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關燈
覺入其玄中。

    相王撫肩笑曰:“此自是其勝場,安可争鋒!” 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公曰:“訏谟定命,遠猷辰告。

    ”謂此句偏有雅人深緻。

     張憑舉孝廉出都,負其才氣,謂必參時彥。

    欲詣劉尹,鄉裡及同舉者共笑之。

    張遂詣劉。

    劉洗濯料事,處之下坐,唯通寒暑,神意不接。

    張欲自發無端。

    頃之,長史諸賢來清言。

    客主有不通處,張乃遙于末坐判之,言約旨遠,足暢彼我之懷,一坐皆驚。

    真長延之上坐,清言彌日,因留宿至曉。

    張退,劉曰:“卿且去,正當取卿共詣撫軍。

    ”張還船,同侶問何處宿?張笑而不答。

    須臾,真長遣傳教覓張孝廉船,同侶惋愕。

    即同載詣撫軍。

    至門,劉前進謂撫軍曰:“下官今日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選!”既前,撫軍與之話言,咨嗟稱善曰:“張憑勃窣為理窟。

    ”即用為太常博士。

     汰法師雲:“‘六通’、‘三明’同歸,正異名耳。

    ” 支道林、許、謝盛德,共集王家。

    謝顧謂諸人:“今日可謂彥會,時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難常。

    當共言詠,以寫其懷。

    ”許便問主人有莊子不?正得漁父一篇。

    謝看題,便各使四坐通。

    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許語,叙緻精麗,才藻奇拔,衆鹹稱善。

    于是四坐各言懷畢。

    謝問曰:“卿等盡不?”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

    ”謝後粗難,因自叙其意,作萬餘語,才峰秀逸。

    既自難幹,加意氣拟托,蕭然自得,四坐莫不厭心。

    支謂謝曰:“君一往奔詣,故複自佳耳。

    ” 殷中軍、孫安國、王、謝能言諸賢,悉在會稽王許。

    殷與孫共論易象妙于見形。

    孫語道合,意氣幹雲。

    一坐鹹不安孫理,而辭不能屈。

    會稽王慨然歎曰:“使真長來,故應有以制彼。

    ”既迎真長,孫意己不如。

    真長既至,先令孫自叙本理。

    孫粗說己語,亦覺殊不及向。

    劉便作二百許語,辭難簡切,孫理遂屈。

    一坐同時拊掌而笑,稱美良久。

     僧意在瓦官寺中,王苟子來,與共語,便使其唱理。

    意謂王曰:“聖人有情不?”王曰:“無。

    ”重問曰:“聖人如柱邪?”王曰:“如籌算,雖無情,運之者有情。

    ”僧意雲:“誰運聖人邪?”苟子不得答而去。

     司馬太傅問謝車騎:“惠子其書五車,何以無一言入玄?”謝曰:“故當是其妙處不傳。

    ” 殷中軍被廢,徙東陽,大讀佛經,皆精解。

    唯至“事數”處不解。

    遇見一道人,問所簽,便釋然。

     殷仲堪精核玄論,人謂莫不研究。

    殷乃歎曰:“使我解四本,談不翅爾。

    ” 殷荊州曾問遠公:“易以何為體?”答曰:“易以感為體。

    ”殷曰:“銅山西崩,靈鐘東應,便是易耶?”遠公笑而不答。

     羊孚弟娶王永言女。

    及王家見婿,孚送弟俱往。

    時永言父東陽尚在,殷仲堪是東陽女婿,亦在坐。

    孚雅善理義,乃與仲堪道齊物。

    殷難之,羊雲:“君四番後,當得見同。

    ”殷笑曰:“乃可得盡,何必相同?”乃至四番後一通。

    殷咨嗟曰:“仆便無以相異。

    ”歎為新拔者久之。

     殷仲堪雲:“三日不讀道德經,便覺舌本閑強。

    ” 提婆初至,為東亭第講阿毗昙。

    始發講,坐裁半,僧彌便雲:“都已曉。

    ”即于坐分數四有意道人更就餘屋自講。

    提婆講竟,東亭問法岡道人曰:“弟子都未解,阿彌那得已解?所得雲何?”曰:“大略全是,故當小未精核耳。

