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王宜壽:生兒受盡分離苦,得夢尋親會合奇千
關燈
小
中
大
,我如何便以舌争?不如且收留他家來安頓,免得外人恥笑。
且待她兒子長成,慢慢再與她計較,兩個會合罷了。
” 教個使用婆子去領了回家,随常過活。
不覺光陰如箭,宜壽日漸長大,家中替他說親,請個先生教讀詩書,恩撫備至。
宜壽也不知嫡母之外,還有個生身母親,王基也日就衰老,有子承宗,心滿意足,對柔條也不在意了。
無奈安氏胸中懷着鬼胎,時刻防閑,訪問得這冤家留住本族家裡,全怕人引她兒子去見,無事生事,去到那家,尋非作鬧,絮絮煩煩,日夜不休。
她家甚覺厭煩。
柔條安身不穩,說道:“何苦為我一人,移累他家作鬧。
”依先走出,東遊西蕩,經州過縣,直到鳳凰山下,一所古廟安身。
日間采些山草去賣,夜問神前栖宿。
天青月白之下,仰天呼号:“宜壽,宜壽,知兒安否?知母苦否?”哀泣之聲徹于四境。
偶迥梓童帝君雲遊八極,看見鳳凰山瑞霭森蔚,徜佯于其間,聞而側然,就本山之裡域問其來曆。
裡域一一奏知帝君。
帝君曰:“有此怨婦,何忍見之?有兒無望,何以生為?可憐凡夫昏昧,境界隔絕,無人指迷,以至如此。
吾将登宜壽于覺路,而與之聚合乎!” 遂題詩一首: 尋幽緩步風山陰,驚見貧婆凄慘真。
有時念子肝腸碎,無計營生珠淚傾。
日采山花同伯叔,夜栖神宇恨王孫。
廣行方便吾曹事,忍見長年母子分。
帝君竟往果山而來,尋訪宜壽。
此時宜壽也有二十餘歲,娶妻張氏,相得甚歡。
不過二年光景,己生兒清秀,看看周歲。
宜壽正與妻子對膝抱弄,怎奈張氏把丈夫前因往迹,件件明透,向恐婆婆嚴切,吞聲不語,此時觸景傷感,不免一五一十都向宜壽說了。
宜壽驚心大恸,埋怨妻兒不早說破,即日便将家事付托于妻子,也不與爹娘禀告,單身就道,尋訪生身之母。
到一市鎮,人人下禮問去向;遇一莊村,個個陪笑探虛實,那見有些影響?宜壽又自想道:“她是女身,怎能走得遠路?或在附近四鄰鄉村存身,不如同轉細訪。
” 家中父母知他私出,又着人四下追求,遇見宜壽,勸他回程。
宜壽隻得轉來,一路求神問蔔,朝思韓想,凄慘已極。
正好帝君駕雲而來,觀見他苦楚景狀,因而托彼一夢,夢中指點他該經過的地方,某處登山,某處涉水,明明令其牢記。
宜壽驚醒,卻是一夢。
正是: 分明指與平川路,不必奔波逐去程。
宜壽打發家人先回,仍依着夢中路程,逐程而去。
走到一處,果然與夢中曆過的境界相合,心中暗喜,猛力前奔,免不得曉行夜住,宿水餐風,望路而行。
逐程風景無心戀,貪望慈帏指顧中。
一日,走到鳳凰山下,倏然一陣狂風大雨,前無村舍,後少店房,剛有一間古廟坐在路側,挨身而進,避這風雨。
擡頭瞻仰廟宇,卻是本山土地之神,整冠端正,拜禱神前。
忽然見一老婦,背一捆山柴,跑進廟來,放柴在地,看見一人跪着,聽其聲音,又是同鄉,追思舊土,想念嬌兒,高叫“宜壽”數聲。
宜壽急促回看,卻是一個老婦,連忙答應,轉身細認,吓得柔條反呆了臉,開口不出,倒去躲了。
宜壽倉皇失措,覺得自己輕率,深為懊悔。
那柔條亦一時着急,不暇辨别。
及至過了一會,追念聲音,模拟面貌,着實有些動念,從新走來緻意。
宜壽便将遠地尋母的緣故,細細說明,又問她因何隻身在此? 柔條也将生兒被逐的出迹,一一訴說。
兩人情景,适合符節,子抱母,母抱子,痛哭傷情。
踏破草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兩人相攜,依路而歸,不覺到了家門。
其時王基二老已是昏髦,媳婦帶了孫兒,拜賀于庭。
一家團圓,和氣盈滿,叩謝神天,永載不朽。
若使王基不萌娶妾之念,焉得有繼統之人?隻是後來也該竭力周旋,不宜任她狠毒。
若是柔條不生此子,誰肯登高涉險,竭蹶而趨,感動神靈,指引會合?故為丈夫的不可學王基,為子的不可不學宜壽。
骨肉摧殘數十秋,相逢全在夢中遊。
當年不解承宗嗣,安得孤身返故丘!
