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回 獻白雉罔上居功 驚赤血殺兒構獄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王莽既得專政,遂與太皇太後商議,迎立中山王箕子為嗣。
箕子為哀帝從弟,就是劉興嗣兒。
興母馮婕妤死後,箕子幸未連坐,仍襲王封。
當下派車騎将軍王舜,持節往迎。
舜系王音子,為莽從弟,太皇太後素來愛舜,故特使迎主立功。
舜奉命去訖,宮中無主,太皇太後又老,一切政令,全由莽獨斷獨行。
莽即将皇太後趙氏,貶為孝成皇後,皇後傅氏,逼令徙居桂宮。
趙太後的罪狀,是與女弟趙昭儀,專寵橫行,殘滅繼嗣。
傅後的罪狀,是縱令乃父傅晏,驕恣不道,未嘗谏阻。
罪案宣布以後,沒一人敢與反對。
莽索性追貶傅太後為定陶共王母,丁太後為丁姬,所有丁傅兩家的子弟,一律免官歸裡。
傅晏負罪尤甚,令與妻子同徙合浦,獨褒揚前大司馬傅喜,召入都中,位居特進,使奉朝請。
嗣複再廢傅太後趙皇後為庶人,二後皆憤恚自殺。
論起四後優劣,趙太後生前淫惡,該有此報,傅太後專擅過甚,也應有此,丁姬因哀帝入嗣,不過母以子貴,未聞幹政,傅後更無過失,就是傅晏擅權,也由哀帝主見,并非傅後從中請求。
王莽怎得不分皂白,一概貶黜?況莽系漢朝臣子,怎得擅貶母後,無論丁姬傅後,不應被貶,即如趙飛燕的淫惡,傅昭儀的專擅,罪有攸歸,也豈莽所得妄議!義正詞嚴。
太皇太後王氏,平時受着傅趙二後的惡氣,還道莽為己洩忿,暗地生歡。
那知莽已目無尊親,何事不可做得?履霜堅冰,由來者漸,奈何尚沾沾自喜呢!庸妪曉得甚麼? 莽既連貶四後,恣所欲為,惟見孔光曆相三朝,為太皇太後所敬重,不得不陽示尊崇。
實是喜他阿谀。
特引光女婿甄邯為侍中,兼奉車都尉。
凡朝右百僚,但為莽所不合,莽即羅織成罪,使甄邯赍着草案,往示孔光。
光不敢不依旨舉劾,莽便持光奏章,轉白太皇太後,無不邀允。
于是何武公孫祿,坐實互相标榜的罪名,一并免官,令武就國。
董宏子武,嗣爵高昌侯,坐父谄佞,褫奪侯爵。
關内侯張由,史太仆史立等,坐中山馮太後冤案,削職為民,充戍合浦。
紅陽侯王立,為莽諸父,成帝時遣令就國,哀帝時已召還京師,莽不免畏忌,又令孔光奏立前愆,請仍遣立就國。
太皇太後親弟,隻立一人,不願準奏。
又經莽從旁撺掇,謂不宜專顧私親,太皇太後無可奈何,隻好命立回國。
莽遂引用王舜王邑王商子。
為腹心,甄邯甄豐主彈擊,平晏平當子。
領機事,劉歆劉向子。
典文章,孫建為爪牙。
布置周密,一呼百諾,平時欲有所為,但教微露詞色,黨羽即希承意旨,列入奏章。
太皇太後有所褒獎,莽假意推讓,叩首泣辭。
其實是上欺姑母,下欺吏民,口是心非,自便私圖罷了。
大司空彭宣,見莽挾權自恣,不願在朝,遂上書乞休。
莽恨他無端求退,入白太後,策免宣官,令就長平封邑。
宣居長平四年,壽考終身。
就是傅喜奉诏入都,也覺得孤立可危,情願還國,莽亦許他歸去,亦得壽終。
莽因進左将軍王崇為大司空,崇為王吉孫,與王太後母弟王崇同名異人。
封扶平侯。
既而中山王箕子到來,由莽召集百官,奉着太皇太後诏命,擁他登基,改名為衎,是為平帝。
年隻九歲,不能親政,即由太皇太後臨朝。
莽居首輔,百官總己以聽。
奉葬哀帝于義陵,兼谥孝哀皇帝。
