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姑娘教導你的。
” 秋蘋忙道:“譚姑娘沒這樣說,隻是叫我要随時自重,不要走了大褶兒,惹人笑話。
” 郡主笑道:“話固然是不錯,但也有個譜兒,不過也難怪,譚姑娘才華高,卻沒有經曆過官宦人家的生活,對于上下尊卑的區分未必能夠清楚,也難怪她對名份看得這麼重,原來她把側室看成了下人了。
” 秋蘋在這一瞬間真是感激涕零,她沒有想到她的地位是如此的高,所以她頓了一頓後,把張玉朗的信從袖中取出道:“這是爺的信,要送到湖州去的。
” 郡主淡然地道:“我知道,爺跟我說過了,他要好好地寫封信給意娘,他在你屋裡忙了四天,怎麼就寫了這薄薄的一封。
” 秋蘋道:“是啊,婢子也認為爺寫得太少,可是爺說他寫了很多,到後來又都撕了…… “ 郡主笑道:“這倒也是,這封信很難落筆……” 她笑笑又道:“恐怕比他金殿策試的那篇文章還要難寫呢,也難怪,他還能擠出兩張紙呢,要是我的話,恐怕最多隻能寫出兩句來了。
” 秋蘋對此自然不能置評,郡主将信又遞回到她手中道:“你就趕快叫人送出去吧,這可是很緊要的。
”。
郡主完全沒有看的意思,秋蘋不禁有點失望地道:“郡主不想過目一下?” 郡主笑道:“想得要命,爺的文筆在京裡是很有名的,尤其是這封信,一定是寫得悱恻纏綿,柔情萬千,哀婉動人,隻可惜我不能看,因為不是給我的信。
” 秋蘋道:“其實以郡主的身份,應該可以看的。
” 郡主莊容道:“不!秋蘋!你錯了,我沒什麼身份,要有的話,也隻是爺的妻室而已,在這家中爺是一家之主,我必須要尊重他,這是他寫給别人的信,我怎麼可以偷看呢?” “夫婦之間,應該沒有秘密。
” 郡主搖搖頭道:“不對的,夫婦之間,不可有大秘密,但是互相能保持着一點小秘密,卻是必要的。
至于各人信劄來往,則是屬于私人的秘密,絕不可拆閱,你也記住,以後若是有不屬于你的信劄之類,那怕是攤開在你面前,也不可去看它的内容。
” 秋蘋應了一聲是,心中對郡主的氣度以及為人處世,着實佩服,在這些地方,她相信譚意哥也及不上的,因此收起了信道:“爺還要我準備一些土儀禮物,送給那兒的人。
” 郡主道:“對呀,這是應該的,你不說我倒忘了,豈不是讓人說我們失禮了,我們得給那位譚姑娘送點禮物,聊表心意,你把人擇定了,叫他準備好,午後出發,我去預備東西去。
” 秋蘋道:“婢子對人頭都不熟,不知道叫誰去好。
” 郡主道:“門上的人都可以,你叫誰就是誰,那還能對他們客氣的!限定時日來回,晚一天就打斷他的腿,路上的使用不妨給得寬裕一點,但行期一定要算得緊,計得嚴。
” 秋蘋道:“此去湘中,迢迢萬裡,風雨無定,這怎麼能夠算出準時日呢?” 郡主道:“怎麼不能,别說這兒到湘中一路都有官道,就是到邊關。
也得要有個限期的,我們家的家将們都是跟着我哥哥在行伍中幹過的,他們自己懂這一套,因此你隻要告訴他路程,以及帶多少東西就行,他自己會定下個期限的,你再告訴他,這雖不是軍中的文件,誤了期不緻于砍他的頭,但規矩卻不能廢,若是耽誤了,他們自己該知道厲害。
” 秋蘋一驚道:“郡主!您是說要用到内廳的四位爺?” 郡主道:“自然是叫他們去,他們撥過來,就是為做這些事情的,将來等爺放了外缺,他們跟到任上,也是幹的這些,不可把他們養懶了,正好借這個機會磨練他們一下。
” 秋蘋道:“這個由婢子去告訴他們不太好吧,他們是有前程的……” 郡主笑了道:“不錯,他們每個人都有了五品或六品的軍功前程,但是他們畢竟是家将,地位不同,爺到現在也隻是個六品的前程,官階未必比他們大,可是他們見了爺,還是規規矩矩的,垂直了雙手,連大氣都不敢透一口?你盡管去吩咐好了;沒人敢不聽你的,你可别自己看輕了自己。
” 秋蘋隻得去挑人吩咐了,這次有了郡主的話,她的膽子也壯了,到了外堂上,自己坐定了,才吩咐随身的小丫頭去把那四個人叫來。
那都是郡主娘家撥過來的家将,平時在家裡架子很大的,可是聽見召喚後,立刻都端整了衣衫來了,對秋蘋十分尊敬,想必是郡主早就對他們吩咐過了。
由于郡主對她如此的看重,她倒是不能妄自菲薄了,不過她也知道,自己萬不能郡主比的,雖然郡主說她也是主子,可是這府中的真正主子,隻有張玉朗跟郡主兩個人,她畢竟要差一點。
所以對那四員家将,她不能坐着說話,站了起來道:“四位,爺有一封信,還有一點東西,要送到湘中去,今天下午出發,要辛苦四位中的一位跑一趟,四位中那一位得閑了?” 靠右邊帶頭的馬武恭身說道:“秋姑娘,你太客氣了,就直接指定好了,何必還問呢,我們都閑着,再說,就是自己有點私事,被指中了,也得丢開來,因為這本是我們的職責。
“ 秋蘋笑笑道:“那就辛苦馬爺一趟吧,這種事兒以後還多着呢,四位輪流着辛苦吧。
” 馬武道:“是的,小的這就去準備一下,請問秋姑娘,共有多少物件?” 秋蘋想了一下道:“爺叫我準備一些送人的土儀,我想京師地方,也不過是一些胭脂宮粉之類等小玩意,郡主也還有點東西,大概不會超過兩個包袱。
” 馬武道:“那小的除了自己的坐騎,另外準備兩頭馱馬就夠了,秋姑娘還有什麼吩咐。
“ 秋蘋道:“沒什麼了,隻是郡主說過,事情很急,請馬爺要快上一點。
” 馬武道:“照部裡的急足計程是一十二天,因為那是日夜兼程的,小的不能到驿站上換馬,時間隻有加一倍,來回一個半月足夠了。
” 秋蘋笑道:“這可是馬爺自己定的限期。
” 馬武道:“秋姑娘請放心,若是遲了一天,小的甘願領受責罰。
