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追尋太乙神鈎史

關燈
,恰巧又逢桂知府夫人五十大慶,因而桂知府傳下話來,停船一天,并從岸上叫來豐盛酒席,犒勞镖客。

    孫仲武席上多飲了幾杯,趁着酒興,上岸閑逛,信步而行,隻見一片空場之上,人頭擠動,走至跟前,伸頭一看,原是一處走江湖賣藝的場子。

     賣藝的看上去是父女兩個。

    老的須眉半白,卻是精神矍铄,兩面太陽穴微微隆起,落在行家眼中,一望而知内功深湛。

    那姑娘約有二十年紀,同身鑲銀邊的青緞褂褡,一根油松大辮,直垂到腰下,長眉入鬃,腰肢婀娜,胸前微微隆起,已不像個未出閣的閨女,眼下有幾點雀斑,越發添了一股少婦風韻,孫仲武這一看就看直了眼。

     這時父女倆剛練完一套單刀對雙鞭,老者一攏單刀,抱拳打了個羅圈揖,門中說道:“在下年衰力邁,手下荒疏。

    實在見笑大方,幾手粗拳笨腳,拿出來獻醜,亦無非抛磚引玉,志在會友,哪位有興,願意下場消遣,在下奉陪。

    隻是雞肋不足以當尊拳,還盼手下留情才好!” 這幾句話說得文绉绉的,有人尚未聽懂,有人情知不是好相與,不敢下場。

    因此好久無人響應,眼看局面要冷落消散,老者隻好回頭叫道:“孩子,咱們爺兒倆再練一套什麼,孝敬各位爺們。

    ” 青衣姑娘一聽這話,走過來跟她父親低低說了幾句。

    老者遂即高聲說道:“我這孩子,願意練一套白鶴拳,請各位指教。

    ” 孫仲武一聽說要練白鶴拳,心想倒要仔細看看。

    原來白鶴拳為華山大悲庵優夷師太所獨創,優夷師太與孫仲武的師父,衡州名武師揚圭白是嫡親的姑表姐弟,以此淵源,孫仲武也精通白鶴拳法,因而注上了意。

     那青衣姑娘,輕舒粉拳,一招一式,比劃開來,倒也頗有路數,練到第二十四招,孫仲武喝一聲:“好一招,老熊當道!” 姑娘臉一紅,一雙俏眼,瞄了孫仲武一下,收拳跳到一旁,大概她也知道這一招練漏了,喝彩的人喝的是倒彩,可不是好意。

     老者自然也知道毛病出在何處,趕緊站出來看着孫仲武說道:“這下可碰着大行家了。

    這位客官,何不下場玩玩,讓在下領教幾招。

    ” 孫仲武還未開腔,看熱鬧的人先自鼓噪叫好。

    孫仲武年輕好勝,不由得有些得意,一挪身子,觀衆馬上讓開一條路,容他走到場中,抱拳說道:“我陪這位姑娘走趟折鶴拳可使得?” 老者一聽,面有難色,卻又不好拒絕。

    這時觀衆一聽這年輕人要跟女人過招,越發起開,老者無可奈何,隻好看看他女兒,似在微求她的意見。

     那姑娘長眉微揚,俏步走到場中說:“好吧,我就請這位爺指點指點。

    ” 孫仲武微微一笑,道聲:“請!”拉開門戶,靜候對方進招。

     姑娘也不多說,進身遞招,兩人鬥在一起,三五招過去,孫仲武才知道這姑娘未可輕敵,不過女孩兒家到底柔弱,輕靈有餘,勁道不足,于是處處退讓,其情形恍如師兄給師妹喂招一般。

