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關燈
好媳婦,皇帝得你的臂助太大了,我今天跟你說這些,并不是要找你的麻煩,而是讓你也明白,我這個做婆婆的,并不是整天不管事,而且也不糊塗!” 皇後不知道如何回答,因為皇後跪了下來,四周的人都跪了下來,隻有兩位老太妃和譚意哥。

    那兩位老太妃在身份是皇後的庶母,自然不必陪着下跪,而譚意哥則蹲坐在太後腳前的小矮凳上,一雙手部被太後握着,無法下跪。

     太後又輕歎一聲道:“你知道我為什麼要說這些嗎,因為前天有人告訴我說,國舅老爺跟國丈親翁頻頻入宮,也有人密告我說你父兄擅自下令,動用地方庫銀,以圖私利!” 皇後惶恐地道:“臣媳的婦弟忠心為國……” 太後笑道:“你别說了,大家是親戚,你們一家人我還不清楚嗎,所以我今天要當着人面問你這些,給人有個了解,讓人知道是怎麼回事!” 皇後這才籲了口氣道:“是!謝謝母後亮鑒!” 太後道:“湘绮,我對你這媳婦是十二分的滿意,對你家裡的情形也相當清楚。

    ” “皇帝娶了你,是偏勞你家,劉王爺屢世功勳,富貴極品,大可以逍遙自在,何必要惹這些煩擾呢,他們是幫親戚的忙,我心中隻有感謝,但是有些糊塗人不明白,經常要找些話傳給我聽聽,我若不給他們一個明白,他們以為我是偏袒親戚。

    ” 皇後道:“這都是臣媳無能。

    ” 太後道:“好了!話說開就好,不過,皇後,我也想到了一些别的,湖南是最富的一個省,魚米之鄉,人常說,兩湖熟,天下足,假如連三湘地方都有了災民饑餓求赈,那别的地方一定更嚴重了!這得趕緊想個辦法,弄弄清楚。

    ” 皇後道:“是!是!臣媳一定轉告父弟,加緊對各地的了解。

    ” 太後道:“請他們多費點心,我也知道,皇帝是一直生活在太平日子裡,不知道外間的疾苦,所好有你跟你家人幫着,才不緻于大糊塗,但是他拿不出太多的主意,凡事你操點心,如果講不通的,就來告訴我,由我來說好了,我是絕對支持你的。

    ” 皇後道:“臣媳隻能幫着處理一些小事,軍國大計,臣媳從不予聞的。

    ” 太後道:“這我知道,也是你懂事的地方,我因為你太客氣謙虛了,所以皇帝有些事情,跑來找我商量,我能給他的幫助實在不如你。

    但是我知道,你是不願意多走一步的人,因此,以後你有空就多往我這兒走走,咱們娘兒倆商量一下,再由我來告訴皇帝,這樣就沒人多說你的閑話了。

    ” 皇後恭敬地回了一聲,太後十分高興,笑着道:“明兒的百花生日聚會,該有許多準備的地方,你去忙吧,意哥就在我這兒,一會兒,我帶她上禦花園走走,指點給她看明兒聚會的地方。

    ” 皇後朝譚意哥看看,也笑了笑,她實在也奇怪,這女孩子何以有這麼好的人緣,才進宮沒多久,怎麼就博得了這麼多的好感,太後是不必說了,一直握住了她的手,始終沒放,而其他的人,看向譚意哥時,眼中也是充滿了憐切與笑意。

     她們因譚意哥得到太後的寵愛而喜悅欣慰,沒有一絲妒嫉,這才是最難得的。

     在平時,一個外來入宮的人,人緣往往是跟着他受寵的程度成反比的,在上面越受寵,在别人的眼中心中也越受忌,甚至于當着面,也會表示出來,至于背後的攻讧,那更不必說了。

     以她的皇後之尊,尚且難免有人在太後面前進讒呢,幸好太後是個明白人,否則她們所告的那一狀十分厲害,很可能造緻母家的滅門大禍。

     太後明白宣布時,隻有那兩位老太妃坐立不安,可知進讒告狀的也說不定是她們,這兩位的氣量仄,為人刻薄,而她們娘家的子侄在京中之不安份,都是有名的。

    皇後從不跟她計較,一則她們在名份上,究竟是先皇的妃子,長了一輩,二則也犯不着跟她們一般見識。

     可是看看她們對譚意哥的情狀,皇後也不禁自歎不如了,因為她們望向譚意哥的目光,不但毫無敵意,而且還充滿了慈祥,這證明了她們的心中,同樣也有愛和善良,并不是像平時所表現那麼讨厭的。

