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版·五帝本紀第一

關燈
第一人稱代詞,自秦始皇起才專用于帝王的自稱。

    ③鄙德:德行淺薄。

    忝(tiǎn,一舔一):辱,玷污。

    ④貴戚及疏遠:指遠近大臣。

    “貴戚”,同姓的人。

    ⑤矜(guān官):通“鳏”,無妻的成年男子。

    ⑥嚚(yín,一婬一):愚頑。

    ⑦傲:傲慢,兇狠。

    ⑧烝烝:形容孝德厚美的樣子。

    ⑨一奸一:指幹邪惡的事。

    ⑩妻之二女:把兩個女兒嫁給他。

    堯之二女即娥皇和女英。

    (11)下二女:讓二女降尊。

    “下”,卑下,謙下。

    妫汭:妫水邊上。

    “汭”河岸。

    也有人說“汭”是河名,在沩水之北。

    (12)如:順,遵循。

    (13)五典:即五常之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4)入:參與,參加。

    (15)時:是,這裡是因此、就的意思。

    序:有秩序。

    (16)賓:指接迎朝見的諸侯和遠方賓客。

    門:指天子朝會諸侯的明堂之門。

    (17)穆穆:莊敬和悅的樣子。

    (18)聖:具有最高的智慧與道德。

    (19)女(rǔ,汝):同“汝”,你。

    至:周到。

    績:成,這裡指做到。

    (20)讓于德:用德行不夠來推辭。

    怿:悅。

    (21)上日:朔日,初一。

    (22)受終:接受堯的禅讓。

    “終”,指堯終止天子的事。

    文祖:指帝堯的祖廟。

    (23)大祖:即太祖,始祖。

     于是帝堯老①,命舜攝行天子之政②,以觀天命③。

    舜乃在璇玑玉衡④,以齊七政⑤。

    遂類于上帝⑥,禋于六宗⑦,望于山川⑧,辯于群神⑨。

    揖五瑞⑩,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11),班瑞(12)。

    歲二月,東巡狩(13),至于岱宗,祡(14),望秩于山川(15)。

    遂見東方君長(16),合時月正日(17),同律度量衡(18),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19),如五器(20),卒乃複(21)。

