已開通。
④原:高地。
隰:低窪地。
⑤度:同“宅”,可居住。
⑥三苗大序:《五帝本紀》:“三苗在江、淮荊州,舜遷三苗于三危。
”這裡指經過禹的治理教化,三苗族已經大為順服了。
序,順。
⑦琳:美玉名。
琅玕:形狀象珠子的美石。
⑧“織皮”句:意思是織皮族居住在昆侖山、析支山、渠搜山。
即序,就順,順服。
道九山①:汧及岐至荊山,逾于河;壺口、雷首至于太嶽;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常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傾、朱圉、鳥鼠至于太華;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負尾;道嶓冢,至于荊山;内方至于大别;汶山之陽至衡山,過九江,至于敷淺原。
①道九山:開通九山之路。
道九川:弱水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①。
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道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華陰,東至砥柱,又東至于盟津,東過雒汭②,至于大邳,北過降水,至于大一陸,北播為九河③,同為逆河④,入于海。
嶓冢道漾,東流為漢,又東為蒼一浪一之水,過三澨,入于大别,南入于江,東彙澤為彭蠡⑤,東為北江,入于海。
汶山道江,東别為沱,又東至于醴,過九江,至于東陵,東迆北會于彙⑥,東為中江,入于海。
道沇水,東為濟,入于河,泆為荥⑦,東出陶丘北,又東至于荷,又東北會于汶,又東北入于海。
道淮自桐柏,東會于泗、沂,東入于海。
道渭自鳥鼠同一穴一,東會于沣,又東北至于泾,東過漆、沮,入于河。
道雒自熊耳,東北會于澗、瀍,又東會于伊,東北入于河。
①餘波:江河的末流。
流沙:指沙漠。
沙因風而流動轉移,所以叫流沙。
一說為流沙澤,即居延海。
②雒汭:指洛水入黃河處。
③播:分流,分出支流。
④同:合。
逆河:在上遊分流到下遊又合流的河。
⑤“東彙澤”句:意思是再往東流有大澤之水來彙合,這個大澤就是彭蠡澤。
⑥迆(yǐ,倚):斜行。
⑦泆:同“溢”。
《尚書易解》引《晉地道記》雲:“濟自大臭伾入河,與河水鬥,南泆為荥澤,濟水分河東南流。
” 于是九州攸同①,四奧既居②,九山刊旅③,九川滌原④,九澤既陂,四海會同⑤。
六府甚⑥,衆土交正⑦,緻慎财賦⑧,鹹則三壤成賦⑨。
中國賜土姓⑩:“祗台德先(11),不距朕行(12)。
” ①九州攸同:意思是九州成為統一的了。
攸,所。
同,同一。
按:這句是總說禹治水之功,以下五句是具體分說。
②四奧:四方之内。
奧,同“墺”,四方可定居之地。
③刊旅:開通了道路。
刊,除。
這裡是開的意思。
④滌原:疏通水源。
原,同“源”。
⑤四海會同:全國統一,諸侯都來朝會歸服。
⑥六府:指六府的物資,即金、木、水、火、土、谷。
府,藏财貨處,倉庫。
⑦衆土:各方土地。
交:都。
正:定,這裡指定等級。
⑧緻慎财賦:意思是對于交納貢品、賦稅認真謹慎。
⑨鹹:都。
則:标準、準則,這裡是以為标準的意思。
三壤:指上中下三種等級的土壤。
⑩中國:指九州之中。
賜土姓:指分封諸侯,賜給土地和姓氏。
(11)祗(zhī,支):恭敬。
台:同“以”。
(依《尚書易解》說)(12)距:同“拒”,違抗,違背。
朕:我。
行:行為,這裡指各種措施。
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裡甸服①:百裡賦納總②,二百裡納铚③,三百裡納稭服④,四百裡粟⑤,五百裡米⑥。
甸服外五百裡侯服⑦:百裡采⑧,二百裡任國⑨,三百裡諸侯⑩。
侯服外五百裡綏服(11):三百裡揆文教(12),二百裡奮武衛(13)。
綏服外五百裡要服(14):三百裡夷(15),二百裡蔡(16)。
要服外五百裡荒服(17):三百裡蠻(18),二百裡流(19)。
①國:國都。
