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回 老寡婦痛無兒甘祝發 小孝子浪尋母忽遭擒
關燈
小
中
大
詩曰:
舊淚新啼滿袖痕,憐香惜玉竟誰存。
鏡中紅粉一春一風面,燭下銀瓶夜雨軒。
奔月已憑丹化骨,堕樓端把死酬恩。
長洲日暮生芳草,消盡江淹未斷魂。
按下趙杏庵棄家造寺,一時坐化,月岩禅師弘宣佛教不題。
且說楚雲娘與盧家燕在淮安府相遇,同心守寡,住了年餘。
那時,大金兵馬直搶過黃河來,南北音信不通,那有個人傳信武城縣去。
慧哥的信,眼見得如石沉大海,一日日的遠了,也就說是死在亂軍之中,再不消望有兒子了。
雲娘待辭了盧家燕歸家,金兵大亂,路絕人稀,無路可歸,隻得死守,和細珠做些針指賣了,多少籴些米糧,助盧氏度日。
那盧氏又不肯使雲娘費心,真是兩賢相聚,一氣同心,吃了長齋,如在一處修行一般。
那時,安朗長成十歲,盧二舅在湖嘴店房裡收些房租開個小米鋪,将就一日讨幾分銀子來買水菜吃。
到了次年,瘟疫盛行,盧二舅偶感時疾,七日無汗,吃藥不效而亡。
盧氏與雲娘痛哭一場,買口棺材,葬于湖心寺莊上。
不消說家下無人,止有一個蠻小厮叫進寶,是嚴州府買來的。
十分癡蠢,全不中用,隻好看門挑水。
家中無有得力之人,兩個寡一婦一和細珠在家,安郎送在間壁學堂裡讀書。
盧氏時常到湖心寺水田莊上,看看佃戶做莊農,分幾擔租來家度日。
不料安郎生起疹子來,叫了個藥婆來看病,不知道疹子,隻道胃寒,錯用了熱藥,變成了火症滾腸痧,把個十歲的孤子幾日而亡,買口棺木,埋在莊上去了。
不消說盧氏痛哭傷心,雲娘思兒感切,兩個寡一婦一哭的是各人的兒,落的是一樣的淚,日夜悲啼,幾番哀絕。
這盧氏守着孤寡,又有丈夫和公公的兩口兒靈柩,現寄在湖心寺廊下。
因南北大亂,幾個家人差回真定府家去,至今二年不回,一個寡一婦一如何把喪柩送得回去,無可奈何。
正是:流淚眼看流淚眼,斷腸人伴斷腸人。
又遇着饑馑荒年,淮城内外俱被水淹了,湖裡水田沒爛,每鬥米賣到一兩二錢紋銀。
這兩個寡一婦一如何支持得住,眼見得流落他鄉。
把些首飾衣服,一件件拿與細珠街上貨賣——一兩銀子的物件賣不出一二錢紅銀來,籴些粗米,連糠和豆磨成粥吃。
雲娘見盧氏沒了兒子,一樣孤寡,也舍不得辭他,沒奈何權且度日。
二人别無所事,連細珠都吃齋念佛,隻好修些來生善果,再不消想今生的兒子了。
當時,盧家燕一自一二十一歲嫁了南宮吉十五年,又嫁了李衙内七年,守寡三年,至今卻好四十五歲。
楚雲娘大盧氏一歲,也還是半老佳人。
兩個寡一婦一,子一女一親人俱無,他鄉在外,遇着兵火荒亂,饑馑兇年,如何過得? 有詩歎曰: 世亂年荒家業空,他鄉嫠守泣途窮, 慈烏念子哀頭白,孤燕思雛灑淚紅。
萬裡榇遙難反舍,兩人命薄易飄蓬。
黃沙衰草淮河北,安得音書寄塞鴻。
說話此時正是金朝兀?太子因前敗歸,久思報仇,隻因宋朝納币講和,不便背約,然貪心不厭。
嶽元帥兵馬又撤回去,隻把重兵把守江口,全不能照管淮揚。