” 秋蘋點點頭道:“好!那就辛苦馬爺了,用過午飯,我會叫人把信跟東西,送到馬爺這兒來的,喔!對了,除了例行的銀兩外,你到賬房去多領一百兩銀子,在路上喝點酒,添個菜。
” 馬武萬分高與地連聲謝着,秋蘋還怕自己賞少了,看他臉上的表情,才知道自己沒有太寒酸,才放了心,于是又回到内廳,告訴了郡主。
郡主笑道:“難怪他樂了,普通走進一趟,外加個四十兩的封賞,就是很多了。
” 秋蘋道:“四十兩?這太少了吧,婢子記得婢子來的時候,一路打賞幫忙挑運行李的腳夫,如起來也将近要六十兩呢,馬爺究竟是府中的将爺。
” 郡主笑道:“你付給腳夫的是小錢,而馬武每天的份例開銷,已經有公例了,這是另外賞的,那能這麼計算。
何況到了湘中,譚姑娘那兒也不會虧待他,多少總還有點犒勞,這一趟可夠他發個小财了。
” 秋蘋道:“這個婢子不知道,婢子想甯可多給也不能給少了。
” 郡主點點頭笑道:“說的也是,而且爺現在的官位實在也還沒有到能用家将的時候,要他們撥過來,算是委曲了他們,自然也不能比照以前王府的規矩,秋蘋,你現在該知道理家不是那麼簡單的了。
” 理家并不難,隻是要理這麼大的家才麻煩一點而已。
再者,理目前的探花府的家,更為不容易。
郡主有她特殊的身份,而且大部份的家人都是她從家中撥帶過來的,自然沒多大的問題,但換個人來主理這個家可沒這麼簡單了。
所以郡主把家務推給了秋蘋,雖是推重了她的地位,但是秋蘋心中卻十分作難,她明白這付擔子實在不好挑,可是目前的情況又不容她推辭。
她正在進退作難之際,郡主已經明白了她的心意,靠近了她一點,低聲地道:“秋蘋,你就多辛苦一點吧,照理說,你來了沒幾天,我不該就這麼麻煩你的,可是我實在需要有個人來分勞,這不是我躲懶,而是我的身子支持不住,吃不消。
” 郡主的臉上沒有病容,也沒有一點疲倦,秋蘋忙道:“婢子看郡主的氣色很好。
” 郡主輕輕一笑道:“不能看臉色的好壞的,我并沒有生病,雖然有的女人處在我的狀況時,像得了重病似的,但是我還真幸運,隻是略略感到有點不适。
” 秋蘋雖然年紀不大,但是她在妙貞觀中的見聞卻多,聽了臉上不禁現出了歡容道:“郡主是有喜了?” 郡主紅着臉笑笑道:“是的!都已經三個月了,這也是最辛苦的時間,所以你多偏勞一下吧。
” “婢子是應當盡力的,隻是郡主可千萬勞累不得,應該常歇着才是。
” “我這一輩子從生下來也沒勞累過,那天不是在歇着呢,前些日子還要為這個家操操心,現在交給了你,我就更閑了!累不着我的。
” 秋蘋想了一下道:“郡主過些日子還打算遠行赴湘中去?” “是的,要跟爺去祭祖,爺高中後還沒回家過,我這個張家的媳婦也沒有進過張家的大門,這可不太像話,所以這一趟是非去不可。
” 秋蘋道:“但是郡主的身體狀況不同。
” “不!沒關系的,我非去不可,要不然他家鄉的人會以為我倚仗娘家的勢力,瞧不起夫家呢,老夫人在京時就說過,希望我能到家鄉去一趟,我當時就一口氣答應了,不能讓老人家失望。
” 秋蘋道:“老夫人如果知道了郡主有了身孕,自然會諒解郡主的,就是她老人在這兒,也會竭力勸阻郡主成行的,她一心盼望着的就是這個消息。
” 郡主輕歎了一聲道:“是的,我知道我不去沒人會怪我,但是我非去不可,所以我連宮裡都沒告訴,因為我一說,我那個做皇後的姊姊一定不讓我走的。
” 她長籲了一口氣道:“我必須要去的理由,一則是為了譚姑娘,除非我親自去,大概很難請得動她了,二來是避免鄉中一些戚友的誤會,以為我蔑視張氏的祖先,連帶也使爺落了褒貶,三來是我自己私人的意願,說句不怕你見笑的話,我出自娘胎以來,就沒出過内城的大門,除了我自己的家,就是皇宮大内,沒到過第三處。
” 秋蘋笑道:“郡主!有什麼地方比得上您那兩處地方呢,天下最好的地方恐怕就是皇宮了,有人想瞧一眼都沒那個福份呢?” 郡主一笑道:“那是一般人的看法,我卻不同,就以這探花府來說,當然比不上皇宮,而且比我的娘家國丈王府也差多了,可是我覺得此地美得多了。
” “這自然,這兒是您的家。
” 郡主笑道:“這兒也不過是寄居的地方,住不久的,爺升了官要搬出來,調了職也要遷出去,在湘中才是我真正的家,我一定要去看看!可是這一次不去,以後就更難有機會了,我這一生最大的心願,就是出去見識一趟,這是個難得的機會,以後更難有理由離開了。
” 這一點秋蘋是相信的,郡主是幼女,從國丈、國母以及皇後、國舅等人對她都極為锺愛,何況她平素身子又弱,經常還降尊纡貴,到這兒來看望她,若是沒有一個重大的理由,恐怕是極難放她遠行的,而祭祖省親,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理由。
再者,她也看出了,郡主是個很有教養,很講情理的人。
但也有她執着的地方,她如果決定了一件事,是很難改變的。
因此,她也不再多勸了。
郡主把家務果真都交給她了,甚至于把身邊的一個貼身侍婢也撥到她的身邊來聽候使喚。
那個侍婢叫秋芙,是宮中的宮女,撥到國丈府中的,因為跟着郡主,又陪嫁了過來,算得上是郡主的親信了,年紀也比較大。
這樣的一個人,身份地位應該是不會比秋蘋低的,可是郡主把秋芙指派過來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秋芙改名字,把名字中的那個秋字删去,叫做芙蓉,為的是不重秋蘋的諱,也為的是避免讓人誤會她輿秋蘋的地位,用心若此,秋蘋又怎不感澈心脾呢。
好在她是個絕頂聰明的人,跟譚意哥半年多的薰陶,也把她在妙貞觀中養出的那些浮蕩習氣改掉了,端莊持重。