     隻不過别人很難赢得她們的友誼而已。

     在這些地方譚意哥是成功的,她在先天上就占盡了優勢,每一個人一看見她,就從心裡喜歡她,再者,就是她的氣質與态度了。

     在陪着太後遊禦園的時候,他活潑得像一頭小燕子,一下子飛東,一下子飛西,這兒看看,那兒問問,簡直很少停過,雖是贊不絕口,卻又博學,每一種東西,都有她的一番見解與議論,而且絕不是胡亂開口,說得相當有道理。

     她既不像一個民間的女孩子那麼拘謹,也不像普通民女那麼粗俗,所以把太後逗得開心極了,經過牡丹叢,正是牡丹半放,譚意哥驚喜道:“這兒居然有這麼多的牡丹開放了,真是難得,老菩薩,您真了不起。

    ” 太後笑道:“這是波斯的異種,在我進宮的時候,才開始進貢來移植宮内的,早幾年也不開花,一直等到了我生了皇帝的那一年,才突地開放了,今年更怪,這麼早,居然開了這麼多。

    ” 譚意哥道:“遠離親土,水土氣候都不對,故而花不易發,總要慢慢習慣了才行,而且老菩薩那年生下了聖上,天降祥瑞,它們也争着報喜呀。

    ” 太後笑道:“你可真會哄人高興,我倒不是那種迷信的老糊塗,真以為自己有多了不起,居然與天地同感應了,牡丹早發,那是因為照料的人細心照顧之故。

    ” 譚意哥笑道:“照料固然有關系,但是老菩薩的福氣也是原故,據說以前武則天自号大周金輪皇帝,在百花生日的前夕,也準備次日大宴群臣,卻因為那年氣候寒冷,禦園中開放的花不多,武則天很不高興,下诏令百花齊放,到了第二天,其他各種花,懾于她天子的威勢,都開放了,唯獨牡丹不放,氣得武後下旨,把牡丹給燒了,所以直到今日,洛陽的牡丹還是焦黑的。

    ” 太後笑道:“我的兒,你倒是真難得,除了正史之外,連這些傳說也裝了一肚子,真有這回事嗎?” 譚意哥道:“以前的事,誰也沒見着,民女可不敢說真話,但是既有這種傳說,大概是真的也未可知。

    ” “不管别人怎麼說,你認為是否真的呢?” 譚意哥道:“民女想此說可能不假,老菩薩的福氣好,這些牡丹不就早開了來獻瑞嗎? “ 說着過去摘了三朵大紅色的花朵,别人要阻止,卻已不及,因為這種花極其名貴,平時照顧得無微不至,碰掉一片葉子都不敢,譚意哥居然一摘就是三朵。

     太後也不以為然,卻不忍呵責,隻有輕籲一聲道:“好好兒的花,你摘下多可惜。

    ” 譚意哥笑道:“老祖宗,民女摘下它們是有道理的,這是對它們的懲罰。

    ” “哦!對它們們的懲罰?” “是的,它們不應時令,争先開放,雖是一片孝心,卻也可能是被武則天燒怕,以為老菩薩也是那麼橫蠻不講理的,這就該罰。

    ” 太後笑道:“聽你這麼一說,居然也大有道理的。

    ” 譚意哥又道:“不過老菩薩最是大公無私,賞罰分明的,罰過它了,念在它一片孝心,也該獎賞一番。

    ” “哦!你說又該怎麼獎賞它?” “花放無非争人憐,老菩薩就可憐它們一下,準許它們戴在老菩薩的鬓邊吧。

    ” 說着又挨近過去,把花别在太後的鬓邊,太後又愛又憐道:“我的兒,我這老太婆戴着它有什麼好看,它該戴在你的鬓邊才是,你也戴上一枝。

    ” 譚意哥為太後簪好了,又把另外兩枝花别在兩位老太妃的鬓邊道:“老菩薩,鬓花乃為賞賜,除了您之外,隻有二位太妃才夠資格頒賜,民女怎敢僭越。

    ” 然後又在太後的耳邊道:“老菩薩,這花您一定要戴上,而且不能取下來。

    ” “哦!這是為什麼呢?” “民女先前所說那些歌頌之詞,那隻是給别人聽的,您老人家未必喜歡,現在民女才要說真正的理由,那才是民女未曾奉诏,擅自摘花的原因,天生萬物皆有時序,此花不當令而放,有失常态,即為異徵。