大司徒孔光,卻也内懷憂懼,上書求乞骸骨。
有诏徙光為帝太傅,兼給事中,掌領宿衛,供奉宮禁。
所有政治大權,盡歸莽手,與光無涉。
莽想權勢雖隆,功德未著,必須設一良法,方可籠絡人心。
躊躇數日,得了一策,暗使人至益州地方,囑令地方官吏,買通塞外蠻夷,叫他假稱越裳氏,獻入白雉。
地方官當即照辦。
平帝元始元年正月,塞外蠻人入都,說是越裳氏瞻仰天朝,特奉白雉上貢,莽即奏報太皇太後,将白雉薦諸宗廟。
從前周成王時代,越裳氏來朝重譯,也曾進獻白雉,莽欲自比周公,故特想出此法。
果然群臣仰承莽意,奏稱莽德及四夷,不讓周公旦。
公旦輔周有功,故稱周公,今大司馬莽安定漢朝,應加稱安漢公,增封食邑。
太皇太後當即依議,偏莽裝出許多做作,故意上表固辭,隻說臣與孔光王舜甄豐甄邯諸人,共定策迎立中山王,今請将孔光等叙功,臣莽不敢沐恩。
太皇太後得了莽奏,不免遲疑。
甄豐甄邯等急忙上書,謂莽功最大,不宜使落人後。
太皇太後乃谕莽毋辭。
莽再三推遜,定要讓與孔光等人,尋且稱疾不起。
太皇太後因封孔光為太師,王舜為太保,甄豐為少傅,甄邯為承安侯,然後乃頒诏召莽,入朝受賞。
莽尚托病不至,真會裝刁。
再經群臣申請封莽,即日下诏,令莽為太傅,賜号安漢公,加封食邑二萬八千戶,莽始出受官爵名号,但将封邑讓還。
且為東平王雲伸冤,使雲子開明為東平王,奉雲祭祀。
又立中山王宇孫桃鄉侯子成都,為中山王,奉中山王劉興祭祀。
再封宣帝耳孫三十六人,皆為列侯。
此外王侯等無子有孫,或為同産兄弟子,皆得立為嗣,承襲官爵,皇族因罪被廢,許複屬籍,官吏年老緻仕,仍給舊俸三分之一,贍養終身,下至庶民鳏寡,無不周恤。
如此種種恩施,統由王莽創議施行,好教朝野上下,交口稱頌,都說是安漢公的仁慈,把老太後
箕子為哀帝從弟,就是劉興嗣兒。
興母馮婕妤死後,箕子幸未連坐,仍襲王封。
當下派車騎将軍王舜,持節往迎。
舜系王音子,為莽從弟,太皇太後素來愛舜,故特使迎主立功。
舜奉命去訖,宮中無主,太皇太後又老,一切政令,全由莽獨斷獨行。
莽即将皇太後趙氏,貶為孝成皇後,皇後傅氏,逼令徙居桂宮。
趙太後的罪狀,是與女弟趙昭儀,專寵橫行,殘滅繼嗣。
傅後的罪狀,是縱令乃父傅晏,驕恣不道,未嘗谏阻。
罪案宣布以後,沒一人敢與反對。
莽索性追貶傅太後為定陶共王母,丁太後為丁姬,所有丁傅兩家的子弟,一律免官歸裡。
傅晏負罪尤甚,令與妻子同徙合浦,獨褒揚前大司馬傅喜,召入都中,位居特進,使奉朝請。
嗣複再廢傅太後趙皇後為庶人,二後皆憤恚自殺。
論起四後優劣,趙太後生前淫惡,該有此報,傅太後專擅過甚,也應有此,丁姬因哀帝入嗣,不過母以子貴,未聞幹政,傅後更無過失,就是傅晏擅權,也由哀帝主見,并非傅後從中請求。
王莽怎得不分皂白,一概貶黜?況莽系漢朝臣子,怎得擅貶母後,無論丁姬傅後,不應被貶,即如趙飛燕的淫惡,傅昭儀的專擅,罪有攸歸,也豈莽所得妄議!義正詞嚴。
太皇太後王氏,平時受着傅趙二後的惡氣,還道莽為己洩忿,暗地生歡。
那知莽已目無尊親,何事不可做得?履霜堅冰,由來者漸,奈何尚沾沾自喜呢!庸妪曉得甚麼? 莽既連貶四後,恣所欲為,惟見孔光曆相三朝,為太皇太後所敬重,不得不陽示尊崇。
實是喜他阿谀。
特引光女婿甄邯為侍中,兼奉車都尉。
凡朝右百僚,但為莽所不合,莽即羅織成罪,使甄邯赍着草案,往示孔光。