    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

    歸,至于祖祢廟(22),用特牛禮(23)。

    五歲一巡狩,群後四朝(24)。

    遍告以言(25),明試以功(26),車服以庸(27)。

    肇十有二州(28),決川(29)。

    象以典刑(30),流宥五刑(31),鞭作官刑(32),撲作教刑(33),金作贖刑(34)。

    眚災過(35),赦;怙終賊(36),刑。

    欽哉(37),欽哉,惟刑之靜哉(38)! ①于是:在這個時候。

    ②攝行:代行。

    ③天命:天意,上天的旨意。

    ④在:觀察,觀測。

    璇玑玉衡:指北鬥星。

    《天官書》:“北鬥七星,所謂璇玑玉衡,以齊七政。

    ”“璇玑”就是鬥魁(鬥身),鬥魁的第二顆星叫天璇,第三顆星叫天玑,所以用璇玑代表鬥魁。

    “玉衡”是從鬥魁算起的第五顆星,屬于鬥杓,即鬥一柄一。

    古人很重視北半星,因為可以利用它來辨方向,定季節。

    舊注多以“璇玑玉衡”為觀測天象的儀器,似後世的渾天儀,恐未可信。

    ⑤齊七政:意思是測定日、月、五星運行是否正常,以判斷政事之得失。

    古人迷信,認為天象的變化,如日月蝕,五星相聚等與人事吉兇有關。

    “齊”,排列,校正。

    “七政”,指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

    ⑥類:古代祭祀名。

    臨時祭告上天叫類祭。

    ⑦禋(yīn,因):古代祭祀名。

    把祭品放在火上燒,使香味随煙上達于天,叫禋祭。

    六宗:各家說法不一。

    馬融認為是指天、地、四時。

    ⑧望:古代祭祀名。

    遙望山川舉行祭祀叫望祭。

    ⑨辯:通“遍”,普遍地祭祀。

    ⑩揖:通“輯”,斂,聚斂。

    五瑞:五種瑞信,即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諸侯所執作為符信的玉圭。

    《周禮·典瑞》:“公執桓圭,九寸;侯執信圭,七寸;伯執躬圭,五寸;子執谷璧,男執蒲璧,皆五寸。

    ”(11)見:召見。

    諸牧:指各地長官。

    (12)班:同“頒”,分賜,頒發。

    (13)巡狩:天子視察諸侯所轄地區,檢查其政績。

    (14)祡:同“柴”,古代祭祀名,燒柴祭天叫柴祭。

    (15)望秩:按次序遙祭。

    “秩”,次序。

    (16)君長:諸侯首領。

    (17)合:統一協調。

    正:校正。

    (18)同:統一。

    律:音律。

    古代音樂用十二根長度不同的竹管(律管),确定十二個高度不同的标準音,稱為十二律。

    度:長度。

    量:容量。

    衡:重量。

    (19)五禮:指吉、兇、賓、軍、嘉五種禮儀。

    《正義》:“《周禮》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祗,以兇禮哀邦國之憂,以賓禮親邦國,以軍禮同邦國,以嘉禮親萬民也。

    ”五玉:即“五瑞”。

    《集解》引鄭玄曰:“執之曰瑞,陳之曰玉。

    ”三帛:指三種不同顔色的缯帛,諸侯用于朝見的禮品。

    又《集解》引鄭玄曰:“帛,所以薦玉也。

    必三者,高陽氏後用赤缯,高辛氏後用黑缯,其餘諸侯皆用白缯。

    ”二生:指羔羊、雁,卿大夫用于朝見的禮品。

    一死:指雉,即野雞,士用于朝見的禮品。

    摯:通“贽”,古代初次拜見尊長時所送的禮物。

    這裡指以上所說諸侯、卿大夫、士等所執的禮物。

    (20)如:至于。

    五器:即五玉、五瑞。

    (21)卒:結束,指朝見完畢。

    複:還,指歸還給諸侯。

    (22)祖祢(nǐ,你):父親的神主入廟後稱祢。

    《正義》引何休雲:“生曰父,死曰考,廟曰祢。

    ”(23)特牛禮:以一頭牛作祭品的祭禮。

    “特”,一頭牲。

    (24)群後四朝:《集解》引鄭玄曰:“巡狩之年,諸侯見于方嶽之下。

    其間四年,四方諸侯分來朝于京師也。

    ”“群後”,指各個諸侯。

    “後”,君主,這裡指諸侯國君主。

    (25)“遍告”句:《正義》雲:“言遍告天子治理之言也。

    ”又《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引《夏書》此句作“賦納以言”,楊伯峻注:“賦為敷之借字,遍也。

    謂不論卑尊遠近,如其言善,即遍加納取。

    ”據此,則“遍告以言”也可講作諸侯普遍地以善言告舜。

    (26)試:考察。

    (27)車服以庸: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庸謂酬勞報功,……謂以車馬衣服酬其功。

