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 二美女誨淫遊佛殿 一老尼惑衆念蓮經

關燈
詞曰: 試問禅關,參求者無數,往往到宅空老。

    積雪為糧,磨磚作鏡,誤了幾多年少。

    毛吞大海,芥納須彌,金一色一頭陀微笑。

    無陰樹下,絕想台前,杜宇一聲一春一曉。

     鹫嶺雲深,曹溪路險,是處故人杳。

    冰崖千丈,五葉蓮開,古殿簾垂香袅。

    那時節,識透源流,才見龍王三寶。

     話說福清尼姑又結好了百花姑子,這大覺禅林一發興頭。

     卻說卞寡一婦一、鮑指揮娘子,領着兩家一女一子——香玉、丹桂二人,因在汴河橋住着福清庵上幾間淨室,時常往來,甚是親熱。

    尼姑們喜他寡一婦一子一女一替他做鞋腳、縫衣服;這兩個寡一婦一,喜這尼姑們要茶要水方便些。

    住有半年之外,忽然尼姑福清奉了王爺令旨,搬在師師府,造寺修佛,一時熱鬧起來,把這小庵子撇下,另招了一個老聾姑子看守香火。

    這兩個寡一婦一和一女一兒,領着一個癡哥,甚是孤,又沒個男子,把酒店本錢,都被人賒騙下去。

    雖是一個院子住着,依舊兩家過活,時常包攬些鞋面花朵,将針指來度日。

    聽得福清新修起大覺寺來,要去随喜。

     兩家商議,不好空手去得。

    等了半月,湊起錢來,買了四盒糕餅棗面,使癡哥擔了,又借了鄰舍家幾件衣服,把兩個一女一兒打扮齊整。

    母子四人鎖上房門,癡哥引路,和這些燒香一婦一一女一,走過汴河橋來。

    不上二三裡路,望見河沿一帶,翠館青樓,幾條小巷,穿過去卻是大覺寺了。

    正值福清請了白衣庵裡有道行的呂師姑法名加濟,說法宣卷——來宣一卷花燈佛法的公案。

     大門首豎起高旛來。

    這些各庵的尼姑、吃齋的一婦一一女一,把一個大覺寺通擠不開。

    木魚、經聲,百十尼僧和着佛号,好不熱鬧。

     卞千戶娘子、鮑指揮娘子都是老成打扮,隻有兩個一女一兒十分好看,一步步走進庵裡,那些遊人一婦一一女一看的人湧上來,真天仙并佩淩波出,魔一女一拈花送供來。

     到了大殿上,先拜了佛像,早迎着談能和知客,引至方丈,與福清問訊了,才叫癡哥挑着四副盒子,揭開看了。

    福清道了生受,使談能收了,擺齋在齋堂裡。

    母子四人吃畢茶食點心,踅到方丈來聽講,在長凳上坐。

    衆一女一僧打起鐘鼓法器,才請升座。

     卻說這呂姑子,年将六十餘歲,生得黃面長眉,挂一串金剛子數珠,穿着袈裟,手執九環錫仗,兩個小尼姑手執黃旛,引上法座。

    中間供着一尊?D金觀音,香爐金磬,燒着檀香不斷。

     兩邊小桌坐着八個尼姑,管着打磬念佛。

    隻見法師上座一畢,這些尼姑一女一衆俱來問訊參拜。

    那法師隻将?D金觀音略一舉手,便穩坐不動,把雙眼閉着,搭下眉毛來,做出那坐禅的氣象、得道的威儀,大聲說道:“今日堂頭和尚要講甚麼佛法?聽老僧粗講西來大意。

    ”便道:人身易失,佛法難逢。

    夫妻恩一愛一,一似同林鳥,大限來時各一自一飛;兒一女一一情一腸,好似燒瓦窯,一水和成随處去。

    石火光中,翻不盡沒底?鬥;海漚波裡,留不住浪蕩形海披毛戴角,轉眼不認爺娘;吃飯穿衣,忘卻本來面目。

    無明火裡,生出貪、一婬一、妒、狡四大輪回;無常夢中,曆遍生、老、并死七一情一孽債。

    因此閻羅老子傷心,無法救地獄中餓鬼;釋迦牟尼出世,願度盡閻浮上衆生。

    三藏八乘,火池處處見蓮花;十地六塵,苦海沉沉流貝葉。

    黃氏一女一看經,寶蓋金橋迎善一女一;目蓮救母,銅蛇鐵樹報冤魂。

    持齋念佛,袁盎超幾世沉冤;禮忏齋僧,郄後證三生正果。

    一失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人。

     因說偈曰: 如是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

     又問:“堂頭和尚今日從何處問起?老僧放參。

    ”隻見首座有一尼僧上前問訊,說道:“佛法參禅,先講過行住坐卧。

    請問和尚,如何是行?”答曰:行不與人同行,出關兩足雲生。

     為着千峰吐翠,踏翻古渡月明。

     又問:“如何是住?”答曰: 住不與人同住,茅屋青山一自一去。

     庭前老鶴吟風,門外落花無數。

     又問:“如何是坐?”答曰: 坐不與人同坐,婆娑影兒兩個。

     雪花撲面飛來,笑我北窗紙破。

     又問:“如何是卧?”答曰: 卧不與人同卧,葛被和雲包裹。

     孤峰獨宿無聊,明月梅花與我。

     又問:“如何是一色一中人?”答曰: 嫫母、西施共一身,可憐老少隔千一春一。

     今年鶴發雞皮媪,當年花貌玉顔人。

     又問:“如何是人中一色一?”答曰: 花開花落兩悲歡,花與人同總一般。

     開在枝頭防客折,落來地下有誰看。

     又問:“如何是人中境?”答曰: 滄海盡教枯到底,青山直待碾為塵。

     又問:“如何是境中人?”答曰: 翠一色一黃花非外境,白雲明月露全身。

     又問:“如何是空即是一色一?”答曰: 莺啭千林花滿地,客遊三月草連天。

     又問:“如何是一色一即是伫?”答曰: