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我早就想要注《左傳》,還沒有完成;聽了您剛才的談論,大多和我相同,現在應該把我作的注全部送給您。
”終于成了服氏注。
鄭玄家裡的奴婢都讀書。
一次曾使喚一個婢女,事情幹得不稱心,鄭玄要打她。
她剛要分辯,鄭玄生氣了,叫人把她拉到泥裡。
一會兒.又有一個婢女走來,問她:“胡為乎泥中?”她回答說:“薄言往訴,逢彼之怒。
” 服虔已經對《左傳》很有研究,将要給它做注釋,想參考各家的異同。
他聽說崔烈召集學生講授《左傳》,便隐姓埋名,去給崔烈的學生當傭人做飯。
每當到講授的時候,他就躲在門外偷聽。
等他了解到崔烈超不過自己以後,便漸漸地和那些學生談論崔烈的得失。
崔烈聽說後,猜不出是什麼人,可是一向聽到過服虔的名聲,猜想是他。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拜訪,趁服虔還沒睡醒的時候,便突然叫:“子慎!子慎!”服虔不覺驚醒答應,從此兩人就結為好友。
鐘會撰著《四本論》剛剛完成,很想讓嵇康看一看。
便揣在懷裡,揣好以後,又怕嵇康質疑問難,揣着不敢拿出,走到門外遠遠地扔進去,便轉身急急忙忙地跑了。
何晏任吏部尚書時,很有地位聲望,當時清談的賓客常常滿座,王弼年齡不到二十歲時,去拜會他。
何晏聽到過王弼的名聲,便分條列出以前那些精妙的玄理來告訴王弼說:”這些道理我認為是談得最透徹的了,還能再反駁嗎?”王弼便提出反駁,滿座的人都覺得何晏理屈。
于是王弼反複自問自答,所談玄理都暈存摩的人趕不上的。
何平叔注釋《老子》才完成,就去拜會王輔嗣;看見王輔嗣的《老子注》見解精微獨到,于是非常佩服。
說:“像這個人,可以和他讨論天人關系的問題了!”于是把自己所注的改寫成《道論》《德論》兩篇。
王弼年輕時去拜訪裴徽,裴徽問他:“無,确實是萬物的根源,可是聖人不肯對它發表意見,老子卻反複地陳述它,這是為什麼?”王弼說:“聖人認為無是本體,可是無又不能解釋清楚,所以言談間必定涉及有;老子、莊子不能去掉有,所以要經常去解釋那個還掌握得不充分的無。
” 傅嘏擅長談論虛勝,荀粲清談崇尚玄遠。
每當兩人到一起談論的時候,發生争論,卻又互不理解。
冀州刺史裴徽能夠解釋清楚兩家的道理,溝通彼此的心意,常使雙方都感滿意,彼此都能通曉。
何晏注釋《老子》還沒完成時,一次聽王弼談起自己注釋《老子》的意旨,對比之下,何晏的見解很多地方有欠缺,何晏不敢再開口,隻是連聲答應“是是”。
于是不再注釋下去,便另寫《道德論》。
西晉時,有一班傾慕道家學說的人,其中有人登門向王夷甫請教疑難,正碰上王夷甫前一天已經談論了很久,有點疲乏,不想再和客人應對,便對客人說:“我現在有點不舒服,裴逸民也在我附近住,您可以去問他。
” 裴逸民作《崇有論》,當時的人責難他,可是沒有誰能駁倒他。
隻有王夷甫來和他辯論,他才有點理虧。
當時的人就用王夷甫的理論來駁他,可是這時他的理論又顯得頭頭是道了。
諸葛龍少年時不肯學習求教,可是一開始和王夷甫清談,便已經顯示出他的造詣很深。
王夷甫感歎他說:“你的聰明才智很出衆,如果再稍加研讨,就絲毫也不會比當代名流差了。
”諸葛厷後來閱讀了《莊子》《老子》,再和王夷甫清談,便完全可以和他旗鼓相當了。