    ” 太後不禁一震道:“異徵。

    ” 譚意哥道:“異徵雖也有祥瑞,僅是米生雙穗一次,花木失時,乃屬妖氛,民女遽折其三,乃為極其氣機,見怪而不怪,其怪自敗,而摘下的花,也必須要老菩薩您這種有歲數而又有福氣的人,才能鎮得住。

    ” 這些話倒真說到太後心中去了,點點頭道:“這所園子裹住的都是女人,陰氣太重,常聽那些宮女們偷偷地傳說着一些稀奇古怪的謠言,幸虧是我跟皇後都壓住了,否則不知會渲染成什麼樣子呢,所以在每年百花生日,皇帝在園中宴請百官同樂,也就是借機會多找些男人來,以陽剛之氣,驅驅除氛,隻是不明說而已。

    ” 譚意哥笑笑道:“老菩薩做得極對,這種事是不能夠認真的,放在心裡知道了,想個辦法化解一下,也就行了,如果真鬧起來,豈不是人心惶惶,宣騰得更厲害了。

    再說,草木失其時序,是天失其行,有事實在此,而那些女孩子們的傳說,有時則是自己吓自己,庸人自擾,她們膽子小,想像力豐富,晚間一隻宿鳥驚飛,可以被說成飛天的妖魔。

    ” 太後高興的笑道:“可不是嗎?好孩子,難為你年紀輕輕,竟有這等見識,這實在了不起,想必是讀書多見識廣的原故,那些京裡的官兒家中的女兒,跟你一比可差多了。

    ” 她又捏着譚意哥的手,無限憐惜地道:“我的兒,上天真是沒眼睛,這麼一付人才,竟讓你受那種委屈,剛才聽你說着我都心痛。

    ” 譚意哥笑道:“老菩薩,民女倒不覺得那是一種委屈,養母丁婉卿愛我如同己出,而且,那些客人們對我也都彬彬有禮的,倒是能夠交接許多人,使我長了許多見聞知識,那是别的女兒家難以得到的。

    ” “難道你不以那種生活為苦?” 譚意哥想了一下才道:“那種生活固然不适合一個女兒家,但是民女既然入了那一行,徒自怨苦興事何補,倒不如自求上進,在苦中去求快樂。

    再者民女發現,娼伎固為罪民賤業,但也要看各人自己,若是一個人自輕自賤,看不起自己,所以所為必然也被人所輕,隻要懂得自重自愛,在任何行業中,都能受人重視的。

    ” 太後聽得連連點頭,這一老一少,談得十分融洽,不知不覺間,也走了許多路。

     當譚意哥低聲耳語時,那些宮人們已經識趣地躲遠了一點,接着太後也低聲地跟她交談,證明她們之間,正在說着一些體己話。

     這如果在平時,一定會引起很多的猜忌,不知道又在議論告發誰了,幾乎每個人都會豎起耳朵來聽,隻有譚意哥跟太後如此的時候,大家都非常放心,年輕的宮女們樂得躲懶,把侍候攙扶的工作,亦給譚意哥代勞,自己去采花撲蝶,玩去了。

     另外有些随侍的女官,由于職分及身份所系,是不得靠近的,隻有在召喚她們的時候,才得應前候旨,自然也不會過來,她們在遠遠地看看,面有羨色,不是羨慕譚意哥能接近太後,而是羨慕太後能接近譚意哥。

