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版·五帝本紀第一

關燈
2)掩義隐賊:意謂掩蔽仁義,包一皮一皮庇一奸一賊。

    一說,此句即包一皮一皮庇一奸一邪的意思。

    “掩”與“隐”同義。

    “義”古通“俄”,一奸一邪。

    (13)慝(tè,特):邪惡。

    (14)渾沌:頑冥不化、野蠻無知的樣子。

    《集解》引賈逵曰:“不才子,其苗裔讙兜也。

    ”又《神異經·西荒經》:“昆侖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一毛一四足,兩目不見,兩耳而不聞,有腹而無髒,有腸直而不旋,食物徑過。

    人有德行而往抵觸之,人有兇德而往依憑之,天使其然,名為渾沌。

    ”《正義》據此以為驩兜一性一情似此怪獸,故号之渾沌。

    (15)崇飾:粉飾。

    “崇”與“飾”同義。

    (16)窮奇:怪僻,怪異。

    《集解》引服虔曰:“謂共工氏也。

    ”又《正義》引《神異經》雲:“西北有獸,其狀似虎,有翼能飛,便剿食人,知人言語,聞人鬥辄食直者,聞人忠信辄食其鼻,聞人惡逆不善辄殺獸往饋之,名曰窮奇。

    ”據此以為共工一性一似,故号之。

    (17)不知話言:意思是不分好壞話。

    (18)梼杌:頑兇無比的樣子。

    《集解》引賈逵曰:“梼杌,頑兇元疇匹之貌,謂鲧也。

    ”又《正義》引《神異經》雲:“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大,一毛一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梼杌。

    一名傲很(同“狠”),一名難訓。

    ”據此以為鲧一性一似,故号之。

    (19)冒:貪。

    貨賄:财貨。

    (20)饕餮(tāotiè,濤帖):貪婪的樣子。

    《正義》曰:“謂三苗也。

    言貪飲食,冒貨賄,故謂之饕餮。

    《神異經》雲:‘西南有人焉,身多一毛一,頭上戴豕,一性一很(同“狠”)惡,好息,積财而不用,善奪人谷物。

    強者奪老弱者,畏群而擊單,名饕餮。

    ’言三苗一性一似,故号之。

    ”又陳直《新證》雲:“《呂氏春秋·先诏篇》雲:‘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

    ’與本文适合,現出土商鼎,以饕餮紋為多,與《呂氏春秋》亦合。

    ”(21)比之三兇:把他與上述三兇并列。

    “比”,并列。

    《左傳》杜預注:“非帝子孫,故别以比三兇。

    ”(22)四裔:四方邊遠的地方。

    “裔”,衣邊,引申為邊遠之地。

    (23)螭魅:傳說中山林裡的妖怪。

    《集解》引服虔曰:“螭魅,人面獸身,四足,好惑人,山林異氣所生,以為人害。

    ”(24)毋:同“無”。

     舜入于大麓①,烈風雷雨不迷,堯乃知舜之足授天下。

    堯老,使舜攝行天子政,巡狩。

    舜得舉用事二十年,而堯使攝政。

    攝政八年而堯崩。

    三年喪畢,讓丹朱,天下歸舜。

    而禹、臯陶、契、後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自堯時而皆舉用,未有分職②。

    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謀于四嶽,辟四門,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論帝德,行厚德,遠佞人,則蠻夷率服。

    舜謂四嶽曰:“有能奮庸美堯之事者③,使居官相事④?”皆曰:“伯禹為司空,可美帝功。

    ”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維是勉哉。

    ”禹拜稽首⑤,讓于稷、契與臯陶。

    舜曰:“然,往矣。

    ”舜曰:“棄,黎民始饑,汝後稷播時百谷⑥。

    ”舜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馴⑦,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⑧,在寬⑨。