衛玠幼年時,問尚書令樂廣為什麼會做夢,樂廣說是因為心有所想。
衛玠說:“身體和精神都不曾接觸過的卻在夢裡出現,這哪裡是心有所想呢?”樂廣說:“是沿襲做過的事。
人們不曾夢見坐車進老鼠洞,或者搗碎姜蒜去喂鐵杵,這都是因為沒有這些想法,沒有這些可模仿的先例。
”衛玠便思索沿襲問題,成天思索也得不出答案,終于想得生了病。
樂廣聽說後,特意坐車去給他分析這個問題。
衛玠的病有了起色以後,樂廣感慨他說:“這孩子心裡一定不會得無法醫治的病!” 庾子嵩讀《莊子》,打開書讀了一尺左右的篇幅就放下了,說道:“和我的想法完全相同。
” 有位客人問尚書令樂廣,“旨不至”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樂廣也不再分析這句話的詞句,徑直用拂塵柄敲着小桌子說:“達到了沒有?”客人回答說:“達到了。
”樂廣于是又舉起拂塵說:“如果達到了,怎麼能離開呢?”這時客人才醒悟過來,表示信服。
樂廣解釋問題時言辭簡明扼要,可是意思很透徹,都是像上面這個例子一樣 起初,注《莊子》的有幾十家,可是沒有一家能探索到它的要領。
向秀推開舊注,另求新解,精到的分析,美妙的意趣,使《莊子》玄奧的意旨大為暢達。
其中隻有《秋水》《至樂》兩篇的注還沒有完成,向秀就死了。
向秀的兒子還很小,不能完成父業,這兩篇的注釋便脫落了,可是還留有一個副本。
郭象這個人,為人品行不好,卻是才智出衆。
他看到向秀所釋新義在當時沒有流傳開,便偷來當做自己的注。
于是自己注釋了《秋水》《至樂》兩篇,又改換了《馬蹄》一篇的注,其餘各篇的注,有的隻是改正一下文句罷了。
後來向秀釋義的副本發現了,所以現在有向秀、郭象兩本《莊子注》,其中的内容是一樣的。
阮宣子很有名望,太尉王夷甫見到他時間道:“老子、莊子和儒家有什麼異同?”阮宣子回答說:“将無同。
”太尉很贊賞他的回答,調他來做下屬。
世人稱他為“三語椽”。
衛玠嘲諷他說:“隻說一個字就可以調用,何必要借助三個字!”宣子說:”如果是天下所仰望的人,也可以不說話就能調用,又何必要惜助一個字呢!”于是兩人就結為朋友。
散騎郎裴邏娶太尉王夷甫的女兒為妻。
婚後三天,王家邀請諸女婿聚會,當時的名士和王、裴兩家子弟齊集王家。
郭子玄也在座,他領頭和裴遐談玄。
子玄才識很淵博,剛交鋒幾個回合,還覺得不痛快。
郭子玄把玄理鋪陳得很充分;裴遐卻慢條斯理地梳理前面的議論、義理情趣都很精微,滿座的大部贊歎不已,表示痛快。
王夷甫也以為新奇罕見,于是對大家說:“你們不要再辯論了,不然就要被我女婿困住了。
” 衛玠避亂渡江之初,去拜見大将軍王敦。
由于夜坐清談,大将軍便邀來謝幼輿。
衛玠見到謝幼輿,非常喜歡他,再也不理會王敦,兩人便一直清談到第二天早晨,王敦整夜也插不上嘴。
衛玠向來體質虛弱,常常被他母親管束住,不讓他多談論;這一夜突然感到疲乏,從此病情加重,終于去世。
過去有種說法,說丞相王導到江南以後,也隻是談論聲無哀樂、養生和言盡意這三方面的道理而已,可是這已間接關系到人的一生,是能滲透到每一個方面的。
中軍将軍殷浩任庾亮屬下的長史時,有一次進京,丞相王導為他把大家聚在一起,桓溫、左長史王濛、藍田侯王述、鎮西将軍謝尚都在座。
丞相離座親自去解下挂在帳帶上的拂塵,對殷浩說:“我今天要和您一起談論、辨析玄理。
