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傳說紛纭,使得人們的好奇愈甚,隻可惜探花府不是書寓,那位美麗的女才子也不再是歌伎了,好奇的人們無法登門拜訪去,不但是爺們無法去,就是眷屬們也不得輕易前去。
因為探花的女主人是王府的郡主,是皇後正宮劉娘娘的胞妹,張探花的官不大,他的嶽家的官卻大的吓人,張玉朗在京中有幾家朋友,那些朋友卻高攀不上國丈太師王爺,因此那些内眷們也就無緣登門了。
當然也有有資格直接去看湘如郡主的,那當然都是些極品的貴婦人了,她們為了身份所關,卻又不能随便去探望人,而且湘如郡主懷孕在身,分娩在卻,這時候去訪客,不是自己沒眼色嗎? 所以盡管大家對這位乍到京師的女先生充滿了好奇,卻很少有人去實地看看她的。
愈是神秘,愈容易引起人們探索的興趣,登門刺探不行,有人變着方法,把她引出去總行吧! 怎麼把她引出來呢,終于有人出了點子,把話傳到了宮裡,傳到了那位好事的皇帝耳朵中。
皇帝是個很愛動的人,也是個很好奇的,聽說有這麼一位奇女子,倒是很感興趣。
隻不過皇帝雖然位列至尊,卻也不能随便派個人,傳道旨意把一個女子召進宮裡去看看。
他更不能對張玉朗說要看着他家裡新來的那位奇女才子,一試才情。
君臣之禮,限制的對象雖是以臣下為主,但是多少也對皇帝有點約束的。
不過皇帝可以把自己的意思告訴皇後,由皇後來出面,這位好事的皇帝把他的意思跟皇後說了,不過後面補充一句,說這是一些臣下的意思。
皇後是個較拘謹的人,對這個提議的第一個反應自然是激烈的反對,不過皇帝笑着解說,道:“那些臣下隻是耳聞彼姝才情,亟思一見而已,并沒有其他的意思,再者有些人是不服氣,想要較量一下……” 皇後忍不住道:“這些人也真無聊,放着軍國大計不去下功夫,卻要找一個女子去較量才情。
” 皇帝未免有點掃興地道:“卿家未免說得太嚴重了,因為有些個見過譚意哥的人,将她說得天上有、地下無的一個奇女子,更說她的才情,可以壓倒當世文宗,所以引起了幾個老夫子的不服氣,好勝之心,聖賢不免,至于朕的想法卻又有不同。
” 皇後道:“陛下是怎麼個想法呢?” 皇帝笑道:“朕想果真有此奇才女子,未嘗不是本朝盛事,借此機會甄驗一下,若是她真有些才情,也不妨加以表揚一下,也好激勵一下士風。
再說卿家執掌天下女範,對于這麼一個人,也不該埋沒。
” 皇後究竟不能太拂皇帝的意思,因此笑問道:“陛下是準備如何去考驗她呢?” 皇帝想想道:“在百花生日那一天,宮中照例有一次聚會,也會召請朝中一些具有文名的大臣前來吟詠一番,而卿家不是也會帶着一些解詩文的官眷命婦,一起湊熱鬧的嗎,那天就由卿家召喚她入宮……” 皇後道:“那都是些有诰封的命婦。
” “卿家這就太拘禮了,前幾年參加的都是些未出閣的女兒家居多,何嘗有什麼诰命的,老實說,也就是年輕的女孩子還能提筆做兩首詩,真叫那些有诰命的夫人來吟詩,恐怕将會氣死李杜于泉下了呢。
” 皇後有點不服氣道:“陛下,好像幾年來,詩詞掄元的都是我們這邊巾帼隊裡的人。
” 皇帝哈哈一笑道:“卿真若真以為須眉隊中無人,那可是大錯特錯了,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每年一度男女同樂的聚會,不能讓你們太掃興。
再者是有幾個能手,為了要顯示他們自己的女兒才情,不肯掠美,故意敷衍塞責而已,認真要較量起來,除了一兩篇勉強可以上榜,大部份都會刷下去的。
” 皇後不由得激發好勝之心道:“真有這回事,我倒是難以相信。
” “卿家若是不信,朕就吩咐下去,今年不得藏才,大家盡出所能,認真來較量一下看看。
不過湘如小妹今年不能來參加了,你的麾下少了一員戰将,若是不能把譚意哥召來,恐怕你們會全軍皆沒呢。
” 皇後道:“臣妾也聽說了這個人,倒是很想看看她,隻是怕破壞了宮中的體制,因為她究竟是個民女。
” 皇帝道:“卿家這個想法就太過了,人無貴賤,民女又難道天生就會矮人一等,孟子還說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一般世俗的人有些勢利的想法,尚情有可原,卿家卻不應該存有此心。
” 皇後一聽居然怪責到自己頭上來了,倒是不能再說什麼,隻得道:“臣妾并沒有富貴貧賤之想,隻是宮中的體制如此,那可是祖宗傳下來的規矩。
” 皇帝接道:“祖宗立法的意思,隻是怕宮内的秩序太難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說民女不得入宮,那宮中操司雜役的宮娥,都是召自民間。
再說譚意哥經湘如小妹認為姐妹,也不能算是布衣民女了。
” 皇後一笑道:“臣妾是怕陛下怪責臣妾壞了規矩,既是陛下不以為責,臣妾自然是遵命。
” 皇後雖然注重體制,但也深明皇帝的脾氣,他已經決定的事是不容更改的,何況這也是一件湊趣的事。
最重要的一點,是她受了妹妹湘如私下的懇托,要求為譚意哥提高一下身份,這在她是比較為難的。
湘如的意思是想為譚意哥在宮中求得一個職稱,就是所謂女官。
當然,這種是一個職銜,既無俸祿,也沒有品級,隻是名義上好聽一點而已。
很多世家親貴的女兒,都有這麼一個職銜,但是要頒給一個曾為倡家的女子,尤其是出之她妹妹的淵源,恐怕會招緻物議。
可是湘如的請求懇切,她又不忍使這個小妹妹太失望,心裡正在估量着,皇帝主動提出,無異是一個大好機會,但是她口頭上反對,正是以退為進的策略,這時見時機已成熟了,笑笑道:“陛下,召請譚意哥入宮,臣妾也很贊成,隻是宮中的體制,也不能破壞,臣妾想先給她一個職稱,那就不沖突了。
” 皇帝見皇後答應了,心中很高興,這本是一件雞毛蒜皮小事,笑着道:“随卿家去安排吧,隻是今天由于情形不同,廷臣中有些職品較低而長于詩文者,也要拉進來充陣容,人數可能多一點。
