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鄭玄在馬融門下,三年不得相見,高足弟子傳授而已。
嘗算渾天不合,諸弟子莫能解。
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轉便決,衆鹹駭服。
及玄業成辭歸,既而融有“禮樂皆東”之歎。
恐玄擅名而心忌焉。
玄亦疑有追,乃坐橋下,在水上據屐。
融果轉式逐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據木,此必死矣。
”遂罷追,玄竟以得免。
鄭玄欲注春秋傳,尚未成時,行與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識,服在外車上與人說己注傳意。
玄聽之良久,多與己同。
玄就車與語曰:“吾久欲注,尚未了。
聽君向言,多與吾同。
今當盡以所注與君。
”遂為服氏注。
鄭玄家奴婢皆讀書。
嘗使一婢,不稱旨,将撻之。
方自陳說,玄怒,使人曳箸泥中。
須臾,複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 服虔既善春秋,将為注,欲參考同異;聞崔烈集門生講傳,遂匿姓名,為烈門人賃作食。
每當至講時,辄竊聽戶壁間。
既知不能踰己,稍共諸生叙其短長。
烈聞,不測何人,然素聞虔名,意疑之。
明蚤往,及未寤,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覺驚應,遂相與友善。
鐘會撰四本論,始畢,甚欲使嵇公一見。
置懷中,既定,畏其難,懷不敢出,于戶外遙擲,便回急走。
何晏為吏部尚書,有位望,時談客盈坐,王弼未弱冠往見之。
晏聞弼名,因條向者勝理語弼曰:“此理仆以為極,可得複難不?”弼便作難,一坐人便以為屈,于是弼自為客主數番,皆一坐所不及。
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詣王輔嗣。
見王注精奇,迺神伏曰:“若斯人,可與論天人之際矣!”因以所注為道德二論。
王輔嗣弱冠詣裴徽,徽問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聖人莫肯緻言,而老子申之無已,何邪?”弼曰:“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言必及有;老、莊未免于有,恒訓其所不足。
” 傅嘏善言虛勝,荀粲談尚玄遠。
每至共語,有争而不相喻。
裴冀州釋二家之義,通彼我之懷,常使兩情皆得,彼此俱暢。
何晏注老子未畢,見王弼自說注老子旨。
何意多所短,不複得作聲,但應諾諾。
遂不複注,因作道德論。
中朝時,有懷道之流,有詣王夷甫咨疑者。
值王昨已語多,小極,不複相酬答,乃謂客曰:“身今少惡,裴逸民亦近在此,君可往問。
” 裴成公作崇有論,時人攻難之,莫能折。
唯王夷甫來,如小屈。
時人即以王理難裴,理還複申。
諸葛宏年少不肯學問。
始與王夷甫談,便已超詣。
王歎曰:“卿天才卓出,若複小加研尋,一無所愧。
”宏後看莊、老,更與王語,便足相抗衡。
衛玠總角時問樂令“夢”,樂雲“是想”。
衛曰:“形神所不接而夢,豈是想邪?”樂雲:“因也。
未嘗夢乘車入鼠穴,搗齑啖鐵杵,皆無想無因故也。
”衛思“因”,經日不得,遂成病。
樂聞,故命駕為剖析之。
衛既小差。
樂歎曰:“此兒胸中當必無膏肓之疾!” 庾子嵩讀莊子,開卷一尺許便放去,曰:“了不異人意。
” 客問樂令“旨不至”者,樂亦不複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幾曰:“至不?”客曰:“至!”樂因又舉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于是客乃悟服。
