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回 獻白雉罔上居功 驚赤血殺兒構獄
關燈
小
中
大
小皇帝二人,一概抹煞。
真是好計。
莽又諷示公卿,奏稱太皇太後春秋太高,不宜親省小事,此後惟封爵上聞,他事盡歸安漢公裁決。
太皇太後又複依議,于是朝中隻知有王莽,不知有漢天子了。
惟當時一班朝臣,偶有私議,謂平帝入嗣大統,本生母衛姬未得加封,不免向隅。
莽獨懲丁傅複轍,恐衛姬一入宮中,又要引進外家,幹預國政。
但若不加封衛姬,又未能塞住衆口,乃遣少傅甄豐,持冊至中山,封衛姬為中山孝王後,帝舅衛寶衛玄,爵關内侯,仍然留居中山,不得來京。
扶風功曹申屠剛,直言對策道:“嗣皇帝始免襁褓,便使至親分離,有傷慈孝,今宜迎入中山太後,使居别宮,使嗣皇帝得按時朝見,樂叙天倫,并召馮衛二族,平帝祖母馮婕妤,故雲馮衛二族。
選入執戟,親奉宿衛,免得另生他患。
”迎母則可,必召入外家宿衛,亦屬未善。
這數語最中莽忌,莽當然駁斥,因不欲自己出名,特請太皇太後下诏,斥責申屠剛僻經妄說,違背大義,因即放歸田裡。
恩歸自己,怨歸太後。
剛被黜歸還,有何人再敢多言? 越年二月,黃支國獻入犀牛,廷臣相率驚異,都稱黃支國在南海中,去京師三萬裡,向來未曾朝貢,今特獻犀牛,想來又是安漢公的威德。
正要上書獻谀,偏又接得越嶲郡奏報,說有黃龍出遊江中。
太師孔光,遂與新任大司徒馬宮,以及甄豐甄邯等三人,拟奉表稱瑞,歸德王莽。
旁有大司農孫寶說道:“周公上聖,召公大賢,彼此尚有龃龉,今無論遇着何事,都是異口同聲,難道近人,果勝過周召麼?”衆人聽了,莫不失色,甄邯遂口稱奉旨,暫令罷議。
其實犀牛入獻,也是買囑出來,黃龍遊江,未必果是真事。
邯本與莽同謀,自覺情虛,所以情願中止,但心中很仇視孫寶,不肯輕輕放過。
當下囑咐黨羽,陰伺孫寶過失。
适寶遣人迎接老母,并及妻子數人,母至中途,忽患老病,因折回弟家養疴,但遣妻子入都。
當有司直陳崇,查得此事,立上彈章,斥寶寵妻忘母。
莽即告知太皇太後,将寶免官。
大司空王崇,不願與群小聯絡,稱病乞歸。
當有诏書批準,令崇解職,改用甄豐為大司空。
光祿大夫龔勝,大中大夫邴漢,并皆辭官歸裡。
勝系楚人,節行并茂。
同郡人龔舍,與勝友善,勝嘗薦為谏大夫,舍不肯就征,再召拜光祿大夫,仍然不起,平居以魯詩教授生徒,年至六十八乃終,時人稱為兩龔。
邴漢系琅琊人,亦有清行。
兄子曼容,養志自修,為官不肯過六百石,稍有不合,當即辭歸,因此名望益隆,幾出漢右。
莽尚欲借此市恩,優禮送歸勝漢。
勝漢明知莽奸巧,表面上隻好道謝,兩袖清風,飄然自去。
擺脫名缰,莫如此策。
會當盛夏大旱,飛蝗為災,莽不能視作祥瑞,隻得派吏查勘,準備赈饑。
一面奏請太皇太後,宜衣缯減膳,表率萬民。
自己也戒殺除葷,連日茹素,且願出錢百萬,獻田三十頃,付諸大司農,助給災黎。
滿朝公卿,見莽如此慷慨,也不得不捐田助宅,充作災赈,共計有二百三十人。
但第一發起,總要算安漢公王莽,一班災民,仍說莽功德及人,莽又借着天災,得了一種大名。
處處使乖。
已而得雨經旬,群臣聯疏上陳,請太皇太後照常服食,又盛稱安漢公修德禳災,感格天心,果沛甘霖。
可巧匈奴有使人到來,入見王莽。