” 皇後道:“臣妾這邊也要多召幾個女将來助陣,今年就擴大在禦花園的荷風軒中舉行好了,那兒的地方寬敞,可以容下幾百人。
” 皇帝十分高興,連聲笑道:“好!好!我們男女各半,以三百人為準如何?” 皇後算了一下,一百五十位命婦與宦家千金固然易得,但是真正能做詩的不過二、三十人,那些婆子們來多了沒用,叽叽喳喳,反而吵得人不安甯,因此一笑道:“兵在精而不在多,臣妾還是依照往例,召請五十名女将出陣,陛下倒是不妨多召幾個前來,那些未列朝班的官兒們終歲辛苦,卻始終未入宮中一步,陛下不妨利用這個機會,也犒勞他們一下,以示聖澤。
” 這句話是皇帝最聽得進的,夫婦兩人在一陣哈哈大笑中,都非常高興。
雖然皇帝有了話,皇後還是很慎重,第二天在晨觐太後的時候,禀告了上去。
太後是位很慈祥的老婦人,也是個愛熱鬧的,她們婆媳之間,感情很融洽,相互之間,相處有如母女,因此聽了皇後的禀告後,就笑着說:“皇帝已經跟我說了,而且也有不少人在我跟前提過那位譚姑娘,都是贊不絕口,有這麼一個好孩子,連我這老太婆也急着看看呢,湘绮,你就把她帶進來,既是要跟外頭的官兒們比較,你也該先把人家孩子叫進來囑咐一番,使人家心裡有個準備,免得臨時怯場,弱了咱們的名頭。
” 皇後笑道:“臣媳的妹妹不輕易推許人的,她說好,是一定不會錯,再說比詩論文,都是臨時抓題,也沒什麼好準備的,臣媳是想先叫她進來,熟悉一下禮儀,特地來請老祖宗的示下。
” 太後道:“說的是,民間的孩子,那見過這麼大的場面,到時候吓着了,有才華也現不出來,豈不是辜負了大家的一片興緻,湘绮,你明天就把她叫進來吧。
” 皇後見太後也是迫不及待的樣子,心裡着實高興,遂答應着退了出來。
她妹妹跟張玉朗的結合,她這姊姊心裡十分明白,多少是帶着點強迫的性質,當時她是反對的,不過看到妹妹的那種死心眼兒,再看看張玉朗的人品才華,才覺得隻有此子,才能與妹妹匹配,所以勉強的同意了,但也把湘如叫進宮中,切實地教了她一番嫁後為人接物、孝親、敬愛丈夫的道理。
湘如倒是很聽話,嫁後所表現的溫娴明理、柔順,果然已化去了張玉朗的怨恨,卻又赢來了無限歉咎,那就是對譚意哥的。
這等于是橫刀奪愛了,湘如明白,要想維持夫婦問的和諧感情,必須還要把譚意哥拉了來。
皇後對這件事是深以為然的,她處在宮中,天然的就有很多的情敵,後宮除了選後時同時冊定的兩位貴妃外,還有幾處别院,她這個皇帝丈夫,一開始就注定是無法獨享的。
雖然她的皇後地位高高在上,但是如若無法赢得皇帝的心,同樣也将飽受冷落。
在這麼多美女當中,要想獨霸住一個丈夫是不可能的,争風吃醋,機會使皇帝讨厭,感情冷落,最聰明的辦法,莫過于投其所好。
皇帝喜歡誰,就向誰示好,盡量去促成皇帝跟那個女子在一起。
這是一種手段,一則博得賢慧之各,二則使皇帝内心生出敬愛之情,第三,可以減少敵人,因為她的地位最高,卻去交好地位低的人,可以使對方感激涕零。
湘如在離京之前,就曾向她表示過,此去一定要設法把譚意哥接來,然而從張玉朗的口中,知道譚意哥是個很高傲的人,要求能提高譚意哥的聲望與地位。
湘绮認為這是個很好的辦法,卻又相當的棘手,這事情做起來不難,如若由她這個做皇後的迳直下诏則又似乎有内舉之嫌,易招物議,所以她先授意父親和弟弟,暗中在朝野間騰傳譚意哥的才華,聳動皇帝自己先來開口,而後自然也着人設法在太後面前鼓吹起來。
現在這兩方面都開了口,她就可以明正言順地下一道诏書了,诏封譚意哥為内宮侍讀。
這是一個新花樣,因為皇帝喜歡詩文。
希望宮廷中每個人都能夠來上幾句,隻不過未必每個人都能如此,有些地方,不過是粗識幾個大字而已,于是就有後宮侍讀的花樣興出來,召喚京師近臣中的女兒能詩者,進官教這些貴妃、婕妤們吟詩,這當然也是一種很高榮譽,因為诏令是由皇後頒發的,侍讀等于是陪伴皇後讀書,一個女子能人後宮承值,一定是有才華的,一登龍門,身價百倍,不過皇後擇人頗嚴,這個頭銜沒有俸給,隻有賞賜,卻更不随便亂頒的。
譚意哥終于接到這麼一張诏令。
湘如已經先一步知道訊息了,她知道譚意哥的脾氣,如果弄僵了,她很可能會拒不受命? 因為皇後的诏令到底不是朝廷的聖旨,再說正因為這是無品無俸的非正式稱銜,诏書上很客氣,寫着的是聘請,既是延聘敦請,自然受者也可以拒聘。
尤其是像譚意哥此刻的身份,大可以回上一句,布衣民女,知識谫陋,不谙宮儀,不敢奉诏。
所以湘如先笑道:“今年的百花生日,我是沒法去揍熱鬧了,還虧妹子你來了,為我們增加了一枝生力軍,否則我姐姐就要孤軍奮鬥了。
” 譚意哥聽得莫名其妙,道:“湘如姊,你說的什麼呀,又是生力軍,又是孤軍的,難道還打仗不成?” 湘如笑道:“雖非幹戈之争,卻是筆墨之戰,每年的百花生日,皇帝總要帶了一大批的臣子在禦花園賞花會宴,而皇後也帶了一批官眷與會同樂,少不得總要吟詠一番。
” “哦!原來是做詩。
” “妹子,你可别看不起這種做詩,比金殿策試還要難呢,題目是臨時的,限字、限韻還要限時,時間是一竈香,共有十首絕句,十題律詩,三首長歌,小阕小令,誰也不可能一起做完,隻有盡所長的,做多少算多少,香盡交卷,每卷都是密封的,然後出五位主考共同評核,以請論等第,等揭曉了才知道是誰所作。
” “難道内外還分的不成了。
” 湘如道:“長歌我們是不行的,律詩、絕句、小令三項中,我姐姐跟我兩個人,每年總要占上三四項榜首的,每題每款取三名,總計是三十名,我姐姐帶領的娘子軍,總要占上個十六七名之多。
” 譚意哥笑道:“京師文風,竟是女勝于男了。
” 湘如道:“這倒未必見得,隻不過題目總以賞花詠花為主要範圍,出自閨閣之口,總是比較柔婉一點,而那些老夫子們酸氣沖天,遣情之作,也不忘文以載道,縱然字句精煉,意境上略差了一點,所以每年都是巾帼稱雄,今年我不能去,姊姊可苦了。