光不敢不依旨舉劾,莽便持光奏章,轉白太皇太後,無不邀允。
于是何武公孫祿,坐實互相标榜的罪名,一并免官,令武就國。
董宏子武,嗣爵高昌侯,坐父谄佞,褫奪侯爵。
關内侯張由,史太仆史立等,坐中山馮太後冤案,削職為民,充戍合浦。
紅陽侯王立,為莽諸父,成帝時遣令就國,哀帝時已召還京師,莽不免畏忌,又令孔光奏立前愆,請仍遣立就國。
太皇太後親弟,隻立一人,不願準奏。
又經莽從旁撺掇,謂不宜專顧私親,太皇太後無可奈何,隻好命立回國。
莽遂引用王舜王邑王商子。
為腹心,甄邯甄豐主彈擊,平晏平當子。
領機事,劉歆劉向子。
典文章,孫建為爪牙。
布置周密,一呼百諾,平時欲有所為,但教微露詞色,黨羽即希承意旨,列入奏章。
太皇太後有所褒獎,莽假意推讓,叩首泣辭。
其實是上欺姑母,下欺吏民,口是心非,自便私圖罷了。
大司空彭宣,見莽挾權自恣,不願在朝,遂上書乞休。
莽恨他無端求退,入白太後,策免宣官,令就長平封邑。
宣居長平四年,壽考終身。
就是傅喜奉诏入都,也覺得孤立可危,情願還國,莽亦許他歸去,亦得壽終。
莽因進左将軍王崇為大司空,崇為王吉孫,與王太後母弟王崇同名異人。
封扶平侯。
既而中山王箕子到來,由莽召集百官,奉着太皇太後诏命,擁他登基,改名為衎,是為平帝。
年隻九歲,不能親政,即由太皇太後臨朝。
莽居首輔,百官總己以聽。
奉葬哀帝于義陵,兼谥孝哀皇帝。
大司徒孔光,卻也内懷憂懼,上書求乞骸骨。
有诏徙光為帝太傅,兼給事中,掌領宿衛,供奉宮禁。
所有政治大權,盡歸莽手,與光無涉。
莽想權勢雖隆,功德未著,必須設一良法,方可籠絡人心。
躊躇數日,得了一策,暗使人至益州地方,囑令地方官吏,買通塞外蠻夷,叫他假稱越裳氏,獻入白雉。
地方官當即照辦。
平帝元始元年正月,塞外蠻人入都,說是越裳氏瞻仰天朝,特奉白雉上貢,莽即奏報太皇太後,将白雉薦諸宗廟。
從前周成王時代,越裳氏來朝重譯,也曾進獻白雉,莽欲自比周公,故特想出此法。
果然群臣仰承莽意,奏稱莽德及四夷,不讓周公旦。
公旦輔周有功,故稱周公,今大司馬莽安定漢朝,應加稱安漢公,增封食邑。
太皇太後當即依議,偏莽裝出許多做作,故意上表固辭,隻說臣與孔光王舜甄豐甄邯諸人,共定策迎立中山王,今請将孔光等叙功,臣莽不敢沐恩。
太皇太後得了莽奏,不免遲疑。
甄豐甄邯等急忙上書,謂莽功最大,不宜使落人後。
太皇太後乃谕莽毋辭。
莽再三推遜,定要讓與孔光等人,尋且稱疾不起。
太皇太後因封孔光為太師,王舜為太保,甄豐為少傅,甄邯為承安侯,然後乃頒诏召莽,入朝受賞。
莽尚托病不至,真會裝刁。
再經群臣申請封莽,即日下诏,令莽為太傅,賜号安漢公,加封食邑二萬八千戶,莽始出受官爵名号,但将封邑讓還。
且為東平王雲伸冤,使雲子開明為東平王,奉雲祭祀。
又立中山王宇孫桃鄉侯子成都,為中山王,奉中山王劉興祭祀。
再封宣帝耳孫三十六人,皆為列侯。
此外王侯等無子有孫,或為同産兄弟子,皆得立為嗣,承襲官爵,皇族因罪被廢,許複屬籍,官吏年老緻仕,仍給舊俸三分之一,贍養終身,下至庶民鳏寡,無不周恤。
如此種種恩施,統由王莽創議施行,好教朝野上下,交口稱頌,都說是安漢公的仁慈,把老太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