    蓋指官階不同,車服亦異,賜以車服,所以表示尊貴一寵一榮。

    ”“車服”,這裡是賜給車服之意。

    (28)肇:開始,創立。

    十二州:即冀、兖、青、徐、荊、揚、豫、梁、雍、并、幽、營。

    (29)決川:疏通河道。

    (30)象:執法,以法治理。

    典刑:常刑,即指下句所說的“五刑”。

    (31)流宥五刑:用流放的辦法寬大處理觸犯五刑的人。

    “流”,流放。

    “宥”,寬赦。

    “五刑”,指墨(臉上刺字)、劓、剕(斷足)、宮(Yan割男子的生一殖一器,毀壞女子的生一殖機能)、大辟(死刑)等五種刑罰。

    (32)官刑:官府中使用的刑罰。

    (33)撲:用夏(賈樹)或楚(荊樹)做的一種用來打人的刑具。

    教刑:指學校中使用的刑罰。

    (34)金作贖刑:意思是可以用金贖罪。

    “金”當是黃銅。

    《集解》引馬融曰:“金,黃金也。

    ”不可信。

    陳直《新證》雲:“虞夏時是否已用金屬及已用金屬貨币,尚屬存疑。

    ”(35)眚(shěng,省)災過:因災禍而造成過失。

    “眚災”,災禍。

    “眚”也是“災”義。

    (36)怙終賊:意思是有所仗恃作惡為害。

    “怙”,倚仗。

    “終”,指堅持到底。

    “賊”,害,作惡。

    (37)欽:敬謹,慎重。

    (38)靜:靜谧,這裡是審慎的意思。

     驩兜進言共工①,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一婬一辟②。

    四嶽舉鲧治鴻水,堯以為不可,嶽強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③。

    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④。

    于是舜歸而言于帝,請流共工于幽陵,以變北狄⑤;放驩兜于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于三危⑥,以變西戎;殛鲧于羽山⑦,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鹹服⑧。

     ①進言:推薦。

    ②一婬一辟:放縱邪僻。

    ③不便:不利,不宜,這裡是不以為宜的意思。

    ⑤三苗:我國古代部族名,散居于今湘、鄂、贛、皖毗鄰的地區。

    數(shuò,朔):屢次。

    ⑤變:指改變當地的風俗。

    北狄:指北方的部族。

    下文“南蠻”“西戎”“東夷”分别指南方、西方、東方的部族。

    ⑥遷:使遷徙,即流放。

    ⑦殛:通“極”,流放遠方。

    ⑧罪:治罪。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①,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于天。

    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②。

    百姓悲哀,如喪父母。

    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

    堯知子丹朱之不肖③,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權授④,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⑤;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

    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⑥”,而卒授舜以天下。

    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辟丹朱于南河之南。

    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⑦,獄訟者不丹朱而之舜⑧,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⑨。

    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⑩,是為帝舜。

     ①老:年老告退。

    ②辟位:退位。

    “辟”同“避”。

    ③不肖:不賢,不成才。

    ④權:權且,姑且。

    ⑤病:害,這裡有不利、遭殃的意思。

    ⑥終:最終,畢竟。

    ⑦朝觐(jìn,近):諸侯朝見天子,春天朝見叫朝,秋天朝見叫觐。

    ⑧獄訟:打官司,犯口舌。

    ⑨讴歌者:指歌功頌德的人。

    ⑩中國:國都,京師。

    踐:登臨。

     虞舜者,名曰重華。

    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

    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①。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

    瞽叟一愛一後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餅②,則受罪。

    順事父及後母與弟③,日以笃謹,匪有解④。

     舜,冀州之人也。

    舜耕曆山,淦雷澤⑤,陶河濱,作什器于壽丘⑥,就時于負夏⑦。

    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

    舜順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⑧。

    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⑨。

     ①微:卑微,指地位低賤。

    庶人:平民。

    ②及:趕上。

    ③事:侍奉。

    ④匪:沒有,不。

    解:同“懈”,怠慢。

    ⑤陶:制陶器。

    ⑥什器:指家用器物。

    “什”,雜,多種。

    ⑦就時:逐時,乘時,指乘時逐利,即經商做買賣。

    ⑧兄弟:對待弟弟像當哥哥的樣子。

    《考證》:“兄疑當作友。

    ”孝慈:孝敬父母。

    “慈”,指雙親。

    ⑨嘗:通“常”。

     舜年二十以孝聞。

    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嶽鹹薦虞舜,曰可。

    于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内①,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②。

    舜居妫汭,内行彌謹。

    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③,甚有婦道。

    堯九男皆益笃。

    舜耕曆山,曆山之人皆讓畔④;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⑤;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⑥。