” “娘娘手下兵多将廣,還怕沒有好手?” “妹子,算了吧,京師雖有幾個能文能詩的女兒家,但是卻未必見得佳,每年都是我跟姐姐在拼命,不但自己作,還得替她們修改潤飾,才搶個十六七名,略過半數,若是我不去,姊姊一個人能争個四五首上榜就很不錯了,她的書讀得不少,就是構思太慢,作品是好的,無瑕可擊,但過于拘謹放不開……” “這麼說,每年都是湘如姊在任主帥了?” “可以這麼說,今年我是必須要退出,幸好有你來了,給我姐姐撐撐場子。
” “我怎麼有資格呢?” “怎麼沒資格呢?爺說過了,以你的才華,就是金殿試策,也有掄魁之能,更何況是詩詞呢,那些老頭子案牍勞形,怎麼樣也勝不了你的,加把勁,今年殺他們一個全軍皆墨,片甲不回。
” 也差不多才說完這番話,宮中的女官就來了。
宣讀之下,原來是太後的谕旨,徵譚意哥為内宮侍讀,着即入宮,進詣懿駕。
同時還賜下了一襲宮妝。
譚意哥接下了懿旨,湘如笑道:“妹子,你的面子特别大,一般都是由我姐姐下诏延聘,隻有你特别,竟是由太後老祖宗親自下诏,那你就快去吧。
” 譚意哥笑道:“湘如姐,這一定是你挑我的!” 湘如道:“為日後百花誕辰詩會之争,我的确曾向姊姊推薦過你,要她請你幫忙,可是太後老祖宗下诏相請,卻不關我的事了,去吧,老祖宗人既和慈,又十分風趣,比我姐姐好說話多了。
” 譚意哥倒不在乎比什麼詩文,可是對這種召見卻實在提不起興趣,可是湘如挺着個大肚子在起勁地忙着,使她不好意思也不忍心掃興,于是略略地妝扮了一下,跟着那兩個女官兒進去了。
首先觐見的是皇後,這位全國第一尊貴的婦人對譚意哥倒是一點都沒有架子,見過禮之後,立刻叫她靠近了坐下,仔細地打量了一下後,才笑道:“果然是這麼一付儀态萬方的模樣,難怪有口皆碑了,意哥,有關你的才華,我曾經聽很多人說過,想來是不會差的了,萬歲爺昨天跟我談起,他也聽說了你的文名,說要在百花生日之宴上,多邀些個能手,好好地跟咱們較量一下,你可得給咱們巾帼隊裡多争點光采。
” 譚意哥看她的年紀不過三十多,卻極有威儀,形貌跟湘如很相似,隻不過上額較為開闊,下巴處略圓一點。
那不但使她看起來莊嚴,也厚實多了,不像湘如那樣,聰明外露而現夭徵。
皇後見到她一直看着自己,再加臉上的表情微現惋惜,已經知道她心中想的是什麼,乃笑了一笑道:“你可是在想我妹妹?” 譚意哥不由得一震,開始相信湘如說她姐姐的話,她的眼睛實在厲害,能夠看透别人内心裡去,連忙起立道:“娘娘明察秋毫,民女的确是在想郡主。
” 皇後輕歎一聲道:“對這個幼妹,我們都太過寵愛,難免會任性一點,還望你多多包涵,相信你也明白的,她自小體弱多病,相貌上又過于聰明外露,實非壽徵,所以就讓着她一點,老實說,我們誰都沒期望能看到地出閣字人的……” 譚意哥忙道:“郡主現在可結實多了。
” 皇後苦笑道:“我也聽人說了,隻可惜不能親自看看她,但無論如何,還要你多照顧她一點。
” 譚意哥道:“郡主對民女情深意厚,實在是郡主在照顧民女。
” 皇後又輕輕一歎道:“湘如在我們眼中,隻是個長不大的孩子,但是我聽說她對你,倒是很像個大人了,這……過幾天再說吧,你是老祖宗下诏邀請進宮的,咱們未便多耽擱,走,我帶你見她老人家去。
意哥,今天如果你沒有什麼急事,就不必回去了,那時我們再好好地深談一下,我有很多的話要跟你說。
” 譚意哥頓了一頓道:“民女還是要回去的。
” 皇後似乎頗感意外道:“為什麼呢?” 譚意哥道:“民女未習宮中禮儀,恐有隕越,是為一。
民女居留宮中不便,是為二。
郡主臨盆在即,民女實在不放心她,是為二。
” 第一個理由是客氣話,第二個理由是真心話,但第二個理由說居留宮中不便,卻實在耐人尋味,但是皇後略作沉思後,居然明白了她的意思,笑了一笑道:“說得也是,我要是把你留在宮中,小妹也實在不放心,我們去見過老祖宗,她主要也是想看看你,再者明天詩會,她也很關切,怕你臨時會怯場,叫我先帶你看看地方,熟悉一下環境,今天見到你這付從容的樣子,這一點倒是不必擔心了,看來我們明天差不了。
” “民女不過是略識之無而已。
” 皇後一笑道:“别客氣了,我雖然還沒請教過,但想到你高明,胸有文章氣自豪。
從你談幾句話的态度已經可以想見,說句笑話,有許多大官兒家的千金,第一次進宮時,居然會吓得發抖,連話都說不上來了,即使是一些進京不知有多少次的命婦,到了這兒,仍然是誠惶誠恐,全身上下不自在,跟你這份潇灑自如的樣子一比,她們真該慚愧死。
” 譚意哥隻有笑笑,這一點皇後不會明白,以為是讀書之功,其實卻是閱曆之故,因為以前地出入各種場合的酬酢宴會,不知多少次,臉皮磨老了,膽氣也壯了,自然不是那些終日深居閨中,難得一見陌生人的千金小姐們所能及得上的。
跟着皇後一起到懿甯官去觐見太後,這位老太太果然如湘如所說,比皇後要好相處多了。
她上了年紀,在宮中的地位也是真正的高高在上,無人能及了,連皇帝見了她,都要跪下請安,因此,她的行動也就相當的自由,沒有拘束了。
譚意哥跪下叩了頭,恭祝聖母老祖宗千秋,太後已經一疊聲的叫道:“孩子,快土來讓哀家好好地瞧瞧你,是怎麼一付惹人疼憐的樣子,居然會引起朝裡上上下下,那麼多人的交口稱贊。
” 皇後含笑把譚意哥牽起來,一直送到她身邊,老人家是看不清楚,一個勁兒的叫:“靠近些,靠近些。
” 直到伸手可及,她才拉着手,端詳了半天,點頭歎息道:“你們看看,這才叫美人兒,湘绮。
” 皇後笑道:“臣媳在。
” 太後道:“以前我隻說你家姐妹是天下第一等的美人了,今天給這孩子這麼一比,你們可都比下去了。
” 皇後毫不為忤笑道:“那您老人家可得多疼她點。
” 譚意哥卻不安地道:“民女薄柳之姿,怎敢……” 太後不讓她說完就道:“好孩子,别客氣,也别來那一套,我這懿甯宮中可不像皇後那兒的規矩大,咱們有什麼說什麼,我說的是老實話,湘如那孩子也夠逗人疼的,隻可惜單薄了一點。
皇後嘛,現在也三十多快四十了,自然不能跟你們小姑娘去較量。
