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一些志趣(2)
關燈
小
中
大
人對于一切美物,美事,美行為,美觀念,無不漠然處之,毫無反應。
于宗教雖若具有虔信,亦無助于宗教的發展;于金錢雖若具有熱情,實不知金錢真正意義。
這種人既填滿地面各處,必然即堕落了宗教的神聖性莊嚴性,凝滞了金錢的活動變化性。
這種人大都富于常識,會打小算盤,知從“實在”上讨生活,或從“意義”“名分”上讨生活,捕蚊捉蚤,玩牌下棋,在小小得失上注意關心,引起哀樂。
生活安适,即已滿足。
活到末了,倒下完事。
這些人所需要的既隻是“生活”,并非對于“生命”具有何等特殊理解,故亦從不追尋生命如何使用,方覺更有意義。
因此若有人超越習慣的心與眼,對美特具敏感,即自然将被這個多數人目為“癡漢”。
若與多數人庸俗利害觀念相沖突,且成為瘋狂,為惡徒,為叛逆。
換言之,即一切不吉名詞,無不可加諸其身。
對此消極的稱為“沾染不得”,積極的為“與衆棄之”。
然一切文學美術以及多數思想組織上巨大成就,卻常常惟這種癡漢有分與多數無涉,則顯而易見。
世界上縫衣匠,理發匠,作高跟皮鞋的,制造胭脂水粉的,共同把女人的靈魂壓扁扭曲,失去了原有的本性,亦恰恰如宗教,金錢,到近代再加上個“政治傾向”,将多數男子靈魂壓扁扭曲所形成的變态一樣。
兩者且有一共同點,即由于本性日漸消失,“護短”情感因之亦與日俱增。
和尚,道士,會員,社員,……人人都俨然為一切名分而生存得十分莊嚴,事實上任何一個人卻從不曾仔細思索過這些名詞的本來意義。
許多“場面上”人物,隻不過如花園中盆景,被所謂思想觀念強制曲折成為各種小巧而醜惡的形式罷了。
一切所為所成就,無不表現出對于自然之違反,見出社會的抽象和人的愚心。
然而近代所有各種人生學說,卻大多起源于承認這種種,重新給予說明與界限。
這也就正是一般名為“思想家”的人物,日漸變成政治八股交際公文注疏家的原因! 更無怪乎許多“事實”,“綱要”,“設計”,“報告”,都找不出一點依據,可證明它是出于這個民族最優秀頭腦與真實情感的産物,隻看到它完全建立在少數人的霸道無知和多數人的遷就虛僞上面,政治,哲學,美術,背後都給一個“市儈”人生觀在推行。
換言之,即“神的解體”! 神既經解體,因此世上多鬥方名士,多假道學,多蜻蜓點水的生活法,多情感被閹割的人生觀,多閹宦情緒,多無根傳說。
大多數人的生命如一堆牛糞,在無熱無光中慢慢燃燒,且結束于這種燃燒形式,不以為異。
本來是懶惰麻木,卻号稱“老成持重”,本來是怯懦小氣,卻被贊為“有分寸不苟且”。
他的架子雖大,靈魂卻異常小。
他目前的地位雖高,卻用過去的卑屈佞谀奠基而成。
這也就是社會中還有圓光、算命、求神、許願種種老玩意兒存在的理由。
因為這些人若無從在賄賂阿谀交換中支持他的地位,發展他的事業,即必然要将生命交給不可知的運與數的。
然而人是能夠重新知道“神”的,且能用這個抽象的神,阻止退化現象的擴大,給新的生命一種刺激啟迪的。
我們實需要一種美和愛的新的宗教,來煽起更年青一輩做人的熱誠,激發其生命的抽象搜尋,對人類明日未來向上合理的一切設計,都能産生一種崇高莊嚴感情。
國家民族的重造問題,方不至于成為具文,為空話!五月又來了,一堆紀念日子中,使我們想起用“美育代宗教”學說的提倡者蔡孑民老先生對于國家重造的貢獻。
蔡老先生雖在戰争中寂寞死去了數年,主張的健康性,卻至今猶未消失。
這種主張如何來發揚光大,應當是我們的事情! §§§第7節找出路 (有了“生活”出路以後,一部分也許能學會反省,或生活暇裕時得到機會反省。
到那時,他自會打量到生命的出路。
) 戰事初起一二年後,許多人為了個人出路都感到惶恐,倒也近于人類求生存的本能,相當莊嚴,并非兒戲。
這種恐怖最近于神經過敏的例子,無過于我相熟的一個年青朋友事情。
這人經我介紹到上海一個最有名的機關供職,服務還不上半個月,戰事一發生,别的問題不擔心,卻憂慮他個人住在五百萬人口的上海,無米可買,吃飯發生困難。
因此抛下工作,早早的就跑到一個出米省份去了。
(吃了将近六年的大米飯,照理說,他應當胖多了。
)至于最普遍常見的例子,自應數神經衰弱的讀書人跑銀行。
一般人所知道的,隻是大學生為出路計争入經濟系,準備站櫃台,使得國家内辦大學教育的人,不免有點喪氣。
即主持法商學院的,在學生注冊選課時,雖相當興奮,也許依然會對他們皺皺眉,想要問問:“你們是來做那樣的?”真的詢問時,有些人将沖口而答: “我們是來找出路的!”正因為大學習慣,雖側重在為社會培養應用人材,不盡是每個人都可望成為研究家。
可是讓學校成為下本文曾以“找出路——新燭虛二”為題發表于一九四三年七月七日《民族文學》級職員訓練班,負責人心中也不無痛苦。
