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詩話
關燈
小
中
大
困三字一音。
坡公曰: 釘頂上定 釘、頂、定三字亦一音。
二人為之大笑。
東坡居翰苑,庭中有桧樹一株。
坡公因題其上曰: 根到九泉無覓處,世間惟有蟄龍知。
王荊公當國,創立新法,民多不便。
鄉民以納青苗錢、免役錢及非馬保甲諸役,使百姓日奔走于官府,而多誤農工。
坡公有感而言曰: 赢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荊公每試初就職者,必以判斷合律為士。
坡公曰: 讀書萬卷不讀律,緻君堯舜終無術。
荊公奏神宗,興天下水利。
由是近水之處,俱開築民田。
坡公曰: 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因變桑田。
水利既興,私鹽禁絕,東坡公又曰: 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
荊公屢聞而不悅,其門下呂惠卿、舒亶、李定等誣奏坡公,降知外郡,使之不得居政府。
未幾複誣以讪謗朝政,遂得旨逮坡公,至京師下獄,獄吏素知坡公之名,問曰:“根到九泉無覓處,世間惟有蟄龍知。
是大人作否?”坡公曰:“然。
”問下韻,坡公本未有,乃随口答之曰: 天下蒼生望霖雨,不知龍在此中居。
獄吏敬服,事坡公如師。
坡公自湖州赴京師下獄,惟長子蘇邁随侍。
坡公囑之曰:“外面無甚事,每日送飯,須以肉。
若消息不好,則送魚。
大不祥,則具魚鲊以進。
邁從之。
在獄三月,旨未下。
适蘇邁有事他往,委一戚代送,而忘其囑,誤送鲊與魚至獄。
坡公慮不免,而絕無恐怖之意,惟傷不得見子由。
遂作詩二律寄之曰: 其一: 柏毫霜氣夜凄凄,風動琅珰月向低。
要統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額中犀角奂吾子,身後牛衣醜老妻。
他日神遊定何所,還鄉應在浙江西。
其二: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日亡身。
百年未了須還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
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示(未)了因。
吟時,獄吏潛知之,不忍隐,遂以上聞。
神宗知而憐之,有釋東坡之意。
宰相王珪曰:“蘇轼不可恕,毀謗朝政猶可。
彼有詩曰‘根到九泉無覓處,世間惟有蟄龍知。
’陛下飛龍在天,蘇轼直拟為蟄龍,其罪大矣。
”上曰:“被自谏憎耳,何于朕事。
”有中書舍人王安禮,荊公之弟,奏曰:“自古聖君,不以語言谪人,願陛下不須深究。
”帝首肯而罷朝。
因密遣人,探蘇轼在獄怨否。
須臾使者回奏曰:“蘇轼在獄中酣睡,鼻息如雷。
”帝曰:“朕知蘇轼無他,但好直言耳。
”帝入朝于仁宗惹聖曹太後,後問曰:“官家何事,數日不樂?”帝曰:“為蘇轼語言毀謗朝廷,是以不悅。
”太後曰:“非眉山蘇轼乎?昔仁宗皇帝讀進士策,喜動天顔曰:‘朕得二奇才,蘇轼、蘇轍是也。
恨朕老矣,不能大用。
遺留子孫,以為輔相。
’遂設宴宮中,以慶得人。
汝豈忘之耶。
”因下淚。
帝亦潛(潸)然曰:“明日即為釋之矣。
”果降旨,起轼為黃州團練使之職。
後神宗崩,哲宗即位,改元元佑。
英宗宣仁高太後臨朝,特擢東坡為禮部尚書,端明殿學士,入對便殿。
太後問曰:“卿前為何官?”對曰:“帶罪黃州團練副使。