莽問及王昭君二女,是否俱存。
來使答言俱已适人,現并無恙,莽乘機說道:“王昭君系我朝遣嫁,既有二女遺傳,亦應使他入省外家,顧全親誼,煩汝轉告汝主便了!”來使唯唯受教,謝别而去。
過了月餘,匈奴單于囊知牙斯,竟依着莽意,特遣王昭君長女雲,曾号須蔔居次,入谒宮廷。
須蔔居次,見前文。
當由關吏飛章入報,莽聞信大悅,便令地方官好生接待,派妥吏護送來京。
及須蔔居次已到,莽即禀白太皇太後,說是匈奴遣女入侍,應該召見。
太皇太後聽着,也是心歡,立即傳見須蔔居次,須蔔居次雖是番裝,卻尚不脫遺傳性質,面貌頗肖王昭君,楚楚動人。
再加中朝言語,也有好幾句通曉,就是尋常禮節,亦約略能行,所以入見太皇太後,跪拜應對,大緻如儀。
太皇太後喜動慈顔,賜她旁坐,問過了許多說話,然後賜給衣飾等物,令她留住宮中。
須蔔居次生長朔方,所居所食,無非毳帳酪漿,此次得至皇宮中寄居數月,服羅绮,戴金珠,飽嘗天廚珍馐,有何不願?不過安漢公以下的走狗,又說得天花亂墜,歸德安漢公,能使外人悅服,遣女入侍。
就是太皇太後也道由莽德能及遠,上下被欺,莽計又被用着了。
時光易過,又是一年,須蔔居次懷念故鄉,懇請遣歸。
太皇太後卻不加阻,準令北返,臨行時複厚給賞賜。
須蔔居次拜舞而去。
平帝年僅一十二歲,情窦未開,但當須蔔居次來往時,見她語言舉動,半華半夷,很覺有些稀奇,所以每與相見,辄為注目。
莽又湊着機會,轉告太皇太後,應為平帝擇婚,太皇太後自無異議。
莽複采取古禮,謂宜援天子一娶十二女制度,方可多望生男,借廣繼嗣,當下诏令有司,選擇世家良女,造冊呈入。
有司領命,采選數日,已得了數十人,按年編次,呈将進去。
莽先行展閱,見他
真是好計。
莽又諷示公卿,奏稱太皇太後春秋太高,不宜親省小事,此後惟封爵上聞,他事盡歸安漢公裁決。
太皇太後又複依議,于是朝中隻知有王莽,不知有漢天子了。
惟當時一班朝臣,偶有私議,謂平帝入嗣大統,本生母衛姬未得加封,不免向隅。
莽獨懲丁傅複轍,恐衛姬一入宮中,又要引進外家,幹預國政。
但若不加封衛姬,又未能塞住衆口,乃遣少傅甄豐,持冊至中山,封衛姬為中山孝王後,帝舅衛寶衛玄,爵關内侯,仍然留居中山,不得來京。
扶風功曹申屠剛,直言對策道:“嗣皇帝始免襁褓,便使至親分離,有傷慈孝,今宜迎入中山太後,使居别宮,使嗣皇帝得按時朝見,樂叙天倫,并召馮衛二族,平帝祖母馮婕妤,故雲馮衛二族。
選入執戟,親奉宿衛,免得另生他患。
”迎母則可,必召入外家宿衛,亦屬未善。
這數語最中莽忌,莽當然駁斥,因不欲自己出名,特請太皇太後下诏,斥責申屠剛僻經妄說,違背大義,因即放歸田裡。
恩歸自己,怨歸太後。
剛被黜歸還,有何人再敢多言? 越年二月,黃支國獻入犀牛,廷臣相率驚異,都稱黃支國在南海中,去京師三萬裡,向來未曾朝貢,今特獻犀牛,想來又是安漢公的威德。
正要上書獻谀,偏又接得越嶲郡奏報,說有黃龍出遊江中。
太師孔光,遂與新任大司徒馬宮,以及甄豐甄邯等三人,拟奉表稱瑞,歸德王莽。
旁有大司農孫寶說道:“周公上聖,召公大賢,彼此尚有龃龉,今無論遇着何事,都是異口同聲,難道近人,果勝過周召麼?”衆人聽了,莫不失色,甄邯遂口稱奉旨,暫令罷議。
其實犀牛入獻,也是買囑出來,黃龍遊江,未必果是真事。