”兩人一起清談完後,已到三更時分。
丞相和殷浩來回辯難,其他賢達絲毫也沒有牽涉進去。
彼此盡情辯論以後,丞相便歎道:“一向談淪玄理,竟然還不知道玄理的本源在什麼地方。
至于旨趣和比喻不能互相違背,正始年間的清談,正是這樣的呀!”第二天早上,桓溫告訴别人說:“昨夜聽殷、王兩人清談,非常美妙。
仁祖也不感到寂寞,我也時時心有所得;回頭看那兩位王屬官,就活像身上插着漂亮羽毛扇的母狗一樣。
” 中軍将軍殷浩看了佛經,說:“玄理也應當在這裡面。
” 謝安年輕時候,請光祿大夫阮裕講解《白馬論》,阮裕寫了一篇論說文給謝安看。
當時謝安不能馬上理解阮裕的話,就反複請教以求全都理解。
阮裕于是贊歎道:“不但能夠解釋明白的人難得,就是尋求透徹了解的入也難得!” 諸季野對孫安國說:“北方人做學問,深厚廣博而且融會貫通。
”孫安國回答說:“南方人做學問,清新通達而且簡明扼要。
”支道林聽到後,說;“對聖賢,自然不用說了,從中等才質以下的人來說,北方人讀書,像是在敞亮處看月亮;南方人做學問,像是從窗戶裡看太陽。
” 劉真長和殷淵源談玄,劉真長似乎有點理虧,殷淵源便說:“怎麼你下想造一架好雲梯來仰攻呢?” 中軍将軍殷浩說:“康伯還沒有學到我牙縫裡的一點聰明。
” 鎮西将軍謝尚年輕時,聽說殷浩擅長清談,特意去拜訪他。
殷浩沒有做過多的闡發,隻是給謝尚提示好些道理,說了幾百句話;不但談吐舉止有風緻,加以辭藻豐富多采,很能動人心弦,使入震驚。
謝尚全神貫注,傾心向往,不覺汗流滿面。
殷浩從容地吩咐手下人:“拿手巾來給謝郎擦擦臉。
”桓溫聚集許多著名人士講解《周易》,每天解釋一卦。
簡文帝本想去聽,一聽說是這樣講就回來了,說:“卦的内容自然是有難有易,怎麼能限定每天講一卦呢!” 有位從北方過江來的和尚很有才思,他們支道林和尚在瓦官寺相遇,兩人一起研讨《小品》。
當時竺法深和尚、孫興公等人都去聽。
這位和尚的談論,屢次都設下疑難問題,支道林的答辯分析透徹,言辭氣概都很爽朗。
這位和尚總是被駁倒。
孫興公就問竺法深說:“上人應該是頂風上的人士,剛才為什麼一句話也不說?”竺法深笑笑,沒有回答。
支道林接口說:“白檀香并不是不香,但逆風怎能聞到香呢!”竺法深體會到這話的含義,坦然自若。
置之不理。
孫安國到中軍将軍殷浩處一起清談,兩人來回辯駁,精心竭力,賓主都無懈可擊。
侍候的人端上飯菜也顧不得吃,飯菜涼了又熱,熱了又涼,這樣已經好幾遍了。
雙方奮力甩動着拂塵,以緻拂塵的毛全部脫落,飯菜上都落滿了。
賓主竟然到傍晚也沒想起吃飯。
殷浩便對孫安國說:“你不要做硬嘴馬,我就要穿你鼻子了!”孫安國接口說:“你沒見掙破鼻子的牛嗎,當心人家會穿你的腮幫子!” 《莊子·逍遙遊》一篇,曆來是個難點,名流們全部可以鑽研、玩味,可是對它的義理的闡述卻不能超出郭象和向秀。
有一次,支道林在白馬寺裡,和太常馮懷一起談論,便談到《逍遙遊》。
支道林在郭、向兩家的見解之外,卓越地揭示出新穎的義理,在衆名流之外提出了特異的見解,這都是諸名流探求、玩味中沒能得到的。
後來解釋《逍遙遊》便采用支道林闡明的義理。
中軍将軍殷浩曾到丹陽尹劉惔那裡去清談,談了很久,殷浩有點理虧,就不住地用些浮辭來應對,劉淡也不再答辯。
殷浩走了以後,劉惔就說:“鄉巴佬,硬要學别人發這樣的議論!” 中軍将軍殷浩雖然才思精深廣闊,可是獨對才性問題最為精到。