”“今居何官?”對曰:“蒙恩新除端明殿學士。
”太後曰:“何以至此?”對曰:“遭際太皇太後皇帝陛下。
”太後曰:“非也。
”對曰:“豈大臣谕薦乎?”太後曰:“亦非。
”轼驚對曰:“臣雖不才,不敢以他途而幸進。
”太後曰:“此先帝意也。
卿在黃州,京中訛傳卿病疫,光帝辍食而起,歎之再三曰:‘才難,才難,可惜,可惜。
’遂罷席不食。
每讀卿文,嘗歎曰:‘奇才,奇才,恨未及大用耳。
”又言仁宗、曹太後之事,蘇轼不覺恸哭失聲。
宣仁太後與哲宗,俱淚下,内使亦流涕。
太後命坐賜茶,夜漏已深,太後命撤禦前金蓮寶炬,着内官送歸翰林院。
坡公焚香再禱,望阙叩謝天恩曰: 列聖憐才眷匪輕,九重知遇重端明。
金蓮夜徹天街朗,奎璧光聯映帝城。
東坡曆仕四十餘年,所在仁風惠政。
墨迹才名,震耀天下。
凡行其片紙隻字者,無不奉為至寶。
每一遊覽,所至之處,或乞字,或求詩,紛紛不已。
坡公曾不少辭,皆遂其所請而去。
卒之日,阖城士民之相識與不相識者,皆望空設祭,祝公超升。
而杭州尤罷市哭奠三日,爰立坡公祠于湖上,至今猶崇祀不絕雲。
坡公晚年,遨遊吳會之地,殁于毗陵。
琴操,乃錢塘名妓也,頗通佛書,解詩詞,東坡愛之。
一日,挾之同朝雲遊湖,坡公喜謂琴操曰:“我為大師,汝試參禅。
”琴操允諾。
坡公問曰:“何謂湖中景?”琴操對曰: 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坡公曰:“何謂景中人?”琴操對曰: 裙拖六幅湘江水,夜晚巫山一段雲。
坡公曰:“何謂人中景?”琴操對曰: 随他扯學士,鼈殺鮑參軍。
琴操問于坡公曰:“弟子将來究竟何如?”坡公曰: 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琴操聞言大悟,遂削發為尼,苦志焚修,遂成證果雲。
東坡晚年,又生一子,名迨。
正值貶谪多難之時,坡公作浴兒詩曰: 人皆養子愛聰明,我被聰明誤此生。
但願我兒愚且蠢,無災無難到公卿。
東坡才名,震動四海。
值子由出使大遼,其國上自君公宰輔,以及士子庶人,無不誦東坡文字。
見子由至,舉國之人皆擁濟馬前,問曰:“大蘇學士如今在相位否?身安樂否?吾等生長外國,不獲得識一面,今見天使,即吾師也。
”皆羅拜于地,戀戀不忍去。
子由感其兄名在天下而身在江湖,乃作詩一首寄之曰: 誰傳家集遍幽都,每被行人問大蘇。
莫把聲名動蠻貊,恐妨談笑卧江湖。
東坡暮年,在毗陵(即常州府)養病,門人邵民瞻,具錢五百千,為師置宅。
已擇期,而未入屋。
坡公偶爾步月,忽聞一老婦哭聲甚哀。
坡公曰:“異哉,此必有大難割之愛,觸于心而然也。
”遂推戶而入,問其何為?老婦曰:“吾有居屋,相傳百年,為子不肖,一旦售之于他人,所以悲耳。
”又問:“所得之價?”答:“已償債矣。
”問:“屋在何所?”婦言其地,即五百千所售之居。
坡公恻然曰:“吾幸未入室。
原亦不久居此,不須屋也。
”即取券,對老婦焚之。
呼其子,奉母而還。
自是,遂寄居門人之家。
東坡晚年,谪儋州。
子由谪雷州。
山谷谪宜州。
時相章椁孟,以子瞻瞻字似儋,雷字下似由,魯直直字似宜也,故為分谪之。
佛印将儋雷宜三字,疏解之曰:“儋字有人,子瞻不終于儋。
雷字雨在田上,承天之澤,福未艾也。
直字改宜,似蓋棺之象,吾知魯直其難免乎。
”後來山谷果卒于宜州,子由果緻高位,坡公奉召回,未至京殁于常州。
坡公生于仁宗丙子,卒于徽宗辛巳,享年六十有六,贈資政殿大學士,太師尚書,賜葬祭谥文忠公。
東坡之妹,名曰蘇小妹。
聰慧過人,博學強記,尤工詩詞。
每每與東坡唱和成帙。
一日,坡公堂中會客。