樂辭約而旨達,皆此類。
初,注莊子者數十家,莫能究其旨要。
向秀于舊注外為解義,妙析奇緻,大暢玄風。
唯秋水、至樂二篇未竟而秀卒。
秀子幼,義遂零落,然猶有别本。
郭象者,為人薄行,有俊才。
見秀義不傳于世,遂竊以為己注。
乃自注秋水、至樂二篇,又易馬蹄一篇,其餘衆篇,或定點文句而已。
後秀義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莊,其義一也。
阮宣子有令聞,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老、莊與聖教同異?”對曰:“将無同?”太尉善其言,辟之為掾。
世謂“三語掾”。
衛玠嘲之曰:“一言可辟,何假于三?”宣子曰:“苟是天下人望,亦可無言而辟,複何假一?”遂相與為友。
裴散騎娶王太尉女。
婚後三日,諸婿大會,當時名士,王、裴子弟悉集。
郭子玄在坐,挑與裴談。
子玄才甚豐贍,始數交未快。
郭陳張甚盛,裴徐理前語,理緻甚微,四坐咨嗟稱快。
王亦以為奇,謂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将受困寡人女婿!” 衛玠始度江,見王大将軍。
因夜坐,大将軍命謝幼輿。
玠見謝,甚說之,都不複顧王,遂達旦微言。
王永夕不得豫。
玠體素羸,恒為母所禁。
爾夕忽極,于此病笃,遂不起。
舊雲:王丞相過江左,止道聲無哀樂、養生、言盡意,三理而已。
然宛轉關生,無所不入。
殷中軍為庾公長史,下都,王丞相為之集,桓公、王長史、王藍田、謝鎮西并在。
丞相自起解帳帶麈尾,語殷曰:“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
”既共清言,遂達三更。
丞相與殷共相往反,其餘諸賢,略無所關。
既彼我相盡,丞相乃歎曰:“向來語,乃竟未知理源所歸,至于辭喻不相負。
正始之音,正當爾耳!”明旦,桓宣武語人曰:“昨夜聽殷、王清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時複造心,顧看兩王掾,辄翣如生母狗馨。
” 殷中軍見佛經雲:“理亦應阿堵上。
” 謝安年少時,請阮光祿道白馬論。
為論以示謝,于時謝不即解阮語,重相咨盡。
阮乃歎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 褚季野語孫安國雲:“北人學問,淵綜廣博。
”孫答曰:“南人學問,清通簡要。
”支道林聞之曰:“聖賢固所忘言。
自中人以還,北人看書,如顯處視月;南人學問,如牖中窺日。
” 劉真長與殷淵源談,劉理如小屈,殷曰:“惡,卿不欲作将善雲梯仰攻。
” 殷中軍雲:“康伯未得我牙後慧。
” 謝鎮西少時,聞殷浩能清言,故往造之。
殷未過有所通,為謝标榜諸義,作數百語。
既有佳緻,兼辭條豐蔚,甚足以動心駭聽。
謝注神傾意,不覺流汗交面。
殷徐語左右:“取手巾與謝郎拭面。
” 宣武集諸名勝講易,日說一卦。
簡文欲聽,聞此便還。
曰:“義自當有難易,其以一卦為限邪?” 有北來道人好才理,與林公相遇于瓦官寺,講小品。
于時竺法深、孫興公悉共聽。
此道人語,屢設疑難,林公辯答清析,辭氣俱爽。
此道人每辄摧屈。
孫問深公:“上人當是逆風家,向來何以都不言?”深公笑而不答。
林公曰:“白旃檀非不馥,焉能逆風?”深公得此義,夷然不屑。
孫安國往殷中軍許共論,往反精苦,客主無閑。
左右進食,冷而複暖者數四。
彼我奮擲麈尾,悉脫落,滿餐飯中。
賓主遂至莫忘食。
殷乃語孫曰:“卿莫作強口馬,我當穿卿鼻。
”孫曰:“卿不見決鼻牛,人當穿卿頰。
