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
關燈
小
中
大
事。
”陳仲舉說:“周武王剛戰勝殷,就表彰商容,當時連休息也顧不上。
我尊敬賢人,不先進官署,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周子居常說:“我過一段時間見不到黃叔度,庸俗貪婪的想法就又滋長起來了!” 郭林宗到了汝南郡,去拜訪袁奉高,見面一會兒就走了;去拜訪黃叔度,卻留宿一兩天。
别人問他什麼原因,他說:“叔度好比萬頃的湖泊那樣寬闊、深邃,不可能澄清,也不可能攪渾,他的氣量又深又廣,是很難測量的呀!” 李元禮風度出衆,品性端莊,自視甚高,他要把在全國推行儒家禮教、辨明是非看成自己的責任。
後輩讀書人有能得到他教誨的,都自以為登上了龍門。
李元禮曾經贊歎荀淑和鐘皓兩人說:“荀君識見高明,人們很難超過他;鐘君有最美好的德行,卻是可以學習的。
” 太丘縣縣長陳皇去拜訪朗陵侯相荀淑,因為家貧、儉樸,沒有仆役侍候,就讓長子元方駕車送他,少子季方拿着手杖跟在車後。
孫子長文年紀還小,就坐在車上。
到了荀家,荀淑讓叔慈迎接客人,讓慈明勸酒,其馀六個兒子管上菜。
孫子文若也還小,就坐在荀淑膝上。
這時候太史啟奏朝廷說:“有真人往東去了。
” 有位客人問陳季方:“令尊太丘長有哪些功勳和品德,因而在天下享有崇高的聲望?”季方說:“我父親好比生長在泰山一角的桂樹;上有萬丈高峰,下有深不可測的深淵;上受雨露澆灌,下受深泉滋潤。
在這種情況下,桂樹怎麼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泉有多深呢!不知道有沒有功德啊!” 陳元方的兒子陳長文,有傑出的才能,他和陳季方的兒子陳孝先各自論述自己父親的事業和品德,兩人争執不下,便去問祖父太丘長陳寔。
陳寔說:“元方很難當哥哥,季方也很難當弟弟。
” 荀巨伯到遠處探望朋友的病,正好碰上外族強盜攻打郡城,朋友對巨伯說:“我這下活不成了,您可以走了!”巨伯說:“我遠道來看您,您卻叫我走;損害道義來求活命,這難道是我荀巨伯幹的事嗎!”強盜進了郡城,對巨伯說:“大軍到了,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麼樣的男子漢,竟敢一個人留下來?”巨伯說:“朋友有病,我不忍心扔下他,甯願我自己代朋友去死。
”強盜聽了互相議論說:“我們這些不講道義的人,卻侵入有道義的國家!”于是就把軍隊撤回去了,全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華歆對待子弟很嚴肅,雖然是在家裡,禮儀也像在朝廷上那樣莊敬嚴肅。
陳元方兄弟卻是盡量實行和睦友愛的辦法。
但是兩個家庭内部,都沒有失掉和睦安樂的治家準則。
管甯和華歆一同在菜園裡刨地種菜,看見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甯不理會,舉鋤鋤去,跟鋤掉瓦塊石頭一樣,華歆卻把金子撿起來再扔出去。
還有一次,兩人同坐在一張坐席上讀書,有達官貴人坐車從門口經過,管甯照舊讀書,華歆卻放下書本跑出去看。
管甯就割開席子,分開座位,說道:“你不是我的朋友。
” 王朗常常在識見和氣度方面推崇華歆。
華歆曾經在蠟祭那天把子侄聚到一起宴飲,王朗也學他的做法。
有人向張華說到這事,張華說:“王朗學華歆,都是學些表面的東西,因此距離華歆越來越遠。
” 華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他們的船,華歆馬上對這一要求表示為難。
王朗說:“好在船還寬,為什麼不行呢?”後來強盜追來了,王朗就想甩掉那個搭船人。
華歆說:“我當初猶豫,就是為的這一點呀。
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麼可以因為情況緊迫就抛棄他呢!”便仍舊帶着并幫助他。
世人憑這件事來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優劣。
王祥侍奉後母朱夫人非常小心。
他家有一棵李樹,結的李子特别好,後母一直派他看管着。
有時風雨忽然來臨,王祥就抱着樹哭泣。
有一次,王祥在另一張床上睡覺,後母親自去暗殺他;正好碰上王祥起夜出去了,隻砍着空被子。
王祥回來後,知道後母為這事遺憾不止,便跪在後母面前請求處死自己。
後母因此受到感動而醒悟過來,從此就當親生兒子那樣愛他。
晉文王稱贊阮嗣宗是最謹慎的,每逢和他談話,他的言辭都很奧妙深遠,未曾評論過别人的短長。
王戎說:“和嵇康相處二十年,未曾看見過他有喜怒的表情。
” 王戎和和峤同時喪母,都因為盡孝得到贊揚。
王戎骨瘦如柴,和峤哀痛哭泣,禮儀周到。
晉武帝對劉仲雄說道:“你經常去探望王戎、和峤嗎?聽說和峤過于悲痛,超出了禮法常規,真令人擔憂。
”仲雄說:“和峤雖然禮儀周到,精神狀态沒有受到損傷;王戎雖然禮儀不周,可是傷心過度,傷了身體,骨瘦如柴。
臣認為和峤是生孝,王戎是死孝。
陛下不應為和峤擔擾,而應該為王戎擔憂。
” 梁王和趙王是皇帝的近親,貴極一時。
中書令裴楷請求他們兩個封國每年撥出賦稅錢幾百萬來周濟皇親國戚中那些貧窮的人。