他随
”終于成了服氏注。
鄭玄家裡的奴婢都讀書。
一次曾使喚一個婢女,事情幹得不稱心,鄭玄要打她。
她剛要分辯,鄭玄生氣了,叫人把她拉到泥裡。
一會兒.又有一個婢女走來,問她:“胡為乎泥中?”她回答說:“薄言往訴,逢彼之怒。
” 服虔已經對《左傳》很有研究,将要給它做注釋,想參考各家的異同。
他聽說崔烈召集學生講授《左傳》,便隐姓埋名,去給崔烈的學生當傭人做飯。
每當到講授的時候,他就躲在門外偷聽。
等他了解到崔烈超不過自己以後,便漸漸地和那些學生談論崔烈的得失。
崔烈聽說後,猜不出是什麼人,可是一向聽到過服虔的名聲,猜想是他。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拜訪,趁服虔還沒睡醒的時候,便突然叫:“子慎!子慎!”服虔不覺驚醒答應,從此兩人就結為好友。
鐘會撰著《四本論》剛剛完成,很想讓嵇康看一看。
便揣在懷裡,揣好以後,又怕嵇康質疑問難,揣着不敢拿出,走到門外遠遠地扔進去,便轉身急急忙忙地跑了。
何晏任吏部尚書時,很有地位聲望,當時清談的賓客常常滿座,王弼年齡不到二十歲時,去拜會他。
何晏聽到過王弼的名聲,便分條列出以前那些精妙的玄理來告訴王弼說:”這些道理我認為是談得最透徹的了,還能再反駁嗎?”王弼便提出反駁,滿座的人都覺得何晏理屈。
于是王弼反複自問自答,所談玄理都暈存摩的人趕不上的。
何平叔注釋《老子》才完成,就去拜會王輔嗣;看見王輔嗣的《老子注》見解精微獨到,于是非常佩服。
說:“像這個人,可以和他讨論天人關系的問題了!”于是把自己所注的改寫成《道論》《德論》兩篇。
王弼年輕時去拜訪裴徽,裴徽問他:“無,确實是萬物的根源,可是聖人不肯對它發表意見,老子卻反複地陳述它,這是為什麼?”王弼說:“聖人認為無是本體,可是無又不能解釋清楚,所以言談間必定涉及有;老子、莊子不能去掉有,所以要經常去解釋那個還掌握得不充分的無。
” 傅嘏擅長談論虛勝,荀粲清談崇尚玄遠。
每當兩人到一起談論的時候,發生争論,卻又互不理解。
冀州刺史裴徽能夠解釋清楚兩家的道理,溝通彼此的心意,常使雙方都感滿意,彼此都能通曉。
何晏注釋《老子》還沒完成時,一次聽王弼談起自己注釋《老子》的意旨,對比之下,何晏的見解很多地方有欠缺,何晏不敢再開口,隻是連聲答應“是是”。
于是不再注釋下去,便另寫《道德論》。
西晉時,有一班傾慕道家學說的人,其中有人登門向王夷甫請教疑難,正碰上王夷甫前一天已經談論了很久,有點疲乏,不想再和客人應對,便對客人說:“我現在有點不舒服,裴逸民也在我附近住,您可以去問他。
” 裴逸民作《崇有論》,當時的人責難他,可是沒有誰能駁倒他。
隻有王夷甫來和他辯論,他才有點理虧。
當時的人就用王夷甫的理論來駁他,可是這時他的理論又顯得頭頭是道了。
諸葛龍少年時不肯學習求教,可是一開始和王夷甫清談,便已經顯示出他的造詣很深。
王夷甫感歎他說:“你的聰明才智很出衆,如果再稍加研讨,就絲毫也不會比當代名流差了。
”諸葛厷後來閱讀了《莊子》《老子》,再和王夷甫清談,便完全可以和他旗鼓相當了。
衛玠幼年時,問尚書令樂廣為什麼會做夢,樂廣說是因為心有所想。
衛玠說:“身體和精神都不曾接觸過的卻在夢裡出現,這哪裡是心有所想呢?”樂廣說:“是沿襲做過的事。