     老少兩個人越談越高興,也就越投機。

    雙方都感到很詫然與驚奇。

     譚意哥是驚于太後雖居深宮,然而對外面的情形毫不隔膜,風土人情,無不知曉,而且對任何一個問題,她都有一番議論與見解。

     這些見解大部份都很高明,隻不過她所居的立場是高高在上的為政者,有些地方未能遍及兼顧而已,不過這已經非常的了不起了。

     太後對譚意哥的震驚也是一樣的,這個女郎雖來自民間,曾操賤業,但是她那高貴幽娴的氣質,彷佛出自天賦,比之王侯将相之家的女兒,從容處猶以過之。

     除此外,她那博學強記的能力也是絕頂的天才。

    太後提到一個話題,譚意哥必然能引經據點,從曆史上的殷鑒到民間裨官野史的傳述,她必有一番說詞,她的意見有時會與太後相左,但也相當有道理,最難得的是她不像别人那樣,光是會阿谀頌揚,有時也據理抗争,一點都不肯盲從附合。

    隻不過她抗争時,無論措辭語氣,都十分柔婉,使得太後自己找到了錯誤之所在。

     總之太後對她是高興極了,也愛極了,平時老人家有午睡的習慣,吃過了飯,總要睡上一會兒,今天居然也忘了,而且也不休息,牽着譚意哥,滿園子逛,每個地方都要去轉一下。

     随侍的官人看太後高興,可不敢上來勸阻,卻私下遞了個字條給譚意哥,請她誘導太後休息一下。

     譚意哥看了點頭表示知道了,轉到前面處,遠遠看見一片宮院,她心下有個計較道:” 老菩薩,意兒有個請求(這稱呼是太後叫她改的,因為民女這兩個字稱呼起來,顯得距離太遠了)……” “說呀!我不是告訴過你嗎,别客氣,也别拘束,想到那兒就說出來,我要聽真話,在這個地方最難聽到就是真話,個個都是一片虛情假意……” 譚意哥嬌柔她笑了一笑:“老菩薩,您的龍馬精神,意兒可追不上,逛了那麼半天,腿子氣得直打抖,前面有個地方,咱們去歇歇好了。

    ” 說着用手一指,卻把随後伴行的衆人們吓了一大跳,她們遞條子是希望譚意哥勸太後回懿甯宮休息,卻沒想到譚意哥會随手指明一個地方。

     忙上前道:“譚姑娘,你累了,我們準備有椅轎,你可以坐着代步。

    ” 太後瞪了那官人一眼道:“你叫意哥坐椅轎,我這老太婆,難道扶着車轎走。

    ” 那官人忙道:“這奴婢怎麼敢呢?老祖宗的銮轎早就在這兒侍候着了。

    ” 太後歎了口氣道:“你們呀,真是一批大俗物,玩兒你懂不懂,玩兒一定要親身實地才有意思,我要是坐上了銮轎,弄八個人擡着,哼哼哈哈地轉上一圈,那跟走馬看花一般,有個什麼意思。

    再說好容易有個說話的人,也正說得高興,你叫我們乘銮轎,意哥既不能跟我同銮輿,又不能靠在我旁邊走,就算她靠着我吧,也還隔着一大截呢,說話多不方便。

    ” 那官人忙跪下道:“老祖宗,忽已經遊了半個園子了,也該歇着了。

    ” “胡說!你當我連禦花園有多大都不知道了,連十停裡的一停都還沒走到呢,我都不感到累,你們倒嬌貴起來了。

    ” 譚意哥忙道:“老菩薩,是意兒走不動了。

    ” 太後道:“意哥,你是個老實的孩子,别跟她們學得那麼壞,專講謊話,風玉樁,你打量着我沒看見你偷偷地遞紙條擠眼睛,叫意哥撺着我歇下來?” 風玉樁是那宮人的名字,吓得連連叩頭:“老祖宗聖明!奴婢隻是一片孝心,老祖宗是該休息一下了,今兒個已經走了很多的路了。

    ” 譚意哥道:“是啊,老菩薩,明兒還得玩一整天呢,要是今天走得太多,當時不覺得,歇下來後腿會酸的,要好幾天都不會恢複。

    老菩薩,您平時可能沒走這麼多的路嘛。

    ” 太後一歎道:“你們雖是一片好心,那裡懂得一個老人的心情,我們自己知道來日無多……” 風玉樁剛要說話,太後已經擺手道:“你别又搬出聖壽千秋的那一套,我可聽煩了,人老了沒有個不死的,何必要騙人騙己呢,所以我隻有盡量抓住現在,能多高興就多高興一點。