     那姑娘有些嗔意,冷冷的說道:“喂,你倒是拿出你的本事來嘛!” 孫仲武微笑不語。

    存心要把站娘累得下不了台。

    果不其然,不一會姑娘已微微見汗,雙頰鮮紅,越顯得嬌豔動人。

     這孫仲武如果見好便收,就一點麻煩沒有,千不該萬不該,起了輕薄之心,把一招“跳擲雙丸”,變化着使用,不沖拳而伸掌,不取雙肩而取姑娘的雙峰,饒是姑娘閃得快,還是讓孫仲武在胸前抹了一把。

     觀衆鼓掌大笑,姑娘臉上立時變了色,跳到兵器架旁,抽出單刀,便要拼命。

    霎時間,場子大亂,孫仲武一看闖了禍,趁機溜之大吉。

     回到船上,酒意已消,回想起來,自己也深覺孟浪。

    其時這段新聞已一傳十、十傳百,傳到了陶世泉耳朵裡,一想白鶴拳隻有孫仲武會練,叫來一問,果是孫仲武幹的好事,當時狠狠責備了一頓,事情也就過去。

     不想第二天開船之時,才發現插在船頭上的大元镖局镖旗,竟已不翼而飛,桅杆上有人插刀留柬,限陶世泉帶同孫仲武,在十天以後了的原地陪罪,取回镖旗,如果到期不來,就要火焚镖旗。

     幹镖局子的在刀尖上讨生活,幾十年修為,就在那面镖旗上,因此丢镖旗為奇恥大辱。

    當下陶世泉又氣又急,趕緊叫人去找那賣藝的父女,卻已不知去向,有心暫時不走,先把這擋子麻煩料理了再說,又怕江湖上的勾當,跟官府說不清楚,再則桂知府克期赴任,也勢難停留,想來想去,隻有自已仍然護船東下,一面叫孫仲武星夜趕奔長安安平镖局,邀請八拜之交的“銀槍神臂”胡勝魁前來,代為主持讨還镖旗的大事。

     孫仲武一看禍從自己身上起,内心之着急,比陶世泉有過之無不及。

    一路尋思,胡勝魁的交遊和功夫,跟自己掌櫃的,不相上下,也不見得有多大辦法。

    那賣藝的父女,插刀留柬以後,竟自避而不見,一定是去約請高手,到期硬加折辱,不要說陶世泉當衆陪罪,就是自己有心道歉,說來說去,總是大元镖局丢人,名頭一倒,在江湖上還混的什麼?買賣固然要歇,陶掌櫃的一世英名就完了。

     因此,一路之上,越想越煩。

    這天到了龍駒寨,在同德樓暫時歇歇腳,進點飲食,準備連夜趕奔長安,不想巧遇丁四,道出名震武林的蓋世高手,“九指神偷”的名頭,頓覺如絕處逢生,這才不顧一切,前來跪求。

     侯陵聽孫仲武叙完經過,覺得這實在不是什麼大小了的深仇切恨,如果因此而害得陶世泉折了買賣,似也過分,便準備伸手管這檔子閑事。

     不過所顧慮者,時不我待,離冬至之期僅有半個月,而老洞口十天之約卻還有七天,即使順順當當了結了大元镖局的麻煩,從老河口趕到伏牛山隻有八天的時間,何況還有諸葛玉堂在廬氏懸等着,這一繞道,更覺時間不夠。

     侯陵盡自沉思,孫仲武則誤會他不肯援救,幾乎又要跪求,侯陵一看這情形,想出一條計策,問孫仲武道:“你看那老頭子有多大年紀?确有相當内功?” 孫仲武恭恭敬敬答道:“年紀弟子不大看得準,總在六十上下。