人們不曾夢見坐車進老鼠洞,或者搗碎姜蒜去喂鐵杵,這都是因為沒有這些想法,沒有這些可模仿的先例。
”衛玠便思索沿襲問題,成天思索也得不出答案,終于想得生了病。
樂廣聽說後,特意坐車去給他分析這個問題。
衛玠的病有了起色以後,樂廣感慨他說:“這孩子心裡一定不會得無法醫治的病!” 庾子嵩讀《莊子》,打開書讀了一尺左右的篇幅就放下了,說道:“和我的想法完全相同。
” 有位客人問尚書令樂廣,“旨不至”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樂廣也不再分析這句話的詞句,徑直用拂塵柄敲着小桌子說:“達到了沒有?”客人回答說:“達到了。
”樂廣于是又舉起拂塵說:“如果達到了,怎麼能離開呢?”這時客人才醒悟過來,表示信服。
樂廣解釋問題時言辭簡明扼要,可是意思很透徹,都是像上面這個例子一樣 起初,注《莊子》的有幾十家,可是沒有一家能探索到它的要領。
向秀推開舊注,另求新解,精到的分析,美妙的意趣,使《莊子》玄奧的意旨大為暢達。
其中隻有《秋水》《至樂》兩篇的注還沒有完成,向秀就死了。
向秀的兒子還很小,不能完成父業,這兩篇的注釋便脫落了,可是還留有一個副本。
郭象這個人,為人品行不好,卻是才智出衆。
他看到向秀所釋新義在當時沒有流傳開,便偷來當做自己的注。
于是自己注釋了《秋水》《至樂》兩篇,又改換了《馬蹄》一篇的注,其餘各篇的注,有的隻是改正一下文句罷了。
後來向秀釋義的副本發現了,所以現在有向秀、郭象兩本《莊子注》,其中的内容是一樣的。
阮宣子很有名望,太尉王夷甫見到他時間道:“老子、莊子和儒家有什麼異同?”阮宣子回答說:“将無同。
”太尉很贊賞他的回答,調他來做下屬。
世人稱他為“三語椽”。
衛玠嘲諷他說:“隻說一個字就可以調用,何必要借助三個字!”宣子說:”如果是天下所仰望的人,也可以不說話就能調用,又何必要惜助一個字呢!”于是兩人就結為朋友。
散騎郎裴邏娶太尉王夷甫的女兒為妻。
婚後三天,王家邀請諸女婿聚會,當時的名士和王、裴兩家子弟齊集王家。
郭子玄也在座,他領頭和裴遐談玄。
子玄才識很淵博,剛交鋒幾個回合,還覺得不痛快。
郭子玄把玄理鋪陳得很充分;裴遐卻慢條斯理地梳理前面的議論、義理情趣都很精微,滿座的大部贊歎不已,表示痛快。
王夷甫也以為新奇罕見,于是對大家說:“你們不要再辯論了,不然就要被我女婿困住了。
” 衛玠避亂渡江之初,去拜見大将軍王敦。
由于夜坐清談,大将軍便邀來謝幼輿。
衛玠見到謝幼輿,非常喜歡他,再也不理會王敦,兩人便一直清談到第二天早晨,王敦整夜也插不上嘴。
衛玠向來體質虛弱,常常被他母親管束住,不讓他多談論;這一夜突然感到疲乏,從此病情加重,終于去世。
過去有種說法,說丞相王導到江南以後,也隻是談論聲無哀樂、養生和言盡意這三方面的道理而已,可是這已間接關系到人的一生,是能滲透到每一個方面的。
中軍将軍殷浩任庾亮屬下的長史時,有一次進京,丞相王導為他把大家聚在一起,桓溫、左長史王濛、藍田侯王述、鎮西将軍謝尚都在座。
丞相離座親自去解下挂在帳帶上的拂塵,對殷浩說:“我今天要和您一起談論、辨析玄理。
”兩人一起清談完後,已到三更時分。
丞相和殷浩來回辯難,其他賢達絲毫也沒有牽涉進去。
彼此盡情辯論以後,丞相便歎道:“一向談淪玄理,竟然還不知道玄理的本源在什麼地方。