甸服:指國都郊外的地區。
“甸”,王田。
“服”,服役。
這一地區為天子服田役納谷稅,所以叫甸服。
②納:交納賦稅。
總:連穗帶稈的禾把子。
穗為糧,稈可供飼馬、修屋、燒柴。
③铚:短鐮。
這裡指用短鐮割下的谷穗。
④稭服:帶殼之谷。
⑤粟:未去糠的粗米。
⑥米:去糠的一精一米。
⑦侯服:甸服之外五百裡的地區。
《集解》引孔安國曰:“侯,侯也。
斥候而服事也。
”⑧采:采邑。
古代卿大夫受封的土地。
⑨任國:《尚書·禹貢》作“男邦”,與上句的“采”和下句的“諸侯”并舉,可能是指小的封國。
⑩三百裡:《尚書易解》引《今文尚書考證》雲:“三當作二。
”(11)綏服:侯服外五百裡的地區。
綏,安一撫。
綏服是天子安一撫的地區,推行天子的教化。
(12)揆(kuí,葵):揆度,揣度。
文教:指禮樂法度、文章教化。
(13)奮武衛:振揚武威保衛天子。
(14)要服:綏服之外五百裡的地區。
“要”有約束的意思。
要服是受天子約束服從天子的地區。
(15)夷:《尚書易解》:“《周書·谥法》曰:‘安心好靜曰夷’,蓋謂相約和平相處。
”(16)蔡:法。
指遵守天子的刑法。
(17)荒服:要服外五百裡的地區。
荒,遠。
荒服是為天子守衛遠邊的遙遠地區。
又《集解》引馬融曰:“政教荒忽,因其故俗而治之。
”(18)蠻:指荒涼落後。
《集解》引馬融曰:“蠻,慢也。
禮簡怠慢,來不距(拒),去不禁。
”(19)流:流動,無定居。
《尚書》僞孔傳:“流,移也。
言政教随其俗。
”一說:“指罪人的流放地。
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①:聲教訖于四海②。
于是帝錫禹玄圭③,以告成功于天下。
天下于是太平治。
①朔:北方。
暨:及,到。
②訖:同“迄”,至,到。
③錫:同“賜”。
玄圭:黑色的玉圭。
《正義》曰:“玄,水色。
以禹理水有功,故錫玄圭,多以表顯之。
” 臯陶作士以理民①。
帝舜朝,禹、伯夷、臯陶相與語帝前②。
臯陶述其謀曰:“信其道德③,謀明輔和④。
”禹曰:“然,如何?”臯陶曰:“於⑤!慎其身修⑥,思長⑦,敦序九族⑧,衆明高翼⑨,近可遠在已⑩。
禹拜美言(11),曰:“然。
”臯陶曰:“於!在知人,在安民。
”禹曰:“籲(12)!皆若是(13),惟帝其難之(14)。
知人則智,能官人(15);能安民則惠,黎民懷之(16)。
能知能惠,何憂乎驩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17)?”臯陶曰:“然,於!亦行有九德(18),亦言其有德。
”乃言曰:“始事事(19),寬而栗(20),柔而立(21),願而共(22),治而敬(23),擾而毅(24),直而溫(25),簡而謙(26),剛而實(27),強而義(28),章其有常吉哉(29)。
日宣三德(30),蚤夜翊明有家(31)。
日嚴振敬六德(32),亮采有國(33)。
翕受普施(34),九德鹹事,俊乂在官(35),百吏肅謹。
毋教邪一婬一奇謀。
非其人居其官,是謂亂天事(36)。
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37)。
吾言厎可行乎?”禹曰:“女言緻可績行。
”臯陶曰:“餘未有知,思贊道哉(38)。
” ①理:治,管理。
②相與:一塊兒,共同。
③信其道德:《尚書·臯陶谟》作“允迪其德”(允,信;迪,道),《會注考證》以為此句當作“信道其德”,意思是确确實實地遵循道德辦事。
④輔:輔佐,指輔佐之臣。
和:和諧。
⑤於(wū,烏):歎詞。
⑥慎其身修:謹慎對待自身修養。
⑦思長:思慮長遠,做長遠打算。
⑧敦序九族:使九族親厚而有順序。
敦,厚。
九族,指上自高祖下至玄孫的同族九代人。
⑨衆明:指衆多賢明的人。
翼:輔佐,幫助。
⑩“近可”句:意思是由近可以及遠,要從自己做起。
(11)美言:善言。
(12)籲:歎詞。
(13)若是:如此。
(14)惟:通“雖”,即使。
帝:指堯。
其:恐怕。
難之:以之為難,覺得它困難。
(15)官人:給人官職,即任用人。
(16)懷:從心裡歸向。