    今天我是高興,所以不想歇下來。

    ” 風玉樁道:“是的,老祖宗,你不看遠的,可也得瞧近的,要是趁着今天的高興累着了,明兒可就樂不起來了,那多沒意思。

    ” 太後說道:“明天有什麼好玩的?雖然人多,可是卻不會有今天這麼自在,一個個都是規規矩矩的。

    ” 風玉樁笑道:“老祖宗,那是您的看法,奴婢們可不是這麼想,能夠有熱鬧看看,就是天人的恩典了。

    ” 太後不禁笑罵道:“騷狐媚子,你為什麼不明着說你想看看男人呢!” 風玉樁想是也十分得寵,在太後面前說話較為放肆,她笑了笑道:“這可是老祖宗說的,奴婢可沒這麼想,奴婢祗是想瞧瞧熱鬧,在宮裡什麼都好,就是瞧不着熱鬧,每年才得這一回,大家比什麼都急着呢。

    因此,大家巴望着老祖宗明兒個健健朗朗的,就是要發個腰腿疼,也千萬等過了明兒才好。

    ” 太後笑道:“瞧你這張猴兒嘴,又奸又猾,滾起來吧,我歇一會兒就是了,不過我不想回去,就上前面的地方歪一下去,那是什麼地方?” 風玉樁道:“回老祖宗,是淑貴人的書房。

    ” 太後道:“原來是她的書房啊,難怪你一個勁兒的要回去,不讓我們上那兒去,敢情是怕我們吵着了她。

    ” 風玉樁忙道:“老祖宗怎麼說這種話呢,您在這圈子裡,要上那兒去就上那兒去。

    别的人隻有歡迎都來不及,那裡會怕吵着了。

    ” 太後笑道:“淑華那孩子就是太孤僻了,也太愛乾淨了,她的地方聽說不讓人随便去的,我今天非要吵她一下,走!咱們過去。

    ” 風玉樁道:“那奴婢先去通知一聲。

    ” 太後道:“不必,我們就這麼闖了去。

    ” 說着領頭在前走了,譚意哥倒是很不安,因為要上前面的屋子去歇息,原是她引起的話,沒想到還有不便之處。

    太後見她踟蹰的神情,笑着道:“意哥!沒關系的,淑貴妃是周太師的女兒,那孩子也是絕頂聰明,人也長得秀氣,就是不太合群,不過看到你,她一定不會讨厭的,對了,她平時跟湘如最好,你是湘如的好姊妹,她自然也會很喜歡你的。

    ” 漸漸走近了宮室,早有小太監偷偷地由别徑溜了去通報了,而淑貴妃也在她們到達前迎了過來,老遠先跪下見禮後才道:“老祖宗今天怎麼這麼好的興緻,滿園子逛了起來?” 太後笑道:“豈止是滿園子逛,而且還是走着逛,跑累了,上你這兒來喝口茶、歇歇腿,玉樁兒說你怕吵,不讓我們來,我可不怕人讨嫌。

    ” 淑貴妃笑道:“老祖宗說那裡話來,因為皇上時常悄悄地在吟詩作晝,被那些大臣們吵得煩了,也躲到這兒來定定心,所以臣兒才吩咐不準人而來的,否則臣兒那有這麼大的膽子。

    ” 太後道:“我說呢,你是最知書識體的孩子,怎麼會作那種不近人情的事由,皇帝今兒個不在吧?” 淑貴妃道:“不在,還在外殿跟幾個閣老在商讨明日入園會飲賞花吟詩的名單,聽說咱們這邊兒今年添了一員猛将,皇上說今年要認真的跟咱們較量一下,忙着調兵遣将呢。

    ” 太後推推譚意哥道:“這就是你們的那位勇先鋒、譚意哥,你們見見。

    意哥,這是淑貴人,是你們娘子軍的副帥,跟湘如配成一對兒,今年你來頂湘如,可得先合計合計。

    ” 淑貴妃長得很清秀,眉目可人。

    看上去就給人一種清新之感,隻是她的相貌跟湘如一樣,俱非壽徵,譚意哥看了倒不禁暗自歎息。

    待要上前行禮,但是左手仍被太後握住,抽出來太失禮,隻有屈屈腿,而淑貴妃卻走過來,握住她的另一隻手道:“啊!意哥啊,湘如在婚後進京,就跟我說起你,說你有多了不起,一定要想法子把你給拖了來,結果還是我給她出了個苦肉計的主意,果然把你給拖來了。