至于旨趣和比喻不能互相違背,正始年間的清談,正是這樣的呀!”第二天早上,桓溫告訴别人說:“昨夜聽殷、王兩人清談,非常美妙。
仁祖也不感到寂寞,我也時時心有所得;回頭看那兩位王屬官,就活像身上插着漂亮羽毛扇的母狗一樣。
” 中軍将軍殷浩看了佛經,說:“玄理也應當在這裡面。
” 謝安年輕時候,請光祿大夫阮裕講解《白馬論》,阮裕寫了一篇論說文給謝安看。
當時謝安不能馬上理解阮裕的話,就反複請教以求全都理解。
阮裕于是贊歎道:“不但能夠解釋明白的人難得,就是尋求透徹了解的入也難得!” 諸季野對孫安國說:“北方人做學問,深厚廣博而且融會貫通。
”孫安國回答說:“南方人做學問,清新通達而且簡明扼要。
”支道林聽到後,說;“對聖賢,自然不用說了,從中等才質以下的人來說,北方人讀書,像是在敞亮處看月亮;南方人做學問,像是從窗戶裡看太陽。
” 劉真長和殷淵源談玄,劉真長似乎有點理虧,殷淵源便說:“怎麼你下想造一架好雲梯來仰攻呢?” 中軍将軍殷浩說:“康伯還沒有學到我牙縫裡的一點聰明。
” 鎮西将軍謝尚年輕時,聽說殷浩擅長清談,特意去拜訪他。
殷浩沒有做過多的闡發,隻是給謝尚提示好些道理,說了幾百句話;不但談吐舉止有風緻,加以辭藻豐富多采,很能動人心弦,使入震驚。
謝尚全神貫注,傾心向往,不覺汗流滿面。
殷浩從容地吩咐手下人:“拿手巾來給謝郎擦擦臉。
”桓溫聚集許多著名人士講解《周易》,每天解釋一卦。
簡文帝本想去聽,一聽說是這樣講就回來了,說:“卦的内容自然是有難有易,怎麼能限定每天講一卦呢!” 有位從北方過江來的和尚很有才思,他們支道林和尚在瓦官寺相遇,兩人一起研讨《小品》。
當時竺法深和尚、孫興公等人都去聽。
這位和尚的談論,屢次都設下疑難問題,支道林的答辯分析透徹,言辭氣概都很爽朗。
這位和尚總是被駁倒。
孫興公就問竺法深說:“上人應該是頂風上的人士,剛才為什麼一句話也不說?”竺法深笑笑,沒有回答。
支道林接口說:“白檀香并不是不香,但逆風怎能聞到香呢!”竺法深體會到這話的含義,坦然自若。
置之不理。
孫安國到中軍将軍殷浩處一起清談,兩人來回辯駁,精心竭力,賓主都無懈可擊。
侍候的人端上飯菜也顧不得吃,飯菜涼了又熱,熱了又涼,這樣已經好幾遍了。
雙方奮力甩動着拂塵,以緻拂塵的毛全部脫落,飯菜上都落滿了。
賓主竟然到傍晚也沒想起吃飯。
殷浩便對孫安國說:“你不要做硬嘴馬,我就要穿你鼻子了!”孫安國接口說:“你沒見掙破鼻子的牛嗎,當心人家會穿你的腮幫子!” 《莊子·逍遙遊》一篇,曆來是個難點,名流們全部可以鑽研、玩味,可是對它的義理的闡述卻不能超出郭象和向秀。
有一次,支道林在白馬寺裡,和太常馮懷一起談論,便談到《逍遙遊》。
支道林在郭、向兩家的見解之外,卓越地揭示出新穎的義理,在衆名流之外提出了特異的見解,這都是諸名流探求、玩味中沒能得到的。
後來解釋《逍遙遊》便采用支道林闡明的義理。
中軍将軍殷浩曾到丹陽尹劉惔那裡去清談,談了很久,殷浩有點理虧,就不住地用些浮辭來應對,劉淡也不再答辯。
殷浩走了以後,劉惔就說:“鄉巴佬,硬要學别人發這樣的議論!” 中軍将軍殷浩雖然才思精深廣闊,可是獨對才性問題最為精到。
他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