(17)善色:僞善的顔色。
佞(nìng,去聲甯)人:指巧言谄媚之人。
(18)亦:通“迹”,檢驗。
下句“亦”字同(依《尚書易解》說)。
(19)事事:做事情。
前一個“事”是從事、做的意思。
(20)栗:威嚴。
(21)立:堅定,有主見。
(22)願:老實。
共:同“恭”。
(23)治而敬:辦事有才能而又小心謹慎。
(24)擾:柔順,馴服。
《集解》引徐廣曰:“擾,一作‘柔’。
”(25)溫:和氣,柔和。
(26)簡:簡約,平易。
廉:有棱角。
(27)剛:剛勁,果斷。
實:實在,指講實效。
(28)強:有力。
義:合宜,指講道理。
(29)“章其”句:意思是要重用那些具有九德的善士。
章,表彰,表揚,這裡有重用的意思。
常吉,《尚書易解》:“常,祥也。
常吉,祥善也,指九德。
言當顯用此有祥善之士哉!”(30)宣:宣揚,表現。
(31)蚤:通“早”。
翊:恭敬。
明:勉,努力。
有家:指可以做卿大夫保有其采邑。
家,古代卿大夫及其家族的封地。
(32)振敬:恭敬。
振,通“祗”。
《尚書·臯陶谟》作“祗”。
(33)亮采:意思是認真辦事。
亮,誠實,認真。
采,事。
有國:指可以做諸侯保有其封國。
國,指諸侯的封地。
(34)翕受:意思是全部具備。
翕,合,綜合。
普施:普遍地施行。
(35)俊乂(yì,義):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經典釋文》引馬融雲:“(才德過)千人為俊,百人為乂。
”在官:居官,有職位。
(36)天事:指上天所命之事,即管理天下的大事。
(37)五刑:五種輕重不同的刑法。
秦以前指墨(刺字)、劓(yì,抑。
割鼻)、剕(fèi,痱。
斷足)、宮(Yan割男子生一殖一器,毀壞女子的生一殖機能)、大辟(殺頭)五種。
五用:指用于五種罪行。
(38)贊:助。
道:指治天下之道。
帝舜謂禹曰:“女亦昌言①。
”禹拜曰:“於,予何言!予思日孳孳②。
”臯陶難禹曰③:“何謂孳孳?”禹曰:“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皆服于水④。
予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行山刊木。
與益予衆庶稻鮮食⑤。
以決九川緻四海⑥,浚畎浍緻之川⑦。
與稷予衆庶難得之食。
食少,調有餘補不足,徙居。
衆民乃定,萬國為治。
”臯陶曰:“然,此而美也⑧。
” ①昌言:美言,善言。
②孳孳:同“孜孜”,勤勉不懈的樣子。
③難:诘問,追問。
④服:通“遍”,威脅。
⑤鮮食:新鮮的肉食。
《集解》引孔安國曰:“鳥獸新殺曰鮮。
”⑥緻四海:導入大海。
⑦畎浍(kuài,塊):田間溝渠。
⑧而:你的。
美:指巨大業績。
禹曰:“於,帝!慎乃在位①,安爾止②。
輔德③,天下大應。
清意以昭待上帝命④,天其重命用休⑤。
”帝曰:“籲,臣哉,臣哉!臣作朕股肱耳目⑥。
予欲左右有民⑦,女輔之。
餘欲觀古人之象⑧,日月星辰,作文繡服色⑨,女明之⑩。
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11),來始滑(12),以出入五言(13),女聽。
予即辟(
⑦纖絮:細絲綿。
⑧磬錯:治玉磬的石頭。
錯,治玉的石頭。
華陽黑水惟梁州:汶、嶓既藝,沱、涔既道,蔡、蒙旅平①,和夷厎績。
其土青骊②。
田下上,賦下中三錯③。
貢璆、鐵、銀、镂、砮、磬④,熊、罴、狐、貍。
織皮西傾因桓是來⑤,浮于潛,逾于沔,入于渭⑥,亂于河⑦。
①蔡、蒙旅平:王引之《經義述聞》雲:“言二山之道已平治也。
”旅,道路。
②青骊(lì,麗):黑色。
③下中:第八等。
三錯:意思是雜出第七等、第九等。
④璆(qiú,求)美玉。
镂:一種堅一硬的鐵,可以刻镂其他金屬。
⑤“織皮”句:點校本“織皮”二字屬上。
《尚書易解》引鄭玄曰:“謂西戎之國。
”又引王鳴盛曰:“雍州之織皮昆侖雲雲,知織皮謂西戎之國,即昆侖等是也。
”今參用此說,以“織皮西傾因桓是來”為句。
因,順。
是,而。