行事不卑不亢,規矩中節,做事有條有理,不出半個月,她不但已經熟悉了家務,而且治理得很好。
湘如郡主十分滿意,先還偶而幫幫她的忙,替她處理一些較為重大的事,到後來則整個放手,聽任她去獨當一面地當家了。
而且湘如也實在沒空,她忙着要辭行。
準備随着夫婿張玉朗返裡祭掃了。
前前後後、也忙了半個月,張玉朗與湘如郡主終于啟程了。
行列是很壯觀的,張玉朗的探花雖已中了将近有一年了,但他仍然是新貴,是京中灸手可熱的第一大紅人。
雖然他的官階隻得六品,而且官職隻是列秩的兵部行走,未列朝班,但是他仍然能每天到朝,參議軍機,重大事故,也經常有人問問他的意見。
這當然是因為他的嶽父--被封為吳王的劉三泰以及他的兩位舅兄劉國棟、國梁的提拔,但也隻是個開始而已,他自己的超人學識,也是他日受重視的原因。
尤其是他發表了幾次議論,都能切中時弊,别具見解之,連他的襟兄當今的天子也對他特别注意起來,凡事總也要問一下他的意見。
這眼看着他的錦繡前程,已經在等候着,蟒袍玉帶,一品前程,等于已在囊中,隻是朝廷吏铨,本身有個制度,不能一下就把他升起來,但是隻要有機會,他總是第一優先的。
所以他離京的時候,一二品大員送行的大有人在,走在路上自然也不會寂寞,地方督撫,府台刺史、太守等行政長官,無不親自相迎,殷勤款待。
他們的官品級銜都比他高,對他如此逢迎巴結,本是不合禮制的,好在他有個郡主老婆,他的妻子劉湘如是帝後的妹妹,憑着這個身份,要那些大官們出來相迎,也有了個藉口了。
這雖說是夫以妻貴,但是張玉朗卻受之坦然,那是因為郡主處理得當,毫無一點驕氣,處處都對他極端尊重,使别人也很快地得到了暗示--他才是重心之所在。
這種情形在他回到家鄉後,尤為顯着。
郡主很守本分,沒有因為自己是金枝玉葉而驕奢,待人平易,事親至孝,每天都是很早就起來,趕到上房去侍奉婆婆起身。
不管家中的下人有多少,一定出她親手捧上第一盅茶,這不是一個形式,茶是由别人泡好沖就,一直遞到她的手上,而是一種發自内心的虔敬。
所以,他們在家中停留的時間雖不長,卻已經給家鄉留下了一個良好的典範。
特别是那些在娘家驕生慣養已成習慣的新婦們,可就苦了,以往,她們可以睡到日上三竿才懶洋洋的起來,家中反正有下人代他們去伺奉堂上的翁姑,隻要老年人有了照顧,她們樂得輕松點。
現在可不行了,不管她們多驕貴,總貴不過金枚玉葉的郡主去吧。
郡主都不敢缺了人子之禮,她們又憑什麼搭架子呢。
所以對張玉朗的衣錦榮歸,祭掃廬墓,大部份人都感到很興奮,與有榮焉,但多少也有人在暗地裡埋怨的,但不管如何,這一陣風掃過後,留下的馀波是很大的,也很久的?一直到他們離開了十來天,家鄉的人仍是在津津樂道着種種的一切。
那已經是四月裡了,天氣是暖洋洋的,人也是懶洋洋的?劉湘如的肚子已經微隆,連夾衣都遮不住了。
有了重身的人在四月裡是最不得勁的,整天都慵悃悃的想睡覺,可是劉湘如卻很興奮。
因為她要去探視譚意哥。
到湖州并不順路,她跟張玉朗是專程來訪的,兩口子為了怕驚動人,都是輕車微服簡從地,悄悄上路來的,直到湘州城外,兩個人伫立踟蹰,良久不前,那是為了一個問題--誰先前去較為妥當。
不管是誰先去都有不妥之處,而一起去也不好,張玉朗原是希望有一段私下譚意哥把晤的時間,如果他們雙雙到達,譚意哥很可能會避嫌不再跟他把晤了,躊躇良久,終于還是決定了。
讓張玉朗先去,劉湘如歇後半日再行到達,那好讓其他人也有個準備。
因為楊岸現在也畢竟是地方上的士紳了,跟湘如又是初會,可不能太過草率。
雖然大家都不是世俗富貴之徒,但當地的人都是極重勢利的,而基于某些原因,劉湘如的來臨,對楊岸他們是極具影響的。
主要因為楊岸過去的一段日子在黑暗中混過,盡管他幹的劫富濟貧的義舉,沒有一分銀子落入私囊過,但盜賊就是盜賊,地方守官一時雖然沒找上門,如若遇上一個存心找麻煩的,麻煩就大了。
劉湘如很清楚這個情形,私下也曾運用過她的影響力,對當地的守官作過暗示,但親自來一趟,那意義又是不同了。
劉氏一族在朝在野的勢力與地位,都夠顯達的,累世王爵,一直都跟皇帝家攀上親誼,關系尤為密切。
劉湘如能以郡主之尊親訪,等于告訴别人楊家與劉氏的關系非同泛泛,那些有心找麻煩的官兒們心知肚明,就不會去碰釘子了。
他們最後的決定是在路上為了省掉噜蘇,要悄悄地前進,但是在抵莅時,卻不必瞞人了。
這封譚意哥也具有不同的意義,她雖是一個奇女子,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不過她的身世,她的行業,難免形成她的自卑感。
雖然她一再在言語中不以自己的身世為羞,表現得很坦然,但真正是一種極度自卑而形成的自尊。
劉湘如考慮得很多,她悄悄地前去,會造成譚意哥的誤解,以為是怕人家知道這次降尊纡貴的探訪。
但如果公然地大興儀仗地前往,則又迹近招搖,恐怕會招來挾勢淩人的誤解。
所以,這個方式是最好的了,張玉朗自然是萬分同意的,他迫不及待地想見到譚意哥,雖然見到了,他自己也不知道要說什麼好,但是他仍然急急地趕着。
他跟湘如在百裡外分的手,隻身單騎,拼命地催着馬,中途連口水都沒停下來喝過。
馬是他從京中騎出來,是千中選一的上好戰駒,腳程快,耐力足,每天跑個兩三百裡,原是很輕松的事,但是卻也經不起他這樣的急趕,一口氣奔到了城門口,馬匹前肢一屈,已經跪了下來。
口中直吐白沫。
張玉朗倒好,他乾脆跑到守城的官兵那兒,亮出自己的身份道:“新科探花,兵部軍機行走張其到此公幹。