不過,她進宮時,也不過你這麼大年紀,我還記得她的模樣,美是美了,卻天生的一付皇後相,過于端莊了一點。
” 譚意哥道:“娘娘乃一國之母。
” 太後笑道:“我也沒說端莊不好,隻是一個人整天這樣規規矩矩的多别扭,那不是活得一點意思都沒有了?” 譚意哥忙道:“娘娘平素待人是十分親切和善的,隻不過在您老菩薩前面,唯恐失禮,才必須要規規矩矩,以為臣屬們做個榜樣。
” 太後笑道:“這麼說倒是我對皇後誤解了,好孩子,你可真會說話。
” 她撫着譚意哥的手,萬般慈祥地道:“其實我也不是真糊塗,湘绮是個好媳婦,我比誰都清楚,隻可惜做了皇家的媳婦,受了官規國禮的限制,使得我們婆媳難得有親近的機會,倒不如一般百姓家有親情之樂了。
” 譚意哥道:“聖上治被萬方,您老菩薩跟娘娘得母儀天下為百姓之範,天降聖人,總得犧牲一點的。
” 太後高興得直拍她的手背道:“好孩子,瞧你這張小嘴多甜,哀家倒從來沒認為自己為百姓們做了什麼,聽你這一說,倒像是哀家立了什麼了不起的大功業了。
” 譚意哥道:“聖慈教化之功,大與天齊,唯其無方。
育成于潛移默化之中,故不得而見。
譬如泰獄之高,伧海之大,皆非目之能及……” 太後笑顧左右道:“你們也聽聽學着,這才是有學問的人說的話,哀家明知道這是歌功頌德的老話,可是到了她的嘴裡,聽起來就叫人暈陶陶的。
” 一個女官笑道:“這是老祖宗偏心,喜歡一個人了,什麼話也順耳了,這話要是出于奴婢之口,您老祖宗又要說是巧言令色了。
” 她大概是太後身邊很得寵的人,所以講話才如此的放肆,但是她并沒有惡意,說着還向譚意哥笑了一下,表示友善,也表示并不是對譚意哥攻擊。
太後笑道:“那當然了,話說得好聽不算,最難得的是要誠意正心,這孩子說話時,一片誠心敬意,沒有半點虛僞,那像你這猴頭,一付嘻皮笑臉,何嘗有半點誠意,讓人瞧了就有氣。
” 說得大家都笑了,于是太後絮絮叨叨地向譚意哥問了一些她的身世以及生活種種。
譚意哥直言無隐,毫無隐坦,太後聽得直擦眼淚道:“好孩子,倒是苦了你了,說來也真是的,一個人犯了罪,跟妻子兒女什麼相幹,這個太不公平了,那天我要勸勸皇帝,叫他廢了這一條。
” 皇後忙奏道:“罪及妻孥,多半是對着官宦人家,因為他們身為民牧,知法而犯法,罪加一等,這也是警誡之意。
而且近年來,秉承慈訓,以仁術治世,對這種案子,已經赦免了不少,去年一年,刑部奏請外官妻孥入官的案子,計有九十七仵,皇上隻判了三件,那是貪墨官民,為禍太烈的三名惡吏。
而且他們的妻兒家人,也十分不肖,助惡唆使蹈法,合該一并處分。
” 太後這才點點頭道:“很好,我是個婦道人家,沒讀過太多的書,也不懂得那些治國強邦之道。
我隻覺得以仁心去對人,總是不會錯的,皇帝小時候,我就這麼教他,現在還是這麼提醒他。
” 皇後道:“皇上每與臣媳談及母後的教訓,總是感激萬分,無時敢忘。
” 太後又向譚意哥道:“孩子,你是從民間來的,我要你講講老百姓對朝廷是怎麼樣的看法?” 這使得譚意哥為難了,因為這個題目太大了,也太嚴肅了,她縱有滿肚子學問,也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太後道:“你别怕,有話盡管說好了,現在咱們是私下聊天,我隻想聽聽民間的意見。
“ 譚意哥斟酌良久,她知道不能光說好的,也不能全說壤的,于是笑道:“老菩薩,這可把我給問住了,因為要叫我來說,絕對是好話。
” 太後道,“不行,你這孩子别學得像他們一樣的圓滑,隻會歌功頌德,那些話不要你說,也不是我聽的,我現在要你說的是一些真正的批評,說好了,哀家特準你直言無忌,就當你是在跟一個老祖母聊天,别把我當成太後。
” 譚意哥道:“民女所接觸的都是非當即貴的人,他們沐受聖恩深厚,富衣而足食,自然就會對朝廷感恩圖報,言下都是頌揚之詞了。
” 太後道:“這也說的是,不過從你的話中,哀家也聽出一點意思來,隻是日子過得好的人,才對朝廷感激,日子過得不好的人,對朝廷就怨聲載道了。
” 這個老婦人絕不糊塗,她的思想跟觀察都十分敏銳,譚意哥笑道:“老菩薩聖明,日子過得不好的人,對什麼都怨,連老天爺都免不了遭咒,何獨是朝廷呢?” 太後一歎道:“話不是這樣說,他們有理由埋怨朝廷的,因為朝廷沒把他們照顧好,窮人跟富人一樣,也是朝廷的子民,而且應該受到更多的照顧才對……” 說着她又深深地一歎:“孩子,你的話已經發人深省了,天下之民,九百九十九個窮人,才有一家當戶,一人頌德而十人抱怨,這絕不是好事,看來我這個做皇帝的兒子,并沒有盡到責任。
” 這一來譚意哥緊張了,連皇後也感到很緊張,要開口說話,不知如何啟齒,還是譚意哥道:“老菩薩,民女見聞寡陋,說的未必是真的,隻不過是表面所見……” 太後道:“意哥,你并沒有說什麼,是我推想出來的,你說你從湖南來,而且這一陣子,在那邊辦善事施粥捐衣……” 譚意哥道:“民女隻是幫楊大叔的忙。
真正做好事是他,錢也全是他們叔侄二人拿出來的。
” 太後道:“他們的義舉固是值得嘉許,但也愈增朝廷的慚愧。
因為這木是朝廷該做的事。
” 皇後深覺不安,連忙道:“啟上母後,皇上是很關心這種事的,隻要有所奏聞,一定立撥專人,前往辦理赈災事宜,隻不過您老人家也知道,有些地方督撫,為了粉飾升平,往往把災情隐而不報,或是以大報小,這才使得聖上耳目為之蒙蔽。
” 太後道:“那麼你應該是知道的了?” 皇後道:“臣媳日居深宮,更不知道了。
” 太後一歎道:“你若不知道就更不妙了!” 皇後一聽,吓得跪了下來道:“臣媳愚昧,不明白母後的意思,請母後教誨!” 太後苦笑道:“媳婦!你是絕頂聰明的人,怎麼也跟我裝糊塗呢,我們親家公劉王爺跟你哥哥管的是什麼事呢,他們縱然不便告訴皇帝,至少也應該知會你一聲。
因為,皇帝有很多事都是跟你商量的。