” 莊子逍遙篇,舊是難處,諸名賢所可鑽味,也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
支道林在白馬寺中,将馮太常共語,因及逍遙。
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異義于衆賢之外,皆是諸名賢尋味之所不得。
後遂用支理。
殷中軍嘗至劉尹所清言。
良久,殷理小屈,遊辭不已,劉亦不複答。
殷去後,乃雲:“田舍兒,強學人作爾馨語。
” 殷中軍雖思慮通長,然于才性偏精。
忽言及四本,便苦湯池鐵城,無可攻之勢。
支道林造即色論,論成,示王中郎。
中郎都無言。
支曰:“默而識之乎?”王曰:“既無文殊,誰能見賞?” 王逸少作會稽,初至,支道林在焉。
孫興公謂王曰:“支道林拔新領異,胸懷所及,乃自佳,卿欲見不?”王本自有一往隽氣,殊自輕之。
後孫與支共載往王許,王都領域,不與交言。
須臾支退,後正值王當行,車已在門。
支語王曰:“君未可去,貧道與君小語。
”因論莊子逍遙遊。
支作數千言,才藻新奇,花爛映發。
王遂披襟解帶,留連不能已。
三乘佛家滞義,支道林分判,使三乘炳然。
諸人在下坐聽,皆雲可通。
支下坐,自共說,正當得兩,入三便亂。
今義弟子雖傳,猶不盡得。
許掾年少時,人以比王苟子,許大不平。
時諸人士及于法師并在會稽西寺講,王亦在焉。
許意甚忿,便往西寺與王論理,共決優劣。
苦相折挫,王遂大屈。
許複執王理,王執許理,更相覆疏;王複屈。
許謂支法師曰:“弟子向語何似?”支從容曰:“君語佳則佳矣,何至相苦邪?豈是求理中之談哉!” 林道人詣謝公,東陽時始總角,新病起,體未堪勞。
與林公講論,遂至相苦。
母王夫人在壁後聽之,再遣信令還,而太傅留之。
王夫人因自出雲:“新婦少遭家難,一生所寄,唯在此兒。
”因流涕抱兒以歸。
謝公語同坐曰:“家嫂辭情慷慨,緻可傳述,恨不使朝士見。
” 支道林、許掾諸人共在會稽王齋頭。
支為法師,許為都講。
支通一義,四坐莫不厭心。
許送一難,衆人莫不抃舞。
但共嗟詠二家之美,不辯其理之所在。
謝車騎在安西艱中,林道人往就語,将夕乃退。
有人道上見者,問雲:“公何處來?”答雲:“今日與謝孝劇談一出來。
” 支道林初從東出,住東安寺中。
王長史宿構精理,并撰其才藻,往與支語,不大當對。
王叙緻作數百語,自謂是名理奇藻。
支徐徐謂曰:“身與君别多年,君義言了不長進。
”王大慚而退。
殷中軍讀小品,下二百簽,皆是精微,世之幽滞。
嘗欲與支道林辯之,竟不得。
今小品猶存。
佛經以為袪練神明,則聖人可緻。
簡文雲:“不知便可登峰造極不?然陶練之功,尚不可誣。
” 于法開始與支公争名,後精漸歸支,意甚不忿,遂遁迹剡下。
遣弟子出都,語使過會稽。
于時支公正講小品。
開戒弟子:“道林講,比汝至,當在某品中。
”因示語攻難數十番,雲:“舊此中不可複通。
”弟子如言詣支公。
正值講,因謹述開意。
往反多時,林公遂屈。
厲聲曰:“君何足複受人寄載!” 殷中軍問:“自然無心于禀受。
何以正善人少,惡人多?”諸人莫有言者。
劉尹答曰:“譬如寫水著地,正自縱橫流漫,略無正方圓者。
”一時絕歎,以為名通。
康僧淵初過江,未有知者,恒周旋市肆,乞索以自營。
忽往殷淵源許,值盛有賓客,殷使坐,粗與寒溫,遂及義理。
語言辭旨,曾無愧色。
領略粗舉,一往參詣。
由是知之。
殷、謝諸人共集。
謝因問殷:“眼往屬萬形,萬形來入眼不?” 人有問殷中軍:“何以将得位而夢棺器,将得财而夢矢穢?”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夢棺屍;财本是糞土,所以将得而夢穢污。
”時人以為名通。
殷中軍被廢東陽,始看佛經。
初視維摩诘,疑般若波羅密太多,後見小品,恨此語少。
支道林、殷淵源俱在相王許。
相王謂二人:“可試一交言。
而才性殆是淵源崤、函之固,君其慎焉!”支初作,改轍遠之,數四交,不