散後,小妹正在房内,整理衣裳。
乃謂坡公曰:妹有一對,兄能對之否?”坡公曰:“說來。
”小妹曰: 哥哥堂上邀雙月。
(雙月是朋字) 東坡戲而答之曰: 妹妹窗前捉半風。
(半風是虱字) 東坡面甚長,小妹又戲之曰: 去年一點恓惶淚,今日才流到耳邊。
小妹額角稍突,俗謂之奔頭。
東坡嘲之曰: 蓮步未移香閣内,額樓先到畫堂前。
小妹以東坡胡須太多,又嘲之曰: 口角幾回無覓處,忽聞毛裡有聲傳。
東坡以小妹頭奔,二目略深,乃戲之曰: 幾番拭目深難到,留卻汪汪兩道泉。
時維初夏,繡球盛開,璀璨玲珑,甚是可愛。
老蘇學士作詩一律,才成四句,适有客至,因而辍筆未完。
小妹到書齋,見父所題詩曰: 天巧玲珑玉一丘,迎眸燦熳挽清幽。
白雲疑向枝間出,明月應從此處留。
小妹見其詩未就,不假尋思,即續成四句曰: 片片折開蝴蝶翅,團團圍就水晶球。
假饒借得香風送,不羨梅花在隴頭。
老泉送客回來,見詩,知是小妹所作,父子三人俱各稱賞。
自此,小妹才名,播傳宇内,京師人作詩稱之曰: 文章華國是三蘇,小妹聰明勝丈夫。
借問古人誰得似,不羨班家有大家。
詩末一句,蓋言漢儒班彪女、班固、班超之妹,能作女誡,續漢史,才名重于當世,後适曹氏,人皆稱為曹大家。
今蘇氏父子三人,又加小妹,可與三班大家齊名考也。
自此京中豪貴之家,都來求親。
老泉一概不允,但要先選人才,方許議婚。
有宰相王荊公之子王雱,年少多才。
荊公聞小妹之名,特命堂候官,呈送王雱的詩集文章,與老泉觀看。
老泉将王雱的名字藏下,送與小妹,隻說京中一位才子所作。
小妹閱過而言曰:“俊逸清新,高華典麗。
但是,意味深嚴,筆端溪刻,才裹藏鋒,美中不足。
”乃批四句于後曰: 新奇(艹滲)麗滿佳編,峻語危機透筆尖。
能取科名如拾芥,恐妨刻削礙天年。
批畢,送與老泉。
老泉大驚,急将好語另批,
坡公曰: 釘頂上定 釘、頂、定三字亦一音。
二人為之大笑。
東坡居翰苑,庭中有桧樹一株。
坡公因題其上曰: 根到九泉無覓處,世間惟有蟄龍知。
王荊公當國,創立新法,民多不便。
鄉民以納青苗錢、免役錢及非馬保甲諸役,使百姓日奔走于官府,而多誤農工。
坡公有感而言曰: 赢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荊公每試初就職者,必以判斷合律為士。
坡公曰: 讀書萬卷不讀律,緻君堯舜終無術。
荊公奏神宗,興天下水利。
由是近水之處,俱開築民田。
坡公曰: 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因變桑田。
水利既興,私鹽禁絕,東坡公又曰: 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
荊公屢聞而不悅,其門下呂惠卿、舒亶、李定等誣奏坡公,降知外郡,使之不得居政府。
未幾複誣以讪謗朝政,遂得旨逮坡公,至京師下獄,獄吏素知坡公之名,問曰:“根到九泉無覓處,世間惟有蟄龍知。
是大人作否?”坡公曰:“然。
”問下韻,坡公本未有,乃随口答之曰: 天下蒼生望霖雨,不知龍在此中居。
獄吏敬服,事坡公如師。
坡公自湖州赴京師下獄,惟長子蘇邁随侍。
坡公囑之曰:“外面無甚事,每日送飯,須以肉。
若消息不好,則送魚。
大不祥,則具魚鲊以進。
邁從之。
在獄三月,旨未下。
适蘇邁有事他往,委一戚代送,而忘其囑,誤送鲊與魚至獄。
坡公慮不免,而絕無恐怖之意,惟傷不得見子由。
遂作詩二律寄之曰: 其一: 柏毫霜氣夜凄凄,風動琅珰月向低。
要統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額中犀角奂吾子,身後牛衣醜老妻。