⑥逾于沔,入于渭:《會注考證》引金履祥曰:“潛、沔于渭,無水道可通,必逾山而後入渭,《史》文當是‘入于沔,逾于渭’,如荊州‘逾于洛’之例。
”譯文據此說。
⑦亂:橫渡。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屬渭汭①。
漆、沮既從,沣水所同②。
荊、岐已旅③,終南、敦物至于鳥鼠。
原隰厎績④,至于都野。
三危既度⑤,三苗大序⑥。
其土黃壤。
田上上,賦中下。
貢璆、琳、琅玕⑦。
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會于渭汭。
織皮昆侖、析支、渠搜,西戎即序⑧。
①屬:注入,流入。
渭汭:指泾水流入渭水之處。
汭,河流會合處。
②所同:指同入渭水。
③已旅:指道路已開通。
④原:高地。
隰:低窪地。
⑤度:同“宅”,可居住。
⑥三苗大序:《五帝本紀》:“三苗在江、淮荊州,舜遷三苗于三危。
”這裡指經過禹的治理教化,三苗族已經大為順服了。
序,順。
⑦琳:美玉名。
琅玕:形狀象珠子的美石。
⑧“織皮”句:意思是織皮族居住在昆侖山、析支山、渠搜山。
即序,就順,順服。
道九山①:汧及岐至荊山,逾于河;壺口、雷首至于太嶽;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常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傾、朱圉、鳥鼠至于太華;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負尾;道嶓冢,至于荊山;内方至于大别;汶山之陽至衡山,過九江,至于敷淺原。
①道九山:開通九山之路。
道九川:弱水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①。
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道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華陰,東至砥柱,又東至于盟津,東過雒汭②,至于大邳,北過降水,至于大一陸,北播為九河③,同為逆河④,入于海。
嶓冢道漾,東流為漢,又東為蒼一浪一之水,過三澨,入于大别,南入于江,東彙澤為彭蠡⑤,東為北江,入于海。
汶山道江,東别為沱,又東至于醴,過九江,至于東陵,東迆北會于彙⑥,東為中江,入于海。
道沇水,東為濟,入于河,泆為荥⑦,東出陶丘北,又東至于荷,又東北會于汶,又東北入于海。
道淮自桐柏,東會于泗、沂,東入于海。
道渭自鳥鼠同一穴一,東會于沣,又東北至于泾,東過漆、沮,入于河。
道雒自熊耳,東北會于澗、瀍,又東會于伊,東北入于河。
①餘波:江河的末流。
流沙:指沙漠。
沙因風而流動轉移,所以叫流沙。
一說為流沙澤,即居延海。
②雒汭:指洛水入黃河處。
③播:分流,分出支流。
④同:合。
逆河:在上遊分流到下遊又合流的河。
⑤“東彙澤”句:意思是再往東流有大澤之水來彙合,這個大澤就是彭蠡澤。
⑥迆(yǐ,倚):斜行。
⑦泆:同“溢”。
《尚書易解》引《晉地道記》雲:“濟自大臭伾入河,與河水鬥,南泆為荥澤,濟水分河東南流。
” 于是九州攸同①,四奧既居②,九山刊旅③,九川滌原④,九澤既陂,四海會同⑤。
六府甚⑥,衆土交正⑦,緻慎财賦⑧,鹹則三壤成賦⑨。
中國賜土姓⑩:“祗台德先(11),不距朕行(12)。
” ①九州攸同:意思是九州成為統一的了。
攸,所。
同,同一。
按:這句是總說禹治水之功,以下五句是具體分說。
②四奧:四方之内。
奧,同“墺”,四方可定居之地。
③刊旅:開通了道路。
刊,除。
這裡是開的意思。
④滌原:疏通水源。
原,同“源”。
⑤四海會同:全國統一,諸侯都來朝會歸服。
⑥六府:指六府的物資,即金、木、水、火、土、谷。
府,藏财貨處,倉庫。
⑦衆土:各方土地。
交:都。
正:定,這裡指定等級。
⑧緻慎财賦:意思是對于交納貢品、賦稅認真謹慎。
⑨鹹:都。
則:标準、準則,這裡是以為标準的意思。
三壤:指上中下三種等級的土壤。
