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譽

關燈
陳仲舉嘗歎曰:“若周子居者,真治國之器。

    譬諸寶劍,則世之幹将。

    ” 世目李元禮:“谡谡如勁松下風。

    ” 謝子微見許子将兄弟曰:“平輿之淵,有二龍焉。

    ”見許子政弱冠之時,歎曰:“若許子政者,有幹國之器。

    正色忠謇,則陳仲舉之匹;伐惡退不肖,範孟博之風。

    ” 公孫度目邴原:所謂雲中白鶴,非燕雀之網所能羅也。

     鐘士季目王安豐:阿戎了了解人意。

    謂裴公之談,經日不竭。

    吏部郎阙,文帝問其人于鐘會。

    會曰:“裴楷清通,王戎簡要,皆其選也。

    ”于是用裴。

     王浚沖、裴叔則二人,總角詣鐘士季。

    須臾去後,客問鐘曰:“向二童何如?”鐘曰:“裴楷清通,王戎簡要。

    後二十年,此二賢當為吏部尚書,冀爾時天下無滞才。

    ” 諺曰:“後來領袖有裴秀。

    ” 裴令公目夏侯太初:“肅肅如入廊廟中,不修敬而人自敬。

    ”一曰:“如入宗廟,琅琅但見禮樂器。

    見鐘士季,如觀武庫,但睹矛戟。

    見傅蘭碩,江廧靡所不有。

    見山巨源,如登山臨下,幽然深遠。

    ” 羊公還洛,郭奕為野王令。

    羊至界,遣人要之。

    郭便自往。

    既見,歎曰:“羊叔子何必減郭太業!”複往羊許,小悉還,又歎曰:“羊叔子去人遠矣!”羊既去,郭送之彌日,一舉數百裡,遂以出境免官。

    複歎曰:“羊叔子何必減顔子!” 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渾金,人皆欽其寶,莫知名其器。

    ” 羊長和父繇,與太傅祜同堂相善,仕至車騎掾。

    蚤卒。

    長和兄弟五人,幼孤。

    祜來哭,見長和哀容舉止,宛若成人,乃歎曰:“從兄不亡矣!” 山公舉阮鹹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萬物不能移也。