    ”舜曰:“臯陶,蠻夷猾夏⑩,寇賊一奸一軌(11),汝作士,五刑有服(12),五服三就(13);五流有度(14),五度三居(15):維明能信。

    ”舜曰:“誰能馴予工(16)?”皆曰垂可。

    于是以垂為共工。

    舜曰:“誰能馴予上下草木鳥獸(17)?”皆曰益可。

    于是以益為朕虞(18)。

    益拜稽首,讓于諸臣朱虎、熊罴。

    舜曰:“往矣,汝諧(19)。

    ”遂以朱虎、熊罴為佐。

    舜曰:“嗟!四嶽,有能典朕三禮(20)?”皆曰伯夷可。

    舜曰:“嗟!伯夷,以汝為秩宗,夙夜維敬(21),直哉維靜絜(22)。

    ”伯夷讓夔、龍。

    舜曰:“然。

    以夔為典樂,教稚子(23),直而溫,寬而栗(24),剛而毋虐(25),簡而毋傲(26);詩言意,歌長言,聲依永,律和聲(27),八音能諧(28),毋相奪倫(29),神人以和。

    ”夔曰:“于!予擊石拊石(30),百獸率舞。

    ”舜曰:“龍,朕畏忌讒說殄僞(31),振驚朕衆,命汝為納言,夙夜出入朕命(32),惟信(33)。

    ”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時相天事。

    ”三歲一考功,三考绌陟(34),遠近衆功鹹興(35)。

    分北三苗(36)。

     ①麓:山腳。

    ②分職:名分、職務。

    ③奮庸:奮發建功。

    庸,功業,功勞。

    美:使……美,有發揚光大的意思。

    ④相:輔佐。

    ⑤稽首:叩頭。

    ⑥播時:播種。

    時通“莳”,種植。

    ⑦五品:即五倫。

    ⑧敬敷:仔細認真地施行。

    敷,布,施。

    ⑨寬:寬厚。

    一說:寬即緩,意思是要慢慢地進行。

    ⑩猾:侵擾。

    (11)寇賊:搶劫殺人。

    一奸一軌:内外作惡。

    一奸一,在内作惡;軌,通“宄”(guǐ,軌),在外作惡。

    (12)服:《正義》引孔安國曰:“服,從也。

    言得輕重之中正也。

    ”(13)三就:分就三處施刑,大罪在原野,次罪在市朝,同族人犯罪送交甸師氏(掌田事職貢之官)施刑。

    (14)五流有度:指流放而言,流放的遠近要有規定。

    《正義》引孔安國曰:“五刑之流,各有所居也。

    ”(15)五度三居:流放的遠近分為三等。

    《集解》引馬融曰:“君不忍刑,宥之以遠,五等之差亦有三等之居:大罪投四裔,次九州之外,次中國(國都)之外。

    ”(16)工:指各種工匠。

    (17)上下:指山原之上和低窪之地。

    (18)朕虞:虞,是管理山澤的官名。

    朕,為第一人稱代詞。

    《會注考證》引梁玉繩說:“書上所雲朕虞,舜自言之也,此連文為官名,非。

    ”認為“朕”字為後人從《漢書》誤補。

    (19)諧:合适。

    “汝諧”,你适合做此事。

    一說“諧”,和諧,配合得好,“汝諧”是說你們互相配合吧。

    (20)三禮:指祭天、祭地、祭鬼三種禮儀。

    (21)夙(sù,速)夜:早晚。

    (22)直:正直。

    靜絜:肅穆而清潔。

    (23)稚子:指天子及公卿大夫的子弟。

    (24)栗:通“慄”,戰慄,這裡指嚴厲,讓人敬畏。

    (25)虐:兇暴。

    (26)簡:簡約,簡捷。

    (27)“詩言意”四句:說的是詩、歌和音樂的社會作用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詩是用來言志,即表達内心感情的;歌是詠唱詩的,即用延長音節來強化詩所表達的内容;歌要有音樂來配合,而樂聲要以音律為準使之和諧。