” 皇後一聽更為緊張了,垂頭道:“臣媳是略知一二,因為聖上為國事,操憂已經夠煩了,有些臣媳能分憂的事,就不去煩擾聖駕,因此,除了重大的災情外,一些鄉鎮地方的小災小患,臣媳就叫弟弟斟酌情形,指示地方去辦了!” 太後笑道:“這才像句話,皇後,我知道你是個
因為探花的女主人是王府的郡主,是皇後正宮劉娘娘的胞妹,張探花的官不大,他的嶽家的官卻大的吓人,張玉朗在京中有幾家朋友,那些朋友卻高攀不上國丈太師王爺,因此那些内眷們也就無緣登門了。
當然也有有資格直接去看湘如郡主的,那當然都是些極品的貴婦人了,她們為了身份所關,卻又不能随便去探望人,而且湘如郡主懷孕在身,分娩在卻,這時候去訪客,不是自己沒眼色嗎? 所以盡管大家對這位乍到京師的女先生充滿了好奇,卻很少有人去實地看看她的。
愈是神秘,愈容易引起人們探索的興趣,登門刺探不行,有人變着方法,把她引出去總行吧! 怎麼把她引出來呢,終于有人出了點子,把話傳到了宮裡,傳到了那位好事的皇帝耳朵中。
皇帝是個很愛動的人,也是個很好奇的,聽說有這麼一位奇女子,倒是很感興趣。
隻不過皇帝雖然位列至尊,卻也不能随便派個人,傳道旨意把一個女子召進宮裡去看看。
他更不能對張玉朗說要看着他家裡新來的那位奇女才子,一試才情。
君臣之禮,限制的對象雖是以臣下為主,但是多少也對皇帝有點約束的。
不過皇帝可以把自己的意思告訴皇後,由皇後來出面,這位好事的皇帝把他的意思跟皇後說了,不過後面補充一句,說這是一些臣下的意思。
皇後是個較拘謹的人,對這個提議的第一個反應自然是激烈的反對,不過皇帝笑着解說,道:“那些臣下隻是耳聞彼姝才情,亟思一見而已,并沒有其他的意思,再者有些人是不服氣,想要較量一下……” 皇後忍不住道:“這些人也真無聊,放着軍國大計不去下功夫,卻要找一個女子去較量才情。
” 皇帝未免有點掃興地道:“卿家未免說得太嚴重了,因為有些個見過譚意哥的人,将她說得天上有、地下無的一個奇女子,更說她的才情,可以壓倒當世文宗,所以引起了幾個老夫子的不服氣,好勝之心,聖賢不免,至于朕的想法卻又有不同。
” 皇後道:“陛下是怎麼個想法呢?” 皇帝笑道:“朕想果真有此奇才女子,未嘗不是本朝盛事,借此機會甄驗一下,若是她真有些才情,也不妨加以表揚一下,也好激勵一下士風。
再說卿家執掌天下女範,對于這麼一個人,也不該埋沒。
” 皇後究竟不能太拂皇帝的意思,因此笑問道:“陛下是準備如何去考驗她呢?” 皇帝想想道:“在百花生日那一天,宮中照例有一次聚會,也會召請朝中一些具有文名的大臣前來吟詠一番,而卿家不是也會帶着一些解詩文的官眷命婦,一起湊熱鬧的嗎,那天就由卿家召喚她入宮……” 皇後道:“那都是些有诰封的命婦。
” “卿家這就太拘禮了,前幾年參加的都是些未出閣的女兒家居多,何嘗有什麼诰命的,老實說,也就是年輕的女孩子還能提筆做兩首詩,真叫那些有诰命的夫人來吟詩,恐怕将會氣死李杜于泉下了呢。
” 皇後有點不服氣道:“陛下,好像幾年來,詩詞掄元的都是我們這邊巾帼隊裡的人。
” 皇帝哈哈一笑道:“卿真若真以為須眉隊中無人,那可是大錯特錯了,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每年一度男女同樂的聚會,不能讓你們太掃興。
再者是有幾個能手,為了要顯示他們自己的女兒才情,不肯掠美,故意敷衍塞責而已,認真要較量起來,除了一兩篇勉強可以上榜,大部份都會刷下去的。
” 皇後不由得激發好勝之心道:“真有這回事,我倒是難以相信。
” “卿家若是不信,朕就吩咐下去,今年不得藏才,大家盡出所能,認真來較量一下看看。
不過湘如小妹今年不能來參加了,你的麾下少了一員戰将,若是不能把譚意哥召來,恐怕你們會全軍皆沒呢。
” 皇後道:“臣妾也聽說了這個人,倒是很想看看她,隻是怕破壞了宮中的體制,因為她究竟是個民女。
” 皇帝道:“卿家這個想法就太過了,人無貴賤,民女又難道天生就會矮人一等,
” 皇後一聽居然怪責到自己頭上來了,倒是不能再說什麼,隻得道:“臣妾并沒有富貴貧賤之想,隻是宮中的體制如此,那可是祖宗傳下來的規矩。
” 皇帝接道:“祖宗立法的意思,隻是怕宮内的秩序太難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說民女不得入宮,那宮中操司雜役的宮娥,都是召自民間。
再說譚意哥經湘如小妹認為姐妹,也不能算是布衣民女了。
” 皇後一笑道:“臣妾是怕陛下怪責臣妾壞了規矩,既是陛下不以為責,臣妾自然是遵命。
” 皇後雖然注重體制,但也深明皇帝的脾氣,他已經決定的事是不容更改的,何況這也是一件湊趣的事。
最重要的一點,是她受了妹妹湘如私下的懇托,要求為譚意哥提高一下身份,這在她是比較為難的。
湘如的意思是想為譚意哥在宮中求得一個職稱,就是所謂女官。
當然,這種是一個職銜,既無俸祿,也沒有品級,隻是名義上好聽一點而已。
很多世家親貴的女兒,都有這麼一個職銜,但是要頒給一個曾為倡家的女子,尤其是出之她妹妹的淵源,恐怕會招緻物議。
可是湘如的請求懇切,她又不忍使這個小妹妹太失望,心裡正在估量着,皇帝主動提出,無異是一個大好機會,但是她口頭上反對,正是以退為進的策略,這時見時機已成熟了,笑笑道:“陛下,召請譚意哥入宮,臣妾也很贊成,隻是宮中的體制,也不能破壞,臣妾想先給她一個職稱,那就不沖突了。
” 皇帝見皇後答應了,心中很高興,這本是一件雞毛蒜皮小事,笑着道:“随卿家去安排吧,隻是今天由于情形不同,廷臣中有些職品較低而長于詩文者,也要拉進來充陣容,人數可能多一點。
” 皇後道:“臣妾這邊也要多召幾個女将來助陣,今年就擴大在禦花園的荷風軒中舉行好了,那兒的地方寬敞,可以容下幾百人。
