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便地談到《四本論》,便像湯他鐵城,使人找不到可以進攻的機會。
支道林和尚寫了《即色論》,寫好了,拿給北中郎将王坦之看。
王坦之一句話也沒說。
支道林說:“你是默記在心吧?”王坦之說:“既然沒有文殊菩薩在這裡、誰能賞識我的用意呢!” 王逸少出任會稽内史,初到任,支道林也在郡裡。
孫興公對王逸少說:“支道林的見解新穎,對問題有獨到的體會,心裡所考慮的實在美妙,你想見見他嗎?”王逸少本來就有超人的氣質,很輕視支道林,後來孫興公和支道林一起坐車到王逸少那裡,王總是着意矜持,不和他交談。
不一會兒支道林就告退了。
後來有一次正碰上王逸少要外出,車子已經在門外等着,支道林對王逸少說:“您還不能走,我想和您稍微談論一下。
”于是就談論到《莊子·逍遙遊》。
支道林一談起來,洋洋數千言,才氣不凡,辭藻新奇,像繁花燦爛,交映生輝。
王逸少終于脫下外衣不再出門,并且留戀不止。
三乘的教義是佛教中很難講解的,支道林登座宣講,詳加辨析,使三乘内容顯豁。
大家在下座聽講,都說能夠理解。
支道林離開講壇後,大家自己互相說解,又隻能解通兩乘,進入三乘便混亂了。
現在的三乘教義,弟子們雖然傳習,仍然不能全部理解。
司徒掾許詢年輕時,人們拿他和王苟子并列,許詢非常下服氣。
當時許多名上和支道林法師一起在會稽的西寺講淪,王苟子也在那裡。
許詢心裡很不平,便到西寺去和王苟子辯論玄理,要一決勝負。
許詢極力要挫敗對方,結果王苟子被徹底駁倒。
接着許詢又反過來用王苟子的義理,王苟子用許詢的義理,再度互相反複陳說,王苟子又被駁倒。
許詢就問支法師說:“弟子剛才的談論怎麼樣?”支道林從容地回答說:“你的談論好是好,但是何至于要互相困辱呢?這哪裡是探求真理的談法啊!” 支道林和尚去拜訪謝安。
當時東陽太守謝朗還年幼,病剛好,身體還禁不起勞累,和支道林一起研讨、辯論玄理,終于弄到互相困辱的地步。
他母親王夫人在隔壁房中聽見這樣,就一再派人叫他進去,可是太傅謝安把他留住。
王夫人便隻好親自出來,說:“我早年寡居,一輩子的寄托,隻在這孩子身上。
”于是流着淚把兒子抱回去了。
謝安告訴同座的人說:“家嫂言辭情意部很激憤,很值得傳誦,可惜沒能讓朝官聽見!” 支道林和司徒椽許詢等人一同在會稽王的書房裡講解佛經,支道林為主講法師,許詢做都講。
支道林每闡明一個義理,滿座的人沒有不滿意的;許詢每提出一個疑難,大家也無不高興得手舞足蹈。
大家隻是一齊贊揚兩家辭采的精妙,并不去辨别兩家義理表現在什麼地方。
車騎将軍謝玄還在服父喪期間,支道林和尚就去他家和他談玄,太陽快下山了才告辭出來。
有人在路上碰見支道林,問道:“林公從哪裡來呀?”支道林回答說:“今天和謝孝暢談了一番呢。
” 支道林剛從會稽來到建康時,住在東安寺裡。
左長史王濛事先想好精微的義理,并且想好富有才情、文采的言辭,去和支道林清談,可是和支道林的談論不大相稱。
王濛作長篇論述,自以為講的是至理名言,用的是奇麗辭藻。
支道林聽後,慢吞吞地對他說:“我和您分别多年,看來你在義理、言辭兩方面全都沒有長進。
”王濛非常慚愧地告辭走了。
中軍将軍殷浩讀佛經《小品》,很多地方有疑難,加了二百張字條标明,這些都是精深奧妙的地方,是當時隐晦難明的。
