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一些志趣(2)

關燈
來個名義,究其實一事不幹,那就像鍋中煮粥,同歸糜爛罷了。

    青年失學的多,這我知道,如今正值政府将教育與戰事,學與軍,合而為一的時節,失學的若不能再像先前那麼讀書,我以為應當考入各種軍事學校去準備殺敵。

    如體力性能不适宜入軍校,且應當自己教育自己,不拘在什麼團體服務,都得要一股熱忱,把自己訓練得強悍、結實、沉着,而勇于求知服務,更緊要的是忍受打擊,不失望,不因之轉而堕落。

     社會要進步,一切進步都包含在這種努力條件中! 專此複頌大安。

     二月十五日 §§§第5節給一個大學生 (征服自己一切弱點,正是一個人偉大的起始。

    ) ××同學: 從鄉下回城,見你來信,信中提及同命運奮鬥掙紮情形,我很明白。

    因為我認識許多這種想用赤手空拳來同這個社會作戰的朋友。

    廿年來許多人在沉默中倒下了,腐了,爛了,可是新的理想将依然在年青的心中發酵。

    我相信你是能夠成就所要成就的那個事業的。

    你由學生變成公務員,轉入警校,軍校,到現在又轉入聯大文學院,你的勇敢的盼望,就證明你能從艱難奮鬥中創造你自己。

    我是個過來人,總覺得生存是每個人的權利,好好生存又近于人的義務,因此有許多日子寄身于各個小小機關中,半軍半匪隊伍中,不管生活如何艱難,做人向上的氣概照例不失去。

     有一時吃的住的毫無辦法,每到他人吃飯時,就闖去湊數,晚上睡到燒火處或軍械處成捆軍服上面,還常被人逐罵。

    可是雖然如此,我白天還依然精神很好,興緻很好,做一切事都充滿生氣。

     一個人真要好好活下去,總是有辦法的,一個人出路并不困難,(重慶國民圖書出版社,1943年),為“續廢郵存底”總題下的第一篇。

     可怕的倒是生活壓力一去,有了小小出路以後的堕落。

    你如今既考上了大學,希望為了作人的氣概,也能好好地忍受這四年的生活壓迫和人事訓練。

    我極羨慕尊敬以個人能力用大學來教育自己的年青朋友。

    因為各人長處不一緻,大學課系多由學有專長的人主持,年青人在學校求進步容易有進步。

    且知識發展平均,對少數特殊天才言,也許近于損失,為國家進步言,實在很有意義。

     盼你能明白國家的需要,和生命的莊嚴,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氣餒,不灰心。

    “建國”和“做人”兩個名詞,原本就包含一種長時期的掙紮與苦戰,承認這個事實的朋友多,各在不同情形中努力,到某一時,且會聯合起來,用一個更勇敢更莊嚴方式去接近社會,處理事實,解決問題的。

    ……多看點好書,莫把有限的精力耗費到對人疑忌或小小争持方面去。

    莫以為生活窮是最可怕事情,莫以為一切成就都靠“天才”,苦幹并無意義。

    這世界一切形成多決定于人的“意志”,并非“偶然”,亦無“僥幸”可言,對自己盡管苛刻,征服自己一切弱點,正是一個人偉大的起始。

     二十九,二月三日昆明 §§§第6節美與愛 (我們實需要一種美和愛的新的宗教,來煽起更年青一輩做人的熱誠。

    ) 宇宙實在是個複雜的東西,大如太空列宿,小至蜉蝣蝼蟻,一切分裂與分解,一切繁殖與死亡,一切活動與變易,俨然都各有秩序,照固定計劃向一個目的進行。

    然而這種目的卻尚在活人思索觀念邊際以外,難于說明。

    人心複雜,似有過之而無不及。

     然而目的卻顯然明白,即求生命永生。

    永生意義,或為精子遊離而成子嗣延續,或憑不同材料産生文學藝術。

    似相異,實相同,同源于“愛”。

     一個人過于愛有生一切時,必因為在一切有生中發現了“美”,亦即發現了“神”。

    必覺得那點光與色,形與線,即足代表一種最高的德性,使人樂于受它的統制,受它的處治。

    人類的智慧亦即由其影響而來,然而典雅詞令和華美儀表,與之相比都見得黯然無光,如細碎星點在朗月照耀下一樣情形。

    它或者是一個人,一件物,一種抽象符号的結集排比,令人都隻能低首表示虔敬。

     正若因此一來,雖不會接近上帝,至少已經接近上帝造物。

     這種美或由于上帝造物之手所産生,一片銅,一塊石頭,一把線,一組聲音,其物雖小,亦可以見世界之大,并見世界之全。

     或即造物,最直接簡便那個“人”。

    流星閃電于天空刹那而逝,從此燭示一種無可形容的美麗聖境,人亦相同,一微笑,一皺眉,無不同樣可以顯出那種聖境。

    一個人的手足毛發在此一閃即逝更缥缈的印象中,并印象溫習中,都無不可見出造物者之手藝無比精巧。

    凡知道用各種感覺去捕捉住此美麗神奇光影的,此光影在生命中即永生不滅。

    屈原,曹植,李煜,曹雪芹,便是将這種光影用文字組成篇章,保留得完整的幾個人,這些人寫成的作品,雖各不相同,所得啟示必古今如一,即被美所照耀,所征服,所教育是也。

     美固無所不在,凡屬造形,如用泛神情感去接近,即無不可見出其精巧處和完整處。

    生命之最高意義,即此種“神在生命中”的認識。

    惟宗教與金錢,或歸納,或消蝕,已令多數人生活下來逐漸都變成庸俗呆笨,了無趣味。

    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