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親王臨之還活着,殷仲堪是王臨之的女婿,也在座。
羊孚很擅長名理,便和殷仲堪談論《莊子·齊物論》。
殷仲堪反駁了羊孚的見解,羊孚說:“您經過四個回合後将要見到彼此的見解相同。
”殷仲堪笑着說:“隻能說盡,為什麼一定會相同!”等到四個回合後兩人見解竟然相通了。
殷仲堪感慨他說:“這樣,我就沒有什麼見解跟你不同了!”并且久久地贊歎羊孚是後起之秀。
殷仲堪說:“三天下讀《道德經),就會覺得舌根發硬。
” 提婆剛到京都不久,就被請到東亭侯工地家講解《阿毗昙經)。
剛第一次開講,僧彌坐到中途就說:“我已經全都懂了。
”随即在座中分出幾個有見解的和尚,另外到别的房間裡自己講解。
提婆講完後,王珣法岡和尚道:“弟子還一點也沒有理解,阿彌哪能已經理解了呢?他的心得怎麼樣?”法岡說:“大體上都領會得對,隻是稍為不夠精密翔實就是了。
” 南郡公桓玄和荊州刺史殷仲堪在一起談玄,每每互相辯駁,一年多以後,辯駁少了,隻有一兩次。
桓玄自己慨歎才思越來越倒退了,殷仲堪說:“這其實是您便加領悟了。
” 魏文帝曹丕曾經命令東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詩,作不出的話,就要動用死刑。
曹植應聲便作成一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聽了深感慚愧。
魏朝封晉文王司馬昭為晉公,準備好了加九錫的禮物,司馬昭堅決推辭,不肯受命。
朝中文武官員将要前往司馬昭府第恭請接受,這時司空鄭沖趕緊派人到阮籍那裡求寫勸進文。
阮籍當時在袁孝尼家,隔宿酒醉未醒,被人扶起來,在木劄上打草稿,寫完,無所改動,就抄好交給了來人。
當時人們稱他為神筆。
左恩寫《三都賦),剛寫完,當時的人交相譏笑非難,左思心裡很不舒服。
後來他把文章拿給張華看,張華說:“這可以和《兩都》《二京》鼎足而三。
可是您的文章還沒有受到世人重視,應當拿去通過名士推薦。
”左思便拿去請教并懇求皇甫谧。
皇甫谧看了這篇賦,很贊賞,就給賦寫了一篇叙文。
幹旱先前非難、懷疑這篇賦的人,又都懷着敬意贊揚它了。
劉伶寫了一篇(酒德頌》,這是他自己心意情趣的寄托。
尚書令樂廣擅長清談,可是不擅長寫文章。
他想辭去河南尹職務,便請潘嶽替他寫奏章。
潘嶽說:“我可以寫呀,不過必須知道您的意圖。
”樂廣便給他說明自己決定讓位的原因,說了二百來句話。
潘嶽把他的話徑直拿來重新編排一番,便成了一篇名作。
當時的人都說:“如果樂廣不借重潘嶽的文辭,潘嶽不甲樂廣的意思,就無法寫成這樣優美的文章了。
” 夏侯湛寫成了《周詩》,拿去給潘安仁看,潘安仁說:“這些詩不但寫得溫煦高雅,另外也能見出孝順友愛的情性。
”潘安仁也因此寫了《家風詩》。
孫子荊為妻子服喪期滿後,作了一首悼亡詩,拿給王武子看。
王武子看後說:“真不知是文由情生,還是情由文生!看了你的詩感到悲傷,也增加了我對夫妻精義的珍重。
” 大叔廣很有口才,摯仲治卻擅長寫作,兩人都但任卿的官職。
每當官府聚會,太叔廣談論,仲治不能對答;仲治回去寫成文章來反駁,太叔廣也不能對答。
東晉時、太常殷融和侄兒殷浩都擅長談玄理,但是兩人也有能言善辯和不善于言談之别。