且待她兒子長成,慢慢再與她計較,兩個會合罷了。
” 教個使用婆子去領了回家,随常過活。
不覺光陰如箭,宜壽日漸長大,家中替他說親,請個先生教讀詩書,恩撫備至。
宜壽也不知嫡母之外,還有個生身母親,王基也日就衰老,有子承宗,心滿意足,對柔條也不在意了。
無奈安氏胸中懷着鬼胎,時刻防閑,訪問得這冤家留住本族家裡,全怕人引她兒子去見,無事生事,去到那家,尋非作鬧,絮絮煩煩,日夜不休。
她家甚覺厭煩。
柔條安身不穩,說道:“何苦為我一人,移累他家作鬧。
”依先走出,東遊西蕩,經州過縣,直到鳳凰山下,一所古廟安身。
日間采些山草去賣,夜問神前栖宿。
天青月白之下,仰天呼号:“宜壽,宜壽,知兒安否?知母苦否?”哀泣之聲徹于四境。
偶迥梓童帝君雲遊八極,看見鳳凰山瑞霭森蔚,徜佯于其間,聞而側然,就本山之裡域問其來曆。
裡域一一奏知帝君。
帝君曰:“有此怨婦,何忍見之?有兒無望,何以生為?可憐凡夫昏昧,境界隔絕,無人指迷,以至如此。
吾将登宜壽于覺路,而與之聚合乎!” 遂題詩一首: 尋幽緩步風山陰,驚見貧婆凄慘真。
有時念子肝腸碎,無計營生珠淚傾。
日采山花同伯叔,夜栖神宇恨王孫。
廣行方便吾曹事,忍見長年母子分。
帝君竟往果山而來,尋訪宜壽。
此時宜壽也有二十餘歲,娶妻張氏,相得甚歡。
不過二年光景,己生兒清秀,看看周歲。
宜壽正與妻子對膝抱弄,怎奈張氏把丈夫前因往迹,件件明透,向恐婆婆嚴切,吞聲不語,此時觸景傷感,不免一五一十都向宜壽說了。
宜壽驚心大恸,埋怨妻兒不早說破,即日便将家事付托于妻子,也不與爹娘禀告,單身就道,尋訪生身之母。
到一市鎮,人人下禮問去向;遇一莊村,個個陪笑探虛實,那見有些影響?宜壽又自想道:“她是女身,怎能走得遠路?或在附近四鄰鄉村存身,不如同轉細訪。
” 家中父母知他私出,又着人四下追求,遇見宜壽,勸他回程。
宜壽隻得轉來,一路求神問蔔,朝思韓想,凄慘已極。
正好帝君駕雲而來,觀見他苦楚景狀,因而托彼一夢,夢中指點他該經過的地方,某處登山,某處涉水,明明令其牢記。
宜壽驚醒,卻是一夢。
正是: 分明指與平川路,不必奔波逐去程。
宜壽打發家人先回,仍依着夢中路程,逐程而去。
走到一處,果然與夢中曆過的境界相合,心中暗喜,猛力前奔,免不得曉行夜住,宿水餐風,望路而行。
逐程風景無心戀,貪望慈帏指顧中。
一日,走到鳳凰山下,倏然一陣狂風大雨,前無村舍,後少店房,剛有一間古廟坐在路側,挨身而進,避這風雨。
擡頭瞻仰廟宇,卻是本山土地之神,整冠端正,拜禱神前。
忽然見一老婦,背一捆山柴,跑進廟來,放柴在地,看見一人跪着,聽其聲音,又是同鄉,追思舊土,想念嬌兒,高叫“宜壽”數聲。
宜壽急促回看,卻是一個老婦,連忙答應,轉身細認,吓得柔條反呆了臉,開口不出,倒去躲了。
宜壽倉皇失措,覺得自己輕率,深為懊悔。
那柔條亦一時着急,不暇辨别。
及至過了一會,追念聲音,模拟面貌,着實有些動念,從新走來緻意。
宜壽便将遠地尋母的緣故,細細說明,又問她因何隻身在此? 柔條也将生兒被逐的出迹,一一訴說。
兩人情景,适合符節,子抱母,母抱子,痛哭傷情。
踏破草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兩人相攜,依路而歸,不覺到了家門。
其時王基二老已是昏髦,媳婦帶了孫兒,拜賀于庭。
一家團圓,和氣盈滿,叩謝神天,永載不朽。
若使王基不萌娶妾之念,焉得有繼統之人?隻是後來也該竭力周旋,不宜任她狠毒。
若是柔條不生此子,誰肯登高涉險,竭蹶而趨,感動神靈,指引會合?故為丈夫的不可學王基,為子的不可不學宜壽。
骨肉摧殘數十秋,相逢全在夢中遊。
當年不解承宗嗣,安得孤身返故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