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回 受主知三老承顧命 逢君惡八豎逞讒言
關燈
小
中
大
無妨。
”言至此,即袖出白金賞給,且語道,“聊以佐廉,不必廷謝,恐遭他人嫉忌呢。
”有功加賞,乃朝廷之大經,何必私自給與?孝宗此舉,未免失當。
珊嘗以老疾乞歸,孝宗不許,大夏代為申請,孝宗道:“卿代為乞休,想是由彼委托。
譬如主人留客,意誠語摯,客尚當為強留,戴卿獨未念朕情,不肯少留嗎?”也是意誠語摯。
大夏頓首代謝,趨出告珊。
珊感且泣道:“上意如此,珊當死是官了。
”到了弘治十八年,點明歲次,為孝宗壽終計數,與上文述成化二十三年事,同一筆法。
戶部主事李夢一陽一,上書指斥弊政,反複數萬言,内指外戚壽甯侯,尤為直言不諱。
壽甯侯張鶴齡,即日奏辯,并摘疏中陛下厚張氏語,誣夢一陽一讪皇後為張氏,罪應處斬。
孝宗留中未發。
後母金夫人,複入宮泣訴,不得已下夢一陽一獄。
金夫人尚籲請嚴刑,孝宗動怒,推案入内。
既而法司上陳谳案,請免加重罪,予杖示懲。
孝宗竟批示夢一陽一複職,罰俸三月。
越日,邀金夫人遊南宮,張後及二弟随侍,入宮筵宴,酒半酣,金夫人與張皇後皆入内更衣,孝宗獨召鶴齡入旁室,與他密語,左右不得與聞,但遙見鶴齡免冠頓首,大約是遭帝诘責,惶恐謝罪的緣故。
孝宗善于調停。
自是鶴齡兄弟,稍稍斂迹。
孝宗複召劉大夏議事,議畢,即問大夏道:“近日外議如何?”大夏道:“近釋主事李夢一陽一,中外歡呼,交頌聖德。
”孝宗道:“若輩欲杖斃夢一陽一,朕豈肯濫殺直臣,快他私憤麼!”大夏頓首道:“陛下此舉,便是德同堯舜了。
”未免近谀。
孝宗與張後,始終相一愛一,别無内一寵一,後生二子,長名厚照,次名厚炜,厚照以弘治五年,立為太子,厚炜封蔚王,生三歲而殇。
孝宗宵旰忘勞,自釋放夢一陽一後,僅曆二月,忽然得病,竟至大漸。
乃召閣臣劉健、李東一陽一、謝遷至乾清宮,面谕道:“朕承祖宗大統,在位十八年,今已三十六歲,不意二豎為災,病不能興,恐與諸先生輩,要長别了。
”健等叩首榻下道:“陛下萬壽無疆,怎得遽為此言?”孝宗歎息道:“修短有命,不能強延,惟諸先生輔導朕躬,朕意深感,今日與諸先生訣别,卻有一言相托。
”言至此,略作休息,複親握健手道:“朕蒙皇考厚恩,選張氏為皇後,生子厚照,立為皇儲,今已十五歲了,尚未選婚,社稷事重,可即令禮部舉行。
”健等唯唯應命。
孝宗又顧内臣道:“受遺旨。
”太監陳寬扶案,李璋捧筆硯,戴義就前書草,無非是大統相傳,應由太子嗣位等語。
書畢,呈孝宗親覽。
孝宗将遺诏付與閣臣,複語健等道:“東宮質頗聰穎,但年尚幼稚,一性一好逸樂,煩諸先生輔以正道,使為令主,朕死亦瞑目了。
”知子莫若父,後來武宗好遊,已伏此言。
健等又叩首道:“臣等敢不盡力。
”孝宗乃囑令退出。
翌日,召太子入,谕以法祖用賢,未幾遂崩。
又越日,太子厚照即位,是為武宗,以明年為正德元年。
是時太皇太後周氏已崩,崩于弘治十七年,此是補筆。
太後王氏尚存,乃尊太後為太皇太後,皇後張氏為太後,加大學士劉健,及李東一陽一、謝遷等為左柱國,以神機營中軍二司内官太監劉瑾,管五千營。
叙武宗即位,便提出劉瑾,為揭出首惡張本。
劉瑾本談氏子,幼自Yan,投入劉太監門下,冒姓劉氏,來意已是叵測。
得侍東宮。
武宗為太子時,已是一寵一愛一。