    長言,指延長詩的音節。

    《尚書·堯典》作“永言”,“永”也是長的意思,也可講作“詠”,《說文》“詠”(詠)字徐灏注箋:“詠之言永也,長聲而歌之。

    ”聲,指樂聲。

    律,音律。

    和聲,使樂聲和諧。

    (28)八音:我國古代樂器的統稱。

    指金(如鐘、镈[bó,搏])、石(如磬、編鐘)、土(如埙[xūn,薰]、缶[fǒu,否])、革(如鼓、鼗[tiáo,條])、絲(如琴、瑟)、木(如柷[chù,觸],敔[yǔ,語])、匏(如笙、竽)、竹(如箫、管)等八類。

    (29)奪:侵擾,幹擾。

    倫:倫次,次序。

    (30)拊(fǔ,撫):拍,輕擊。

    (31)畏忌:憎惡。

    讒說:誣陷他人的言論。

    殄(tiǎn,一舔一)僞:滅絕道德的行為。

    僞,通“為”。

    《尚書·堯典》作“行”。

    (32)出入:指傳達命令,報告下情。

    (33)信:真實不虛。

    (34)绌:通“黜”,貶退。

    陟(zhì,制):提升,提拔。

    (35)衆功:各種事情。

    (36)分北(bèi,背):分離,分解。

    “北”,同“背”。

     此二十二人鹹成厥功①:臯陶為大理,平②,民各伏得其實③;伯夷主禮,上下鹹讓;垂主工師,百工緻功④;益主虞,山澤辟⑤;棄主稷,百谷時茂;契主司徒,百姓親和;龍主賓客,遠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違⑥;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⑦,不失厥宜⑧。

    方五千裡。

    至于荒服⑨。

    南撫交阯、北發,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鳥夷,四海之内鹹戴帝舜之功⑩。

    于時禹乃興《九招》之樂(11),緻異物(12),鳳皇來翔(13)。

    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①厥(jué,決):其,他的,他們的。

    ②平:指斷獄公平。

    ③伏:佩服,信服。

    得其實:指斷案符合實情。

    ④緻功:意思是做出成績。

    ⑤辟:開發,利用。

    ⑥“十二牧”句:《正義》:“禹九州之民無敢辟違舜十二牧也。

    ”“辟違”,違背,違抗。

    “辟”同“避”。

    “避”違”同義。

    ⑦職:賦稅,貢品。

    ⑧不失厥宜:意思是沒有不合規定的。

    《尚書·禹貢》記載禹“任土作貢”,意思是根據土地肥瘠情況,規定各地貢物。

    參看《夏本紀》。

    ⑨荒服:古代五服之一,指離王畿二千五百裡(一說四千五百裡)的地方。

    ⑩戴:擁戴,這裡有稱頌的意思。

    (11)《九招(shào,紹)》:也寫作“九韶”,古樂曲名。

    《呂氏春秋·古樂》有帝喾命鹹黑作《九招》、舜命質修《九招》以及後來殷湯命伊尹修《九招》之說。

    此處說為禹所作。

    《索隐》:招音韶,即舜樂《箫韶》。

    九成(樂曲終止一次叫一成),故曰《九招》。

    ”(12)緻異物:招來了祥瑞的珍奇之物。

    (13)鳳皇:即鳳凰。

     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

    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

    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

    舜之踐帝位,載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謹①,如子道。

    封弟象為諸侯②。

    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薦禹于天③。

    十七年而崩。

    三年喪畢,禹亦乃讓舜子,如舜讓堯子。

    諸侯歸之,然後禹踐天子位。

    堯子丹朱,舜子商均④,皆有疆土,以奉先祀⑤。

    服其服⑥,禮樂如之⑦。

    以客見天子,天子弗臣⑧,示不敢專也。

     ①夔夔(kuí,葵):和順恭敬的樣子。

    ②“封弟”句:《正義》引《帝王紀》雲:“舜弟象封于有鼻。

    ”③豫:通“預”,事先。

    ④“堯子”二句:《正義》引《括地志》雲:“定州唐縣,堯後所封;甯州虞城縣,舜後所封也。

    ”⑤奉先祀:繼承祖先的祭祀。

    ⑥服其服:穿他們自己家族的服飾。

    ⑦禮樂如之:禮樂按自己家族的傳統。

    古代王朝改易,要一并改變服色和禮樂,夏禹不要唐、虞兩族的人改變禮樂服色,以示特殊尊重。

    ⑧弗臣:不以為臣,不把他們當臣下看待。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号①,以章明德②。