    一年而所居成聚⑦,二年成邑⑧,三年成都⑨。

    堯乃賜舜絺衣⑩,與琴,為築倉廪(11),予牛羊。

    瞽叟尚欲殺之,使舜上塗廪(12),瞽嫂從下縱火焚廪。

    舜乃以兩笠自扞而下(13),去,得不死。

    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14)。

    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去。

    瞽叟、象喜,以舜為已死。

    象曰:“本謀者象。

    ”象與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堯二女,與琴,象取之。

    牛羊倉廪予父母。

    ”象乃止舜宮居(15),鼓其琴。

    舜往見之。

    象鄂不怿(16),曰:“我思舜正郁陶(17)!”舜曰:“然,爾其庶矣(18)!”舜複事瞽叟一愛一弟彌謹。

    于是堯乃試舜五典百官,皆治。

     ①内:指在家中。

    ②外:與“内”相對,指在外。

    ③親戚:指父母兄弟姊妹。

    ④畔:田界。

    ⑤居:住處,這裡指捕魚時便于站腳的地方。

    《韓非子·難一》記載此事作“河濱之漁者争坻(chí,遲,水中小洲),舜往漁焉,期(jī,基)年而讓長。

    ”(“期”,同“?”,一周年)⑥苦窳(gǔyǔ,古雨);粗劣。

    ⑦聚:村落。

    ⑧邑:小城鎮。

    ⑨都:大都市。

    ⑩絺(chī,吃)衣:細葛布制成的衣服。

    (11)倉廪:盛放糧食的倉庫。

    (12)塗:用泥塗抹。

    (13)扞:保護。

    (14)匿空:暗孔,暗道。

    旁出:從一側通向外面。

    (15)宮:房子。

    秦以前“宮”指一般房屋,與“室”同義。

    (16)鄂:通“愕”,吃驚。

    (17)郁陶:悉悶不快的樣子。

    (18)庶:差不多。

     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①,世得其利,謂之“八恺②”。

    高辛氏有才子八人③,世謂之“八元”④。

    此十六族者⑤,世濟其美⑥,不隕其名⑦。

    至于堯,堯未能舉。

    舜舉作八恺,使主後土⑧,以揆百事⑨,莫不時序⑩。

    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11)。

     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隐賊(12),好行兇慝(13),天下謂之渾沌(14)。

    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15),天下謂之窮奇(16)。

    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17),天下謂之梼杌(18)。

    此三族世憂之。

    至于堯,堯未能去。

    缙雲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19),天下謂之饕餮(20)。

    天下惡之,比之三兇(21)。

    舜賓于四門,乃流四兇族,遷于四裔(22),以禦螭魅(23),于是四門辟,言毋兇人也(24)。

     ①高陽氏有才子八人:據《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八人是:蒼舒、隤?(tuíaí,頹挨)、梼戭(yǎ,演)、大臨、尨(máng,忙)降、庭堅、仲容、叔達,已無可考。

    杜預注:“此即垂、益、禹、臯陶之倫。

    ”②恺:和悅,和善。

    ③高辛氏有才子八人:據《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八人是: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

    杜預注:“此即稷、契、朱虎、熊罴之倫。

    ”④元:善,善良。

    ⑤十六族:指上面十六個人的後代繁衍,形成十六個家族。

    ⑥濟:成就,保全。

    ⑦隕:落,衰落。

    ⑧後土,掌管土地的官。

    《左傳》杜預注:“禹作司空,平水土,即主地之官。

    ”⑨揆:主持,掌管。

    ⑩時序:按時安排妥當。

    “序”,有秩序。

    (11)内平外成:意思是家庭和睦,鄰裡真誠。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引竹添光鴻箋雲:“此以一家言,則内謂家,外謂鄉一黨一。

    ”平,和睦。

    成,誠。

    又《正義》:“杜預注:‘内諸夏,外夷狄也。

    ’案:契作五常之教,諸夏太平,夷狄向化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