” 皇帝十分高興,連聲笑道:“好!好!我們男女各半,以三百人為準如何?” 皇後算了一下,一百五十位命婦與宦家千金固然易得,但是真正能做詩的不過二、三十人,那些婆子們來多了沒用,叽叽喳喳,反而吵得人不安甯,因此一笑道:“兵在精而不在多,臣妾還是依照往例,召請五十名女将出陣,陛下倒是不妨多召幾個前來,那些未列朝班的官兒們終歲辛苦,卻始終未入宮中一步,陛下不妨利用這個機會,也犒勞他們一下,以示聖澤。
” 這句話是皇帝最聽得進的,夫婦兩人在一陣哈哈大笑中,都非常高興。
雖然皇帝有了話,皇後還是很慎重,第二天在晨觐太後的時候,禀告了上去。
太後是位很慈祥的老婦人,也是個愛熱鬧的,她們婆媳之間,感情很融洽,相互之間,相處有如母女,因此聽了皇後的禀告後,就笑着說:“皇帝已經跟我說了,而且也有不少人在我跟前提過那位譚姑娘,都是贊不絕口,有這麼一個好孩子,連我這老太婆也急着看看呢,湘绮,你就把她帶進來,既是要跟外頭的官兒們比較,你也該先把人家孩子叫進來囑咐一番,使人家心裡有個準備,免得臨時怯場,弱了咱們的名頭。
” 皇後笑道:“臣媳的妹妹不輕易推許人的,她說好,是一定不會錯,再說比詩論文,都是臨時抓題,也沒什麼好準備的,臣媳是想先叫她進來,熟悉一下禮儀,特地來請老祖宗的示下。
” 太後道:“說的是,民間的孩子,那見過這麼大的場面,到時候吓着了,有才華也現不出來,豈不是辜負了大家的一片興緻,湘绮,你明天就把她叫進來吧。
” 皇後見太後也是迫不及待的樣子,心裡着實高興,遂答應着退了出來。
她妹妹跟張玉朗的結合,她這姊姊心裡十分明白,多少是帶着點強迫的性質,當時她是反對的,不過看到妹妹的那種死心眼兒,再看看張玉朗的人品才華,才覺得隻有此子,才能與妹妹匹配,所以勉強的同意了,但也把湘如叫進宮中,切實地教了她一番嫁後為人接物、孝親、敬愛丈夫的道理。
湘如倒是很聽話,嫁後所表現的溫娴明理、柔順,果然已化去了張玉朗的怨恨,卻又赢來了無限歉咎,那就是對譚意哥的。
這等于是橫刀奪愛了,湘如明白,要想維持夫婦問的和諧感情,必須還要把譚意哥拉了來。
皇後對這件事是深以為然的,她處在宮中,天然的就有很多的情敵,後宮除了選後時同時冊定的兩位貴妃外,還有幾處别院,她這個皇帝丈夫,一開始就注定是無法獨享的。
雖然她的皇後地位高高在上,但是如若無法赢得皇帝的心,同樣也将飽受冷落。
在這麼多美女當中,要想獨霸住一個丈夫是不可能的,争風吃醋,機會使皇帝讨厭,感情冷落,最聰明的辦法,莫過于投其所好。
皇帝喜歡誰,就向誰示好,盡量去促成皇帝跟那個女子在一起。
這是一種手段,一則博得賢慧之各,二則使皇帝内心生出敬愛之情,第三,可以減少敵人,因為她的地位最高,卻去交好地位低的人,可以使對方感激涕零。
湘如在離京之前,就曾向她表示過,此去一定要設法把譚意哥接來,然而從張玉朗的口中,知道譚意哥是個很高傲的人,要求能提高譚意哥的聲望與地位。
湘绮認為這是個很好的辦法,卻又相當的棘手,這事情做起來不難,如若由她這個做皇後的迳直下诏則又似乎有内舉之嫌,易招物議,所以她先授意父親和弟弟,暗中在朝野間騰傳譚意哥的才華,聳動皇帝自己先來開口,而後自然也着人設法在太後面前鼓吹起來。
現在這兩方面都開了口,她就可以明正言順地下一道诏書了,诏封譚意哥為内宮侍讀。
這是一個新花樣,因為皇帝喜歡詩文。
希望宮廷中每個人都能夠來上幾句,隻不過未必每個人都能如此,有些地方,不過是粗識幾個大字而已,于是就有後宮侍讀的花樣興出來,召喚京師近臣中的女兒能詩者,進官教這些貴妃、婕妤們吟詩,這當然也是一種很高榮譽,因為诏令是由皇後頒發的,侍讀等于是陪伴皇後讀書,一個女子能人後宮承值,一定是有才華的,一登龍門,身價百倍,不過皇後擇人頗嚴,這個頭銜沒有俸給,隻有賞賜,卻更不随便亂頒的。
譚意哥終于接到這麼一張诏令。
湘如已經先一步知道訊息了,她知道譚意哥的脾氣,如果弄僵了,她很可能會拒不受命? 因為皇後的诏令到底不是朝廷的聖旨,再說正因為這是無品無俸的非正式稱銜,诏書上很客氣,寫着的是聘請,既是延聘敦請,自然受者也可以拒聘。
尤其是像譚意哥此刻的身份,大可以回上一句,布衣民女,知識谫陋,不谙宮儀,不敢奉诏。
所以湘如先笑道:“今年的百花生日,我是沒法去揍熱鬧了,還虧妹子你來了,為我們增加了一枝生力軍,否則我姐姐就要孤軍奮鬥了。
” 譚意哥聽得莫名其妙,道:“湘如姊,你說的什麼呀,又是生力軍,又是孤軍的,難道還打仗不成?” 湘如笑道:“雖非幹戈之争,卻是筆墨之戰,每年的百花生日,皇帝總要帶了一大批的臣子在禦花園賞花會宴,而皇後也帶了一批官眷與會同樂,少不得總要吟詠一番。
” “哦!原來是做詩。
” “妹子,你可别看不起這種做詩,比金殿策試還要難呢,題目是臨時的,限字、限韻還要限時,時間是一竈香,共有十首絕句,十題律詩,三首長歌,小阕小令,誰也不可能一起做完,隻有盡所長的,做多少算多少,香盡交卷,每卷都是密封的,然後出五位主考共同評核,以請論等第,等揭曉了才知道是誰所作。
” “難道内外還分的不成了。
” 湘如道:“長歌我們是不行的,律詩、絕句、小令三項中,我姐姐跟我兩個人,每年總要占上三四項榜首的,每題每款取三名,總計是三十名,我姐姐帶領的娘子軍,總要占上個十六七名之多。
” 譚意哥笑道:“京師文風,竟是女勝于男了。
” 湘如道:“這倒未必見得,隻不過題目總以賞花詠花為主要範圍,出自閨閣之口,總是比較柔婉一點,而那些老夫子們酸氣沖天,遣情之作,也不忘文以載道,縱然字句精煉,意境上略差了一點,所以每年都是巾帼稱雄,今年我不能去,姊姊可苦了。
” “娘娘手下兵多将廣,還怕沒有好手?” “妹子,算了吧,京師雖有幾個能文能詩的女兒家,但是卻未必見得佳,每年都是我跟姐姐在拼命,不但自己作,還得替她們修改潤飾,才搶個十六七名,略過半數,若是我不去,姊姊一個人能争個四五首上榜就很不錯了,她的書讀得不少,就是構思太慢,作品是好的,無瑕可擊,但過于拘謹放不開……” “這麼說,每年都是湘如姊在任主帥了?” “可以這麼說,今年我是必須要退出,幸好有你來了,給我姐姐撐撐場子。
