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一種态度(4)

關燈
回來,這種可悲現象雖存在,也可說是“少數人”的事,是“過去”的事。

    另外多數大學生過去埋頭苦幹的精神,以及希望将來把知識和能力獻給國家的精神,仍然是到處可見。

     如本市昆華師範學校被炸時,許多學生和某某教授對于救助傷者的種種勇敢精神和行為,實在使人敬佩。

    如今戰事還在繼續延長擴大,國家遭遇的困難越來越多,個人所處的環境也越來越緊張,前方和後方對戰争意義雖不同,态度卻需要相同,最低限度是不氣餒,各盡其責來堅忍支持,死亡不幸分派到頭上時,沉默死去,死亡還不近身時,有一口氣,就得打起精神好好的來作一個活人! 西南聯大學生大多數是由淪陷的平津京滬各地來的優秀分子,幾個地方的學生,平時以領導全國青年運動著聞,活動是常态,消沉反是變态。

    這時節青年朋友可做的事情正多,即或不能向社會有何主張,至少在同學中造成一種嶄新風氣。

    縱不能上前方同敵人作戰,還可在學校中向“懦怯”、“頹廢”、“萎靡不振”以及種種充滿于一部分學生心目中的不良态度消極觀念而戰。

    青年朋友不是都覺得入伍訓練早已完成,訓練的反複近于侮辱?入營後住的壞吃的壞是受虐待?我們若能夠把受過入伍訓練以後,還缺少軍人勇敢沉毅的風度,視為更大侮辱,把住的好,吃的飽,活下來無所為無所謂視為更難忍受的虐待,若人人都能律己自重,都具有“天下為己任”的仁愛雄強作人精神,都肯改造自己,在某種生活态度上簡樸單純,愛秩序,守紀律,完全如一個大兵,明日的一切情形會與現狀不同許多。

    我盼望有這種青年朋友,且相信有這種青年朋友,從本身起始來努力,作一個人,作一個中國當前所需要的國民,先在生活态度上,建立一個标準,一種模範,由此出發,再說愛國,救國,建國。

     §§§第9節歡迎林語堂先生 (當前中國做一個真正公民的應有素樸态度而已。

    ) 林語堂先生到了昆明,正如某先生說的,“在中國當他為外國人,在國外又當他為中國人”,因此近幾天本市大小報紙,都有些文章介紹批評林先生,西南聯大且特别歡迎林先生作一次公開講演。

    綜合各方面印象來說,似乎可歸納成為三點:一為“林先生是幽默提倡者”,二為“林先生是個寫中國問題中國生活中國故事給美國人民看,用中國事哄美國人的作家”,三為“林先生在國内所标榜的趣味,影響既不大好,在國外所使用的方法,影響也不大好”。

    這個說明實近于一般人對林先生十年來工作态度和工作效果所具有的真實反應。

    到聯大講演情形稍稍不同。

    學校中多少尚有點北方的傳統超功利學術空氣,對林先生文章實表示相當尊敬,對林先生工作又還保留極大希望,大家都樂意瞻仰瞻仰林先生,并聽之談談國外觀感。

    所以當天站在空地上聽的數千餘人中,就可發現不少聯大同事。

    正因為原來對于先生期望相當大,到結果或不免失望。

    林先生平日以善谑見稱于世,從林先生所涉及的問題看來,實容易給人一種印象,即所說的不必當作十分認真讨論。

    社會上一般人對林先生認識固不免模糊,林先生對兩個國家人民情感理性,通過長短不同的曆史,所形成的文化與文明竟好像更加模糊。

     林先生作品過去雖受歡迎(如《論語》,在中國行銷,别的作品在國外行銷),這個意義林先生實明白?近于一種風氣所作成,與一個文學家思想家應得的尊敬稍稍不同。

    林先生機會相當好,但是機會可遇不可求,可一而不可再。

    若來昆明真如一般傳說,是為找文章材料,到處看看,看過後便仍照過去的态度和方式,加以處理,所能得到的效果恐怕隻是個人的成功,與國家這時節所需要于一個公民能盡的責任便不大相合。

    至于近六年來國家在憂患中,社會的巨大變動,與多數有良心的公民,對于接受這個曆史教訓時所抱的态度,如何從嚴酷試驗中忍受與适應,具體負責方面如一般官吏公務員,抽象負責方面如教育界分子,一面陷溺于事實泥淖中輾轉,一面如何對于國家重造問題抱有多大熱忱和信心;五百萬樸質壯丁與千萬優秀青年學生,一面如何為制度積習與本來的弱點困惑,感到痛苦,然而在痛苦中又如何依然忍受下去,慢慢的從犧牲裡将民族品德提高……如此或如彼,希望由林先生從文學作品來介紹解釋給英美友邦多數人明白,增加兩國戰時友誼,以及戰後進一步的了解與合作基礎,這個願望恐不容易實現了。

    有人說,林先生的态度與興趣分不開。

    林先生的年齡雖已到“知天命”界線上,精神可像年青得多。

    或因為在美國太久,生命中還充滿“遊戲”感情,因之所能作的也就是用“中國”作為題材,供給美國普通社會以“雜碎”,這個關系中即貫穿以遊戲情感,且從這個關系中樹立自己。

    在這點上就有個小故事可供參考。

     林先生既準備來看看盟友美空軍,這個故事似乎還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