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九流混混

關燈
何不對?” “何止不對,簡直錯得離譜!”沈野微微一笑:‘在這個年頭,尤其是在府城,鬼才要聽那些黃冠體勸世文一類玩意,那玩意已經過時啦!” ‘您是說……” “目前流行時興的,是改編元曲,花間月下,才子佳人,鴛鴦蝴蝶,或者悱恻纏綿等市井小曲。

     那些有益世道人心的勸世文,隻能在窮鄉僻壤騙人僞善,一天賺不了十來文。

     至于詞牌,由于陳義過高,一百個人中有九十九個半會感到乏味無趣,他父女能靠那些東西糊口?” “好啦好啦,沈公子,不知您是諷刺朝政呢?抑或是罵這個世界?我想這位沈兄台不會像您一樣嘲世。

    咱們就請他們父女獻獻絕藝!” 沈仲義睜着那雙本無表情的老眼:“不知各位大爺喜歡那一類詞牌?” “沈兄台,賢父女今天可碰上知音了!剛才兄合吟唱時,高聲叫好的就是這位沈公子,就請沈公子點吧!” 沈野不便推辭:“重九将屆,就請老丈唱一首應景的詞牌吧! 沈仲義低聲吩咐女兒幾句,以左臂夾着漁鼓,等其女用指尖挑出一個音符後,雙掌拍出了一陣低沉蒼涼的聲音,此刻急驟的弦聲亦已響起,變成了奇妙的合奏。

     按樂理來說,鼓隻能配音而不能主奏,但這位沈仲義卻能與琵琶演出合奏,可見工夫之高。

     沈纖纖輕啟朱唇,和着弦鼓節奏吟唱 “天邊金掌落成露,雲随雁字長,綠杯紅袖趁重陽,人情似故鄉。

     蘭佩紫,菊簪黃,殷勤理舊狂。

     欲将沉醉換悲涼,清歌莫斷腸!” 第二遍由沈仲義主唱,沈纖纖合音……。

     最後變成父女接唱…… 此詞是雙調,平聲韻。

    父女兩人的合音與接唱更能顯出詞的特殊韻味,堪稱創世之作。

     弦鼓與吟唱已歇,餘音卻袅袅不絕……。

     總督與都指揮使首先鼓掌起來,兩位如夫人、擎天杵及那位冷豔的白衣女郎的表情,仿佛如醉如癡. “好!太好了!晏幾道這首阮郎歸,被賢父女的高絕的手法與吟唱的技巧發揮得淋漓盡緻!”總督由衷的誇贊: “在下雖識詞面的大意,卻不悉該詞背景的旨意,賢父女既能藉演奏與吟唱的技巧傳情達意,敢情一并為我等解釋一下該詞的精義如何?” “小人父女學的隻是彈唱技巧,對該詞亦僅略悉詞面的大意而已,何敢班門弄斧“這位沈公子既稱知音,必然深悉精義,小人鬥膽請沈公子闡釋為妥。

    ”沈仲義謙辭,并将皮球踢給沈野。

     “對,對.我怎麼忘了沈公子呢!沈公子在家鄉不但具有秀才身份,而且還中過舉呢,那就有勞沈公子了。

    ”總督仿佛恍然大悟,含笑地望着沈野.沈野不由暗中罵了聲老狐狸,也搞不懂總督的葫蘆裡賣的是什麼野藥,不由恨恨地瞪了他一眼。

     眼看在場的人都以熱切期待的目光看着他,又見總督對他施眼色,曉得無法再推辭了。

     “老丈與這位李爺既然藏鋒不露,在下隻好獻醜了。

    ”他輕咳了一下清清嗓子:“在未闡釋該詞以前,應該先說明作者的背景。

     晏幾道一生大緻可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時期是在他父親(晏殊)當政的時候,過的是閑适豪華日子。