揚州刺史殷浩的口頭辯論是最厲害的,殷融辯不過他的時候總說:“你再想想我的道理。
” 庾子嵩寫成了《意賦》。
他的侄兒庾亮看見了,問道:“如果有那樣的心意呢。
那不是賦體能說盡的;如果沒有那樣的心意呢,又寫賦做什麼?”庾子嵩回答說:“正是在有意和無意之間。
” 郭景純有兩句詩:“林無靜樹,川無停流。
”阮孚評價說:“川流洶洶,山風呼嘯,的确不可言傳。
每當讀到這兩句,總覺得心身都超塵脫俗了。
”庾闡當初寫《揚都賦》,賦中稱贊溫峤和庾亮說:“溫氏樹立起道義的準則,庾氏成了人們仰慕的對象。
比拟其聲音,那就像銅鐘的音響那樣铿锵;比拟其品德,那就像寶玉一樣晶瑩發亮。
”庾亮聽說賦已經寫好了,就要求看看,同時希望送給自己。
于是庾闡又把其中的“望”字改為“俊”字,把“亮”字改為“潤”字等等。
孫興公寫了《庾公诔》,袁羊看了以後說:“從文章中能看出這種一張一弛的治國之道。
”在當時,人們認為這是著名的鑒賞評語。
庾仲初寫完了《揚都賦),把它呈疊給庾亮,庾亮出于同宗的情分,大力擡高這篇賦的聲價,說它可以和《兩都賦》《二京賦》《三都賦》等名篇比美。
從此人人争着傳抄,京都建康的紙張也因此漲價了。
太傅謝安說:“不能這樣寫,這是屋上架屋呀,如果寫文章處處都模仿别人,就免不了内容貧乏,視野狹窄了。
” 習鑿齒冶史的才學很下尋常,桓溫非常看重他,還沒到三十歲,就任用他為荊州治中。
鑿齒在給桓溫的答謝信裡也說:“如果不是受到閣下的賞識,我隻是荊州的一個老從事罷了!”後來桓溫派他到京都去見丞相,回來報告的時候,桓溫問:“你見了相王,覺得他怎麼樣?”鑿齒回答說:“從來不曾見過這樣的人”由此觸犯了桓溫。
被降職出任衡陽郡太守,從此神志就錯亂了。
他在病中還堅持寫《漢晉春秋》,品評人物、史實,見解卓越。
孫興公說:“《三都賦)和《二京賦》是五經的翅膀。
” 太傅謝安問主簿陸退:“張憑為什麼作悼念母親的诔文,而不作悼念父親的?”陸返回答說:“這自然是因為男子的品德已經在他的事迹中表現出來;而婦女的美德,那就非诔文不能顯揚了。
” 王敬仁十三歲寫了《賢人論》一文,他父親王濛送去給劉真長看,劉真長看後答複說:“看了敬仁所寫的論文,就知道他能夠參悟玄言了。
” 孫興公說:“潘嶽的文章好像攤開錦繡一樣文采斑斓,沒有一處不好;陸機的文章好像披沙揀金,常常能發現瑰寶。
” 簡文帝稱贊司徒掾許玄度說:“玄度的五言詩。
可以說精妙過人。
” 孫興公寫成了《天台賦》,拿去給範榮期看,并且說:“你試把它扔到地上,定會發出金石般的聲音。
”範榮期說:“恐怕您的金石聲,是不成曲調的金石聲。
”可是每當看到優美的句子,總是說:“這正該是我們這些人的語言。
” 桓溫看見謝安石所作的給簡文帝谥号的奏議,看完了,扔給座上的賓客說:“這是安石的零碎金子。
” 袁虎年輕時家裡很窮,曾經受雇替人運送租糧。
這時,鎮西将軍謝尚坐船出遊,那一夜風清月明,忽然聽見江邊商船上有人吟詩,很有情味;所吟誦的五言詩,又是自己過去未曾聽過的,不禁贊歎不絕。
随即派人去打聽底細,原來是袁虎吟詠自作的《詠史詩》。
因此便邀請袁虎過來,對他非常贊賞,彼此十分投合。
孫興公說:“潘嶽的文章淺顯,可是純淨,陸機的文章深刻,可是蕪雜。
”裴啟寫了《語林》一書。
剛拿出來,遠近的人廣為傳看。