劉瑾複結了七個密友,便是馬永成、谷大用、魏彬、張永、邱聚、高鳳、羅祥七人,連劉瑾稱為八一黨一。
後又号作八虎。
這八人中,瑾尤狡狯,并且涉獵書籍,粗通掌故,七人才力不及,自然推他為首領了。
武宗居苫塊中,恰也不甚悲戚,隻與八人相依,暗圖快樂,所有應興應革的事情,概置勿問。
大學士劉健等,屢次上疏言事,終不見報。
健乃乞請罷職,才見有旨慰留。
兵部尚書劉大夏,吏部尚書馬文升,見八虎用事,料難挽回,各上章乞賜骸鼻,竟邀俞允。
兩人聯袂出都,會天大風雨,壞郊壇獸瓦,劉健、李東一陽一、謝遷,複聯名奏陳,曆數政令過失,并指斥宵小逢君,甚是痛切。
哪知複旨下來,隻淡淡的答了聞知兩字。
轉瞬間冊後夏氏,大婚期内,無人谏诤。
劉瑾與馬永成等,日進鷹犬歌舞角觗等戲,導帝遊行。
給事中陶諧,禦史趙佑等,看不過去,自然交章論劾。
原奏發下閣議,尚未禀複,戶部尚書韓文,與僚屬談及時弊,欷歔泣下,郎中李夢一陽一進言道:“公為國大臣,義同休戚。
徒泣何益!”文答道:“計将安出?”夢一陽一道:“近聞谏官交劾内侍,已下閣議,閣中元老尚多,勢必堅持原奏,公誠率諸大臣固争,去劉瑾輩,還是容易,此機不可輕失哩。
”文毅然道:“汝言甚是。
我年已老,一死報國便了。
”随命夢一陽一草奏。
稿成,更由文親自删改。
次日早朝,先于朝房内宣示九卿諸大臣,浼他一同署名,當由各官瞧着,略雲: 伏睹近日朝政益非,号令失當,中外皆言太監馬永成、谷大用、張永、羅祥、魏彬、邱聚、劉瑾、高鳳等,造作巧僞,一婬一蕩上心,擊球走馬,放鷹逐犬,俳優雜劇,錯陳于前,至導萬乘與外人交易,狎昵媟亵,無複禮體,日遊不足,夜以繼之,勞耗一精一神,虧損志德,此輩細人,惟知盅惑君上,以便己私,
”言至此,即袖出白金賞給,且語道,“聊以佐廉,不必廷謝,恐遭他人嫉忌呢。
”有功加賞,乃朝廷之大經,何必私自給與?孝宗此舉,未免失當。
珊嘗以老疾乞歸,孝宗不許,大夏代為申請,孝宗道:“卿代為乞休,想是由彼委托。
譬如主人留客,意誠語摯,客尚當為強留,戴卿獨未念朕情,不肯少留嗎?”也是意誠語摯。
大夏頓首代謝,趨出告珊。
珊感且泣道:“上意如此,珊當死是官了。
”到了弘治十八年,點明歲次,為孝宗壽終計數,與上文述成化二十三年事,同一筆法。
戶部主事李夢一陽一,上書指斥弊政,反複數萬言,内指外戚壽甯侯,尤為直言不諱。
壽甯侯張鶴齡,即日奏辯,并摘疏中陛下厚張氏語,誣夢一陽一讪皇後為張氏,罪應處斬。
孝宗留中未發。
後母金夫人,複入宮泣訴,不得已下夢一陽一獄。
金夫人尚籲請嚴刑,孝宗動怒,推案入内。
既而法司上陳谳案,請免加重罪,予杖示懲。
孝宗竟批示夢一陽一複職,罰俸三月。
越日,邀金夫人遊南宮,張後及二弟随侍,入宮筵宴,酒半酣,金夫人與張皇後皆入内更衣,孝宗獨召鶴齡入旁室,與他密語,左右不得與聞,但遙見鶴齡免冠頓首,大約是遭帝诘責,惶恐謝罪的緣故。
孝宗善于調停。
自是鶴齡兄弟,稍稍斂迹。
孝宗複召劉大夏議事,議畢,即問大夏道:“近日外議如何?”大夏道:“近釋主事李夢一陽一,中外歡呼,交頌聖德。
”孝宗道:“若輩欲杖斃夢一陽一,朕豈肯濫殺直臣,快他私憤麼!”大夏頓首道:“陛下此舉,便是德同堯舜了。
”未免近谀。
孝宗與張後,始終相一愛一,别無内一寵一,後生二子,長名厚照,次名厚炜,厚照以弘治五年,立為太子,厚炜封蔚王,生三歲而殇。