” 守城門的隻是名不入品的小官,被他一連串顯赫的頭銜吓壞了,他不知道兵部軍機行走是多大的官兒,但新科探花四個字,也足使他慌了手腳。
連忙端整了袍帶,急跑出來請安,張玉朗卻不多說話,隻是問道:“請問本城楊大官人所設的義盛糧号在什麼地方?” 城官手指道:“在西城,由這兒過去,穿過大街,一直過去就到了,大人是要到那兒去?小的派人為大人引路,請大人稍候,小的這就為大人準備轎子去。
” 張玉朗道:“不必了,那馬匹可是貴屬的?我借騎了,至于我騎來的那匹馬,麻煩足下命人善加調理一下,再牽過去,這是京中國丈府劉王爺的常用座騎,可怠誤不得。
” 又是國丈府,又是劉王爺,那位門官幾乎吓得要發抖,連忙一連聲的答應着,親自把馬解下來交上,又把在門樓裡休息的幾個兵丁部叫了起來,侍候那匹跑累的畜牲時,張玉朗已經揚鞭飛騎而去。
城并不大,不過是四五裡見方,他這一縱馬急行,沒多久就到了,老遠就看見了義盛兩個大字招牌,也看見了忙忙碌碌,不斷進進出出的人,他倒是近鄉情怯,不敢急着過去。
在遠處下了馬,牽了馬,慢慢地走過去,他才發現這義盛兩個字是怎麼由來的了。
一個衣服上打了五六塊補釘的老婆婆,拿了個小布口袋,瑟瑟縮縮地走近去,輕聲地問道:“大爺,聽說你們店裡可以挂帳的,我……姓陳,我兒子叫陳小毛,前個月出門做生意了,到現在還沒有回來,我能不能先馀個半鬥米,等我兒子回來再給錢……” 店裡的夥計笑着道:“老大娘,您太客氣了,老主顧嘛,吩咐一聲就行,來,我給您裝上。
” 老婦似乎沒想到會這麼順利,顫抖着手,遞出了袋子,那夥計根本沒用鬥量,直往裡裝,一直到袋子裝不下了,他才用繩子把袋口紮上笑道:“老大娘,您住那兒,我看看有沒有順路的車子,給您家送了去。
” 老婦道:“我……住南城,遠着呢,半鬥米嘛,我自己還抗得動。
” 店夥笑道:“正巧着呢,我們正好有輛空車要到南城去,反正是順路嘛,送你一趟,也免得走路了!” 他招呼了歇在大門院子裡的一個小夥子,過來叫把米袋抗過去放在車上,又指點他把老婦送回家去。
老婦看着那口袋子道:“這……兒是半鬥嗎?” 那袋子裡的米已經有兩鬥上下了,店夥笑道:“老主顧了,不會少份量,老大娘,你回去如若發現份量不夠,告訴趕車的小順子,明兒準給你補上。
” 老婦道:“不!不!我是說……” 店夥笑道:“你别擔心錢,左右親鄰嘛,等你少爺回來再說……” 不由老婦多說,就叫那小夥子把老婦扶着走向車子去了,老婦的眼睛紅紅的,口中直念着阿彌陀佛,表示她心中的感激。
張玉朗在旁邊看了微微點頭,忍不住問道:“你認識那位老太太嗎?” “啊!不認識,否則也不用她自己來了,我們會替她把米送去,南城到這兒去有七八裡路呢,叫老人家走了來,真是太辛苦了。
” “莫非你們還打算先替她送了去。
” 店夥笑道:“可不是,若是我們知道她有困難,不必等她來,我們就會去替她解決了,這次我叫個人駕車送她回去,就是記住她家住的地方,計算她家中的人口,等那些米吃得差不多的時候,好再給她送去。
” 張玉朗歎了口氣道:“像你們這樣子做生意,得有多少本錢來賠累?” 店夥笑笑道:“這位官人,不瞞你說,本号不但不會虧累,而且還有盈利!” “哦!還有盈利?” “那是因為本地物阜民裕,窮人少,最多是像那位老大娘那樣,隻是一時的不便,卻很少有窮至三餐不繼的人家,等他兒子貨販回來,多少總是會來歸還一點買米的錢的!” “有沒有不還的呢?” “自然也有,那是出了意外,實在沒辦法的,本号也會一直供應下去,以免他們有饑餒之崽,這種人家不多,大概是三五十戶而已。
” “三五十戶還不多?” 店夥笑道:“這位官人,由于本号以所得盈利,多半用來作善舉,而且價格公道,所以生意越做越好,這兒的居民多半是在本号粜米食用,算來有兩三千人呢,以這麼多的人力,供養百來個人,總是沒問題的。
” “有沒有人有了錢而不來歸還的呢?” “那自然是難免的,可是本号絕不計較,不過人總有是非,善惡之心,很少有人願意那麼做的,而且如果被人家發現了那個人是故意有心占我們的便宜,大家都會不齒交往,連家中的子女都擡不了頭,因此發生過兩三次後,就沒有那種人了。
” “貴号又怎麼知道對方是否在欺騙你們呢?” 店夥道:“我們不知道,但是左鄰右舍會知道,因為本号對賒欠的人家,都是以車輛計日送米,對現銀購買的客戶,則以人力擔送,每隔十天半月送一次,如若常常有車輛停在那家的門口,大家就知道是在向本号賒欠米糧了,如若他們有償還的能力,而賒欠如故,鄉裡間的口舌言談,就會制裁他了。
” “那豈不是有失忠厚。
” 店夥道:“以前我們東家就是被一些貪小便宜而沒良心的人拖垮了的,後來有一位譚姑娘來幫同經營,才想出這個辦法,本号以義盛為名,是幫助那些真正有需要而肯自助的人,卻不是沒無标準去供養一批貪心而倚賴成性的人,所以本号可以長期賒欠,計算人口之所需,甯可十天送一次,卻不一次多送點去,也就是避免對方把米糧拿去變賣了另作他用。
” 張玉朗聽了點頭,店夥是個很健談的人,說得很高興,又滔滔不絕地說下去:“我們供應糧食,使貧困者無饑餓之患,但生活之所需并不止此,所以他們仍然要去設法工作來使得有衣服穿,有地方住,久而久之,也就漸有發展而且自謀生活之力。
那位譚姑娘真了不起,本号自她接手管理後,不再受人欺弄,業務蒸蒸日上而真正受惠的人也多了。
” 張玉朗聽了心中又是一番贊歎,而且很得意,似乎這些贊詞,他也有一份光榮似的。
因為譚意哥是他的人,是他所愛的人。
雖然因為一些意外的變化,未來的聚散難蔔,但是影響譚意哥從風塵中振拔而出,成為一個有口皆碑,像觀音菩薩一樣的救世傳奇人物,卻是他張玉朗的原故。