嘗算渾天不合,諸弟子莫能解。
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轉便決,衆鹹駭服。
及玄業成辭歸,既而融有“禮樂皆東”之歎。
恐玄擅名而心忌焉。
玄亦疑有追,乃坐橋下,在水上據屐。
融果轉式逐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據木,此必死矣。
”遂罷追,玄竟以得免。
鄭玄欲注春秋傳,尚未成時,行與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識,服在外車上與人說己注傳意。
玄聽之良久,多與己同。
玄就車與語曰:“吾久欲注,尚未了。
聽君向言,多與吾同。
今當盡以所注與君。
”遂為服氏注。
鄭玄家奴婢皆讀書。
嘗使一婢,不稱旨,将撻之。
方自陳說,玄怒,使人曳箸泥中。
須臾,複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 服虔既善春秋,将為注,欲參考同異;聞崔烈集門生講傳,遂匿姓名,為烈門人賃作食。
每當至講時,辄竊聽戶壁間。
既知不能踰己,稍共諸生叙其短長。
烈聞,不測何人,然素聞虔名,意疑之。
明蚤往,及未寤,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覺驚應,遂相與友善。
鐘會撰四本論,始畢,甚欲使嵇公一見。
置懷中,既定,畏其難,懷不敢出,于戶外遙擲,便回急走。
何晏為吏部尚書,有位望,時談客盈坐,王弼未弱冠往見之。
晏聞弼名,因條向者勝理語弼曰:“此理仆以為極,可得複難不?”弼便作難,一坐人便以為屈,于是弼自為客主數番,皆一坐所不及。
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詣王輔嗣。
見王注精奇,迺神伏曰:“若斯人,可與論天人之際矣!”因以所注為道德二論。
王輔嗣弱冠詣裴徽,徽問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聖人莫肯緻言,而老子申之無已,何邪?”弼曰:“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言必及有;老、莊未免于有,恒訓其所不足。
” 傅嘏善言虛勝,荀粲談尚玄遠。
每至共語,有争而不相喻。
裴冀州釋二家之義,通彼我之懷,常使兩情皆得,彼此俱暢。
何晏注老子未畢,見王弼自說注老子旨。
何意多所短,不複得作聲,但應諾諾。
遂不複注,因作道德論。
中朝時,有懷道之流,有詣王夷甫咨疑者。
值王昨已語多,小極,不複相酬答,乃謂客曰:“身今少惡,裴逸民亦近在此,君可往問。
” 裴成公作崇有論,時人攻難之,莫能折。
唯王夷甫來,如小屈。
時人即以王理難裴,理還複申。
諸葛宏年少不肯學問。
始與王夷甫談,便已超詣。
王歎曰:“卿天才卓出,若複小加研尋,一無所愧。
”宏後看莊、老,更與王語,便足相抗衡。
衛玠總角時問樂令“夢”,樂雲“是想”。
衛曰:“形神所不接而夢,豈是想邪?”樂雲:“因也。
未嘗夢乘車入鼠穴,搗齑啖鐵杵,皆無想無因故也。
”衛思“因”,經日不得,遂成病。
樂聞,故命駕為剖析之。
衛既小差。
樂歎曰:“此兒胸中當必無膏肓之疾!” 庾子嵩讀莊子,開卷一尺許便放去,曰:“了不異人意。
” 客問樂令“旨不至”者,樂亦不複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幾曰:“至不?”客曰:“至!”樂因又舉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于是客乃悟服。
樂辭約而旨達,皆此類。