” “我怎麼有資格呢?” “怎麼沒資格呢?爺說過了,以你的才華,就是金殿試策,也有掄魁之能,更何況是詩詞呢,那些老頭子案牍勞形,怎麼樣也勝不了你的,加把勁,今年殺他們一個全軍皆墨,片甲不回。
” 也差不多才說完這番話,宮中的女官就來了。
宣讀之下,原來是太後的谕旨,徵譚意哥為内宮侍讀,着即入宮,進詣懿駕。
同時還賜下了一襲宮妝。
譚意哥接下了懿旨,湘如笑道:“妹子,你的面子特别大,一般都是由我姐姐下诏延聘,隻有你特别,竟是由太後老祖宗親自下诏,那你就快去吧。
” 譚意哥笑道:“湘如姐,這一定是你挑我的!” 湘如道:“為日後百花誕辰詩會之争,我的确曾向姊姊推薦過你,要她請你幫忙,可是太後老祖宗下诏相請,卻不關我的事了,去吧,老祖宗人既和慈,又十分風趣,比我姐姐好說話多了。
” 譚意哥倒不在乎比什麼詩文,可是對這種召見卻實在提不起興趣,可是湘如挺着個大肚子在起勁地忙着,使她不好意思也不忍心掃興,于是略略地妝扮了一下,跟着那兩個女官兒進去了。
首先觐見的是皇後,這位全國第一尊貴的婦人對譚意哥倒是一點都沒有架子,見過禮之後,立刻叫她靠近了坐下,仔細地打量了一下後,才笑道:“果然是這麼一付儀态萬方的模樣,難怪有口皆碑了,意哥,有關你的才華,我曾經聽很多人說過,想來是不會差的了,萬歲爺昨天跟我談起,他也聽說了你的文名,說要在百花生日之宴上,多邀些個能手,好好地跟咱們較量一下,你可得給咱們巾帼隊裡多争點光采。
” 譚意哥看她的年紀不過三十多,卻極有威儀,形貌跟湘如很相似,隻不過上額較為開闊,下巴處略圓一點。
那不但使她看起來莊嚴,也厚實多了,不像湘如那樣,聰明外露而現夭徵。
皇後見到她一直看着自己,再加臉上的表情微現惋惜,已經知道她心中想的是什麼,乃笑了一笑道:“你可是在想我妹妹?” 譚意哥不由得一震,開始相信湘如說她姐姐的話,她的眼睛實在厲害,能夠看透别人内心裡去,連忙起立道:“娘娘明察秋毫,民女的确是在想郡主。
” 皇後輕歎一聲道:“對這個幼妹,我們都太過寵愛,難免會任性一點,還望你多多包涵,相信你也明白的,她自小體弱多病,相貌上又過于聰明外露,實非壽徵,所以就讓着她一點,老實說,我們誰都沒期望能看到地出閣字人的……” 譚意哥忙道:“郡主現在可結實多了。
” 皇後苦笑道:“我也聽人說了,隻可惜不能親自看看她,但無論如何,還要你多照顧她一點。
” 譚意哥道:“郡主對民女情深意厚,實在是郡主在照顧民女。
” 皇後又輕輕一歎道:“湘如在我們眼中,隻是個長不大的孩子,但是我聽說她對你,倒是很像個大人了,這……過幾天再說吧,你是老祖宗下诏邀請進宮的,咱們未便多耽擱,走,我帶你見她老人家去。
意哥,今天如果你沒有什麼急事,就不必回去了,那時我們再好好地深談一下,我有很多的話要跟你說。
” 譚意哥頓了一頓道:“民女還是要回去的。
” 皇後似乎頗感意外道:“為什麼呢?” 譚意哥道:“民女未習宮中禮儀,恐有隕越,是為一。
民女居留宮中不便,是為二。
郡主臨盆在即,民女實在不放心她,是為二。
” 第一個理由是客氣話,第二個理由是真心話,但第二個理由說居留宮中不便,卻實在耐人尋味,但是皇後略作沉思後,居然明白了她的意思,笑了一笑道:“說得也是,我要是把你留在宮中,小妹也實在不放心,我們去見過老祖宗,她主要也是想看看你,再者明天詩會,她也很關切,怕你臨時會怯場,叫我先帶你看看地方,熟悉一下環境,今天見到你這付從容的樣子,這一點倒是不必擔心了,看來我們明天差不了。
” “民女不過是略識之無而已。
” 皇後一笑道:“别客氣了,我雖然還沒請教過,但想到你高明,胸有文章氣自豪。
從你談幾句話的态度已經可以想見,說句笑話,有許多大官兒家的千金,第一次進宮時,居然會吓得發抖,連話都說不上來了,即使是一些進京不知有多少次的命婦,到了這兒,仍然是誠惶誠恐,全身上下不自在,跟你這份潇灑自如的樣子一比,她們真該慚愧死。
” 譚意哥隻有笑笑,這一點皇後不會明白,以為是讀書之功,其實卻是閱曆之故,因為以前地出入各種場合的酬酢宴會,不知多少次,臉皮磨老了,膽氣也壯了,自然不是那些終日深居閨中,難得一見陌生人的千金小姐們所能及得上的。
跟着皇後一起到懿甯官去觐見太後,這位老太太果然如湘如所說,比皇後要好相處多了。
她上了年紀,在宮中的地位也是真正的高高在上,無人能及了,連皇帝見了她,都要跪下請安,因此,她的行動也就相當的自由,沒有拘束了。
譚意哥跪下叩了頭,恭祝聖母老祖宗千秋,太後已經一疊聲的叫道:“孩子,快土來讓哀家好好地瞧瞧你,是怎麼一付惹人疼憐的樣子,居然會引起朝裡上上下下,那麼多人的交口稱贊。
” 皇後含笑把譚意哥牽起來,一直送到她身邊,老人家是看不清楚,一個勁兒的叫:“靠近些,靠近些。
” 直到伸手可及,她才拉着手,端詳了半天,點頭歎息道:“你們看看,這才叫美人兒,湘绮。
” 皇後笑道:“臣媳在。
” 太後道:“以前我隻說你家姐妹是天下第一等的美人了,今天給這孩子這麼一比,你們可都比下去了。
” 皇後毫不為忤笑道:“那您老人家可得多疼她點。
” 譚意哥卻不安地道:“民女薄柳之姿,怎敢……” 太後不讓她說完就道:“好孩子,别客氣,也别來那一套,我這懿甯宮中可不像皇後那兒的規矩大,咱們有什麼說什麼,我說的是老實話,湘如那孩子也夠逗人疼的,隻可惜單薄了一點。
皇後嘛,現在也三十多快四十了,自然不能跟你們小姑娘去較量。
不過,她進宮時,也不過你這麼大年紀,我還記得她的模樣,美是美了,卻天生的一付皇後相,過于端莊了一點。
” 譚意哥道:“娘娘乃一國之母。
” 太後笑道:“我也沒說端莊不好,隻是一個人整天這樣規規矩矩的多别扭,那不是活得一點意思都沒有了?” 譚意哥忙道:“娘娘平素待人是十分親切和善的,隻不過在您老菩薩前面,唯恐失禮,才必須要規規矩矩,以為臣屬們做個榜樣。