當時名流和後生年少,沒有誰不傳抄,人人手執一卷。
其中記載東亭侯王珣作《經王公酒滬下賦)一事,很有才情。
謝萬寫了《八賢論》,并就其内容和孫興公來回辯論,稍有勝負。
謝萬後來把文章拿出來給顧君齊看,顧君齊說:“如果我也寫這幾個人,料你一定會标不出題目來。
” 桓溫叫袁彥伯作一篇《北征賦》,賦寫好以後,桓溫和在座的賢士一起閱讀,大家都贊歎寫得好。
當時王珣也在座,說:“遺憾的是少了一句。
如果用“寫”字足韻,就會更好。
”袁彥伯立刻即席拿筆增加了一句:“感不絕于餘心,溯流風而獨寫。
”桓溫對王珣說:“從這件事看,當今不能不推重袁氏。
” 孫興公談論到曹輔佐時說:“他的文才就像一幅白底子的明光錦,裁成了差役穿的褲子,這不是沒有文采,隻是太沒個剪裁了。
” 袁彥伯寫成了(名士傳),帶去見謝安,謝安笑着說:“我曾經和大家講過江北時期的事,那不過是說着好玩罷了,彥伯竟拿來寫書!” 東亭侯王珣到任所就任桓溫的屬官,已經到了官署裡,桓溫叫人偷偷拿走了他的報告。
王珣立即在官署裡重新寫,沒有一個字和前一報告重複。
桓溫率師北伐、當時袁虎也随從出征,因事受到桓溫的責備,罷了官。
正好急需寫一份告捷公文,桓溫便叫袁虎起草。
袁虎靠在馬旁,手不停揮,一會兒就寫了七張紙,寫得很好。
當時東亭侯王地在旁邊,極力贊賞他的才華。
袁虎說:“也該讓我從齒舌中得點好處。
” 袁宏起初寫《東征賦》的時候,沒有一句話說到陶侃。
陶侃的兒子胡奴就把他騙到一個密室裡,拔出刀來指着他,問道:“先父的勸勳業績這樣大、您寫《東征賦》,為什麼忽略了他?”袁宏很窘急,無計可施,便回答說:“我大大地稱道陶公一番,怎麼說沒有寫呢?”于是就朗誦道:“精金百煉,在割能斷。
功則治人、職思靖亂。
長沙之勳,為史所贊。
” 有人問顧長康:“您的《筝賦》和嵇康的《琴賦》相比,哪一篇更好?”顧長康回答說:“不會鑒賞的人認為我的後出就遺棄它,鑒賞力強的人也會因為高妙新奇而推許我。
” 殷仲文天賦甚高,可是讀書不甚廣博。
傅亮感歎說:“如果殷仲文讀的書能有袁豹的一半,才華就不次于班固。
” 羊孚寫了一篇《雪贊》,其中說:“資清以比,乘氣以霏。
遇象能鮮,即潔成輝。
”桓胤便把這兩句寫在扇子上。
王孝伯在京的時候,一次行散到他弟弟王睹門前,問王睹古詩裡頭哪一句最好。
王睹工考慮,還沒有回答。
孝伯吟“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說:“這句是最好的。
” 桓玄有一次登上江陵城城牆的南樓,說道:“我現在想給王孝伯寫一篇誅文。
”于是長時間吟詠歌嘯,接着就動筆。
隻坐一會兒的功夫,诔文便寫成了。
桓玄剛同時管轄西部一帶,兼任荊、江兩州刺史,任兩個府的長官,還襲封了一個侯國。
這年初次下雪,五處官府都來祝賀,五封賀信一起送到。
桓玄在官廳上,賀信一到,就在信後起草複信,每封信都下筆成章,文采斑斓,而且不相混同。
桓玄東下京都,當時羊孚任充州别駕,從京都來登門拜訪,他給桓玄的求見信上說:“自從不久前因為戰亂分别,我也意志消沉,心情郁結,明公給漫漫長夜疊來晨光,用一源澄清百流。
”桓玄見到信,趕緊把他請上前來,對他說:“子道,子道,你怎麼來得這麼晚啊!”立即任他做記室參軍。
當時孟昶在劉牢之手下任主簿,來登門向羊孚告辭,見面就說:“羊侯,羊侯,我一家百口就托付你了。
