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版·五帝本紀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正義》以為是用來給軍隊命名的,借以威吓敵人。
按:六種猛獸可能是六個氏族的圖騰。
(11)平者:指平服的地方。
去:離開。
(12)披:開,打開。
(13)甯居:安居。
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①。
西至于空桐,登雞頭。
南至于江,登熊、湘。
北逐葷粥②,合符釜山③,而邑于涿鹿之阿④。
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
官名皆以雲命⑤,為雲師。
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
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禅與為多焉⑥。
獲寶鼎,迎日推莢⑦。
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⑧。
順天地之紀⑨,幽明之占⑩,死生之說,存亡之難(11)。
時播百谷草木(12),淳化鳥獸蟲蛾(13),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14),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15)。
有土德之瑞(16),故号黃帝。
①岱宗:即泰山。
②葷粥:部族名,即匈奴。
③合符:驗證符契。
符,古代朝廷傳達命令或調兵遣将所用的憑證,用竹木或金玉制成,剖而為二,雙方各執一半,用時相合以驗真假,叫做合符。
又:《索隐》引郭子橫《洞冥記》稱東方朔雲“[釜]山出瑞雲,應王者之符命”。
“符命”,上天賜祥瑞與人君,作為受命于天的憑證。
據此,則“符”為符命,“合符”意思是說釜山的瑞雲與黃帝的黃雲之瑞相符。
④邑:這裡是建城邑的意思。
阿:山腳。
⑤官名皆以雲命:用雲來命名官職。
《集解》引應劭曰:“黃帝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也。
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缙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
”《左傳·昭公十七年》雲:“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紀師而雲名。
”⑥封禅:古代帝王所舉行的祭祀天地山川的盛典。
在泰山築壇以祭天叫封,在梁父山辟草以祭地叫禅。
與:跟……比。
⑦“獲寶鼎”二句:“迎”,預測,預推。
“推”,推算。
“莢”(cè,策),同“策”。
《索隐》據《封禅書》有“黃帝得寶鼎神策”和“于是推策迎日”二句,認為神策即神蓍(shī,師),用以占蔔的蓍草。
這兩句意思就是黃帝觀測太陽的運行用神策推算曆法,預知節氣日辰。
又《正義》:“黃帝受神莢,命大撓造甲子(即天幹地支),容成造曆(即黃帝曆)是也。
”⑧舉:提拔任用。
⑨天地之紀:指天地四時運行的規律。
“紀”,規律。
⑩幽明:指陰陽。
(11)難(nàn,“南”去聲):論說,争辯。
(12)時:按季節。
一說“時”通“莳”,栽種。
(13)淳化:馴養。
蟲蛾:指蠶。
傳說黃帝的正妃嫘(léi,雷)祖教民養蠶、缫絲、織帛。
(14)“旁羅”句:此句曆來解說不一。
《大戴禮記·五帝德》作“曆離日月星辰,極畋土石金玉”,王聘珍《解诂》雲:“離者,别其次位。
極,緻(招緻,求得)也。
畋,取也。
”譯文以此為參照而譯出。
(15)節用:有節制地使用,如按季節采伐樹木、捕魚打獵等。
(16)土德之瑞:《呂氏春秋·應同》:“黃帝之時,天先見(現)大螾大蝼。
黃帝曰:‘土氣勝。
’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效法、取法)土。
”《封禅書》:“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
”古人認為帝王興起,上天先呈現某種征兆,顯示給下人。
其實這隻是傳說和附會,不可信。
“德”,屬一性一。
“瑞”,祥兆。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①。
①姓:在遠古時代本為氏族(部落)的标記,它标明一個人所出生的氏族,與後世的姓不同。
這裡所說的“得姓”,大約是指由于人口繁殖,由黃帝氏族又分為若幹個氏族。