    ” 王戎目阮文業:“清倫有鑒識,漢元以來,未有此人。

    ” 武元夏目裴、王曰:“戎尚約,楷清通。

    ” 庾子嵩目和峤:“森森如千丈松,雖磊砢有節目,施之大廈,有棟梁之用。

    ” 王戎雲:“太尉神姿高徹,如瑤林瓊樹,自然是風塵外物。

    ” 王汝南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

    兄子濟每來拜墓,略不過叔,叔亦不候。

    濟脫時過,止寒溫而已。

    後聊試問近事,答對甚有音辭,出濟意外,濟極惋愕。

    仍與語,轉造清微。

    濟先略無子侄之敬,既聞其言,不覺懔然,心形俱肅。

    遂留共語,彌日累夜。

    濟雖俊爽,自視缺然,乃喟然歎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濟去,叔送至門。

    濟從騎有一馬,絕難乘,少能騎者。

    濟聊問叔:“好騎乘不?”曰:“亦好爾。

    ”濟又使騎難乘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騎無以過之。

    濟益歎其難測,非複一事。

    既還,渾問濟:“何以暫行累日?”濟曰:“始得一叔。

    ”渾問其故?濟具歎述如此。

    渾曰:“何如我?”濟曰:“濟以上人。

    ”武帝每見濟,辄以湛調之曰:“卿家癡叔死未?”濟常無以答。

    既而得叔,後武帝又問如前,濟曰:“臣叔不癡。

    ”稱其實美。

    帝曰:“誰比?”濟曰:“山濤以下,魏舒以上。

    ”于是顯名。

    年二十八,始宦。

     裴仆射時人謂為言談之林薮。

     張華見褚陶,語陸平原曰:“君兄弟龍躍雲津,顧彥先鳳鳴朝陽。

    謂東南之寶已盡,不意複見褚生。

    ”陸曰:“公未睹不鳴不躍者耳!” 有問秀才:“吳舊姓何如?”答曰:“吳府君聖王之老成,明時之俊乂。

    朱永長理物之至德,清選之高望。

    嚴仲弼九臯之鳴鶴,空谷之白駒。

    顧彥先八音之琴瑟,五色之龍章。

    張威伯歲寒之茂松,幽夜之逸光。

    陸士衡、士龍鴻鹄之裴回,懸鼓之待槌。

    凡此諸君:以洪筆為鉏耒,以紙劄為良田。

    以玄默為稼穑,以義理為豐年。

    以談論為英華,以忠恕為珍寶。

    著文章為錦繡,蘊五經為缯帛。

    坐謙虛為席薦,張義讓為帷幕。

    行仁義為室宇,修道德為廣宅。

    ” 人問王夷甫:“山巨源義理何如?是誰輩?”王曰:“此人初不肯以談自居,然不讀老、莊,時聞其詠,往往與其旨合。

    ” 洛中雅雅有三嘏:劉粹字純嘏,宏字終嘏,漠字沖嘏,是親兄弟。

    王安豐甥,并是王安豐女婿。

    宏,真長祖也。

    洛中铮铮馮惠卿,名荪,是播子。

    荪與邢喬俱司徒李胤外孫,及胤子順并知名。

    時稱:“馮才清,李才明,純粹邢。

    ” 衛伯玉為尚書令,見樂廣與中朝名士談議,奇之曰:“自昔諸人沒已來,常恐微言将絕。

    今乃複聞斯言于君矣!”命子弟造之曰:“此人,人之水鏡也,見之若披雲霧睹青天。

    ” 王太尉曰:“見裴令公精明朗然,籠蓋人上,非凡識也。

    若死而可作,當與之同歸。

    ”或雲王戎語。

     王夷甫自歎:“我與樂令談,未嘗不覺我言為煩。

    ” 郭子玄有俊才,能言老、莊。

    庾敱嘗稱之,每曰:“郭子玄何必減庾子嵩!” 王平子目太尉:“阿兄形似道,而神鋒太俊。

    ”太尉答曰:“誠不如卿落落穆穆。

    ” 太傅有三才:劉慶孫長才,潘陽仲大才,裴景聲清才。

     林下諸賢,各有俊才子。

    籍子渾,器量弘曠。

    康子紹,清遠雅正。

    濤子簡,疏通高素。

    鹹子瞻,虛夷有遠志。

    瞻弟孚,爽朗多所遺。

    秀子純、悌,并令淑有清流。

    戎子萬子,有大成之風,苗而不秀。

    唯伶子無聞。

    凡此諸子,唯瞻為冠,紹、簡亦見重當世。

     庾子躬有廢疾,甚知名。

    家在城西,号曰城西公府。

     王夷甫語樂令:“名士無多人,故當容平子知。

    ” 王太尉雲:“郭子玄語議如懸河寫水,注而不竭。

    ” 司馬太傅府多名士,一時俊異。