初,注莊子者數十家,莫能究其旨要。
向秀于舊注外為解義,妙析奇緻,大暢玄風。
唯秋水、至樂二篇未竟而秀卒。
秀子幼,義遂零落,然猶有别本。
郭象者,為人薄行,有俊才。
見秀義不傳于世,遂竊以為己注。
乃自注秋水、至樂二篇,又易馬蹄一篇,其餘衆篇,或定點文句而已。
後秀義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莊,其義一也。
阮宣子有令聞,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老、莊與聖教同異?”對曰:“将無同?”太尉善其言,辟之為掾。
世謂“三語掾”。
衛玠嘲之曰:“一言可辟,何假于三?”宣子曰:“苟是天下人望,亦可無言而辟,複何假一?”遂相與為友。
裴散騎娶王太尉女。
婚後三日,諸婿大會,當時名士,王、裴子弟悉集。
郭子玄在坐,挑與裴談。
子玄才甚豐贍,始數交未快。
郭陳張甚盛,裴徐理前語,理緻甚微,四坐咨嗟稱快。
王亦以為奇,謂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将受困寡人女婿!” 衛玠始度江,見王大将軍。
因夜坐,大将軍命謝幼輿。
玠見謝,甚說之,都不複顧王,遂達旦微言。
王永夕不得豫。
玠體素羸,恒為母所禁。
爾夕忽極,于此病笃,遂不起。
舊雲:王丞相過江左,止道聲無哀樂、養生、言盡意,三理而已。
然宛轉關生,無所不入。
殷中軍為庾公長史,下都,王丞相為之集,桓公、王長史、王藍田、謝鎮西并在。
丞相自起解帳帶麈尾,語殷曰:“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
”既共清言,遂達三更。
丞相與殷共相往反,其餘諸賢,略無所關。
既彼我相盡,丞相乃歎曰:“向來語,乃竟未知理源所歸,至于辭喻不相負。
正始之音,正當爾耳!”明旦,桓宣武語人曰:“昨夜聽殷、王清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時複造心,顧看兩王掾,辄翣如生母狗馨。
” 殷中軍見佛經雲:“理亦應阿堵上。
” 謝安年少時,請阮光祿道白馬論。
為論以示謝,于時謝不即解阮語,重相咨盡。
阮乃歎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 褚季野語孫安國雲:“北人學問,淵綜廣博。
”孫答曰:“南人學問,清通簡要。
”支道林聞之曰:“聖賢固所忘言。
自中人以還,北人看書,如顯處視月;南人學問,如牖中窺日。
” 劉真長與殷淵源談,劉理如小屈,殷曰:“惡,卿不欲作将善雲梯仰攻。
” 殷中軍雲:“康伯未得我牙後慧。
” 謝鎮西少時,聞殷浩能清言,故往造之。
殷未過有所通,為謝标榜諸義,作數百語。
既有佳緻,兼辭條豐蔚,甚足以動心駭聽。
謝注神傾意,不覺流汗交面。
殷徐語左右:“取手巾與謝郎拭面。
” 宣武集諸名勝講易,日說一卦。
簡文欲聽,聞此便還。
曰:“義自當有難易,其以一卦為限邪?” 有北來道人好才理,與林公相遇于瓦官寺,講小品。
于時竺法深、孫興公悉共聽。
此道人語,屢設疑難,林公辯答清析,辭氣俱爽。
此道人每辄摧屈。
孫問深公:“上人當是逆風家,向來何以都不言?”深公笑而不答。
林公曰:“白旃檀非不馥,焉能逆風?”深公得此義,夷然不屑。
孫安國往殷中軍許共論,往反精苦,客主無閑。
左右進食,冷而複暖者數四。
彼我奮擲麈尾,悉脫落,滿餐飯中。
賓主遂至莫忘食。
殷乃語孫曰:“卿莫作強口馬,我當穿卿鼻。
”孫曰:“卿不見決鼻牛,人當穿卿頰。
” 莊子逍遙篇,舊是難處,諸名賢所可鑽味,也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
支道林在白馬寺中,将馮太常共語,因及逍遙。