《國語·晉語四》:“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xuān,宣)、依是也。
”韋昭注:“得姓,以德居官,而初賜之姓謂十四人,而内二人為姬,二人為己,故十二姓。
”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
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①:其一曰玄嚣,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②。
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
黃帝崩③,葬橋山。
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颛顼也。
①其後皆有天下:他們的後代都領有天下,為天子。
玄嚣的後代如帝喾和堯,昌意的後代如颛顼和舜。
②降居:指被封為諸侯。
③崩:古代帝王或王後死叫“崩”。
帝颛顼高陽者,黃帝子孫而昌意之子也。
靜淵以有謀①,疏通而知事②;養材以任地③,載時以象天④,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⑤,絜誠以祭祀⑥。
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東至于蟠木。
動靜之物⑦,大小之神⑧,日月所照,莫不砥屬⑨。
帝颛顼生子曰窮蟬。
颛顼崩,而玄嚣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喾。
①靜淵:沉靜穩練,鎮定深沉。
②疏通:通達。
③任地:開發利用土地。
④載:推步,推算天文曆法。
象:法象、取法。
“象天”,這裡指順應自然。
⑤氣:指四時五行之氣。
⑥絜(jié,潔):同“潔”。
古人祭祀之前要齋戒沐浴,潔淨身心,以表示虔敬。
⑦動靜之物:天地萬物。
動物指鳥獸之類,靜物指草木之類。
⑧大小之神:據《正義》,大神指五嶽(中嶽嵩山、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和四渎(江、河、淮、濟)之神,小神指小山平地之神。
⑨砥(dǐ,底):本指磨刀石,引申為平,平定之義。
屬:歸屬,歸附。
帝喾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
高辛父曰?極,?極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黃帝。
自玄嚣與?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
高辛于颛顼為族子①。
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②。
普施利物,不于其身。
聰以知遠,明以察微。
順天之義,知民之急。
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取地之财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③,曆日月而迎送之④,明鬼神而敬事之。
其色郁郁⑤,其德嶷嶷⑥。
其動也時⑦,其服也士⑧。
帝喾溉執中而遍天下⑨,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帝喾娶陳鋒氏女,生放勳。
娶?訾氏女,生摯。
帝喾崩,而摯代立。
帝摯立,不善(崩)⑩,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
①族子:侄子。
②自言其名:《正義》引《帝王紀》雲:“帝喾高辛,姬姓也。
其母生見其神異,自言其名曰岌。
”③誨:教導。
④曆:本是記載曆法的書,這裡是推曆的意。
⑤色:外表,儀表。
郁郁:有文彩的樣子。
⑥嶷(yí,疑)嶷:高峻的樣子,指品德高尚。
⑦時:适時,合于時宜。
⑧服:服用,指衣服、宮室、車馬、器物等。
⑨溉:灌溉。
一說:“同“概”,本指量糧食時用以刮平升鬥的工具,引申為公平。
執中:公平,不偏不倚。
按:《大戴禮記·五帝德》此句作“執中而獲天下”。
⑩不善:《索隐》雲“古本作不著”。
“不著”,指政迹不顯。
帝堯者,放勳。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①。
就之如日②,望之如雲。
富而不驕,貴而不舒③。
黃收純衣④,彤車乘白馬⑤。
能明馴德⑥,以親九族⑦。
九族既睦,便章百姓⑧。
百姓昭明,合和萬國⑨。
乃命羲、和,敬順昊天⑩,數法日月星(11),敬授民時(12)。
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
敬道日出(13),便程東作(14)。
日中(15),星鳥(16),以殷中春(17)。
其民析(18),鳥獸字微(19)。
申命羲叔(20),居南交。
便程南為(21),敬緻(22)。
日永(23),星火(24),以正中夏(25)。
其民因(26),鳥獸希革(27)。
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
敬道日入(28),便程西成(29)。
夜中(30),星虛(31),以正中秋(32)。
其民夷易(33),鳥獸一毛一毨(34)。
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
便在伏物(35)。
日短(36),星昴(37),以正中冬(38)。
其民燠(39),鳥獸氄一毛一(40)。
歲三百六十日,以閏月正四時(41)。
信饬百官(42),衆功皆興。
①知(zhì,智):同“智”。
②就:接近。
③舒:放縱。
《大戴禮記·五帝德》作“豫”。
④黃收:黃色的帽子。
“收”,古代的一種帽子,夏朝把冕稱為收。
純衣:黑色衣服。
《索隐》:“純,讀曰缁(黑色)。
”⑤彤:朱紅色。
⑥明:尊敬。
馴德:善德,指有善德的人。
“馴”,善。
《尚書·堯典》作“俊”。
⑦九族:指上至高祖下至玄孫的同族九代人。
⑧便章:即“辨章”,辨明。
《尚書·堯典》作“平章”,“平”通“辨”。
⑨合和:和睦。
⑩敬:恭謹。
昊天:上天。
(11)“數法”句:意思是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制定曆法。
“數”,曆數,這裡指推定曆數。
“法”,法象,效法,這裡指觀察。
此句《尚書·堯典》作“曆象日月星辰”。
(12)敬授民時:慎重地教給民衆農事季節。
“授時”作用同于後世的頒行曆法,民衆據以安排農事,适時播種、收獲。
(13)敬道日出:恭敬地迎接日出。
因為三春主東,日出東方,所以,“敬道日出”即指迎接春季來臨。
(14)便程:分别次第,使做事有步驟。
“便”,通“辨”,别。
東作:指春天的農事。
(15)日中:指春分,這一天晝夜平分。
(16)星鳥:指星宿(xiù,秀)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
星宿是南方朱雀七宿的第四宿,所以稱星鳥。
按:二十八宿中的有些星宿是古人測定季節的觀測對象,此句的星鳥及下文的星火、星虛、星昴(miǎo,卯)即是。
(17)殷:正,推定。
中(zhòng,仲)春:即仲春,春季的第二個月,就是陰曆二月。
(18)析:分,分散,指分散勞作。
(19)字:生子。
微:通“尾”,交尾。
按:“字微”,《尚書·堯典》作“孳尾”。
(20)申:重複。
(21)南為:指夏天的農事。
“為”與“東作”的“作”同義。
(22)緻:求得,這裡指求得功效。
(23)日永:指夏至,這一天晝長夜短。
“永”,長。
(24)星火:指心宿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
心宿是東方蒼龍七宿中的第五宿,又叫大火。
(25)中夏:即仲夏,夏季的第二個月,就是陰曆五月。
(26)因:就,依靠,指就高處而居。
(27)希革:指夏季炎熱,鳥獸皮上一毛一羽稀少。
“希”,同“稀”。
“革”,獸皮。
(28)敬道日入:三秋主西,日入西方,所以,“敬道日入”即迎接秋季到來。
(29)西成:指秋天萬物長成。
(30)夜中:指秋分,這一天黑夜和白晝平分。
(31)星虛:指虛宿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
虛宿是北方玄武七宿的條四宿。
(32)中秋:即仲秋,秋季的第二個月,就是陰曆八月。
(33)夷易:平,平坦,這裡指遷回平地居住。
(34)毨(xiǎn,顯):指秋季鳥獸更生新一毛一。
(35)便在:這裡有認真過問的意思。
“在”,視,省視。
。
伏物:指冬季收藏貯存各種物資。
“伏”,藏。
(36)日短:指冬至,這一天晝短夜長。
(37)星昴:指昴宿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
昴宿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
(38)中冬:即仲冬,冬天的第二個月,就是陰曆十一月。
(39)燠:暖,熱,這裡指防寒取暖。
(40)氄(róng,榮):鳥獸細一軟而茂密的一毛一。
(41)“歲三百”句:大意是說按太陽曆計算,一年有366天(這是舉其成數,實際為365.2425日),按太陰曆計算,一個月有29.5306天,一年十二個月共354日(或355日),為了解決二者的矛盾就采取置閏月的辦法,使這兩個周期協調起來,使一年中的節氣與四季的實際氣候相符,以利生産。
我國古代的曆法都是陰陽合曆,但在堯的時代未必已認識到如此一精一确的程度。
“歲”,年,指太陽年。
(42)信:誠。
饬:通“敕”,告誡。
堯曰:“誰可順此事①?”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②。
”堯曰:“籲③!頑兇④,不用。
”堯又曰:“誰可者?”驩兜曰:“共工旁聚布功⑤,可用。
”堯曰:“共工善言,其用僻⑥,似恭漫天⑦,不可。
”堯又曰:“嗟,四嶽⑧,湯湯洪水滔天⑨,浩浩懷山襄陵⑩,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
堯曰:“鲧負命毀族(11),不可。
”嶽曰:“異哉(12),試不可用而已(13)。
”堯于是聽嶽用鲧。
九歲,功用不成(14)。
①順:繼承。
②嗣子:應該繼承父位之子。
開明:通達聰明。
③籲:歎詞,表示懷疑和不滿。
④頑兇:愚頑兇惡。
“兇”《尚書·堯典》作“訟”,意思是好争辯。
⑤旁聚:指廣泛聚集民衆。
“旁”,廣泛。
布:顯露,顯示。
⑥用僻:用心邪僻。
⑦漫:欺瞞,騙。
⑧四嶽:分掌四方的諸侯首領。
⑨湯(舊讀shāng,商)湯:水流盛大的樣子。
⑩懷:懷抱,這裡是包一皮一皮圍的意思。
襄:上漫,淹沒。
(11)負命:違背天命。
毀族:毀敗同族的人。
(12)異:舉,任用。
(13)已:停止,指罷免。
(14)功用:功業。
堯曰:“嗟!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①,踐朕位②?”嶽應曰:“鄙德忝帝位③。
”堯曰:“悉舉貴戚及疏遠隐匿者④。
”衆皆言于堯曰:“有矜在民間⑤,曰虞舜。
”堯曰:“然,朕聞之。
其何如?”嶽曰:“盲者子。
父頑,母嚚⑥,弟傲⑦,能和以孝,烝烝治⑧,不至一奸一⑨。
”堯曰:“吾其試哉。
“于是堯妻之二女⑩,觀其德于二女。
舜饬下二女于妫汭(11),如婦禮(12)。
堯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13),五典能從。
乃遍入百官(14),百官時序(15)。
賓于四門(16),四門穆穆(17),諸侯遠方賓皆敬。
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
堯以為聖(18),召舜曰:“女謀事至而言可績(19),三年矣。
女登帝位。
”舜讓于德不怿(20)。
正月上日(21),舜受終于文祖(22)。
文祖者,堯大祖也(23)。
①庸命:指順應天命。
“庸”同“用”。
②踐朕位:繼承我的帝位。
“朕”,我。
按:“朕”本為通用的
按:六種猛獸可能是六個氏族的圖騰。
(11)平者:指平服的地方。
去:離開。
(12)披:開,打開。
(13)甯居:安居。
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①。
西至于空桐,登雞頭。
南至于江,登熊、湘。
北逐葷粥②,合符釜山③,而邑于涿鹿之阿④。
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
官名皆以雲命⑤,為雲師。
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
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禅與為多焉⑥。
獲寶鼎,迎日推莢⑦。
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⑧。
順天地之紀⑨,幽明之占⑩,死生之說,存亡之難(11)。
時播百谷草木(12),淳化鳥獸蟲蛾(13),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14),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15)。
有土德之瑞(16),故号黃帝。
①岱宗:即泰山。
②葷粥:部族名,即匈奴。
③合符:驗證符契。
符,古代朝廷傳達命令或調兵遣将所用的憑證,用竹木或金玉制成,剖而為二,雙方各執一半,用時相合以驗真假,叫做合符。
又:《索隐》引郭子橫《洞冥記》稱東方朔雲“[釜]山出瑞雲,應王者之符命”。
“符命”,上天賜祥瑞與人君,作為受命于天的憑證。
據此,則“符”為符命,“合符”意思是說釜山的瑞雲與黃帝的黃雲之瑞相符。
④邑:這裡是建城邑的意思。
阿:山腳。
⑤官名皆以雲命:用雲來命名官職。
《集解》引應劭曰:“黃帝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也。
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缙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