⑩中國:指九州之中。
賜土姓:指分封諸侯,賜給土地和姓氏。
(11)祗(zhī,支):恭敬。
台:同“以”。
(依《尚書易解》說)(12)距:同“拒”,違抗,違背。
朕:我。
行:行為,這裡指各種措施。
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裡甸服①:百裡賦納總②,二百裡納铚③,三百裡納稭服④,四百裡粟⑤,五百裡米⑥。
甸服外五百裡侯服⑦:百裡采⑧,二百裡任國⑨,三百裡諸侯⑩。
侯服外五百裡綏服(11):三百裡揆文教(12),二百裡奮武衛(13)。
綏服外五百裡要服(14):三百裡夷(15),二百裡蔡(16)。
要服外五百裡荒服(17):三百裡蠻(18),二百裡流(19)。
①國:國都。
甸服:指國都郊外的地區。
“甸”,王田。
“服”,服役。
這一地區為天子服田役納谷稅,所以叫甸服。
②納:交納賦稅。
總:連穗帶稈的禾把子。
穗為糧,稈可供飼馬、修屋、燒柴。
③铚:短鐮。
這裡指用短鐮割下的谷穗。
④稭服:帶殼之谷。
⑤粟:未去糠的粗米。
⑥米:去糠的一精一米。
⑦侯服:甸服之外五百裡的地區。
《集解》引孔安國曰:“侯,侯也。
斥候而服事也。
”⑧采:采邑。
古代卿大夫受封的土地。
⑨任國:《尚書·禹貢》作“男邦”,與上句的“采”和下句的“諸侯”并舉,可能是指小的封國。
⑩三百裡:《尚書易解》引《今文尚書考證》雲:“三當作二。
”(11)綏服:侯服外五百裡的地區。
綏,安一撫。
綏服是天子安一撫的地區,推行天子的教化。
(12)揆(kuí,葵):揆度,揣度。
文教:指禮樂法度、文章教化。
(13)奮武衛:振揚武威保衛天子。
(14)要服:綏服之外五百裡的地區。
“要”有約束的意思。
要服是受天子約束服從天子的地區。
(15)夷:《尚書易解》:“《
”(16)蔡:法。
指遵守天子的刑法。
(17)荒服:要服外五百裡的地區。
荒,遠。
荒服是為天子守衛遠邊的遙遠地區。
又《集解》引馬融曰:“政教荒忽,因其故俗而治之。
”(18)蠻:指荒涼落後。
《集解》引馬融曰:“蠻,慢也。
禮簡怠慢,來不距(拒),去不禁。
”(19)流:流動,無定居。
《尚書》僞孔傳:“流,移也。
言政教随其俗。
”一說:“指罪人的流放地。
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①:聲教訖于四海②。
于是帝錫禹玄圭③,以告成功于天下。
天下于是太平治。
①朔:北方。
暨:及,到。
②訖:同“迄”,至,到。
③錫:同“賜”。
玄圭:黑色的玉圭。
《正義》曰:“玄,水色。
以禹理水有功,故錫玄圭,多以表顯之。
” 臯陶作士以理民①。
帝舜朝,禹、伯夷、臯陶相與語帝前②。
臯陶述其謀曰:“信其道德③,謀明輔和④。
”禹曰:“然,如何?”臯陶曰:“於⑤!慎其身修⑥,思長⑦,敦序九族⑧,衆明高翼⑨,近可遠在已⑩。
禹拜美言(11),曰:“然。
”臯陶曰:“於!在知人,在安民。
”禹曰:“籲(12)!皆若是(13),惟帝其難之(14)。
知人則智,能官人(15);能安民則惠,黎民懷之(16)。
能知能惠,何憂乎驩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17)?”臯陶曰:“然,於!亦行有九德(18),亦言其有德。
”乃言曰:“始事事(19),寬而栗(20),柔而立(21),願而共(22),治而敬(23),擾而毅(24),直而溫(25),簡而謙(26),剛而實(27),強而義(28),章其有常吉哉(29)。
日宣三德(30),蚤夜翊明有家(31)。
日嚴振敬六德(32),亮采有國(33)。
翕受普施(34),九德鹹事,俊乂在官(35),百吏肅謹。
毋教邪一婬一奇謀。
非其人居其官,是謂亂天事(36)。
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37)。
吾言厎可行乎?”禹曰:“女言緻可績行。
”臯陶曰:“餘未有知,思贊道哉(38)。
” ①理:治,管理。
②相與:一塊兒,共同。