    内功甚深,則是一定的,弟子不會看走眼。

    ” 侯陵點頭說道:“照這一說,他那老頭子該知道我這老頭子的字号。

    這樣吧,我拿一件東西去換你的镖旗,他那老頭子必得賣我這老頭子的老面子。

    ” 丁四一聽侯老俠,滿口的“老頭子”、“老面子”,如繞口令般惹人發笑。

    孫仲武卻是笑意全無,不知道侯老俠會拿出什麼法寶來,萬一不靈,可非兒戲,這樣想着,不免又上了一層心事。

     這時侯陵已從床頭提起一個包裹,解開一半,往裡伸手一掏,取出一個長約尺二,寬約五寸的長方形犀牛皮套,形式甚為古樸高雅。

    皮套上有搭蓋锃瓣,往外一掀,陡覺一樓銀光,耀眼生花。

     侯陵向丁四說道:“丁司務,你行走江湖多年.諒來見聞得不少,可識這件兵刃?” 說着,已從犀牛皮套巾取出一件兵刃,寒光閃閃,簇簇生新,乃是一把銀鈎,但與一般護手鈎的形式,大不相同。

    這把銀鈎,形如乙字,象牙手柄,雕镂極精,鈎身又非一般精鐵鑄成,共分七節,機括相連,最後一節刃尖,長約二寸有奇,鋒利異常。

     丁四一見,大睜兩眼,看了半天才欣然說道:“今天我可算開了眼了,久聞侯老俠的‘太乙神鈎’貴重非凡,真真名不虛傳。

    ” 侯老俠微微透着得意,笑道:“這把鈎,是我與天山奇俠步虛子,采集萬年寒鐵,整整琢磨了三年,方才打成。

    平生也不過用過五次,最後一次出手到現在也快二十年了。

    ” 丁四忙道:“那是武林前輩都知道的,泰山絕頂,‘太乙神鈎獨鬥天下七大劍’,七大劍客沒有一個占得了你老人家的便宜。

    ” “太乙神鈎獨鬥天下七大劍”,是侯陵平生最得意之舉,這一聽丁四提了起來,不由得眉開眼笑。

    大凡奇才異士,寶貴榮利,都能看得極淡,獨獨一個“名”字最頂真,若是喜遇知音,搔着癢處,更是陪上性命都心甘情願。

    這侯老俠,縱橫江湖數十年,獨來獨往,有時不免寂莫,今天見丁四居然識貨,大為高興,連帶孫仲武也生了好感,可見世上機會二字,确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這時丁四又問道:“侯老俠,可是想拿你老人家的寶貝去換大元镖局的镖旗?” 侯陵道:“正是想拿‘太乙神鈎’去換镖旗,你看可使得?” 丁四一個镖局小夥計,侯老俠居然問起他的意見來,怎不受寵若驚?站在當地,一拍巴掌大聲說道:“孫二爺,你的造化來了,侯老俠這麼大面子!趕明幾個陶掌櫃打安陸回來,你可别忘了跟他提,這全是我丁四引見的功勞。

    ” 孫仲武在一旁已聚精會神聽了半天,讓丁四這一提醒,趕緊躬身說道;“老前輩的大恩大德,弟子和敝東陶世泉,—輩子都忘不了。

    隻是‘太乙神鈎’名貴異常,如何換法?還請老前輩賜肯。

    ” 侯陵稍一沉吟答道:“如果他肯換,叫他報個萬兒,等我閑一閑,自會找他去要。

    ” 孫仲武又道:“萬一……” 侯陵見他遲疑不語,催問道:“還有什麼為難?” 孫仲武陪笑道:“隻怕對手也像弟子那天在同德樓一樣,有眼不識泰山,萬一竟不知‘太乙神鈎’的來曆,弟子又該如何?” 侯陵接着就道:“如果他真不知道江湖上有我侯陵這—号,自然也不懂‘太乙神鈎’的妙用,你就跟他動手硬奪,不就完了?” 孫仲武尚未聽懂侯老俠的話,丁四卻已聽出,侯老俠許孫仲武用“太乙神鈎”跟人過招。