殷浩曾經想和支道林辯明這些問題,終究不能如願。
現在《小品》還保存下來。
佛經認為擺脫煩惱、修練智慧,就可以成佛。
簡文帝說:“不知是否就可以達到最高的境界?然而,道家陶冶鍛煉的功效,還是不可以抹殺的。
”于法開和尚起初和支道林争名,後來大家的心意逐漸傾向于支道林,他心裡非常不服氣,便到剡縣隐居起來。
有一次,于怯開派弟子到京都去,吩咐弟子經過會稽山陰縣,那時支道林正在那裡宣講佛經例、品》。
于法開提醒他的弟子說:“道林開講《小品》,等你到達時,就該講某品了”于是給弟子示範,告訴他來回數十次的攻潔辯難,并且說:”過去這裡面的問題不可能比我講的更明白了。
”弟子照他的囑咐去拜訪支道林。
正好碰上支道林宣講,便小心地陳述于法開的見解,兩人來回辨論了很久,支道林終于辯輸了。
于是厲聲說:“您何苦又給人托運呢!” 中軍将軍殷浩問道:“大自然賦予人類什麼樣的天性,本來是無心的,為什麼世上恰恰好人少,壞人多?”在座的人沒有誰回答得了。
隻有丹陽尹劉淡回答說:“這好比把水傾瀉地上,水隻是四處流淌、絕沒有恰好流成方形或圓形的。
”當時大家非常贊賞,認為是名言通論。
康僧淵剛到江南的時候,還沒有人了解他、經常在街市商場上徘徊,靠乞讨來養活自己。
一次,他突然到殷淵源家去,正碰上有很多賓客在座,殷淵源讓他坐下,和他稍為寒暄了幾句,便談及義理。
康僧淵的言談意趣,竟然毫無愧色;不管是有深刻領會的,還是粗略提出的義理,都是他一向深入鑽研過的。
正是由于這次清談,大家才了解了他。
殷浩、謝安等人聚會在一起。
謝安便問殷浩:“人們用眼睛去看一切物象,一切物象是否就會進入眼睛呢?” 有人間中軍将軍殷浩:“為什麼将要得到官爵就夢見棺材,将要得到錢财就夢見糞便?”殷浩回答說:“官爵本來就是腐臭的東西,因此将要得到它時就夢見棺材屍體;錢财本來就是糞土,因此将要得到它時就夢見肮髒的東西。
”當時的人認為這是名言通論。
中軍将軍殷浩被免職,遷到東陽郡,這才看佛經。
開始看《維摩诘經》,懷疑“般若波羅密”這句話大多了;後來看《小品》,已經了解了這句話的意旨,又可惜這樣的話太少了。
支道林、殷淵源都在相王府中,相王對兩人說道:“你們可以試着辯論一下。
可是才性關系問題恐怕是淵源的堅固堡壘,您可要謹慎啊!”支道林開始論述問題時,便改變方向,遠遠辟開才性問題;可是論辯了幾個回合,便不覺進入了淵源的玄理之中。
相王拍着肩膀笑道:“這本來是他的特長,你怎麼可以和他争勝呢!” 謝安趁子侄們聚會在一起的時候,問道:“《詩經》裡面哪一句最好?”謝玄稱贊說:“最好的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謝安說:“應該是“訏谟定命,遠猷辰告’最好。
”他認為這一句特别有高雅之土的深遠意趣。
張憑察舉為孝廉後,到京都去,他仗着自己有才氣,認為必定能廁身名流。
想去拜訪丹陽尹劉真長,他的同鄉和一同察舉的入都笑話他。
張憑終于去拜訪劉真長,這時劉真長正在洗謬和處理一些事務,就把他安排到下座,隻是和他寒暄一下,神态心意都沒有注意他。
張憑想自己開個頭談談,又找下到個話題。
不久,長史王濛等名流來清談,主客間有不能溝通的地方,張憑便遠遠地在未座上給他們分析評判,言辭精煉而内容深刻,能夠把彼此心意表述明白,滿座的人都很驚奇。
