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關燈
也算吳中的佳話。

    ”遂除了飄巾,頭上挽做個雙丫臀,脫去道袍,尋件破碎的舊衣穿了,脫了鞋襪,赤着雙腳,左手拿了《劉伶傳》,右手撐着一根短棒出了門,竟搖擺到虎丘來。

    見了的都跟着看他蹊跷的行徑。

    張靈一路誇些大口,說些瘋話,扭捏唱些道情,迤逦來到虎丘。

     看的人越多了,到得山門,一徑就往千人石上,隻揀那笙歌鼎沸的所在,便挨身入去,拿了《劉伶傳》,向前道:“劉伶告飲。

    ”人見他不像個乞丐,都有些疑惑,便大碗酒、大塊肉把給他吃。

    張靈到手便吃,吃了就走,不交一談。

    看看走到可中亭畔,隻見唐伯虎、祝枝山同了幾個人在那邊飲酒,張靈一眼睃去,已看得仔細,竟作不認得,拿着《劉伶傳》向前道:“劉伶告飲。

    ”唐寅早巳認得是張靈,見他扮了行乞的來取笑他,遂眨眼向衆人打個照會,大家都作不認得。

     唐寅問道:“你這叫花子是哪裡來的,卻到這裡讨酒吃?你手中拿着一本書,一定曉得做些歪詩。

    今把悟石軒為題,隻做一首絕句。

    若做得好,便賞你一杯酒;做得不好時,不管你是什麼劉伶、漢伶,也要打三百孤拐。

    ” 張靈閉了眼,搖着頭道:“不難,不難,把紙筆過來,待我寫個你看。

    ”早有在旁童子遞過紙筆,張靈接來一揮而就,連筆都擲在地上,口裡贊道:“好個擲地金聲。

    ”童子拾起呈上,唐寅看時隻見寫道: 勝迹天成說虎丘,可中亭畔足佳遊。

     吟詩未亞生公法,頑石如何不點頭。

     唐寅看了,曉得後邊二句是譏诮他,笑道:“你這個人既曉得作詩,就不等作叫化子了,可坐下飲酒。

    ”張靈竟坐在上面,滿斟滿酌,大家相視而笑,隻不說明。

     看的人越覺驚疑起來,張靈痛飲得不耐煩了,立起身來,拿了《劉伶傳》,對着悟石軒唱個喏道:“劉伶謝飲了。

    ”也不别衆友,一徑地下山去了。

    唐寅見張靈已去,對祝枝山道:“我們今日此事大有晉人風味,妙在賓主不相識,若大家說破,就一錢不值了。

    今乘此餘興,寫一幅《張靈行乞圖》,就煩先生題跋,也算一場佳話。

    ”旁邊侍童聽說作畫,已将文房四寶整備。

    唐寅展開一幅蜀雨薛濤箋,布置點染一番,頃刻畫成一幅絕妙好圖。

    祝枝山取來題了跋語,真個是滿紙雲煙。

    大家正在傳玩,隻見走來一個戴孝方巾、穿白道袍的老人向前作揖道:“二位先生就是唐解元、祝京兆麼?學生想慕多時,今得識荊,已為萬幸,不意親見兩先生捉筆揮灑,此來真不辜負了。

    ” 唐寅道:“學生就是唐寅,這位是祝枝山先生。

    聽先生口聲貴處想是江右,請問尊姓大号是什麼?”老者道:“學生果是江西南昌人,叫做崔文博,忝在貴郡常熟縣做教,因拙荊亡了,辭職扶柩還鄉。

    今同家眷路過吳門來此一遊,不意遇上了兩先生,真是三生之幸。

    ” 祝枝山道:“原來是位廣文先生,學生拙筆,如何敢當法眼,此圖卻畫得好,請細觀一觀。

    ”遂取圖把與崔文博細看。

     崔文博道:“方才這個行乞的實是何人?” 唐寅道:“這是敝友張靈,實是當世奇才,隻是少年放蕩,常做此等行動。

    ”崔文博道: “這正是才子的風流處,不才的不曉得做,若不是奇才也不敢做,貴友确是妙物。

    隻是學生有句不知進退的話上渎,這圖實是學生心愛,未知兩先生肯見贈否?” 唐寅道:“草率拙筆,無甚好處,既先生錯愛,便當奉送。

    ”遂把圖卷好遞與崔文博。

    文博雙手接過,付與随行的老蒼頭拿了,再三稱謝而别。

     走出山門,行到泊船的所在,已不見了船隻,忙着家人四下尋覓,隻見歇在隔河去了。

    家人招手呼喚,船家見了方才搖将過來。

    崔文博落了船,接了家人拿的行乞圖,跨進艙門,早有崔公帶來的小姐迎到官艙坐定。

    崔公放下圖,問道:“我家的船為什麼歇在隔河去了?” 小姐道:“不要說起,爹爹上山去不多時,隻聽得岸上人聲喧鬧,我開窗一看,隻見一個叫花子,人物生得甚是齊整,呆呆地看了我船裡一回,蓦地裡競跳上船來,跪在船頭上,口裡說張什麼要見,跪着再不起身。

    我叫管家嬷嬷把錢米與他,都不肯要。

    正打發不動,虧得岸上一個披發童子看見,忙走上船,扶他起來道:‘相公,快些回去,家裡有要緊事等着,你卻在這裡作耍。

    ’攙了他上岸。

    臨去,還不知說些什麼。

    我怕他又來胡纏,故此叫駕長搖船在隔河等的。

    ” 崔公道:“是了,這就是我山上相遇的才子,叫做張靈。

    他是唐解元的好友,我見他吟詩吃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