”《
”⑥封禅:古代帝王所舉行的祭祀天地山川的盛典。
在泰山築壇以祭天叫封,在梁父山辟草以祭地叫禅。
與:跟……比。
⑦“獲寶鼎”二句:“迎”,預測,預推。
“推”,推算。
“莢”(cè,策),同“策”。
《索隐》據《封禅書》有“黃帝得寶鼎神策”和“于是推策迎日”二句,認為神策即神蓍(shī,師),用以占蔔的蓍草。
這兩句意思就是黃帝觀測太陽的運行用神策推算曆法,預知節氣日辰。
又《正義》:“黃帝受神莢,命大撓造甲子(即天幹地支),容成造曆(即黃帝曆)是也。
”⑧舉:提拔任用。
⑨天地之紀:指天地四時運行的規律。
“紀”,規律。
⑩幽明:指陰陽。
(11)難(nàn,“南”去聲):論說,争辯。
(12)時:按季節。
一說“時”通“莳”,栽種。
(13)淳化:馴養。
蟲蛾:指蠶。
傳說黃帝的正妃嫘(léi,雷)祖教民養蠶、缫絲、織帛。
(14)“旁羅”句:此句曆來解說不一。
《大戴禮記·五帝德》作“曆離日月星辰,極畋土石金玉”,王聘珍《解诂》雲:“離者,别其次位。
極,緻(招緻,求得)也。
畋,取也。
”譯文以此為參照而譯出。
(15)節用:有節制地使用,如按季節采伐樹木、捕魚打獵等。
(16)土德之瑞:《
黃帝曰:‘土氣勝。
’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效法、取法)土。
”《封禅書》:“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
”古人認為帝王興起,上天先呈現某種征兆,顯示給下人。
其實這隻是傳說和附會,不可信。
“德”,屬一性一。
“瑞”,祥兆。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①。
①姓:在遠古時代本為氏族(部落)的标記,它标明一個人所出生的氏族,與後世的姓不同。
這裡所說的“得姓”,大約是指由于人口繁殖,由黃帝氏族又分為若幹個氏族。
《國語·晉語四》:“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xuān,宣)、依是也。
”韋昭注:“得姓,以德居官,而初賜之姓謂十四人,而内二人為姬,二人為己,故十二姓。
”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
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①:其一曰玄嚣,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②。
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
黃帝崩③,葬橋山。
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颛顼也。
①其後皆有天下:他們的後代都領有天下,為天子。
玄嚣的後代如帝喾和堯,昌意的後代如颛顼和舜。
②降居:指被封為諸侯。
③崩:古代帝王或王後死叫“崩”。
帝颛顼高陽者,黃帝子孫而昌意之子也。
靜淵以有謀①,疏通而知事②;養材以任地③,載時以象天④,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⑤,絜誠以祭祀⑥。
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東至于蟠木。
動靜之物⑦,大小之神⑧,日月所照,莫不砥屬⑨。
帝颛顼生子曰窮蟬。
颛顼崩,而玄嚣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喾。
①靜淵:沉靜穩練,鎮定深沉。
②疏通:通達。
③任地:開發利用土地。
④載:推步,推算天文曆法。
象:法象、取法。
“象天”,這裡指順應自然。
⑤氣:指四時五行之氣。
⑥絜(jié,潔):同“潔”。
古人祭祀之前要齋戒沐浴,潔淨身心,以表示虔敬。
⑦動靜之物:天地萬物。
動物指鳥獸之類,靜物指草木之類。
⑧大小之神:據《正義》,大神指五嶽(中嶽嵩山、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和四渎(江、河、淮、濟)之神,小神指小山平地之神。
⑨砥(dǐ,底):本指磨刀石,引申為平,平定之義。
屬:歸屬,歸附。
帝喾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
高辛父曰?極,?極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黃帝。
自玄嚣與?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