     後來因好友鄭俠事故人獄,雖獲釋放,但家道日漸中落,生活艱難,故舊凋零,心情也急劇轉變,反映在詞中的風格,遂從華貴風流轉變為沉夢悲涼。

     該詞牌阮郎歸用阮肇人天台山采藥,遇到顔容絕色的仙女故事為題,是曼幾道後期作品。

     上半首句‘天邊金掌露成霜’推出一種高而寒的景象。

     第二句‘去随雁字長’則形成靜中有動的書面,自然美妙。

     作者有“綠酒”助興,更有“佳人”作伴,趁着重陽良辰,眺望暇思,天高雲長,人情溫暖,一切有如身在故鄉似的。

     這‘人情似故鄉’一句,語淡而情味深濃,似有‘此中樂,不離鄉’之意,又似乎因一切美好似故鄉,更思更想了。

     下半‘蘭佩紫’菊簪黃’兩句,寫得興緻勃勃,熱情奔放,接下來‘殷勤理舊狂’三句合起來,含有三層意思;‘狂’指作者平日“一肚子不合時宜’-也即所謂不合潮流的言論行為,向來如此。

     此狂為時已久,故稱‘舊狂’,這是第-層意思。

     ‘理’指正視它,重溫它,這是第二層意思。

     一不僅要‘理’,而且要‘殷勤’地來理,這是第三層意思。

     這‘殷勤理舊狂’,似乎在說明作者心中那份‘狂’沒法抑止沒法融消,甚至也沒人能了解。

     作者禀承着超逸的才華,加上天生的癡情,用一種較高的水準來品人論世與評鑒他人的作品,世人都不如晏幾道之意,他也難稱世人之心。

     那份‘高處不勝寒’的孤獨感正襲擊着他,他獨自承受着似乎承受太多了。

    平日表面的歡娛,抵不了他升自内心的悲涼 于是‘欲将沉醉換悲涼’,用深沉的一醉來替換心中的的悲傷凄涼。

    能嗎? 因此,他仍聽得見清妙的歌聲,而卻感到那歌聲太哀傷,于是乎委婉地請求:‘清歌莫斷腸’,又似乎像接近忿怒的呐喊‘你們不要再唱了,不要再唱這種令人斷腸的歌了’,又似乎是獨自默默地哀鳴:“因為我的悲涼已達到承受的極限,推不開,抛不掉我随不了哪!’這‘莫斷腸’三字,着着實實地令作者不得不斷腸啊! 沈野以上内涵釋義,聽得衆人如癡如醉,目瞪口呆.“高明高明!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總督驚歎地道。

     他是朝廷中有名的儒将,文學造詣當然是一流的,沈仲義父女雖是僞裝賣唱的,如果沒有充份的常識與文學底子,怎敢從事這一行?沈野的闡釋确令他們心服口服。

     “全詞的起承轉折有何特殊之處,它的結句又有何特點?亦請公子一并賜示如何?”總督态度十分誠懇地請教。

     “這個問題,老丈賢父女業已說過了,在下不敢掠人之美!” 沈野淡淡一笑。

     “沈公子,小人父女何曾說過?”沈仲義不解地問。

     衆人也聽得一頭霧水.怔怔地看着沈野。

     “怎麼說?”總督與沈仲義不由異口同聲問道。

     沈野笑道:“全詞上半情景美妙溫馨、灑脫,樂富就溫柔輕快。

     下半‘蘭佩紫,蘿簪黃’兩句極寫少年的狂氣,樂富就急驟高亢;至一轉折往後下半,樂當則變為沉夢、低回,聞之令人心酸,這豈不是賢父女早就“說”過了嗎?在下怎敢掠人之美呢。

    ” 他解開了衆人的疑惑:“另外有點補充,在下覺得‘欲将沉醉換悲涼一句,似為上句‘殷勤理舊狂’的注腳。

     清歌莫斷腸’一句含有不盡之意,此詞沉着穩重,得此一句作結,便覺全詞空靈.’ 話又說回來,小晏神仙中人,獨到之處,豈是凡人肉眼所能見及的,吾人不妨試着以慧心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