劉真長就請他坐到上座,和他清談了一整天。
于是留他住了一夜。
第二天,張憑告辭對,劉真長說:“你暫時回去,我将邀你一起去谒見撫軍。
”張憑回到船上,同伴問他在哪裡過夜,張憑笑笑,沒有回答。
不一會兒,劉真長派郡吏來找張争廉坐的船,同伴們很驚愕。
劉真長當即和他一起坐車去谒見撫軍。
到了大問口,劉真長先進去對撫軍說:”下官今天給您找到一個大常博士的最佳人選。
”張憑進見後,撫軍和他談話,不住贊歎,連聲說好,并說:“張憑才華橫溢,是義理簍革之所。
”于是就任用他做太常博士。
汰法師說:“六通和三明同一指歸,隻是名稱不同罷了。
” 支道林、許詢、謝安諸位品德高尚人士,一起到王濛家聚會。
謝安環顧左右對大家說:“今天可以說是賢士雅會。
時光既不可挽留,這樣的聚會當然也難常有,我們應該一起談論吟詠,來抒發我們的情懷。
”許詢便問主人有沒有《莊子》這部書,主人隻找到《漁父》一篇。
謝安看了題目,便叫大家一個個講解其義理。
支道林先講解,說了七百來句後,說解義理精妙優美,才情辭藻新奇拔俗,大家全都贊好。
于是在座的人各自談完了自己的體會。
這時謝安問道:“你們說完了沒有?”都說:“今天的談論,很少有保留,沒有不盡意的了。
”謝安然後大緻提出,一些疑問,便暢談自己的意見,洋洋萬餘言,才思敏銳高妙,特異超俗,這已經是難以企及了,加上情意有所比拟、寄托,潇灑自如,滿座的人無下心悅誠服。
支道林對謝安說:“您一向抓緊鑽研,自然很優異呀!” 中軍将軍殷浩、孫安國、王濛、謝尚等擅長清談的名士,全在會稽王官邸聚會。
殷浩和孫安國兩人一起辯論《易象妙于見形論》一文,孫安國把它和道家思想結合起來談論時,顯得意氣高昂。
滿座的人都覺得孫安國的道理不妥,可是又不能駁倒他。
會稽王很有感慨地歎息道:“如果劉真長來了,自然會有辦法制服他。
”随即派人去接劉真長,這時孫安國料到自己會辯不過。
劉真長來後,先叫孫安國談談自己原先的道理。
孫安國大緻複述一下自己的言論,也覺得很不如剛才所講的。
劉真長便發表了二百來句話,論述和質疑都很簡明、貼切,孫安國的道理便被駁倒了。
滿座的入同時拍手歡笑,贊美不已。
僧意住在瓦官寺,王苟子到來,和他一起談玄理,便讓他先開個頭。
僧意問王苟子:“佛有感情沒有?”王說:“沒有”。
僧意又問道:“那麼佛像柱子一樣嗎?”王說:“像籌碼,雖然沒有感情,可是使用它的入有感情。
”僧意又問:“誰來使用佛呢?”王苟子回答不了就走了。
太傅司馬道于問車騎将軍謝玄:“惠子所著的書有五車之多,為什麼沒有一句話涉及玄言?”謝玄回答說:“這當然是因為玄言的精微處難以言傳。
”中軍将軍殷浩被罷官後,遷居東陽,大讀佛經,都能精通其義理,隻有讀到事數處理解不了、便用字條标上。
後來碰見一個和尚,就把标出的問題拿來請教,便都解決了。
殷仲堪深入地考究了道家的學說,人們認為他沒有哪方面不研究的。
殷仲堪卻歎息說:“如果我能解說《四本論》,言談就不隻是現在這樣了!”荊州刺史殷仲堪問惠遠和尚:“《周易》用什麼做本體?”惠遠回答說:“《周易》用感應做本體。
”殷又問:“西邊的銅山崩塌了,東邊的靈鐘就有感應,這就是《周易》嗎?”惠遠笑着沒有回答。
羊孚的弟弟羊輔娶王永言的女兒為妻。
當王家要接待女婿的時候,羊孚親自送他弟弟到王家。