高辛于颛顼為族子①。
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②。
普施利物,不于其身。
聰以知遠,明以察微。
順天之義,知民之急。
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取地之财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③,曆日月而迎送之④,明鬼神而敬事之。
其色郁郁⑤,其德嶷嶷⑥。
其動也時⑦,其服也士⑧。
帝喾溉執中而遍天下⑨,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帝喾娶陳鋒氏女,生放勳。
娶?訾氏女,生摯。
帝喾崩,而摯代立。
帝摯立,不善(崩)⑩,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
①族子:侄子。
②自言其名:《正義》引《帝王紀》雲:“帝喾高辛,姬姓也。
其母生見其神異,自言其名曰岌。
”③誨:教導。
④曆:本是記載曆法的書,這裡是推曆的意。
⑤色:外表,儀表。
郁郁:有文彩的樣子。
⑥嶷(yí,疑)嶷:高峻的樣子,指品德高尚。
⑦時:适時,合于時宜。
⑧服:服用,指衣服、宮室、車馬、器物等。
⑨溉:灌溉。
一說:“同“概”,本指量糧食時用以刮平升鬥的工具,引申為公平。
執中:公平,不偏不倚。
按:《大戴禮記·五帝德》此句作“執中而獲天下”。
⑩不善:《索隐》雲“古本作不著”。
“不著”,指政迹不顯。
帝堯者,放勳。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①。
就之如日②,望之如雲。
富而不驕,貴而不舒③。
黃收純衣④,彤車乘白馬⑤。
能明馴德⑥,以親九族⑦。
九族既睦,便章百姓⑧。
百姓昭明,合和萬國⑨。
乃命羲、和,敬順昊天⑩,數法日月星(11),敬授民時(12)。
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
敬道日出(13),便程東作(14)。
日中(15),星鳥(16),以殷中春(17)。
其民析(18),鳥獸字微(19)。
申命羲叔(20),居南交。
便程南為(21),敬緻(22)。
日永(23),星火(24),以正中夏(25)。
其民因(26),鳥獸希革(27)。
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
敬道日入(28),便程西成(29)。
夜中(30),星虛(31),以正中秋(32)。
其民夷易(33),鳥獸一毛一毨(34)。
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
便在伏物(35)。
日短(36),星昴(37),以正中冬(38)。
其民燠(39),鳥獸氄一毛一(40)。
歲三百六十日,以閏月正四時(41)。
信饬百官(42),衆功皆興。
①知(zhì,智):同“智”。
②就:接近。
③舒:放縱。
《大戴禮記·五帝德》作“豫”。
④黃收:黃色的帽子。
“收”,古代的一種帽子,夏朝把冕稱為收。
純衣:黑色衣服。
《索隐》:“純,讀曰缁(黑色)。
”⑤彤:朱紅色。
⑥明:尊敬。
馴德:善德,指有善德的人。
“馴”,善。
《尚書·堯典》作“俊”。
⑦九族:指上至高祖下至玄孫的同族九代人。
⑧便章:即“辨章”,辨明。
《尚書·堯典》作“平章”,“平”通“辨”。
⑨合和:和睦。
⑩敬:恭謹。
昊天:上天。
(11)“數法”句:意思是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制定曆法。
“數”,曆數,這裡指推定曆數。
“法”,法象,效法,這裡指觀察。
此句《尚書·堯典》作“曆象日月星辰”。
(12)敬授民時:慎重地教給民衆農事季節。
“授時”作用同于後世的頒行曆法,民衆據以安排農事,适時播種、收獲。
(13)敬道日出:恭敬地迎接日出。
因為三春主東,日出東方,所以,“敬道日出”即指迎接春季來臨。
(14)便程:分别次第,使做事有步驟。
“便”,通“辨”,别。
東作:指春天的農事。
(15)日中:指春分,這一天晝夜平分。
(16)星鳥:指星宿(xiù,秀)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
星宿是南方朱雀七宿的第四宿,所以稱星鳥。
按:二十八宿中的有些星宿是古人測定季節的觀測對象,此句的星鳥及下文的星火、星虛、星昴(miǎo,卯)即是。
(17)殷:正,推定。
中(zhòng,仲)春:即仲春,春季的第二個月,就是陰曆二月。
(18)析:分,分散,指分散勞作。
(19)字:生子。
微:通“尾”,交尾。
按:“字微”,《尚書·堯典》作“孳尾”。