    當節插言道:“真個的,隻聽說‘太乙神鈎’神妙莫測,到底招數怎麼樣的精奇?你老人家索性露一手,讓我們也開開眼界。

    ” 侯陵答道:“使得。

    ”然後又向孫仲武道:“把你的兵刃取來!” 這孫仲武一聽蓋世奇俠,要跟他過招,不由得喜出望外,忙不疊應了一聲,迳自出房去取他的兵刃。

     侯陵推窗一望,把“太乙神鈎”收入皮套,說道:“咱們找塊空曠地方玩去,别在這兒動刀舞槍,驚動閑人。

    ” 不到一會,孫仲武拿着那個長條形包裹過來,三人一齊出店,過了鎮甸,放開腳程,侯老俠因孫仲武、丁四功夫尚淺,不過施展五成輕功,孫仲武勉強跟随,丁四可累得氣喘籲籲,還是緊趕不上。

     跑出十裡以外,江邊一個山坡之下,四野無人,月色如水,侯老俠先自站定,孫仲武接踵而至,又等了一會,丁四才到。

     侯老俠取出“太乙神鈎”,提在手中,孫仲武也解開包裹,内中一把瑣鐵雁翎刀,捧在手中,肅然侍立。

     侯老俠道:“你是衡州楊圭白門下?” 孫仲武躬身道:“是。

    ” 侯老俠點點頭道:“楊圭白的一百路北鬥七星刀,确有獨到之處,你盡量施展吧!不必顧忌。

    ” 孫仲武答道:“求老前輩訓誨。

    ” 說完,橫刀當胸,左手二指,微搭刀尖,右足後退一步,把頭低下,作一獻刀之勢,乃是武林中極為隆重的敬禮。

     侯陵輩分雖尊,也不得不趕緊還禮。

     孫仲武一撤刀,說聲:“請接招。

    ”一招“鬥轉參橫”,斜着直劈侯老俠右肩。

     侯陵視如無見,等刀鋒快到,身形與左手完全不動,右手快如閃電般往上一提一轉,鈎彎向下去套刀鋒。

     孫仲武知道這要一套上他的雁翎刀,一扭一絞,兵刃非出手不可,趕緊撤力,卻不往回收,空中就勢一轉,一招“流星飛墜”,砍向侯老俠的左足。

     侯陵道聲:“好!”滑步避過。

     孫仲武早有準備,手腕一翻,刀鋒向上,一招“倒貫長江”,由下而上,直往侯老俠腹胸之間劃來,招術淩厲險惡,确屬不凡。

     侯老俠微微一笑,不封不避,起手中鈎猛然往下拍擊。

     孫仲武一見大驚,因為刃薄如紙,這要硬碰一下,刀鋒就得缺口,趕緊一扭手腕,刀鋒向左,就這一慢之間,太乙鈎已經壓在刀上,孫仲武隻覺虎口一震,奮起全力,往上硬擡。

     侯老俠隻用了六成力量,就将孫仲武的雁翎刀壓住,不上不下,僵在空中,等孫仲武緩一緩氣,侯老俠便輕喝道:“看仔細了!” 說着,孫仲武陡覺刀上壓力減消,但還來不及容他撤招,太乙鈎又是狠命一擊,雁翎刀蕩開一邊,大駭之下,隻有急步後退。