邯本與莽同謀,自覺情虛,所以情願中止,但心中很仇視孫寶,不肯輕輕放過。
當下囑咐黨羽,陰伺孫寶過失。
适寶遣人迎接老母,并及妻子數人,母至中途,忽患老病,因折回弟家養疴,但遣妻子入都。
當有司直陳崇,查得此事,立上彈章,斥寶寵妻忘母。
莽即告知太皇太後,将寶免官。
大司空王崇,不願與群小聯絡,稱病乞歸。
當有诏書批準,令崇解職,改用甄豐為大司空。
光祿大夫龔勝,大中大夫邴漢,并皆辭官歸裡。
勝系楚人,節行并茂。
同郡人龔舍,與勝友善,勝嘗薦為谏大夫,舍不肯就征,再召拜光祿大夫,仍然不起,平居以魯詩教授生徒,年至六十八乃終,時人稱為兩龔。
邴漢系琅琊人,亦有清行。
兄子曼容,養志自修,為官不肯過六百石,稍有不合,當即辭歸,因此名望益隆,幾出漢右。
莽尚欲借此市恩,優禮送歸勝漢。
勝漢明知莽奸巧,表面上隻好道謝,兩袖清風,飄然自去。
擺脫名缰,莫如此策。
會當盛夏大旱,飛蝗為災,莽不能視作祥瑞,隻得派吏查勘,準備赈饑。
一面奏請太皇太後,宜衣缯減膳,表率萬民。
自己也戒殺除葷,連日茹素,且願出錢百萬,獻田三十頃,付諸大司農,助給災黎。
滿朝公卿,見莽如此慷慨,也不得不捐田助宅,充作災赈,共計有二百三十人。
但第一發起,總要算安漢公王莽,一班災民,仍說莽功德及人,莽又借着天災,得了一種大名。
處處使乖。
已而得雨經旬,群臣聯疏上陳,請太皇太後照常服食,又盛稱安漢公修德禳災,感格天心,果沛甘霖。
可巧匈奴有使人到來,入見王莽。
莽問及王昭君二女,是否俱存。
來使答言俱已适人,現并無恙,莽乘機說道:“王昭君系我朝遣嫁,既有二女遺傳,亦應使他入省外家,顧全親誼,煩汝轉告汝主便了!”來使唯唯受教,謝别而去。
過了月餘,匈奴單于囊知牙斯,竟依着莽意,特遣王昭君長女雲,曾号須蔔居次,入谒宮廷。
須蔔居次,見前文。
當由關吏飛章入報,莽聞信大悅,便令地方官好生接待,派妥吏護送來京。
及須蔔居次已到,莽即禀白太皇太後,說是匈奴遣女入侍,應該召見。
太皇太後聽着,也是心歡,立即傳見須蔔居次,須蔔居次雖是番裝,卻尚不脫遺傳性質,面貌頗肖王昭君,楚楚動人。
再加中朝言語,也有好幾句通曉,就是尋常禮節,亦約略能行,所以入見太皇太後,跪拜應對,大緻如儀。
太皇太後喜動慈顔,賜她旁坐,問過了許多說話,然後賜給衣飾等物,令她留住宮中。
須蔔居次生長朔方,所居所食,無非毳帳酪漿,此次得至皇宮中寄居數月,服羅绮,戴金珠,飽嘗天廚珍馐,有何不願?不過安漢公以下的走狗,又說得天花亂墜,歸德安漢公,能使外人悅服,遣女入侍。
就是太皇太後也道由莽德能及遠,上下被欺,莽計又被用着了。
時光易過,又是一年,須蔔居次懷念故鄉,懇請遣歸。
太皇太後卻不加阻,準令北返,臨行時複厚給賞賜。
須蔔居次拜舞而去。
平帝年僅一十二歲,情窦未開,但當須蔔居次來往時,見她語言舉動,半華半夷,很覺有些稀奇,所以每與相見,辄為注目。
莽又湊着機會,轉告太皇太後,應為平帝擇婚,太皇太後自無異議。
莽複采取古禮,謂宜援天子一娶十二女制度,方可多望生男,借廣繼嗣,當下诏令有司,選擇世家良女,造冊呈入。
有司領命,采選數日,已得了數十人,按年編次,呈将進去。
莽先行展閱,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