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藻

關燈
汝南陳仲舉,颍川李元禮二人,共論其功德,不能定先後。

    蔡伯喈評之曰:“陳仲舉強于犯上,李元禮嚴于攝下。

    犯上難,攝下易。

    ”仲舉遂在三君之下,元禮居八俊之上。

     龐士元至吳,吳人并友之。

    見陸績、顧劭、全琮而為之目曰:“陸子所謂驽馬有逸足之用,顧子所謂驽牛可以負重緻遠。

    ”或問:“如所目,陸為勝邪?”曰:“驽馬雖精速,能緻一人耳。

    驽牛一日行百裡,所緻豈一人哉?”吳人無以難。

    “全子好聲名,似汝南樊子昭。

    ” 顧劭嘗與龐士元宿語,問曰:“聞子名知人,吾與足下孰愈?”曰:“陶冶世俗,與時浮沉,吾不如子;論王霸之餘策,覽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長。

    ”劭亦安其言。

     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并有盛名,各在一國。

    于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量。

     司馬文王問武陔:“陳玄伯何如其父司空?”陔曰:“通雅博暢,能以天下聲教為己任者,不如也。

    明練簡至,立功立事,過之。

    ” 正始中,人士比論,以五荀方五陳:荀淑方陳寔,荀靖方陳谌,荀爽方陳紀,荀彧方陳群,荀顗方陳泰。

    又以八裴方八王:裴徽方王祥,裴楷方王夷甫,裴康方王綏,裴綽方王澄,裴瓒方王敦,裴遐方王導,裴頠方王戎,裴邈方王玄。

     冀州刺史楊淮二子喬與髦,俱總角為成器。

    淮與裴頠、樂廣友善,遣見之。

    頠性弘方,愛喬之有高韻,謂淮曰:“喬當及卿,髦小減也。

    ”廣性清淳,愛髦之有神檢,謂淮曰:“喬自及卿,然髦尤精出。

    ”淮笑曰:“我二兒之優劣,乃裴、樂之優劣。

    ”論者評之:以為喬雖高韻,而檢不匝;樂言為得。

    然并為後出之俊。

     劉令言始入洛,見諸名士而歎曰:“王夷甫太解明,樂彥輔我所敬,張茂先我所不解,周弘武巧于用短,杜方叔拙于用長。

    ” 王夷甫雲:“闾丘沖,優于滿奮、郝隆。

    此三人并是高才,沖最先達。

    ” 王夷甫以王東海比樂令,故王中郎作碑雲:“當時标榜,為樂廣之俪。

    ” 庾中郎與王平子鴈行。

     王大将軍在西朝時,見周侯辄扇障面不得住。

    後度江左,不能複爾。

    王歎曰:“不知我進,伯仁退?” 會稽虞(馬斐),元皇時與桓宣武同俠,其人有才理勝望。

    王丞相嘗謂(馬斐)曰:“孔愉有公才而無公望,丁潭有公望而無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馬斐)未達而喪。

     明帝問周伯仁:“卿自謂何如郗鑒?”周曰:“鑒方臣,如有功夫。

    ”複問郗。

    郗曰:“周顗比臣,有國士門風。

    ” 王大将軍下,庾公問:“卿有四友,何者是?”答曰:“君家中郎,我家太尉、阿平、胡毋彥國。

    阿平故當最劣。

    ”庾曰:“似未肯劣。

    ”庾又問:“何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

    ”又問:“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論。

    ”左右蹑公,公乃止。

     人問丞相:“周侯何如和峤?”答曰:“長輿嵯櫱。

    ” 明帝問謝鲲:“君自謂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廟堂,使百僚準則,臣不如亮。

    一丘一壑,自謂過之。

    ” 王丞相二弟不過江,曰颍,曰敞。

    時論以颍比鄧伯道,敞比溫忠武。

    議郎、祭酒者也。

     明帝問周侯:“論者以卿比郗鑒,雲何?”周曰:“陛下不須牽顗比。

    ” 王丞相雲:“頃下論以我比安期、千裡。

    亦推此二人。

    唯共推太尉,此君特秀。

    ” 宋袆曾為王大将軍妾,後屬謝鎮西。

    鎮西問袆:“我何如王?”答曰:“王比使君,田舍、貴人耳!”鎮西妖冶故也。

     明帝問周伯仁:“卿自謂何如庾元規?”對曰:“蕭條方外,亮不如臣;從容廊廟,臣不如亮。

    ” 王丞相辟王藍田為掾,庾公問丞相:“藍田何似?”王曰:“真獨簡貴,不減父祖;然曠澹處,故當不如爾。

    ” 卞望之雲:“郗公體中有三反:方于事上,好下佞己,一反。

    治身清貞,大脩計校,二反。

    自好讀書,憎人學問,三反。

    ” 世論溫太真,是過江第二流之高者。

    時名輩共說人物,第一将盡之閑,溫常失色。

     王丞相雲:“見謝仁祖之令人得上。

    與何次道語,唯舉手指地曰:‘正自爾馨!’” 何次道為宰相,人有譏其信任不得其人。

    阮思曠慨然曰:“次道自不至此。

    但布衣超居宰相之位,可恨!唯此一條而已。

    ” 王右軍少時,丞相雲:“逸少何緣複減萬安邪?” 郗司空家有伧奴,知及文章,事事有意。

    王右軍向劉尹稱之。

    劉問“何如方回?”王曰:“此正小人有意向耳!何得便比方回?”劉曰:“若不如方回,故是常奴耳!” 時人道阮思曠:“骨氣不及右軍,簡秀不如真長,韶潤不如仲祖,思緻不如淵源,而兼有諸人之美。

    ” 簡文雲:“何平叔巧累于理,稽叔夜俊傷其道。

    ” 時人共論晉武帝出齊王之與立惠帝,其失孰多?多謂立惠帝為重。

    桓溫曰:“不然,使子繼父業,弟承家祀,有何不可?” 人問殷淵源:“當世王公以卿比裴叔道,雲何?”殷曰:“故當以識通暗處。

    ” 撫軍問殷浩:“卿定何如裴逸民?”良久答曰:“故當勝耳。

    ” 桓公少與殷侯齊名,常有競心。

    桓問殷:“卿何如我?”殷雲:“我與我周旋久,甯作我。

    ” 撫軍問孫興公:“劉真長何如?”曰:“清蔚簡令。

    ”“王仲祖何如?”曰:“溫潤恬和。

    ”“桓溫何如?”曰:“高爽邁出。

    ”“謝仁祖何如?”曰:“清易令達。

    ”“阮思曠何如?”曰:“弘潤通長。

    ”“袁羊何如?”曰:“洮洮清便。

    ”“殷洪遠何如?”曰:“遠有緻思。

    ”“卿自謂何如?”曰:“下官才能所經,悉不如諸賢;至于斟酌時宜,籠罩當世,亦多所不及。

    然以不才,時複托懷玄勝,遠詠老、莊,蕭條高寄,不與時務經懷,自謂此心無所與讓也。

    ” 桓大司馬下都,問真長曰:“聞會稽王語奇進,爾邪?”劉曰:“極進,然故是第二流中人耳!”桓曰:“第一流複是誰?”劉曰:“正是我輩耳!” 殷侯既廢,桓公語諸人曰:“少時與淵源共騎竹馬,我棄去,己辄取之,故當出我下。

    ” 人問撫軍:“殷浩談竟何如?”答曰:“不能勝人,差可獻酬群心。

    ” 簡文雲:“謝安南清令不如其弟,學義不及孔岩,居然自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