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

關燈
之。

    時夏月,暴雨卒至,舫至狹小,而又大漏,殆無複坐處。

    王曰:“胡威之清,何以過此!”即啟用為吳興郡。

     鄧攸始避難,于道中棄己子,全弟子。

    既過江,取一妾,甚寵愛。

    曆年後訊其所由,妾具說是北人遭亂,憶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

    攸素有德業,言行無玷,聞之哀恨終身,遂不複畜妾。

     王長豫為人謹順,事親盡色養之孝。

    丞相見長豫辄喜,見敬豫辄嗔。

    長豫與丞相語,恒以慎密為端。

    丞相還台,及行,未嘗不送至車後。

    恒與曹夫人并當箱箧。

    長豫亡後,丞相還台,登車後,哭至台門。

    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開。

     桓常侍聞人道深公者,辄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達知稱,又與先人至交,不宜說之。

    ” 庾公乘馬有的盧,或語令賣去。

    庾雲:“賣之必有買者,即當害其主。

    甯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孫叔敖殺兩頭蛇以為後人,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乎!” 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

    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後聞之,歎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焚之。

     謝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謝以醇酒罰之,乃至過醉,而猶未已。

    太傅時年七、八歲,箸青布褲,在兄膝邊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

    ”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

     謝太傅絕重褚公,常稱:“褚季野雖不言,而四時之氣亦備。

    ” 劉尹在郡,臨終綿惙,聞閣下祠神鼓舞。

    正色曰:“莫得淫祀!”外請殺車中牛祭神。

    真長答曰:“丘之禱久矣,勿複為煩。

    ” 謝公夫人教兒,問太傅:“那得初不見君教兒?”答曰:“我常自教兒。

    ” 晉簡文為撫軍時,所坐床上塵不聽拂,見鼠行迹,視以為佳。

    有參軍見鼠白日行,以手闆批殺之,撫軍意色不說,門下起彈。

    教曰:“鼠被害,尚不能忘懷,今複以鼠損人,無乃不可乎?” 範宣年八歲,後園挑菜,誤傷指,大啼。

    人問:“痛邪?”答曰:“非為痛,身體發膚,不敢毀傷,是以啼耳!”宣潔行廉約,韓豫章遺絹百匹,不受。

    減五十匹,複不受。

    如是減半,遂至一匹,既終不受。

    韓後與範同載,就車中裂二丈與範,雲:“人甯可使婦無(巾軍)邪?”範笑而受之。

     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應首過,問子敬“由來有何異同得失?”子敬雲:“不覺有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

    ” 殷仲堪既為荊州,值水儉,食常五碗盤,外無餘肴。

    飯粒脫落盤席閑,辄拾以啖之。

    雖欲率物,亦緣其性真素。

    每語子弟雲:“勿以我受任方州,雲我豁平昔時意。

    今吾處之不易。

    貧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爾曹其存之!” 初桓南郡、楊廣共說殷荊州,宜奪殷觊南蠻以自樹。

    觊亦即曉其旨,嘗因行散,率爾去下舍,便不複還。

    内外無預知者,意色蕭然,遠同鬥生之無愠。

    時論以此多之。

     王仆射在江州,為殷、桓所逐,奔竄豫章,存亡未測。

    王綏在都,既憂戚在貌,居處飲食,每事有降。

    時人謂為試守孝子。

     桓南郡。

    既破殷荊州,收殷将佐十許人,咨議羅企生亦在焉。

    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語雲:“若謝我,當釋罪。

    ”企生答曰:“為殷荊州吏,今荊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顔謝桓公?”既出市,桓又遣人問欲何言?答曰:“昔晉文王殺嵇康,而嵇紹為晉忠臣。

    從公乞一弟以養老母。

    ”桓亦如言宥之。

    桓先曾以一羔裘與企生母胡,胡時在豫章,企生問至,即日焚裘。

     王恭從會稽還,王大看之。

    見其坐六尺簟,因語恭:“卿東來,故應有此物,可以一領及我。

    ”恭無言。

    大去後,即舉所坐者送之。

    既無餘席,便坐薦上。

    後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

    ”對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 吳郡陳遺,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飯。

    遺作郡主簿,恒裝一囊,每煮食,辄貯錄焦飯,歸以遺母。

    後值孫恩賊出吳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遺已聚斂得數鬥焦飯,未展歸家,遂帶以從軍。

    戰于滬渎,敗。

    軍人潰散,逃走山澤,皆多饑死,遺獨以焦飯得活。

    時人以為純孝之報也。

     孔仆射為孝武侍中,豫蒙眷接烈宗山陵。

    孔時為太常,形素羸瘦,著重服,竟日涕泗流漣,見者以為真孝子。

     吳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陽郡。

    後遭母童夫人艱,朝夕哭臨。

    及思至,賓客吊省,号踴哀絕,路人為之落淚。

    韓康伯時為丹陽尹,母殷在郡,每聞二吳之哭,辄為凄恻。

    語康伯曰:“汝若為選官,當好料理此人。

    ”康伯亦甚相知。

    韓後果為吏部尚書。

    大吳不免哀制,小吳遂大貴達。

     ———————————— 【譯文】 陳仲舉的言論和行為是讀書人的準則,是世人的模範。

    他初次做官,就有志刷新國家政治。

    出任豫章太守時,一到郡,就打聽徐孺子的住處,想先去拜訪他。

    主簿禀報說:“大家的意思是希望府君先進官署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