”
羊孚很擅長名理,便和殷仲堪談論《莊子·齊物論》。
殷仲堪反駁了羊孚的見解,羊孚說:“您經過四個回合後将要見到彼此的見解相同。
”殷仲堪笑着說:“隻能說盡,為什麼一定會相同!”等到四個回合後兩人見解竟然相通了。
殷仲堪感慨他說:“這樣,我就沒有什麼見解跟你不同了!”并且久久地贊歎羊孚是後起之秀。
殷仲堪說:“三天下讀《道德經),就會覺得舌根發硬。
” 提婆剛到京都不久,就被請到東亭侯工地家講解《阿毗昙經)。
剛第一次開講,僧彌坐到中途就說:“我已經全都懂了。
”随即在座中分出幾個有見解的和尚,另外到别的房間裡自己講解。
提婆講完後,王珣法岡和尚道:“弟子還一點也沒有理解,阿彌哪能已經理解了呢?他的心得怎麼樣?”法岡說:“大體上都領會得對,隻是稍為不夠精密翔實就是了。
” 南郡公桓玄和荊州刺史殷仲堪在一起談玄,每每互相辯駁,一年多以後,辯駁少了,隻有一兩次。
桓玄自己慨歎才思越來越倒退了,殷仲堪說:“這其實是您便加領悟了。
” 魏文帝曹丕曾經命令東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詩,作不出的話,就要動用死刑。
曹植應聲便作成一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聽了深感慚愧。
魏朝封晉文王司馬昭為晉公,準備好了加九錫的禮物,司馬昭堅決推辭,不肯受命。
朝中文武官員将要前往司馬昭府第恭請接受,這時司空鄭沖趕緊派人到阮籍那裡求寫勸進文。
阮籍當時在袁孝尼家,隔宿酒醉未醒,被人扶起來,在木劄上打草稿,寫完,無所改動,就抄好交給了來人。
當時人們稱他為神筆。
左恩寫《三都賦),剛寫完,當時的人交相譏笑非難,左思心裡很不舒服。
後來他把文章拿給張華看,張華說:“這可以和《兩都》《二京》鼎足而三。
可是您的文章還沒有受到世人重視,應當拿去通過名士推薦。
”左思便拿去請教并懇求皇甫谧。
皇甫谧看了這篇賦,很贊賞,就給賦寫了一篇叙文。
幹旱先前非難、懷疑這篇賦的人,又都懷着敬意贊揚它了。
劉伶寫了一篇(酒德頌》,這是他自己心意情趣的寄托。
尚書令樂廣擅長清談,可是不擅長寫文章。
他想辭去河南尹職務,便請潘嶽替他寫奏章。
潘嶽說:“我可以寫呀,不過必須知道您的意圖。
”樂廣便給他說明自己決定讓位的原因,說了二百來句話。
潘嶽把他的話徑直拿來重新編排一番,便成了一篇名作。
當時的人都說:“如果樂廣不借重潘嶽的文辭,潘嶽不甲樂廣的意思,就無法寫成這樣優美的文章了。
” 夏侯湛寫成了《周詩》,拿去給潘安仁看,潘安仁說:“這些詩不但寫得溫煦高雅,另外也能見出孝順友愛的情性。
”潘安仁也因此寫了《家風詩》。
孫子荊為妻子服喪期滿後,作了一首悼亡詩,拿給王武子看。
王武子看後說:“真不知是文由情生,還是情由文生!看了你的詩感到悲傷,也增加了我對夫妻精義的珍重。
” 大叔廣很有口才,摯仲治卻擅長寫作,兩人都但任卿的官職。
每當官府聚會,太叔廣談論,仲治不能對答;仲治回去寫成文章來反駁,太叔廣也不能對答。
東晉時、太常殷融和侄兒殷浩都擅長談玄理,但是兩人也有能言善辯和不善于言談之别。
揚州刺史殷浩的口頭辯論是最厲害的,殷融辯不過他的時候總說:“你再想想我的道理。
” 庾子嵩寫成了《意賦》。
