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一些志趣(2)
關燈
小
中
大
多數青年人也隻傾心于成名士,偶佳人,理想中的模範人物是白臉長身弱不禁風《西廂記》中的張君瑞,《今古奇觀》中的唐伯虎。
少數人卻以為那不成,青年人想自救必先自覺,因此有“新學”,也就有“革命”伴着種種改革與一切犧牲,産生了一個民國。
過了将近十年,軍閥與軍閥混戰,官僚與政客胡鬧,多數老年人全視為命運注定,消極的隻知念佛吃齋,積極的就參加胡鬧。
多數青年人呢,無書可讀,無事可作,便隻是唉聲歎氣過日子,少數人卻又以為那不成,還得想辦法,因此有“新青年”運動,接着來了“五四”,那個文學革命運動,思想解放運動,相繼而起,且推動了中國革命,終于北伐成功,重造一個嶄新的中國。
現在去“新學”運動已有了三十多年,去“新青年”運動已有了十六年,國家的情形如此如此,多數人也如此如此,少數有知識的青年人,覺得不能如此如此,且以為将來自然會有個不同當前的如此如此。
于是青年運動,又擡了頭。
歐洲人常說中華民族是個富于“迷信”的民族,真個如此,倒值得吾人樂觀,因為舊的迷信若能使一個民族堕落,新的迷信也就可以使一個民族振興。
中國太需要“迷信”了,太需要一種新的迷信了。
當前的青年運動,我們不妨把它看作一種“新的迷信”建設運動,一種求民族和個人的健康的運動。
它目前也許沒有什麼好處,甚至于在某時某地反可以增加一點糾紛,引起一點麻煩。
但我們應當明白它本身卻實在無什麼“罪過”。
若把它當成罪過,一味加以摧殘,這是另外一種因襲迷信作祟。
若不把它當成罪過,好好的運用它,便成為一種國家新生的原動力。
§§§第4節怎樣從抗戰中訓練自己 (中國青年是能夠重造中國的。
) 子厚先生: 得見來信,十分感謝。
沅州是我十年前住過的地方,街道和房屋,橋和塔,樹和水,給我印象都很好。
尤其是幾個前輩先生,一分溫厚的友誼,值得回憶。
我有很多日子,攜帶小篾籃,籃中放個長方形的木戳記,大清早就各處走去,我那時的職務是查驗城裡城外屠戶當天宰殺的豬羊數目。
我很滿意這份職務。
因為它使我注意社會一部門生活,認識得相當透徹,(現在若輪派到我時,一定還依然很高興的去服務。
)每到黃昏左右,我按時到監獄署獄中去收封,查點寄押在牢的無辜鄉下人。
土匪來圍城時,便随同團總龍胖老爺半夜裡到各處去查街。
大饑荒年程,還親眼見過萬千逃難來城的窮人,随處倒斃在大街小巷間!……這就是我所受的教育。
很好的一種教育!若照你所說,目前我是有了成就的,這點點成就,與我在沅州的生活,實在不可分開。
我很希望你有機會再來沅州看看。
本文曾以“怎樣從抗戰中訓練自己——給沅州一個失學青年”為題,發表于一九三八年二月二十三日《抗戰日報》,署名沈從文。
選入本書時,題目為編者所取。
因戰事延長,擴大,沅州地方近來似乎熱鬧重要起來了。
地方上有心人一面感于國難嚴重,一面感到地方蔽塞,自然都想從好處作點事。
對于推行兵役,增加抗敵力量問題,皆抱有同一感想,認為後方民氣,還待發揚,兵役制度無疵,辦法則有待改良。
對有些事情,常不滿意,想多作點事,又感覺棘手。
其中比較認識深刻的,自以為這是教育不良的結果,比較看法操切的,自以為這是社會組織不健全的結果。
其用意求好相同,看法或不盡相同。
看法不同,内容或因之産生意見和黨派,一地方如此,全國何嘗不是如此?政治有如此現象,文學運動何嘗不有如此現象?雖不能影響到統一,至少在抗敵上就不能将全民力量全都發出。
這事從壞處看,很容易令人悲觀,從好處看,卻值得樂觀。
國家的将來,是要交給青年人來支持的,青年人隻要肯作事,作事時又能吃苦,耐勞,負責,永不灰心,國家和個人,都有個好前途可望。
人事上有壞處,隻要我們明白,想要他好,總可以設計弄好。
我試舉個小小例子。
我最近和一個朋友到沅陵縣參觀過一所女鄉師附設的幼稚園,聽辦事人說,每月經費隻二十七元幾角,還常常有欠薪。
以這麼一筆費子,他們卻能把學校辦得很有條理,招收百來個小朋友讀書。
學校因為太窮,開學時無法用工人粉刷牆壁,一個圖畫教員,就親自動手去作壁上裝飾畫。
有學兵想借他們一部分校舍住,他們就搬出桌子在天井中上課。
參觀過後實在令人感動。
這現象就證明中國大有希望,縱戰敗也不會屈服,縱再窮苦也還能進行拟定的種種計劃,縱社會十分黑暗,也會慢慢轉入光明。
這光明種子,若說駐防沅陵的一二八師抗敵負傷歸來的将士,傷未痊愈即再赴前線的情形說來,益發增加吾人信仰。
所以我覺得目前的我們,按原則說不宜悲觀,照事實看還必需樂觀。
我們應當相信,中國青年是能夠重造中國的。
我們若誠心想把國家弄好,敵人任何猛烈炮火,都壓制不住這點民族前進的意志。
若我們單看壞處,一味悲觀,且以為國家業已如此如此,毫無辦法,自己就那麼拖拖混混的活下去。