” 秋蘋忙道:“譚姑娘沒這樣說,隻是叫我要随時自重,不要走了大褶兒,惹人笑話。
” 郡主笑道:“話固然是不錯,但也有個譜兒,不過也難怪,譚姑娘才華高,卻沒有經曆過官宦人家的生活,對于上下尊卑的區分未必能夠清楚,也難怪她對名份看得這麼重,原來她把側室看成了下人了。
” 秋蘋在這一瞬間真是感激涕零,她沒有想到她的地位是如此的高,所以她頓了一頓後,把張玉朗的信從袖中取出道:“這是爺的信,要送到湖州去的。
” 郡主淡然地道:“我知道,爺跟我說過了,他要好好地寫封信給意娘,他在你屋裡忙了四天,怎麼就寫了這薄薄的一封。
” 秋蘋道:“是啊,婢子也認為爺寫得太少,可是爺說他寫了很多,到後來又都撕了…… “ 郡主笑道:“這倒也是,這封信很難落筆……” 她笑笑又道:“恐怕比他金殿策試的那篇文章還要難寫呢,也難怪,他還能擠出兩張紙呢,要是我的話,恐怕最多隻能寫出兩句來了。
” 秋蘋對此自然不能置評,郡主将信又遞回到她手中道:“你就趕快叫人送出去吧,這可是很緊要的。
”。
郡主完全沒有看的意思,秋蘋不禁有點失望地道:“郡主不想過目一下?” 郡主笑道:“想得要命,爺的文筆在京裡是很有名的,尤其是這封信,一定是寫得悱恻纏綿,柔情萬千,哀婉動人,隻可惜我不能看,因為不是給我的信。
” 秋蘋道:“其實以郡主的身份,應該可以看的。
” 郡主莊容道:“不!秋蘋!你錯了,我沒什麼身份,要有的話,也隻是爺的妻室而已,在這家中爺是一家之主,我必須要尊重他,這是他寫給别人的信,我怎麼可以偷看呢?” “夫婦之間,應該沒有秘密。
” 郡主搖搖頭道:“不對的,夫婦之間,不可有大秘密,但是互相能保持着一點小秘密,卻是必要的。
至于各人信劄來往,則是屬于私人的秘密,絕不可拆閱,你也記住,以後若是有不屬于你的信劄之類,那怕是攤開在你面前,也不可去看它的内容。
” 秋蘋應了一聲是,心中對郡主的氣度以及為人處世,着實佩服,在這些地方,她相信譚意哥也及不上的,因此收起了信道:“爺還要我準備一些土儀禮物,送給那兒的人。
” 郡主道:“對呀,這是應該的,你不說我倒忘了,豈不是讓人說我們失禮了,我們得給那位譚姑娘送點禮物,聊表心意,你把人擇定了,叫他準備好,午後出發,我去預備東西去。
” 秋蘋道:“婢子對人頭都不熟,不知道叫誰去好。
” 郡主道:“門上的人都可以,你叫誰就是誰,那還能對他們客氣的!限定時日來回,晚一天就打斷他的腿,路上的使用不妨給得寬裕一點,但行期一定要算得緊,計得嚴。
” 秋蘋道:“此去湘中,迢迢萬裡,風雨無定,這怎麼能夠算出準時日呢?” 郡主道:“怎麼不能,别說這兒到湘中一路都有官道,就是到邊關。
也得要有個限期的,我們家的家将們都是跟着我哥哥在行伍中幹過的,他們自己懂這一套,因此你隻要告訴他路程,以及帶多少東西就行,他自己會定下個期限的,你再告訴他,這雖不是軍中的文件,誤了期不緻于砍他的頭,但規矩卻不能廢,若是耽誤了,他們自己該知道厲害。
” 秋蘋一驚道:“郡主!您是說要用到内廳的四位爺?” 郡主道:“自然是叫他們去,他們撥過來,就是為做這些事情的,将來等爺放了外缺,他們跟到任上,也是幹的這些,不可把他們養懶了,正好借這個機會磨練他們一下。
” 秋蘋道:“這個由婢子去告訴他們不太好吧,他們是有前程的……” 郡主笑了道:“不錯,他們每個人都有了五品或六品的軍功前程,但是他們畢竟是家将,地位不同,爺到現在也隻是個六品的前程,官階未必比他們大,可是他們見了爺,還是規規矩矩的,垂直了雙手,連大氣都不敢透一口?你盡管去吩咐好了;沒人敢不聽你的,你可别自己看輕了自己。
” 秋蘋隻得去挑人吩咐了,這次有了郡主的話,她的膽子也壯了,到了外堂上,自己坐定了,才吩咐随身的小丫頭去把那四個人叫來。
那都是郡主娘家撥過來的家将,平時在家裡架子很大的,可是聽見召喚後,立刻都端整了衣衫來了,對秋蘋十分尊敬,想必是郡主早就對他們吩咐過了。
由于郡主對她如此的看重,她倒是不能妄自菲薄了,不過她也知道,自己萬不能郡主比的,雖然郡主說她也是主子,可是這府中的真正主子,隻有張玉朗跟郡主兩個人,她畢竟要差一點。
所以對那四員家将,她不能坐着說話,站了起來道:“四位,爺有一封信,還有一點東西,要送到湘中去,今天下午出發,要辛苦四位中的一位跑一趟,四位中那一位得閑了?” 靠右邊帶頭的馬武恭身說道:“秋姑娘,你太客氣了,就直接指定好了,何必還問呢,我們都閑着,再說,就是自己有點私事,被指中了,也得丢開來,因為這本是我們的職責。
“ 秋蘋笑笑道:“那就辛苦馬爺一趟吧,這種事兒以後還多着呢,四位輪流着辛苦吧。
” 馬武道:“是的,小的這就去準備一下,請問秋姑娘,共有多少物件?” 秋蘋想了一下道:“爺叫我準備一些送人的土儀,我想京師地方,也不過是一些胭脂宮粉之類等小玩意,郡主也還有點東西,大概不會超過兩個包袱。
” 馬武道:“那小的除了自己的坐騎,另外準備兩頭馱馬就夠了,秋姑娘還有什麼吩咐。
“ 秋蘋道:“沒什麼了,隻是郡主說過,事情很急,請馬爺要快上一點。
” 馬武道:“照部裡的急足計程是一十二天,因為那是日夜兼程的,小的不能到驿站上換馬,時間隻有加一倍,來回一個半月足夠了。
” 秋蘋笑道:“這可是馬爺自己定的限期。
” 馬武道:“秋姑娘請放心,若是遲了一天,小的甘願領受責罰。
” 秋蘋點點頭道:“好!那就辛苦馬爺了,用過午飯,我會叫人把信跟東西,送到馬爺這兒來的,喔!對了,除了例行的銀兩外,你到賬房去多領一百兩銀子,在路上喝點酒,添個菜。