    故黃帝為有熊、帝颛顼為高陽,帝喾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

    帝禹為夏後而别氏③,姓姒氏。

    契為商,姓子氏。

    棄為周,姓姬氏。

     ①同姓:同出一姓,都是少典氏的後代。

    國号:指封為諸侯時各有不同的名号。

    ②章:彰明。

    明德:光明的德行。

    ③别氏:另分出氏。

    上古“氏”與“姓”不同,姓為族号,氏本為姓的分支,由于各分支散居各地,子孫繁衍,各分支的“氏”就成了新的族号。

    戰國以後姓氏合一,通稱為姓。

     太史公曰①:學者多稱五帝,尚矣②。

    然《尚書》獨載堯以來③;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④,薦紳先生難言之⑤。

    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⑥,儒者或不傳。

    餘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于海⑦,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⑧。

    予觀《春秋》、《國語》⑨,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⑩,顧弟弗深考(11),其所表見皆不虛。

    《書》缺有間矣(12),其轶乃時時見于他說(13)。

    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14)。

    餘并論次(15),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①太史公:一般認為是司馬遷的自稱。

    “太史公曰”以下的文字是司馬遷的論贊。

    論贊是一篇的結語,其内容或為發表議論,或為說明立篇之意,或為補充史實。

    ②尚:久遠。

    ③《尚書》:原稱《書》,西漢改稱《尚書》,意思是上代之書,為儒家經典之一,所以又叫《書經》。

    據傳原有百篇,秦焚書後,西漢初存28篇,計有虞·夏書4篇,商書5篇,周書19篇。

    《尚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史書,是一部上古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事迹著作的彙編。

    因為《尚書》的第一篇是《堯典》,沒有關于堯以前的曆史記載,所以這裡說“《尚書》獨載堯以來”。

    ④雅馴:合乎規範,典範。

    馴,通“訓”,典範。

    ⑤薦紳:同“搢(jìn,晉)紳”、“缙(jìn,晉)紳”,本指有官位的人,這裡“薦紳先生”指讀書人。

    ⑥《宰予問五帝德》(《五帝德》)、《帝系姓》:都是《大戴禮記》和《孔子家語》的篇名。

    兩部書都不是儒家的正統經典,所以儒生們多不傳習。

    ⑦漸(jiān,間):入,這裡有到達的意思。

    ⑧古文:指古文經籍。

    漢代稱當通行的隸書為今文,凡用隸書抄錄的經書就叫今文經;稱春秋戰國文字(篆文)為古文,凡用篆文抄錄的經書就叫古文經。

    這裡的“古文”《索隐》以為是指《五帝德》和《帝系姓》。

    有人以為是指《尚書》。

    ⑨《春秋》:“春秋”本為古代編年史的通稱。

    古代大約各國都有自己的春秋,但後來都失傳了,隻有春秋時代魯國的春秋留傳下來,因此“春秋”就成了魯國編年史的專名,相傳曾經孔子整理編定,為儒家經典之一,即所謂《春秋經》。

    《國語》:春秋時代的一部國别史,相傳為春秋時左丘明所作,今一般認為是戰國初期的著作。

    ⑩發明:闡發,闡明。

    章:彰明,明了。

    (11)顧弟:不過,隻是。

    (12)缺:缺失,殘缺。

    有間:好長時間。

    (13)轶(yì,逸):散失,這裡指逸事,即當時所見《尚書》沒有記載的事。

    他說:指其他著作,《萦隐》以為即《五帝德》、《帝系姓》等。

    (14)固:本來,一定。

    為:對,向。

    道:說,叙說。

    (15)論次:論定次第,評議編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