    ” 太後看見她們親親熱熱,很是高興地道:“意哥,你一來到宮中,就創了幾項先例,第一是我們老姊妹從沒那麼高興過,走着路陪人逛花園,今天為了你,可是頭一回,你是怎麼說?” 譚意哥道:“你是老菩薩疼意兒,意兒萬分感激之馀,也萬分的高興,老菩薩跟兩位老太妃,走這麼半天的路。

    還是精神抖擻的,一點沒見疲累,這足證您三位老人家松剛鶴健……” 太後樂得哈哈大笑道:“我們三把老骨頭活動活動倒不算什麼稀奇事,倒是淑華,平時見誰都腆腆的,連皇帝拉她的手,她都别别扭扭,臉紅上半天,今兒一見了你,竟會自己上來跟你親熱,這才是真正的難得呢。

    ” 淑貴妃滿臉通紅地道:“老祖宗最愛開玩笑了。

    ” 太後笑道:“這兒全是娘兒們,咱們婆媳間說說笑笑,有什麼打緊的,不過我說的也是真情,你幾時跟人這麼親熱的。

    ” 淑貴妃道:“皇後最重規矩,臣兒日受薰陶,也不敢輕率随便以失宮儀,隻有在老祖宗面前,才敢稍稍放縱一點,而且意哥既是湘如的姊妹,也就是臣兒的姊妹了,親熱一點也是應該的。

    ” 語畢又對譚意哥道:“意哥,你來得正好,我正怕明天丢人呢,咱們姊兒倆預先作個弊,我已經把可能出的題目,作了幾首在這兒,隻是字句有待推敲的太多,你先來替我潤飾一下。

    ” 譚意哥道:“那我怎麼敢?” 淑貴妃道:“你别客氣,這可是咱們的事,我對詩詞是喜歡,就是沒有才調,往年湘如也要暗中幫襯我不少,才能勉強挨上個一兩首,今年皇上說要隆重其事,認真比試,臨時捉刀的事是來允許有的了,你可得先為我充充底子,才不至于太丢咱們的臉。

    ” 譚意哥道:“貴人,聽說是臨時才拈題拈韻的,預先作好了有用嗎?” 淑貴妃笑道:“有用的,隻要多準備幾首,以及把一些佳句預先構思好,總能想法子用上去的,我再宣布一個大秘密,往年我們年年奪标。

    ” “……有一個最大的因素,就是我們先有了準備,那些題目固然是臨時出的,卻有個範圍,總離不開花去,但是韻簽卻是我這兒制出去的,我能叫那幾個韻在預定的題目中出現。

     “ 連太後也都感到奇怪了,忙問道:“還有這些花樣,你倒是說說看。

    ” 淑貴妃笑道:“其實這是皇上教我的,他要我在寫簽條時,在預定的幾個韻中,用另外的墨汁書寫。

    ” “另外的墨汁是什麼?” 淑貴妃笑道:“另外的墨汁就是通常所用的墨,倒是其他的那些條簽是用雲南的貢墨所書,這種貢墨中内含鐵粉,寫在紙上,不畏水浸火炙,原是用于書寫重要的軍機文書的,卻沒想到還有另一個用途,就是遇見磁鐵,會黏附分離,我用來盛放簽題的盒子,底部托了一塊磁鐵以為穩定重心,誰也沒想到它能把那些含有鐵粉的簽紙也給吸住了。

    ” 太後聽得哈哈大笑道:“原來是這麼回事啊,難怪我們每次抓阄,皇帝總是抓到最好的,我還以為他真是九龍天子,有諸神護佑呢?” 淑貴妃笑道:“藏邊蒙巴夷族,時常為了酋長繼位的事起争執,鬧到要我天朝來排解,因為他們的習俗都是在老王彌留才指定新酋的,而老酋經常來不及指定人選就駕崩了,如果隻有一個兒子,事情也簡單,如果有兩個以上,問題就來了,皇上想了個辦法,把所有夠資格繼統的人,名字都寫在紙上,放在盒子裡,祭告神明後,再當衆抽出一人。