他日神遊定何所,還鄉應在浙江西。
其二: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日亡身。
百年未了須還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
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示(未)了因。
吟時,獄吏潛知之,不忍隐,遂以上聞。
神宗知而憐之,有釋東坡之意。
宰相王珪曰:“蘇轼不可恕,毀謗朝政猶可。
彼有詩曰‘根到九泉無覓處,世間惟有蟄龍知。
’陛下飛龍在天,蘇轼直拟為蟄龍,其罪大矣。
”上曰:“被自谏憎耳,何于朕事。
”有中書舍人王安禮,荊公之弟,奏曰:“自古聖君,不以語言谪人,願陛下不須深究。
”帝首肯而罷朝。
因密遣人,探蘇轼在獄怨否。
須臾使者回奏曰:“蘇轼在獄中酣睡,鼻息如雷。
”帝曰:“朕知蘇轼無他,但好直言耳。
”帝入朝于仁宗惹聖曹太後,後問曰:“官家何事,數日不樂?”帝曰:“為蘇轼語言毀謗朝廷,是以不悅。
”太後曰:“非眉山蘇轼乎?昔仁宗皇帝讀進士策,喜動天顔曰:‘朕得二奇才,蘇轼、蘇轍是也。
恨朕老矣,不能大用。
遺留子孫,以為輔相。
’遂設宴宮中,以慶得人。
汝豈忘之耶。
”因下淚。
帝亦潛(潸)然曰:“明日即為釋之矣。
”果降旨,起轼為黃州團練使之職。
後神宗崩,哲宗即位,改元元佑。
英宗宣仁高太後臨朝,特擢東坡為禮部尚書,端明殿學士,入對便殿。
太後問曰:“卿前為何官?”對曰:“帶罪黃州團練副使。
”“今居何官?”對曰:“蒙恩新除端明殿學士。
”太後曰:“何以至此?”對曰:“遭際太皇太後皇帝陛下。
”太後曰:“非也。
”對曰:“豈大臣谕薦乎?”太後曰:“亦非。
”轼驚對曰:“臣雖不才,不敢以他途而幸進。
”太後曰:“此先帝意也。
卿在黃州,京中訛傳卿病疫,光帝辍食而起,歎之再三曰:‘才難,才難,可惜,可惜。
’遂罷席不食。
每讀卿文,嘗歎曰:‘奇才,奇才,恨未及大用耳。
”又言仁宗、曹太後之事,蘇轼不覺恸哭失聲。
宣仁太後與哲宗,俱淚下,内使亦流涕。
太後命坐賜茶,夜漏已深,太後命撤禦前金蓮寶炬,着内官送歸翰林院。
坡公焚香再禱,望阙叩謝天恩曰: 列聖憐才眷匪輕,九重知遇重端明。
金蓮夜徹天街朗,奎璧光聯映帝城。
東坡曆仕四十餘年,所在仁風惠政。
墨迹才名,震耀天下。
凡行其片紙隻字者,無不奉為至寶。
每一遊覽,所至之處,或乞字,或求詩,紛紛不已。
坡公曾不少辭,皆遂其所請而去。
卒之日,阖城士民之相識與不相識者,皆望空設祭,祝公超升。
而杭州尤罷市哭奠三日,爰立坡公祠于湖上,至今猶崇祀不絕雲。
坡公晚年,遨遊吳會之地,殁于毗陵。
琴操,乃錢塘名妓也,頗通佛書,解詩詞,東坡愛之。
一日,挾之同朝雲遊湖,坡公喜謂琴操曰:“我為大師,汝試參禅。
”琴操允諾。
坡公問曰:“何謂湖中景?”琴操對曰: 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坡公曰:“何謂景中人?”琴操對曰: 裙拖六幅湘江水,夜晚巫山一段雲。
坡公曰:“何謂人中景?”琴操對曰: 随他扯學士,鼈殺鮑參軍。
琴操問于坡公曰:“弟子将來究竟何如?”坡公曰: 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琴操聞言大悟,遂削發為尼,苦志焚修,遂成證果雲。
東坡晚年,又生一子,名迨。
正值貶谪多難之時,坡公作浴兒詩曰: 人皆養子愛聰明,我被聰明誤此生。