” 馬武萬分高與地連聲謝着,秋蘋還怕自己賞少了,看他臉上的表情,才知道自己沒有太寒酸,才放了心,于是又回到内廳,告訴了郡主。
郡主笑道:“難怪他樂了,普通走進一趟,外加個四十兩的封賞,就是很多了。
” 秋蘋道:“四十兩?這太少了吧,婢子記得婢子來的時候,一路打賞幫忙挑運行李的腳夫,如起來也将近要六十兩呢,馬爺究竟是府中的将爺。
” 郡主笑道:“你付給腳夫的是小錢,而馬武每天的份例開銷,已經有公例了,這是另外賞的,那能這麼計算。
何況到了湘中,譚姑娘那兒也不會虧待他,多少總還有點犒勞,這一趟可夠他發個小财了。
” 秋蘋道:“這個婢子不知道,婢子想甯可多給也不能給少了。
” 郡主點點頭笑道:“說的也是,而且爺現在的官位實在也還沒有到能用家将的時候,要他們撥過來,算是委曲了他們,自然也不能比照以前王府的規矩,秋蘋,你現在該知道理家不是那麼簡單的了。
” 理家并不難,隻是要理這麼大的家才麻煩一點而已。
再者,理目前的探花府的家,更為不容易。
郡主有她特殊的身份,而且大部份的家人都是她從家中撥帶過來的,自然沒多大的問題,但換個人來主理這個家可沒這麼簡單了。
所以郡主把家務推給了秋蘋,雖是推重了她的地位,但是秋蘋心中卻十分作難,她明白這付擔子實在不好挑,可是目前的情況又不容她推辭。
她正在進退作難之際,郡主已經明白了她的心意,靠近了她一點,低聲地道:“秋蘋,你就多辛苦一點吧,照理說,你來了沒幾天,我不該就這麼麻煩你的,可是我實在需要有個人來分勞,這不是我躲懶,而是我的身子支持不住,吃不消。
” 郡主的臉上沒有病容,也沒有一點疲倦,秋蘋忙道:“婢子看郡主的氣色很好。
” 郡主輕輕一笑道:“不能看臉色的好壞的,我并沒有生病,雖然有的女人處在我的狀況時,像得了重病似的,但是我還真幸運,隻是略略感到有點不适。
” 秋蘋雖然年紀不大,但是她在妙貞觀中的見聞卻多,聽了臉上不禁現出了歡容道:“郡主是有喜了?” 郡主紅着臉笑笑道:“是的!都已經三個月了,這也是最辛苦的時間,所以你多偏勞一下吧。
” “婢子是應當盡力的,隻是郡主可千萬勞累不得,應該常歇着才是。
” “我這一輩子從生下來也沒勞累過,那天不是在歇着呢,前些日子還要為這個家操操心,現在交給了你,我就更閑了!累不着我的。
” 秋蘋想了一下道:“郡主過些日子還打算遠行赴湘中去?” “是的,要跟爺去祭祖,爺高中後還沒回家過,我這個張家的媳婦也沒有進過張家的大門,這可不太像話,所以這一趟是非去不可。
” 秋蘋道:“但是郡主的身體狀況不同。
” “不!沒關系的,我非去不可,要不然他家鄉的人會以為我倚仗娘家的勢力,瞧不起夫家呢,老夫人在京時就說過,希望我能到家鄉去一趟,我當時就一口氣答應了,不能讓老人家失望。
” 秋蘋道:“老夫人如果知道了郡主有了身孕,自然會諒解郡主的,就是她老人在這兒,也會竭力勸阻郡主成行的,她一心盼望着的就是這個消息。
” 郡主輕歎了一聲道:“是的,我知道我不去沒人會怪我,但是我非去不可,所以我連宮裡都沒告訴,因為我一說,我那個做皇後的姊姊一定不讓我走的。
” 她長籲了一口氣道:“我必須要去的理由,一則是為了譚姑娘,除非我親自去,大概很難請得動她了,二來是避免鄉中一些戚友的誤會,以為我蔑視張氏的祖先,連帶也使爺落了褒貶,三來是我自己私人的意願,說句不怕你見笑的話,我出自娘胎以來,就沒出過内城的大門,除了我自己的家,就是皇宮大内,沒到過第三處。
” 秋蘋笑道:“郡主!有什麼地方比得上您那兩處地方呢,天下最好的地方恐怕就是皇宮了,有人想瞧一眼都沒那個福份呢?” 郡主一笑道:“那是一般人的看法,我卻不同,就以這探花府來說,當然比不上皇宮,而且比我的娘家國丈王府也差多了,可是我覺得此地美得多了。
” “這自然,這兒是您的家。
” 郡主笑道:“這兒也不過是寄居的地方,住不久的,爺升了官要搬出來,調了職也要遷出去,在湘中才是我真正的家,我一定要去看看!可是這一次不去,以後就更難有機會了,我這一生最大的心願,就是出去見識一趟,這是個難得的機會,以後更難有理由離開了。
” 這一點秋蘋是相信的,郡主是幼女,從國丈、國母以及皇後、國舅等人對她都極為锺愛,何況她平素身子又弱,經常還降尊纡貴,到這兒來看望她,若是沒有一個重大的理由,恐怕是極難放她遠行的,而祭祖省親,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理由。
再者,她也看出了,郡主是個很有教養,很講情理的人。
但也有她執着的地方,她如果決定了一件事,是很難改變的。
因此,她也不再多勸了。
郡主把家務果真都交給她了,甚至于把身邊的一個貼身侍婢也撥到她的身邊來聽候使喚。
那個侍婢叫秋芙,是宮中的宮女,撥到國丈府中的,因為跟着郡主,又陪嫁了過來,算得上是郡主的親信了,年紀也比較大。
這樣的一個人,身份地位應該是不會比秋蘋低的,可是郡主把秋芙指派過來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秋芙改名字,把名字中的那個秋字删去,叫做芙蓉,為的是不重秋蘋的諱,也為的是避免讓人誤會她輿秋蘋的地位,用心若此,秋蘋又怎不感澈心脾呢。
好在她是個絕頂聰明的人,跟譚意哥半年多的薰陶,也把她在妙貞觀中養出的那些浮蕩習氣改掉了,端莊持重。
行事不卑不亢,規矩中節,做事有條有理,不出半個月,她不但已經熟悉了家務,而且治理得很好。