打探了詳細,遂奏知金主,平定江南。
因統兵二十萬,和粘沒喝、幹離不兩路來取江南。
兀?太子同龍虎大王率兵十萬,由山東從黃河岸下營,直取淮安;粘沒喝同鎮海王李全,由河南從睢州一路,率兵十萬,直取揚州;過江到建康府會齊,好去取臨安。
一路長驅,無人遮擋,過了黃河。
那淮安城百姓,各人争逃怕死,連守城的兵俱走了。
這雲娘、盧氏聽知番兵過河,商議着往那裡逃脫,盧氏道:“這湖心寺西邊,有當初公公置買下兩頃水田、四隻黃牛、四隻水牛,知道北方大亂,不能回家,要往淮安立下産業。
不料公公棄世,連衙門不在了。
如今還有幾家佃戶,住着十數間草房,每年讨些租。
我姊妹兩人,又沒男子,那裡去避兵,隻好暫向莊上藏躲。
這城裡幾間宅子丢下鎖着,随他兵來怎樣,咱也顧不得了。
”一面說着,隻見街上走的男一女一亂亂紛紛,府縣官出牌安撫,那個是不怕死的。
細珠道:“趁如今出城,到了臨時就出不去,今晚就動身罷。
”打裹些随身衣服被褥,小厮挑了;金珠首飾藏在身邊,一切家器隻得抛下。
雲娘、細珠原是空身的。
趕亂裡出城,三個小船,搖到莊上去。
這佃戶隻得挪出三間空房來,安頓下他四口兒。
次日又使人進城,取些家器鍋碗米糧來做飯不題。
這村西頭有一個小小尼庵,住着個八十歲的尼姑。
原是盧氏舍了二畝地蓋的白衣觀音,要求子的,又舍了五分菜園與他種菜。
盧氏、雲娘過庵去燒香,又到安郎墳頭痛哭一場,宿在莊上,不在話下。
不消數日,金兵到黃河紮營,淮安人民已逃去大半,多少有些兵丁和府縣官同一個參将,如何守得,隻得投降。
金兵進城,還殺擄了三日
鏡中紅粉一春一風面,燭下銀瓶夜雨軒。
奔月已憑丹化骨,堕樓端把死酬恩。
長洲日暮生芳草,消盡江淹未斷魂。
按下趙杏庵棄家造寺,一時坐化,月岩禅師弘宣佛教不題。
且說楚雲娘與盧家燕在淮安府相遇,同心守寡,住了年餘。
那時,大金兵馬直搶過黃河來,南北音信不通,那有個人傳信武城縣去。
慧哥的信,眼見得如石沉大海,一日日的遠了,也就說是死在亂軍之中,再不消望有兒子了。
雲娘待辭了盧家燕歸家,金兵大亂,路絕人稀,無路可歸,隻得死守,和細珠做些針指賣了,多少籴些米糧,助盧氏度日。
那盧氏又不肯使雲娘費心,真是兩賢相聚,一氣同心,吃了長齋,如在一處修行一般。
那時,安朗長成十歲,盧二舅在湖嘴店房裡收些房租開個小米鋪,将就一日讨幾分銀子來買水菜吃。
到了次年,瘟疫盛行,盧二舅偶感時疾,七日無汗,吃藥不效而亡。
盧氏與雲娘痛哭一場,買口棺材,葬于湖心寺莊上。
不消說家下無人,止有一個蠻小厮叫進寶,是嚴州府買來的。
十分癡蠢,全不中用,隻好看門挑水。
家中無有得力之人,兩個寡一婦一和細珠在家,安郎送在間壁學堂裡讀書。
盧氏時常到湖心寺水田莊上,看看佃戶做莊農,分幾擔租來家度日。
不料安郎生起疹子來,叫了個藥婆來看病,不知道疹子,隻道胃寒,錯用了熱藥,變成了火症滾腸痧,把個十歲的孤子幾日而亡,買口棺木,埋在莊上去了。
不消說盧氏痛哭傷心,雲娘思兒感切,兩個寡一婦一哭的是各人的兒,落的是一樣的淚,日夜悲啼,幾番哀絕。