     可煞作怪,就這霎那間,侯老佛手中的“太乙神鈎”,竟已變成二尺長一把魚腸短劍,劍尖正指他的咽喉。

     孫仲武吓出一身冷汗。

     那侯陵一笑收鈎,說道:“你來看!” 原來這就是“太乙神鈎”的妙用,手柄之上,另有機括,輕輕一按,七節太乙鈎自動伸直。

    便可當劍使用,及至以劍法過招之時,又可化劍為鈎,纏脫敵人兵器。

    這忽鈎忽劍的招數,獨創一格,運用之妙,真有鬼神莫測之機,因此侯老俠深為自矜,輕易不露,就這一鱗半爪,孫仲武已覺受益不淺。

     侯老俠笑道:“你該明白了吧!” 孫仲武佩服得五體投地,笑道:“者前輩所賜,真是太厚了。

    ” 侯陵收起笑容,正色答道:“剛才這一招,化鈎為劍,名為‘鬼見愁’,太過狠辣。

    我可不許你傷人,隻可用來叫人就範,若是不聽我的話,嘿嘿!” 侯老俠用意盡在這“嘿嘿”兩聲之中。

     吓得孫仲武連稱:“弟子不敢!” 當夜回到招寶棧,孫仲武喜心翻倒,将“太乙神鈎”看一看,想一想,又收起來,睡不到一會兒,又拿出來賞玩二遍。

    折騰了一宵,幾乎沒有阖眼。

     第二天一早,恭送侯老俠動身。

    臨别之時約定,不管以鈎換旗的後果如何,一月以後,孫仲武在長安安平镖局禀告經過。

    丁四又再三告誡孫仲武,“太乙神鈎”非同等閑,千萬小心,不可大意,緻有差失。

    孫仲武自然喏喏連聲,從此将“太乙神鈎”用皮帶斜跨在左肋以下,坐卧不睡。

     這裡侯老俠等一行三人三騎,出了武關,不取南行往荊紫關、淅川的大路,一迳往西,在亂山叢中,盤旋而上。

    天寒風勁,日色黯淡,真個“關塞蕭條行路難”。

     日落時分,下山沿洛水到廬氏荒僻小縣,興隆客店,更是簡陋,說不得隻好勉強住下,但盼諸葛玉堂早早趕到,便好動身上伏牛山。

     不想到了半夜,丁四忽然發燒呓語。

    侯老俠雖有療治内外傷的妙藥,對這類症候卻不适合,次日一早,叫店家延醫,請來一位王大夫,外号“王一貼”,這不是恭維他,是挖苦他,病人服了他的藥,就要送命,再無福分服他的第二貼藥。

     侯老俠一聽這“王一貼”的揮号,由此而來,不覺的绉了眉,好在自己也稍知藥性,且看他如何處方,再作道理。

     誰知“王一貼”别無長處,“傷寒論”倒是背得滾瓜爛熟,說丁四内有食積,外染風寒,恐有變成傷寒之虞。

    侯大俠聽他說得有理,便決定用他的方子,一貼下去,總算還好,丁四沒有送命,燒也退了一些,侯陵這才放下心來。

     次日中午,諸葛玉堂乘一駿馬趕到,不及叙話,先看丁四的病。

    細心按過了脈,對侯老俠說道:“病卻無妨,隻是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豈不麻煩?” 侯老俠绉眉道:“這得多少日子?” 諸葛王堂道:“總得過了七天,方保無虞。

    ” 侯老俠計算日子,離冬至之期還有十三天,再待七天,還有六天,算來也還不晚,隻好點點頭說:“把他丢在這裡,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對胡勝魁可不好說話,自然得等。

    可是過了七天,就真不能再等了。

    ” 諸葛玉堂答道:“老前輩放心,這我有把握。

    到期我留下藥讓他在這兒調養,我等參見一微上人,下山之後,再把他帶回去,也就差不多了。

    ” 俗語說得好:“好事多磨。

    ”藝兒的曠世福緣,自然不能這麼輕易到手,故而有此一番頓挫,在這丁四養病期間,侯老俠等老少三位,旅途寂莫,無事可叙,那面孫仲武以鈎換旗一重公案,後文與諸葛玉堂甚有關系,且讓作者偷空約略作一交代。

     孫仲武自從侯老俠動身以後,跟着也就算清店帳,打陸路到淅川,換船循丹江南下,回到老河口。

     在老河口,陶世泉原留下兩個夥計,為的等胡勝魁一到,有人可以差遣。

    這兩個夥計,一個叫“快腿李”,一個叫“胡老鴉”,單恁這兩個名字,就可想見,一個善于跑腿,一個沒事喜歡咭咭呱呱亂說話。

     快腿李和胡老鴉兩人,雖是大元镖局打雜的小夥計,但以久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