    ” 桓南郡與殷荊州共談,每相攻難。

    年餘後,但一兩番。

    桓自歎才思轉退。

    殷雲:“此乃是君轉解。

    ” 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

    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魏朝封晉文王為公,備禮九錫,文王固讓不受。

    公卿将校當詣府敦喻。

    司空鄭沖馳遣信就阮籍求文。

    籍時在袁孝尼家,宿醉扶起,書劄為之,無所點定,乃寫付使。

    時人以為神筆。

     左太沖作三都賦初成,時人互有譏訾,思意不惬。

    後示張公。

    張曰:“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經高名之士。

    ”思乃詢求于皇甫谧。

    谧見之嗟歎,遂為作叙。

    于是先相非貳者,莫不斂衽贊述焉。

     劉伶著酒德頌,意氣所寄。

     樂令善于清言,而不長于手筆。

    将讓河南尹,請潘嶽為表。

    潘雲:“可作耳。

    要當得君意。

    ”樂為述己所以為讓,标位二百許語。

    潘直取錯綜,便成名筆。

    時人鹹雲:“若樂不假潘之文,潘不取樂之旨,則無以成斯矣。

    ” 夏侯湛作周詩成,示潘安仁。

    安仁曰:“此非徒溫雅,乃别見孝悌之性。

    ”潘因此遂作家風詩。

     孫子荊除婦服,作詩以示王武子。

    王曰:“未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

    覽之凄然,增伉俪之重。

    ” 太叔廣甚辯給,而摯仲治長于翰墨,俱為列卿。

    每至公坐,廣談,仲治不能對。

    退著筆難廣,廣又不能答。

     江左殷太常父子,并能言理,亦有辯讷之異。

    揚州口談至劇,太常辄雲:“汝更思吾論。

    ” 庾子嵩作意賦成,從子文康見,問曰:“若有意邪?非賦之所盡;若無意邪?複何所賦?”答曰:“正在有意無意之間。

    ” 郭景純詩雲:“林無靜樹,川無停流。

    ”阮孚雲:“泓峥蕭瑟,實不可言。

    每讀此文,辄覺神超形越。

    ” 庾闡始作揚都賦,道溫、庾雲:“溫挺義之标,庾作民之望。

    方響則金聲,比德則玉亮。

    ”庾公聞賦成,求看,兼贈贶之。

    闡更改“望”為“俊”,以“亮”為“潤”雲。

     孫興公作庾公诔。

    袁羊曰:“見此張緩。

    ”于時以為名賞。

     庾仲初作揚都賦成,以呈庾亮。

    亮以親族之懷,大為其名價雲:“可三二京,四三都。

    ”于此人人競寫,都下紙為之貴。

    謝太傅雲:“不得爾。

    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學,而不免儉狹。

    ” 習鑿齒史才不常,宣武甚器之,未三十,便用為荊州治中。

    鑿齒謝箋亦雲:“不遇明公,荊州老從事耳!”後至都見簡文,返命,宣武問“見相王何如?”答雲:“一生不曾見此人!”從此忤旨,出為衡陽郡,性理遂錯。

    于病中猶作漢晉春秋,品評卓逸。

     孫興公雲:“三都、二京,五經鼓吹。

    ” 謝太傅問主簿陸退“張憑何以作母诔,而不作父诔?”退答曰:“故當是丈夫之德,表于事行;婦人之美,非诔不顯。

    ” 王敬仁年十三,作賢人論。

    長史送示真長,真長答雲:“見敬仁所作論,便足參微言。

    ” 孫興公雲:“潘文爛若披錦,無處不善;陸文若排沙簡金,往往見寶。

    ” 簡文稱許掾雲:“玄度五言詩,可謂妙絕時人。

    ” 孫興公作天台賦成,以示範榮期,雲:“卿試擲地,要作金石聲。

    ”範曰:“恐子之金石,非宮商中聲!”然每至佳句,辄雲:“應是我輩語。

    ” 桓公見謝安石作簡文谥議,看竟,擲與坐上諸客曰:“此是安石碎金。

    ” 袁虎少貧,嘗為人傭載運租。

    謝鎮西經船行,其夜清風朗月,聞江渚閑估客船上有詠詩聲,甚有情緻。