這盧氏守着孤寡,又有丈夫和公公的兩口兒靈柩,現寄在湖心寺廊下。
因南北大亂,幾個家人差回真定府家去,至今二年不回,一個寡一婦一如何把喪柩送得回去,無可奈何。
正是:流淚眼看流淚眼,斷腸人伴斷腸人。
又遇着饑馑荒年,淮城内外俱被水淹了,湖裡水田沒爛,每鬥米賣到一兩二錢紋銀。
這兩個寡一婦一如何支持得住,眼見得流落他鄉。
把些首飾衣服,一件件拿與細珠街上貨賣——一兩銀子的物件賣不出一二錢紅銀來,籴些粗米,連糠和豆磨成粥吃。
雲娘見盧氏沒了兒子,一樣孤寡,也舍不得辭他,沒奈何權且度日。
二人别無所事,連細珠都吃齋念佛,隻好修些來生善果,再不消想今生的兒子了。
當時,盧家燕一自一二十一歲嫁了南宮吉十五年,又嫁了李衙内七年,守寡三年,至今卻好四十五歲。
楚雲娘大盧氏一歲,也還是半老佳人。
兩個寡一婦一,子一女一親人俱無,他鄉在外,遇着兵火荒亂,饑馑兇年,如何過得? 有詩歎曰: 世亂年荒家業空,他鄉嫠守泣途窮, 慈烏念子哀頭白,孤燕思雛灑淚紅。
萬裡榇遙難反舍,兩人命薄易飄蓬。
黃沙衰草淮河北,安得音書寄塞鴻。
說話此時正是金朝兀?太子因前敗歸,久思報仇,隻因宋朝納币講和,不便背約,然貪心不厭。
嶽元帥兵馬又撤回去,隻把重兵把守江口,全不能照管淮揚。
打探了詳細,遂奏知金主,平定江南。
因統兵二十萬,和粘沒喝、幹離不兩路來取江南。
兀?太子同龍虎大王率兵十萬,由山東從黃河岸下營,直取淮安;粘沒喝同鎮海王李全,由河南從睢州一路,率兵十萬,直取揚州;過江到建康府會齊,好去取臨安。
一路長驅,無人遮擋,過了黃河。
那淮安城百姓,各人争逃怕死,連守城的兵俱走了。
這雲娘、盧氏聽知番兵過河,商議着往那裡逃脫,盧氏道:“這湖心寺西邊,有當初公公置買下兩頃水田、四隻黃牛、四隻水牛,知道北方大亂,不能回家,要往淮安立下産業。
不料公公棄世,連衙門不在了。
如今還有幾家佃戶,住着十數間草房,每年讨些租。
我姊妹兩人,又沒男子,那裡去避兵,隻好暫向莊上藏躲。
這城裡幾間宅子丢下鎖着,随他兵來怎樣,咱也顧不得了。
”一面說着,隻見街上走的男一女一亂亂紛紛,府縣官出牌安撫,那個是不怕死的。
細珠道:“趁如今出城,到了臨時就出不去,今晚就動身罷。
”打裹些随身衣服被褥,小厮挑了;金珠首飾藏在身邊,一切家器隻得抛下。
雲娘、細珠原是空身的。
趕亂裡出城,三個小船,搖到莊上去。
這佃戶隻得挪出三間空房來,安頓下他四口兒。
次日又使人進城,取些家器鍋碗米糧來做飯不題。
這村西頭有一個小小尼庵,住着個八十歲的尼姑。
原是盧氏舍了二畝地蓋的白衣觀音,要求子的,又舍了五分菜園與他種菜。
盧氏、雲娘過庵去燒香,又到安郎墳頭痛哭一場,宿在莊上,不在話下。
不消數日,金兵到黃河紮營,淮安人民已逃去大半,多少有些兵丁和府縣官同一個參将,如何守得,隻得投降。
金兵進城,還殺擄了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