    ” 太後道:“就用這個辦法,拈出一個内定的人。

    ” 淑貴妃道:“如若酋位傳在一個好勇逞鬥的家夥手中,勢将不安份,而犯我邊境,這是權宜之計。

    ” 太後道:“那為什麼不乾脆指定他們的繼統人選呢?” 淑貴妃道:“如經本朝指定,恐怕那些桀傲的人不服氣,失意之下,滋生禍亂,如此托之神意,那些人就心悅誠服了。

    ” 太後搖頭道:“我想覺得這麼做,有欠公平,而且心機太深,似非上國之道。

    ” 淑貴妃不敢作聲了,還是譚意哥道:“老菩薩,意見以為謀國之道,倒是不怕用些手段,隻要不失天心,仍是上國天邦之仁,就拿這抽簽定儲的事來說,不能完全靠着運氣的,如果不加控制,抽到一個好戰肆殺的部酋,連年兵災,不知要死多少人呢?現在隻要稍微動點心思,卻能保百年平安,這又何損于上國之尊嚴。

    ” 太後這才連連點頭,道:“說得好,意寶寶,你這一說,我才完全明白了,你們大家是否也明白了?” 玉樁湊趣地道:“可不是,本來我們覺得那些安邦定國的大道理,一定是十分深奧,難以令人明白的,所以男人家才不許我們聞及國政,剛才聽譚姑娘一說,可就完全明白了。

    ” 太後歎道:“光有好的道理,不能解說明白,還是沒有用的,正如剛才咱們說的那件事,要是不經譚姑娘說明,大家都以為不好,甚至還極力去反對,可見光是明理,還不算好學問,一定要能夠使人也明白道理,這才是真正的大學問,可惜了你這孩子,生為女兒家,若是個男孩子,怕不是廟堂将相之材。

    ” 歎息着又說了陣閑話,淑貴妃忙着人整理了一下卧榻,讓太後去休息了,然後才約了譚意哥到了她自己的書房裡,拿出她的詩稿來,請譚意哥改正。

     譚意哥先前還謙辭着不敢,在她一再的固請下,才翻開看了一下,覺得這位淑貴人的内涵實在不如她的外表那麼靈秀,難怪湘如論宮中詩才,沒有特别提起她。

    但是譚意哥卻看出了她的一點長處,那就是她極為用功,為了一個字,她會推敲良久,換了又改,改了又換,隻是才氣不足,卻使換了多次,仍然不見佳而已。

     譚意哥好在跟陸象翁共同切磋過一陣子,對于詩的評述與看法已深入個中三昧,那可是幾十年經驗累積,自非宮中一般人所能企及的。

     因此她一面把詩中的缺點提出來,一面加以誇獎,一而加以潤飾,萬至于還能把她塗抹掉的那些不妥的字句,都能循着痕迹摸索出來。

     這一來使得淑貴妃大為佩服,高興萬分,連聲地感謝,語出内心地道:“意哥;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說了,你實比娘娘跟湘如她們高明,她們雖然也能改我的詩,改完後,自然比我原來的好,但是絕對沒有你這樣妥切,更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 語畢又深深地一歎道:“我真羨慕湘如,可以整天有你作伴,要是你能留在宮裡多好。

     “ 譚意哥笑笑,淑貴妃忽又道:“其實你就留這兒一段日子也沒關系,太後那麼喜歡你,回頭我跟太後說去。

    ” 譚意哥道:“不必了,我一定要回去的。

    ” “為什麼呢,難道宮裡不好?” 譚意哥道:“也不是說宮裡不好,但我不是宮裡的人,就沒有理由留在這兒。

    ” 淑貴妃道:“我叫太後出頭留你,看你還走得了嗎?” 譚意苦笑笑道:“淑貴人,我們交淺而言深,恕我不客氣地說一句話,宮裡的人都把權勢看得太重了,以為有了這兩個字就無所不能了,我尊敬太後,隻不過因為她确實是個明理慈祥的老人家,我既不想從她那兒得到什麼,也不求她什麼,因此,我就不必太委屈自己。

     “ 淑貴妃從沒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