    所誦五言,又其所未嘗聞,歎美不能已。

    即遣委曲訊問,乃是袁自詠其所作詠史詩。

    因此相要,大相賞得。

     孫興公雲:“潘文淺而淨,陸文深而蕪。

    ” 裴郎作語林,始出,大為遠近所傳。

    時流年少,無不傳寫,各有一通。

    載王東亭作經王公酒垆下賦,甚有才情。

     謝萬作八賢論,與孫興公往反,小有利鈍。

    謝後出以示顧君齊,顧曰:“我亦作,知卿當無所名。

    ” 桓宣武命袁彥伯作北征賦,既成,公與時賢共看,鹹嗟歎之。

    時王珣在坐雲:“恨少一句,得‘寫’字足韻,當佳。

    ”袁即于坐攬筆益雲:“感不絕于餘心,泝流風而獨寫。

    ”公謂王曰:“當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 孫興公道:“曹輔佐才如白地明光錦,裁為負版褲,非無文采,酷無裁制。

    ” 袁伯彥作名士傳成,見謝公。

    公笑曰:“我嘗與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狯耳!彥伯遂以箸書。

    ” 王東亭到桓公吏,既伏閣下,桓令人竊取其白事。

    東亭即于閣下更作,無複向一字。

     桓宣武北征,袁虎時從,被責免官。

    會須露布文,喚袁倚馬前令作。

    手不辍筆,俄得七紙,殊可觀。

    東亭在側,極歎其才。

    袁虎雲:“當令齒舌閑得利。

    ” 袁宏始作東征賦,都不道陶公。

    胡奴誘之狹室中,臨以白刃,曰:“先公勳業如是!君作東征賦,雲何相忽略?”宏窘蹙無計,便答:“我大道公,何以雲無?”因誦曰:“精金百煉,在割能斷。

    功則治人,職思靖亂。

    長沙之勳,為史所贊。

    ” 或問顧長康:“君筝賦何如嵇康琴賦?”顧曰:“不賞者,作後出相遺。

    深識者,亦以高奇見貴。

    ” 殷仲文天才宏瞻,而讀書不甚廣,博亮歎曰:“若使殷仲文讀書半袁豹,才不減班固。

    ” 羊孚作雪贊雲:“資清以化,乘氣以霏。

    遇象能鮮,即潔成輝。

    ”桓胤遂以書扇。

     王孝伯在京行散,至其弟王睹戶前,問:“古詩中何句為最?”睹思未答。

    孝伯詠“‘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此句為佳。

    ” 桓玄嘗登江陵城南樓雲:“我今欲為王孝伯作诔。

    ”因吟嘯良久,随而下筆。

    一坐之閑,诔以之成。

     桓玄初并西夏,領荊、江二州,二府一國。

    于時始雪,五處俱賀,五版并入。

    玄在聽事上,版至即答。

    版後皆粲然成章,不相揉雜。

     桓玄下都,羊孚時為兖州别駕,從京來詣門,箋雲:“自頃世故睽離,心事淪蕰。

    明公啟晨光于積晦,澄百流以一源。

    ”桓見箋,馳喚前,雲:“子道,子道,來何遲?”即用為記室參軍。

    孟昶為劉牢之主簿,詣門謝,見雲:“羊侯,羊侯,百口賴卿!” ———————————— 【譯文】 鄭玄在馬融門下求學,過了三年也沒見着馬融,隻是由高才弟子為他講授罷了。

    馬融曾用渾天算法演算,結果不相符,弟子們也沒有誰能理解。

    有人說鄭玄能演算,馬融便叫他來,要他演算,鄭玄一算就解決了,大家都很驚奇,佩服。

    等到鄭玄學業完成,辭别回家,馬融随即慨歎禮和樂的中心都将要轉移到東方去了,擔心鄭玄會獨亨盛名,心裡很忌恨他。

    鄭玄也猜測馬融會來追趕,便走到橋底下,在水裡墊着木闆鞋坐着。

    馬融果然旋轉式盤占蔔鄭玄蹤迹,然後告訴身邊的人說:“鄭玄在土下、水上,靠着木頭,這表明一定是死了。

    ”便決定不去追趕。

    鄭玄終于因此得免一死。

     鄭玄想要注釋《左傳》,還沒有完成。

    這時有事到外地去,和服子慎相遇,住在同一個客店裡,起初兩人并不認識。

    服子慎在店外的車子上,和别人談到自己注《左傳》的想法;鄭玄聽了很久。

    聽出服子愎的見解多數和自己相同。

    鄭玄就走到車前對服子慎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