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 二美女誨淫遊佛殿 一老尼惑衆念蓮經
關燈
小
中
大
萬象全歸古鏡中,秋蟾影落千江裡。
法師放參一畢,便叫:“堂頭大和尚,我今放參,并無注腳,你那善男信一女一,優婆塞、優婆夷等,有善問法參禅的,我今大發慈悲,任憑提問,老僧信心指授。
”問了半日,講堂上坐的一婦一一女一,挨肩擠背,沒人敢言語。
八個尼僧,齊齊合掌,下得公座來,朝上問訊,禀法師說:“衆生初學佛道,不識堂頭和尚深微佛法,請宣法卷,略破愚迷。
”齊聲和起一聲“南無阿彌陀佛”。
堂上堂下,一齊接着念佛。
衆一女一僧把法鼓冬冬打起,金磬一聲,法器齊動,滿講堂香煙雲繞,梵音潮動,真叫人骨冷魂消,塵心一洗。
那法師方才開眼而說公案,衆一婦一一女一僧尼,又問訊五體投地,請師宣卷。
一面送上茶食香果,各人面前俱有香茶。
這些聽講的人,湧将上來,又是聽講,又是看這些小姑子和美一色一一婦一一女一,何止有二三千衆。
于是法師高聲演說。
先念諸佛名号,念佛一畢,梵音止響,那法師高坐禅床而誦偈言:六萬馀言七寶裝,無邊妙義廣含藏。
白玉齒邊流舍利,紅蓮舌上放毫光。
喉中甘露涓涓潤,灌頂醍醐滴滴涼。
假饒造罪如山嶽,隻念菩提忏法王。
“今日宣的卷,是一部花燈轎蓮一女一成佛公案。
單說大宋朝仁宗皇帝年間,出在湖廣襄陽府善樂村,有一個善人,姓張字元善。
娶妻王氏。
兩口兒一生持齋念佛,重道齋僧。
年過四十餘歲,并無一男半一女一。
家傳的手藝,做些花朵燈籠,生理度日。
掙得錢财,算足兩口兒一日費用的,略有寬餘,就修橋補路,布施貧人。
因此,人都叫他做‘花燈張善人’。
法當贊誦,大衆宣揚。
”首座敲起磬子來,念曰:有宋朝,襄陽府,善人張士;同安人,王媽媽,在家修行。
兩口兒,安本分,持齋把素; 開着個,生意鋪,花朵燈籠。
南無阿彌陀佛 妝佛前,百種花,飛金布彩; 做空裡,長明燈,三界光明。
終日裡,念彌陀,口講因果; 雖然是,不思議,無字真經。
南無阿彌陀佛 “張善人夫妻兩口無兒無一女一,吃了長齋,每日口念彌陀。
忽一日,驚動了西方我佛釋迦牟尼世尊,佛眼一觀,說他夫妻行善,該生一佛子出世,度他二人升天。
遣了案下散花天一女一,化成一白發婆婆,來下閻浮世界,把《妙法蓮華經》傳與他夫妻二人,以成其道。
果然天一女一變了一個婆婆,雙目失明,頭白如雪,年有七旬之上,手持瓦缽竹籃,來張善人門前乞化一齋。
手拿木魚,口中高聲誦《妙法蓮華經》,如流水相似。
大衆宣揚。
” 敲磬一聲,又念: 有世尊,在西方,睜開法眼; 見善人,宅門外,瑞氣千重。
隻因他,不識字,難傳佛法; 差天一女一,化婆婆,口授《蓮經》。
南無阿彌陀佛 有婆婆,隐真身,化成幻相; 年七十,雙失目,白發蓬松。
手持着,木魚子,沿街乞化; 念《蓮經》,随口轉,字字堪聽。
南無阿彌陀佛 有善人,在門前,十分慈念; 喚安人,備茶飯,接待高人。
南無 “張善人在門首,見他口念《蓮經》,手持竹杖,心中思想:‘我夫妻二人不得真經,吃的是迷齋。
何人報你的恩德,花棺彩木與你送老?’婆婆歡喜不荊”首座敲磬一聲,又念:婆婆當下動歡心,世上那有行善人? 捧茶捧飯養着我,隻求一卷《蓮華經》。
南無阿彌陀佛 随緣度日住幾載,不知誰是我的親。
善人夫妻忙不住,疾忙接着請進門。
南無阿彌陀佛 廚下燒水先洗浴,換了新布衣和裙。
一間淨室忙打掃,佛堂原有佛一尊, 南無阿彌陀佛 香花蠟燭擺在上,夫妻同念金字文。
早晨送粥午時飯,一家茶水盡殷勤。
南無阿彌陀佛 不消半年三個月,《蓮經》口裡往外噴。
舌底蓮花生光彩,動了金剛揭谛神。
南無阿彌陀佛 開口聞得旃檀氣,合眼就見佛世尊。
一住三年無怠慢,婆婆開口辭善人。
南無阿彌陀佛 “當下張善人夫妻二人,不消一年,學得《蓮華經》十分爛熟,如水流相似。
一住三年,捧茶捧水,全沒一點慢意。
婆婆一日看着王氏道:‘我今打攪你夫一婦一三年,經已念熟,今晚要辭你還家。
’王氏便說:‘媽媽,你今傳經三載,我夫妻受其大恩,不曾報效,原說替你養老送終,因何舍我便去?你家今在何處,甚麼地名?我夫妻好送你回去,時時看望你。
’婆婆便道:‘張善人夫妻,近前來,聽我細說。
’”擊磬一聲,又念:張善人,你夫妻,休要牽挂;我本來,無定住,身在空門。
要回去,那裡定,東西南北; 說聲去,就要走,不論行程。