這時王永言的父
支道林和尚寫了《即色論》,寫好了,拿給北中郎将王坦之看。
王坦之一句話也沒說。
支道林說:“你是默記在心吧?”王坦之說:“既然沒有文殊菩薩在這裡、誰能賞識我的用意呢!” 王逸少出任會稽内史,初到任,支道林也在郡裡。
孫興公對王逸少說:“支道林的見解新穎,對問題有獨到的體會,心裡所考慮的實在美妙,你想見見他嗎?”王逸少本來就有超人的氣質,很輕視支道林,後來孫興公和支道林一起坐車到王逸少那裡,王總是着意矜持,不和他交談。
不一會兒支道林就告退了。
後來有一次正碰上王逸少要外出,車子已經在門外等着,支道林對王逸少說:“您還不能走,我想和您稍微談論一下。
”于是就談論到《莊子·逍遙遊》。
支道林一談起來,洋洋數千言,才氣不凡,辭藻新奇,像繁花燦爛,交映生輝。
王逸少終于脫下外衣不再出門,并且留戀不止。
三乘的教義是佛教中很難講解的,支道林登座宣講,詳加辨析,使三乘内容顯豁。
大家在下座聽講,都說能夠理解。
支道林離開講壇後,大家自己互相說解,又隻能解通兩乘,進入三乘便混亂了。
現在的三乘教義,弟子們雖然傳習,仍然不能全部理解。
司徒掾許詢年輕時,人們拿他和王苟子并列,許詢非常下服氣。
當時許多名上和支道林法師一起在會稽的西寺講淪,王苟子也在那裡。
許詢心裡很不平,便到西寺去和王苟子辯論玄理,要一決勝負。
許詢極力要挫敗對方,結果王苟子被徹底駁倒。
接着許詢又反過來用王苟子的義理,王苟子用許詢的義理,再度互相反複陳說,王苟子又被駁倒。
許詢就問支法師說:“弟子剛才的談論怎麼樣?”支道林從容地回答說:“你的談論好是好,但是何至于要互相困辱呢?這哪裡是探求真理的談法啊!” 支道林和尚去拜訪謝安。
當時東陽太守謝朗還年幼,病剛好,身體還禁不起勞累,和支道林一起研讨、辯論玄理,終于弄到互相困辱的地步。
他母親王夫人在隔壁房中聽見這樣,就一再派人叫他進去,可是太傅謝安把他留住。
王夫人便隻好親自出來,說:“我早年寡居,一輩子的寄托,隻在這孩子身上。
”于是流着淚把兒子抱回去了。
謝安告訴同座的人說:“家嫂言辭情意部很激憤,很值得傳誦,可惜沒能讓朝官聽見!” 支道林和司徒椽許詢等人一同在會稽王的書房裡講解佛經,支道林為主講法師,許詢做都講。
支道林每闡明一個義理,滿座的人沒有不滿意的;許詢每提出一個疑難,大家也無不高興得手舞足蹈。
大家隻是一齊贊揚兩家辭采的精妙,并不去辨别兩家義理表現在什麼地方。
車騎将軍謝玄還在服父喪期間,支道林和尚就去他家和他談玄,太陽快下山了才告辭出來。
有人在路上碰見支道林,問道:“林公從哪裡來呀?”支道林回答說:“今天和謝孝暢談了一番呢。
” 支道林剛從會稽來到建康時,住在東安寺裡。
左長史王濛事先想好精微的義理,并且想好富有才情、文采的言辭,去和支道林清談,可是和支道林的談論不大相稱。
王濛作長篇論述,自以為講的是至理名言,用的是奇麗辭藻。
支道林聽後,慢吞吞地對他說:“我和您分别多年,看來你在義理、言辭兩方面全都沒有長進。
”王濛非常慚愧地告辭走了。
中軍将軍殷浩讀佛經《小品》,很多地方有疑難,加了二百張字條标明,這些都是精深奧妙的地方,是當時隐晦難明的。
殷浩曾經想和支道林辯明這些問題,終究不能如願。
現在《小品》還保存下來。
佛經認為擺脫煩惱、修練智慧,就可以成佛。