③信其道德:《尚書·臯陶谟》作“允迪其德”(允,信;迪,道),《會注考證》以為此句當作“信道其德”,意思是确确實實地遵循道德辦事。
④輔:輔佐,指輔佐之臣。
和:和諧。
⑤於(wū,烏):歎詞。
⑥慎其身修:謹慎對待自身修養。
⑦思長:思慮長遠,做長遠打算。
⑧敦序九族:使九族親厚而有順序。
敦,厚。
九族,指上自高祖下至玄孫的同族九代人。
⑨衆明:指衆多賢明的人。
翼:輔佐,幫助。
⑩“近可”句:意思是由近可以及遠,要從自己做起。
(11)美言:善言。
(12)籲:歎詞。
(13)若是:如此。
(14)惟:通“雖”,即使。
帝:指堯。
其:恐怕。
難之:以之為難,覺得它困難。
(15)官人:給人官職,即任用人。
(16)懷:從心裡歸向。
(17)善色:僞善的顔色。
佞(nìng,去聲甯)人:指巧言谄媚之人。
(18)亦:通“迹”,檢驗。
下句“亦”字同(依《尚書易解》說)。
(19)事事:做事情。
前一個“事”是從事、做的意思。
(20)栗:威嚴。
(21)立:堅定,有主見。
(22)願:老實。
共:同“恭”。
(23)治而敬:辦事有才能而又小心謹慎。
(24)擾:柔順,馴服。
《集解》引徐廣曰:“擾,一作‘柔’。
”(25)溫:和氣,柔和。
(26)簡:簡約,平易。
廉:有棱角。
(27)剛:剛勁,果斷。
實:實在,指講實效。
(28)強:有力。
義:合宜,指講道理。
(29)“章其”句:意思是要重用那些具有九德的善士。
章,表彰,表揚,這裡有重用的意思。
常吉,《尚書易解》:“常,祥也。
常吉,祥善也,指九德。
言當顯用此有祥善之士哉!”(30)宣:宣揚,表現。
(31)蚤:通“早”。
翊:恭敬。
明:勉,努力。
有家:指可以做卿大夫保有其采邑。
家,古代卿大夫及其家族的封地。
(32)振敬:恭敬。
振,通“祗”。
《尚書·臯陶谟》作“祗”。
(33)亮采:意思是認真辦事。
亮,誠實,認真。
采,事。
有國:指可以做諸侯保有其封國。
國,指諸侯的封地。
(34)翕受:意思是全部具備。
翕,合,綜合。
普施:普遍地施行。
(35)俊乂(yì,義):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經典釋文》引馬融雲:“(才德過)千人為俊,百人為乂。
”在官:居官,有職位。
(36)天事:指上天所命之事,即管理天下的大事。
(37)五刑:五種輕重不同的刑法。
秦以前指墨(刺字)、劓(yì,抑。
割鼻)、剕(fèi,痱。
斷足)、宮(Yan割男子生一殖一器,毀壞女子的生一殖機能)、大辟(殺頭)五種。
五用:指用于五種罪行。
(38)贊:助。
道:指治天下之道。
帝舜謂禹曰:“女亦昌言①。
”禹拜曰:“於,予何言!予思日孳孳②。
”臯陶難禹曰③:“何謂孳孳?”禹曰:“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皆服于水④。
予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行山刊木。
與益予衆庶稻鮮食⑤。
以決九川緻四海⑥,浚畎浍緻之川⑦。
與稷予衆庶難得之食。
食少,調有餘補不足,徙居。
衆民乃定,萬國為治。
”臯陶曰:“然,此而美也⑧。
” ①昌言:美言,善言。
②孳孳:同“孜孜”,勤勉不懈的樣子。
③難:诘問,追問。
④服:通“遍”,威脅。
⑤鮮食:新鮮的肉食。
《集解》引孔安國曰:“鳥獸新殺曰鮮。
”⑥緻四海:導入大海。
⑦畎浍(kuài,塊):田間溝渠。
⑧而:你的。
美:指巨大業績。
禹曰:“於,帝!慎乃在位①,安爾止②。
輔德③,天下大應。
清意以昭待上帝命④,天其重命用休⑤。
”帝曰:“籲,臣哉,臣哉!臣作朕股肱耳目⑥。
予欲左右有民⑦,女輔之。
餘欲觀古人之象⑧,日月星辰,作文繡服色⑨,女明之⑩。
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11),來始滑(12),以出入五言(13),女聽。
予即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