湘如郡主十分滿意,先還偶而幫幫她的忙,替她處理一些較為重大的事,到後來則整個放手,聽任她去獨當一面地當家了。
而且湘如也實在沒空,她忙着要辭行。
準備随着夫婿張玉朗返裡祭掃了。
前前後後、也忙了半個月,張玉朗與湘如郡主終于啟程了。
行列是很壯觀的,張玉朗的探花雖已中了将近有一年了,但他仍然是新貴,是京中灸手可熱的第一大紅人。
雖然他的官階隻得六品,而且官職隻是列秩的兵部行走,未列朝班,但是他仍然能每天到朝,參議軍機,重大事故,也經常有人問問他的意見。
這當然是因為他的嶽父--被封為吳王的劉三泰以及他的兩位舅兄劉國棟、國梁的提拔,但也隻是個開始而已,他自己的超人學識,也是他日受重視的原因。
尤其是他發表了幾次議論,都能切中時弊,别具見解之,連他的襟兄當今的天子也對他特别注意起來,凡事總也要問一下他的意見。
這眼看着他的錦繡前程,已經在等候着,蟒袍玉帶,一品前程,等于已在囊中,隻是朝廷吏铨,本身有個制度,不能一下就把他升起來,但是隻要有機會,他總是第一優先的。
所以他離京的時候,一二品大員送行的大有人在,走在路上自然也不會寂寞,地方督撫,府台刺史、太守等行政長官,無不親自相迎,殷勤款待。
他們的官品級銜都比他高,對他如此逢迎巴結,本是不合禮制的,好在他有個郡主老婆,他的妻子劉湘如是帝後的妹妹,憑着這個身份,要那些大官們出來相迎,也有了個藉口了。
這雖說是夫以妻貴,但是張玉朗卻受之坦然,那是因為郡主處理得當,毫無一點驕氣,處處都對他極端尊重,使别人也很快地得到了暗示--他才是重心之所在。
這種情形在他回到家鄉後,尤為顯着。
郡主很守本分,沒有因為自己是金枝玉葉而驕奢,待人平易,事親至孝,每天都是很早就起來,趕到上房去侍奉婆婆起身。
不管家中的下人有多少,一定出她親手捧上第一盅茶,這不是一個形式,茶是由别人泡好沖就,一直遞到她的手上,而是一種發自内心的虔敬。
所以,他們在家中停留的時間雖不長,卻已經給家鄉留下了一個良好的典範。
特别是那些在娘家驕生慣養已成習慣的新婦們,可就苦了,以往,她們可以睡到日上三竿才懶洋洋的起來,家中反正有下人代他們去伺奉堂上的翁姑,隻要老年人有了照顧,她們樂得輕松點。
現在可不行了,不管她們多驕貴,總貴不過金枚玉葉的郡主去吧。
郡主都不敢缺了人子之禮,她們又憑什麼搭架子呢。
所以對張玉朗的衣錦榮歸,祭掃廬墓,大部份人都感到很興奮,與有榮焉,但多少也有人在暗地裡埋怨的,但不管如何,這一陣風掃過後,留下的馀波是很大的,也很久的?一直到他們離開了十來天,家鄉的人仍是在津津樂道着種種的一切。
那已經是四月裡了,天氣是暖洋洋的,人也是懶洋洋的?劉湘如的肚子已經微隆,連夾衣都遮不住了。
有了重身的人在四月裡是最不得勁的,整天都慵悃悃的想睡覺,可是劉湘如卻很興奮。
因為她要去探視譚意哥。
到湖州并不順路,她跟張玉朗是專程來訪的,兩口子為了怕驚動人,都是輕車微服簡從地,悄悄上路來的,直到湘州城外,兩個人伫立踟蹰,良久不前,那是為了一個問題--誰先前去較為妥當。
不管是誰先去都有不妥之處,而一起去也不好,張玉朗原是希望有一段私下譚意哥把晤的時間,如果他們雙雙到達,譚意哥很可能會避嫌不再跟他把晤了,躊躇良久,終于還是決定了。
讓張玉朗先去,劉湘如歇後半日再行到達,那好讓其他人也有個準備。
因為楊岸現在也畢竟是地方上的士紳了,跟湘如又是初會,可不能太過草率。
雖然大家都不是世俗富貴之徒,但當地的人都是極重勢利的,而基于某些原因,劉湘如的來臨,對楊岸他們是極具影響的。
主要因為楊岸過去的一段日子在黑暗中混過,盡管他幹的劫富濟貧的義舉,沒有一分銀子落入私囊過,但盜賊就是盜賊,地方守官一時雖然沒找上門,如若遇上一個存心找麻煩的,麻煩就大了。
劉湘如很清楚這個情形,私下也曾運用過她的影響力,對當地的守官作過暗示,但親自來一趟,那意義又是不同了。
劉氏一族在朝在野的勢力與地位,都夠顯達的,累世王爵,一直都跟皇帝家攀上親誼,關系尤為密切。
劉湘如能以郡主之尊親訪,等于告訴别人楊家與劉氏的關系非同泛泛,那些有心找麻煩的官兒們心知肚明,就不會去碰釘子了。
他們最後的決定是在路上為了省掉噜蘇,要悄悄地前進,但是在抵莅時,卻不必瞞人了。
這封譚意哥也具有不同的意義,她雖是一個奇女子,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不過她的身世,她的行業,難免形成她的自卑感。
雖然她一再在言語中不以自己的身世為羞,表現得很坦然,但真正是一種極度自卑而形成的自尊。
劉湘如考慮得很多,她悄悄地前去,會造成譚意哥的誤解,以為是怕人家知道這次降尊纡貴的探訪。
但如果公然地大興儀仗地前往,則又迹近招搖,恐怕會招來挾勢淩人的誤解。
所以,這個方式是最好的了,張玉朗自然是萬分同意的,他迫不及待地想見到譚意哥,雖然見到了,他自己也不知道要說什麼好,但是他仍然急急地趕着。
他跟湘如在百裡外分的手,隻身單騎,拼命地催着馬,中途連口水都沒停下來喝過。
馬是他從京中騎出來,是千中選一的上好戰駒,腳程快,耐力足,每天跑個兩三百裡,原是很輕松的事,但是卻也經不起他這樣的急趕,一口氣奔到了城門口,馬匹前肢一屈,已經跪了下來。
口中直吐白沫。
張玉朗倒好,他乾脆跑到守城的官兵那兒,亮出自己的身份道:“新科探花,兵部軍機行走張其到此公幹。
” 守城門的隻是名不入品的小官,被他一連串顯赫的頭銜吓壞了,他不知道兵部軍機行走是多大的官兒,但新科探花四個字,也足使他慌了手腳。