簡文帝說:“不知是否就可以達到最高的境界?然而,道家陶冶鍛煉的功效,還是不可以抹殺的。
”于法開和尚起初和支道林争名,後來大家的心意逐漸傾向于支道林,他心裡非常不服氣,便到剡縣隐居起來。
有一次,于怯開派弟子到京都去,吩咐弟子經過會稽山陰縣,那時支道林正在那裡宣講佛經例、品》。
于法開提醒他的弟子說:“道林開講《小品》,等你到達時,就該講某品了”于是給弟子示範,告訴他來回數十次的攻潔辯難,并且說:”過去這裡面的問題不可能比我講的更明白了。
”弟子照他的囑咐去拜訪支道林。
正好碰上支道林宣講,便小心地陳述于法開的見解,兩人來回辨論了很久,支道林終于辯輸了。
于是厲聲說:“您何苦又給人托運呢!” 中軍将軍殷浩問道:“大自然賦予人類什麼樣的天性,本來是無心的,為什麼世上恰恰好人少,壞人多?”在座的人沒有誰回答得了。
隻有丹陽尹劉淡回答說:“這好比把水傾瀉地上,水隻是四處流淌、絕沒有恰好流成方形或圓形的。
”當時大家非常贊賞,認為是名言通論。
康僧淵剛到江南的時候,還沒有人了解他、經常在街市商場上徘徊,靠乞讨來養活自己。
一次,他突然到殷淵源家去,正碰上有很多賓客在座,殷淵源讓他坐下,和他稍為寒暄了幾句,便談及義理。
康僧淵的言談意趣,竟然毫無愧色;不管是有深刻領會的,還是粗略提出的義理,都是他一向深入鑽研過的。
正是由于這次清談,大家才了解了他。
殷浩、謝安等人聚會在一起。
謝安便問殷浩:“人們用眼睛去看一切物象,一切物象是否就會進入眼睛呢?” 有人間中軍将軍殷浩:“為什麼将要得到官爵就夢見棺材,将要得到錢财就夢見糞便?”殷浩回答說:“官爵本來就是腐臭的東西,因此将要得到它時就夢見棺材屍體;錢财本來就是糞土,因此将要得到它時就夢見肮髒的東西。
”當時的人認為這是名言通論。
中軍将軍殷浩被免職,遷到東陽郡,這才看佛經。
開始看《維摩诘經》,懷疑“般若波羅密”這句話大多了;後來看《小品》,已經了解了這句話的意旨,又可惜這樣的話太少了。
支道林、殷淵源都在相王府中,相王對兩人說道:“你們可以試着辯論一下。
可是才性關系問題恐怕是淵源的堅固堡壘,您可要謹慎啊!”支道林開始論述問題時,便改變方向,遠遠辟開才性問題;可是論辯了幾個回合,便不覺進入了淵源的玄理之中。
相王拍着肩膀笑道:“這本來是他的特長,你怎麼可以和他争勝呢!” 謝安趁子侄們聚會在一起的時候,問道:“《詩經》裡面哪一句最好?”謝玄稱贊說:“最好的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謝安說:“應該是“訏谟定命,遠猷辰告’最好。
”他認為這一句特别有高雅之土的深遠意趣。
張憑察舉為孝廉後,到京都去,他仗着自己有才氣,認為必定能廁身名流。
想去拜訪丹陽尹劉真長,他的同鄉和一同察舉的入都笑話他。
張憑終于去拜訪劉真長,這時劉真長正在洗謬和處理一些事務,就把他安排到下座,隻是和他寒暄一下,神态心意都沒有注意他。
張憑想自己開個頭談談,又找下到個話題。
不久,長史王濛等名流來清談,主客間有不能溝通的地方,張憑便遠遠地在未座上給他們分析評判,言辭精煉而内容深刻,能夠把彼此心意表述明白,滿座的人都很驚奇。
劉真長就請他坐到上座,和他清談了一整天。
于是留他住了一夜。