其實這個現象是不能怪學生的,學生的老師,敏感而長于求生存知去就的即大有其人。
于宗教雖若具有虔信,亦無助于宗教的發展;于金錢雖若具有熱情,實不知金錢真正意義。
這種人既填滿地面各處,必然即堕落了宗教的神聖性莊嚴性,凝滞了金錢的活動變化性。
這種人大都富于常識,會打小算盤,知從“實在”上讨生活,或從“意義”“名分”上讨生活,捕蚊捉蚤,玩牌下棋,在小小得失上注意關心,引起哀樂。
生活安适,即已滿足。
活到末了,倒下完事。
這些人所需要的既隻是“生活”,并非對于“生命”具有何等特殊理解,故亦從不追尋生命如何使用,方覺更有意義。
因此若有人超越習慣的心與眼,對美特具敏感,即自然将被這個多數人目為“癡漢”。
若與多數人庸俗利害觀念相沖突,且成為瘋狂,為惡徒,為叛逆。
換言之,即一切不吉名詞,無不可加諸其身。
對此消極的稱為“沾染不得”,積極的為“與衆棄之”。
然一切文學美術以及多數思想組織上巨大成就,卻常常惟這種癡漢有分與多數無涉,則顯而易見。
世界上縫衣匠,理發匠,作高跟皮鞋的,制造胭脂水粉的,共同把女人的靈魂壓扁扭曲,失去了原有的本性,亦恰恰如宗教,金錢,到近代再加上個“政治傾向”,将多數男子靈魂壓扁扭曲所形成的變态一樣。
兩者且有一共同點,即由于本性日漸消失,“護短”情感因之亦與日俱增。
和尚,道士,會員,社員,……人人都俨然為一切名分而生存得十分莊嚴,事實上任何一個人卻從不曾仔細思索過這些名詞的本來意義。
許多“場面上”人物,隻不過如花園中盆景,被所謂思想觀念強制曲折成為各種小巧而醜惡的形式罷了。
一切所為所成就,無不表現出對于自然之違反,見出社會的抽象和人的愚心。
然而近代所有各種人生學說,卻大多起源于承認這種種,重新給予說明與界限。
這也就正是一般名為“思想家”的人物,日漸變成政治八股交際公文注疏家的原因! 更無怪乎許多“事實”,“綱要”,“設計”,“報告”,都找不出一點依據,可證明它是出于這個民族最優秀頭腦與真實情感的産物,隻看到它完全建立在少數人的霸道無知和多數人的遷就虛僞上面,政治,哲學,美術,背後都給一個“市儈”人生觀在推行。
換言之,即“神的解體”! 神既經解體,因此世上多鬥方名士,多假道學,多蜻蜓點水的生活法,多情感被閹割的人生觀,多閹宦情緒,多無根傳說。
大多數人的生命如一堆牛糞,在無熱無光中慢慢燃燒,且結束于這種燃燒形式,不以為異。
本來是懶惰麻木,卻号稱“老成持重”,本來是怯懦小氣,卻被贊為“有分寸不苟且”。
他的架子雖大,靈魂卻異常小。
他目前的地位雖高,卻用過去的卑屈佞谀奠基而成。
這也就是社會中還有圓光、算命、求神、許願種種老玩意兒存在的理由。
因為這些人若無從在賄賂阿谀交換中支持他的地位,發展他的事業,即必然要将生命交給不可知的運與數的。
然而人是能夠重新知道“神”的,且能用這個抽象的神,阻止退化現象的擴大,給新的生命一種刺激啟迪的。
我們實需要一種美和愛的新的宗教,來煽起更年青一輩做人的熱誠,激發其生命的抽象搜尋,對人類明日未來向上合理的一切設計,都能産生一種崇高莊嚴感情。
國家民族的重造問題,方不至于成為具文,為空話!五月又來了,一堆紀念日子中,使我們想起用“美育代宗教”學說的提倡者蔡孑民老先生對于國家重造的貢獻。
蔡老先生雖在戰争中寂寞死去了數年,主張的健康性,卻至今猶未消失。
這種主張如何來發揚光大,應當是我們的事情! §§§第7節找出路 (有了“生活”出路以後,一部分也許能學會反省,或生活暇裕時得到機會反省。
到那時,他自會打量到生命的出路。
) 戰事初起一二年後,許多人為了個人出路都感到惶恐,倒也近于人類求生存的本能,相當莊嚴,并非兒戲。
這種恐怖最近于神經過敏的例子,無過于我相熟的一個年青朋友事情。
這人經我介紹到上海一個最有名的機關供職,服務還不上半個月,戰事一發生,别的問題不擔心,卻憂慮他個人住在五百萬人口的上海,無米可買,吃飯發生困難。
因此抛下工作,早早的就跑到一個出米省份去了。
(吃了将近六年的大米飯,照理說,他應當胖多了。
)至于最普遍常見的例子,自應數神經衰弱的讀書人跑銀行。
一般人所知道的,隻是大學生為出路計争入經濟系,準備站櫃台,使得國家内辦大學教育的人,不免有點喪氣。
即主持法商學院的,在學生注冊選課時,雖相當興奮,也許依然會對他們皺皺眉,想要問問:“你們是來做那樣的?”真的詢問時,有些人将沖口而答: “我們是來找出路的!”正因為大學習慣,雖側重在為社會培養應用人材,不盡是每個人都可望成為研究家。
可是讓學校成為下本文曾以“找出路——新燭虛二”為題發表于一九四三年七月七日《民族文學》級職員訓練班,負責人心中也不無痛苦。
其實這個現象是不能怪學生的,學生的老師,敏感而長于求生存知去就的即大有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