    庾文康雲:“見子嵩在其中,常自神王。

    ” 太傅東海王鎮許昌,以王安期為記室參軍,雅相知重。

    敕世子毗曰:“夫學之所益者淺,體之所安者深。

    閑習禮度,不如式瞻儀形。

    諷味遺言,不如親承音旨。

    王參軍人倫之表,汝其師之!”或曰:“王、趙、鄧三參軍,人倫之表,汝其師之!”謂安期、鄧伯道、趙穆也。

    袁宏作名士傳直雲王參軍。

    或雲趙家先猶有此本。

     庾太尉少為王眉子所知。

    庾過江,歎王曰:“庇其宇下,使人忘寒暑。

    ” 謝幼輿曰:“友人王眉子清通簡暢,嵇延祖弘雅劭長,董仲道卓荦有緻度。

    ” 王公目太尉:“岩岩清峙,壁立千仞。

    ” 庾太尉在洛下,問訊中郎。

    中郎留之雲:“諸人當來。

    ”尋溫元甫、劉王喬、裴叔則俱至,酬酢終日。

    庾公猶憶劉、裴之才俊,元甫之清中。

     蔡司徒在洛,見陸機兄弟住參佐廨中,三間瓦屋,士龍住東頭,士衡住西頭。

    士龍為人,文弱可愛。

    士衡長七尺餘,聲作鐘聲,言多慷慨。

     王長史是庾子躬外孫,丞相目子躬雲:“入理泓然,我已上人。

    ” 庾太尉目庾中郎:家從談談之許。

     庾公目中郎:“神氣融散,差如得上。

    ” 劉琨稱祖車騎為朗詣,曰:“少為王敦所歎。

    ” 時人目庾中郎:“善于托大,長于自藏。

    ” 王平子邁世有俊才,少所推服。

    每聞衛玠言,辄歎息絕倒。

     王大将軍與元皇表雲:“舒風概簡正,允作雅人,自多于邃。

    最是臣少所知拔。

    中間夷甫、澄見語:‘卿知處明、茂弘。

    茂弘已有令名,真副卿清論;處明親疏無知之者,吾常以卿言為意,殊未有得,恐已悔之?’臣慨然曰:‘君以此試,頃來始乃有稱之者。

    ’言常人正自患知之使過,不知使負實。

    ” 周侯于荊州敗績,還,未得用。

    王丞相與人書曰:“雅流弘器,何可得遺?” 時人欲題目高坐而未能。

    桓廷尉以問周侯,周侯曰:“可謂卓朗。

    ”桓公曰:“精神淵箸。

    ” 王大将軍稱其兒雲:“其神候似欲可。

    ” 卞令目叔向:“朗朗如百間屋。

    ” 王敦為大将軍,鎮豫章。

    衛玠避亂,從洛投敦,相見欣然,談話彌日。

    于時謝鲲為長史,敦謂鲲曰:“不意永嘉之中,複聞正始之音。

    阿平若在,當複絕倒。

    ” 王平子與人書,稱其兒:“風氣日上,足散人懷。

    ” 胡毋彥國吐佳言如屑,後進領袖。

     王丞相雲:“刁玄亮之察察,戴若思之岩岩,卞望之之峰距。

    ” 大将軍語右軍:“汝是我佳子弟,當不減阮主簿。

    ” 世目周侯:嶷如斷山。

     王丞相招祖約夜語,至曉不眠。

    明旦有客,公頭鬓未理,亦小倦。

    客曰:“公昨如是,似失眠。

    ”公曰:“昨與士少語,遂使人忘疲。

    ” 王大将軍與丞相書,稱楊朗曰:“世彥識器理緻,才隐明斷,既為國器,且是楊侯淮之子。

    位望殊為陵遲,卿亦足與之處。

    ” 何次道往丞相許,丞相以麈尾指坐呼何共坐曰:“來!來!此是君坐。

    ” 丞相治楊州廨舍,按行而言曰:“我正為次道治此爾!”何少為王公所重,故屢發此歎。

     王丞相拜司徒而歎曰:“劉王喬若過江,我不獨拜公。

    ” 王藍田為人晚成,時人乃謂之癡。

    王丞相以其東海子,辟為掾。

    常集聚,王公每發言,衆人競贊之。

    述于末坐曰:“主非堯、舜,何得事事皆是?”丞相甚相歎賞。

     世目楊朗:“沉審經斷。

    ”蔡司徒雲:“若使中朝不亂,楊氏作公方未已。

    ”謝公雲:“朗是大才。

    ” 劉萬安即道真從子。

    庾公所謂“灼然玉舉”。

    又雲:“千人亦見,百人亦見。

    ” 庾公為護軍,屬桓廷尉覓一佳吏,乃經年。

    桓後遇見徐甯而知之,遂緻于庾公曰:“人所應有,其不必有;人所應無,己不必無。

    真海岱清士。

    ” 桓茂倫雲:“褚季野皮裡陽秋。

    ”謂其裁中也。

     何次道嘗送東人,瞻望見賈甯在後輪中,曰:“此人不死,終為諸侯上客。

    ” 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