南無阿彌陀佛 無始來,誰是我,家鄉住處? 撒手去,誰是我,着急親人? 一行說,取水來,渾身沐
法師放參一畢,便叫:“堂頭大和尚,我今放參,并無注腳,你那善男信一女一,優婆塞、優婆夷等,有善問法參禅的,我今大發慈悲,任憑提問,老僧信心指授。
”問了半日,講堂上坐的一婦一一女一,挨肩擠背,沒人敢言語。
八個尼僧,齊齊合掌,下得公座來,朝上問訊,禀法師說:“衆生初學佛道,不識堂頭和尚深微佛法,請宣法卷,略破愚迷。
”齊聲和起一聲“南無阿彌陀佛”。
堂上堂下,一齊接着念佛。
衆一女一僧把法鼓冬冬打起,金磬一聲,法器齊動,滿講堂香煙雲繞,梵音潮動,真叫人骨冷魂消,塵心一洗。
那法師方才開眼而說公案,衆一婦一一女一僧尼,又問訊五體投地,請師宣卷。
一面送上茶食香果,各人面前俱有香茶。
這些聽講的人,湧将上來,又是聽講,又是看這些小姑子和美一色一一婦一一女一,何止有二三千衆。
于是法師高聲演說。
先念諸佛名号,念佛一畢,梵音止響,那法師高坐禅床而誦偈言:六萬馀言七寶裝,無邊妙義廣含藏。
白玉齒邊流舍利,紅蓮舌上放毫光。
喉中甘露涓涓潤,灌頂醍醐滴滴涼。
假饒造罪如山嶽,隻念菩提忏法王。
“今日宣的卷,是一部花燈轎蓮一女一成佛公案。
單說大宋朝仁宗皇帝年間,出在湖廣襄陽府善樂村,有一個善人,姓張字元善。
娶妻王氏。
兩口兒一生持齋念佛,重道齋僧。
年過四十餘歲,并無一男半一女一。
家傳的手藝,做些花朵燈籠,生理度日。
掙得錢财,算足兩口兒一日費用的,略有寬餘,就修橋補路,布施貧人。
因此,人都叫他做‘花燈張善人’。
法當贊誦,大衆宣揚。
”首座敲起磬子來,念曰:有宋朝,襄陽府,善人張士;同安人,王媽媽,在家修行。
兩口兒,安本分,持齋把素; 開着個,生意鋪,花朵燈籠。
南無阿彌陀佛 妝佛前,百種花,飛金布彩; 做空裡,長明燈,三界光明。
終日裡,念彌陀,口講因果; 雖然是,不思議,無字真經。
南無阿彌陀佛 “張善人夫妻兩口無兒無一女一,吃了長齋,每日口念彌陀。
忽一日,驚動了西方我佛釋迦牟尼世尊,佛眼一觀,說他夫妻行善,該生一佛子出世,度他二人升天。
遣了案下散花天一女一,化成一白發婆婆,來下閻浮世界,把《妙法蓮華經》傳與他夫妻二人,以成其道。
果然天一女一變了一個婆婆,雙目失明,頭白如雪,年有七旬之上,手持瓦缽竹籃,來張善人門前乞化一齋。
手拿木魚,口中高聲誦《妙法蓮華經》,如流水相似。
大衆宣揚。
” 敲磬一聲,又念: 有世尊,在西方,睜開法眼; 見善人,宅門外,瑞氣千重。
隻因他,不識字,難傳佛法; 差天一女一,化婆婆,口授《蓮經》。
南無阿彌陀佛 有婆婆,隐真身,化成幻相; 年七十,雙失目,白發蓬松。
手持着,木魚子,沿街乞化; 念《蓮經》,随口轉,字字堪聽。
南無阿彌陀佛 有善人,在門前,十分慈念; 喚安人,備茶飯,接待高人。
南無 “張善人在門首,見他口念《蓮經》,手持竹杖,心中思想:‘我夫妻二人不得真經,吃的是迷齋。
何人報你的恩德,花棺彩木與你送老?’婆婆歡喜不荊”首座敲磬一聲,又念:婆婆當下動歡心,世上那有行善人? 捧茶捧飯養着我,隻求一卷《蓮華經》。
南無阿彌陀佛 随緣度日住幾載,不知誰是我的親。
善人夫妻忙不住,疾忙接着請進門。
南無阿彌陀佛 廚下燒水先洗浴,換了新布衣和裙。
一間淨室忙打掃,佛堂原有佛一尊, 南無阿彌陀佛 香花蠟燭擺在上,夫妻同念金字文。
早晨送粥午時飯,一家茶水盡殷勤。
南無阿彌陀佛 不消半年三個月,《蓮經》口裡往外噴。
舌底蓮花生光彩,動了金剛揭谛神。
南無阿彌陀佛 開口聞得旃檀氣,合眼就見佛世尊。
一住三年無怠慢,婆婆開口辭善人。
南無阿彌陀佛 “當下張善人夫妻二人,不消一年,學得《蓮華經》十分爛熟,如水流相似。
一住三年,捧茶捧水,全沒一點慢意。
婆婆一日看着王氏道:‘我今打攪你夫一婦一三年,經已念熟,今晚要辭你還家。
’王氏便說:‘媽媽,你今傳經三載,我夫妻受其大恩,不曾報效,原說替你養老送終,因何舍我便去?你家今在何處,甚麼地名?我夫妻好送你回去,時時看望你。
’婆婆便道:‘張善人夫妻,近前來,聽我細說。
’”擊磬一聲,又念:張善人,你夫妻,休要牽挂;我本來,無定住,身在空門。
要回去,那裡定,東西南北; 說聲去,就要走,不論行程。
南無阿彌陀佛 無始來,誰是我,家鄉住處? 撒手去,誰是我,着急親人? 一行說,取水來,渾身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