孝宗宵旰忘勞,自釋放夢一陽一後,僅曆二月,忽然得病,竟至大漸。
乃召閣臣劉健、李東一陽一、謝遷至乾清宮,面谕道:“朕承祖宗大統,在位十八年,今已三十六歲,不意二豎為災,病不能興,恐與諸先生輩,要長别了。
”健等叩首榻下道:“陛下萬壽無疆,怎得遽為此言?”孝宗歎息道:“修短有命,不能強延,惟諸先生輔導朕躬,朕意深感,今日與諸先生訣别,卻有一言相托。
”言至此,略作休息,複親握健手道:“朕蒙皇考厚恩,選張氏為皇後,生子厚照,立為皇儲,今已十五歲了,尚未選婚,社稷事重,可即令禮部舉行。
”健等唯唯應命。
孝宗又顧内臣道:“受遺旨。
”太監陳寬扶案,李璋捧筆硯,戴義就前書草,無非是大統相傳,應由太子嗣位等語。
書畢,呈孝宗親覽。
孝宗将遺诏付與閣臣,複語健等道:“東宮質頗聰穎,但年尚幼稚,一性一好逸樂,煩諸先生輔以正道,使為令主,朕死亦瞑目了。
”知子莫若父,後來武宗好遊,已伏此言。
健等又叩首道:“臣等敢不盡力。
”孝宗乃囑令退出。
翌日,召太子入,谕以法祖用賢,未幾遂崩。
又越日,太子厚照即位,是為武宗,以明年為正德元年。
是時太皇太後周氏已崩,崩于弘治十七年,此是補筆。
太後王氏尚存,乃尊太後為太皇太後,皇後張氏為太後,加大學士劉健,及李東一陽一、謝遷等為左柱國,以神機營中軍二司内官太監劉瑾,管五千營。
叙武宗即位,便提出劉瑾,為揭出首惡張本。
劉瑾本談氏子,幼自Yan,投入劉太監門下,冒姓劉氏,來意已是叵測。
得侍東宮。
武宗為太子時,已是一寵一愛一。
劉瑾複結了七個密友,便是馬永成、谷大用、魏彬、張永、邱聚、高鳳、羅祥七人,連劉瑾稱為八一黨一。
後又号作八虎。
這八人中,瑾尤狡狯,并且涉獵書籍,粗通掌故,七人才力不及,自然推他為首領了。
武宗居苫塊中,恰也不甚悲戚,隻與八人相依,暗圖快樂,所有應興應革的事情,概置勿問。
大學士劉健等,屢次上疏言事,終不見報。
健乃乞請罷職,才見有旨慰留。
兵部尚書劉大夏,吏部尚書馬文升,見八虎用事,料難挽回,各上章乞賜骸鼻,竟邀俞允。
兩人聯袂出都,會天大風雨,壞郊壇獸瓦,劉健、李東一陽一、謝遷,複聯名奏陳,曆數政令過失,并指斥宵小逢君,甚是痛切。
哪知複旨下來,隻淡淡的答了聞知兩字。
轉瞬間冊後夏氏,大婚期内,無人谏诤。
劉瑾與馬永成等,日進鷹犬歌舞角觗等戲,導帝遊行。
給事中陶諧,禦史趙佑等,看不過去,自然交章論劾。
原奏發下閣議,尚未禀複,戶部尚書韓文,與僚屬談及時弊,欷歔泣下,郎中李夢一陽一進言道:“公為國大臣,義同休戚。
徒泣何益!”文答道:“計将安出?”夢一陽一道:“近聞谏官交劾内侍,已下閣議,閣中元老尚多,勢必堅持原奏,公誠率諸大臣固争,去劉瑾輩,還是容易,此機不可輕失哩。
”文毅然道:“汝言甚是。
我年已老,一死報國便了。
”随命夢一陽一草奏。
稿成,更由文親自删改。
次日早朝,先于朝房内宣示九卿諸大臣,浼他一同署名,當由各官瞧着,略雲: 伏睹近日朝政益非,号令失當,中外皆言太監馬永成、谷大用、張永、羅祥、魏彬、邱聚、劉瑾、高鳳等,造作巧僞,一婬一蕩上心,擊球走馬,放鷹逐犬,俳優雜劇,錯陳于前,至導萬乘與外人交易,狎昵媟亵,無複禮體,日遊不足,夜以繼之,勞耗一精一神,虧損志德,此輩細人,惟知盅惑君上,以便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