第二天,張憑告辭對,劉真長說:“你暫時回去,我将邀你一起去谒見撫軍。
”張憑回到船上,同伴問他在哪裡過夜,張憑笑笑,沒有回答。
不一會兒,劉真長派郡吏來找張争廉坐的船,同伴們很驚愕。
劉真長當即和他一起坐車去谒見撫軍。
到了大問口,劉真長先進去對撫軍說:”下官今天給您找到一個大常博士的最佳人選。
”張憑進見後,撫軍和他談話,不住贊歎,連聲說好,并說:“張憑才華橫溢,是義理簍革之所。
”于是就任用他做太常博士。
汰法師說:“六通和三明同一指歸,隻是名稱不同罷了。
” 支道林、許詢、謝安諸位品德高尚人士,一起到王濛家聚會。
謝安環顧左右對大家說:“今天可以說是賢士雅會。
時光既不可挽留,這樣的聚會當然也難常有,我們應該一起談論吟詠,來抒發我們的情懷。
”許詢便問主人有沒有《莊子》這部書,主人隻找到《漁父》一篇。
謝安看了題目,便叫大家一個個講解其義理。
支道林先講解,說了七百來句後,說解義理精妙優美,才情辭藻新奇拔俗,大家全都贊好。
于是在座的人各自談完了自己的體會。
這時謝安問道:“你們說完了沒有?”都說:“今天的談論,很少有保留,沒有不盡意的了。
”謝安然後大緻提出,一些疑問,便暢談自己的意見,洋洋萬餘言,才思敏銳高妙,特異超俗,這已經是難以企及了,加上情意有所比拟、寄托,潇灑自如,滿座的人無下心悅誠服。
支道林對謝安說:“您一向抓緊鑽研,自然很優異呀!” 中軍将軍殷浩、孫安國、王濛、謝尚等擅長清談的名士,全在會稽王官邸聚會。
殷浩和孫安國兩人一起辯論《易象妙于見形論》一文,孫安國把它和道家思想結合起來談論時,顯得意氣高昂。
滿座的人都覺得孫安國的道理不妥,可是又不能駁倒他。
會稽王很有感慨地歎息道:“如果劉真長來了,自然會有辦法制服他。
”随即派人去接劉真長,這時孫安國料到自己會辯不過。
劉真長來後,先叫孫安國談談自己原先的道理。
孫安國大緻複述一下自己的言論,也覺得很不如剛才所講的。
劉真長便發表了二百來句話,論述和質疑都很簡明、貼切,孫安國的道理便被駁倒了。
滿座的入同時拍手歡笑,贊美不已。
僧意住在瓦官寺,王苟子到來,和他一起談玄理,便讓他先開個頭。
僧意問王苟子:“佛有感情沒有?”王說:“沒有”。
僧意又問道:“那麼佛像柱子一樣嗎?”王說:“像籌碼,雖然沒有感情,可是使用它的入有感情。
”僧意又問:“誰來使用佛呢?”王苟子回答不了就走了。
太傅司馬道于問車騎将軍謝玄:“惠子所著的書有五車之多,為什麼沒有一句話涉及玄言?”謝玄回答說:“這當然是因為玄言的精微處難以言傳。
”中軍将軍殷浩被罷官後,遷居東陽,大讀佛經,都能精通其義理,隻有讀到事數處理解不了、便用字條标上。
後來碰見一個和尚,就把标出的問題拿來請教,便都解決了。
殷仲堪深入地考究了道家的學說,人們認為他沒有哪方面不研究的。
殷仲堪卻歎息說:“如果我能解說《四本論》,言談就不隻是現在這樣了!”荊州刺史殷仲堪問惠遠和尚:“《周易》用什麼做本體?”惠遠回答說:“《周易》用感應做本體。
”殷又問:“西邊的銅山崩塌了,東邊的靈鐘就有感應,這就是《周易》嗎?”惠遠笑着沒有回答。
羊孚的弟弟羊輔娶王永言的女兒為妻。
當王家要接待女婿的時候,羊孚親自送他弟弟到王家。
這時王永言的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