作事時則虛張聲勢,有利益則拼命争奪,每人都挂上十
少數人卻以為那不成,青年人想自救必先自覺,因此有“新學”,也就有“革命”伴着種種改革與一切犧牲,産生了一個民國。
過了将近十年,軍閥與軍閥混戰,官僚與政客胡鬧,多數老年人全視為命運注定,消極的隻知念佛吃齋,積極的就參加胡鬧。
多數青年人呢,無書可讀,無事可作,便隻是唉聲歎氣過日子,少數人卻又以為那不成,還得想辦法,因此有“新青年”運動,接着來了“五四”,那個文學革命運動,思想解放運動,相繼而起,且推動了中國革命,終于北伐成功,重造一個嶄新的中國。
現在去“新學”運動已有了三十多年,去“新青年”運動已有了十六年,國家的情形如此如此,多數人也如此如此,少數有知識的青年人,覺得不能如此如此,且以為将來自然會有個不同當前的如此如此。
于是青年運動,又擡了頭。
歐洲人常說中華民族是個富于“迷信”的民族,真個如此,倒值得吾人樂觀,因為舊的迷信若能使一個民族堕落,新的迷信也就可以使一個民族振興。
中國太需要“迷信”了,太需要一種新的迷信了。
當前的青年運動,我們不妨把它看作一種“新的迷信”建設運動,一種求民族和個人的健康的運動。
它目前也許沒有什麼好處,甚至于在某時某地反可以增加一點糾紛,引起一點麻煩。
但我們應當明白它本身卻實在無什麼“罪過”。
若把它當成罪過,一味加以摧殘,這是另外一種因襲迷信作祟。
若不把它當成罪過,好好的運用它,便成為一種國家新生的原動力。
§§§第4節怎樣從抗戰中訓練自己 (中國青年是能夠重造中國的。
) 子厚先生: 得見來信,十分感謝。
沅州是我十年前住過的地方,街道和房屋,橋和塔,樹和水,給我印象都很好。
尤其是幾個前輩先生,一分溫厚的友誼,值得回憶。
我有很多日子,攜帶小篾籃,籃中放個長方形的木戳記,大清早就各處走去,我那時的職務是查驗城裡城外屠戶當天宰殺的豬羊數目。
我很滿意這份職務。
因為它使我注意社會一部門生活,認識得相當透徹,(現在若輪派到我時,一定還依然很高興的去服務。
)每到黃昏左右,我按時到監獄署獄中去收封,查點寄押在牢的無辜鄉下人。
土匪來圍城時,便随同團總龍胖老爺半夜裡到各處去查街。
大饑荒年程,還親眼見過萬千逃難來城的窮人,随處倒斃在大街小巷間!……這就是我所受的教育。
很好的一種教育!若照你所說,目前我是有了成就的,這點點成就,與我在沅州的生活,實在不可分開。
我很希望你有機會再來沅州看看。
本文曾以“怎樣從抗戰中訓練自己——給沅州一個失學青年”為題,發表于一九三八年二月二十三日《抗戰日報》,署名沈從文。
選入本書時,題目為編者所取。
因戰事延長,擴大,沅州地方近來似乎熱鬧重要起來了。
地方上有心人一面感于國難嚴重,一面感到地方蔽塞,自然都想從好處作點事。
對于推行兵役,增加抗敵力量問題,皆抱有同一感想,認為後方民氣,還待發揚,兵役制度無疵,辦法則有待改良。
對有些事情,常不滿意,想多作點事,又感覺棘手。
其中比較認識深刻的,自以為這是教育不良的結果,比較看法操切的,自以為這是社會組織不健全的結果。
其用意求好相同,看法或不盡相同。
看法不同,内容或因之産生意見和黨派,一地方如此,全國何嘗不是如此?政治有如此現象,文學運動何嘗不有如此現象?雖不能影響到統一,至少在抗敵上就不能将全民力量全都發出。
這事從壞處看,很容易令人悲觀,從好處看,卻值得樂觀。
國家的将來,是要交給青年人來支持的,青年人隻要肯作事,作事時又能吃苦,耐勞,負責,永不灰心,國家和個人,都有個好前途可望。
人事上有壞處,隻要我們明白,想要他好,總可以設計弄好。
我試舉個小小例子。
我最近和一個朋友到沅陵縣參觀過一所女鄉師附設的幼稚園,聽辦事人說,每月經費隻二十七元幾角,還常常有欠薪。
以這麼一筆費子,他們卻能把學校辦得很有條理,招收百來個小朋友讀書。
學校因為太窮,開學時無法用工人粉刷牆壁,一個圖畫教員,就親自動手去作壁上裝飾畫。
有學兵想借他們一部分校舍住,他們就搬出桌子在天井中上課。
參觀過後實在令人感動。
這現象就證明中國大有希望,縱戰敗也不會屈服,縱再窮苦也還能進行拟定的種種計劃,縱社會十分黑暗,也會慢慢轉入光明。
這光明種子,若說駐防沅陵的一二八師抗敵負傷歸來的将士,傷未痊愈即再赴前線的情形說來,益發增加吾人信仰。
所以我覺得目前的我們,按原則說不宜悲觀,照事實看還必需樂觀。
我們應當相信,中國青年是能夠重造中國的。
我們若誠心想把國家弄好,敵人任何猛烈炮火,都壓制不住這點民族前進的意志。
若我們單看壞處,一味悲觀,且以為國家業已如此如此,毫無辦法,自己就那麼拖拖混混的活下去。
作事時則虛張聲勢,有利益則拼命争奪,每人都挂上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