有人指
”陳仲舉說:“周武王剛戰勝殷,就表彰商容,當時連休息也顧不上。
我尊敬賢人,不先進官署,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周子居常說:“我過一段時間見不到黃叔度,庸俗貪婪的想法就又滋長起來了!” 郭林宗到了汝南郡,去拜訪袁奉高,見面一會兒就走了;去拜訪黃叔度,卻留宿一兩天。
别人問他什麼原因,他說:“叔度好比萬頃的湖泊那樣寬闊、深邃,不可能澄清,也不可能攪渾,他的氣量又深又廣,是很難測量的呀!” 李元禮風度出衆,品性端莊,自視甚高,他要把在全國推行儒家禮教、辨明是非看成自己的責任。
後輩讀書人有能得到他教誨的,都自以為登上了龍門。
李元禮曾經贊歎荀淑和鐘皓兩人說:“荀君識見高明,人們很難超過他;鐘君有最美好的德行,卻是可以學習的。
” 太丘縣縣長陳皇去拜訪朗陵侯相荀淑,因為家貧、儉樸,沒有仆役侍候,就讓長子元方駕車送他,少子季方拿着手杖跟在車後。
孫子長文年紀還小,就坐在車上。
到了荀家,荀淑讓叔慈迎接客人,讓慈明勸酒,其馀六個兒子管上菜。
孫子文若也還小,就坐在荀淑膝上。
這時候太史啟奏朝廷說:“有真人往東去了。
” 有位客人問陳季方:“令尊太丘長有哪些功勳和品德,因而在天下享有崇高的聲望?”季方說:“我父親好比生長在泰山一角的桂樹;上有萬丈高峰,下有深不可測的深淵;上受雨露澆灌,下受深泉滋潤。
在這種情況下,桂樹怎麼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泉有多深呢!不知道有沒有功德啊!” 陳元方的兒子陳長文,有傑出的才能,他和陳季方的兒子陳孝先各自論述自己父親的事業和品德,兩人争執不下,便去問祖父太丘長陳寔。
陳寔說:“元方很難當哥哥,季方也很難當弟弟。
” 荀巨伯到遠處探望朋友的病,正好碰上外族強盜攻打郡城,朋友對巨伯說:“我這下活不成了,您可以走了!”巨伯說:“我遠道來看您,您卻叫我走;損害道義來求活命,這難道是我荀巨伯幹的事嗎!”強盜進了郡城,對巨伯說:“大軍到了,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麼樣的男子漢,竟敢一個人留下來?”巨伯說:“朋友有病,我不忍心扔下他,甯願我自己代朋友去死。
”強盜聽了互相議論說:“我們這些不講道義的人,卻侵入有道義的國家!”于是就把軍隊撤回去了,全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華歆對待子弟很嚴肅,雖然是在家裡,禮儀也像在朝廷上那樣莊敬嚴肅。
陳元方兄弟卻是盡量實行和睦友愛的辦法。
但是兩個家庭内部,都沒有失掉和睦安樂的治家準則。
管甯和華歆一同在菜園裡刨地種菜,看見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甯不理會,舉鋤鋤去,跟鋤掉瓦塊石頭一樣,華歆卻把金子撿起來再扔出去。
還有一次,兩人同坐在一張坐席上讀書,有達官貴人坐車從門口經過,管甯照舊讀書,華歆卻放下書本跑出去看。
管甯就割開席子,分開座位,說道:“你不是我的朋友。
” 王朗常常在識見和氣度方面推崇華歆。
華歆曾經在蠟祭那天把子侄聚到一起宴飲,王朗也學他的做法。
有人向張華說到這事,張華說:“王朗學華歆,都是學些表面的東西,因此距離華歆越來越遠。
” 華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他們的船,華歆馬上對這一要求表示為難。
王朗說:“好在船還寬,為什麼不行呢?”後來強盜追來了,王朗就想甩掉那個搭船人。
華歆說:“我當初猶豫,就是為的這一點呀。
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麼可以因為情況緊迫就抛棄他呢!”便仍舊帶着并幫助他。
世人憑這件事來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優劣。
王祥侍奉後母朱夫人非常小心。
他家有一棵李樹,結的李子特别好,後母一直派他看管着。
有時風雨忽然來臨,王祥就抱着樹哭泣。
有一次,王祥在另一張床上睡覺,後母親自去暗殺他;正好碰上王祥起夜出去了,隻砍着空被子。
王祥回來後,知道後母為這事遺憾不止,便跪在後母面前請求處死自己。
後母因此受到感動而醒悟過來,從此就當親生兒子那樣愛他。
晉文王稱贊阮嗣宗是最謹慎的,每逢和他談話,他的言辭都很奧妙深遠,未曾評論過别人的短長。
王戎說:“和嵇康相處二十年,未曾看見過他有喜怒的表情。
” 王戎和和峤同時喪母,都因為盡孝得到贊揚。
王戎骨瘦如柴,和峤哀痛哭泣,禮儀周到。
晉武帝對劉仲雄說道:“你經常去探望王戎、和峤嗎?聽說和峤過于悲痛,超出了禮法常規,真令人擔憂。
”仲雄說:“和峤雖然禮儀周到,精神狀态沒有受到損傷;王戎雖然禮儀不周,可是傷心過度,傷了身體,骨瘦如柴。
臣認為和峤是生孝,王戎是死孝。
陛下不應為和峤擔擾,而應該為王戎擔憂。
” 梁王和趙王是皇帝的近親,貴極一時。
中書令裴楷請求他們兩個封國每年撥出賦稅錢幾百萬來周濟皇親國戚中那些貧窮的人。
有人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