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人生有何意義(6)

關燈
來,為新的社會觀念服務。

    新的文學藝術,于是必然在新的社會——或政治目的制約要求中發展,且不斷變化。

    必須完全肯定承認新的社會早晚不同的要求,才可望得到正常發展。

    這就是社會主義制度下對文學藝術的要求。

    事實上也是人類社會由原始到封建末期、資本主義爛熟期,任何一時代都這麼要求的。

    不過不同處是更新的要求卻十分鮮明,于是也不免嚴肅到不易習慣情形。

    政治目的雖明确不變,政治形勢、手段卻時時刻刻在變,文學藝術因之創作基本方法和完成手續,也和傳統大有不同,甚至于可說完全不同。

    作者必須完全肯定承認,作品隻不過是集體觀念某一時某種适當反映,才能完成任務,才能毫不難受地在短短不同時間中有可能在政治反複中,接受兩種或多種不同任務。

    藝術中千百年來的以個體為中心的追求完整、追求永恒的某種創造熱情,某種創造基本動力,某種不大現實的狂妄理想(惟我為主的藝術家情感)被摧毀了。

    新的代替而來的是一種也極其尊大,也十分自卑的混合情緒,來産生政治目的及政治家興趣能接受的作品。

    這裡有困難是十分顯明的。

    矛盾在本身中即存在,不易克服。

    有時甚至于一個大藝術家,一個大政治家,也無能為力。

    他要求人必須這麼做,他自己卻不能這麼做,做來也并不能令自己滿意。

    現實情形即道理他明白,他懂,他肯定承認,從實踐出發的作品可寫不出。

    在政治行為中,在生活上,在一般工作裡,他完成了他所認識的或信仰的,在寫作上,他有困難處。

     因此不外兩種情形,他不寫,他胡寫。

    不寫或少寫倒居多數。

    胡寫則也有人,不過較少。

    因為胡寫也需要一種應變才能,作僞不來。

     這才能分兩種來源:一是“無所謂”的随波逐流态度,一是真正的改造自我完成。

    截然分别開來不大容易。

    居多倒是混合情緒。

     總之,寫出來了,不容易。

    偉大處在此。

    作品已無所謂真正偉大與否。

    适時即偉大。

    偉大意義在文學藝術作品中已有了根本改變。

     這倒極有利于促進新陳代謝。

    也不可免有些浪費。

    總之,這一件事是在進行中。

    一切向前了。

    一切真正在向前。

    更正确些或者應當說一切在正常發展。

    社會既有目的,六億五千萬人的努力既有目的,全世界還有更多的人既有一個新的共同目的,文學藝術為追求此目的、完成此目的而努力,是自然而且必要的。

    盡管還有許多人不大理解,難于适應,但是它的發展還無疑得承認是必然的,正常的。

     問題不在這裡。

    不在承認或否認。

    否認是無意義的,不可能的。

     否認情緒絕不能産生什麼偉大作品。

    問題在承認以後,如何創造作品。

    這就不是現有理論能濟事了。

    也不是什麼單純社會物質鼓舞刺激即可得到極大效果。

    想把它簡化,以為隻是個“思想改造”問題,也必然落空。

    即補充說出思想改造是個複雜長期的工作,還是簡化了這個問題。

    不改造吧,鬥争,還是會落空。

    因為許多有用力量反而從這個鬥争中全浪費了。

    許多本來能做正常運轉的機器,隻要适當擦擦油,适當照料保管,善于使用,即可望好好繼續生産的——停頓了。

    有的是不是個“情緒”問題?是情緒使用方法問題?這裡如還容許一個有經驗的作家來說明自己問題的可能時,他會說是“情緒”,也不完全是“情緒”。

    不過情緒這兩個字含意應當是古典的,和目下習慣使用含意略有不同。

    一個真正唯物主義者,會懂得這一點。

    正如同一個現代科學家懂得稀有元素一樣,明白它蘊蓄的力量,用不同方法,解放出那個力量,力量即出來為人類社會生活服務。

    不懂它,隻希望元素自己解放或改造,或者責備他是“頑石不靈”,都隻能形成一種結果:消耗、浪費、脫節。

    有些“鬥争”是由此而來的。

    結果隻是加強消耗和浪費。

    必須從另一較高視野看出這個脫節情況,不經濟、不現實、不宜于社會整個發展,反而有利于“敵人”時,才會變變。

     也即是古人說的“窮則變,變則通”。

    如何變?我們實需要視野更廣闊一點的理論。

    需要更具體一些安排措施。

    真正的文學藝術豐收基礎在這裡。

    對于衰老了的生命,希望即或已不大。

    對于更多的新生少壯的生命,如何使之健康發育成長,還是值得研究。

     且不妨作種種不同試驗。

    要客觀一些。

    必須到明白把一切不同品種的果木長得一樣高,結出果子一種味道,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放棄了這種不客觀不現實的打算。

    必須明白機器不同性能,才能發揮機器性能。

    必須更深刻一些明白生命,才可望更有效的使用生命。

    文學藝術創造的工藝過程,有它的一般性,能用社會強大力量控制,甚至于到另一時能用電子計算機産生(音樂可能最先出現)。

    也有它的特殊性,不适宜用同一方法,更不是“揠苗助長”方法所能完成。

    事實上社會生産發展比較健全時,也沒有必要這樣做。

    聽其過分輕浮,固然會消極影響到社會生活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