” 太後笑道:“這麼說倒是我對皇後誤解了,好孩子,你可真會說話。
” 她撫着譚意哥的手,萬般慈祥地道:“其實我也不是真糊塗,湘绮是個好媳婦,我比誰都清楚,隻可惜做了皇家的媳婦,受了官規國禮的限制,使得我們婆媳難得有親近的機會,倒不如一般百姓家有親情之樂了。
” 譚意哥道:“聖上治被萬方,您老菩薩跟娘娘得母儀天下為百姓之範,天降聖人,總得犧牲一點的。
” 太後高興得直拍她的手背道:“好孩子,瞧你這張小嘴多甜,哀家倒從來沒認為自己為百姓們做了什麼,聽你這一說,倒像是哀家立了什麼了不起的大功業了。
” 譚意哥道:“聖慈教化之功,大與天齊,唯其無方。
育成于潛移默化之中,故不得而見。
譬如泰獄之高,伧海之大,皆非目之能及……” 太後笑顧左右道:“你們也聽聽學着,這才是有學問的人說的話,哀家明知道這是歌功頌德的老話,可是到了她的嘴裡,聽起來就叫人暈陶陶的。
” 一個女官笑道:“這是老祖宗偏心,喜歡一個人了,什麼話也順耳了,這話要是出于奴婢之口,您老祖宗又要說是巧言令色了。
” 她大概是太後身邊很得寵的人,所以講話才如此的放肆,但是她并沒有惡意,說着還向譚意哥笑了一下,表示友善,也表示并不是對譚意哥攻擊。
太後笑道:“那當然了,話說得好聽不算,最難得的是要誠意正心,這孩子說話時,一片誠心敬意,沒有半點虛僞,那像你這猴頭,一付嘻皮笑臉,何嘗有半點誠意,讓人瞧了就有氣。
” 說得大家都笑了,于是太後絮絮叨叨地向譚意哥問了一些她的身世以及生活種種。
譚意哥直言無隐,毫無隐坦,太後聽得直擦眼淚道:“好孩子,倒是苦了你了,說來也真是的,一個人犯了罪,跟妻子兒女什麼相幹,這個太不公平了,那天我要勸勸皇帝,叫他廢了這一條。
” 皇後忙奏道:“罪及妻孥,多半是對着官宦人家,因為他們身為民牧,知法而犯法,罪加一等,這也是警誡之意。
而且近年來,秉承慈訓,以仁術治世,對這種案子,已經赦免了不少,去年一年,刑部奏請外官妻孥入官的案子,計有九十七仵,皇上隻判了三件,那是貪墨官民,為禍太烈的三名惡吏。
而且他們的妻兒家人,也十分不肖,助惡唆使蹈法,合該一并處分。
” 太後這才點點頭道:“很好,我是個婦道人家,沒讀過太多的書,也不懂得那些治國強邦之道。
我隻覺得以仁心去對人,總是不會錯的,皇帝小時候,我就這麼教他,現在還是這麼提醒他。
” 皇後道:“皇上每與臣媳談及母後的教訓,總是感激萬分,無時敢忘。
” 太後又向譚意哥道:“孩子,你是從民間來的,我要你講講老百姓對朝廷是怎麼樣的看法?” 這使得譚意哥為難了,因為這個題目太大了,也太嚴肅了,她縱有滿肚子學問,也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太後道:“你别怕,有話盡管說好了,現在咱們是私下聊天,我隻想聽聽民間的意見。
“ 譚意哥斟酌良久,她知道不能光說好的,也不能全說壤的,于是笑道:“老菩薩,這可把我給問住了,因為要叫我來說,絕對是好話。
” 太後道,“不行,你這孩子别學得像他們一樣的圓滑,隻會歌功頌德,那些話不要你說,也不是我聽的,我現在要你說的是一些真正的批評,說好了,哀家特準你直言無忌,就當你是在跟一個老祖母聊天,别把我當成太後。
” 譚意哥道:“民女所接觸的都是非當即貴的人,他們沐受聖恩深厚,富衣而足食,自然就會對朝廷感恩圖報,言下都是頌揚之詞了。
” 太後道:“這也說的是,不過從你的話中,哀家也聽出一點意思來,隻是日子過得好的人,才對朝廷感激,日子過得不好的人,對朝廷就怨聲載道了。
” 這個老婦人絕不糊塗,她的思想跟觀察都十分敏銳,譚意哥笑道:“老菩薩聖明,日子過得不好的人,對什麼都怨,連老天爺都免不了遭咒,何獨是朝廷呢?” 太後一歎道:“話不是這樣說,他們有理由埋怨朝廷的,因為朝廷沒把他們照顧好,窮人跟富人一樣,也是朝廷的子民,而且應該受到更多的照顧才對……” 說着她又深深地一歎:“孩子,你的話已經發人深省了,天下之民,九百九十九個窮人,才有一家當戶,一人頌德而十人抱怨,這絕不是好事,看來我這個做皇帝的兒子,并沒有盡到責任。
” 這一來譚意哥緊張了,連皇後也感到很緊張,要開口說話,不知如何啟齒,還是譚意哥道:“老菩薩,民女見聞寡陋,說的未必是真的,隻不過是表面所見……” 太後道:“意哥,你并沒有說什麼,是我推想出來的,你說你從湖南來,而且這一陣子,在那邊辦善事施粥捐衣……” 譚意哥道:“民女隻是幫楊大叔的忙。
真正做好事是他,錢也全是他們叔侄二人拿出來的。
” 太後道:“他們的義舉固是值得嘉許,但也愈增朝廷的慚愧。
因為這木是朝廷該做的事。
” 皇後深覺不安,連忙道:“啟上母後,皇上是很關心這種事的,隻要有所奏聞,一定立撥專人,前往辦理赈災事宜,隻不過您老人家也知道,有些地方督撫,為了粉飾升平,往往把災情隐而不報,或是以大報小,這才使得聖上耳目為之蒙蔽。
” 太後道:“那麼你應該是知道的了?” 皇後道:“臣媳日居深宮,更不知道了。
” 太後一歎道:“你若不知道就更不妙了!” 皇後一聽,吓得跪了下來道:“臣媳愚昧,不明白母後的意思,請母後教誨!” 太後苦笑道:“媳婦!你是絕頂聰明的人,怎麼也跟我裝糊塗呢,我們親家公劉王爺跟你哥哥管的是什麼事呢,他們縱然不便告訴皇帝,至少也應該知會你一聲。
因為,皇帝有很多事都是跟你商量的。
” 皇後一聽更為緊張了,垂頭道:“臣媳是略知一二,因為聖上為國事,操憂已經夠煩了,有些臣媳能分憂的事,就不去煩擾聖駕,因此,除了重大的災情外,一些鄉鎮地方的小災小患,臣媳就叫弟弟斟酌情形,指示地方去辦了!” 太後笑道:“這才像句話,皇後,我知道你是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