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異義于衆賢之外,皆是諸名賢尋味之所不得。
後遂用支理。
殷中軍嘗至劉尹所清言。
良久,殷理小屈,遊辭不已,劉亦不複答。
殷去後,乃雲:“田舍兒,強學人作爾馨語。
” 殷中軍雖思慮通長,然于才性偏精。
忽言及四本,便苦湯池鐵城,無可攻之勢。
支道林造即色論,論成,示王中郎。
中郎都無言。
支曰:“默而識之乎?”王曰:“既無文殊,誰能見賞?” 王逸少作會稽,初至,支道林在焉。
孫興公謂王曰:“支道林拔新領異,胸懷所及,乃自佳,卿欲見不?”王本自有一往隽氣,殊自輕之。
後孫與支共載往王許,王都領域,不與交言。
須臾支退,後正值王當行,車已在門。
支語王曰:“君未可去,貧道與君小語。
”因論莊子逍遙遊。
支作數千言,才藻新奇,花爛映發。
王遂披襟解帶,留連不能已。
三乘佛家滞義,支道林分判,使三乘炳然。
諸人在下坐聽,皆雲可通。
支下坐,自共說,正當得兩,入三便亂。
今義弟子雖傳,猶不盡得。
許掾年少時,人以比王苟子,許大不平。
時諸人士及于法師并在會稽西寺講,王亦在焉。
許意甚忿,便往西寺與王論理,共決優劣。
苦相折挫,王遂大屈。
許複執王理,王執許理,更相覆疏;王複屈。
許謂支法師曰:“弟子向語何似?”支從容曰:“君語佳則佳矣,何至相苦邪?豈是求理中之談哉!” 林道人詣謝公,東陽時始總角,新病起,體未堪勞。
與林公講論,遂至相苦。
母王夫人在壁後聽之,再遣信令還,而太傅留之。
王夫人因自出雲:“新婦少遭家難,一生所寄,唯在此兒。
”因流涕抱兒以歸。
謝公語同坐曰:“家嫂辭情慷慨,緻可傳述,恨不使朝士見。
” 支道林、許掾諸人共在會稽王齋頭。
支為法師,許為都講。
支通一義,四坐莫不厭心。
許送一難,衆人莫不抃舞。
但共嗟詠二家之美,不辯其理之所在。
謝車騎在安西艱中,林道人往就語,将夕乃退。
有人道上見者,問雲:“公何處來?”答雲:“今日與謝孝劇談一出來。
” 支道林初從東出,住東安寺中。
王長史宿構精理,并撰其才藻,往與支語,不大當對。
王叙緻作數百語,自謂是名理奇藻。
支徐徐謂曰:“身與君别多年,君義言了不長進。
”王大慚而退。
殷中軍讀小品,下二百簽,皆是精微,世之幽滞。
嘗欲與支道林辯之,竟不得。
今小品猶存。
佛經以為袪練神明,則聖人可緻。
簡文雲:“不知便可登峰造極不?然陶練之功,尚不可誣。
” 于法開始與支公争名,後精漸歸支,意甚不忿,遂遁迹剡下。
遣弟子出都,語使過會稽。
于時支公正講小品。
開戒弟子:“道林講,比汝至,當在某品中。
”因示語攻難數十番,雲:“舊此中不可複通。
”弟子如言詣支公。
正值講,因謹述開意。
往反多時,林公遂屈。
厲聲曰:“君何足複受人寄載!” 殷中軍問:“自然無心于禀受。
何以正善人少,惡人多?”諸人莫有言者。
劉尹答曰:“譬如寫水著地,正自縱橫流漫,略無正方圓者。
”一時絕歎,以為名通。
康僧淵初過江,未有知者,恒周旋市肆,乞索以自營。
忽往殷淵源許,值盛有賓客,殷使坐,粗與寒溫,遂及義理。
語言辭旨,曾無愧色。
領略粗舉,一往參詣。
由是知之。
殷、謝諸人共集。
謝因問殷:“眼往屬萬形,萬形來入眼不?” 人有問殷中軍:“何以将得位而夢棺器,将得财而夢矢穢?”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夢棺屍;财本是糞土,所以将得而夢穢污。
”時人以為名通。
殷中軍被廢東陽,始看佛經。
初視維摩诘,疑般若波羅密太多,後見小品,恨此語少。
支道林、殷淵源俱在相王許。
相王謂二人:“可試一交言。
而才性殆是淵源崤、函之固,君其慎焉!”支初作,改轍遠之,數四交,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