連忙端整了袍帶,急跑出來請安,張玉朗卻不多說話,隻是問道:“請問本城楊大官人所設的義盛糧号在什麼地方?” 城官手指道:“在西城,由這兒過去,穿過大街,一直過去就到了,大人是要到那兒去?小的派人為大人引路,請大人稍候,小的這就為大人準備轎子去。
” 張玉朗道:“不必了,那馬匹可是貴屬的?我借騎了,至于我騎來的那匹馬,麻煩足下命人善加調理一下,再牽過去,這是京中國丈府劉王爺的常用座騎,可怠誤不得。
” 又是國丈府,又是劉王爺,那位門官幾乎吓得要發抖,連忙一連聲的答應着,親自把馬解下來交上,又把在門樓裡休息的幾個兵丁部叫了起來,侍候那匹跑累的畜牲時,張玉朗已經揚鞭飛騎而去。
城并不大,不過是四五裡見方,他這一縱馬急行,沒多久就到了,老遠就看見了義盛兩個大字招牌,也看見了忙忙碌碌,不斷進進出出的人,他倒是近鄉情怯,不敢急着過去。
在遠處下了馬,牽了馬,慢慢地走過去,他才發現這義盛兩個字是怎麼由來的了。
一個衣服上打了五六塊補釘的老婆婆,拿了個小布口袋,瑟瑟縮縮地走近去,輕聲地問道:“大爺,聽說你們店裡可以挂帳的,我……姓陳,我兒子叫陳小毛,前個月出門做生意了,到現在還沒有回來,我能不能先馀個半鬥米,等我兒子回來再給錢……” 店裡的夥計笑着道:“老大娘,您太客氣了,老主顧嘛,吩咐一聲就行,來,我給您裝上。
” 老婦似乎沒想到會這麼順利,顫抖着手,遞出了袋子,那夥計根本沒用鬥量,直往裡裝,一直到袋子裝不下了,他才用繩子把袋口紮上笑道:“老大娘,您住那兒,我看看有沒有順路的車子,給您家送了去。
” 老婦道:“我……住南城,遠着呢,半鬥米嘛,我自己還抗得動。
” 店夥笑道:“正巧着呢,我們正好有輛空車要到南城去,反正是順路嘛,送你一趟,也免得走路了!” 他招呼了歇在大門院子裡的一個小夥子,過來叫把米袋抗過去放在車上,又指點他把老婦送回家去。
老婦看着那口袋子道:“這……兒是半鬥嗎?” 那袋子裡的米已經有兩鬥上下了,店夥笑道:“老主顧了,不會少份量,老大娘,你回去如若發現份量不夠,告訴趕車的小順子,明兒準給你補上。
” 老婦道:“不!不!我是說……” 店夥笑道:“你别擔心錢,左右親鄰嘛,等你少爺回來再說……” 不由老婦多說,就叫那小夥子把老婦扶着走向車子去了,老婦的眼睛紅紅的,口中直念着阿彌陀佛,表示她心中的感激。
張玉朗在旁邊看了微微點頭,忍不住問道:“你認識那位老太太嗎?” “啊!不認識,否則也不用她自己來了,我們會替她把米送去,南城到這兒去有七八裡路呢,叫老人家走了來,真是太辛苦了。
” “莫非你們還打算先替她送了去。
” 店夥笑道:“可不是,若是我們知道她有困難,不必等她來,我們就會去替她解決了,這次我叫個人駕車送她回去,就是記住她家住的地方,計算她家中的人口,等那些米吃得差不多的時候,好再給她送去。
” 張玉朗歎了口氣道:“像你們這樣子做生意,得有多少本錢來賠累?” 店夥笑笑道:“這位官人,不瞞你說,本号不但不會虧累,而且還有盈利!” “哦!還有盈利?” “那是因為本地物阜民裕,窮人少,最多是像那位老大娘那樣,隻是一時的不便,卻很少有窮至三餐不繼的人家,等他兒子貨販回來,多少總是會來歸還一點買米的錢的!” “有沒有不還的呢?” “自然也有,那是出了意外,實在沒辦法的,本号也會一直供應下去,以免他們有饑餒之崽,這種人家不多,大概是三五十戶而已。
” “三五十戶還不多?” 店夥笑道:“這位官人,由于本号以所得盈利,多半用來作善舉,而且價格公道,所以生意越做越好,這兒的居民多半是在本号粜米食用,算來有兩三千人呢,以這麼多的人力,供養百來個人,總是沒問題的。
” “有沒有人有了錢而不來歸還的呢?” “那自然是難免的,可是本号絕不計較,不過人總有是非,善惡之心,很少有人願意那麼做的,而且如果被人家發現了那個人是故意有心占我們的便宜,大家都會不齒交往,連家中的子女都擡不了頭,因此發生過兩三次後,就沒有那種人了。
” “貴号又怎麼知道對方是否在欺騙你們呢?” 店夥道:“我們不知道,但是左鄰右舍會知道,因為本号對賒欠的人家,都是以車輛計日送米,對現銀購買的客戶,則以人力擔送,每隔十天半月送一次,如若常常有車輛停在那家的門口,大家就知道是在向本号賒欠米糧了,如若他們有償還的能力,而賒欠如故,鄉裡間的口舌言談,就會制裁他了。
” “那豈不是有失忠厚。
” 店夥道:“以前我們東家就是被一些貪小便宜而沒良心的人拖垮了的,後來有一位譚姑娘來幫同經營,才想出這個辦法,本号以義盛為名,是幫助那些真正有需要而肯自助的人,卻不是沒無标準去供養一批貪心而倚賴成性的人,所以本号可以長期賒欠,計算人口之所需,甯可十天送一次,卻不一次多送點去,也就是避免對方把米糧拿去變賣了另作他用。
” 張玉朗聽了點頭,店夥是個很健談的人,說得很高興,又滔滔不絕地說下去:“我們供應糧食,使貧困者無饑餓之患,但生活之所需并不止此,所以他們仍然要去設法工作來使得有衣服穿,有地方住,久而久之,也就漸有發展而且自謀生活之力。
那位譚姑娘真了不起,本号自她接手管理後,不再受人欺弄,業務蒸蒸日上而真正受惠的人也多了。
” 張玉朗聽了心中又是一番贊歎,而且很得意,似乎這些贊詞,他也有一份光榮似的。
因為譚意哥是他的人,是他所愛的人。
雖然因為一些意外的變化,未來的聚散難蔔,但是影響譚意哥從風塵中振拔而出,成為一個有口皆碑,像觀音菩薩一樣的救世傳奇人物,卻是他張玉朗的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