但願我兒愚且蠢,無災無難到公卿。
東坡才名,震動四海。
值子由出使大遼,其國上自君公宰輔,以及士子庶人,無不誦東坡文字。
見子由至,舉國之人皆擁濟馬前,問曰:“大蘇學士如今在相位否?身安樂否?吾等生長外國,不獲得識一面,今見天使,即吾師也。
”皆羅拜于地,戀戀不忍去。
子由感其兄名在天下而身在江湖,乃作詩一首寄之曰: 誰傳家集遍幽都,每被行人問大蘇。
莫把聲名動蠻貊,恐妨談笑卧江湖。
東坡暮年,在毗陵(即常州府)養病,門人邵民瞻,具錢五百千,為師置宅。
已擇期,而未入屋。
坡公偶爾步月,忽聞一老婦哭聲甚哀。
坡公曰:“異哉,此必有大難割之愛,觸于心而然也。
”遂推戶而入,問其何為?老婦曰:“吾有居屋,相傳百年,為子不肖,一旦售之于他人,所以悲耳。
”又問:“所得之價?”答:“已償債矣。
”問:“屋在何所?”婦言其地,即五百千所售之居。
坡公恻然曰:“吾幸未入室。
原亦不久居此,不須屋也。
”即取券,對老婦焚之。
呼其子,奉母而還。
自是,遂寄居門人之家。
東坡晚年,谪儋州。
子由谪雷州。
山谷谪宜州。
時相章椁孟,以子瞻瞻字似儋,雷字下似由,魯直直字似宜也,故為分谪之。
佛印将儋雷宜三字,疏解之曰:“儋字有人,子瞻不終于儋。
雷字雨在田上,承天之澤,福未艾也。
直字改宜,似蓋棺之象,吾知魯直其難免乎。
”後來山谷果卒于宜州,子由果緻高位,坡公奉召回,未至京殁于常州。
坡公生于仁宗丙子,卒于徽宗辛巳,享年六十有六,贈資政殿大學士,太師尚書,賜葬祭谥文忠公。
東坡之妹,名曰蘇小妹。
聰慧過人,博學強記,尤工詩詞。
每每與東坡唱和成帙。
一日,坡公堂中會客。
散後,小妹正在房内,整理衣裳。
乃謂坡公曰:妹有一對,兄能對之否?”坡公曰:“說來。
”小妹曰: 哥哥堂上邀雙月。
(雙月是朋字) 東坡戲而答之曰: 妹妹窗前捉半風。
(半風是虱字) 東坡面甚長,小妹又戲之曰: 去年一點恓惶淚,今日才流到耳邊。
小妹額角稍突,俗謂之奔頭。
東坡嘲之曰: 蓮步未移香閣内,額樓先到畫堂前。
小妹以東坡胡須太多,又嘲之曰: 口角幾回無覓處,忽聞毛裡有聲傳。
東坡以小妹頭奔,二目略深,乃戲之曰: 幾番拭目深難到,留卻汪汪兩道泉。
時維初夏,繡球盛開,璀璨玲珑,甚是可愛。
老蘇學士作詩一律,才成四句,适有客至,因而辍筆未完。
小妹到書齋,見父所題詩曰: 天巧玲珑玉一丘,迎眸燦熳挽清幽。
白雲疑向枝間出,明月應從此處留。
小妹見其詩未就,不假尋思,即續成四句曰: 片片折開蝴蝶翅,團團圍就水晶球。
假饒借得香風送,不羨梅花在隴頭。
老泉送客回來,見詩,知是小妹所作,父子三人俱各稱賞。
自此,小妹才名,播傳宇内,京師人作詩稱之曰: 文章華國是三蘇,小妹聰明勝丈夫。
借問古人誰得似,不羨班家有大家。
詩末一句,蓋言漢儒班彪女、班固、班超之妹,能作女誡,續漢史,才名重于當世,後适曹氏,人皆稱為曹大家。
今蘇氏父子三人,又加小妹,可與三班大家齊名考也。
自此京中豪貴之家,都來求親。
老泉一概不允,但要先選人才,方許議婚。
有宰相王荊公之子王雱,年少多才。
荊公聞小妹之名,特命堂候官,呈送王雱的詩集文章,與老泉觀看。
老泉将王雱的名字藏下,送與小妹,隻說京中一位才子所作。
小妹閱過而言曰:“俊逸清新,高華典麗。
但是,意味深嚴,筆端溪刻,才裹藏鋒,美中不足。
”乃批四句于後曰: 新奇(艹滲)麗滿佳編,峻語危機透筆尖。
能取科名如拾芥,恐妨刻削礙天年。
批畢,送與老泉。
老泉大驚,急将好語另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