他的侄兒庾亮看見了,問道:“如果有那樣的心意呢。
那不是賦體能說盡的;如果沒有那樣的心意呢,又寫賦做什麼?”庾子嵩回答說:“正是在有意和無意之間。
” 郭景純有兩句詩:“林無靜樹,川無停流。
”阮孚評價說:“川流洶洶,山風呼嘯,的确不可言傳。
每當讀到這兩句,總覺得心身都超塵脫俗了。
”庾闡當初寫《揚都賦》,賦中稱贊溫峤和庾亮說:“溫氏樹立起道義的準則,庾氏成了人們仰慕的對象。
比拟其聲音,那就像銅鐘的音響那樣铿锵;比拟其品德,那就像寶玉一樣晶瑩發亮。
”庾亮聽說賦已經寫好了,就要求看看,同時希望送給自己。
于是庾闡又把其中的“望”字改為“俊”字,把“亮”字改為“潤”字等等。
孫興公寫了《庾公诔》,袁羊看了以後說:“從文章中能看出這種一張一弛的治國之道。
”在當時,人們認為這是著名的鑒賞評語。
庾仲初寫完了《揚都賦),把它呈疊給庾亮,庾亮出于同宗的情分,大力擡高這篇賦的聲價,說它可以和《兩都賦》《二京賦》《三都賦》等名篇比美。
從此人人争着傳抄,京都建康的紙張也因此漲價了。
太傅謝安說:“不能這樣寫,這是屋上架屋呀,如果寫文章處處都模仿别人,就免不了内容貧乏,視野狹窄了。
” 習鑿齒冶史的才學很下尋常,桓溫非常看重他,還沒到三十歲,就任用他為荊州治中。
鑿齒在給桓溫的答謝信裡也說:“如果不是受到閣下的賞識,我隻是荊州的一個老從事罷了!”後來桓溫派他到京都去見丞相,回來報告的時候,桓溫問:“你見了相王,覺得他怎麼樣?”鑿齒回答說:“從來不曾見過這樣的人”由此觸犯了桓溫。
被降職出任衡陽郡太守,從此神志就錯亂了。
他在病中還堅持寫《漢晉春秋》,品評人物、史實,見解卓越。
孫興公說:“《三都賦)和《二京賦》是五經的翅膀。
” 太傅謝安問主簿陸退:“張憑為什麼作悼念母親的诔文,而不作悼念父親的?”陸返回答說:“這自然是因為男子的品德已經在他的事迹中表現出來;而婦女的美德,那就非诔文不能顯揚了。
” 王敬仁十三歲寫了《賢人論》一文,他父親王濛送去給劉真長看,劉真長看後答複說:“看了敬仁所寫的論文,就知道他能夠參悟玄言了。
” 孫興公說:“潘嶽的文章好像攤開錦繡一樣文采斑斓,沒有一處不好;陸機的文章好像披沙揀金,常常能發現瑰寶。
” 簡文帝稱贊司徒掾許玄度說:“玄度的五言詩。
可以說精妙過人。
” 孫興公寫成了《天台賦》,拿去給範榮期看,并且說:“你試把它扔到地上,定會發出金石般的聲音。
”範榮期說:“恐怕您的金石聲,是不成曲調的金石聲。
”可是每當看到優美的句子,總是說:“這正該是我們這些人的語言。
” 桓溫看見謝安石所作的給簡文帝谥号的奏議,看完了,扔給座上的賓客說:“這是安石的零碎金子。
” 袁虎年輕時家裡很窮,曾經受雇替人運送租糧。
這時,鎮西将軍謝尚坐船出遊,那一夜風清月明,忽然聽見江邊商船上有人吟詩,很有情味;所吟誦的五言詩,又是自己過去未曾聽過的,不禁贊歎不絕。
随即派人去打聽底細,原來是袁虎吟詠自作的《詠史詩》。
因此便邀請袁虎過來,對他非常贊賞,彼此十分投合。
孫興公說:“潘嶽的文章淺顯,可是純淨,陸機的文章深刻,可是蕪雜。
”裴啟寫了《語林》一書。
剛拿出來,遠近的人廣為傳看。
當時名流和後生年少,沒有誰不傳抄,人人手執一卷。
其中記載東亭侯王珣作《經王公酒滬下賦)一事,很有才情。