(20)申:重複。
(21)南為:指夏天的農事。
“為”與“東作”的“作”同義。
(22)緻:求得,這裡指求得功效。
(23)日永:指夏至,這一天晝長夜短。
“永”,長。
(24)星火:指心宿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
心宿是東方蒼龍七宿中的第五宿,又叫大火。
(25)中夏:即仲夏,夏季的第二個月,就是陰曆五月。
(26)因:就,依靠,指就高處而居。
(27)希革:指夏季炎熱,鳥獸皮上一毛一羽稀少。
“希”,同“稀”。
“革”,獸皮。
(28)敬道日入:三秋主西,日入西方,所以,“敬道日入”即迎接秋季到來。
(29)西成:指秋天萬物長成。
(30)夜中:指秋分,這一天黑夜和白晝平分。
(31)星虛:指虛宿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
虛宿是北方玄武七宿的條四宿。
(32)中秋:即仲秋,秋季的第二個月,就是陰曆八月。
(33)夷易:平,平坦,這裡指遷回平地居住。
(34)毨(xiǎn,顯):指秋季鳥獸更生新一毛一。
(35)便在:這裡有認真過問的意思。
“在”,視,省視。
。
伏物:指冬季收藏貯存各種物資。
“伏”,藏。
(36)日短:指冬至,這一天晝短夜長。
(37)星昴:指昴宿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
昴宿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
(38)中冬:即仲冬,冬天的第二個月,就是陰曆十一月。
(39)燠:暖,熱,這裡指防寒取暖。
(40)氄(róng,榮):鳥獸細一軟而茂密的一毛一。
(41)“歲三百”句:大意是說按太陽曆計算,一年有366天(這是舉其成數,實際為365.2425日),按太陰曆計算,一個月有29.5306天,一年十二個月共354日(或355日),為了解決二者的矛盾就采取置閏月的辦法,使這兩個周期協調起來,使一年中的節氣與四季的實際氣候相符,以利生産。
我國古代的曆法都是陰陽合曆,但在堯的時代未必已認識到如此一精一确的程度。
“歲”,年,指太陽年。
(42)信:誠。
饬:通“敕”,告誡。
堯曰:“誰可順此事①?”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②。
”堯曰:“籲③!頑兇④,不用。
”堯又曰:“誰可者?”驩兜曰:“共工旁聚布功⑤,可用。
”堯曰:“共工善言,其用僻⑥,似恭漫天⑦,不可。
”堯又曰:“嗟,四嶽⑧,湯湯洪水滔天⑨,浩浩懷山襄陵⑩,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
堯曰:“鲧負命毀族(11),不可。
”嶽曰:“異哉(12),試不可用而已(13)。
”堯于是聽嶽用鲧。
九歲,功用不成(14)。
①順:繼承。
②嗣子:應該繼承父位之子。
開明:通達聰明。
③籲:歎詞,表示懷疑和不滿。
④頑兇:愚頑兇惡。
“兇”《尚書·堯典》作“訟”,意思是好争辯。
⑤旁聚:指廣泛聚集民衆。
“旁”,廣泛。
布:顯露,顯示。
⑥用僻:用心邪僻。
⑦漫:欺瞞,騙。
⑧四嶽:分掌四方的諸侯首領。
⑨湯(舊讀shāng,商)湯:水流盛大的樣子。
⑩懷:懷抱,這裡是包一皮一皮圍的意思。
襄:上漫,淹沒。
(11)負命:違背天命。
毀族:毀敗同族的人。
(12)異:舉,任用。
(13)已:停止,指罷免。
(14)功用:功業。
堯曰:“嗟!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①,踐朕位②?”嶽應曰:“鄙德忝帝位③。
”堯曰:“悉舉貴戚及疏遠隐匿者④。
”衆皆言于堯曰:“有矜在民間⑤,曰虞舜。
”堯曰:“然,朕聞之。
其何如?”嶽曰:“盲者子。
父頑,母嚚⑥,弟傲⑦,能和以孝,烝烝治⑧,不至一奸一⑨。
”堯曰:“吾其試哉。
“于是堯妻之二女⑩,觀其德于二女。
舜饬下二女于妫汭(11),如婦禮(12)。
堯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13),五典能從。
乃遍入百官(14),百官時序(15)。
賓于四門(16),四門穆穆(17),諸侯遠方賓皆敬。
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
堯以為聖(18),召舜曰:“女謀事至而言可績(19),三年矣。
女登帝位。
”舜讓于德不怿(20)。
正月上日(21),舜受終于文祖(22)。
文祖者,堯大祖也(23)。
①庸命:指順應天命。
“庸”同“用”。
②踐朕位:繼承我的帝位。
“朕”,我。
按:“朕”本為通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