謝萬寫了《八賢論》,并就其内容和孫興公來回辯論,稍有勝負。
謝萬後來把文章拿出來給顧君齊看,顧君齊說:“如果我也寫這幾個人,料你一定會标不出題目來。
” 桓溫叫袁彥伯作一篇《北征賦》,賦寫好以後,桓溫和在座的賢士一起閱讀,大家都贊歎寫得好。
當時王珣也在座,說:“遺憾的是少了一句。
如果用“寫”字足韻,就會更好。
”袁彥伯立刻即席拿筆增加了一句:“感不絕于餘心,溯流風而獨寫。
”桓溫對王珣說:“從這件事看,當今不能不推重袁氏。
” 孫興公談論到曹輔佐時說:“他的文才就像一幅白底子的明光錦,裁成了差役穿的褲子,這不是沒有文采,隻是太沒個剪裁了。
” 袁彥伯寫成了(名士傳),帶去見謝安,謝安笑着說:“我曾經和大家講過江北時期的事,那不過是說着好玩罷了,彥伯竟拿來寫書!” 東亭侯王珣到任所就任桓溫的屬官,已經到了官署裡,桓溫叫人偷偷拿走了他的報告。
王珣立即在官署裡重新寫,沒有一個字和前一報告重複。
桓溫率師北伐、當時袁虎也随從出征,因事受到桓溫的責備,罷了官。
正好急需寫一份告捷公文,桓溫便叫袁虎起草。
袁虎靠在馬旁,手不停揮,一會兒就寫了七張紙,寫得很好。
當時東亭侯王地在旁邊,極力贊賞他的才華。
袁虎說:“也該讓我從齒舌中得點好處。
” 袁宏起初寫《東征賦》的時候,沒有一句話說到陶侃。
陶侃的兒子胡奴就把他騙到一個密室裡,拔出刀來指着他,問道:“先父的勸勳業績這樣大、您寫《東征賦》,為什麼忽略了他?”袁宏很窘急,無計可施,便回答說:“我大大地稱道陶公一番,怎麼說沒有寫呢?”于是就朗誦道:“精金百煉,在割能斷。
功則治人、職思靖亂。
長沙之勳,為史所贊。
” 有人問顧長康:“您的《筝賦》和嵇康的《琴賦》相比,哪一篇更好?”顧長康回答說:“不會鑒賞的人認為我的後出就遺棄它,鑒賞力強的人也會因為高妙新奇而推許我。
” 殷仲文天賦甚高,可是讀書不甚廣博。
傅亮感歎說:“如果殷仲文讀的書能有袁豹的一半,才華就不次于班固。
” 羊孚寫了一篇《雪贊》,其中說:“資清以比,乘氣以霏。
遇象能鮮,即潔成輝。
”桓胤便把這兩句寫在扇子上。
王孝伯在京的時候,一次行散到他弟弟王睹門前,問王睹古詩裡頭哪一句最好。
王睹工考慮,還沒有回答。
孝伯吟“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說:“這句是最好的。
” 桓玄有一次登上江陵城城牆的南樓,說道:“我現在想給王孝伯寫一篇誅文。
”于是長時間吟詠歌嘯,接着就動筆。
隻坐一會兒的功夫,诔文便寫成了。
桓玄剛同時管轄西部一帶,兼任荊、江兩州刺史,任兩個府的長官,還襲封了一個侯國。
這年初次下雪,五處官府都來祝賀,五封賀信一起送到。
桓玄在官廳上,賀信一到,就在信後起草複信,每封信都下筆成章,文采斑斓,而且不相混同。
桓玄東下京都,當時羊孚任充州别駕,從京都來登門拜訪,他給桓玄的求見信上說:“自從不久前因為戰亂分别,我也意志消沉,心情郁結,明公給漫漫長夜疊來晨光,用一源澄清百流。
”桓玄見到信,趕緊把他請上前來,對他說:“子道,子道,你怎麼來得這麼晚啊!”立即任他做記室參軍。
當時孟昶在劉牢之手下任主簿,來登門向羊孚告辭,見面就說:“羊侯,羊侯,我一家百口就托付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